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磷能与水直接接触吗:心理片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10/02 17:04:58

社区心理“片儿医”走近你和我

作者:本报记者 方芳  网站编辑:李爱玲  来源:北京日报  日期:2011-09-27

  心理测试接待室  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国银行软件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培训班

  “大夫,我总是失眠,容易焦虑,已经十来年了,去过不少大医院,也吃了好些种药,当时觉得挺管用,但没多久又出现症状。你说急人不急人!”

  上周四,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心理诊室里,50多岁的魏女士第一次来求助。“我就住附近,经常来这儿开药,发现社区医院还有心理诊疗,就想试试,兴许失眠是心理问题,没准能调理好。”

  通常,社会上的心理咨询一小时要收费几百元。如今这项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在社区只需花几元钱挂一个号,人们便能求助得起。

  丰台区率先将心理咨询服务引入居民区,23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有13所设立了心理咨询室,11个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心理健康促进室”。

  作为全市的试点,丰台区积累了哪些经验,这种服务是否受欢迎,模式能否推广……带着疑问,记者走近这些心理“片儿医”。

  理念超前  “片儿医”疗身也疗心

  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任主任王小年讲了这么一件事。

  这些年接诊中发现,很多慢性病患者或多或少都因为生病出现过轻微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有些人身体不舒服,其实是心情不好造成的。辖区有位老太太,70岁了,血压一直降不下来,我们帮她转到大医院,检查做了不少,药也换了几种,就是不见效。后来有人提醒,老太太和儿媳妇打架打得整个小区都知道,她心病治不好,血压怎么降的下来呢?

  意识到心理问题很普遍,他们便在全区,也是全市率先开办了首家社区心理门诊。

  在北京,精神疾病专科公立医院屈指可数,只有三、四家,而社会上其他诊疗机构提供心理门诊,大多收费昂贵,看一次病动辄数百元甚至数千元,多数人根本消费不起。可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不及时诊治,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其实,社区比较适合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丰台区卫生局党委副书记李梅认为,一方面心理疏导需要长期进行,疗程一般都要几个月,居民在家门口治疗更方便,不用一趟趟跑大医院。另一方面,患者对自己的心理疾病都挺忌讳,更不愿意去精神专科医院,到社区看病时顺便看看心理科,更容易接受。李梅告诉记者,其实早在6年前,也就是2005年,丰台区就开始了心理“片儿医”的尝试。

  这一年,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医务人员中选拔培养了20名心理咨询师和4名心理治疗师,在中心开设心理咨询室,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案咨询服务。同时针对民警、教师、居委会工作人员、残障人士、慢性病患者、中学生等不同人群,开展了团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研究和干预,有效缓解了这些人群中存在的身心疲劳、人际关系紧张、家庭事业矛盾等问题。

  此后,方庄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开设了“阳光聊天室”及“一元心理门诊”,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接受心理咨询。

  “刚开始,平均一天来不了一个患者,现在多的时候一天能有四、五位。”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刘红侠在心理门诊已经工作了4年。

  实事求是说,目前社区心理门诊的就诊量还不算多,但中心主任卢守华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作过调研,真正有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人还是很多的,我们平时门诊时就能遇到一些。另一方面,统计数据也显示,目前北京市有各种精神或心理障碍的病人超过了100万,仅抑郁症患者就高达人口总数的4%至8%。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比例还会增高。目前,来心理门诊的人不多,是因为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都不太愿意暴露自己患有心理疾病,而主动求助,但不等于说生活中有心理问题的人少。”

  卢守华认为,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观念会逐渐改变,人们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会更关注,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和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我们要把这种服务做在需求来临的前头”。

  定位准确  为百姓看“心病”,为社区解“心结”

  心理咨询诊室建起来了,究竟应该如何定位? 社区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方向又在哪儿呢?

