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兵马俑:一分为三 执两用中 温州晚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17:29:37
■重温经典
一分为三 执两用中
——解析《中庸》(上)
2007-10-11 

  □温大人文学院教授 黄世中

  

  

  《中庸》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为了推行孔子的“用中”,论述怎样才能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中庸是孔子的重要思想,最早出自《论语·雍也篇》。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有时,孔子又用“中行”。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对学生论述了关于交友之道。孔子认为,如果不能与合乎中庸行为的人相交,也一定要和志向高远、积极进取的人和不同流俗、不干坏事的人相交。在有的地方,孔子又用“中和”来表达。笔者认为,中庸乃儒学最高的哲学范畴及方法论;“中行”为儒家最高的待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中和”则是儒者最高的心性气质和思想境界。所以,概括地说,中庸是哲学思想,“中行”是行为准则,“中和”是心性境界。哲学统率其他,中庸包含了“中行”与“中和”。

  中庸作为儒家的哲学思想,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孔子继承了《周易》的“一分为二”和《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在天与地,阴与阳的两端,增加了一个中间层次,即“天”与“地”中间有“人”;阴气阳气之中有“冲”气。人分男女,禀受阴阳二气。而冲气即是阴阳两气互相冲击、磨合而产生的中和之气,是人可以栖居其中的和合之气(今之言“空气”)。所以,人不能生存于纯“阳”之中,阳亢不活;也不能生存于纯“阴”之中,阴浊则亡,人只能在阴阳中和的冲气中生存。这就是中医阳亢阴虚、阴盛阳亏的理论基础;只有阴阳调和,人才能健康地生活。可见“中”对于人是何等重要!

  笔者以为孔子的伟大之处,就是将《易经》的“太极分阴阳”(一分为二)和《老子》的“二生三”发展为“一分为三”,即两端之中有“中”的存在。同时,发展了《老子》的自然哲学,将其转化为人生哲学,提出以中庸为内省的人生观,以中庸为观物的方法论,进而将中庸扩展为人的行为准则和心性机制,这就是“执两用中”。执两,执其事物之两端,即引他端与此端合,或引两端与“中”合,使其不偏于一端,从而达到无过无不及,而用其“中”即中庸。换言之,人不可执于一端一极,必须是阴阳相和,刚柔相济,上下相合,动静相辅……但儒家似乎忽略了“二”(两端)并非对等,而是有主次之分。因为一分为三的“三”,即“中”,从来都是一个游离的存在,偏于阳则阳为主,偏于阴则阴为主;为主的一端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属阳或属阴,只不过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永远不可能是“半阴半阳”,那就是折中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