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板裂缝修补:(转)探讨生命灵魂宇宙量子等 (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02:16:24

(转)探讨生命灵魂宇宙量子等(一)

九晖

晖1. 宇宙,无中生有


无边无际的空间为宇,无穷无尽的时间为宙。

在寂静深邃的宇宙之间,心灵所感受接触到的一切境界,也是无量无尽。

传说牛顿因为苹果落在头上,顿生灵感,想出了万有引力来解释宇宙的奥秘。

万有引力又推出宇宙会最终崩塌于一点,除非牛顿的宇宙是无限、静态、均匀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仰望星空,是否会同样感觉到一颗美丽的流星划过寂静深邃的夜空,落在自己的心头,顿生灵感......

那瞬间即逝的流星般的灵感会问:夜空为什么大部分是黑暗的。如果宇宙按牛顿所说是无限、静态、均匀的,那么观察者每一道视线的终点必将会终结在一颗恒星上,那么整个天空即使是在夜晚也会象太阳一样明亮。(这就是著名的“奥伯斯佯谬(Olbers' Paradox)”,有人提出反驳:远处恒星的光线被它经过的物质所吸收而减弱。其实这看似有理的反驳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吸收光线的物质将最终被加热到发出和恒星一样强的光为止。无限静态宇宙只有一种情形能避免夜空象白天一样明亮,那就是:恒星不是在无限久远以前就开始发光。在这种情形下,光线所经过的物质尚未被加热,或者远处的恒星光线尚未到达地球。我们于是又面临着一个问题:是什么使恒星第一次发光?这就是人类探索了无数世纪的问题 ─ 宇宙起源。)

苹果并不经常落在头上,但黑夜每天都会来临,其实灵感每晚都如轻风拂过你的耳畔,只是你是否听见了她的呼唤......

宇宙是无比的神秘,以致于当每一个人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都会不禁想了解繁星点点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天文物理学及热力学第二定律预测了宇宙大爆炸。

红移现象和背景温度等的发现最终证实了宇宙大爆炸。事实上1970年,霍金和彭罗斯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证明了这个膨胀着的宇宙过去必须存在着一个大爆炸奇点!

宇宙从诞生开始就是一个精妙绝伦的事物。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宇宙大爆炸是如何得精细微调:

有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宇宙物理学家。第一、宇宙大爆炸的状态应该是非常热和紊乱的,为什么宇宙在大尺度上如此的均匀?(让我们想象气球吹爆后,是否能完全均匀地分布)背景辐射的温度也一样?(甚至可以观测出因地球速度方向而产生的背景辐射温度的细微差异)除非宇宙的不同区域刚好从同样的温度开始。第二、又为什么我们的宇宙会以如此接近临界的速率膨胀?如果它在大爆炸后亿亿分之一秒钟的时刻其膨胀速率只要误差十亿亿分之一,那么我们的宇宙早以坍缩(引力大于膨胀力)或烟飞灰尽(膨胀力大于引力)。第三、我们的宇宙非常光滑和规则,而从概率上来讲,紊乱的和无规则应该占绝对优势,因为宇宙初始状态的选择是随机的。我们为何恰巧遇到这样渺茫的几率呢?

在宇宙大爆炸的最初10E-35秒内,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天文学家Hugh Ross尤其指出其膨胀率精度不能误差10E-55。这么短的时间调控这么高的精度,相当于:从正在高速行驶的上海磁悬浮列车上无意识、无目的、无方向的随机自然而又最终准确射中美国白宫里一个事先指定的头发丝。(99年美国“误炸”中国使馆,并不是无意识、无目的、无方向的随机自然,而是用激光精密制导导弹。)

宇宙在时空的每一处都真的很奇妙. 我们仅仅从我们住的地球来研究它是如何同样的精妙绝伦: 附录一: 地球的偶然性。

为了适合人的生存,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形状,地球离太阳远近,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自转方式,到那些地球使我们赖以存活的特性:地球表面的温度、重力、一天的长度、一年的长度、地轴的倾斜、月球的引力与周期、大气的质量与成份、地球表面的成份,以及陆地和水的分布,等等特性都不能出一点差错。

Hugh Ross分析过地球的33个特性,来估计这些都刚好适合有生命的机率是多少,结果是 10E-42。

其实宇宙中的生命就更精妙。根据保罗·戴维斯的名著“偶然的世界”里的计算,从宇宙诞生到人的生命,其可能性约为:10E(-万亿亿)。

其实更重要更神奇的问题不仅是宇宙是如何得精妙绝伦地诞生和发展,而是宇宙大爆炸以前时空都不存在,那又是什么?又如何产生这大爆炸?

如果我们回答:“无中生有”,那么是一种怎样的“未知神秘无边的力量”可以创造这“无中生有”?

还有更值得思考的:“无中生有”的目的又是什么?

无中生有?

晖2. 进化: 借我一双慧眼


在奇妙的宇宙中生命是最不可思议的。而人是生命之集大成者。(如果我们把人的复杂进化、意识灵性考虑进去)

人真的是进化来的吗?

