中国式严教议论文:安徽近现代画家(艺术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00:50:04
双击自动滚屏发布时间:2008-10-1 阅读:2961次 【字体:较大大中小较小】
也许安徽的黄山人文景观是艺术家们寄托艺术理想和搜尽奇峰的圣地,特别是黄山的风云、奇松、怪石、飞瀑流泉、茂林修竹……其云霞之灵幻,以地为天;洞壑之幽奇,在山而海,每每深入其间,无不感叹“只缘身在此山中”。论及前人绘画之业绩,当要提及黄山派、新安画派的先贤们,渐江、程邃、梅清……更有石涛、石溪云云,乃是安徽中国画坛的光荣和骄傲,我们的画家无一例外领略新安先贤的艺术洗礼和新安山水的云烟滋养。作为新安画派的后学,更注重传统精神的继承和笔墨当随时代的不朽教律,在中西文化的剧烈碰撞中,安徽的画家们坚信自已的艺术主张和文化选择,努力打造属于这一方水土的艺术群体……
黄宾虹[1865-1955]原名懋质,因生于农历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讳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质,字朴存。用别号甚多,以宾虹为最。祖籍安徽歙县潭渡村。生于浙江金华。
黄宾虹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两种时代,最终以中国画大师名世。而重要的是他的思考和实践,有着深刻的世纪之变的印记。在社会激变而产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艺术发展的诸多难题面前,黄宾虹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入手,以“浑厚华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为艺术创造的美学指归,数十年孜孜埋头苦干。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绘画则集中体现了他对艺术史传统的深层热忱和洞察。体现了他对中国画发展前景的独特见解和创造。这一创造的意义更在于为中国画史进入现代竖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同时,他的创造精神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分质朴而伟大的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在时代激流中执着、智慧的一生。
“画品之高,根于人品”,黄宾虹一生勤劳谦虚,诲人不倦。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当他九十寿辰之际,华东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的称号。宾虹大师逝世之时嘱其家属,将其收藏的古今名画2283件,铜器、瓷器、玉器及他自己的数千件作品全部赠给国家,足见先生热爱祖国之忱。

汪采白(1887~1940年),名孔祁,字采白,一字采伯,号澹庵,别号洗桐居士,歙县西溪人。其出生于徽州的名门望族,徽州素有“十姓九汪”之称。祖父汪宗沂,字仲伊,光绪二年(1876年)拜翁同龢为师,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被曾国藩聘为忠义局编纂,后任李鸿章幕僚,主讲安庆敬敷书院、芜湖中江书院、徽州紫阳书院。黄宾虹、许承尧均出其门下。一生著述极丰,朴学、小学、音律、医学、兵法无所不精,有“江南大儒”之称。汪采白少承家学,拜叔父汪律本为师。汪律本,字鞠友,光绪举人,后接受西方教育,任教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同盟会会员,擅诗词书画。汪采白五岁拜黄宾虹为师,习四书五经并丹青之法。二十一岁入两江师范学堂国画手工科,从叔父汪律本挚友李瑞清为师。李瑞清,江西临川人,字仲麟,号梅庵,晚号清道人,晚清著名书法家。毕业后,采白先生先后当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北京师范学校教授、南京中央大学国画系主任、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校长、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日寇占领华北期间,采白曾作《风柳鸣蝉图》以抒心意,画作展出后被法国公使订购。一日本商人也愿出巨金,要采白先生再画一幅,被先生愤然拒绝,曰“我非机器也”。同窗好友陶行知称誉先生“行止有耻”。惜先生年仅五十四岁就英年早逝。

光元鲲[1907-1974] ,名德需。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于桐城县城一个书画世家。他自幼酷爱书画艺术,读小学时,常去祈雨岭、钓鱼台登高写生。193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大学绘画系。1938年,日军入侵,上海沦陷。光元鲲辗转到重庆北碚一家艺术学校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返回桐城,在县城操家巷故居植树营园,修建画室,静心作画。并应聘至桐城中学、桐城简易师范兼授美术课,常带学生登龙眠山,泛舟白兔湖,在苍茫博丽的沃野里,寻觅更高、更真、更美的艺术境界。新中国成立后,光元鲲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执教于安徽艺术学院。1961年,调入合肥师范学院。后任教于皖南大学艺术系、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在40年的绘画和教学生涯中,他孜孜以求,诲人不倦。
光元鲲在书画创作中,坚持深入生活,贴近自然,贴近时代。为了画虎,他常常在动物园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细心观察虎的体形、毛色、神态、动作,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虎轴。但他仍不满足,他认为艺术的追求在于真,铁笼里的虎并不是真虎,做为表现内在真实的绘画艺术,画虎就要画山林中的野虎,野才是虎的本质与基源,失去野性,虎就不成其为虎了。画得再像,也不过是形似虎的牛或羊。为此,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攀大山,入丛林,沙河岩,探洞穴,曾多次捕捉到野虎的行踪,经过不断地观察、思考、揣摩,一只色彩斑斓的深山猛虎在他的笔下呼啸而出。时人谐称他为“光老虎”。
光元鲲的许多艺术作品曾受到国内外画家和爱好者的赞誉。《柳塘清趣》1956年曾选送苏联展出,并由安徽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光元鲲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一枝画笔、两袖清风陪伴他走完了人生道路。1974年病逝,终年63岁。1980年,安徽省博物馆举办了省内国画界前辈光元鲲、申茂之、梅华、梅雪峰遗作展览。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聋叟、江上老人等。安徽和县乌江人。建国初,林散之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曾任江浦县(时属安徽)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0岁。

