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博之众招聘靠谱吗?:矶钓 - 鱼神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10/05 13:13:49
海釣基本知識大致可分為 : "天氣篇"  "符標篇"  "釣餌篇" "誘餌篇"  "釣組篇"  "釣棚篇"
1 . 天氣篇 :
A. 首先 !在釣魚出发以前 ! 就可以預知釣況的 50% ,  釣具釣組固然重要 ! 但最主要的是先要知道天氣 : 風向 ! 風力 ! 水溫 ! 潮汐!  根據什麼樣的天氣?什麼樣的風力? 而選擇釣點 ! 根據什麼樣的水溫 ? 而決定多深的釣棚 ? 知道潮汐就可以知道何時有魚的時間 ! 而把握機會 !  例如 : 釣魚前一天的海水水溫是二十度 ! 而釣魚那天是二十二度 ! 則釣魚這天肯定大咬 !而且淺水也無所謂 ! 淺的釣場也可以有良好的釣果出來 ! 相反 : 若釣魚前一天的水溫是二十二度 ! 而釣魚這天是二十度 !則釣況不會太好 ! 需要找較深的釣場 ! 儘量釣深一點 ! 風向及風力對釣場影響也較大 ! 風力較大時 ! 再好的釣場也需要迎風而釣 ! 誘餌都打不出去不要說釣魚了 ! 再一是釣組上不到主流上 ! 會離開航道 ! 就不會有好的成績出現了 ! 遇到大風大浪 而對使用的釣組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 留在浮標篇再研究) 在選擇釣點時儘量選擇面向南或北 ! 因水流是因漲潮或退潮而形成的 ! 大部份地方漲潮是水由西向東流 ! 而退潮是水由東向西流 !也有些地方是相反 ! 但是始終會左右方向流 ! 而很少情況是往前或往釣點湧過來 ! 碰到這種情況最好是休息 ! 因為時常會刮到底 ! 所以首先掌握到自然天氣情況會對釣況有相當大的幫助 !
2浮標篇
浮標的用法比較複雜 ! 因釣場的環境 ! 風力 ! 水流的快慢 ! 釣棚的深淺 ! 釣餌的種類 ! 都會影響使用浮標得大小 ! 浮力的大小 !  在此 ! 我的主題是釣黑鯛 ! 所以縮小範圍 ! 讓各位釣友比較容易理解! 容易接納 !
一般在國內 ! 由於南極蝦的求購不便 ! 一般使用基圍蝦的蝦仁做釣餌 ( 會在釣餌篇中說明 ) ! 由於蝦仁的重量較重 ! 所以在此就不提零號符標及輕量級的符標 !    我一般使用的是 B , 05, 1 , 1.5 等在風平浪靜 ! 沒有水流時 : 多數使用 B 號浮標 ! 因為一個蝦仁的重量幾乎和 B 相符 !而且可以沉到十米以上 ! 由於不加任何咬鉛 !所以下沉時 可以順著誘餌自然下沉 ! 但是這種情況較少 ! 正常環境下 ! 多數使用 05 號浮標 ! 四及風以內 ! 及正常的水流 ! 可以釣到七到八米的水深 !釣組深度雖然調到八米 ! 但由於水流的快慢 ! 實際釣餌會在六米半到七米半之間徘徊 ! 這是最常中魚的釣棚 ! 也是黑鯛比較喜歡的深度 !
另外水流較快 或者釣大本流時 或者受風力影響 海浪較大時 !根據當時情況使用 1號或者 1.5 號! 這樣比較容易受控制 ! 不容易離開航道 ! 大致可釣到十到十五米的水深 !
簡單的想法 ! 一個B釣一到三米 ! 2B 釣二到六米 (  1B x 3米) ! 無風無浪無流時 !
用B來釣三米水深 ! 有風有浪有流時 !用3B來釣三米水深 ! 這樣考慮 就簡單多了 !
3. 釣餌篇
在此先談談 " 釣餌 " : 黑鯛是屬於 "雜食性魚"  無所不吃 ! 一般常用於釣餌的魚食有 : 南極蝦 !
活蝦 ! 青沙虫! 紅沙虫 ! 蝦仁 ! 小螃蟹! 海腸 ! 青口 ! 小貝殼類 ! 麥片 ! 玉米 ! 西瓜 !
小魚 !小八爪魚  等等
在這麼多的釣餌裡 ! 要用什麼做釣餌才能達到最高效果呢 ? 說難就非常難 ! 說容易就非常容易 !
因為主要是看釣魚人細不細心 ! 專不專注 ! 所謂的細心就是對大海的情況判斷準不準確 !
這裡就分出來要用什麼釣餌才有效 ! 是非常重要的 !
我記得有一次出外礁釣魚 ! 開始時整個海裡都是泥猛 ( 一種帶毒刺的魚 ) ! 一小時后 !
整個海裡都是黃雞魚 ! 有大有小 !大的一斤半 ! 小的幾兩 !兩個小時后 !冰箱就暴滿了 !
當時我帶了七種釣餌 ! 包括了南極蝦 ! 活蝦 ! 蝦仁 ! 青虫 !小螃蟹 ! 麥片 ! 小八爪魚等等 !
用儘了法寶 還是雜魚 ! 偶然我記得拿麥片可以釣黑毛 ! 就在鉤上穿滿了麥片 ! 結果連中九條黑鯛 !
( 但 從此以后 ! 有時不管用 !) 結論是 有雜魚時 ! 此法就比較管用 !( 大約 五月以后到十月 )
直落的外礁小螃蟹就比較管用 ! 在我常用的釣餌裡 主要是南極蝦及蝦仁 ! 南級蝦 我就不特別介紹了 !
在這里介紹一下蝦仁 ! 蝦有很多種 ! 釣魚用最好用基圍蝦 ! 因為沒有背上的黑筋 !
我用時 會用鹽及白沙糖淹製后放冷凍庫裡 ! 一斤的蝦用半斤的鹽及半斤的糖 同時放入 !
二三個小時後就可使用 ! 夜晚釣魚多數用青沙虫 ! 筏釣 多數用 小青口 ! 小螃蟹 ! 小貝殼類 ! +
4.誘餌篇
在矶钓使用之诱饵是衡量鱼获量的主要工具,所以浮游矶钓钓法及中诱饵是分不开的。
打诱饵最高境界
黑毛及鱲鱼是住在海底的岩石缝中,若想将钓饵送到那个位置是相当的困难及钓棚需要相当的深度,再加上海底之岩石起伏不平,要直接将钓饵送到鱼的前面是更加困难。另外,就算将饵送到黑毛及鱲鱼的嘴前,鱼也不一定会吃,因为鱼对此钓饵之惊戒心相当之大,若再加上小鱼群多时,钓饵尚未到达鱼棚前在中途已被小鱼将饵吃掉了。所以将钓饵送到钓棚,再让目标鱼来吃鱼饵是有相当难度之学问。
所以就要利用诱饵,撒入海中把鱼引到指定范围,是需要对海洋有深厚的认识才可。首先不管大鱼或小鱼全部争先来吃诱饵,这也是证明诱饵已经发生了效力。如要引起黑毛及鱲鱼之注意,使他们在深水层慢慢的游上层来吃饵,这就是诱饵的最大目的。最初抱有警戒心之鱼群, 吃到几个诱饵后,发现并没有任何危险时,鱼食饵之态度就开始疯狂(尤其是多鱼争食的情况下),此时也就是最好钓的开始。
在此时打诱饵之方法及时机,也就是决定钓果的重要环节,打诱饵能将目标鱼引至目标带。可以把鱼引到水面来食饵,就是打诱饵最高的境界。如带上偏光镜还可以看到鱼吃饵的情况,若见到青白之鱼腹白尾这是属黑毛了,而见到在水中回游,上黑下白之鱼种就是属鱲鱼了。见到鱼群在水面回游,也是钓鱼的一种乐趣,在蚊洲地带,时常见到的鱼群有幽面,红尾东及鸡鱼等。
由于打诱铒,可令到鱼群由下层游到上层食饵,在这时钓棚需要由深调至浅,加上诱饵及钓饵,使鱼分不清,中鱼的机会就自然变高了,使得钓果变好的是实事。
自己的个人份量
浮游矶钓钓法之鱼获量是跟诱饵之打法有很大的关系。数量及诱铒内的份量有影响外,也是相当重要之一个环节。比喻说:在杂鱼较多之季节里,由于杂鱼太多使到目标鱼无法游上上层水面。又或者好不容易才将大鱼引诱到上层,可惜诱饵用完,一下子被引诱上来之大鱼就会全部走掉,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在此先提议之数量,以我本人一天诱饵之准备量约在9至12KG南极虾,集鱼粉4至6包。看杂鱼之多少,根据情况来定。在夏天(4月底至10月初)之用量更多18KG(12块×1.5KG)南极虾,集鱼粉(浅粉)3包,另外再加2包鱲鱼粉,2包麦片可用可不用作后备之需。但大部分情况下将鱲鱼粉或麦片各用1包分开3次使用。
在冬初期(10月底至4月初)南极虾就需用12KG(8块×1.5KG),集鱼粉6包分3次使用(取其各集鱼粉的专长及不同的特性),另外准备3包麦片,必要时使用。
每次开始制造诱饵,先用3至4.5KG的南极虾加1包浅粉使用,看海水的情况,鱼食饵之情况,然后再按不同天气和气温之情况适当的加入其他之集鱼粉。
钓饵方面最少准备2盒,视乎吃饵情况而定,上午先开一盒,另一盒留在冰箱内保持新鲜。在上午用剩之钓饵倒入诱饵桶内跟诱饵混合,下午再从冰箱拿出一盒新的钓饵,这样才可确定保持钓饵之新鲜度。
在做诱饵之前发现杂鱼多时,最好使用膨涨几倍之集鱼粉水加多一点。另外,如遇到大风打诱饵时,就应选用远投性的集鱼粉为主。水温低时,以较重之诱饵为主,让诱饵可直接到达深场,因为这时候大鱼是很少会上水面的。关键是钓饵与诱饵能否在一起
讲了那么多最重要是让诱饵慢慢在水中扩散下沉,但必须想尽办法,使诱饵和钓饵碰到一起,为最重要。
