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式攀登:《知道点世界哲学》读书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6 16:05:09
5、泰勒斯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最有名的学说是:水是万物的本原。当时人们习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神灵或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泰勒斯却试图用物质性的“水”作为世界的本原。这一命题有三层意思。

  (1)物质性的水是世界的基本构成元素;

  (2)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他们统一于水;

  (3)万物来源于水最终又复归于水,万物只是水的变化形态,水自身才是永恒长存的本体。

......在今天看来,这个命题是很粗糙的。然而用物质性的东西来说明物质世界的本原,用流动性的东西来说明世界的变化,标志着人类摆脱了传统的神话宗教宇宙观的束缚,第一次提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宇宙观,是人类思想的一次伟大飞跃。——《知道点世界哲学》

6、与泰勒斯的观点不同,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又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一团活火”。火产生一切,一切又都复归于火。

  而这种产生和复归,都是基于一种“对立斗争和报复”原则的。他说:“万物都换成火,火又换成万物,正如货物换成黄金,黄金又换成货物一样。”在不断的变换中,火经由收缩变成湿气,再浓缩变成水;水凝结后又变成土。这一过程他叫做“下行之路”。反过来,土又液化变成水;水进一步稀化变成了火。这一过程他叫做“上行之路”。这两种互相矛盾的过程是对立统一的。世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永恒运动的。

  因此,他提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观点;宣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认为“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断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我们下次踏入的河流的水已经不是上次踏入时的水了。

  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渗透着浓厚的辩证法思想。作为爱菲斯学派的创立者,他也被称为古希腊辩证法思想的创始人。尽管他的辩证法是朴素的、自发的,并带有循环论的色彩,但这样的观点在遥远的古希腊是非常可贵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曾宣称:“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列宁也曾说:“把他作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那是非常有益的。”


7、与泰勒斯不同,由于受其数学思想的影响,毕达哥拉斯非常重视“数”,因而主张宇宙的本原不是水,而是数。在他看来,每一个事物的背后都包含数,都可以用数来度量。整个宇宙是这样从数中演化出来的:一产生出二,从一和二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可感物体;这种可感物体的元素有4种(即火水土气),这些元素以各种方式相互转化,它们结合在一起就产生出有生命、有智性和球形的宇宙。一切都是变化的,但数是永存的。数学家出身的毕达哥拉斯自然地主张美德即和谐。万物按照协调的法则构成,健康和所有其他的善以及神自身都如此。他反对任何形式的过度,无论饮酒、饮食还是性爱,都要掌握适当的度。据说毕达哥拉斯还是最早使用“哲学”这一名词的思想家。


8、被马克思和恩格斯誉为“古希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德谟克利特在政治立场上他是民主主义者。他有一句名言:“在民主国家里受穷,胜于在专制国家里享福,正如自由胜于奴役一样。”这在今天仍然振聋发聩。

9、苏格拉底(Socrates)是第一个受审并因被非公正地判处死刑而闻名于世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他的母亲是接生婆。他自幼随父学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都跟他学习,向他请教。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色各样的人辩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3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并进入五百人会议。

  据说苏格拉底其貌不扬,但他坚持锻炼身体,身体健壮。他把吃穿都保持在最低的限度,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据说当他去逛市场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总说“我不需要的东西这么多呀”!朋友曾送他很大一块地给建房子,他也因地皮太大而幽默地拒绝了。

  他有非常强的意志力。他在论辩中非常激烈,结果常被对手拳打脚踢。然而,他从不还手。别人觉得很惊讶,可是他解释道:“假如有人踢了我的话,难道我应当遵守驴子的法则(反踢一脚)吗?”

  苏格拉底的老婆是有名的悍妇,他的朋友都对苏格拉底能容忍她的责骂而感到不可理解。可是他解释道:“我已经习惯了,就好像已经习惯了鹅嘎嘎地叫一样。”他的朋友说:“鹅叫还能给你带来鹅蛋和小鹅呢!”苏格拉底非常宽容地说:“我老婆也是我孩子的母亲呀!”他说:“务必要结婚,娶个好女人,你会很快乐,娶个坏女人,你会成为哲学家。”“婚姻是这样一所学校:男人在此失去了学士学位,女人则获得了硕士学位。”学士(bachelor)还有单身汉的意思,而硕士(master)还有征服者的含义,在此他是一语双关。