如同物理学从唯物论出发,经大爆炸理论、量子理论,最终却引向了唯心论,生物学
也走了同样的路。其实很多事情,科学的出发点与其最后结果正好相反。

进化论是以无意识、无目的、无方向的独立随机自然突变为基础的,希望完全摆脱了唯心论,但随著研究的不断深入,得出的结果与原先希望完全相反。

1953年,生物界发生了件大事。米勒从无机物中制造了氨基酸等重要的生命所必须的物质,立即被吹捧是支持生命由无机物逐渐进化而来的重要科学证据。

然而米勒的实验并不象当时许多人预想的那样,拉开了随机自然创造生命的序幕。相反,对米勒的实验的意义,人们提出愈来愈多的质疑。经推算,米勒实验中的电火花提供的能量相当于原始地球表面四千万年所接受的能量的总和,诸如此类还有:其反应物的浓度远远高于原始气层中这些气体的实际浓度,其产生的氨基酸分解速度比合成速度快......怪不得连一同从事此项研究的Brooks与Shaw两人都承认:“这些实验宣称是无生物的合成结果,实际上却恰恰是借着有高度智慧与活生生的人精心设计而成功的。”

退一万步说,即使米勒等人的实验确实在原始大气中实际自然发生过,也就是说,假定氨基酸等能在原始大气中由无机物自然产生,这离生命的起源仍然还有遥远的距离。生命有许多特点,如DNA的功能(基因是DNA的片断)。要产生生命,首先要产生DNA(或RNA)。DNA本身并不复杂,是由四种不同的核甘酸(氨基酸的一种)相联而形成的长链。复杂的是DNA分子中这几种核甘酸排列的顺序。DNA正是借着这四种核甘酸的不同排列顺序产生了不同的基因,并由此产生不同的生物及其他生命所必须的化合物。这四种核甘酸在DNA分子中不同排列组合的可能性之巨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然而这些巨大的排列组合的可能性中,只有一种可能性是可以产生第一个生命的。最简单而“有生命”的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四百个氨基酸,即需要至少由一千二百个核甘酸组成的DNA分子使该蛋白质能够产生。

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Dr. Manfred Eigen说:“假设要组合一个仅含有221个核甘酸的分子(其实至少要一千二百个核甘酸),其复杂程度的数学量等于这些221核甘酸所能形成的不同排列的总和,一共是4E221,即10E133”。这巨大的随机组合之中,只有一种组合是可以产生第一个最简单的生命。如果让这些分子随机自然组合,组合的速率为每秒一亿次,假设宇宙的年龄为三百亿年,那么,从宇宙形成到现在,还不足以随机自然产生一个有正确核甘酸排列组合序列的DNA分子!更不要说最简单而“有生命”的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一千二百个核甘酸。所以单靠随机组合而在宇宙整个三百亿年中产生第一个生命所必须的DNA分子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连理论上也不成立。

再退一亿步,即使DNA分子可以形成,但DNA分子形成时还需要一种叫“DNA聚合”的蛋白质,把一个个的核甘酸连接起来成为DNA分子。象“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一样,在第一个生命产生之际是先有DNA分子呢?还是先有这种DNA形成时所必须的“DNA聚合”蛋白质呢?答案是,必须两者同时形成,缺一不可。可是凭随机自然机遇,单是形成DNA分子已几乎无可能,更何况还要靠随机自然机遇同时形成比DNA更复杂亿亿万倍的“DNA聚合”蛋白质。如果一定要用无意识、无目的、无方向的随机自然进化观点来解释第一个DNA分子的形成,未免太牵强了。

再再退一万亿步说,真的能无意识、无目的、无方向地随机自然地同时组成DNA分子和比DNA更复杂亿亿万倍的叫”DNA聚合”的蛋白质,DNA为什么能够准确地自我复制?是谁教他们并叫他们学会且执行这如此复杂而又准确的复制?

如果这是生命灵性的话,灵性又是什么?
从没有生命灵性的物质中,灵性是如何产生? 又是如何进化?

请允许我用 “九晖进化童话”来比喻米勒实验与进化:

有人发现了一堆黑泥“自然地”形成了一个英文字母“S”(如米勒“自然地”生成氨基酸),就推论能那堆黑泥能进一步“自然地”拼成一个单词 Shakespeare(如米勒的氨基酸进一步“自然地” 形成DNA)。然后进一步联想那堆黑泥能从单词进一步“自然地”生成一本印刷精美的莎士比亚的书(如同DNA进一步“自然地” 形成不同程度的生命)。

但问题是印刷精美的莎士比亚的书不仅需要“那堆黑泥自然形成的字”,也同时需要精美的纸张和复杂的印刷机。(有蛋还是先有鸡?必须同时有DNA分子和那种DNA形成时所必须的“DNA聚合”蛋白质。)

更关键的问题是谁教且叫他们执行如此复杂而又准确的复制印刷?是谁教并叫他们学会且执行DNA那如此复杂而又准确的复制?