最主要是将打出的诱铒和钓饵撞到一起,要考虑到诱饵下沉之速度,水流之速度,这是可从集鱼粉的特性去估计。计算好再配合适当的钓组和鱼饵入水的位置,可以让钓饵在诱饵带停留最长时间,这样鱼获量肯定可以有保证。
根据杂鱼的多少,而决定打入多少诱饵有时在看别人钓鱼,从他打诱饵的方法,就可以知道此人是否钓鱼高手。例如:有些人,打出一杓诱饵后,以后就忘记在需要时再打,或者一下子打七、八杓,然后在半小时后才再打,结果走的时候,6KG南极虾尚用不完,只用了一半,剩下的全部倒入海里,此是非常不好的例子。大家记紧诱饵适宜量少而密打,使到诱饵源源不绝有诱饵存在及保持长时间。
诱饵的基本打法是让鱼靠近,然后维持在指定的水层及地点,诱饵的打出不能一次过大量而相隔的时间也不要太长,要看鱼消饵之情况而作出适当的打。另外就要注意海水中的情况,杂鱼的多少来决定打诱饵的量及密度。简单的说,水面杂鱼少的时候,打1杓诱饵时,上层鱼吃不完的诱饵,可以沉到下层,在下层可以引诱到你的目标鱼,而且在继续打诱饵的情况下,可以将深层之鱼,引诱到表层来,这就不需大量的诱饵了。但反过来说,杂鱼多时,打下1杓诱饵,已被上层鱼吃完了,而根本没有诱饵可沉到下层,下层之目标鱼就不会停留太久了,这是因为下层的大鱼根本无法吃到诱饵,这情况下若适当的多打一点诱饵,让杂鱼吃剩之鱼饵,可以沉到下层,保留住下层的鱼在此钓棚才是最高境界。
钓技篇
浮游矶钓的浮波有几种型状?如何在不同的场合正确使用?
答:浮游矶钓的浮波一般分为三种型状,
①上膨型浮波,灵敏性比较高,但稳定性比较低,一般都用于比较平静的水域。
②中膨型浮波,稳定性比较高,但灵敏性比较低,一般都用于有浪的水域。
③下膨型浮波,从流体力学的角度去看,这种浮波在流动的水中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一般多用于水流相对急的钓场。无论使用哪种型状的浮波,都要根据钓场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同时还要考虑浮波的浮力,水流的速度,钓场的水深和浪的大小,综合分析才能选择正确,而不断的实践总结经验是正确使用浮波的法宝。
矶钓零件一箩筐(浮游矶钓)
作者:台湾王世国 转载:秋林止水 阅读次数:307
很多人爱玩浮游矶钓,但也有很多人不太了解:矶钓钓组中那一堆零零碎碎的小玩意儿到底是干啥用的?有什么功能?挑选的原则又是什么?
在矶钓钓组中,有几样小玩意是相当特殊却是经常用到的,颇值得初入此门的钓鱼人深入了解一下个中奥妙。
棉线结(UKIDOME):UKI是浮标的日文发音,DOME在日文中有停止、止住的意思,所以这玩意就是挡住浮标、不让它乱跑的工具。
通常我们在市面上会看到两类线挡:一类是由橡胶制作、穿挂在细钢丝或尼龙线圈上的小椭圆状的东西。使用时将母线穿过钢丝或尼龙线圈,再将橡胶线挡推到母线上就OK了;另一种是颜色鲜艳、类似缝衣线的东西,这种以多股化学纤维编织而成的物品,就是所谓的棉线结。
市场上的棉线结也有两种型态:其一是单纯的小卷编织线,购买者须自行在母线上绑结;另一种是已经预先在一根塑料管或塑料槽上绑好半成品,使用时只需将母线穿过这个管或槽,把棉线结半成品推到母线上,再仔细抽紧线结即可。
一般说来,橡胶制的线挡进出丝道环较不顺畅,收线时也常会有卡到东西的顿挫感,拋投时还会影响出线的方便性,故只适合用在浮标以下的位置,如固定水中标、子线浮标等等。
那棉线结呢?此物虽较柔软,没有卡到丝道环和影响拋投顺畅的困扰,但因为是绑成线结的构造,所以在使用中易出现松动现象,再加上须经常出入丝道环,所以必须找既耐磨、摩擦力又大的线材。绑好后线头不妨留多一点,以便线结万一松掉时可再次抽紧(绑制方法见如图)。
如果不想买市售品,或临时发觉忘了带或者用完了,怎么办?没关系,这东西其实也可以用软质尼龙线代替,但号数大小需讲究。原则上用2号线径的尼龙线比较恰当,通常剪一小段直接绑在母线上即可。抽紧线结时请先用口水润滑一下,这样母线就不易磨损或因拉扯而变形,拉动线结调整钓棚深度时也会更滑顺些。
不过如果母线很细--例如使用2号以下母线时,用尼龙线代替棉线结就不大方便了,因为一来细线难绑,二来绑好后线结在母线上也不易维持位置。
挡豆(KOTSUBU-SHIMORI):SHIMORI原意是指小浮球(如阿达利钓组中的中继浮球),也有暗礁的意思,但在这里是指一种挡豆。
它之所以被需要,就是因为棉线结体积太小了,单*它往往无法挡住丹锥的中心孔,以致浮标位置不易控制。所以除非玩的是半拘束式钓法,否则就需要加一个体积大些的东西帮忙挡住浮标了。
在使用上,这玩意首先应该选择质地略软者,因为这种质地的挡豆可以大大降低浮标因为撞击而受损的机会,同时还不会伤到钓线。其次,它的中心孔须适中--孔太大了棉线结容易卡进去甚至穿过去;太小则在母线上难以滑动。第三,挡豆本身的体积也应恰当:过小有时会出现挡豆塞进丹锥中心孔而卡住的现象;过大则会使水和风的阻力都相对增加,对垂钓有不利的影响。
日本人另外搞出了个半圆挡豆(HANEN-SHIMORI)。这种挡豆呈扁平的半圆状,据说受风力和水流的影响都比较小,可以减少浮标被风力和水流牵引而偏移标点的幅度。
卡拉曼棒(KARAMAN-BOU):原意为防缠棒,是一根两端渐缩至成为尖头状的短塑料棒。它不能单独使用,要搭配上两个软质橡胶插座(如同插池钓浮标的工具,日语叫做UKI-GOMU)才行。
卡拉曼棒原是为长标钓组设计的。设置的原则是要能使浮标远离配铅和转环,并借助棒的长度撑开母线,使线系不致缠上浮标。同时*与之结合的软质橡胶插座,提供缓冲效果,避免浮标因直接撞击转环而损坏。
因为效果不错,所以现在不仅长标钓组用它,丹锥钓组也同样在使用。只是原则上长型浮标需要用较长的卡拉曼棒,否则防缠效果不理想;而在使用短小的浮标时才能用相对短一点儿的卡拉曼棒。另外在使用长型浮标时,卡拉曼棒应设定在距转环超过1个标身长度的位置,如此防缠功能才会明显。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钓鱼人只知道它叫防缠棒,却从未想过该怎么使用才合理。很多人常会拿固定丹锥用的仕挂插梢(SHIKAKE-YOJI,见下一项说明),也就是那种一端尖、一端剪平的牙签,随便插入一个橡胶浮标座,也不管两端有没有凸出去一截,就算交代了事。殊不知那凸出的部分,正好成为缠线的根源!
正确作法是:使用两端都尖的防缠专用塑料棒,或长约1.5厘米~2厘米、两端均削尖的牙签,在其上下各穿1枚橡胶座,注意勿使尖端露出橡胶座之外。
下竿的时候,拉动卡拉曼棒的动作应谨慎,避免伤到母线。当线系和牙签或塑料棒在干燥状态的时候,因为缺乏润滑,摩擦作用将会非常明显。此时如硬要拉动其位置,极易使母线磨破从而降低强度。所以必要时应拔出插梢,将橡胶座移到想要的位置后再插上去。
仕挂插梢(SHIKAKE-YOJI)或称中心孔插梢(CENTER-YOJI):YOJI原意是杨枝,日语中的“牙签”也是这个词。因为矶钓用的各种插梢最初都是由牙签来充当,所以即使在已大量改用塑料制品的现在,仍然沿用以前的名称。
此物是一根一端尖、一端钝圆且有圆孔的塑料棒,是固定式钓法中用来卡住浮标的东西。使用时直接插入丹锥中就行了--不过有一个问题:通常此物直径都太粗,市面上买得到的一般直径都在1.4mm以上,所以丹锥浮标下端的孔要大一点才行。
如果没有大孔径的丹锥呢?子线插梢(HARISU-YOJI)是个可行的代替方案。它的直径有小到0.75mm的。如果这种商品也找不到,那就只好拿牙签自己削啰。
此类制品下端都有一个小孔,其目的是让你在将它从丹锥孔内拔出来时,可以拿1枚钩子钩着这个孔往外拉,比较方便。有些日本名人在使用此物时,还会将母线穿过下端小孔。此举有两个作用,一是能避免线系缠挂在插梢上,二是万一它从丹锥底部松脱出来,也不至于掉进海里遗失了!
浮标插座(UKI-GOMU):在我开始学钓鱼的那个时代(大约三十五年前吧),要想将池钓浮标固定在母线上,就得*一小段脚踏车内胎气门嘴儿来协助;使用时只须把浮标脚往里面一插就行了,不必外加线挡、挡豆、卡拉曼棒之类的东西,但浮标设置方式也只有固定式一种。
现在浮标当然已不*气门嘴儿来固定位置了(甚至现在连自行车气门嘴儿的构造也与以前不同了),可是这玩意就某些场合而言,还是有相当大的实用价值,所以市面上不乏专为垂钓而制的气门嘴儿,其名称就叫做UKI-GOMU。
此物在浮游矶钓中的用途,我不再赘言,只提醒钓鱼人一点:浮标插座最好买硅力康材质者,因为这种材质耐海水浸泡,而一般橡胶制品用不到十次大概就报销了!(硅力康制品外观较光滑,颜色多为鲜艳醒目的红、黄色系,质地也明显比橡胶来得柔软。)
