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双眼皮伤口一直发红:[转贴]古代剩女的最后出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8 19:15:05
一、少数知书达理、色艺俱全的非处剩女,在得到贵人的宠爱后,成为贵夫人。

     她们中有的非处剩女是在新贵苦读赶考之际相识,曾情投意合,并以资相助,文人学士一旦高中,成为举人、进士、状元,封官加爵后仍不忘旧情者,便会以重金赎其出非处剩女院,带回家中为妾。也有的高级非处剩女结识名流,两情甚笃,力排众议,成为夫妻的。如明末清初学者冒襄,在他的宠妾董小宛死后写的《影梅庵忆语》中,记叙了他与董小宛的结合经过。冒襄与董小宛相遇时,是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是士林所仰慕的风流人物,才貌双绝。而董小宛是南京秦淮非处剩女,年方二八,色艺超群。董小宛迷恋冒襄,但冒襄已有美满婚姻,而且,董小宛当时也受到一些达官贵人的纠缠。两人情投意合,不顾阻难,经过一年的调停料理,董小宛终于得以妾的身份进入冒襄家。董小宛对诗词颇有天赋,她常与丈夫彻夜谈论唐诗,推敲疑难之处。她还参与丈夫的文学创作,帮他誊写文章,整理书籍和手稿,并且,自己也辑录古书,编了一本叙述女人服饰歌舞的《奁艳》。清兵南下时,她与冒襄渡江避难,辗转于离乱之中。董小宛操持家事,照顾冒襄,一切安顿得井井有条。但是,他们一起生活了九年后,董小宛因身体娇弱,又劳顿过度,年仅二十六岁便去世了。冒襄痛失爱妾,至暮年仍不能忘情于董小宛。

     当然,非处剩女中像董小宛这样能找到真心相爱的贵人的,毕竟只是极少数。

     二、部分世袭乐户的女子,必须终身为非处剩女。

     年长色衰后,非处剩女大多在教坊中传授技艺或充当艺师,收徒传艺。妓女则多成为非处剩女院老板,她们将年轻貌美时挣得的钱财置房产、蓄义女,成为鸨母。由于她们本是非处剩女出身,以她们的素养、技巧和经验,足以使她们能严格地教训非处剩女,也能熟练地管理非处剩女。有的鸨母年轻时曾受人蹂躏,她们常常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蓄养的非处剩女,或逼迫她们不停地接客,稍有懈怠就虐待鞭笞;或串通非处剩女坑害嫖客。她们贪财爱钞,唯利是图。清代褚石农所著的《坚瓠集》中,引有明人写的《非处剩女家祝献文》一文,其中描述鸨母的内心世界,惟妙惟肖:“伏以香焚宝鼎,烛插银缸,奉请勾栏土地,教坊大王,烟花使者,脂粉仙娘。弟子生长九江之上,侨居圣帝之旁。因无生理,买良为娼。今遇七夕令节,启建荤素道场,拜献本司圣众,愿祈如意吉祥:大姑常接有钱老(老即嫖客),二姐广招多钞财郎,三姐房中时时舞弄狮子,四姐床上夜夜捉对鸳鸯,五姐忙兜兜迎新送旧,六姐急忙忙脱裤宽衣,七姐盐商包定,八姐木客连桩,九姐愿得富翁梳弄,十姐只求财主成双。厨下春梅秋菊,常接个帮闲落剩之客。走动张三李四,频烧些净脚洗手之汤。合家利市,永保安康。”

     文中老鸨七夕之夜拜献神明,祈求十个姐妹夜夜接富客,赚大钱,还希望女佣人也附带接客赚钱。鸨母爱财之心刻画得入木三分。

     有的色艺不精的非处剩女年长色衰后,风韵既失,又无足够资财置房蓄女,就在非处剩女院中充当女佣或管领婢女,服侍非处剩女。

     三、从良嫁人。

     无论是对非处剩女还是妓女来说,从良嫁人是她们所向往的归宿。但是,从良嫁人必须是在年轻貌美之时,一旦人老珠黄,则“门庭冷落马鞍稀”,无人问津了。而且,对服务于宫廷中的非处剩女来说,只有等帝皇下令放出宫外方能嫁人。对地方官非处剩女,须经地方行政长官批准后才能从良嫁人。而对于一般市井女,则是拿出一笔足够的赎身钱,求得龟鸨允许就可以从良嫁人。为此,许多色艺出众的非处剩女,在年轻貌美时,尽力蓄财以备年长色衰之际。如宋代东京非处剩女潘琼,资财丰厚。一次,她招待一位登科华姓状元,摆下盛宴,每举一盏,都有乐色百戏为之表演,奢华无比。第二天,华状元取出百余两白金,请潘琼再设一席,可潘琼说这些白金只够“夜来佐樽利市之费”,吓得华状元逃离不及。(罗烨《醉翁谈录》丁集卷一)