  他为人非常公正。“三十僭王”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有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苏格拉底叫去,命令他带领4个人去逮捕一个富人,要霸占他的财产。苏格拉底拒不从命,拂袖而去。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克利提阿斯恼怒地把他叫去,警告他说:“你小心点,不要叫我们不得不再减少羊群中的一只羊。”苏格拉底对他的警告根本就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而且据说他还曾经在自己当政的那一天宣告被诬陷的10位将军无罪。他认为服从法律是公正的基本要求,因而在他自己被误判之后,他宁愿赴死也不逃跑。

  苏格拉底生前死后都有一大批崇拜者,柏拉图和色诺芬就是杰出代表。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我们只能通过他学生的叙述了解他。但是他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他的门徒在他死后形成了不同的学派,除了著名的柏拉图外,还有3个比较有名的“小苏格拉底学派”:由欧几里德创立的以诡辩著称的麦加拉学派;由阿里斯提波在非洲创立的以快乐主义著称的昔勒尼派;由安提斯泰尼创立的以禁欲主义著称的犬儒学派。


10、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年届7旬的苏格拉底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面容却镇定自若。他的一位朋友伤心地说:“看到你这样被不公正地处死,真让我受不了!”他回答道:“难道你愿意看到我被公正地处死?”之后,苏格拉底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仍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这时,阿波罗多洛送来一件漂亮的外衣,要给他穿上,他拒绝了,说道:“什么是我自己的东西,这种东西能让我活在其中而不是死在其中吗?”然后,他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临死之前,他托付给了与他告别的朋友最后一件事,那就是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公鸡,还没给钱,要他们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苏格拉底死后不久,雅典人就为他们的错误选择后悔了。因为这样做等于关闭了自己精神的训练场和体操馆。于是他们处死了告苏格拉底的美勒托,并放逐了其他几个控诉者。人们还雕刻了一座铜像纪念他。

  苏格拉底之死成了一个重大的哲学学案和文化事件,后来有很多思想家都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解释。贤哲的死时时提醒我们,要对人性和民主保持警惕。


11、真正的美德是什么呢?这里有一段很有名的对话。有位年轻人认为,偷盗是罪恶,不偷盗就是美德。可苏格拉底反驳道,他在当兵的时候,受指挥官的命令去敌人的营地把他们的兵力部署图偷了出来,那么,这种对敌人的东西的偷盗是罪恶还是美德呢?那位年轻人又修改了自己的看法,说偷敌人的东西不是罪恶,但偷朋友的东西就是罪恶。苏格拉底又进一步反驳道,有次他的朋友遭受了天灾人祸,买了一把刀藏在枕头下面,准备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尽。而他知道这个消息后,便在傍晚时分溜进卧室把那把刀偷了出来,使得朋友免于一死。那么,这种对朋友东西的偷盗是罪恶还是美德呢?于是那个年轻人只好承认他在美德问题上是无知的。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德性只有一种,那就是知识;真正的邪恶也只有一种,那就是无知。古希腊人认为“勇敢”是一种美德,但苏格拉底认为,如果勇敢不是基于知识和智慧,“勇敢”到无法无天、无所畏惧,那就会变成“鲁莽”这种罪恶。因此,一种行为是善还是恶,就要看它是不是在知识的指导之下。防止作恶的只能是知识。个人有知识就是有道德,而无知识就是无道德。

  总之,苏格拉底倡导知识与美德的统一性,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又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因此他说:“金子和银子都不能使人好一些,而有智慧的人的思想却能使人富有美德。”


12、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Plato)是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是亚里士多德的恩师。师徒三人创造了古希腊哲学的奇葩,写就了哲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在雅典一个大贵族家庭,父母和近亲都是名门望族,母亲据说是梭伦的后裔。他原名叫亚里士多克勒,因为额头和肩膀很宽得了个绰号“柏拉图”(就是宽阔的意思)。柏拉图自幼便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尤其在文学上造诣颇深,这使得他的哲学著作成了传世的文学作品。他很早就接触到毕达哥拉斯派与爱利亚派的哲学,据说和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有过交往,同智者们也有交流。20岁起,柏拉图求学于苏格拉底门下,成为老师的得意弟子。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柏拉图逃出雅典,流亡埃及、波斯以及南意大利等地,4年后返回雅典。