浮标缓冲垫(UKI-CUSHION):又称T-STOPPER,常放在丹锥或水中标与转环之间,用来降低冲击损害。
当拋投钓组或在搏鱼的过程中,本身有相当自重的丹锥浮标和水中标,常会因惯力而在线系上激烈移动。万一这种移动使之直接撞上转环或钓组上其它硬的东西,标体及外表涂装就有可能损坏,绑缚转环的线结也可能因此断裂,故需要一个有弹性的东西在中间缓冲一下。
选购此物的时候,要找稍微硬一些、中心孔较小的制品。太软、孔太大者将会很容易让转环钻到里面去,使用时的防撞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转环(SWIVEL)--这东西好像不需要介绍,大家都知道它是负责连接母线和子线的工具,可是您也许不知道,其实很多时候根本无须加这么一个累赘的东西,直接线接线(线结绑法如图)就好了。有种更极端的说法是:没有它可能对下竿更有利,因为这样线组型态会更自然些,不会有那种奇怪的转折。
那什么时候才需要用到转环?如果前后两段线的粗细或材质相差太多,以及钓组很容易在水中打转时,才会用到它。原因是在前种情况下很难把两根线直接绑到一起,就算硬绑起来也很容易松脱或断掉;后面那种情况则是甩路亚或玩拖钓时较常碰到的问题:假如没有转环,持续在水中运动的钓饵很容易会因打转而使线系扭成一团,所以要借助转环来帮忙。
以上是一般矶钓客在正常情况下会用到的几种小零件,简单说明至此;其它那些比较特殊、不常用到的东西,我们就暂时略而不表了,以后如有需要再向大家介绍。
13.问:浮游矶钓子线的长度如何控制,是不是越长越好?
答:我们知道在浮游矶钓中,子线一般都用的是碳线,碳线的好处是大比重切水性好,即使在水流快或风浪大的时侯也不易上浮而使钓饵偏离钓棚,同时碳线的记忆性很低,一但拉直后的碳线不会再起圈,不但有助于钓组正确到达钓棚,又能准确传达鱼讯。所以一般我们应根据钓场水深情况使用子线,尽量使子线长一些,但不能过于长了,否则会出现在中鱼后收线已到尽头(浮波己顶往竿头),还是无法将鱼拉出水面,所以子线长度再长最好不要超过竿长的4/5。
21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是不是钓组中必须加水中?
浮游矶钓的特点是通过施打诱饵将鱼引到诱饵区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钓棚),钓组如果正好能控制在这个区域内并且钓饵能同诱饵同步移动,那么中鱼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但是在有些时侯,钓场水流受风或地形的影响,常常出现风的方向与水流的方向不一致,或表面水流的流速过快或水面水流方向与水下水流方向不一致的情况,由于整个钓组在水中与水的接触面最大的是浮波,自然浮波受水流的推动而行走的速度就最快,加上以上的外界因素就会造成浮波同钓饵行走的速度和方向不一致,不能使钓组顺利到达钓棚,鱼也就无法钓到;这个时侯就用到了水中,水中在钓组上的配重相当于相同号数的夹铅,但由于它的面积大大超过了夹铅,在水下受水的推动力也远超过了夹铅,可以加快水下钓组行进的速度,同时可以将水中以下的部分提升从而达到整个钓组相对同步运动;在表面水流和下面水流方向不一致的时侯,水中则起到了校正浮波行走方向的作用。在使用水中时,要注意水中在钓组上的位置,一般与浮波的距离应在50厘米以上。
浮游矶钓子线的长度如何控制,是不是越长越好?
答:我们知道在浮游矶钓中,子线一般都用的是碳线,碳线的好处是大比重切水性好,即使在水流快或风浪大的时侯也不易上浮而使钓饵偏离钓棚,同时碳线的记忆性很低,一但拉直后的碳线不会再起圈,不但有助于钓组正确到达钓棚,又能准确传达鱼讯。所以一般我们应根据钓场水深情况使用子线,尽量使子线长一些,但不能过于长了,否则会出现在中鱼后收线已到尽头(浮波己顶往竿头),还是无法将鱼拉出水面,所以子线长度再长最好不要超过竿长的4/5。
如何合理使用转环,带铅的重转环能用吗?什么情况下用?
答:钓组中的转环一般情况下应尽量使用小的,原因是让其对浮波的承载力和钓组在水下的自然飘浮状态影响最小,这样我们在调整浮波的残余浮力时对转环的重量就可以忽略不计(当然在作用小号浮波时转环的重量还应考虑)特别是在水浅或水流较缓的情况下更应该如此;如果在水深或水流转急的情况下,我们使用较大浮力的浮波,可以根据浮波的载重量来选择使用相对的配重转环,但决不可以浮波的浮力是多大就配多大的配重转环,这样会使钓组的重量集中在一个点上,使转环以下的子线部分受水流的作用出现上扬而离开钓棚(见图1)。正确的方法是使钓组的配重能较均匀的分布,
举一个实例:如果我们在一个水深5米左右,水流相对平稳(流速0.5米/秒以下)的钓场,选用3B的浮波,我们知道3B的浮力=0.95克,这时如果我们将子线定为3米,用一个G2的配重转环(0.31克),然后在子线上分别夹上一粒1号(G1)夹铅(0.40克)和一粒3号(G3)夹铅(0.25克),这样相对均匀分配配重的话钓组在水中的状态与图1相比就会好很多
现在有些钓友特别是钓惯深水流急的一些钓友习惯用一种带铅的重转环,它能将钓组快速带入指定的深度,再根据情况在子线上配以相应的夹铅,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应注意不是所有场合都可以用,如在一些水流缓慢的深水就以水中来解决钓组下沉速度而不宜使用带铅转环,原因是缓流中还要考虑钓组的游动状态和角度,水中有乘流功能而带铅转环不具备(见图3~图4),而在一些流急或上层水域有小鱼抢食钓饵的深场,带铅转环就发挥其独有的特性了。
仕挂棒装在钓组的什么位置最合适?为什么?
答:有一些钓友将仕挂棒装在了接近浮波的位置上,其实是心理作用,认为那怕仕挂棒以下的线在任何地方断浮波都不会跑掉,但实际情况是只要在操作上得当,不要让主线受伤,在挂底的时候如果出现主线拉断的情况大多会断在与转环的连结处(结节处拉力最弱),所以最好是将仕挂棒装在转环的上面,其优点一是加长了浮波在钓组上的游动距离,也不会因仕挂棒以下部分过长使甩出钓组产生困难或中鱼后收线上鱼时不好操控,二是仕挂棒装在转环上面可加大钓组转环处的横截面提高钓组(转环这个重力点处)的乘流性。
钓组在水中运动是垂直的吗?钓组是什么样的状态中鱼机会最高?
答:钓组在水中(首先应确定是离底状态)受水流的作用不可能是垂直运动的,原因是整个钓组中标、转环、夹铅、钩、饵等的重量和体积都不相同,而海水的流动时,上层水和下层水在流速上也不一定相同,所以认为垂直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什么样的钓组状态中鱼机会最高,这要从鱼的习性去理解,在流动的水中,鱼儿都习惯逆水而行来揽食,而鱼对水中物体的感应又十分敏感,如果钓组的鱼线拖着鱼饵前进,鱼最先感应到的是鱼线而不是鱼饵,那么鱼所做出的反应不是去吃饵而是离开或逃跑!所以钓组在水中状态一定是鱼饵在前鱼线在后,这样就必须将钓组调整为钩在前浮波在后并靠水流的推力作相对平行的运动,我们用以下的图可以直观地了解这种状态。
钓组中的各种配件对钓组在水中的状态(角度)有什么影响?
钓组在水中的状态(角度)除了依靠水流的作用让其形成一个状态外(这个状态不一定合适),钓组中各种配件(水中、转环、夹铅及钩和钓饵)在钓组上的分布和重量对钓组在水中的状态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要想使钓组有一个理想的状态,就要根据钓场深度和水流的情况合理配置钓组各组件的位置和重量,而对钓组中各组件的性能和作用的了解是合理调整钓组的关键,这里对其中的几个重要组件的性能和作用做简单说明:
1.转环:连接主线和子线用,但其主要的功能是解决鱼线自行缠绕的问题,因为钩和钓饵在空气和水中都有阻力,所以在垂钓中线会因此而产生自转,久而久之鱼线就会自行缠绕在一起,而转环除了起到连接主线和子线的作用外,更主要的就是消除了鱼线的自转;此外,在浮游矶钓中转环的重量对钓组的状态也会产生影响,根据使用浮波的浮力大小选择不同配重的转环非常重要。
2.夹铅:夹铅的功能有三个
一是调整浮波的残余浮力,
二是将钓组沉到设定的深度,
三是调整钓组在水下的角度;