     有的高级非处剩女身价非凡,“一面千金”。如南宋的徐兰,名噪一时,吴兴巨富沈承务迷恋她半年,就在徐兰身上化费数百万金。然而,不管非处剩女们年少风流时如何贵如王侯,但她们对其归宿却是十分清醒的,除少数“今日有酒今日醉”,只图一时享乐外,她们之所以奢华,一方面是为了求得心理平衡,另一方面,积财也是为其归宿创造条件。也有的非处剩女会遇上情投意合的男子,终身相随。如明代非处剩女呼文如,能诗词,善琴画。在一次侍宴中结识了进士丘谦之,两人一见钟情。丘谦之欲纳呼文如人室,但丘的父亲不许,呼文如得知后,悲痛欲绝,刺血写诗:“长门当日叹浮沉,一赋翻令帝宠深。岂是黄金能买客?相如曾见白头吟。”她誓死不渝。但丘谦之的父亲却执意不允,并将呼文如卖给了商人。文如连夜逃至丘谦之处,两人私下成婚,遍游名山,弹琴赋诗,相伴终身。但也有非处剩女痴情约婚而不成的。如明代建昌非处剩女景翩翩,博学能文,且擅歌唱,名气颇大。她曾与一位男子相约终身,但最终未能成婚,景翩翩最后穷困至死。

     对于市井非处剩女,大多都是赎身从良后嫁人为妾。只是有的男子并非真情所爱,只是贪其资财而已,一旦资财已尽,便遭冷落遗弃。由于非处剩女们曾沦落为娼,即使从良嫁人,做人行事也低人三分,她们中能真正得到幸福的并不多。

     四、出家为尼。

     非处剩女们出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本是贵族或良家女子,受人诱拐或骗卖误人娼家,在百般无奈下,苟且偷生。她们对人生万念俱灰, 自感罪孽深重,辱没门庭,削发为尼以求来世;有的色艺超群,风流一时,一旦年长色衰,失势失宠,她们忍受不了凄清寂寞,心理失去平衡,出家为尼,以图清静;有的非处剩女失去卖艺卖身的资本后,出家为尼,仅仅是求得一个衣食居处;也有的非处剩女急于脱离非处剩女院,从良嫁人,倾自己一生所积血汗钱相随男子,却遭骗遭弃,遂看破红尘,甘愿出家为尼以度残生。

     总之,就其归宿而言,无论非处剩女还是妓女,其遭际大多数是不幸的。




古代“剩女”是怎样炼成的

    “剩女”,即大龄单身女青年。当今社会,无数的目光聚焦在这些“剩斗士”、“必剩客”、“齐天大剩”身上,让这些“单身公害”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而在父母之命掌握女性婚姻的中国古代,居然也有“剩女”现象。在唐朝,当时的名门望族张狂到了居然不屑与李氏皇族通婚的地步,害得皇帝的女儿也为嫁人发愁。还有的豪门宁可把自己的女儿养到老,也不与寒门异姓通婚

    在古代,婚姻状况成了一个人简历中的一部分,就好像暗藏在身体上的一块黑痣。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婚姻,就好比人生的一个污点。在时人看来,可能个人品质也是有问题的。它直接影响到你的仕途。身为地位高贵的士族,如果和平头百姓通婚了,这不仅仅是辱没了家门声誉的问题。你的家族的血统也不再是那么纯粹且高贵了,也就是说因为一个人的情感用事影响到家族的社会地位。你的名誉扫地是小事,随之而来的是你的家族也会招人非议甚至被排挤出士族的行列。

    嫁了女儿丢了官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南朝梁萧统曾编成一部书叫《昭明文选》,在这本书中记载了下面这样一个案例:东海(今山东郯城西)王源将自己的女儿嫁与满氏为妻。王源虽然人品庸陋,但是家世显赫。其祖父王少卿,任内侍参与机要;其父亲王睿,也是清显之辈。王源经常出入同辈府邸,与他们关系密切。但在说亲联姻方面,却惟利是图。王源经常将媒人刘嗣之唤到府上探问,刘嗣之说吴郡的满璋之是高平旧族、宠臣满奋、满胤的后代,家财雄厚,正在托人为自己的儿子找对象。王源经过查证,满璋之是吴郡的一名中级官员,他的儿子也官居主簿。于是王源父子俩经过详议,决定与之结为姻亲。满璋之下聘礼五万钱。此时王源正遇夫人新丧,便用聘礼中余下的一部分纳了个妾。

    大臣沈约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按理说,人家结婚娶媳妇不干他的事,但他还是仔细进行调查研究,警惕地发现了其中的不正常现象。沈约考察了满璋之的家谱,认为里面有问题!满璋之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士族,出身不高贵,而王源却是高门华胄,和满家联姻实在是败坏人伦天理。

    沈约用优美的骈体文起草了一份处理意见,大意是:王源自己降低身份门第,其行为玷污了祖宗,侮辱了亲族,性质恶劣至极。这种歪风邪气不刹住的话,败坏人伦的联姻将比比皆是。对于王源的这种可耻行为,应该旗帜鲜明地予以重惩,把他开除出士族队伍。这样一来,那些已经干了同样勾当的士人将无比羞愧,那些正在策划干同样勾当的士人将悬崖勒马。所以,我的处理意见是:把王源就地免职,永不起用。