懒悟 (1903~1969),原名晓悟,号照思,俗姓张,名绩成,晚称莽张僧,潢川县人。懒悟出身贫寒,3岁丧父。5岁在远铎寺为僧,聪明爱学,深得住持寂参和尚的爱悯。1921年到汉口归元寺求戒,后被推举为该寺住持。由于内部纠纷,懒悟干预无效,弃庙出走,负芨云游江、浙、皖,访师读经,后到上海。1925年考入中日佛教研究机关学习。1926年东渡日本求学,一年后归国,住杭州灵隐寺。1927年秋,经太虚法师介绍,考入闽南佛学院。同年10月,懒悟参加该校学生会,同学友一道,提出废除僧衣,改穿普通装,办学校,办医院,解除僧人的苦难等主张,遭到校方的压制。学生会成立执行委员会,懒悟任委员,领导学生坚持罢课两月之久。由于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1928年初学生陆续离校,懒悟回到灵隐寺充当禅堂香灯。此间,与唐云、若瓢等人一起弹琴绘画。在灵隐寺约住年余,又往扬州高寺挂禅。1931年游历到安庆迎江寺挂禅,竺庵两位高僧十分器重他的才华,执意挽留,懒悟就卓锡于迎江寺,寄寓大士阁。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合肥里陵山、舒城春秋山等地隐修避难。抗战胜利后,往返合肥、安庆、九华山各寺院讲经传学。1946年任安徽省佛教协会驻会委员,1947年在太平寺任住持,与月海和尚主办佛学讲习班,阐讲佛经。后又返回迎江寺,其门生高徒遍及浙、皖一带,在禅林界享有重望。懒悟法师既深究佛学,又擅长绘画。卓锡杭州时,开始钻研国画,初摹"四王",晚年效法石涛、石溪,自称"二石而后",同著名画家林凤眠、唐云交往十分密切。其画以山水见长,横卷为善,作品大都描绘大江南北和九华山一带的真山实水,深受行家的好评。他绘画重视笔墨效果,曾在一幅画的题跋中指出:"昔人作画最忌板结二字,板者腕弱笔痴,物状平扁,不能浑圆也;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不能流畅也。然皆为不澈用笔,故有此病。"他的画笔墨流畅,如同行云流水。懒悟以懒名世,生活简朴,不修仪表,嗜好雪茄,时亦小酌,不拘佛法清规。1954年应邀参加安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1955年出席全国佛教协会理事会,当选为理事。1956年由安庆迎江寺迁往合肥,任明教寺住持。后又任安徽省文史馆员、省书画家协会理事、合肥市政协委员等职。"文革"中横遭迫害,被驱逐到淝城南隅的月潭庵,1969年4月24日圆寂于此,享年67岁,法腊47(受戒出家1年为1法腊)。1982年,安徽省及合肥市有关单位将懒悟的骨灰移葬九华山,合肥市佛教协会在其葬地为之修墓树碑,省书法协会副主席葛介屏撰写墓志。

肖龙士(1889—1990),字品一。名翰轩,原徐州肖县人。生前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协名誉主席、安徽书画院名誉院长。
肖龙士自幼喜爱绘画,1923年经李可染介绍进入上海私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在潘天寿、诸闻韵等指导下重点学习徐渭、八大山人和吴昌硕等人的绘画艺术,并有幸亲得吴昌硕的指教。1926年,在徐州他与阎咏百、王琴舫、王继述、王寿仁、张金石、王子云等7人一起创办了徐州私立美术专科学校。此后,长期从事艺术教育,为徐州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从1946年起,肖龙士先后在上海、南京、镇江、徐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受到林风眠、陈之佛、傅抱石、张书等人及社会的高度评价。1951年夏,肖龙士经李可染引荐正式拜齐白石为师,与同门李苦掸、李可染、许麟庐等情同手足。1983年,安徽省文艺界和相关部门为他举办了规模盛大的从艺80周年纪念座谈会,对他的人品及艺术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89年。肖龙士百岁之时书写了“徐州爱我,我爱徐州”八个大字,表达他对故乡徐州的深切思念。
肖龙士的艺术作品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生活底蕴。他长期生活在农村,对生活中的自然景物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精于画花鸟,尤擅写兰,开创了“江淮大写意画派”,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的荷花也是常为人们称道,齐白石当年曾在其墨荷上题句曰:“龙士画荷,吾不如也!”
为纪念肖龙士先生,徐州市人民政府修复了福水井巷一号肖龙士故居,由许麟庐手书“萧龙士艺术馆”门匾。该馆1998年9月建成,1999年5月举行开馆仪式,陈列有萧龙士书画50件、刘海粟、许麟庐等作品28件,以及萧龙士生前使用的部分实物。

童雪鸿[] 原名鸿彦,又名万安,号印隐,男,汉族,安徽巢县借故。早年毕业于眶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曾在安徽、四川等地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57年任安徽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书法受教于马公愚,亦曾请益于沈尹默,1965年对外文委在日本举办"现代中国书法展览",入展篆联和印谱颇受赞誉。篆刻造诣甚深,初师皖派,上溯古代玺印,博涉明清以至近代诸名家,尤于邓石如、黄士陵两家有深契,作品古朴苍秀。抗占时期辑有《雪鸿印存》5集行世,黄宾虹、王福庵、马公愚等人为之题签。1949年后治印甚多,皆极见功力。亦擅国画,以花卉见长,喜绘梅、菊。

