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曼梁法试验视频:語文教學的基本原理(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8 19:54:16

語文教學的基本原理(二)

 

第五、“先用後理”原理

   一般學科的學習都是“先明理,後使用”。而語文學習的過程卻相反,是“先學使用,後明道理”。語文課程涉及很多語言、文學等方面的理論,最主要的大約就是語法、修辭、邏輯了。這些都屬於歸納性的理論。它們的那些原理、法則,都是從大量的語言、思維現象中歸納、抽象出來的。因此,要想明白這些抽象的“理”,就必須首先掌握大量的語言材料。在這裏,學習使用是第一位的,是感性層面的活動,而懂得理論則是第二位的,是在感性基礎之上的理性的活動。所以,中小學語文課不能上成語言、文學理論課,而只能是在語言、文學理論指導下的實踐課、應用課。不講或少講語言理論,卻要讓兒童學會正確運用漢語,這才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真正出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育是不講這些 “語、修、邏”的,可它的教學效果卻很好。比如,蒙學要“作對”,就是學習詞語、語法、修辭、邏輯的一個有效方法。這些寶貴的經驗應該認真研究,加以繼承。近百年的語文教學,總是想讓學生“先明理,後會用”,實在是南轅北轍,走了一條彎路。這種事倍功半的做法是必須改掉的。

  第六、“八股文”原理“八股文”從清朝末年戊戌變法就被廢除了。它作為封建王朝考官取仕的選拔制度當然是有害的,理應取締。但是,如果換個角度,從語文教學方法的角度來考慮,“八股文”卻並非一無可取。“八股文”是什麼?說到底就是一種議論文的模式。它把“代聖人立言”這種議論文規定出一些相對固定的格式、套路,要求學生“照著曲子填詞”。用這種方法去考試、選拔官吏當然不科學,考不出學生的創造性,鑒別不出人才。但是如果從教學生學習寫作方面看,卻大有好處。小孩子學語言是從模仿開始的,而“模式化”則是模仿學習的最佳途徑。按照預先設定的格式去“套”寫文章,可以讓學生“入門”階段變得容易起來。雖然開始會有些生搬硬套,顯得僵化可笑,但是“套”來“套”去,由生變熟,他就會駕輕就熟,生髮出許多創造性來。“八股文”教育儘管培養不出“李白”“杜甫”,可是受教育者卻很少有“文理不通”“詞不達意”的。這就是它的成功之處。我們今天的寫作教學為什麼效果不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繼承“八股文”教育的合理內核——“模式化”教學的緣故。實際上,傳統語文教育中有許多採用“模式化”教學的地方,都獲得了極佳的教學效果。比如,現在經常受到人們批評的應用文教學。過去有一種書叫做“尺牘”,把常用的應用文設定出一些“套詞”,讓初學者去照貓畫虎地“套” 用。一開始當然寫不太妥帖,但是“套”長了自然而然就運用自如了。現在的應用文教學拋棄了這個好傳統,於是有些人學問很大,可在這方面卻每每鬧出笑話來。這就是“八股文”教學原理的一個有力的反證。再比如寫字教學。如今的中小學生字寫不好是個極為普遍的現象。歷史上的情況不是這樣,小孩子習字先“描紅”,即拓“仿影”。“描紅”差不多了,才“臨帖”,通常“臨”顏、柳、歐、趙四體。這四體是什麼?不就是書法的四種基本“模式”嗎?初學書法不能提倡什麼創造性,就是臨摹四大家的“八股”。什麼時候臨帖過關了,創造不創造那就看學習者個人的稟賦了。這種“模式化”習字教學,雖然大多數人並無創新,但是寫的字有體有式,總比現在的“螃蟹爬”要好得多。由此可見,“八股文”原理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原理。遵循它與不遵循它,教學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我以為現今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有些東西是違背上述基本教學原理的,所以才造成了全國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現狀。語文課程要改革,首先應該從這裏開始。

(原載:《中學語文教學》2002/11期,後為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