    因为一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让王源落下如此的下场,让人唏嘘。这个案例通过士庶间的通婚,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以及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等级差别。

    皇帝也撼动不了士大夫

    社会和婚姻的隔绝使士族成为一个排他性的小团体。他们内部彼此联姻,时间一长,大家都沾亲带故,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动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扯出一大堆人来抗议。他们的心态正如杜佑所言:“如果杀了一个士族,就算不冤枉,那也好比砍掉了一株秀美的树木,看了让人打心眼里难过。要是杀一个庶族,就算是杀错了,又能算得了什么事呢?”有人说这些士族尽得唯美文化之风流雅趣,我承认他们可能很是风雅,但这风雅的基础分明是一个利益集团的贪婪无耻。

    如果统计从东汉末建安元年至唐末天佑三年(196~906)710年间,士族在官场的数量和比例,可以清楚地看出,从东汉末年以来,士族在官场所占比例一直在上升,从建安年间的29%上升到东晋的80.8%,达到高峰。以后,南朝士族一直保持过半数的比例。我们知道,东晋后期,随着北府兵集团的兴起,出现了宋、齐、梁、陈的王朝更替,这四个王朝是由东晋时代不入流的军功家族建立的,但是,这并不代表被称为“寒门”、“寒贱”的庶族取代了士族,实际上,国家政权仍由士族把持,只是不如东晋初期士族拥立东晋皇室那般“王与马共天下”的盛况,出身较低的皇族仍需要依靠盘根错节的士族来统治社会,时势使然。

    上述这个案例正是发生在此时期。士族王源嫁女于庶族满氏,竟引起如此轩然大波,甚至遭同朝为官的沈约弹劾。其理由在于,虽然王源听媒人说满氏为士族大家之后代,但是已经无法查证,所以这种情况就是假的。因此,王源将其女儿嫁给满氏,就是为了贪图财货。而且恰巧在此时,王源丧妇,又用一部分女儿的聘礼来纳妾,说明社会上传闻其图财之心是可以肯定的。因此,沈约建议将王源罢黜。

    由此可见,东晋一朝士庶门第观念在婚姻中占绝对地位、“士庶不婚”法有明文不可动摇。士族阶层依靠着九品中正制在选官上有特权,在任官上也有特权,利用这一特权,各个高门大族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力,并努力使这种特权代代相传,在各种场合都要显示出他们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改变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士族与庶族、高门与寒门的区别牢不可破。庶族、寒族可以做官,可以执掌实际权力,但却得不到士族的尊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可言。

    中国南朝的第一个王朝刘宋帝国时,王宏是皇帝刘裕最亲信的大臣,但他属于庶族。刘裕告诉他:“你如果想做士大夫,必须王球允许你跟他共坐才行。你不妨说奉我的命令,前去试试。”王球是当时的宰相,当王宏在他身边要坐下时,王球用手中的扇子阻止他:“你不可以坐。”王宏狼狈而逃。事后刘裕对他说:“这件事我也没办法。”刘宋之后的萧齐帝国第二任皇帝萧赜最宠信的大臣纪僧真,向萧赜请求:“我的出身不过是本县武官,请陛下准许我当士大夫。”萧赜说:“这事由江斅做主,求我没有用,你去找他吧。”江斅当时任都官尚书,相当于司法部部长。纪僧真前去拜访,刚要坐下,江斅立刻命仆人把自己的座位移开。纪僧真向萧赜诉苦,萧赜说:“士大夫不是皇帝可以任命的。”

    皇帝的女儿也为嫁人发愁

    到了唐朝,这些名门望族张狂到了居然不屑与李氏皇族通婚的地步,害得皇帝的女儿也为嫁人发愁,李世民一怒之下下诏修《氏族志》。为抑制山东士族地主,其诸子的王妃、公主的选婿,唐太宗要求一律不与山东士族联姻。但魏征、房玄龄、李勣等高官,仍与山东士族地主通婚。由此可以看出旧时的门第威望还未减,仍摆出一副名门大户的气派来。一次,宰相李义府要为自己的儿子讨个山东大户的女儿作媳妇,可那些山东大户根本不拿李宰相当回事。他们仍然不屑与李义府这样的庶族官员通婚,当然这里面也有不耻李义府品德的意思。李义府就以太宗的做法劝唐高宗整制山东士族。于是高宗下诏:山东士族崔、卢、郑、王、李等大姓之间不许通婚,并明令“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辅、卢浑、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仍定天下嫁女受才之数,毋得受陪门财。”这里说的“陪门财”,是一般人家的子女与大姓子女为婚,要赔门望钱。高宗下诏后,这些门阀显贵们不听禁令,有的虽然表面上不再张扬,可私底下仍然暗通婚姻。还有的宁可把自己的女儿养到老,也不与寒门异姓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