孔小瑜(1899-1984),原名宪英,生于慈溪庄桥孔家村。他一生以画为乐,初在沪上活动,后赴香港,1951年毅然北返,参加内地建设;1955年后,应邀赴安徽艺术学校执教,兼任安徽画院副院长,并被选为安徽省人大代表。小瑜先生在六十余年的绘画生涯中,以博古、花鸟画饮誉艺坛,弟子满门。
博古图源于对传世或出土古器物的图解说明,宋代已较繁盛,徽宗曾下令纂集《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它与金石考古之学有不解之缘。海派画家赵之谦、吴昌硕等引金石入画,博古图于是便成为海派的特色画题之一,其大致是在古器物拓片上直接点染花卉。而小瑜先生的博古图却有出蓝之胜,他不用金石器物拓片,而是创作古器钟鼎图,将瓶罐鼎彝与折枝花卉直接用水墨勾勒而成,浑然一体,把“岁朝清供”、“鉴古思远”的文人儒雅情趣,以及“富贵寿考”、“吉祥长盛”的民间美好愿望,推入了更为自然清新的优美境界。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小瑜先生既弘扬了传统水墨画的渲染效果,又吸收了西洋明暗画法的新技巧,使所写青铜鼎彝、秦砖汉瓦、竹木博古架,更富有立体感。他或用铜器墨底描金图案,把古礼器刻划得惟妙惟肖,富丽而逼真,古朴之外充满典雅气度,开发出一种吉金拓片所无法呈现的金属之美,堂皇雍容,敦厚庄重。器物中盛开的牡丹、松梅,充满生趣,布置得体,设色清雅,为海上画派的博古图带来清新的面目,古雅、吉祥之意亦更加溢于楮表。无怪乎上海曾有这样的传颂:张(善子)虎、熊(松泉)狮、沈(一斋)凤凰,瓶甏罐头孔小瑜。
花鸟画是小瑜先生的又一强项。他的花卉果蔬,兼工带写,没骨、双钩,皆能因势而就,不拘常格。笔下梅兰竹菊,牡丹水仙,乃至荷花玉兰,荔枝石榴,看似信手拈来,却水灵鲜活,色泽滋润,或洋溢清香,或果实充盈,自然野逸,可观可亲,怡人心目。小瑜先生善于观察生活,细致入微,特别擅长捕捉鱼、猫、禽鸟等动物的瞬间动态,心手相凑,造型极为生动。如所写《金鱼图》,图中六尾各色金鱼,从不同方向游来,双瞳探视,身姿摆动,似乎在互相呼应;鳍逐浪而舞,尾随波而飘,轻逸自然,鱼身色阶变化有致,浑厚之首,丰盈之体,轻柔之尾,各各不同;虽不见水,却有清波荡漾之感,用笔简练,令人叹为观止。又如《孔雀开屏图》,绘一雌孔雀注目盛放的牡丹,引起雄孔雀的开屏比美。画家并没有流于俗套,将孔雀的屏羽全数展开,而是展开九分,此时孔雀立定足根,浑身却有一种奋力外张的势头,正处于高度的亢奋,羽毛抖动,双翅弯曲有力,屏羽似乎悉悉作响,迎风而展,全图充满力度与动感,可谓匠心独运,气韵生动。这正是孔小瑜先生画作的胜人一筹之处。
小瑜先生还兼工人物、佛像、鞍马、山水,无所不画,才华横溢。故而有人将他与他所心仪的海派大师任伯年相提并论,认为任伯年、孙小瑜皆有“强记默写”的功力,又都有宽阔的画路,作品雅俗共赏,充满生活气息,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小瑜先生因获“海派殿军”之称。
小瑜先生不仅画艺高超,而且为人宽厚谦和,平易坦荡,心地善良,画坛名流吴湖帆、张大千、陆俨少、唐云等皆愿与之交。作为艺术教育家,他更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培养两淮画人,诚如陆俨少教授所言,“后生晚进,受其沾溉,皆有成就”。同时还影响儿子孔伯容、孔仲起兄弟,使他们传承丹青,走上繁荣中国画之路。

徐子鹤,名翼,江苏苏州人。20岁留学日本,曾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安徽省博物馆主管古书画鉴定、安徽省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是我国著名的山水花鸟画家、鉴定家。徐子鹤笔墨源出造化,先后十上黄山,积稿上万,终于以南宋之墨、北宋之笔、黄岳之魂及自家彻悟之心,揉合贯通,写尽了黄山峻峭而不离奇,温润而不绵弱的风神,使梅清、石涛诸家不能专美于前。徐子鹤的绘画艺术还妙在有深厚的传统根底,并善于演绎新意。上海博物馆所藏稀世珍品唐人孙位“高逸图”破损残缺处,皆为他所补笔,健笔直接千古,天衣无缝,使绝迹顿还旧观。他所创作的《玉屏春晓》、《河山不夜》等,以及老桩墨梅、墨竹,均以古人笔下所无的清新手法和意境,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许士骐 (1900.1—1994.8) 安徽歙县人。 擅长中国画。 早 年毕业于上海美专,30年代留学法国巴黎美术学院。 历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建筑系教 授。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育系教授。 作品有《鱼乐图》、《黄岳松峰》等。著有《 人体解剖与造型美术之究》等。

王石岑[近现代]一九一四年生。安徽合肥人。擅国画。广东画院。曾就学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后任教于安徽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安徽艺术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作品有《山村秋夜》、《晓雾初开》、《黄山百丈泉》等。