“九晖复印”:

想象我们是宇航员,登上了一个陌生的星球,发现了一台“复印机”,我们会本能地意识到这台“复印机”绝不是“随机自然无序进化”产生的,而一定是由一个更高层次的生命制造的。通常我们使用的“复印机”是几百万数据的“复制印刷”,但那种 “复制印刷DNA密码”的生命,是处理几百万亿数据的“复印机” 。如果我们今天第一次登上地球,发现了一种叫作“人”的极其高级的处理几百万亿数据的“复印机”,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这是“自然无序进化”产生的?

人可以造出航天飞机却造不出哪怕最简单的生命。真的可以说:最简单的生命,都要比航天飞机精密复杂亿万倍。
见附录二:生命的奇妙。

以下顺便用逻辑来考验一下我们自己的灵性:

宇宙是平均每立方公里一个氢原子的近似真空的稀薄混沌世界。
任何一个“电子器件垃圾场”里的东西都要比那稀薄混沌世界复杂亿万倍。
航天飞机比电子器件垃圾场里的东西要精密复杂很多。
生命要比航天飞机更精密复杂亿万倍。

一个“电子器件垃圾场”能否经过无意识、无目的、无方向的随机自然变化(例如长时间的风吹雨打),最终随机自然产生出了航天飞机?即使概率理论上成立,我们也不可能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定义:九晖公理一)

所以我们更不可能想象: 比“电子器件垃圾场”还要稀薄混沌很多的宇宙能经无意识、无目的、无方向的随机自然变化,最终产生出比航天飞机更精密复杂亿万倍的生命。

九晖概率:即使不考虑人的灵性,甚至不考虑最初生命的诞生和进化,仅就“从鱼向人的进化概率”来分析(美人鱼?)。根据资料,仅就整个人的生物性的信息、机能、组织、构造,鱼和人之间大约应该有1万亿亿个的“技术节点”。(其实仅眼睛视力系统就有1万亿亿个的“技术节点”,详见神奇的眼睛。)假设每次自然突变出现可能概率为万分之一,每次自然随机突变成为正确的“技术节点”方向的可能概率也是万分之一,每次正确的“技术节点”随机突变最终成功淘汰其他未突变的物种的概率为万分之一(想象一下某一个人如何能依靠他/她的一个细小的突变最终淘汰另外70亿人)。整个“从鱼向人进化”的“技术节点”的全部正确突变并最终成功淘汰旧物种的“九晖概率”为:1亿亿亿亿分之一。(即使假设鱼或人的生命繁衍周期仅为一天,整个“宇宙年龄”按150亿年计,那么也至少需要2000亿亿个“宇宙年龄”才能实现这个“九晖概率”。)

美人鱼,如梦如幻......

除了“种属的范围内的”微变化以外,至今进化论还根本找不到任何坚实证据(solid evidence)证明无意识、无目的、无方向的随机自然突变能使物种有”超越种属的”进化。(附录三:进化论的荒谬)

生物学家观察了果蝇上千代,无论怎样突变,即使有微小的变化,果蝇还是果蝇,决不会超出“种属的范围。”(人类从有历史记载至今,二千年来,也从未有任何超出种属的进化。)

达尔文进化论最主要用的是相似联想。他看见猴子的骨胳与人相似,就推断人是自然从猴子进化来的。这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核心。

父子可能相似,但“相似”并不一定就能推断是父子。

我们打开一个工具箱,发现有一套从小到大排列的不同尺寸的“相似”的扳手工具,如1”,11/4”,11/2”,13/4”,2”等尺寸。我们只可以说“大尺寸扳手是小尺寸扳手随机进化来的这种说法”是一种可能,但我们绝对不能说“大尺寸扳手一定是小尺寸扳手随机进化来的”。(同样我们只可以说“人(大尺寸扳手)是鱼(小尺寸扳手)随机进化来的说法是一种可能”,但我们绝对不能说“人一定是鱼随机进化来的”。)

如果你不认可“这些扳手是无序随机自然由小逐渐进化变大的”,那你就是不认可“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达尔文进化论的逻辑基础即使不是完全荒谬,至少也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让人惊讶的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代竟然是完全不知道有基因的年代(甚至不很了解细胞),更不可能了解(后天的外在变化,如果涉及不到基因的改变是无法遗传的,没有任何进化意义)各种生命不是简单的外形相似,其实需要上亿个不同的基因组合严格地控制著生命的各自形态。(我女儿小时候经常把大的东西统称到“爸爸类”,如“熊爸爸、车爸爸”,相对应,外形相似的小的东西就自然进化地被称为“熊宝宝、车宝宝”。我女儿是完全不知道 “大卡车爸爸”和“小汽车宝宝”有上万个不同的技术节点严格地控制著车的各自形态,如果她知道,她就不会说出这种“车爸爸”向“车宝宝”随机自然进化的天真无知的童话。)

进化论:达尔文“天真无知”的童话。

我曾经有过软件公司,我一直觉得所有程序员“programmer coding”都不会相信进化论。DNA基因组合就象一个有上亿个软件内部源代码的软件,(同时更重要的是此软件还有著极其复杂的结构)。如果象“进化论”那样“无序随机”地乱改软件源代码,是否会最终从“Window 2000系统”随机自然进化到“Window XP系统”?