初学浮游矶钓的朋友对夹铅的应用多注意在调整浮波的残余浮力上而并不重视第二和第三功能,其实第二和第三功能对钓组在水下的角度和钓况的好坏至关重要!
3.仕挂棒(卡拉棒):防止在断线时浮波跑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功能,但它的助流性往往被我们所忽视,无论水流急或缓都使用一种规格的仕挂棒(卡拉棒)其实是不对的。
在用夹铅调整浮波残余浮力的时候,用一个夹铅和多个夹铅有什么区别?
答:一个夹铅和多个夹铅调整的区别主要是对钓组的水中的状态,只夹一个夹铅由于重量集中在一个点,钓组下沉速度快.而将一个夹铅的重量分成若干个重量的夹铅夹在钓组上,钓组下沉的时间会长一些;而在水流的作用下,一个夹铅虽然解决了钓组下沉的速度,但也会使钓组夹铅以下部分受水流的冲托而上扬,严重的会使钓组中出现V字型,这就大大影响了钓状;多个夹铅均匀分部在钓组上,可以使钓组在水中的状态比较自然,这个同合理使用带铅转环的道理是相同的。
浮游矶钓的咬铅配置
咬铅的用途十分单纯:控制浮标残存浮力和调整线系状态。
控制残存浮力不难理解:想要把浮标看得清楚些,就得保留较多浮力;想让它沉一点、敏感一点,就得将配铅调重些。实在没把握时,咬铅还可以慢慢加,直到浮标露出水面的长度符合你的要求为止。
经常听到一些矶钓高手们故弄玄虚地说:加咬铅对技术要求颇高,必须把潮水流向、流速、风力、风向、浪况、钓场环境、钓棚深度、目标鱼种、当天咬况、用饵种类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否则必会弄巧成拙。结果使每一名初学者都听得一头雾水……但不幸的是——事实还真的如此!如果您不对下竿当时的各种状况加以理性的分析,只是胡乱地把钓组绑起来往海里一抛,就认为鱼大概会来咬了,要是有收获才怪!
更现实的问题是:就算咬铅用得恰当,钓组入水时也往往会呈现咬铅先沉、钓钩随后以及浮标跑得快、钓钩漂得慢等情况,因此要谈所谓的咬铅配置方法,就必须了解:这要与操竿控线技巧互相搭配,才能发挥完整功效。
这么说来配咬铅的学问真的很深奥难解?倒也不尽然,只是因为鱼是活的,自然环境变化又那么复杂,所以钓鱼活动注定没有办法套公式。换句话说,若有人打算背公式钓鱼,那奉劝阁下还不如趁早改打高尔夫球比较实在——至少小白球是无生命的、没有脾气、自己不会乱跑,也比较容易掌握些,不会害你白花一大堆冤枉钱。
配咬铅虽无公式可循,却有些基本原则不难掌握,譬如说最简单的:水流速度很快而你希望钓组不要太漂时,就需要用咬铅(有时会用到好几颗)来使子线下沉;若是垂钓游速快且泳层变化较大的鱼时,原则上咬铅越少越好。
还有,咬铅有各种不同重量,当你在钓组上把越重的咬铅加在越接近钩子的位置时,就越容易造成浮标跑在前面、钓钩拖在后面的情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的表层流速较快、深处流速较慢,浮标的体积较大、比重较小,易受流水推动,而咬铅刚好相反。故只有少数特殊情况下会如此搭配咬铅。
不知有没有人想问:使用长标的各类钓法,都是以集中负铅且子线上全无额外重量的“垂直钓组”为主,为啥浮游矶钓独独不同? 事实是,并没有人规定丹锥不能搭配垂直钓组,只不过阿波钓法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强调一个基本的钓组组装概念——尽量选择所能用的最轻巧的浮标、咬铅能少用就尽量少用、钓组必须在水流中充分伸展开来并适度打斜。因此我们极少听到或看到关于垂直钓组的介绍。
最基本的垂直钓组就像一般的筏钓黑鲷那样,母线末端直接绑一颗足以平衡浮标的转环铅,下面再接上短短的两条子线即可。有一种组合是母线下接转环,然后接一段约0.75米~1.5米长的中继线,中继线末端绑一个转环铅,之后再接绑长度各为45厘米和1米的双子线,最后拴上钓钩。
这里面有一个搭配的问题:假如母线为4号尼龙线,中继线可用3号碳纤线,子线则可用2.5号以下碳纤线;丹锥假如用的是1.5号,转环铅就用1钱~1.2钱,并在母线末端转环的上方夹一颗咬铅,以调整浮力。
这种钓组可有许多变化,例如可把转环铅位置改到母线末端,而将中继线衔接子线的工作交给小转环,让双子线更活一些。或者将转环上方咬铅移到转环铅上,使钓组更加垂直。还可以把转环干脆也改为转环铅,但重量不一定与下方转环铅一样,只是将整颗浮标的浮力分散由两个转环铅来承担。
另外中继线和子线的长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中继线可以长达3米,但子线则可短到只有二三十厘米。总而言之,这一切都须视环境状况和垂钓需求而定。
接下来我们就尽量依鱼种、钓场特征、环境变化等状况来将垂钓需求条例化,以便说明各种不同的咬铅搭配方式。 但是——我必须再次强调,这些都是“原则性”用法。既然是“原则性”就表示必定有例外,所以钓友切勿以公式视之!
一、 应付持续游动不休息的鱼——所谓持续游动不休息的鱼是指“青物”类而言,这类鱼多在海水上层活动,身躯呈流线型,泳速快,以掠食性为主,代表鱼种如拉仑、青魽、红魽、烟仔虎、花飞等等。因为这类鱼会在上层持续游动,因此钓组漂一点、能够打斜最好,也就是说咬铅以平均、分散、少挂为佳。
二、应付游泳时“胜似闲庭信步”的鱼——有几种常被认为特别刁钻的,如臭肚、白达仔、雀鲷、刺规等都是了。这类鱼之所以难搞,其实是因为它们吃饵时都采取随波逐流的态度,懒得跟水流抗衡,以致钓组越善于跟着水漂,浮标就越难以传达咬讯。
对付这类鱼,一般人习惯用大浮标、配重集中、短子线的钓组,使饵的动态跟水的动态不一致,如此鱼一咬饵,就会牵动钓组使浮标下沉。但若你坚持以轻浮标、长子线、分段配铅来施钓,那么牵线工作就会变得十分重要,否则很难抓到钓组末端发生的变化。下竿标点也必须选择一下,不要像前述集中配重、短子线钓组那样在平缓水域下竿,而应找白沫带、反拨潮区垂钓。
三、应付暴冲式吃饵的鱼——猪哥、吊仔之类的家伙往往不咬则已,一咬就会给你来个超大鱼讯(有时黑毛、白毛也会如此表现),浮标瞬间栽进水里几米深,让缺乏经验的人手忙脚乱。
碰到这种状况,钓者所需花在咬铅配置方面的心思就可省掉不少了,因为只要大概依流水速度分段配一下铅位,线系状态不要太离谱,基本上鱼儿就会来咬。问题是你拉不拉得起它。但万一这些鱼警惕起来(通常为天气太好、阳光明亮、风平浪静、流水平缓或水温太低时),那可就比较棘手了。此时必须尽量减少咬铅的数量,夹附位置也应越*近浮标越好,让子线尽量漂得自然些,这样才能降低它们的戒心、提高上钩率。   四、应付在原地细嚼慢咽的鱼——此类鱼以黑鲷为代表;它们不是不吃饵,只是似乎更喜欢“玩”饵,常常叼着美食半天都不吞下去,既不游走也不吐出来,让钓者明明看出浮标已下沉了一点点,但却就是没有进一步动态,扬竿后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只不过在钓饵上发现一点点被咬过的痕迹而已。
一个可以尝试的解决办法是:用轻巧浮标、少量配铅,并尽量减少残存浮力与钓组的阻力,然后在接近钓钩的地方加一颗很小的咬铅(例如 G2),如此就可将细微的鱼讯加以放大。
不同钓场的应对办法
一、白沫带——大凡在有浪脚、潮流的时候,矶钓场上都不难看到这种非常重要的下竿点。白沫带的结构是:在脚下岩边有强力往深层灌入的浪花,但稍外围即是大量向上涌起的气泡,这些气泡会造成一个水势剧烈翻腾且快速向外推移的范围,并且在越接近岸边的地方越厚、影响越深,离岸越远则越薄、影响水层越浅。
因此,假如你要钓躲在白沫区之中或白泡沫下方的鱼时,不妨将重量比较大的咬铅置于钓组下侧(*近钓钩),以免子线、钓钩太容易被气泡浮起。
二、反拨潮——这是一种波浪涌向岸边后、大量海水返回外海的路径。在这个区域里,水势会快速往外推,力量相当强大,且浅层的流速明显比深处快。
所以,抛入钓组时首先需注意让浮标在*近岸边处落水,钓组漂移过程中还要时常带住浮标,让子线、钓钩跟上浮标漂的速度,等它们跑到最前面时再放线让整个钓组继续向外移动。
为了避免表层流速快、深处流速慢所造成的不当钓组状态,配咬铅时应遵循越重的铅位置越高的原则,以免钓钩漂得太慢。
三、暗礁区——因为水下环境不易从陆地上明确识别,同时暗礁区水流往往又相当紊乱、复杂,所以在这种地方垂钓就必须小心挂底,并设法利用钓组漂移的状态来判断吸引水流在何处,继而锁定该处作为狙击的“据点”。