赖少其(1915~2000年),笔名少麟,斋号木石斋,版画家。生于广东省普宁县下市乡,毕业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后在皖南参加新四军,历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华北文联秘书长、上海美协副主席、安徽省文联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安徽省书协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等。工书,擅山水、版画、篆刻。出版有《创作版画雕刻法》、《赖少其自书诗》、《赖少其山水画册》、《赖少其画集》等。
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参加鲁迅倡导的木刻运动,是现代版画研究会主要负责人之一。1934年为“现代版画研究会”主要成员,编译中国新兴木刻史上第一个介绍版画技法的书籍《创作版画雕刻法》(上海形象出版社出版),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3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1938年1月,在武汉被选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任桂林《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刻》刊物编辑兼发行人,1939年10月,在皖南参加新四军,1941年“皖南事变”中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10月,与邵宇从上饶集中营越狱1943年1月,与曾菲在苏中解放区结婚。曾任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科长、第三野战军纵队宣传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南京市文联主席,南京大学、金陵大学教授,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省第五届政协副主席,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6年,年逾古稀的赖少其重回岭南,定居广州。对于这位1915年出生于广东普宁农村的艺术家来说,从少年时在广州从事新兴木刻运动,投身民主解放、民族独立革命,到建国前长期戎马关山、颠沛流离、回旋战斗于烈火硝烟,再到解放后亦官亦艺的9年徜徉海上、26年迷情黄山的漫漫人生之路,这一次的回归故里,似乎又是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套人生故事,似乎宿命的圆圈将要锁定这位清疏俊朗、同时又大病缠身的老人……尽管故乡广东的党政领导人和美术界给予了赖少其以崇高的礼遇与照拂,尽管南国的温暖和湿润对老人的身体殊多裨益,尽管岭南的“二高一陈”谢世后尚有关山月、黎雄才双星照耀,但这一画派较之清末和民国时的鼎盛早已风光不再……如此晚境,对于视绘事如生命的赖少其,难言必善。亲朋好友中已有人隐隐担忧,甚至预言赖少其将会在南国缤纷的木棉树下,在喧闹和嘈杂的包围中,走完荒凉寂寞的人生逆旅。再加上当时社会上传言,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安徽的赖少其早已将江淮大地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第二故乡,非常愿意终老于彼。这里有赖少其作于1991年的《黄山之梦》可为佐证。画中题写道,“老夫归故里,日日梦黄山。梦中写来苦,笔笔汗湿衫。”魂牵梦萦,其苦何堪。安徽对于赖少其已经不是故乡胜似故乡!然而当时身居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之位的赖少其连扩大一点自己画室的愿望也无法解决。一生大节铮铮、磊落大气的赖少其虽然不会张扬计较这些琐屑细末,但是也不难猜想,赖少其间或在咀嚼内心的悲喜时,一定不免有些失落的滋味。这一切都使赖少其的叶落归根多少带有一丝无可奈何的悲凉色彩。
在历史与现实中,常常会有一些以煊赫的家世和富贵的资财而自傲于世的人,但如果剥去他们的光环,便不难发现其内心的伧俗。而一个真正精神充盈的人,无论其出身如何卑微、生活如何清贫、境遇如何寂寥,我们也终会发现他的气质华美与高贵,而烛照其英雄本色的点点薪火,往往便是他们拼尽生命全力耕耘于兹的诗文书画。或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工部之史诗,或如“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曹雪芹之文章,或如徐青藤、垢道人、黄宾虹诸人“墨点无有泪点多”之绘画。
赖少其的全面修养和多才多艺在当代画坛是公认的,在诗文、版画、书法、篆刻甚至油画等方面皆极有成就。然而,今天看来,这些只不过是赖少其艺术道路上渐行渐远、渐登渐高的一个个台阶。而最能代表其成就的,无疑是他在中国画领域的非凡创造。

曹大铁,1917年生,江苏常熟人。从张善子、张大千学绘画,从于右任学书法。曾供职于安徽省建设部门,任高级土木工程师。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广西省石涛艺术学会理事,上海大风堂同门会副会长。擅诗词。著述颇丰,有《大铁诩残稿》、《梓人韵语》、《菱花馆歌诗》、《半野堂乐府》、〈中国山水画流派概论〉,主篡《张大千诗文编年》等。

葛介屏  安徽省合肥市人,1912年4月生。早年经张叶青、刘启琳、张琴襄指授,寝馈于殷墟甲骨、西周钟鼎和秦汉以来各种碑碣,后入安徽省博物馆从事文物鉴定工作,对梁闻山、邓石如、包世臣诸家书法领悟尤深。善四体,尤擅篆、隶,所作质朴苍劲,严谨端庄,且能从古朴中见妩媚,从骨力中见秀丽,风貌别具。篆刻则溯源于秦汉,又取浙、皖两派之长。更善以书法入印,高古商雅,别开生面,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篆刻展览及在专业报刊发表,被收入多种书法作品集,为多处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被碑刻。于文字学、古诗词、文物鉴定和考古均有较深造诣。偶写梅、菊、竹亦饶有生趣。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金石学会会长。现为安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蒋孝游,一九一一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初在家塾由族兄荫椿授古诗文辞,后入学校读书,因病辍学,在家自修绘画。年十九,其父营业失利破产,乃去上海谋生,以设计工艺美术糊口。后进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为姜丹书、汪亚尘、周碧初学生。毕业后改学国画,专攻山水,成为郑午昌入室弟子。并受钱名山、李仲乾教授诗词文史。他较有系统地学习国画理论和传统技法,基础扎实;早期临摹宋元名迹,并吸收上海画坛前辈之长;中年遨游半天下,实地写生,领略山川自然之美,长期在安徽以黄山作为创作基地,受黄山画派之影响较深。然胸罗万象,自有会心,笔墨善于变化,不失清雅韵致。历年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地展览,亦流传海外。他早年曾获得适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首届美术奖金展特等奖,曾参加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及中国画会,并曾担任大公报《救亡画刊》特约编辑。一九四五年任上海市画人协会常务理事,主编《卿云画刊》及其他刊物,一九四六年任中华美术会上海分会第一届理事,翌年与王端等组织上海市美术茶会,任干事兼主任秘书,又任《美术年鉴》第一副主编。建国后,被聘任苏州美专上海分校国画专修科教师,并参加新国画研究会。一九五二年去安徽省合肥市,从事新闻和文化工作三十年,参加省市各项美术活动。自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八一年,曾任政协合肥市第三届委员,第四、五、六届常委。期间一九七五年任黄山画会理事,安徽省美协国画研究会干事,一九八零年任合肥市文联第一届委员,合肥市美协副主席。一九八一年中秋回故乡,任政协海宁县第四、五届常委,海宁县文联第二届副主席,一九八三年任政协嘉兴市第一届委员,为政协书画研究会成员,一九八四年任嘉兴市文联第一届副主席,嘉兴市美协主席,后又参加杭州逸仙书画社,任理事。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协会员,退休回家乡后,参加地方社会活动,尤关心中青年的美术活动,他年逾七旬仍不断探索国画创新.著有《山水画源流》、《画余随笔》、《海宁历代美术史料人物传记》等美术专著。

梅纯一(1906.4—1997.11)安徽宿州人。擅长中国画。1935年毕业于国立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历任安徽宿州省立中学、联合中学、宿州一中、二中美术教师、安徽宿州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作品有《春花秋实图》、《梅花》、《秋实图》等。

卓然,1924年1月生于安徽省萧县,1953年毕业于南京师大美术系。现为文化部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中国诗书画研究院顾问。1982年在北京、江苏、安徽、山东、山西、广东、广西六省、区十一市以及香港举办画展十八次。擅画狮虎、山水、人物、花鸟以及狂草书法。向地方书界作学术报告十九次。其书画代表作有《唐古拉山战凤雪》、《怒吼图》、《百虎长卷》、《百狮长卷》、《神游天都峰》等数百件作品。传略收入《中国美术年鉴》以及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16卷。

