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刘宇多大:我眼里的自然之谜{写作系列之六} @ 作文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8 08:40:30
李研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不但赋予了我们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奥秘:放眼四顾,小溪为什么流淌?花儿为什么绽放?遥望星空,流星为何发光?月儿为何盈亏?还有那沙漠奇观、海市蜃楼、恐龙时代、UFO之谜……大自然留给我们无数的问号,这是否也引起过你观察的欲望,激发过你探究的兴趣?
走进大自然,用你的慧眼去观察,相信你也会有许多独特的发现,用你的慧心去体验,相信你会有更多全新的感悟。现在如果让你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把这种观察和发现记录下来,让我们大家都来分享你的成果,相信那一种热爱自然,崇尚科学的精神便已经在你的心头生根萌芽了。
本次写作训练,希望你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生动而有条理的描述和说明一种自然现象。
写作准备
写作之前,可以先找一些有关大自然的科普读物来读一读,看这些作者是怎样发现、观察并描述(说明)这些自然现象的,以开启自己的思维,唤起自己曾经有过的“发现”。或许你的这个“发现”,其实根本称不上什么“伟大”或“神秘”,但只要对于你是第一次的、新奇的,就可以把它写下来。
例如:《月有阴晴圆缺》的作者就是通过自己的观察记录而从中找到了月亮圆缺的规律的。
接着,你还可以把你发现的自然现象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也让同学们帮你分析这一“发现”的价值或意义。
接下来,你可以思考:我发现的这一自然现象有何奇特之处?这一自然现象有哪些特别的具体的细节?我是怎样发现的?这样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酝酿一下自己的情绪,便可以开始构思作文了。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再去实地对你的研究对象仔细的观察、分析、思考一番之后再动笔。
动笔之前,建议你还可以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你所发现的自然现象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即明确介绍说明的对象。
◎这一自然现象有哪些特征?哪些是你重点要向别人说清楚的?即明确被介绍的事物特征和介绍的重点。
◎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把这一自然现象介绍清楚?怎样写别人才会明白和感兴趣?即明确介绍的方式方法。
◎你准备按什么顺序来组织、结构文章,别人才会清楚明白?即明确文章的写作顺序。
写作中
既然是你的发现,相信你一定也急于想把这一发现告诉别人。那么,就沉下心来,把你的“发现”和当时的情景再现出来,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全写出来。这样一气呵成,然后再删繁就简,添枝加叶,润笔着色。
修改交流
初稿写好之后,除作一般的字词句修改之外,还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修改交流。
问题答辩法。或同学之间互相交换,或请你的父母、老师,就你的文章给你提几个问题,由你作答辩,看是否清楚明白了,然后再修改。
概括提纲法。请别的同学或自己读一读你的文章,然后按每个自然段概括出文章的提纲,再与自己写作之初的构思比较一下,看是否有偏颇之处和需要改正的地方。
比较阅读法。从语言、结构、主题等多方面将自己的作文与相似的例文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作文的长处与差距,总结这次写作的得失。
精心修改之后,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一次“我眼里的自然之谜”论文发布会,让全班同学都来谈谈自己的观摩与发现,也可以谈一谈发现的经过及体会,让大家都来感受观察与思考的乐趣。然后将优秀作品整理成集,特别优秀的文章可再请老师指点之后寄给报刊杂志社。说不定你的发现还真是一项了不起的科研成果呢!
参考题目
1.我所发现的一种自然现象
2.意外的发现
3.奇妙的__________
4.走进大自然,让我惊喜
5.大自然给我的启示
6.大自然的奇观
7.哇,真奇妙
8.噢,原来是这样
例文借鉴
月有阴晴圆缺
河南/靳三林
“从小就有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几,又长两只角。”这是爸爸教我说的一个谜语,谜底是月亮,解释如下:“农历每月上旬,月亮一出来就是长着两只犄角的月牙儿;十五前后,月亮就圆了,犄角也就没有了;到了二十日以后,月亮就又变成月牙儿了,也就是又长出了两只犄角。”为了验证爸爸的话是否正确,我就开始留心观察了。我把每天观察的结果记在日历本上,日积月累,成了一份翔实的月相资料,从中,我找出了月亮圆缺的一般规律。
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如果大月,初二天黑以后,一弯弧形新月就开始在西天边出现了,那新月活像是飞蛾的眉,所以人称蛾眉月,蛾眉月那淡淡的昏黄的光线是不足以把夜空照亮的,它在天边逗留不到一个小时就渐渐消失了。如果是水月,那就得等到初三晚上,才能看到那纤细的蛾眉新月升落。农谚说:“大二、小三儿,月出,一杆儿”,就是讲的每月上旬蛾眉月首次出现的时间。
从蛾眉月出现头一天算起,每过一天,月亮升起的弧度较前一天大约增加15°,而它落下的时间也就随之推迟一个小时左右。到每月的初八或初九,天黑时月亮就会升高到中天,落下时间也就推迟到深夜零点左右了。就是说这时候仅前半夜有月光,后半夜就是月黑天了。农谚说的“初八、初九照半夜”就是这个意思。这时月亮活像一张弓,因此人称上弦月。这张弓一天天拉满,就叫凸月了。凸月到每月十五就变成了满月。初八、初九以后,月亮升起的高度也在向东天边降低,每天降低的弧度是15°左右,月落的时间也继续向后半夜推迟。到农历每月十五,月亮降低到从东方天边升起,如果是晴朗的仲秋之暮,十五前两天你会看到:太阳还未落下,东方的圆月已经显现了。所以农谚又说:“十五、十六,月亮太阳两头露。”这期间,通夜都会有月光朗照。第二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了,西天边挂着一个银盘似的圆月。“月亮、太阳两头露”也有这个含义。
“十七、十八,天黑摸瞎。”这句农谚是说,过了十五、十六,到了十七、十八以后,天黑时就不见月亮了。月亮到什么时候才出来呢?农谚说:“二十整整,月出一更。”十五日以后,每推进一天,月亮就晚出来大约一小时,到每月的二十日,月亮要等到晚上一更天才能出来(古时没有钟表,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大概是晚上八九点)。每月下旬,月亮出来的时间越来越晚,以至前半夜不见月亮,只有后半夜才能见到月光,到二十三日那天,月亮到天亮时才能升到中天。因此又有“二十二三,天亮月正南”的农谚。这时的月亮又像一张弓了,因此正是下旬,所以人称下弦。十五以后的月亮由圆到缺,人们又称它为残月。
“农历二十三,天亮月正南”。那就是说,深夜零点左右月亮才从东方升起。以后几天,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升起的时间由半夜向黎明推迟,到月底二十八九左右,月亮黎明前出来照一会儿,“二十八九,月亮黎明露个头”这句农谚就是形象的描述。
下旬残月的明亮部分逐渐缩小,又变成了蛾眉月。月底二十九以后,整夜都不见月亮了,直到下月初一。这几天,通夜都是月黑天。月亮藏到哪儿去了呢?仍然在围绕地球一刻不停地运行,不过它是伴着太阳面向我们,只是阳光太强,它所发射的光,我们看不到罢了。
同学们,我观察记录得正确吗?请你提出宝贵意见。

【简评】按时间顺序安排层次是本文写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介绍月亮变化的规律时,先介绍每月初二(大月)、初三(小月)月亮的形状、出现时间及位置等情况,接着严格按时间顺序分为几个层次,介绍月亮变化的情况。这样既附合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也附合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容易使读者对介绍的事物形成完整清晰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