当发觉暗礁区中吸引水流甚强时,钓组可设计成轻一些、漂一些的,咬铅少而离钓钩远些最好用,否则极易挂底。如果吸引水流比较微弱的话,就需要将咬铅重量适度往钓钩处移动了,因为这样可以帮助钓组抓住水流。
四、潮目带——由于潮目是由两股以上速度或方向不同的水流撞击、摩擦形成的,所以这种地方流况也相当杂乱。但因潮流的撞击或摩擦也会彼此牵制、消耗能量,故水流速度会变慢,不像原本形成潮目之前那么快。而且通常潮目形成的位置离岸较远,深度也多半较大,没有钓组挂底的疑虑。因此可采载重稍大的浮标,搭配数量少且分散的咬铅,然后充分运用操竿控线手法,使钓组随时呈现浮标在后、钓钩在前的理想状态。
五、本流带——基本上我不认为本流带是适合下竿的去处,因为流速过快的水势不仅使钓组状态极难掌握,事实上也没什么鱼类会发神经跑到本流里面去觅食。
但如果你想在本流边缘试试的话,那大概就还有些机会,尤其是本流边缘水势回旋的区域。不过,因为本流力量过于强大,往往使得回旋带之中也流速甚快,正常钓组根本难以维持钓棚深度(钓组会被水流扬起),所以必须采过量配铅的方式下竿。
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风势——风对矶钓的最大影响是它能吹动母线,导致钓组无法顺利地随水流运动,甚至会拖着钓组做出完全违背你意志的举动!
碰到这类情况,你可以使用自重较大而浮力较小的浮标,借其本身重量压制风吹钓组的幅度,并用咬铅进一步将浮标压沉,使残存浮力变得很小,然后再尽量将竿降低、指向水面,使母线大部分都沉于水下,以减少风势对浮标和线系的影响。
二、浪况——离岸稍远的波浪会造成水分子上下运动,但*近岸边的海浪则会把水分子猛力砸上岩石,之后那些水分子还会把附近海域搞得一片混乱。
所以,如果你锁定白沫翻腾的浪脚边为下竿点,就必须小心操竿控线,避免钓组被请上石头去纳凉,同时还应利用较多的咬铅来克服紊乱的水势。如果你选择离岸稍远的范围垂钓,则最好使用号数较小的浮标,咬铅也要分散开来,否则每当浪起浪落,水下的钓组就容易跳来跳去。
三、流速——前面已提到不少跟流水相关的情况,这里再追加一个概念,即:母线上也可以分段加咬铅。  举例来说,有的时候流水状况刚好能让子线和钓钩构成一个恰当角度,但浮标却又需要一点点咬铅去调整残存浮力,怎么办?试试在母线上较高(接近浮标)的位置加咬铅吧,甚至可以采用分段加挂的方式。  这是因为子线、钓钩的比重都相当大,在海水中会自然下沉(即使有流推送),但母线比重却较小,往往容易呈抛物线状上扬,因此需要*一些额外重量压下去。
四、深浅——这里说的是浅钓棚与深钓棚,而非钓场水面到海底的全部深度。
基本上钓棚越深就需要越多外加的铅重来压沉钓组,而且咬铅位置越集中、越低下,下沉的速度与深度就越大,整个钓组在水中的状态也越稳定;只不过,如此一来钓组的乘流性就会越差,样子也越不自然、越偏向垂直钓组。
反之,钓棚越浅当然可以用越轻的钓组、越少且分散的咬铅,可是此时受外在环境因素(如风、浪、流等)的干扰也越严重。
五、杂鱼——上一项说的环境因素,其实还包括杂鱼干扰问题。因此我们常看到一些钓者在遭遇此状况时,会采用配铅重量集中在一点且相当*近钓钩的钓组,企图借快速下沉来突破杂鱼的“围攻”。但另有一种完全相反的观念是:尽量用轻的配铅方式让钓组漂一些,然后凭撒诱饵技巧将杂鱼集中在某处,而对象鱼如黑毛之类则会因其动作迅速、敏捷,比杂鱼早一步发现食物并快速冲出来抢食。
结论,咬铅配置原则(包括个数、重量、位置等)是要让水流恰当推起线组,使之呈现拉直并打斜的状态,然后钓者再以操竿技巧控制钓组运动,维持钓钩走在最前面、浮标跟在后头的状态。
其实钓鱼技术完全是经验的累积,需要下工夫去实地操作,这样才能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之后你就会发现:咬铅的使用其实根本不必套公式,看看垂钓当时现场状况、随便挂一挂,就八九不离十了。套句文诌诌的古话,这叫做“从心所欲,不踰矩”!
但在达到这个境界之前,建议钓友们不妨先由无咬铅、浅钓棚的全漂钓组开始试起,例如说浮标到钩子是3米左右,丹锥为F号或B号制品,钓组上完全不加咬铅;试着运用操竿手法与水流状态去伸展钓组、监控钓组的运动状态,进而从中获得掌握鱼讯的经验,然后再逐渐加深钓棚、增加咬铅,去体会各种水流、环境、风势对钓组的影响
如何决定钓棚 矶钓必修科
3D  Zx 159hPD[z  ■钓棚的争论 &{=3')cI;q
OI
1+B065    什么是钓棚呢?钓棚就是鱼饵留在水中的位置,简单的说就是全钓组的长度,它跟鱼的泳层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要钓鱼当然要知道鱼会在何处及会留在什么深度,由于鱼有分表层洄游性、中层的及棲身在底的鱼种,又各地钓点水深并不一致,所以我们先要决定对象鱼,然后采取针对性策略。今天我们先将鱼分为水面鱼和沉底鱼两部分,即是说鱼类的泳层分有两种,然后再去考究离水面多少,及离水底多少。 H|aqo% ]
=V]SjNT    有很多钓了大半生鱼的人,仍然没有认识到钓棚及泳层的问题,他们只顾千篇一律把钩子挂上鱼饵,然后习惯地固定钓组的长度,投入水中便开始矶钓。可能是以前这副钓组的长度令他钓过大鱼,所以自此就不断采用。需知道就算在同一地方,海是不断地变,有风向大小、水流方向、潮水涨退及温度的差别,这种种因素都会改变了鱼的泳层。我大胆地举出实例,大家都知道鱲鱼一般的习惯是*海底棲身,但是近年来鱼排上不是很多朋友见到鱲鱼在水面游过,甚至留在鱼排的屋下,用肉眼也可以看到。那大家应该相信鱼是会在不同的情况下走到不同的泳层啦! p!og~F  /de(;6QJ
现在我们要重复基础性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泳层为何会变幻莫测呢?相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温度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鱼会因不同气温下改变泳层,得寸进尺者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当越了解鱼类,就会知道鱼也是动物,它们会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棲身地。天气太冷我们为了保温就会穿较厚的衣服,而太热时我们也会找阴凉的地方,这是身体在不同的情况下叫我们作适当的调节;而鱼的侧线,也有探测温度的功能,所以也知道那种温度才适合自己。而第二个更有建筑性的原因是我们知道鱼的一生只为了两件事,一就是要繁殖性下一代,其二就是为了找食物。在夏天水面的饵料生物特别多,所以很多小鱼都会走出水面觅食,而专门追捕小鱼的鱼类就会在夏天走到离岸不远水面来。就好像吞拿鱼等鱼类,它们在夏季很多时为了追捕小鱼,而在离岸海面8至10公尺处活动,这是拖钓卢亚和矶钓标准钓棚了。我们也因此而得知夏天钓水面鱼的钓棚了。而在冬季,因为水面没有小生物作小鱼的食粮,又因东北风的汹涌,令到小鱼都走到深海去,所以夏天的捕食者在这种情况下改变泳层。当中有经验的钓友都知道,其实在冬季小鱼真是不多,所以很多鱼都只选择在夏天大量进食,而冬季就如冬眠一样,只留在深海,少活动和少觅食,就这个理论,我们应该可以了解到石斑等鱼为何只会在夏天才会钓到。其实这个论点可以从养鱼排的喂食习惯去理解,很多鱼排排主只会在夏天而靓流水下才会喂鱼,而冬天喂鱼情况就很少了。这是小弟追问专业养鱼的排主才知道的,不过当中所指的就只有鱼排惯养的石斑等为主。 KzybA`$bO
'MFofN?#c  ■鱲鱼的钓棚 5Mx`
+q>X fz    我们知道了鱼群在温度下变了泳层后,再加上对目标鱼的认识,那就大致可以找出钓棚的深度了。但是在不同的深度下我们的钓棚也应该有适当的调整,所以本刊常挂在口边的是首先要了解钓场的深度,尤其是走到陌生的钓场,一定要先测试水深,然后再了解温度最后才设出一副针对性的钓组出来,尤其是钓多棲身于底的鱼。例如钓鱲鱼,大家都知道黑鱲和黑沙鱲多食石边的贝类,所以钓这种鱼就要钓*边和较底层,虽然我们矶钓有诱饵的帮助,就对于这种活动性较低的鱼,它们离开底层的时间将会很短。所以在这情况下都是把钓棚的长度设至跟水深差不多就最有利了。而且大部分的针对鱼诱饵粉都是比重较高,鱲鱼就会自然留在水底了。 Q1C :ZQk
$LNvB9M,I
 