  丰台区的方向是:为百姓看“心病”,为社区解“心结”。

  刘红侠坦言:“社区心理诊室针对的主要是抑郁、焦虑等轻度、中度的心理问题,如果遇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会帮忙转诊到专科医院进行及时治疗。”

  2008年7月,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心理咨询室建到了玉林东里二区等四个居委会,居委会干部发现这些心理“片儿医”成了自己的好帮手。

  玉林东里二区居委会书记卢婉华告诉记者,社区里有位韩大爷,自打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总觉得做什么都不行了,干啥都提不起兴趣,连每天到点儿吃药都烦,更没来由地冲老伴发脾气。韩大妈常常气得跑到居委会诉苦,说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闹,日子真是没法儿过了。社区办起心理咨询室后,居委会建议韩大爷来参加活动,家里人也帮着说服。开始他挺不情愿,可参加了几次活动,听大夫讲了几堂课后,他便成了常客,心里觉得豁亮多了,知道糖尿病没那么吓人,只要按时吃药、注意饮食、加强锻炼,病情就能稳定。现在在家,韩大爷每天按着管片儿大夫制订的食谱、运动方案去做,心情好多了,脾气也好了,他老伴总夸: 社区心理咨询室办得好。

  据丰台区卫生局副局长肖立新介绍,与专业心理咨询师不同,心理“片儿医”就是社区心理咨询师,要承担五项任务,扮演五个角色。一是心理健康宣传员,向居民宣传身心健康及保健知识,组织一些提高身心保健意识的活动;二是心理咨询员,就居民中较大众化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为身心疾病患者提供心理服务,为回到社区生活的康复期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心理照护,将需要深入治疗的心理障碍者,转介到专门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三是基层危机干预员,对社区内可能出现的个人心理危机或公共心理危机提供及时的心理干预,保证居民和社区的心理和人身安全;四是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员,在本社区进行心理健康相关资料的搜集、调查与分析,适时掌握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并制定应对方案;五是协调员,以间接的促进者或咨询师的身份,协调社区各种帮助资源,为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为促进社区和谐、社会和谐提供心理支持。

  在收费标准上,社区心理咨询被很多患者称为“白聊”,意思是在社区心理科挂一个号只需两块五,其他费用都不收,个别的心理门诊项目收费最多每次30元。花这么少的费用,缓解或化解的却是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换来的是身心健康,这种便宜好事到哪儿去找?

  但丰台区为推进这项工作确定的目标挺高。据了解,今后,他们将力争让社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更加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能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向身边的居委会和社区卫生中心的心理“片儿医”寻求帮助。

  多元培训  打造社区专业心理“片儿医”

  “社区医生也能看心理疾病?”这是心理服务走进社区后,很多居民的第一反应。有人怀疑,凭社区的医疗条件,这事儿能干长吗?

  到丰台区采访,卫生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引进人才,多元培训,这项工作已经持续做了六、七年,可以说现在已经有了一支持证上岗的社区心理医师队伍。

  从2005年起,丰台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相继选派了全科医师骨干,到首都医科大学心理教研室进行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参加劳动部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培训,接受中国特殊群体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技巧培训、技术再教育,以及参加卫生部组织的心理治疗师的资格认证考试。

  2007年,心理学硕士毕业的刘红侠来到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为学有专长,中心专门为她设立了心理科。

  “要让患者相信我们,得有真本事,得真能看好病。”刘红侠说。

  就诊本上记录着:右安门社区心理门诊开诊以来,共接诊2000余人次,其中本社区1700余人次,其他社区和区县近300人次。小的只有4岁半,年纪最大的77岁。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接诊成果。

  2008年,丰台区卫生局自筹开办了第一期心理咨询师的专场培训班,培训人员达48名,改变了以往由社区卫生机构自发选送人员出去培训的局面。至今已经开办了三期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心理咨询师资格取证专场培训班。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共计194人,取得证书的有138人。仅一个西罗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25位技术人员拿到了“高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2010年、2011年,区里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共同举办了两期中医心理培训班,有78名学员参加培训,在原有心理学基础上又融入了中医传统医学理念和治疗方法。

  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知识及技能培训,让丰台区打造出了一支专业的基层心理健康服务队伍。

