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只剩一男一女电影:当前金融形势和湖南经济金融发展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28 10:49:34

全球金融危机及当前金融风险防范

——当前金融形势和湖南经济金融发展综述

 

王征国

今年一季度,我国猪肉价格领先加速上涨,稳定物价总水平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早在去年下半年,我国央行就实施了反击通货膨胀的货币紧缩政策。既未雨绸缪又当机立断,当前一些价格上涨的因素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通胀仍然偏高。温家宝总理说,这需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以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令人高兴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十月份数据显示,中国房价的拐点已经到来,不仅大城市和新房价格下跌,二线城市和二手房价格也在下跌。但这也会打击全球经济,政府可能会放松“限贷”和“限购”政策。这是我们讲当前金融形势的立足点。在此基础上,我打算讲以下三个大问题:

一、全球金融危机及理性追问

中国自从加入WTO以后,深深地卷入到了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经济的动荡对中国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去年,民间经济预测专家刘军洛的《被绑架的中国经济》出版。最近他在刚出版的《中国经济大萧条还有多远》中,针对一年来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大胆做出预测:“2011年四季度到 2012 年一季度将爆发第三次世界性大萧条。”或者说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二次大收缩。所以,我们综述当前的金融形势,必须从全球金融危机这个大背景讲起。

1.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

2007年8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渐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危机涉及面不断扩大,并演化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全世界都在遭受的这场金融危机,不同于以往泡沫经济破灭后出现的危机,不像以前那样只要度过了困难时期,经济就会复苏。这是一场长期的、结构性的、史无前列的危机,它由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又由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和就业危机,在许多国家甚至已演变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

首先,“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美国为了维持经济的增长,吸引国际资本流入,首先在股市制造了巨大的资产泡沫,之后又把制造资产泡沫的重心转移到了房地产市场,次贷债券由此而出。发端于2007年夏天的次贷危机,终于在2008年9月15日引爆了金融危机:“两房”公司接受托管,雷曼兄弟破产倒闭,美林证券被收购……华尔街五大投行与全球最大保险公司等或破产、或托管、或改行、或易主。如果说“9·11”以前资产泡沫的破裂还仅仅是在股市一个领域,现在则是房市、债市和股市三个资产泡沫同时破裂。根据有关资料,截止2008年底,美、英、德、日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股市下挫70%左右,中、印、俄、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股市下挫65%左右,最严重的是冰岛,股市下挫95%左右,成为欧洲第一个倒下去的国家。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央行纷纷向各自短期融资市场注入巨资,以缓解流动性不足。应对金融危机,几乎成了全世界各国的政府行为。其中最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消费者2007年的消费超过9.5万亿美元,而中国的消费者只消费了1万亿美元,印度才消费了6500亿美元。考虑到美国庞大的消费规模,几乎不可能让中国和印度的消费者在数量上去填补美国消费疲软留下的空白。这对于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和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来说,美国消费减缓也就意味着自身开始出现疲软,为了救自己,显然也不可能袖手旁观。所以,世界各国紧密联手,采取大量措施挽救市场,刺激经济。七国集团、20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稳定论坛”等已经成为各国协调应对金融危机的平台,各主要经济体连续同步大幅降息,并一次又一次投入大量资金。据报道,美、欧、日已经累计投入数万亿美元,我国政府也宣布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

其次,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爆发后,已经从金融市场蔓延到实体经济,世界实体经济遭受到巨大打击。按照经济学家的定义,许多国家都已经陷入经济衰退,GDP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美国2008年第三、第四季度分别收缩0.5%和2.2%;德国分别收缩0.4%和0.5%;英国分别收缩0.6%和1.5%;西班牙分别收缩0.2%和1.0%;波罗的海小国拉脱维亚分别收缩4.6%和10.5%;日本连续三个季度下跌,分别收缩0.1%、1.8%、12.7%,沦为世界各大经济体中最大输家;其他陷入经济衰退的国家和地区还有:爱尔兰、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香港、瑞典、克罗地亚和爱沙尼亚等;已经出现一个季度收缩因而普遍预计不久即将陷入经济衰退的国家有:法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匈牙利、葡萄牙、丹麦、芬兰、立陶宛、乌克兰和俄罗斯等。

实体经济受到重创之后,美国《华尔街日报》曾把华尔街的表现比喻成“一个被蒙住双眼的人奋力在一个黑灯瞎火的衣橱里找一双根本不存在的黑皮鞋”,意指难以判断什么时候才到“谷底”。奥巴马总统希望尽快见底,于2009年2月17日正式签署了被他称为“重要里程碑”的7870亿美元刺激方案,低于众议院方案的8190亿美元和参议院方案的8380亿美元。但据量子基金主席索罗斯推算,美国银行业需要1.5万亿美元资金作资本重组,但这等同于国有化,与美国政治相悖,不大可能发生,所以银行体系今年会持续受压、最受困扰。他预测,美国经济至少10年内难以回复强劲增长,“每年增长3%也非常困难”。相比美国,索罗斯警告“周边”市场情势更危急,当地银行不可能像美英那样提供信贷保证。“周边国家负债超过1万亿美元,非常严重的问题正在发酵”。

再次,经济危机引发就业危机。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的最大伤害,就全世界的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从金融行业本身来讲,随着形势的恶化,金融行业势必大幅裁员。房地产泡沫引发美国金融危机,所以房地产价格是否继续下跌,下跌的幅度有多大,这些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很大。由于房地产价格的下滑,金融企业、尤其是地区性银行的财务状况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导致当前房地产市场无法企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失业问题。在就业形势没有见底之前,房地产价格下跌没有到底。随着就业局面恶化,普通美国人对未来工作安全和收入安全非常担心,就业的前景不明朗,他们购买住房的意愿降低,房地产的价格可能进一步下跌,住房贷款公司和银行持有的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债务、公司债券、地方政府债券、违约和破产的情况会进一步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危机还会持续。2008年第三、四季度,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达到了最深的程度。