顺便点评一下“现代进化论”。用“基因随机突变”解释进化是“现代进化论”的双面刃。“现代进化论”好不容易跟上了基因的“时代潮流“,但“以基因突变为基础”却将自己推入死胡同。“基因突变”,是一种在基因复制或修复损伤等过程中的随机错误,本身就是一种病态现象。它发生的机率非常低,大约在万分之一到十亿分之一之间。低等原核生物的突变率较高,大约为千分之一,而高等类型的生物中,许多基因的突变率是十万分之一到一亿分之一。复杂的高等生物的进化决不可能是单个基因的变化实现,必须一些相关基因的协调进化才能实现,就象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程序不可能一个随机的错误变成更高级的程序一样。那么相关基因的协调变化,就使高等生物总体突变率更低。因此基因突变在宏观上是减速趋势,与此同时,基因突变本身具有的随机性、低频率和不定向等使基因突变完全不能产生高级特征。

还有许多证据证明了进化论的的漏洞,包括分子生物学(从分子时钟molecular clock,我们发现所有物种间隔几乎都相同,例如在蛋白质细胞色素C的分子时钟里的人和猴子的间隔与人和昆虫的间隔是相同的),还有那著名的化石学中的”中间环节缺失”。

其实我觉得即使有化石学中的中间环节存在,也不能推断出进化论的合理。

奔腾3、奔腾4计算机都是由人创造的,决不是随机的自然进化。并不是看到奔腾3计算机和奔腾4的相似,就能推断奔腾4是随机自然从奔腾3计算机进化来的。而且即使中间有全部的过渡型号存在(没有中间环节缺失),也不能推断出计算机是随机的自然的进化。

进化论还有很多致命的问题,例如第一只鸟是从一枚爬虫卵孵化出来的。这种事件的机率似乎是低到没有希望,然而,就算果真如此,它去哪找配偶?

还有若某一系统只进化一半(例如眼睛),这个系统是个废物,甚至是致命的累赘。该动物无法幸存,自然淘汰会判它出局。(倘若动物的眼睛没有进化好,大自然是让这瞎了眼的物种一代又一代亿万年“摸著石头过河”?,还是立刻”从重从快”地执行”优胜劣汰”?)这里我们顺便再用眼睛再举一个例子。

眼睛必须具有最精密、最准确的结构。(附录四:神奇的眼睛)

眼睛的主体结构不仅是一个感觉器官,而且还是大脑皮层的一部分。从功能上看,眼球像一部精密的照相机。但它的精确性和自动调节功能则为任何高级的照相机所不及。眼睛更像电视摄像机,但它又比任何摄像机更精确万倍,因为人眼有二百亿像素(你的数码相机是?)。每只眼睛的视觉图像并不能给人以立体感(你的数码相机拍出的不是立体的照片),如何将这一平面图像转化为立体图像并产生空间感,眼睛在此所展现的智慧和技巧实在是精妙绝伦,那就是将两只眼球所摄得的平面图像同时输入一个神经中枢,加以对比分析,利用因两眼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微小视角差来判定物象的距离,以产生空间感,并组成立体的图像。

听起来容易,但从测量角度看,利用两眼遥视角差以判定距离,实际上是一种精密的、自动的三角测量术和超大量超难度的数据传输和处理。要做好精确的测量,两眼必须同时瞄准一个目标,否则将出现复视。为此,眼球的外面配备有最完善的神经肌肉系统,使眼球成为运动最为灵活准确的器官;眼球内部睫状肌则可随时调整晶体的折光率,针对目标聚焦,形成最清晰的图像。两眼球的视网膜每时每刻都必须互相严格对应,否则,两眼球的图像将无法对比,而且两眼的对应图像又必须同时传输至同一个视觉中枢,因为人体两侧器官外侧对应,为了使两眼的对应影像能够传导至一个视觉中枢,视神经就必须有相应的特殊结构以实现影像的交叉传送,这就是视神经所独有的"视神经交叉"。(而且你是否可以想象视神经瞬间反馈传递二个二百亿的像素的数据叠加立体结果。即瞬间数据量达到二百亿的平方,即达到万亿亿的数量。)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奥妙,远在人类的智慧之上。(其实在最后的附录7九晖之眼:我还会谈到更神秘的在人的两眼之间的第三只眼,真正的慧眼:松果体“天目”)

眼睛的这上万个功能因素缺一都将使眼睛不能正常工作。然而眼睛这上万个功能因素都需慢慢地独立地随机自然进化,在进化完成前,此物种“暗无天日”。大自然难道是在眼睛上执行“劣胜优汰”?

其实何止是眼睛呢,脑部、心脏、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也都是非常精密、复杂的,也是一点差错都不允许的,同样也很难用随机自然选择来解释。(你能想象那种眼睛、脑部、心脏,消化、循环、神经、生殖系统都处于进化中而不能正常工作的生物吗?)