陶天月[现代]一九三0年生。安徽长丰人。擅版画。美协安徽分会。1949年入华东大学,后在安徽省文联赖少其创作室从事书画创作。现为中国美协、书协、版协会员、安徽书协常务副主席、安徽文学艺术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中国版协授予“鲁迅版画奖”。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作品《水仙》获全国第六届版画展优秀奖。1996年被授予鲁迅版画奖。作品有《东村电站》、《山地播种》等

郑震[现代]一九二三年生。安徽合肥人。擅版画。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美协会员,获国家特殊津贴,曾任安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版协理事、安徽美协副主席等。
青年时代从事文学创作,发表过诗、散文和小说,40年代中期转向美术创作,46年参加以宋庆龄为名誉主席的中华全国木刻家协会,作品《江岸》、《故园》等,参加过全国木刻展,并被选送到苏联、香港等处展出。
1949年起,在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教学、创作的作品,参加过许多大型美展,如多届全国美展、1959年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1982年的巴黎沙龙美展、1983年的世界15届版画等等,部分作品被国内外一些美术馆收藏。
获中围版协安徽美协颁发的“功劳杯…‘鲁迅版画奖”等 。著有《版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一书,主编《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水彩画教材》出版。
此外创作的水彩画、中国画亦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艺术风恪追求传统美学里的意境,力求诗画交融。

亚明(1924-2002) 原名叶家炳, 安徽合肥人。1941年毕业於淮南艺术专科学校,十六岁参加新四军,历任记者、美术编辑、画报主编、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教授等职,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斋名悟园、觉斋、沙砚居。
基於幼时蒙发的绘画兴趣,亚明在抗日宣传工作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绘画技术。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後,结识了当地的一批国画家—吕凤子、钱松岩、周怀民、秦古柳。当时美术界非常时髦“取消国画”,他却激流勇退,公开批判这一荒谬观点,并於1953年改画国画。同年到南京,在江苏省文联筹委会负责美术工作,开始了他的美术领导生涯,和吕凤子、傅抱石、陈之佛、钱松岩等一批大师朝夕共处,专攻中国画,擅人物、山水。 1956年,国务会议批准在北京、上海两地建立中国画院,亚明负责了江苏省国画院的筹备工作。因为亚明团结国画家并领导国画创作,使江苏新国画创作在中国美术界异军突起,创作了一大批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使人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在新社会的作为,从而赢得了在国内画坛上的声誉。
1960年,经亚明组织、由傅抱石领队的江苏国画院一行十三人,开始了在现代美术史有深远影响的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 在这次写生活动中,亚明目睹了老画家写生创作的全过程。对他来说,这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同时又给他以新的艺术启发,感到借人抒情不如借景写心,开始转画山水。当《山河新貌》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引起画坛注意的时候,傅抱石说出了许多老画家的心里话:“时代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而对於亚明来说,当时只是把刚学的传统技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他的《三峡灯火》、《华岳一奇峰》、《华山》作为早期山水画作品,当时的影响虽不如傅抱石、钱松□,却表现了一种新的气息。他将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为:向传统学习,向生活学习。 “文革”中,亚明作为江苏美术界的头号人物,身陷囹圄五年。但是因为他的革命经历,使他成为第一批获得“解放”的画家,并在1973年就迈出了国门,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赴越南访问。这正好与他第一次出国相距20年。1953年,他访问苏联後,出版了《访苏速写辑》,为时人所难比。而越南写生之作,又使业内人士刮目相看。十年後,他赴北欧五国的旅行写生,以1985年在北京的展出所获得的赞誉,确立了他外国风情作品的历史地位。如果说在二十世纪美术史上傅抱石开创了外国风情写生和创作这一传统国画所没有的题材,为传统国画的革新探索出一条新路,那么亚明则是拓宽了这一条路。七十年代後期,亚明开始以古代诗词名篇为题的山水画创作,为“文革”後期的山水画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寄希望於一些传统的题材,探求中国画永恒的意境、趣味、气韵,从尘封中找回传统的笔墨,恢复失去知觉的传统笔墨,从而使传统的中国画薪火续传。他不断到北京参与外交使馆、宾馆和国家重要建筑的布置画创作,同时参与筹建中国画研究院,试图通过南北画家的联合再创一个时代的辉煌。 八十年代,亚明的艺术创作进入高峰期。1984年创作的《孟良崮》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1989年创作的《海风》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直至1995年创作了《南京大屠杀》,以他对五十年前抗日生涯的回顾而告别主题性创作。另一代表作《长江万里图卷》,以其精心的构思、宏大的篇幅和细致的刻画、独到的笔墨,成为他一生高峰期的经典之作。
亚明同时又是一位非常注重传统的画家。他从五十年代初画国画人物开始,就背临《步辇图》,继之临李公麟、陈老莲、任伯年。转画山水後,他又临沈周的《关山积雪》,实际上沈周的风格只是为他确立了基本的笔墨结构,而南朝竹林七贤的放迹不拘与五代徐熙的野逸风格,加之40年的南京生活,则为他思想和文化的血脉中注入了遗传的基因。 亚明历年创作,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和被广泛收藏。人物画《货郎图》曾入选在苏联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山水画主要有《巫峡烟云》等。中国美术馆收藏有《晨曲》等多幅作品。作品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日本名古屋博物馆、牙买加国立博物馆、瑞典东方博物馆收藏。多次率团访问外国和在外讲学,1981年和1987年分别於新加坡、日本举办个人画展。曾出版有《亚明作品集》(日本、1987年)、《笔墨丹青写豪情—记国画家亚明》(安徽省文化厅、1990年)等。作品也多为海内外企业与个人收藏。