从非金融行业来讲,实体经济衰退,非金融行业裁员无法避免。就连那些每天接送银行家和交易员上下班的轿车公司,都感受到了生意的缩减,这些公司不得不裁掉一些司机。根据测算,金融行业每减少1个岗位,将导致法律、娱乐等其他行业损失2~3个工作机会。而且,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衰退之间是相互作用的。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金融企业的亏损主要是因为金融市场资产的重新定价,资产价格结构性调整,金融市场的动荡让金融机构付出了很大的代价。2009年第一季度,金融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多的是因为实体经济下滑的反作用,金融企业放贷到实体经济的贷款可能无法收回,这会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奥巴马新政府为什么把注意力放在就业方面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够把就业局面稳住,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传导作用可能减轻,弱化对实体经济的打击。

从贸易保护主义来讲,不仅难以增加就业,还会加剧对世界经济的伤害。相对于小布什来讲,奥巴马的贸易政策更倾向于保守。在预选的时候,奥巴马与希拉里都举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旗帜,奥巴马一直标榜要保护美国的工人,保护美国的制造业。现在,以奥巴马为首的美国政府已经将利己主义发挥到极致。“购物要买美国货”,就与美国新的救市条款相关:唯有全部使用“美国造”钢铁产品的基础设施项目,才可获得美国新救市方案的资金支持;相关内容还包括,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所使用的任何制服和纺织品必须为100%“美国造”。这种“保护国货”的势头,引起了包括英国、加拿大等“盟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猛烈抨击。过分的自利倾向,让美国的部分政客忽视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一旦其他国家均“仿效美国”或是采取报复措施,各国消费者均只购买本国产品,那么美国企业同样将面临出口难题,这将给在金融危机中举步维艰的许多美国出口型企业带来重创,引起新的裁员,那么增加就业便是空话。目前的世界贸易体系,已经把国家与国家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美国采取过分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对美国人的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对处于危机中的世界经济造成更深的伤害。

第四,就业危机引发社会危机。2009年1月29日,法国工人举行了全国大罢工。这是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第一次大罢工,是萨科齐总统20个月前上任以来规模最大的全国罢工,数百万人参加了示威游行。法国8个最大的工会批评保守派政府迄今出台的刺激经济一揽子方案失之偏颇,尤其对就业者不利,呼吁萨科齐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帮助。随着企业破产和失业人数的攀升,很多工人担心他们将为由银行家和金融家所引发的危机付出代价,成为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牺牲品,他们认为银行家的贪婪和市场资本主义失灵是危机爆发的原因,这次街头抗议活动和公共服务陷入瘫痪,引发了更大规模的骚乱。加拿大《环球邮报》2月3日报道遍及欧洲的抗议与罢工时用了这样一个标题:“欧洲的不满之冬”,称这表明了欧洲的“残酷现实”。《爱尔兰时报》2月3日写道,法国的百万工人罢工、英国自发性罢工、希腊和波罗的海国家的骚乱以及爱尔兰沃特福德玻璃工人的静坐抗议,使社会动荡正扩散到整个欧洲,没有人知道结局如何。文章说,当欧洲更多的家庭面对艰难时,那种不公正感会滋长。上世纪30年代黑暗日子的“银行匪徒”(银行家和匪徒的组合)突然流行,享受了十多年的物质消费的欧洲年轻一代初次尝到了失业救济的滋味。路透社2月2日题为“全球金融危机触发不稳定”的报道一口气列出了十几个发生抗议的地方:法国、俄罗斯、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冰岛、瑞士、英国、希腊、拉美的瓜德罗普岛、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等。

2.全球金融危机的理性追问

危机的性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发生的,在美国爆发具有必然性;危机的特点呈扩散性、波浪性,刚过去一波又迎来了一波;危机的表现具有复杂性,由各种政治态度而形成的各种利益集团总是想方设法向外转嫁危机。依此,我特作如下三点理性分析。

首先,这场金融危机,凸显了美国支配与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严重弊端。一个时期以来,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以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为主导的西方所谓成熟的经济体,和以中印为首的、以廉价劳动力为资本的、以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兴经济体,以及以中东、南美、澳洲、非洲和俄罗斯为首的、以农矿产业为主导的资源型经济体。显然,这三大经济体本来是相互合作、和平共生的。但小布什政府打破了这种平衡,因为在他这两届政府8年任期内,前有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有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再加上大幅降税,美国政府入不敷出,为筹措军费,不得不大量举债,而为了减轻债务压力,不得不实行弱美元政策:一方面滥发钞票,容忍美元长期贬值,另一方面迫使世界其他主要货币大幅升值。为达目的,美国财长等人还经常到处指责别国操纵货币汇率。实际上,全世界真正的、最大的货币汇率操纵者正是美国自己。在这种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东、俄罗斯等资源型国家纷纷调高油矿产品价格,中国、印度等生产型国家纷纷调高劳动力薪资,欧盟等发达国家力主对国际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强化监管并减少对美元的过度依赖。这样一来,终于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它实际上是世界科技大国、劳动力大国和资源大国之间共生平衡关系被打破的结果。随着这场金融危机继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大大改变,特别是世界能源、粮食和环境等基本经济格局将发生深度调整。