但我们知道这一点后,又怎样决定钓棚深度呢?例如试过钓点的目标位有三米深,那自然钓棚设在三米处就最理想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海洋中的水是会有流动的,而流动的海水是会令到我们的钓组不能成一直线直落到底。所以在这情况下钓棚的深度又要因水流和夹铅的位置而改变长短。水急流时可以设至长过三米,水静无流水就在三米附近也可。如果您问我那不如夹重铅垂,使到鱼饵刚刚在水底,那不是更理想吗?那我就会答您,如果是这样的话鱼饵在水里就不够自然,完全失去矶钓的最大优点,不如打沉底好了。 $hYS
Bk&c?
&?o  另外我们为了要鱼饵可以稳定而自然在水底漂动,就算很少很少的流水,我们也建议大家在以上的钓点打钓棚设到两米八长,因为海底有高低起伏,相等于深度的钓组较容易挂在海里礁石上。 ZO}+- giw  3$|>8cLz`
 
而钓白鱲和黄脚鱲就会有所不同,因为这两种鱲鱼是会在不同适当季节追捕小鱼,我们可从它们的牙齿特性中得知。所以钓会追捕小鱼的鱲种,我们就要视乎它们觅食的习惯去决定钓棚的深。您会问我们一向钓白鱲都是发现它们只在深处觅食,刚才的一番话岂不是有矛盾吗?由于香港的情况较特别,大家有否发现白鱲只会在冬季才会路经本港,所以香港钓白鱲多在近海底找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在其他地方就不同了。而且白鱲和黄脚鱲是属于较高活性的鱼,大家是可以用诱饵把它们引到离底的,不信下次试试! A[~(D7N
'w v,:0  ■一年一个循环
#_TMou4)
[1]"!<44TV   今天我们知道在香港四季都有不同的鱼种可钓,这也是跟较早前提及的觅食习惯有关。在夏季海面上多小鱼,而捕食者出现,从小鱼的泳层我们知道钓追捕鱼的钓棚深度,在秋天小鱼变大了,邻近的地方多了很多大的鱼。而追捕者也因变大的鱼而追到较出的海域继续觅食,所以岸钓只能钓到中型鱼。到了冬季很多鱼种都停止进食,并且游到较暖的深海去。但同是路过鱼也在这时候游进来,由于这时候水面很少食物,所以大鱼都在海底觅食,在这时候钓棚相对也要调至*近海底。春季路过鱼会在*岸繁殖,所以在离岸不远的静水海底又有鱼钓,至钓棚也不需多讲了。到了新一代小鱼出生,岸边多了很多可作食物的小鱼,追捕者又会再次游近,年年如是、生生不息。 vK­[u4)Y
gJ`@/fG| ^    在这鱼种的自然生态下,本刊唯有在不同的季节为大家介绍不同的钓法,我们强调并非单单是针对一种钓法而生,而且希望大家在不同的季节里享受到不同的钓鱼乐趣。 YRO*gS*& 
Ut%\W,^U  鱼 种
 