  公元前388年,柏拉图应邀去西西里岛为叙拉古王朝的国王狄奥尼修一世讲学。柏拉图因与狄奥尼修一世意见不和而悻然离去。据说在返回雅典的途中被海盗所劫,卖身为奴。幸好遇上一位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朋友花重金将其赎回。柏拉图回雅典后,他向那位朋友偿还赎金,可朋友拒收。贵族出身、对政治非常热心的柏拉图在经过老师被民主派处死、自己的政治实践失败、因政局混乱而差点变身为奴等一系列变故之后,他的理想就只剩建构一种真正的哲学了。于是,柏拉图用那笔被朋友拒收的赎金,在雅典附近的古希腊英雄阿卡德穆斯(Academus)的圣殿附近买了一块地,开办了一所学校。因此这个学园就被称作阿卡德米(Academy)。这是西欧历史上建立的第一所正规学校,也是西欧最早的学术研究机构。后来,Academy就成了一般学院或研究院的通称。

  阿卡德米学院开设4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柏拉图很重视数学,因此在他的学园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不懂几何学者免入。”柏拉图还深知学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学园里按照他的政治哲学培养了各方面的从政人士。当时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都是柏拉图的学生,因此他的学园又被形象地称为“政治训练班”。在此,柏拉图一边教书,一边著书(柏拉图和他老师不同,写了许多对话体哲学著作),前后达41年之久,后来形成了柏拉图学派,开创了一个理性主义的哲学系统。 

  柏拉图80高寿时无疾而终,终身未娶的他死于别人的婚礼。柏拉图死后,他所创立的学园由门徒主持,代代相传,继续存在了9个多世纪之久。一直到公元529年,由于它推崇怀疑精神而被罗马帝国封了门。 
13、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一切个别事物都是变动的,是不真实的,真正实在的是不变不动的理念。他说:“划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留存下来。”因而由无数个别具体事物组成的感觉世界也是易逝的虚假的;只有由无数理念组成的理念世界是永恒的真实的。现实世界不过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

  理念世界中的各种理念还有高低之分。最低级的是关于具体事物的理念,如桌、床等的理念;较高级的是关于数学和几何学的理念,如方、圆、大、小等的理念;更高级的是关于艺术和道德的理念,如美、正义等的理念;最高的理念则是关于“善”的理念。善的理念就好比太阳,一切其他的理念正是在善的理念的照耀下,才被我们所认识。柏拉图的这种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分明显受到巴门尼德思想的影响。

  由于真正存在的是理念世界,因此,在柏拉图看来,我们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不能通过认识易变虚假的现象来达到,而必须把握事物的理念。

14、柏拉图的“理想国”。大约于公元前386年,柏拉图专门写了《理想国》这本名著来阐述其政治思想和理想。该书的副题是“国家或正义论”,也就是说,他所讲的“理想国”在现实中也许是不存在的,但它是最符合善的理念的,一定是善的而不是恶的,也就是说,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是最符合城邦正义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除奴隶外,城邦成员分为三个等级。一是统治者或治国者阶层;二是武士或卫国者阶层;三是商人和工农业生产者阶层。柏拉图认为,在本性上,统治者是神用金子造的,卫国者是用银子造的,而工农业生产者是用铜铁造的。其实这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也就是说,他们各个阶层的德性是不一样的。

  统治者的德性是智慧,即统治者具有用来考虑整个国家大事和谋划的知识;而卫国者的德性是勇敢,即他们具有一种能力,即无论在什么情形之下他们都保持着法律通过教育所建立起来的关于可怕事物的信念;工农业生产者的德性是节制(当然,节制也是卫国者和统治者的德性)。所谓节制,就是天性优秀和天性低劣的阶层在谁应当统治,谁应当被统治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和协调性。那么,当各个阶层都根据其德性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即统治者治理国家,卫国者保卫国家,而工农业生产者从事劳动时,这样的城邦也就是正义的城邦,也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了。

  反之,不正义的城邦应该就是三个阶层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例如,如果一个人天生是一个手艺人或者一个生意人,但是由于有财富、或者能够控制选举、或者身强力壮、或者有其他这类的有利条件而又受到盅惑怂恿,企图爬上武士阶层,或者一个武士企图爬上他们不配的立法者和统治者阶层,或者这几种人相互交换工具和地位,或者同一个人同时执行所有这些职务,这种交换和干涉在柏拉图看来就是最大的不正义,这也意味着城邦的毁灭。

  那么,理想国要如何才能实现呢?柏拉图提出过很多设想。如城邦要保持中等财富;在统治者和卫国者阶层实行财产共有,使他们全心全意为城邦效力,而不至于从牧羊犬变成侵害城邦利益的豺狼;取消家庭,实行共产共妻;儿童由城邦统一抚养教育;培养有正义德性的公民等等。但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真正实现依赖于“哲学王”。他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请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竟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因此,只有当哲学家成为了国王,或者国王变成了哲学家的时候,才能进行智慧的统治,“理想国”也才有实现的可能。

  马克思指出,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这是一种贵族政治主张。可是令柏拉图遗憾的是,他的理想国至今还没有实现,哲学家也难以当上国王!