其次,这场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但实际上也是30多年来自由市场意识形态所主导的经济政策的产物。这一政策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经济原教旨主义”,“撒切尔主义”或“华盛顿共识”,其主要思想包括:反对征税,反对监管,反对政府干预,反对投资公共产品,推崇不受管制的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自由修复的市场。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大危机中,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主义本已声名扫地,但到70年代以后,因受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和美国前总统里根的推崇而咸鱼翻身,成为经济界的正统。在1987年股市崩盘、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期间,美联储以这种经济学为依据,始终相信市场的正确性,坚持通过大幅降息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这种做法成功地应对了前几次危机,但却应对不了这次危机。现在,连格林斯潘也不得不承认,自由市场主义是不正确的。

再次,这场危机的导火线,的确不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有效需求过于旺盛,以至于透支消费。比如分期付款、贷款消费、信用卡购物、次级房贷等。这种办法虽然有损于资本的即期利益,但消费者提前支付了远期利益(即“寅吃卯粮”),故既能为唯利是图的资本家接受,也能为囊中羞涩的普通劳动者认可,这已成为目前西方极为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市场经济制度的框架内,与“把牛奶倒入大海”相比,“透支消费”毕竟不失为明智之举,但“透支消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这就如同为了缓解癌症患者的疼痛而不断加大吗啡的注射剂量一样,“透支消费”不过是靠透支“未来”来支撑“今天”,把当下的危机延迟到未来爆发罢了。人们一旦对未来出现悲观预期,以至于没有“未来”可以透支的时候,危机就不可避免了。换言之,只要“透支消费”不停止,那么即便没有“次贷”问题,也必然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次贷危机的病灶在于违约率不断上升,违约的原因在于未来预期遭到了沉重打击,未来预期的悲观在于“透支消费”的不可持续,透支的起因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源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内生的制度性矛盾。这样,一个马克思的逻辑便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资本制度的内生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表面上看,1929年大危机与当下金融危机的原因大相径庭:前者的导火线是有效需求“不足”;后者的导火线却是有效需求“过度”;但从根本上说,资本世界的古典危机与现代危机并无本质不同:都是生产过剩危机。从古典危机演变为现代危机,只不过是把“皮球”从供给方踢给了需求方,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爆发从当下推到了未来。如果做进一步的“马克思主义追问”,那么可以预计,类似次贷危机的灾难今后肯定还会发生,而且在虚拟经济严重超越真实经济的大环境下,这种危机将会越来越频繁。

3.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仍很复杂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三年之后,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仍很复杂、不确定性增多。全球经济从今年第二季度起开始迅速回落,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增速也开始全面回落。与此同时,全球通胀压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各经济体均面临经济下滑与通胀高企的两难境地,也就是说全球经济在经过三年多挣扎后仍没有渡过难关。

首先,糟糕的美国经济形势。首要问题仍是就业萎靡不振。美国劳工部发布的8月非农就业报告显示,就业人数环比无增长,这是去年9月以来最低迷的就业数据。同时,失业率仍然维持在9.1%的高位。更加令人担心的是,就业市场萎靡所造成的经济问题已经逐渐开始向社会领域蔓延。9月17日开始,美国金融中心华尔街爆发大规模示威,上千名示威者扬言要“占领华尔街”,喊出了“现在就革命”、“要工作”等口号。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甚至担心美国会出现埃及一样的街头骚乱。面对超过9%的失业率和1400万的失业人口,美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位总统能在如此环境下获得连任。据美国最新民调显示,认同奥巴马处理失业问题、经济问题的选民只有39%和36%,超过80%的选民认为美国经济状况很糟糕。在这种情况下,正如白宫发言人所说:“在当前经济复苏速度缓慢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奥巴马政府将提振就业市场视为国内政策的核心要务。”因此近一个多月来,奥巴马频频出手,试图挽回人气。9月9日,奥巴马公布了总额4470亿美元的就业刺激计划,内容包括将工人和小企业业主所需支付的工资税削减一半、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支出、向地方政府提供补助金以避免其裁减教师人数等。但这项野心勃勃的计划无法逃脱美国政治体制的顽疾——政府与国会之间不顾国家长远利益的顽固搏斗,几天后共和党即对该项计划表示反对。9月13日,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指责称,奥巴马不应通过“永久性”提高税收的方式来支付其就业计划的费用。但是,由于共和党也不愿意背上导致美国经济衰退的骂名,所以该计划在国会获得通过的金额大为缩水。美联储对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十分悲观:“自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FOMC)8月份政策制定会议以来所收到的信息确认表明,经济增长速度仍在放缓。最近公布的多项指标表明,整体就业市场状况继续恶化,失业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虽然供应链中断的状况有所缓和,推动汽车销售市场有所复苏,但家庭支出在最近几个月中仅温和增长。非居住房屋方面的投资仍表现疲弱,住房部门也仍旧保持在受抑制的状态,但公司在设备和软件方面的支出继续增长”、“经济前景正面临着重大的下行风险,如全球金融市场正处于紧张状况。”惠誉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经济一旦陷入二次衰退,全球将没有一个地区能逃过冲击,2011至2013年全球GDP增速将会因此下降至少两个百分点。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正在与日俱增。