黄叶村(1911~1987),原名厚甫,号竹痴老人,生于安徽芜湖鲁港。工诗文、精金石,善山水、花乌、书法。25岁后为小学、中学美术教师。生前为芜湖市政协委员、常委,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黄叶村先生和他的艺术多年被埋没,只是在上世纪80年代较晚时候,方始彰闻于世。他是继陈子庄(1913—1976)、黄秋园(1914—1979)之后第三位“人亡业显”——拂去历史尘埃后方尽显其美质无价的真正艺术名师。此三位都诞生于上世纪初,在家国忧患中度过他们动荡困难的青年时代,又在“斗争”的风雨中消磨了可贵的中年岁月。正当希望的曙光升起时,这三位饱经坎坷的大艺术家,却又遗憾地相继去世。在他们毕生辛苦努力之后,未能享受成功所应得的欣快,令人有“时也、命也”之叹。另一方面,他们都是向高峰攀登的天才,天假以年,将给民族文化增加多少财富!思之能不遗憾!
黄先生擅画竹,晚年有人赠“江南一枝竹”之誉。中国画家喜画竹,从理念上讲是以竹喻人,其瘦硬坚挺,不畏风雪,经冬不凋,洁净不垢种种优点,都是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景仰的精神。但从艺术上讲,却是因其在“书画同源”观念上追求书体抽象美,对画家来讲,更是笔墨抽象美的高度体现,虽只是数竿竹,疏疏叶,却包含了构图、比例、疏密、黑白、速度、力度等等形式因素。从而一出手就把画家的修养、人品、功力、悟性清清楚楚地摆在纸上。近见电视画面上常有什么“竹王”自吹的画家,画格鄙俗不堪,笔墨无法,不过是伪劣商品广告一类货色。黄先生画竹,功力已够火候,瘦而不枯,劲而不狂,疏简而腴润。《双清图》画梅竹,以梅为主,确是风神俊朗,疏密得度,赏心悦目,书画俱佳。

张建中原名张新露,1929年生,山东高密县人,安徽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安徽分会副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美国中华艺术学会名誉会长,黄山书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长期画黄山及江南风光,曾应邀访美。1985年访英、法、爱尔兰诸国并讲学和举办画展。应邀在西德举办画展。应邀在夏威夷大学讲学,并举办画展,1994年6月获美国颁发的世界文化名人奖,并编入《世界名人录》。画师石涛、梅清,深入自然,更以黄山为师,历登黄山数十次,国画作品屡在《中国书画》、《朵云》及美国《费城日报》等多种报刊发表,出版有《张建中画册》。
张建中先生是当今黄山画派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是联合国国际艺术教育协会的第一位中国会员,任美国中华艺术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其作品多次在欧、美、亚国家和地区展出,并应邀到美、英、法、德等国讲学和举办个人画展,为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书画艺术作出了贡献。
朱修立,1938年生于上海。196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并留校任教,后调入安徽书画院专职创作。198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曾旅居欧美数载,从事艺术考察,举办了展及讲学。多幅作品为大英博物馆,牛津博物馆,澳洲国家美术馆,新家坡国家美术馆,港、澳新华社,华润集团公司等国外重要机构及中国美术馆、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等单位收藏。出版有荣宝斋画谱(七十二)及其他等画册多种。
曾任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省高职称评委,全国美展评为,安徽省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光明日报画院名誉院长,安徽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曾被文化部评为1993年度优秀专家。

裴家同(1929.10—) 江苏江宁人。 擅长中国画。 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美术系。 历任安徽《合肥日报》社编辑,合肥市文联、合肥市文化局创作员, 合肥书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作品有《黄山云涌》、《山居图》、《松谷烟云》等, 《黄山图》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九华揽胜》获首届中国山水画展优秀奖。出版有《裴家同画集》。

黄永厚,1930年生,土家族,湖南凤凰人。为大师黄永玉之弟。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于文工队工作。195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60年任教于合肥工业大学建筑系。现为安徽省书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郑若泉 1927年生于浙江湖州,1946年考入上海美专,1949年转入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档分院。师从黄宾虹、潘天寿、来楚生。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发表、出版和展出,北京图书馆、中南海、人民日报社、全国政协礼堂、南京艺术学院及全国各地博物馆、高等院校等单位先后收藏其作品。
几十年来,专心钻研中国山水、花鸟画,尤善作写意金鱼。独创的个人风格十分突出,主张“集众所长,以为已有,更自立意,自成一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顾问,中国黄山画会副会和等职

戴维祥 ,笔名云山。1936年生,安徽南陵县人。师承孔小瑜先生。擅长人物、花鸟、山水、走兽鱼龙,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被国内外人士收藏。其代表作《开元宫人》入选中国画展赴拉丁美洲展出,并被安徽《艺谭》和香港《贸易与旅游》杂志刊用。现为安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美协会会员、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安徽省年画研究会会员、新安书画研究会会员。

童乃寿,1941年生,安徽巢县人.。1959年从师于上海画家孔小瑜和新安派画家张君逸两位先生习画。70年代受教于著名画家方济众和应野平两位先生习画。80年代受著名画家亚明提携。个人以[黄山]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倍受赞赏,被称为[黄山]第一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合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个人艺术品分别参加国内外大型美术展览,大量以黄山为题材的作品先后赴美国,日本,新加坡,德国,香港,台湾举办个人艺术品画展并被著名艺术机构收藏。

葛庆友  1944年生于国画之乡—安徽省萧县。现为安徽省书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家津贴。作品《风雪大别山》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 ;《新安暮霭》入选全国首届山水画展;《情系高原》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船头小图 》入选第三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等。出版有《葛庆友画集》。

朱宝善,1943年出生于中国画之乡——安徽省萧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省七、八人大代表,寿洲书画院院长。
画家自幼受国画之乡艺术熏陶,1960年考入安徽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事著名画家萧龙士先生萧龙士先生和孔小瑜教授,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了系统的研习。1965年毕业后,一直从事文化工作并致力于中国画创作。近年于山水之外,专攻写意花鸟。并上追八大、青藤,其作品崇尚自然,不求雕饰,婉约淡远,独得天趣和雅格,形成了简约古朴、苍润老辣的画风。在全国和地方的专业报刊上发表大量作品和专题介绍,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画家曾先后应邀在上海、南京、厦门等地举办画展,并获得成功。其作品为国家博物院、美术馆及人民大会堂收藏。
1990年,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朱宝善中国画选集》;1993年,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了《朱宝善画集》,并编入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1995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朱宝善画选》。其艺术成就和传略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家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1993年安徽电视台推出专题艺术片《(乡韵)》——记中国画家朱宝善,中央电视台同时也作了专题报道。

