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韵琴行:多宝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11 19:09:56
百科名片
多宝格又称“百宝格”或“博古格”,是专为陈设古玩器物的。
目录
简述多宝格的分类历史发展考证
  
编辑本段简述
它是进入清代才兴起,并十分流行的家具品种。多宝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格内做出横竖不等、高低不齐、错落参差的一个个空间。人们可以根据每格的面积大小和高度,摆放大小不同的陈设品。在视觉效果上,它打破了横竖连贯等极富规律性的格调,因而开辟出新奇的意境来。多宝格兴盛于清代,与当时的扶手椅一起,被公认为是最富有清式风格的家具之一。
编辑本段多宝格的分类
多宝格的材质和工艺方面划分,有紫檀、黄花梨、酸枝木等红木类,榆木、楸木等柴木类,镶嵌、彩绘、雕填、刻灰、断纹等金漆镶嵌类。
从造型上划分,有长方形、圆形、半圆形、瓶形、八方形以及月洞式等异形类。
从规格上划分,大多为常规的,但也有可以覆盖一面墙壁的大型多宝格,还有可以摆放在桌案上或悬挂在墙壁上的袖珍多宝格。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中国古典家具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到明清时代,大体形成固定的格式,分为床榻、桌案、椅凳、箱柜、凭几、屏风等几大类别。明代的家具图录中,没有多宝格,但有书格和栏架格。书格和栏架格主要是装书的,那会儿的书以线装为主,一般都是平放。这两种格都不装门,也没后背板,分层而设,双面透空,有点类似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书架。栏架格还装有较矮的栏板,显得高雅别致。这应该说是多宝格的雏形。
编辑本段考证
家具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俗风情的集中表现。中国从夏商周到秦汉,崇尚的是简约风格,民风淳朴,人们往往席地而坐。适应这种民风,长期使用的是适宜席地或跪坐的低矮家具。近日看反映汉唐历史的电视剧里出现了圈椅和多宝格,实在是编导缺乏对古典家具历史的了解产生的大谬。其实,垂足而坐的家具如椅凳等,经过魏晋到唐代的演变,到宋代才真正出现。古典家具由低型向高型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才达到其巅峰。所以,一般研究中国古典家具,以研究明清家具为主。至于说红木家具,即通常所说的硬木家具,也是明代才有的。有人经过研究得出结论,说硬木家具的使用,与郑和下西洋有关。郑和下西洋是做出口贸易,出发时,满船装的是中国的瓷器、丝绸等商品。回来时,船是空的,怕帆船倾斜,要用沉的东西压舱,于是选中了东南亚的紫檀和黄花梨等硬木,这些压舱的硬木料相当重,放在水里往下沉,带回宫里,被工匠们发现,做成了家具,深受当朝皇上的喜爱,沉的家具不但结实耐用,还有一种厚实凝重感,正附会于皇家渴望江山永固一劳永逸的理念。
为了考证多宝格的演变过程,金漆镶嵌厂的技术人员重新阅读了有“清代百科全书”之称的《红楼梦》。《红楼梦》中描写清代家具的地方有近百处,涉及了多种材质、工艺和形制的床榻、桌案、椅凳墩几、架格、箱柜、屏风等等,惟独没有多宝格。《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或雍正元年(1723年),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或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氏三代世袭江宁织造,曹雪芹的爷爷曹寅还主持刊印过《全唐诗》。雍正五年,曹家被抄,当时曹雪芹十三四岁,乾隆六年(1741年),他开始“著书黄叶村”。《红楼梦》一书中没有多宝格的描写,说明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包括在这之前,多宝格这个词还没出现。
但是《红楼梦》中有“集锦?子”和“纱厨锦?”、“碧纱橱”的描写。据查《红楼梦大辞典》的辞条,“集锦?子是清代室内装修隔断的一种,用以陈列各种古物珍玩。常见的式样是下部为柜子,上部为栏杆,中间用横与竖向的隔板组出多种大小不同的方形、矩形的空间,这种隔断设施能够收到较好的室内装饰效果,体现了中国独特的优秀的室内处理手法。故宫宁寿宫保存了清乾隆时代的集锦?子,在颐和园乐寿堂可以看到晚清集锦?子实物。《红楼梦》大观园怡红院中集锦?子的形制当与这些传世的实物相类。”“纱厨锦?”与“碧纱橱”的辞条解释与“集锦?子”类似。从辞书对“集锦?子”的解释来看,它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多宝格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在清代乾隆年间已经有多宝格了,只不过叫法不同而已。
由于清代的乾隆年间,收藏古玩已成时尚,用多宝格来陈列和展示藏品自然应运而生。只不过它的普及程度有限。金漆镶嵌厂的技术人员经过考证,最终得出结论,多宝格产生于明末清初,流行于乾隆年间,它是由最初的书格和栏架格以及做隔断和装饰用的“碧纱厨”和“集锦?子”演变而成的。这一论点得到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淑芬的首肯。她认为明代家具中的亮格、带架格已具有多宝格的特点。发展到清乾隆年间,多宝格这种形制更加完美和实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