其次,迷漫欧洲的债务危机。欧盟虽然也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但是其侧重点和我国不一样。我们投放的4万亿元人民币是放在发展产业上,而欧盟是放在发展居民福利方面。欧盟国家普遍实行高福利政策,有的国家工人凭工资就可以过“皇帝”般的生活。为了渡过危机,希腊不得不向欧洲银行借款,欧洲银行则要求希腊把财政赤字降低到3%。为此,希腊政府不得不降低最低收入标准,从700欧元降低到600欧元。希腊老百姓认为危机的出现是因为政府宏观调控出了问题,政府应该承担责任,减少财政赤字是政府的事,而不应降低居民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于是就上街游行,包括警察也参加了。希腊政府只好要求欧洲银行援助7500亿欧元,希腊和西班牙政府发债。发债只是把矛盾的解决推迟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欧债危机的第二主角是意大利。9月15日,总额高达540亿欧元的财政紧缩计划获得了意大利国会的最终审批,这项计划寻求在2013年以前实现预算平衡,以阻止意大利的借贷成本继续上升。然而雄心勃勃的计划并不能打消市场疑虑。先是穆迪警告称该计划会让地方政府面临更大压力,对意大利地区和地方政府信用将产生负面影响。紧接着,标普抢在穆迪之前将意大利主权信用评级从“A+”下调至“A”,评级前景为“负面”,使其成为今年第六个被标普下调主权信用评级的欧元区国家。同时,标普还下调了2011年到2014年意大利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的预期,至0.7%。标普称,意大利的经济活动增长速度将使政府修改后的财政目标难以实现;并且其脆弱的执政联盟及其与国会之间的政策差异将继续限制政府的经济决策能力。作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是德法两强的一道屏障,它倒下的那天或许就是欧债危机蔓延至德、法的那一天。而且,其“大到不能倒”、“大到无法救”的特征也让欧元区甚为忌惮。欧债危机的第三主角是西班牙。11月20日,西班牙议会选举结果揭晓,反对党人民党主席马里亚诺·拉霍伊将出任新首相,使之成为继爱尔兰、葡萄牙、希腊和意大利之后第五个被债务“逼倒”的欧洲国家政府。

再次,日本经济的三座大山第一座“大山”是棘手的债务问题。8月24日,穆迪宣布将日本政府债券评级下调一级至Aa3,几天后,惠誉也称将在未来5至12个月内下调日本主权信用评级,可能引发评级下调的因素包括:缺乏可信赖的中期财政计划、三月份大地震的财政及经济成本以及政府融资的冲击。他们预计,2012年日本将成为世界第三大债务国。第二座“大山”是日元升值问题。日元汇率飙升,目前已经成为影响日本经济的最主要因素之一。8月日本当局曾豪掷4.5万亿日元干预汇市,但于事无补。总的来看,日本当局应对日元升值的原则是既要使日元汇率下跌,又要利用目前日元汇率较高的时机获得尽可能多的海外资源。第三座“大山”是经济复苏问题。9月7日,日本央行表示,“日本经济有望在2011财年(截至明年3月底)的下半年恢复至‘温和复苏’轨道,因稳定的外部需求环境支持日本出口增长,且国内灾后重建的资本重置将支持内需增长”;承诺将“继续实施‘有力的’宽松政策,来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强化经济增长的基础。”但是,统计数据并不容乐观。据东京商工调查公司统计,自大地震发生至8月底,因地震倒闭企业达304家,负债总额达6024亿日元;市场调研机构GFK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地震后家电连锁门店销售额同比下跌20%;据日本财务省数据, 7月份日本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盈余同比减少42.4%、连续5个月同比减少,8月份日本贸易逆差高达7753亿日元、为1979年以来最大规模。

二、当前中国银行业的风险防范

2011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下的增长慢慢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前行。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4%,贸易顺差同比减少10.6%,内需作用增大;城镇新增就业994万人;CPI虽然上半年居高不下,但第三季度已呈高位回落走势,重要商品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尽管第二季度后经济增速略为放缓,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调控的结果,并未超出预期。中国经济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逆流而上”,无疑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危机后国际银行业大都在警醒与反思,并正在进行新的战略调整和布局,而与之相比,中国银行业的应变能力十分令人担忧,其风险防范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我讲三个小问题:

1.金融业的风险化

金融业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行业。迄今为止,金融史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金融的“交易媒体”阶段,没有纸币,只有贵金属作为货币;第二阶段——“信用金融”阶段,政府成立了中央银行;第三阶段——“交易金融”阶段,银行信贷的中介作用相对下降,股票、债券地位上升,开始用货币合约交易的方式,重新分配一种货币的现时价值与其远期价值的差价,或两种货币汇率的现价与远期价值的差价。这时,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和外汇等各种传统的、新近派生的金融资产交易额,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膨胀,并且在绝对数上已成倍地超越了相应的实际经济的数额,如国民生产总值、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额等等。这种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则整个社会的名义财富就会极大地超越实际财富,形成所谓的泡沫经济,一旦由于某种原因,甚至与经济无关的原因,就会导致金融资产的持有人集中抛售兑现,必然引发金融风潮,甚至酿成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的种类很多,有支付能力不足的流动性金融风险,有利率、汇率变化的市场风险,有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经营风险,有政局变化、社会动荡的国家风险等等。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就会酿成大祸,危及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来看,金融风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说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其频率和影响范围、影响程度还比较有限。其中,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可以说是仅有的一次波及面较广的金融风潮。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大小小的金融风潮便开始接踵而至,如频频爆发的美元危机;固定汇率制度受到数度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石油资金东闯西突;黄金价格极度飚升;债务危机四处蔓延;令人心怵的黑色星期五……时间列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风潮的频率似有加快的趋势。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泰国的外汇储备损失了150亿美元,使马来西亚的经济状况倒退了10年,新台币贬值,韩元危机,使在韩国有大量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日本经济也受到冲击,泡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再回过头来看,导致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缺失。有鉴于此,美国参众两院批准、奥巴马总统已正式签署的最新版本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作为“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其初衷就在于及时清除“系统性金融风险”,将金融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