夏 天
 
冬 天
 
鲈鱼
 
1米
 
全泳层 /gzdVyh=:
 
鸡鱼
 
7米
 
50米 Xuwc" 7Y
 
沙钻
 
2米(岸边)
 
40米(离岸)
 
吞拿鱼
 
1米(岸边 )
 
60米(离岸)
 
赤鱲
 
15米
 
180米(离岸)
 
黑沙鱲
 
全泳层
 
*底(岸边)
 
白鱲
 
全泳层
 
*底
浮游矶中的开杯钓法
浮游矶中的开杯钓法,在下原用于夏季庙湾一带应付一些高速而力量强大的鱼种:烟仔虎、吞拿等青物。后经实践,渐用于冬矶夜水对抗大物。现供大家参考:
平时开杯扬竿将钓饵送出后,先不要将丝导环拍上。只需用手指轻按线杯控线便可,期间小幅轻扬竿尖,看浮波是否受控,以调节竿尖与钓组之间线的松紧,除非要收近竿尖与钓组之间的距离,否则在中鱼前不要将丝导环拍上。当浮波出现鱼讯或钓组到达可能中鱼标点时要转用食指头勾着主线放在LB绞的Brake上, 有鱼讯扬竿。这时食指勾着主线压在LB绞的Brake上,如果鱼的速度及力量不大,可适时用另外一只手将LB绞的丝导环拍上,松开食指,待主线顺手落入丝导环的承轴中才将另一只手放开,这样丝导环便不至于被拉紧的主线弹开。如果扬竿后发现鱼的速度及力量太大,只需松开食指,主线便会飞射而出,丝导环无需拍上,待鱼冲离竿前礁石时才将丝导环拍上,开始弓鱼。
这种方法要注意的地方是要及时调节竿尖与钓组之间线的松紧,因为当出现鱼讯时不能收紧主线扬竿。另外扬竿后判断鱼的速度及力量大小也需在实战中学习,只要正确掌握,相信钓手的上大鱼率会大增,有兴趣不妨试试。+
职业海钓实战技术之“朝天钩”篇
“朝天钩”是专钓海底底层鱼的绝杀鱼钩,中国南海的很多职业钓手都爱使用朝天钩。所谓“朝天钩”就是钩坠(铅坠)合一 中国南方沿海的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越南的渔民,特别是近海的职业钓手对付底层鱼的绝杀武器就是“朝天钩”。职业钓手们爱用朝天钩,是因为其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渔钩钩上虾或红虫(一般用虾)入水沉底后,钩朝上,坠在底部,线通过坠的小洞绑在钩柄上,鱼不易发现线和坠,而容易发 现饵,上当率高。
(二):由于钩坠合一,再狡猾的鱼吃钩时也会有信号传到钓手的手上(用手钓)或杆尖(杆钓),有经验的钓手会根据鱼吃钩的习惯和轻重掌握提杆(或提线)时机,几乎百分百中。
(三):摘钩容易,鱼不会被钩伤。掌握好提杆(提线)时机,让鱼把钩吃进嘴巴里而钩柄后端的铅坠还在鱼嘴外时发力,鱼钩刚好钩住鱼嘴,鱼不被钩伤,几乎每条鱼都能养活,并且用手拿住铅坠能容易把钩摘下,省时省事。
(四):增加力矩,比其它鱼钩更容易钩住鱼。钓过海钓的朋友都知道,海鱼的嘴比淡水鱼的嘴坚硬许多,力量不够或鱼钩不锋利是很难把鱼钩住的。一般的鱼钩是把线绑在钩柄上,提杆(提线)时线对以钩柄为轴线的力矩为零,而朝天钩则存在扭矩;朝天钩是钩坠合一,线是通过坠的底端的小洞穿过,等于增加钩柄的长度,用同样的力提杆(提线),线对钩尖的力矩增加。两个力矩都有利于把鱼钩住。
要想熟练用好朝天钩不容易,得有几年的功夫。使用朝天钩最基本的要求是把钩刚好放到海底,而线要拉紧并垂直,铅坠要求越轻越好。如果在风平浪静的鱼塘谁都可以做到,但要在四、五级风(海上经常有四、五级风)甚至六、七级风,并且伴有浪、涌和潮流的海上还能得心应手,没有十年八年功夫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做到人钩合一,凭感觉钓鱼,代表了钓鱼的最高水准。
日本的超精敏矶钓
当目标鱼数量越来越少、体形越来越小、吃饵越来越小心时,除了运用更精细、更敏锐的钓组和技术之外,你别无选择。
可是,一般丹锥浮标水阻力较大,很难达到高灵敏度的要求,同时单靠一枚丹锥来控制水下钓组状态,实在也嫌困难了点,因此日本钓界已出现若干种衍生变化。
想不想知道这些变化的内涵与其使用精髓?请锁定本文,用力地读下去……
鱼越来越难钓可不是只有中国台湾才会发生的事,号称浮游矶钓大本营的日本,同样也有这种困扰。由于器材和技术不断改良,垂钓人口又迅速扩张,而资源量却未能同步提高,因此日本钓界的竞争态势益发明显。兼之纬度较高,冬季水温太低时,矶钓目标鱼的索饵意愿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使垂钓成果更加低下,因此日本的钓界精英们正试图推出某种方式使收获量有效提高。
这一期本刊就要介绍几则近年来在日本当红且十分特殊的浮游矶钓方法,如果对您的钓技能有所启发,那老编这一期就没白忙了!
超轻量丹锥钓组
因为鱼吃饵越来越小心,所以想当然你的第一应对策略就是——尽量把钓组弄轻巧些。这其实是任何一个有概念的钓者都会做的事,因为钓组越粗重就越钝笨,越轻细就越灵敏。
目前日本许多高手如早负盛名的立石宗之、鹈泽政则、三原宪作、柴原启二和后起之秀如川野弘(1996年第十五届G杯冠军)、片伯部光广(1995、1997、1998年第十四、十六、十七第三届G杯冠军),都非常爱用F号、G2号、0号、00号,甚至-0、-G2、-B号码的浮标。需要说明的是,所谓G杯就是GAMAKATSU杯,乃是日本钓具大厂蒲克(其日文公司名称的英语发音即为GAMAKATSU)公司主办年度赛会,竞赛项目分成若干种,其中矶钓黑毛一项为极受瞩目、具有指导意义的比赛,优胜者往往会被捧成明星、名人。
那F、G2、00、-0之类的符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看国内知道的人恐怕还真没几个!经过多日锲而不舍的明察暗访,我终于从中日几家信誉大厂和有真才实学的钓界高人口中得到相关讯息,再跟一些书面资料加到比对之后,总算归纳出了一个结论:G2的浮力约相当于2号咬铅重,0号浮力约等于8号咬铅重,00号则在淡水中会沉、在海水中会浮(因为海水比重较大)。
这些数字有何意义?举例来讲可能比较实际。G2浮标在加上一枚转环、一口钓钩和一根碳纤子线的重量之后,所剩的残存浮力已微乎其微矣(当然也得看转环多大、钩子多重、几号子线放多长);0号的浮力则可能根本无法负荷转环、子线、钩子的重量,也就是加上钓组后它就已无法浮在水面了。
不过以上结论却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一家制作厂商的标准都不同,像山元八郎“PRO山元浮标-0号”就和钓研的“T-漂浮00号”同样具有在淡水中会沉、在海水中会浮的特性。