王涛,原名王守信,号独天斋主,安徽合肥人。 王涛先生1963年至1967年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1979年至1981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 。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国画艺委会委员,美协安徽分会副主席,安徽书画院院长 ,浙江画院特邀画师,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王涛先生擅长中国人物画 ,《最后一碗炒面》入选庆祝建军60周年美展,《复苏的土地》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李白诗意图》、《庄周梦蝶》分别入选第24、25回亚细亚现代美术展 。 王涛先生1985年赴美国关岛举办中国画联展 , 1986年和1988年分别在中国美协美术家画廊和联邦德国海因斯贝格志市政厅画廊举办个展 , 出版有《王涛人物画册》和《王涛画册》 。

郭公达,1931年出生,自幼喜欢绘画,1961年毕业于浙江美院中国画系,任教于安徽艺术学院,长期从事中国画的研究、教学和创作。1987年被评为教授(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徽省政协书画社常务副社长、黄山画会副会长。他的山水画以“浑厚洒脱、沉雄苍劲”的风格蜚声大江南北。他曾在京、沪、苏、皖、厦等地举办画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选送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展出,并被一些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相继出版《郭公达山水画册》、《郭公达画集》、《郭公达山水画选集》等多本画集。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周恩来纪念馆和全国政协礼堂等处都收藏和陈列有他的作品。《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山水卷、《中国三峡百景图》、《中国年鉴书画选》、《世界华人美术名家年鉴》等都收编了他的作品,数部名人大辞典收录了他的传略。
郭公达教授的创作,注重传统又不拘泥传统。他的山水画功力、章法、笔墨既有石涛、黄宾虹、李可染诸位大师的风韵,又不失清新灵秀浑朴雄厚的个性特色。他以独特的审美意识,体验把握山水的特质,化物象为情思、化心象为意境,含带浓郁的诗情,别具新意地表现了大自然生命的原生之美、博大之美、雄奇之美和天籁之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郭公达教授的作品,植根于生活,师法自然,注重生活的积累与体验。他钟情自然,足迹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在大自然中感悟博大精深的山水精神,采撷万物之灵气,融汇于笔端。因此,他的作品无论是《雨夜》、《渔村》、《大谷风云》,还是《天山行旅》、《吐鲁番风情》,无不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他的绘画抒发着时代的精神,混响着生命与自然倾诉的旋律,寄托着对纯朴情感的深深缅怀。
郭公达教授的画,有着浓情激越、吐纳天地的大气,有着灵秀黄山和奔腾长江的魂魄。 《千山万壑泉纵横》是其代表作之一,作品以恢弘气势取胜,画面上千山万水纵横千里,粗犷不失法度,精微耐人品味。画面有开有合,巧于布白,一如雾水云烟。他泻胸中之丘壑,泼纸上之云山,使大好河山壮阔空濛深遂动人的景象跃然纸上。
郭公达教授不愧为数十年躬耕艺苑的大家。他胸纳万千自然现象,按照美的规律,组合、重构、熔铸出了祖国山水的新意境,表达了对醇厚民风、纯朴人生、悠远岁月、自然天籁的呼唤,萦绕着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期望的情怀。他的作品,透过画面,把人们的思绪带向了更为遥远的遐想空间。
中国美术出版社总社总编辑程大利在最近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郭公达山水画集》序言中评价郭公达教授“深知笔墨的意义和价值。用笔追求老拙沉厚,重骨法。‘生死刚正谓之骨’,郭公达先生用笔刚正畅达,柔中见刚”。程大利指出,“公达先生状态很好,人品也佳。无论学生、友人和与之相处过的画家,均对其有很深的好印象。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人画如一。郭先生的艺术也正因为此而动人”。他又说“郭先生早已过古稀之年,但精力旺盛。数十年的勤苦研究,使他眼界殊高,不懈的学习和行路,使他积累丰厚,加之注重修行,谦和而敦厚。他的中国画艺术还有更好的风景展示给后人”。

朱松发(1942.11—)中国画家,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省政协委员,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朱松发中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专业美术大展并获奖,亦为美术馆、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国务院紫光阁、中南海等收藏和陈列。作品入载《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国家重点学术报刊《人民日报》、《美术》、杂志、《中国书画报》、《美术报》、《国画家》等均多次介绍和发表其作品。已出版画集多本,曾应邀赴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举办画展、讲学和艺术参考。
朱松发崇尚自然,追求率真,作品风格野逸生辣,评论家评其作品:.....在心灵与外物相交的笔墨方式中洋溢着才情,充满着热情与张力,他超越传统的束缚,感受到现代意义的诗情与意味。
朱松发1942年12月出生于皖南黄山紫云村,籍贯:安徽省怀宁县,毕业、结业于安徽省艺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现任职于安徽省书画院。

胡志辉  (1939--)号鲮痴,祖籍山东出生于上海。安徽美协会员。逍遥津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新安书画研究院一级画师。 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文艺学院,同年来合肥入室于著名画家孔小瑜先生门下,专攻小写意花鸟,兼作山水。 30年的笔墨耕耘,在安徽画界享有较高声誉,画风极具海派特色。清新悦目,雅俗共赏。作画题材广泛,尤以“鲤鱼画”著称。享有“江淮一条鱼”之称号。以牡丹、藤科、果蔬等见长。各种报刊,杂志及电视广播均做过个人绘画的专题介绍及现场表现录象。作品多次参加拍卖,成交率高,颇具收藏价值。作品曾在美国,日本,韩国,深圳,香港等国家及地区的展览并被收藏。传略辑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榜”“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安徽当代美术家名人作品录”书中。