2.中国金融业亟待防范风险

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逐步回归平稳增长轨道,银行业运行情况总体平稳,信贷投放节奏得到较好控制,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但在国际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的大环境下,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为积极应对当前形势下银行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中国金融业亟待加强防范风险。具体来讲:

首先,贷款粗放式增长亟待防范。一是信贷增速过快,突破管理极限。近两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信贷业务呈现超常规爆发式增长。2009、2010年分别新增人民币贷款9.6万亿元、7.95万亿元。贷款规模和业务量在短期内激增乃至翻番。信贷审查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效率不可能同时提高一倍,不可避免存在管理粗放、贷款“三查”不到位等问题,埋下风险隐患。随着贷款增速逐步回归常态以及货币政策转向,必须抓紧“回头看”,重点审视信用风险状况。二是中长期贷款整借整还和行业集中度风险突出。贷款中长期化趋势不断强化,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连续19个月保持在30%以上,同期短期贷款(含票据融资)增速则急剧下降到个位数乃至负数。分行业看,中长期贷款在市政建设、房地产开发、火力发电、高速公路、港口、民航和高速铁路建设等领域大量沉淀。这些行业负债率过高,非核心主业整治远未到位,而银行收益率很低,风险议价能力十分有限,甚至出现巨额固定利率长期贷款的情况,开展这类领域的信贷业务应充分预估风险。三是为绕开贷款规模限制,违规的银信合作、信贷资产转让等“影子银行”业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留下巨大风险漏洞。

其次,地方政府融资风险亟待防范。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清理规范,国务院发了国发[20l0]19号文件。现在之所以要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平台贷款“解包还原”和“六项清查”,就是因为政府平台贷款的代偿性风险十分突出。尽管我们三番五次提示风险,一些机构依然我行我素,新发放平台贷款仍沿用老一套的做法,违规问题比比皆是,包括贷款末对应具体项目、接受违规担保承诺、担保措施不落实、项目资本金不足或到位慢于贷款发放进度等等。其实,不少地区的平台贷款已经出现逾期不还、担保不兑现、集中到期等突出风险苗头。在前期清查规范的基础上,要尽快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台账,明确名单、贷款金额、还款方式和来源。在平台企业净现金流的核算方面,对于土地收入返还,只有平台企业确实拥有土地所有权证的土地所产生的土地收入返还才能计入净现金流收入;对于股权收益,只有平台企业名下股权所产生的投资收益才能够计入净现金流收入。按照现金流覆盖比例将贷款划分为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和无覆盖四类风险定性,实施分类动态管理。

再次,房地产市场风险亟待防范。纵观20世纪后的全球金融史,大的金融危机大多数是直接或间接源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上世纪20年代,美国在大萧条之前,佛罗里达的地价在3年间涨了5倍,于1926年崩盘;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直接导致了日本近20年经济持续低迷,目前平均房价仍不到最高时期的70%;最近的一次则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三年多过去了,至今美国的经济都没有恢复,房地产泡沫对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中小金融机构和整个经济社会稳定的冲击面之广、破坏力之大,足以为鉴。所以,国务院对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已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几轮调控。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房地产市场对银行体系稳健运行的影响是长期的,即使房价拐点已经到来,我们也不能有任何松懈,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扎扎实实地加强风险防控,其中,土地储备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则是风险防控的关键。11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表示,“对于房地产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决不可有丝毫动摇,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房价回归到合理的价格。”

第四,操作风险案件亟待防范。去年末操作风险案件出现反弹,大多都是发生在基层网点的所谓低风险业务领域,作案的干部大都是明星行长和业务能手。这些大案绝非孤立事件,而是总行疏于内控风险长时间累积的集中反映。对风险不重视、不敏感、不作为,内控管理不严,制度执行不力,激励约束机制与业务快速发展中的风险管理要求严重脱节,是真正的内因。监管要求:要进一步完善案件防控考核体系,加快建设风险管理的内部机制,强化案发责任追究。此外,要不断规范电子银行、外包业务和运营管理,切实提高系统稳定运行水平,保障业务连续性。

第五,市场风险管理亟待加强。长期以来,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意识淡漠,风险管理经验更是明显欠缺,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划分随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代客交易中的风险管控不足。除个别银行外,间接性市场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对市场风险的影响)从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防范。这种局面亟待改观,否则难以应对货币信贷政策转变、利率市场化和汇率体制改革带来的挑战,更不能有效满足客户对冲和管理市场风险的实际需求。监管要求:加快建立与风险相适应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衍生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强化市场风险的资本约束,加强防火墙建设。

第六,流动性风险防控亟待加强。去年以来,随着央行7次上调准备金,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水平逐步回落,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从去年初的46.4%下降至年末的43.6%,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压力明显上升。银行间市场的利率波动性也不断加大,年末SHIBOR隔夜拆借利率甚至达到了5%的高点水平。违规揽储行为屡禁不止,并在年末出现大幅抬头迹象。今年央行3次(2月9日、4月5日、7月7日)上调存贷款利率,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密切跟踪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可能带来的影响.严密盯防流动性风险,并且在监管中,要加强银行日常流动性管理,重视流动性风险的压力测试,借鉴国际监管新规提高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水平。巴塞尔委员会最新提出的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指标充分考虑了市场及异质性压力(银行自身问题造成的流动性紧张)情况、存款保险情况、资金担保情况、批发与零售资金情况、定期存款的提前支取等等因素,特别是强调了表外业务及非契约性(因声誉风险而承担的资金流出)的资金流出分析,与现行流动性监测指标相比,更精细,也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深化对巴塞尔委员会流动性风险新指标的学习、理解和运用,从短期、长期两个时间维度上监测本行流动性风险。在这里应重申: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宁可少放贷款,也要坚决禁止高息揽储、高价交易存款和违规吸存、违规串类。

