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新天子 精校 txt:武 式 太 极 拳 的 源 流 及 特 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3 10:57:45
 武式太极拳始祖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县广府城内东街人。长兄澄清,字秋瀛,任官于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字酌堂,清刑部员外郎。兄弟三人自幼从父习洪拳,家富颇有,并于永年广府城内东西两街各开茶庄一处,后将两茶庄合并,腾出西街市房租给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经售药材,店名太和堂。禹襄与其兄见店伙计均习太极拳,轻灵巧妙,与己所学迥然不同,遂以客东之谊求授。虽习数年,而奥妙终难晓悟。素闻河南赵堡镇陈师清平拳艺精湛,禹襄乃于赴兄任所之便而从学。正值陈师有售出土地未拔丁名之忧和受人诬告入狱杀身之难,禹襄通过在舞阳当知县的兄长武秋瀛,代为奔走而解之。陈师甚感其恩,随倾心授艺相报,体示口解,备极详尽。

  陈师所授拳技与禹襄从太和堂学得的拳架不大相同。禹襄边学边练,并将所学拳理、拳诀作出札记,昼夜研习,四十余日,悉得其髓,理法尽知。复将陈师所赠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势概要图》《拳论》一并抄录携归。昼夜左习,两年后技艺骤进,理法大明,窍要尽能施于身。因之将前作之札记,参以后之阅读《拳论》及练功方面的发悟,衍写出《拳解》《十三势行功歌解》《身法十要》《打手撒放》《四字密诀》等著作。至此,渐感原学拳架须以改创,乃订出旨要,严守身法,力法语明地体现拳理,深蕴拳技窍要,学者易学而获强之益,且免滥用于技击之害。历时三载,方成今貌。整个套路共85式,拳势小巧紧凑,身法紧严无隙,棚、捋、挤、按、采、咧、肘、靠,贯穿于各势之中,机宜尽蕴于内,进退顾盼定随势而生。体态端庄,气势鼓荡,恬静安舒,精神内涵。特别强调“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立身要求“中正不偏、八面支撑”;行功要“静若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打手重接劲打劲,不重招数外形,其形式传统的只有三步半活步推手一种。武式太极拳的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刚柔相济、开合有致、虚实清楚的特点和风格,势势皆为解说太极拳理、拳法的绝好范例。故李亦畲在太极拳谱序中说:“…..后以参以鄙见,反复说来,唯恐讲之不明,言之不尽,然非口授入门,虽终日诵之,不能多有裨益也。”跋中有云:“…..切勿轻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窍要隐秘,不经口授身演人尽难知,朴实无华干枝老梅,紧严慎密如天衣无缝,且深合养生之要义。因而外形易学而得之延年益寿,真谛不经指点终难用于技击。

  武禹襄身体力行数十年,终身致力于太极拳研究,对武式太极拳的形式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拳论皆根据其切身体会,简练精要,无一浮词,为近代致力太极拳者奉为经典。                              

    武式太极拳科学的集拳术、力学、导引、传统哲学为一体,而自成一家。坚持习练传统武式太极拳,可起到祛病延年、陶冶情操之奇特功效,因而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许多国家成立专门机构、组织,对其功理、功法进行探索和研究。

   由于武禹襄及历代传人均受旧社会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愿以儒生自居,不愿为武术拳师,授徒极少。至第五代传人乔松茂,顺乎潮流,于90年代初,将该拳大力推广传授,才使世人得见其真面目。

  主要传人情况为:武禹襄传甥李亦畲、李启轩;李亦畲传子李石泉、李逊之,友人郝为真(创郝氏太极拳);李石泉及李逊之传李锦藩;李锦藩传乔松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