其实真理就象一层薄纸,轻轻一捅你就看见了真象。关键是有多少人会去捅,哪怕这张纸就在你眼前。

例如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不知有谁想过:二只眼睛为何完全一样并对称。

根据进化论,二只眼睛的进化都是独立的。那么为什么无意识、无目的、无方向地独立地随机自然进化的二只眼睛最后完全一样并对称。(你能想象有人同时无意识、无目的、无方向地独立地随机自然地写出和我这篇完全一样的文章吗?只能说概率上存在,但不可能。)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更简单的例子来否定进化论。象眼睛一样对称的东西有很多。例如左、右肾脏的对称问题,假定现在全世界70亿人的左、右肾脏现在位置都是不对称的,假定现在突然有一个人左、右肾脏分别经独立自然突变后恰好位置对称,请问他需要多少时间多少代、同时又用何种方式(在仅依靠“左、右肾脏对称”优势的条件下)将另外70亿人淘汰掉。

其实即使进化论成立,也不能解释和否定灵性精神世界的存在。(例如基督教的“有神论者的进化论”。)我不承认科学证据支持进化论,其实承认与否都无关紧要。

信仰只是一种不必证明的灵感的顿悟。

每当我看着自己的双眼,我就不由自主地感叹。
不仅是感叹眼睛的精妙绝伦,因为眼睛不过是灵性的窗口。

其实即使进化论完全成立,灵性和智慧“你从从哪里来?”

借我一双慧眼!

晖3. 物质,本来无一物


进化是不可能的,还因为进化必须是在这物质世界里发生的,其实你真能说清楚物质到底是什么?

这一章可能有一点荒诞,但却是一个学物理专业的人对现代物理尤其是量子学做一个严肃严谨的简单形象化描述。

从牛顿的时候,物质被认为是一个简单、准确的系统,但实际上并不是。更重要的是通常人们都认为:这个世界,不管我们观察与否,照样存在。(而且所有事件都是有因果的)但在量子学中,却是“我们的观察”创造了电子、原子的存在,进而创造了世界的存在。(而且并不是所有事件都是有因果的)

量子物理学并不是猜想,它源自于20世纪20年代,量子学成功地解释原子的结构和它们所发射的光谱,量子学还使我们有了激光、电子显微镜、核能等等。(我不想详细阐述量子学发展过程,从牛顿、胡克、惠更斯、杨、菲涅尔、傅科、麦克斯韦、赫兹、汤姆逊、爱因斯坦、康普顿、德布罗意、到玻尔、薛定谔、海森堡“量子史话”一书已有很全面的介绍。)

量子物理学基于二个基本观念,“波粒双重性Wave-Particle Duality”。和“测不准原理Principle of Uncertainty”。

粒子和波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粒子是一小块浓缩的物质,具体而又实在。而波是指那种能扩散和消失的不定性的运动,是“缥缈”的。一个“东西”怎么能既是粒子又是波。

让我们听一下“微粒王子和波动公主的争论”:

微粒王子和波动公主跟随一个电子从某个阴极射线管出发,现在,面前就是那著名的“杨氏双缝”了。

“嗨,微粒王子。”波动公主说道,“假如电子是个粒子的话,它下一步该怎样行动呢?眼前有两条缝,它只能选择其中之一啊,如果它是个粒子,它不可能两条缝都通过吧?”

“嗯,没错。”微粒王子说,“粒子就是一个小点,是不可分割的。我想,电子必定选择通过了其中的某一条狭缝,然后投射到后面的光屏上,激发出一个小点。”

“可是,”波动公主一针见血地说,“它怎能够按照干涉模式的概率来行动呢?比如说它从右边那条缝过去了吧,当它打到屏幕前,它怎么能够知道,它应该有90%的机会出现到亮带区,10%的机会留给暗带区呢?要知道这个干涉条纹可是和两条狭缝之间的距离密切相关啊,要是电子只通过了一条缝,它是如何得知两条缝之间的距离的呢?”

微粒王子有点尴尬,它迟疑地说:“我也承认,伴随著一个电子的有某种类波的东西,也就是薛定谔的波函数 ψ,波恩说它是概率,我们就假设它是某种看不见的概率波吧。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从我身上散发出去的某种看不见的场,我想,在我通过双缝之前,这种看不见的波场在空间中弥漫开去,探测到了双缝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我得以知道如何严格地按照概率行动。但是,我的实体必定只能通过其中的一条缝。”

“一点道理也没有。”波动公主摇头说:“我们不妨想象这样一个情景吧,假如电子是一个粒子,它现在决定通过右边的狭缝。姑且相信你的说法,有某种概率波事先探测到了双缝间的距离,让它胸有成竹知道如何行动。可是,假如在它进入右边狭缝前的那一刹那,有人关闭了另一道狭缝,也就是左边的那道狭缝,那时会发生什么情形呢?”