3.中国金融风险的温州案例

一则温州眼镜行业大亨——信泰集团总裁胡福林逃跑的消息,变成了捅破这座“金融明星城市”表面繁荣的最后一根稻草。疯狂的民间借贷导致了当地中小企业陷入资金链可能断裂的巨大危机之中。国庆长假期间,温家宝总理带领包括央行行长周小川、财政部长谢旭人等在内的众多财经高层南下温州调研。温家宝要求浙江1个月内稳定温州中小企业局势,整顿金融秩序,遏制高利贷化倾向,处理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防止风险扩散蔓延。中央高层重视温州疯狂的民间借贷资金链条断裂,以及由此引发的愈演愈烈的老板跑路潮,为的是防止其蔓延。据不完全统计,在温州的龙湾永强地区,仅8月份就发生了20多起老板跑路,仅9月22日一天,温州就有9个老板跑路。10月8日,浙江信泰集团新工业园区大门紧锁,近十名专职保安把守,除少数财务或管理层人士,其他人一律不得入内。几位信泰集团中层职员依然不死心地在门口等待,希望能得到关于老板动向的蛛丝马迹。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信泰集团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虽然在政府的帮助下,绝大部分工人的工资已经结算,但很多人的失业金还没有拿到,另外,以前被视作只有“中层经理”才能有的“福利入股”,如今也变成了泡影。据知情人士透露,“跑路”的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深陷约20亿的债务,其中8亿为银行贷款,12亿为高息民间贷款,月支付利息超过2500万。对此,我作如下分析:

首先,温州“金融风暴”的原因。一个流行的说法是由于中国不开放的金融体制,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在银行贷不到款的温州中小企业不得不去借高利贷,最终因为不堪高利贷重负而破产跑路。如果温州的危机真的是这样一幅图式,倒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以当下中国行政力量对金融的支配力,多放一些贷款给温州的中小企业只是一个指令的问题。然而,遗憾的是,温州的危机并没有这么简单。虽然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国过度的金融抑制等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但在当下的温州,它更多的只是泡沫经济和过度投机破产后的一块遮羞布而已。更不可小觑的是,作为中国经济的经常性先锋,温州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温州,温州模式的难以为继为整个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

其次,温州“金融风暴”的由来。近年以来,在人民币的大幅升值、劳动力以及原材料成本的大幅提高的三重夹击之下,温州的实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步履维艰,实业利润已经被挤压到难以为继的地步。而另一方面,自2000年之后,温州商人开始涉足房地产、资源投资等领域,房价和资源价格的飞涨给他们带来了做实业所不能想象的收益。近几年他们更是转向资本运作,地产、股票、黄金,资金参股、担保公司,在资本市场,温州人几乎无处不在。借助激进的经济大环境,他们以钱炒钱,民间借贷逐渐与实业无关,借助各种民间的金融杠杆手段,积累的风险被成倍放大,实际已经成了一场金融传销的盛宴。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要维持温州的这个金融传销的链条不断,只能寄希望于房地产、资源、黄金等价格不停地飞涨下去,但众所周知,这只是传销讲师虚构的财富乌托邦,涨价停止之日,就是温州“金融风暴”爆发之时。也就是说,温州危机的根本问题在于产业空心化的步步加剧和蔓延,在于实业经济衰退后过度投机的泡沫破灭。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些专家反对用国家的金融资源,用纳税人的钱去救助以赌为主的温州。

再次,温州“金融风暴”的反思。事实上各种信息表明,中小企业融资难确实并不是温州的最主要问题。温州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当地银行对企业的信贷倾斜实际已经到了违规的程度。如此超量的贷款,实在不应该再进一步放松。另外,在温州的环境下,即使中小企业拿到了低价的贷款,也往往是拿去投机,而不是用于实业,很显然180%年利率绝非实体经济所为,只有赌徒才会那样做。我们应该注意这样的数据,温州地区今年前八月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依然持续高位运行,在全国的房价排行榜上,温州高居第四位。在温州2010年百强企业名录中,除2家房地产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其余40多家制造企业无一不涉足房地产开发。如此高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又如何做得起实业?这也验证了温州当地一位担保人士的话:“温州当地的高利贷几乎没有进入到实业生产的,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救得了这些炒钱的企业主吗?”在此,我们必须警惕有人偷换概念,把抢救高利贷的资金链说成是救中小企业。炒作泡沫的人理应为泡沫的破灭付出代价。当然,让温州的金融传销者付出代价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反思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任由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暴涨,任由垄断企业不断涨价加码,就会导致货币不走向实体经济,而是向资本品走。地产和各种生活成本的飞涨倒逼着工资上涨,实业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这又导致更多资金从实体出走,推动资本品价格更快的涨,经济的空心化会愈演愈烈,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这样的图式,仅仅是温州才有的吗?!