  虽然心理咨询服务走进了社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无论卫生工作的主管者,还是社区医生们,他们知道,让人们真正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和疾患,能够主动迈进心理诊室的大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本版图片均由丰台区卫生局提供    

  新闻链接  

  两千社区医生培训心理学

  记者从市卫生局获悉,5年来,市卫生部门已经对2000多名社区医生进行了心理课程的培训。

  市卫生局基层卫生处负责人表示,市卫生局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心理卫生服务项目没有硬性规定,但各区县社区医疗机构目前都开设了心理卫生服务项目,有的设有专门的科室,起了各有特色的名字,比如“畅心斋”、“悄悄话”等;有的则把心理咨询融入到日常的诊疗当中,在为患者提供身体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疏导。  

  特写  

  “愿幸福充满咱们社区”

  在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科主任刘红侠的诊室里摆着一盆幸福树,这是患者孟女士送给她的礼物。45岁的孟女士是刘大夫一年前接诊的患者。

  当时孟女士因为与领导关系不和,在单位大吵一架后负气回家,情绪越来越低落,还出现了严重的失眠,觉得生不如死。“当时我们正做‘右外医院心理健康进社区’的宣传,在小区打出横幅,发放就诊指南,孟女士正好路过,我将一份心理就诊指南递给她。”

  孟女士挺犹豫的,刘红侠回忆说,可能她想,一个小医院能治好心病?后来她来了,而且不止一次,来了十几次。刘红侠为她疏导调解了三个多月。孟女士哭过,但心里的疙瘩也一点点地解开,她不再郁郁寡欢了。

  重新上班后的孟女士,过年时将自己精心培育的一盆幸福树端来送给刘红侠,动情地说:“据说幸福树能给人带来幸福、美好,感谢你带我重新走入新生活,这幸福树就是我新生活的颜色。把它放在医院里,愿幸福充满咱们社区。”

  走进刘红侠的心理诊室,墙壁是绿色的,两把舒适的座椅,中间摆放着茶几。旁边是一块治疗用的沙盘,里间的治疗室还有先进的微电流刺激器和智能反馈性音乐放松治疗用的设备。

  最引人注意是那个沙盘。“这是与沙盘配套的摆件。”刘红侠指着旁边的架子,上面摆了上千个小模型,有人物、食物、家居用品、玩具和动物。这是根据荣格心理学研发的沙盘游戏,又叫箱庭疗法。患者可以随意自取摆件放在沙盘上构成一幅场景,但摆放的顺序和布局却能反映内心世界。这种类似游戏的疗法,能有效化解患者的阻抗心理。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孩子。”前不久来了一个小男孩,家长说他突然不爱说话了。刘红侠和孩子作沙盘游戏,他拿的是棺材模型,原来这家人有亲人病逝,给孩子心理造成了恐惧。

  “我还接待过一个厌学的小姑娘,作沙盘游戏时她摆了一对老人和一个小女孩,孩子说这叫回家,并突然哭了起来。经过慢慢疏导,小姑娘说姥姥去世了,她想姥姥,才不愿去学校。”

  虽然像是游戏,但心理疏导的作用挺大的。刘红侠说。

  每周,刘红侠要外出出诊一天,到辖区的“温馨家园”看望老病号——一些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36岁的卢女士小时候因脑膜炎导致癫痫,智力受损。与人见面总低着头,别人说啥她也不明白。初次见面,刘红侠把她当作一个怕见生人的小孩儿,和她聊她熟悉的话题,慢慢训练她与外人接触。

  听说卢女士有个妹妹在外地工作,姐妹俩感情好。每次来,刘红侠都跟她聊妹妹,慢慢地,她话多了,与人交谈偶尔也愿意对视,还常常开心地笑。除了刘红侠,卢女士也愿意和其他辅导老师交流,和一同康复的伙伴们聊天了。

  “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和治疗,她不仅能够生活自理,还找到份工作,在一家快餐连锁企业上班了。”刘红侠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