微粒王子有点脸色发白。

“那时候,”波动公主继续说,“就没有双缝了,只有单缝。电子穿过一条缝,就无所谓什么干涉条纹。也就是说,当左边狭缝关闭的一刹那,电子的概率必须立刻从干涉模式转换成普通模式,变成一条长狭带。”

“现在,我倒请问,电子是如何在穿过狭缝前的一刹那,及时地得知另一条狭缝关闭这个事实的呢?要知道它可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电子啊,另一条狭缝距离它是如此遥远,就像从上海隔著大洋遥望洛杉矶。它如何能够瞬间作出反应,修改自己的概率分布呢?除非它收到了某种瞬时传播来的信号,怎么,你想开始反对相对论了吗?”

“好吧,”微粒王子不服气地说,“那么,我倒想听听你的解释。”

“很简单,”波动公主说,“电子是一个在空间中扩散开去的波,它同时穿过了两条狭缝,当然,这也就是它造成完美的“杨氏双缝”干涉的原因了。如果你关闭一个狭缝,那么显然就关闭了一部分波的路径,这时就谈不上干涉了。”

“听起来很不错。”微粒王子说:“照你这么说,ψ 是某种实际的波,它穿过两道狭缝,完全确定而连续地分布著,一直到击中感应屏前。不过,在这之后呢?之后发生了什么事?”

“之后”波动也有点语塞,“之后,出于某种原因,ψ 收缩成了一个小点。”

“哈,真奇妙。”微粒王子故意把声音拉长以示讽刺,“你那扩散而连续的波突然变成了一个小点!请问发生了什么事呢?波动家族突然全体罢工了?”

波动公主气得面红耳赤,它争辩道:“出于某种我们尚不清楚的机制”

“好吧,”微粒王子不耐烦地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吧?既然我说电子只通过了一条狭缝,而你硬说它同时通过两条狭缝,那么搞清我们俩谁对谁错不是很简单吗?我们只要在两道狭缝处都安装上某种仪器,让它在有粒子 ─ 或者波,不论是什么 ─ 通过时记录下来或者发出警报,那不就成了?这种仪器又不是复杂而不可制造的。”

波动公主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微粒,良久,它终于说:“不错,我们可以装上这种仪器。我承认,一旦我们试图测定电子究竟通过了哪条缝时,我们永远只会在其中的一处发现电子。两个仪器不会同时响。”

微粒王子放声大笑:“你早说不就得了?害得我们白费了这么多口水!怎么,这不就证明了,电子只可能是一个粒子,它每次只能通过一条狭缝吗?你还跟我唠叨个什么!”但是它渐渐发现气氛有点不对劲,终于它笑不出来了。

“怎么?”它瞪著波动公主说。

波动公主突然咧嘴一笑:“不错,每次我们只能在一条缝上测量到电子。但是,你要知道,一旦我们展开这种测量的时候,干涉条纹也就消失了”

“杨氏双缝Thomas.Young's double-slit experiment”实验不仅证明了电子具有波的特性,也就是说所有的物质本质上都是波,是“缥缈”的,同时“微粒和波动的争论”的最后一段“测量的时候干涉条纹也就消失”还说明了:当你看着的时候,它就像一个粒子,当你不看着的时候,它不过是一段波。(这涉及到人的灵魂的介入,我在下一章会讲到。)

量子论中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描述为: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电子(或原子)在什么位置,又知道它在如何运动。只有当观测者(用灵性精神?)去观测,你才能知道其中的一个量,而不可能同时知道另一个量。(经典物理理论的解释是说:测量观察,必须要有光子的参与。当测量微小粒子,如电子时,光子的动量将不能被忽略,故无法得到精确结论。九晖认为这种解释还是完全基于“粒子论”,既不够形象,也不够深刻。为了让大众更好理解量子论,我有一种不严谨但简单易懂的解释。)

简单地说;当你知道电子的位置,它的动量是完全不可知的、完全没有意义的。(“九晖解释1”:因为它完全在我们感知不到的另一个层次、在无穷的宇宙中做超光速超时空运动)。当你知道电子的动量,它的位置是完全不可知的、完全没有意义的(某一电子在某地出现是完全随机的,完全没有因果),它完全不在我们感知的世界(“九晖解释2”:或著形象地说它以波的形式在亿亿个无穷的宇宙中转换)。

我们可以更深一层去思考:如果一样东西(或物质?)是没有位置概念,或没有运动的概念,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它是一样“东西”?(或物质?)难道是幽灵?