三、当前湖南经济金融的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上来,更加注重缓解物价过快上涨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更加注重有效应对各类经济非经济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更加注重妥善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牢牢把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我分三个小问题来讲:

1.湖南上半年金融形势分析

今年上半年,全省金融系统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克服信贷规模趋紧的困难,积极扩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较好地支持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上半年全省金融运行逐步向正常状态回归,银行机构盈利183亿元,6月末不良贷款率比年初有所下降。具体来讲:

首先,存款增长势头减缓。6月末各项存款余额18538亿元,比年初增加1938亿元,增长15.4%,同比少增130亿元,增速同比回落5.9个百分点。其中,单位存款562亿元,同比少增180亿元;个人存款1267亿元,同比多增288亿元。今年个人存款多增主要是受股市低迷、房地产调控等因素影响,个人资金从股市和房市回流。据常德市中心支行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显示,二季度居民投资意愿为49%,比上季度下降3.75个百分点;储蓄意愿为36.75%,比上季度上升2.75个百分点。

其次,贷款增速快于全国。6月末各项贷款余额12515亿元,比年初增加1133亿元,增长17.9%,同比少增76亿元,增速同比回落3.4个百分点,但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贷款新增额位列中部第3,比去年同期上移1位,扭转了过去政策从紧时湖南贷款增长受挤压的态势。一是从机构看,全国性银行机构贷款少增且市场份额下降,省内法人机构小幅多增。上半年,我省全国性银行机构新增贷款864.6亿元,同比少增73.3亿元,新增贷款占比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省内法人机构前6个月新增贷款264.9亿元,同比多增3.2亿元。二是从投向看,优先保重点项目资金需求,信贷结构有所改善。上半年,全省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同比仅少增20亿元,铁路、道路和桥梁工程建筑业贷款同比多增21亿元。与此同时,薄弱环节得到较好支持。上半年,全省交通、水利、环境等领域贷款增速高出全部贷款增速4.8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贷款增长39.4%。而重点调控领域贷款得到控制。至6月末,房地产贷款增速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三是从期限看,中长期贷款持续回落,短期贷款同比多增,票据融资扭转去年下降态势。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0.9%,比去年末回落5.6个百分点。短期贷款新增390.5亿元,同比多增142.0亿元。票据融资下降12亿元,较去年同期少降55亿元。四是从区域看,长株潭和环洞庭湖地区贷款少增较多,湘南及大湘西地区贷款同比多增。1—6月,长株潭地区新增贷款778.5亿元,同比少增33.1亿元;环洞庭湖地区新增贷款103.0亿元,同比少增43.5亿元;湘南地区新增贷款126.4亿元,同比多增32.0亿元;大湘西地区新增贷款105.1亿元,同比多增5.9亿元。五是个人消费贷款明显少增。上半年,全省个人消费贷款新增244.9亿元,同比少增42.1亿元,其中住房消费贷款少增18.1亿元。消费贷款少增主要是今年国家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以及3月份长沙住房限购令对投机性房地产需求产生了明显抑制作用。

再次,质量效益继续提升。上半年面对趋紧的国内外发展环境、罕见的旱涝灾害冲击,以及煤电油运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全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提升,完成财政总收入1285亿元,同比增长36.6%,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实现税收收入485.2亿元,增长34.1%。一是投资方面,上半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13.2亿元,增长30.2%,高于全国4.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5%,其中非国有投资增长36.5%,高于国有投资6.3个百分点。二是消费方面,上半年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4.5亿元,增长17.4%。三是工业方面,全省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3538.5亿元,增长20.4%,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其中机械、冶金、有色等优势行业产值增速超过40%,中联、三一等重点企业生产增速超过60%;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176亿元,增长33.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势加快,重点调度的4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产值增长50.8%;高耗能行业发展得到有效抑制,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四是农业方面,成功应对旱涝急转灾情,积极组织抗灾补损,全面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其中粮食有望实现连续8年增产目标,为稳物价、抑通胀提供了有力支撑;蔬菜播种面积935.1万亩,总产量1535.6万吨,同比均保持增长;生猪,,存栏6月末增长2.8%、出栏减少3.6%,平均每头盈利接近400元,全省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率提高到68%。五是外贸方面,实现进出口总额90.3亿美元,同比增长43.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7个百分点。六是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新增城镇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3.67万和56.7万人。七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序实施,截至6月底,已开工15.91万套,竣工8.67万套。八是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13元,增长12.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14元,扣除价格影响实际增长14%。

2.湖南下半年金融形势分析

上半年全省经济增长尽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防通胀没有达到调控预期;尽管主要指标保持高位,但增幅正在逐步收窄;尽管整个基本面是好的,但中小企业压力日益增大。到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133亿元,同比少增75.7亿元。多数银行上半年已完成全年贷款额度的60%以上,下半年资金更加紧张,对投资、中小企业、房地产等产生直接影响。

首先,存款增长持续放缓,波动明显加大。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8834.7亿元,增长14.6%,同比回落7.8个百分点,较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继上月小幅回升后再次放缓。一是单位存款大幅少增。1—9月,全省单位存款新增718.3亿元,同比少增184亿元。但是8、9两个月连续多增,说明在信贷环境趋紧背景下企业整体资金面趋紧但近期有所改善。二是个人存款本季增长乏力。9月末,全省个人存款余额10427.9亿元,新增1365.1亿元,同比多增147.5亿元,但三季度仅新增98亿元,同比少增140.8亿元。三是存款波动性明显加大。3、6、9月当月存款分别增加537、371、233亿元带有明显季末冲高特征,而4、7月则分别下降91.7和126亿元,存款大起大落。同时为适应当前存款变化的新特点,部分银行利用短期、超短期理财产品的申购与起息、赎回与到期之间的时间差,采取一切措施填补月末存款大幅波动,以达到监管部门对月度、季度存款指标考核要求,又反过来加大了银行存款的不稳定性。

