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穿越成主神的小说:我國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戰略模式及體系建構(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02:53:18

我國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戰略模式及體系建構(下)

http://www.xjass.com  2011年09月09日 12:26:40 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

三、我國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戰略

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在工業化、現代化、城鎮化的進程中,區域經濟發展十分重要。中國的工業化及經濟現代化首先要在若干區域板塊率先推進,而我國國民經濟整體現代化的實現則要求通過區域間的生產要素和產業的流動、轉移來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促進區域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在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取決于是否具備若干個綜合經濟實力強大的區域。區域是一國國民經濟的制高點,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帶動周邊乃至全國經濟的增長。而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區域生態經濟的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我國生態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中,區域性生態經濟發展已躍居主體地位。如何加快區域生態經濟發展,使省(市、自治區)、地(市)、縣、鄉等各類區域都發揮自身獨特的功能,這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的理論和實踐的問題。

(一)區域生態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

我國早在1992年《中國21世紀議程》中就明確提出在生態經濟發展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整體戰略。1998年11月發布的《全國生態環境建設總體規劃》指出,我國生態環境建設要堅持從國情出發,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以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科技為先導,把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2000年12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再一次結合實際,明確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中心,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為目標,緊緊圍繞重點地區、重點生態環境問題,統一規劃,分類指導,分區推進,加強法治,嚴格監管,堅決打擊人為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保護和改善自然恢復能力,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努力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為實現國家山川秀美的宏偉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2003年明《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提出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以人與自然和諧為主線,以經濟發展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為根本出發點,以科技和體制創新為突破口,堅持不懈地全面推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協調,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國家還強調,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生態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隨著生態因素在區域經濟發展實踐中的認知度的提高,國家更進一步地提出“以人為本,以人與自然和諧為主線”的新的發展理念。目前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已經把環境保護擺上了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將“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作為抵御全球金融危機、擴大內需、保增長的重要措施之一。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組建環境保護部,強化了統籌協調、宏觀調控、監督執法和公共服務等職能,為推進環境保護的歷史性的轉變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組織保障。

由此可見,為適應生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我們不斷反思生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放棄了傳統的經濟增長戰略,使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戰略不斷完善,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在區域生態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上發生了明確而影響深遠的變化,進入了一個促進科學發展的新階段。在這一階段,一方面繼續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促進區域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思想和政策;另一方面積極促進地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目前許多地區提出了生態經濟發展戰略,並出台了相應的政策。區域經濟層面已經引入生態經濟的理念和方法,並把它作為制定區域政策、解決區域生態問題的理論依據。實踐表明,中國正在國家宏觀政策和許多地區具體政策措施的基礎上,采用新的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推動發展戰略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戰略模式——PRED戰略

PRED戰略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必然選擇。它是指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處理好人口問題(Population problems)、資源問題(resource problems)、環境生態問題(environment and ecology problems)和發展問題(development problems),實現協調人口適當控制、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生態良性循環和社會持續發展。區域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人為本,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要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處理好的是區域人口、資源、環境、生態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定位。在此基礎上,改變區域經濟增長方式、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區域空間布局,實現區域內、區域間乃至整個地球大區域的協調。因此,人口、資源、生態環境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基礎性的決定作用。只有相互之間協調,才能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才能形成聚合力。

1.人口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和主體

人口問題是一個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問題。人口是區域發展的原動力和受益者;既是物質資料生產得以進行的基本推動力,又為區域消費提供市場。但人口過多又會給生態、環境和資源帶來巨大的壓力。人口的數量、規模、素質、結構、分布與遷移狀況,對區域發展影響重大,有加速或延緩發展的作用。因此,人口適度與合理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區域協調發展的程度。表5是世界主要國家國土面積與人口密度的比較。

2.資源的可持續供給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資源定義為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能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主要包括水、礦產、生物、氣候和海洋六大資源。自然資源作為區域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其它各類資源形成的最初來源和物質基礎,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物質要素,對區域勞動生產率提高、產業結構形成和資本原始積累都有重要的作用。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程度,直接關系到區域發展的程度和持續力的高低。(見表6)

3.良好生態環境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生態是生物與其賴以生存的環境在一定空間範圍內的有機統一。生物圈中各要素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的基礎。而區域生態的基本目標就是遏制生態惡化趨勢,把改善生態、保護環境作為經濟發展和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重要內容。表7反映了世界主要國家自然保護區面積和生物多樣性的情況。

中國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總戰略,是中國生態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基本戰略,即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從戰略上看,生產發展的快慢,經濟增長的多少,是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問題;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則是影響生存發展的問題,尤其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數量龐大、資源相對緊缺、生態基礎脆弱的發展中大國來說,確實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因此,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保護環境、防治污染、改善生態、建設自然放到戰略地位上來,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一個基本任務。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社會經濟和自然生態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在發展現代化社會經濟中建設現代化自然生態,這是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的真諦。

四、區域生態經濟體系的構建

構建區域生態經濟體系是PRED戰略模式的具體應用,是生態經濟理論應用于區域生態經濟社會發展的系統化和具體化,是對傳統區域發展理念的重大變革。區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要求構建合理的區域生態經濟體系。生態經濟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實現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協調發展。而生態經濟體系的建立,就是要在區域經濟系統運行機制理論的指導下,區域內自然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有序、立體、網絡關系的生態經濟社會結構。它具有整體性、動態性、功能性和可控性。生態經濟總體上可以分為生態工業體系、生態農業體系、第三產業生態化體系這三大類。構建區域生態經濟體系的核心在于將生態經濟學的基本理念,通過社會經濟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等環節,落實到不同產業類型的生產組織和運營過程中,並由此派生出循環經濟、綠色生產等符合可持續發展需求的思路和模式(如圖2所示)。在確保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盡可能減少資源消耗與生態環境破壞等負面效應,進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總體目標創造條件。

生態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理念,而構建完善的生態經濟體系則是衡量地區自身競爭力、吸引力和創新力的重要標準。通過區域生態經濟體系的構建,能夠促進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協調發展,使區域形成良性循環發展的生態系統,最終成為社會經濟全面、健康、持續發展的區域。區域生態經濟體系的建立可使區域形成優良的生態環境、發達的生態型經濟、高尚的生態文明和高境界的生態道德。通過生態經濟體系的構建,能夠使人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營造生態環境,恢復生態再生能力,擴大生態容量,提高生態承載力,進而創造自然與人類高度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的統一,能夠達成社會生產過程的生態、經濟、社會的效益的協調統一,最終實現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稿源︰ 《發展研究》2011年第1期 作者︰ 劉涇 劉振澤 責編︰ 張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