幽灵一词引自玻尔的论述:原子的模糊世界只在受观察时才变成具体的实在。在没有观察时,原子就是幽灵,当你(用灵性)观测时,原子才凝聚成物质。

量子物理的奠基人之一海森堡说过:原子不是事物,只是某种倾向。(在描述电子的出现毫无“因果”时,波尔也大声疾呼“别对上帝发号施令,上帝是掷骰子的”)

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希望你能在此短暂停留,细细地去回味量子学中那句名言:“物质、原子、夸克..... 都只是你意识观测的倾向和概率。”

波粒双重性及测不准原理的进一步研究还引伸出一种超越时空(Teleportation)的联系。

打个简单形象比方:在加拿大的一个盒子里有一个黄金粒子,如果你把盒子一分为二,一个留在加拿大,一个带回中国,在你(用灵性)去观测以前,按量子论描述:二个盒子里都各有一个黄金粒子确确实实地存在。(严格说:二个盒子里都各有黄金波的存在,这已经很奇怪了,还有更奇妙的:)而当你用灵性去观测其中的一个盒子,在万里以外的另一个盒子里的黄金粒子立刻瞬间(以超光速超时空方式non-locality,instantaneous action at a distance产生方向相反的反映,这就叫: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变成幽灵而消失(严格说是幽灵做反向的运动且崩溃消失,爱因斯坦与玻尔为此一辈子进行著“伟大友谊基础上的殊死搏斗Einstein-Podolsky-Rosen(EPR)Paradox vs. Quantum Entanglement”)。难解的的问题在于:在万里以外的另一个盒子是如何瞬间感受到你(灵性的)观测(瞬间变成反向运动的消逝幽灵)。

其实从EPR Quantum Entanglement量子纠缠现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的地确确有一个我们无法感知的“超光速的世界存在”。(而同时我们又清楚“超越光速时”,空间、时间是另一个概念。)

保罗·戴维斯描述到:细查之下,我们日常体验到的硬梆梆的物质化成了由幽灵般逃逸得影像组成的大旋涡。

让我们的灵性再进深一层次去思考更深邃的问题:你现在正坐在椅子上。椅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的一大群幽灵怎么会结合成实在的、硬梆梆的东西。人有什么特殊性,使他有能力把原子幽灵凝聚成坚实的存在?猫行吗?计算机行吗?

物质有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及电子组成。电子是没有大小、重量、体积的点,甚至是没有具体确定的位置,严格地说是一种空洞电子云的概率,而且还有著幽灵的性质。原子核只有原子的10E-7,甚至原子核内部从质子中子,到更小的组成单位基本粒子如夸克,轻子,信使粒子都具有幽灵性质。(夸克世界只有原子核的10E-15,事实上夸克更谈不上是“东西”。)

再用黄金举个例子:

假如某人有一个“象地球那么大的”黄金矿“原子”,那么除了那些缥缈的幽灵电子云概率,真正的黄金的原子核只有上海东方明珠那么大。其中黄金原子核的基本粒子的“夸克世界”只有头发丝的万分之一那么大。更遗憾的是那些万分之一的头发丝细的”黄金”夸克,根本就称不上物质,同样只是同样的缥缈的幽灵波动概率云(荣华富贵,过眼烟云)。

所以你拥有的亿亿万黄金都是虚幻的波,你唯有用“心”才能去创造这“金”。

不仅物质是虚幻的,还有很多我们所见之事物同样也不是它们本来面目,例如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表述:引力是空间-时间的扭曲。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在广义相对论看来,它并非是由于引力的作用而沿著椭圆轨道运动,而是沿著弯曲的空间中最接近直线的被称为"测地线"的轨迹运动。如同:我们在地面上以直线行走,实际上走的是地球球体表面的一段弧,该弧所在平面穿过地球球心,这段弧称为测地线。这是地球表面最接近直线的轨迹。这条轨迹是地球在不平坦的空间-时间中走过的最短距离。由于太阳质量所引起的空间-时间的弯曲,虽然在四维的空间中地球以直线运动,但我们在三维的空间中看起来却是沿著一个椭圆周在行进。这就好比一架飞机在山区上空飞行,它虽然在三维空间中以直线行进,但它在崎岖的二维地面上的投影却是沿著弯曲的轨迹运动。)

也许就象电影Matrix里一样,借我一双慧眼,就看到万物都是空无的,都是非实质的数字、波动。(其实时间也是人的一种幻觉。不具体展开)

再进一步研究,量子-现实的临界面究竟在哪里,在什么时候闪烁幽灵光芒的量子世界让位于日常生活中公式化的物理规律呢?(九晖临界:实际上可以简单地将光速做为临界面,低于光速是牛顿世界,超越光速的就先叫:精神世界。)量子世界如一棵琳琅的圣诞树,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能采摘、品尝其中唯一的一颗果子,当我们伸手选择时,这棵树就消失,只剩下这唯一的果子。(物理学上称此为“波函数的坍缩collapse of wave function”。)而且这个果子是“事先完全不可预测的”没有因果关系的。(相对与牛顿力学的“因果律causality”,量子学则强调了“上帝掷骰子”的倾向和概率,是“非因果的acausal”。)

“耳听为实,眼见为虚”。我的这句成语,并不是很多人可以明白,而且留给人的往往是困惑。请允许我再引伟大的量子学创始人玻尔的一句话:“假如一个人不为量子论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明白量子论。”

量子学最重要的二个基本观念,“测不准原理”和“波粒双重性”又有多少人去冷静地深刻思考一下它们真正的内涵和启示。(许多著名物理学家既喜欢发明、发现量子学中的新事物,又掩耳盗铃般地不去追究那些基本观念背后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很多误导并不是刻意编造了谎言,而是覆盖或忽略了最关键最值得思考的部分。后翌射日,隐去“九晖”,世人永远只知道十分之一的真相。