其次,贷款增长回归常态,增势好于全国。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945.2亿元,同比增长17.3%,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4.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从机构看,全国性大型银行机构少增较多,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与地方内法人机构贷款多增;从期限看,中长期贷款稳步增长,短期贷款持续少增,票据融资当月净下降;从区域看,环洞庭地区和“3+5”城市群贷款少增较多,湘南地区贷款多增;个人消费贷款则明显少增,如伴随汽车购置优惠政策的逐步退出,汽车消费开始减缓。

再次,贷款支持重点突出,结构不断优化。在信贷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各行坚持“有扶有控”原则,围绕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战略重点不断优化信贷结构。一是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得到较好支持。据1—9月数据:制造业新增贷款323.1亿元,同比多增89亿元,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10.5个百分点;中型企业贷款新增227.9亿元,同比多增23.4亿元;农、林、牧、渔业贷款增长29.4%,增速在全部20个行业大类中居前;大湘西地区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3.2个百分点;保障性住房贷款新增21.9亿元,比年初增长37.4%。二是调控领域贷款得到控制。据1—9月数据:“两高一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长8.1%,慢于全部贷款增速9.2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增长23.3%,同比回落21.3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仅增长5.2%,同比回落23.4个百分点。

3.湖南金融风险的吉首案例

2008年9月4日新华社发稿证实,非法集资血本无归:湘西吉首数万人围城。该报道指出,此次事件祸起福大公司资金链断裂,未能按承诺兑付高额利息,从而引发挤兑风潮并迅速波及其它集资企业。当地银监部门数据显示,自2004年开始,截止到2008年6月,湘西州非法集资数额高达70多亿元。

首先,吉首非法集资案爆发原因。福大公司因开发老吉首市政府地块和八月楼宾馆项目而享誉湘西,公司董事长吴国军绰号“吴四懵”,曾撕毁教师证下海创业,打拼出一片庞大家业。这家公司非法集资24.08亿元,曾在吉首乾州新区购买了一幅地块用于商业开发,到了2008年7月,由于无法凑足巨额启动资金,且临近给集资者发放利息的日子,公司不得不将乾州地块转卖。但是,对方并未按时付款给福大公司,导致福大公司不能向集资者足额发放利息,在交涉过程中双方产生分歧,集资者纷纷上访,其它公司的集资者也参与进来,终于无法收拾,福大公司几乎已濒于绝境,案发时尚欠集资户12.77亿元,吴国军也被公安部门控制起来。非法集资15亿元的三馆公司似乎更具代表性,这家曾因开发吉首体育馆、图书馆而名骚一时的地产公司,在此次事件中亦未能幸免。2008年7月底,在公司投放了巨资的湘西州个体协会主席张昌政一次性取走了本息7000万元,令公司资金骤然紧张。紧随其后,州市一些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的集资者也纷纷取本撤资,令三馆公司财务状况雪上加霜,公司资金链在数日之间迅速断裂,到8月初公司已经无息可发、无钱可退,并迅速波及集资企业达数十家。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积极介入进行解决,省政府决定从9月7日开始,对吉首市出现的非法集资活动实行停息、清产核资、控制集资公司负责人、控制相关财务资料等清理整治工作。

其次,吉首非法集资案由来已久。主要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为这种畸形经济生态提供了生长沃土。一是国家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其次才是中西部地区,而在湖南也是先保证长株潭地区的发展,再考虑其它地区包括湘西州的发展。二是按中国银行的管理体制,各商业银行设在湘西的机构,由于业务量小,机构级别低,大额贷款无权审批,而上一级机构按业务量分配贷款额度时,给湘西的额度远远满足不了湘西发展需要。三是由于湘西经济比其它地区落后,本地企业自身力量弱小,靠企业自身力量进行大规模建设很困难;由于经济落后的现实,其它地区的投资者也不把湘西作为投资的地域,形成湘西长期以来引资困难。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下,湘西的民间地下融资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以三馆公司为例,其注册资金仅为820万元,即使在一系列开发积累之后的2006年,其自有资金也不过数千万元,而其在建的吉首商贸大世界项目号称总投资却是5.5亿元人民币。在银根紧缩,融资渠道受阻的情况下,要撬动投资总额数倍于自有资金的项目,以高息回报为特征的非法集资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于是很多公司对非法集资都乐此不疲且深陷其中。

再次,吉首非法集资案影响负面。湘西州非法集资的大规模扩张,逐渐显现出其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据相关调查测算,2008年6月末非法集资规模的70多亿元,已占金融机构同期贷款总额的一半以上;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在4—6月份连续3个月出现逐月负增长。大规模集资资金开始向国家产业政策调控行业逆向流动,在影响经济执行力的同时也大幅削弱了金融宏观调控力度;房地产业是国家重点调控行业,但城市化扩张使得这个行业深陷非法集资困境。湘西州经济近年来一直低位徘徊,并不景气的经济发展环境导致企业利润率普遍偏低,无法承受高息融资带来的巨额利息压力。人民银行湘西州中心支行2008年上半年金融分析数据显示,湘西州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二季度经济增长虽然有所恢复,但增速同比趋缓;上半年全州实现GDP104.2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了13.1个百分点。

鉴于非法集资已经对湘西州经济带来很大影响,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化解危机。除了向集资企业派出工作组进行清查整顿和综合治理,抑制高息集资行为,逐步消化集资风险。同时开始建立和完善民间借贷监测体系,并逐步探索成立小额信贷公司、农村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组织,吸收民间闲散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