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已碎:中国十大名曲之《高山流水》欣赏及其背后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9/28 21:16:46

被善意无限夸大了的友谊―《高山流水》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吕氏春秋》虽非信史,但有《列子》记述在前,其内容也并非毫无根据。于是伯牙不复鼓琴一说被当作佳话流传下来。伯牙在当时应该很知名,荀况在《劝学》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虽然语近夸张,但大音乐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无疑问的。
 
 琵琶名曲《高山流水》     
        此曲原为河南筝曲,林石城根据曹东扶传谱移植为琵琶曲演奏并记谱整理。为了能使琵琶上奏出筝的韵味,乐曲大量运用了各种推挽滑音,如上滑音、下滑音、撞音及其快慢的细微变化等,并改变右手弹弦点的部位,变化其音色。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双音推挽滑音加揉吟,来模拟筝的左手按弦的特殊韵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乐曲旋律流畅,节奏舒缓,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音乐风格特征。       请点击欣赏:http://music.guqu.net/guquplayer1.asp?Musicid=13935&urlid=1
 经典琴曲《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一首气势磅礴、历史悠久的古琴曲。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琴家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因《高山流水》一曲而结为知音的动人故事,更给这首古曲增添了深刻的内涵。因此,此曲既是一曲对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又成为挚友间深厚情谊的象征。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列子·汤问》记载:伯雅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势雄伟的乐曲,钟子期赞赏地说:“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曲子,钟子期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水》的内涵。从此,他们俩人结成了知音,被传为千古佳话。
 
         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今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请点击欣赏:http://music.guqu.net/guquplayer1.asp?Musicid=12744&urlid=1 埙与古筝演奏《高山流水》        请点击欣赏:http://flash.guqu.net/guquplayer2.asp?UrlID=1&MusicID=1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