进化论如此,量子学也同样。

忽略那些具有深刻含义的最重要最关键问题,并非指责科学家的诚信,而是要了解其根源是科学家先有信仰,再按此推导科学。例如爱因斯坦,他的信仰阻碍了他接受宇宙膨胀和大爆炸,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膨胀和大爆炸必然会涉及到那未知神秘、无所不能的第一创造者。以致于在他意识到引力理论导致宇宙不可能静态的同时并没有提出宇宙在膨胀,而是本能地试图去修正他的理论。他于1915年发表其广义相对论时,不得不在他的方程中引进一个所谓的宇宙常数来进行修正。他引入一个“反引力”,这个力是无源的,是空间-时间结构所固有的。他宣称,空间-时间内在膨胀的趋势,刚好可以平衡宇宙间各物质的相互吸引,结果形成了静态的宇宙。后来当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亲自来到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哈勃的天文实验室里亲眼看到星系光谱的“开普勒红移”时,他不禁感叹道“我创造的那宇宙常数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biggest blunder in my life。”爱因斯坦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发明,更在于他勇于承认错误的观念并善于接受全新的概念。

其实唯物科学的基础是唯心,这一点是很多搞唯物科学的人所想不到的。几个世纪来,唯物科学家以破除迷信,挑战唯心的信念去“勇攀科技高峰”。谁知“会当临绝顶”,却是“莫道君行早”,唯心主义者早已恭候多时。

更难堪的是:唯物科学家清楚意识到他们连参加“华山论剑”的资格都没有。反到是看着唯心者拿著唯物科学家发明的量子宝剑,“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知道了量子世界的空幻,再来看看如此宇宙物质真正到底是什么?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也许就如佛经中“法相皆幻相”的“空观”所表达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万物并无本体,都是空的。万物的名字也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因它们本无实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Rupa)指“物体”或“能看见之物”,“空”即“物本无体”。这句话就是说,一切能见之物,均无实体:凡无实体之物,即是能见之物,这种空观常人难以明了。另外佛家讲“无我”,一切存在,行为,思维,都可以归结到“我”上,然后否定掉“我”,一切都变得缥缈起来,可究,亦不可究,亦无可究。)

世事,在虚实两界徘徊;佛性,在若有若无之间。

“九晖金鱼”:镜花水月,如梦如幻。

在附录五是一个全息学派的宇宙物质观点。上文讲到的“一个盒子留在加拿大,一个带回中国,当你用灵性去观测其中的一个盒子里的黄金粒子(金鱼),在万里以外的另一个盒子里的粒子(金鱼)立刻瞬间以超光速超时空方式产生方向相反的运动”的EPR现象(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也就是说不管彼此之间的距离多么遥远,不管它们是相隔十尺或十万万里远,它们似乎总是知道相对一方的运动方式,在一方被影响而改变方向时,双方会同时改变方向。这个现象的问题是,它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任何通讯能够超过光速。由于超过了光速就等于是能够打破时间的界线。伦敦大学的物理学家David Bohm相信这发现是意味著“客观现实并不存在”,尽管宇宙看起来具体而坚实,其实宇宙只是一个幻象,一个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像摄影相片(Hologram)。

为了使人们更容易想象出他的假设,Bohm提供了以下的描述:想象一个水族箱,里面有一条金鱼。也想象你无法直接看到这个水族箱,你对它的了解是来自于两台电视摄影机,一台位于水族箱的正前方,另一台位于侧面。当你看着两台电视监视器时,(你并没有真正看到现实的金鱼,事实上你只看到了二个投影)你可能会认为在两个萤光幕上的金鱼是分离的个体。毕竟,由于摄影机是在不同的角度,所得到的影像也会稍有不同。但是当你继续注视这两条金鱼时,你会觉察到两者之间有特定的关系。当一条金鱼转身时,另一条也会做出稍微不同,但互相配合的转身;当一条面对前方时,另一条会总是面对侧方。如果你没有觉察到整个情况,你可能会做出结论,认为这两条金鱼一定是在互相心电感应。但是显然这并非事实。

EPR现象正是这种情况。我们看到的这两条客观现实中的能相互感应的“九晖金鱼”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我们并没有真正看到某个客观实在的粒子,就像我们并没有真正看见金鱼。)客观现实是不存在,客观现实只是一个投影。(现在通过“EPR现象vs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的探讨,我们又清楚地知道一定是有一种超光速的世界“存在”。IT DOES EXIST!我们已经知道在光速时,时空是极度“扭曲”,同时能量与时空是“互换”的,所以它是一个超越空间、时间以外的五维以上的世界。但你真的能想象那种“无法定义时空和能量”的世界?)

(附录五的全息观点并不能真正阐述我的“精神意识主导宇宙”的物质观,仅做参考)。我认为从宇宙的物质角度: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看了此文﹐對進化論的荒謬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