葛茂柱,1953年生于安徽合肥,自幼家学,并承母训,师从王石岑、光元鲲、徐子鹤诸教授,再拜张大千弟子曹大铁先生为师,遂得大风堂再传弟子印。其作品多次在国外展出,著有《葛茂柱水墨作品选》、《葛茂柱画集》等。传略收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大辞典》、《中华中青年国画集翠》、《中国当代山水画精品集》等

应天齐,安徽芜湖人,现任深圳大学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999年获得中国美协80-90年代版画创作贡献奖。二十年前发现安徽皖南古村落——西递村,八年艰苦探索,完成了载入中国美术史和中国版画史的经典作品《西递村系列》版画。 西递村因画家及其作品闻名,游人纷至。并於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黄书元    1943年生于安徽宣城,籍贯巢湖。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史馆特邀画师, 宣城市政协常委,,宣城市文联委员,,宣城市美协副主席。

丁雪郁, 1949年生,安徽黄山人。安徽省书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曾师从吴作人先生多年,其作品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全国画院双年展·首届中国画作品展及多次国内外专业画展,作品《锦玉满堂》在20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获优秀奖。《美术》、《美术观察》、《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多次发表其作品,并入编多部中国美术家大辞典。

华其敏,1953年生于上海。历任安徽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1980年留校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水墨画,多年潜心研究汉唐以来中国书画的优秀传统,并以现代造型审美观念对其批判和扬弃。在人物画方面,用功尤深。积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作品造型生动,笔墨酣畅,别创新格。出版有《华其敏速写专集》、《华其敏画集》

黄少华,1981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3年入北京画院师从周思聪先生,现为安徽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作品入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百年中国画展;世界女画家作品展;亚洲女画家作品展等国内外重要展事。其中,作品《故土》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村花》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沁》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融》获亚洲女画家作品展优秀奖;《绿叶山庄》获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优秀奖。作品入编《百年中国画集》等文献本画册,出版个人画集五部。曾于中国美术馆、法国巴黎、泰国曼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黄少华的作品以乡村女性为主要符号,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亲昵和牧歌式的宁静、祥和的桃花源的生活,是一种理想中的境界。周思聪先生生前很关注她的风格探索,曾留下绝笔文字,分析她的探寻,称赞她的个性,说:“她是将文人画高品位的笔墨与民间艺术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同时汲取,好比古琴和大秧歌腰鼓的齐奏”。
著名美术理论家郎绍君先生也曾撰文道:“黄少华作品中的女性有着很强的拙朴温厚感,这种感觉与其说直接来自北方农村,莫如说来自她性情、内在故体验和北方农村的凑泊,是由里而外、由外而里的。她守着诚于中而形于外的原则,使自己的作品获得了朴素、自然和谐的品格。就像她笔下的那些农家女性,表里如一,没有丝毫的做作。这对喜欢套用风格化样式,或以流行趣味、画廊趣味为圭泉,忘记了惟发于灵台才会有真艺术的画者,该有所启发的。
黄少华的作品安详、宁静,没有常见的浮躁气。她笔下的农村女子和她们的生活是田园牧歌式的,虽静中寓动,却与当今在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各方面都发生着深刻变异的动态的中国农村有着相当距离。但黄少华意不在描绘眼下的农村景象,而在表现自己的心象和心曲,咏唱她对心目中桃花源式的田园生活的恋歌,这恋歌充满了女性的温情,也透露出她对平宁温馨的家庭和普通劳动生活的向往——不待说,这是中国式的、传统的。
揭示人生、世界、心灵的丰富性和多面性,是艺术的永恒课题。黄少华的梦乡和对梦乡的歌吟,自有她的意义”。
黄少华是《百年中国画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女画家,作品有着善良宽厚的女性味。她以娴熟的中国传统笔墨技巧,朴实真诚地表现了她对生活的爱恋和一种健康而深刻的人格美。

方见尘,又名建成,一九四八年八月生。歙县人。为人纯真,肝胆可见,潇洒超脱,风流倜傥。擅雕砚,工书画。所雕歙砚神妙绝伦,浑然天成,耐人玩味。一九七三年,其砚雕作品《全神贯注》、《迎客松》、《蕉牛》参加全国工艺美展,并载《人民日报》、《全国工艺美术》等书,一九八五年,砚作《云水拱月》在全国工艺美展上列全国四大名砚之首,同年创作《嫦娥奔月》在香港展出,《新安揽胜》、《大佛砚》在人民大会堂展出,被胡子昂、胡厥文等有识之士誉之为国宝。《八百里黄上图》砚作在日本展出,被博物馆以7万美元购藏。一九八九年雕《黄岳奇观》砚,被黄山市博物馆收藏,刘海粟十上黄山见此砚作后,题云[国之瑰宝]。国内外有关传播媒体曾多次介绍其砚雕成就,称为[砚雕大师][砚雕第一刀],当不为过也。国画笔墨潇洒豪放,无拘无束,直抒胸臆,尤长于仕女人物,画品不让程十发。其创作多在情不自禁,灵感袭来之时,凡挥刀挥毫,心得意会,舞之蹈之,吟之啸之,如痴如醉,若颠若狂,令人动容。

林文奇

陈坚信

郭月波1945年出生于芜湖.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合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画家郭月波潜心山水画,作品在省内外广受赞誉。日本东京唐轩阁中国书画社佐藤俊次郎社长专程赶到合肥,拜会了郭月波先生,并聘他为日本东京唐轩阁中国书画社的特聘画家。佐藤俊次郎社长是日籍华人,长期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他在广州国际艺博会上见到郭月波的画作后,爱不释手,带回日本后,也广受日本行家的好评。佐藤俊次郎此次来肥,和郭月波先生切磋画技,对他立足于传统,又有自己鲜明个性的创作方法赞赏不已。佐藤俊次郎准备将其画作推荐到日本、东南亚一带。在即将到来的上海艺博会和香港艺博会上,郭月波也将作为唐轩阁特聘画家,展示他的精品画作。

刘庆来

马彬

石谷峰

徐友万

芜湖书画网(www.wuhush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