15、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人们会“言必称希腊”,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古希腊一位真正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几乎涉猎了当时的所有学科,研究过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数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美学、修辞学、经济学、战略学、医学等多个领域,并在每一学科都有所建树。

  他是第一个为学科分类的人,使很多学科第一次独立出来;在生物学方面,他也第一次做了生物分类,观察到了隔代遗传现象;在天文学方面,提出了“地球中心说”;在物理学方面,他对运动分了类,描述了物质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他也是归纳逻辑的发现者等等。

  在他短暂的62岁生涯中,亚里士多德创造了400多部著述。从留存下来的47部作品来看,他的著作《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尼各马科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在两千多年后仍然是精品。在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成就和贡献简直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因此,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也称他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物”。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生于希腊北方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亚里士多德早年丧父,在他的监护人普罗克塞那抚养下长大。公元前367年,亚里士多德被他的姐姐送进了雅典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在此他一呆就是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才离开那里到小亚细亚一带讲学。老师对这个出类拔萃的学生赞誉有加,称他是“学园的精英”。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应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之邀,担任13岁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后来,成了国王的亚历山大虽然不能接受老师的“中等国家”的政治主张,但对老师还是十分崇敬的。他曾说过:生我的是我的父母,而使我明了如何生活才有价值的,则是我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事实上,没有亚历山大为老师的科学研究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亚里士多德要达到这样高的成就也可能是很困难的。......

  亚里士多德在全面考察和批判总结以往哲学成就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成为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使古希腊哲学发展到了高峰。伟大的思想家虽然远去了,但他的智慧的思想却与世长存!

16、何谓“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与许多沿用至今的哲学范畴有关,“形而上学”就是最著名的一个。

  “形而上学”现今有两种基本的含义:或者指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者指一种研究超验的东西的哲学。

  而“形而上学”最早的含义是亚里士多德的一本著作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

  亚里士多德死后,遗著原稿由吕克昂学园接班人德奥弗拉斯特保存。德奥弗拉斯特死后,他把这些原稿交给了他的同学奈勒乌。奈勒乌死后,他的后代将原稿藏入地窖达150年之久,以至后来忘记了储藏地点。最后还是德奥弗拉斯特的后代几经寻找才使得它们重见天日。

  公元前60—50年左右,吕克昂学园当时的主持安德罗尼柯对这些原稿进行了整理编订。安德罗尼柯在编订这些卷帙浩繁的原稿时,把那些论述超验的对象的著作安排在论述经验的有形物体的物理学之后,并取名“物理学之后”。这就是这个概念的由来。可见它的原初意义是指一种研究超验对象的哲学。

  《物理学之后》这本书传入中国后,人们发现此书内容具有超验的性质,与中国魏晋时代的玄学类似,故有人将之译为《玄学》。后来,大翻译家、思想家严复根据《周易·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分,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哲学的范围是很广的,既包括研究超验对象的形而上学,也包括研究经验对象的物理学等各门具体科学。但亚里士多德认为,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经验对象的科学只是“第二哲学”,而研究“实体、质料、形式、潜能、现实、运动、神、第一推动者”等超验对象的“形而上学”,由于其研究对象是最基本的东西,是其他东西所凭借的东西,因而是“第一哲学”。

  “形而上学”一词在这个意义上一直使用到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时期,他诱发出了一种新的含义。黑格尔除了在“研究超验对象的哲学”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之外,还把一种主观抽象的、表面的、孤立的思维方法叫做“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思维方法相对。因此,恩格斯曾说过:“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黑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的’方法,主要是把事物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

17、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亚里士多德从17岁开始入师门,跟随柏拉图达20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对老师是很崇敬的,师徒二人也是很好的朋友。他曾写了一首诗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

  然而在追求真理的征程中,亚里士多德非常勇敢、坚决地批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都同柏拉图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于是有些人就指责他背叛了老师,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老师学说的地基——“理念论”,提出了“实体说”。这简直是直捣黄龙府。

18、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钱财、权位、外物等都不是最后的目的,只有幸福才是最后的目的,它不以其他目的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