至于还没谈到的F号浮标它的标准更模糊,从大约2B到-2B都有可能。有人说那个F代表FREE(自由)的意思,也就是不用加咬铅就恰好平水,但那是错误的。F其实是FUKASE的缩写,也就是日文“漂浮”的意思。
讲到这个话头就长了,简单一点说吧:在日本钓界,浮游矶钓法的含义几乎就等同于FUKASE钓法,亦即“用轻巧的漂浮仕挂进行垂钓”,跟挂不挂铅并无直接关系。且那漂浮二字也不尽然代表浮在水面上,凡钓组轻巧、容易漂晃、不是打沉底的都算。所以了,这一等级浮标的载重量其实是因厂牌形式而异的,有些产品浮力大,有些产品浮力小,还有些根本就是负浮力。
双丹锥钓组
也就是在钓线上同时穿挂两枚丹锥来下竿。日本有几个玩双丹锥相当有心得的名人,如山元八郎、若松敬竿、高园满、秦成夫等,其中若松敬竿一般被认为是此种钓法的始作俑者,而山元八郎则是成绩最骄人的一个。
基本上日本人把这套功夫跟下一项一起归类为二段式钓法,而两者间的渊源也确实颇深,但论到使用面的产质特征,它们却有着明显差异,所以我将它们分开来叙述。
双丹锥钓组的最大用意有五:1、重量足,强风中抛投更方便;2、在需要同样载重的情况下,分散给两个浮体去承载则个别体积可以更轻巧,鱼讯感应更敏锐;3、当需要提高乘流性、抗风性时,下方丹锥可用过量咬铅压入水中,或干脆使用负浮力规格者,其效果比一般水中标更佳;4、因为有一前一后(或曰一上一下)两颗浮标,操竿晃饵时不至于一拉母线就直接造成钓组的大幅度上扬;5、在二枚潮、三枚潮等情况下(即表层、中层、下层水流方向或速度不同时),双丹锥的稳定性很高,且观察水流与钓组动向较为方便。
当然也有人说这是一种生意经,因为使用普通丹锥钓组时,挂底顶多流失一颗浮标,用双丹锥可就损失加倍了!不过信不信由你,在日本不但玩双丹锥的大有人在,甚至搞三丹锥以上者也不算稀奇,还有人把丹锥换成助投浮标(即俗称猪公的多拔西浮标)造型,最先端挂一颗大号的,下面接上一长串小型者,活像母猪带小猪出游!只不过那些玩法被统称为连段钓组,以与只用两枚者区别,但无论如何,连段钓组跟以下所要介绍的钓组比起来,其轻巧、灵敏程度可是明显不足的。
连横钓组
常接触日式钓具的人,应该都知道目印这种东西,它是挂在线上用来标示钓组位置的小道具。在矶钓场合中所用的目印,多为具有些微浮力的圆形或椭圆形制品,体积甚小、水阻不大,加上色泽鲜艳醒目,中间在还有一道可供线系穿过的小孔,因此有人理所当然地将它看成咬况不佳时的浮标代用品。
典型的连横钓组就是将阿达利钓法之观念与目印浮子互相结合,先在母线上挂一枚助投浮标,然后接一段中继线,此线上有数枚平均分配位置的小目印,然后下方再接绑子线、钓钩。
由于那一串目印重量甚轻,因此要借助投浮标来帮助送出钓组,而各目印浮力又都相当微小,仅需相当少量的咬铅就会下沉,所以整套钓组就非常轻巧了。举例来说,假如一枚目印浮子只能承载一颗2号咬铅,而你在五枚目印组成的中继线组下方的子线上,加了一颗B号咬铅,则此时最下端目印将完全沉入水中,甚至可能连第二枚目印也跟没顶——别忘了转环、子线、钩子都是有重量、会沉的。此时如有鱼儿就饵,它只需花不到3B的力气就能拖沉整串目印,其敏感度当然十分惊人。
我不太确定有没有哪位名人是靠这招数扬名立万的,但它威力的确不小,兼有抛投方便、鱼讯敏锐、目视清楚等优点,而且日本几个著名浮标厂商都有推出套装商品贩卖,因此台湾也有少数钓友采用,并给它取了个诨名叫做“火车笼钓组”。
二段式钓组
相对于前述第二项玩法,这种组合虽然也用了两枚浮标,但通常却都不是丹锥,反而更像简化了的阿达利钓组——上方一颗可游动的助投浮标,下方固定一个侦测鱼讯的棒状浮标或小粒类似目印的浮子,两者均同时挂在母线上而没有中继线。
这是阿达利钓组的简化型或改良型吗?错!它其实比阿达利钓法还早出现,乃是前文提过的若松敬竿老钓师于将近二十年前创制。而日本名人村上雅昭撷取其容易抛投与反应灵敏的精华,加上自己发明的利用中继线、中继浮球来提高稳定性与控线晃饵机能的使用观念,在15年前推出了阿达利钓组。
好笑的是,国内有人认为阿达利钓组钓棚深度最多只能到一根竿长,是个很应该“改良”的缺点,因此把中继线与中继浮球拿掉,仅在母线上放置可游动的助投浮标与固定的鱼讯浮标各一,然后宣称如此即可不再受钓棚深度限制,爱钓多深就钓多深。
真能这样搞吗?且不管孰先孰后、谁改良谁的问题,光是不再受钓棚深度限制这一点就十分可笑。因为第一,想玩阿达利钓法就要先确认应是由你来定出钓棚,运用诱饵将目标鱼引到钓棚中来上钩,而非试图叫钓组去找鱼的踪迹。第二,中继线和中继浮球在这套钓法中是有特殊意义的,它们能够提高钓组稳定性、让控线晃饵动作不致太过火(如同前述双丹锥钓组之特性),还兼有放大鱼讯和帮助目视方便的效果。假如拿掉它们,就根本不成其为阿达利钓法了,何来改良之有?第三,虽然那个助投浮标可以移动,但鱼讯浮标却是固定住的,请问要如何“爱钓多深就钓多深”?搞了半天还不是跟没改一样!而且勉强就算有改,也不过是改回人家日本钓友原始的老路数。
话说回来,二段式钓法尽管问市已久,却是最近几年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想必就是本文开宗明义所说的那个道理。目前在这方面比较有名的日本高手为中岛五郎、常富正美、宫川明等人,其中尤以后两者更受推崇,且有人认为他们是下一项更精敏、更轻巧、最新进化的子线浮标钓法的创始人。
子线浮标钓组
宫川明和常富正美都以玩二段式钓法闻名。可是即使二段式钓法已经相当轻巧敏锐,也还是会遇到鱼讯浮标体积过大(较易受到风与流的影响)、承载力过高(影响鱼讯反应与钓组漂晃自然度)的困扰,因此他们越玩就把鱼讯浮标搞得越轻、越小,正如超轻量丹锥钓法当初的原理一样。
更相似之处是,子线浮标也鲜有承载到多少B的,其浮力多半仅达G2、0、00这样的等级。所不同者,这种东西体积一律非常迷你,比寻常丹锥要小巧可爱得多,造型也变化较大,有中通的、有外挂的、有短棒形的、有卵圆形的,更有些是乱七八糟说不出来什么形的。
在使用方便,此物既然极其轻巧,又跟二段式钓组有一段渊源,当然可知它也需要助投浮标来协助进入标点,然而这里用的助投浮标却很少是猪公型的,反倒多半为相当正常的丹锥浮标——只要其自重够、能担负抛投任务即可。另外,这东西通常是附在子线上而非母线上的(所以才叫子线浮标),子、母线之间也常不加转环而用电力结之类的绑法直接相连,并且在此浮标上还常常不加咬铅,使钓组呈完全自由飘荡状。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那些体积小、重量轻、阻力弱之类的性质就不多谈了,单就其比较特殊之处而言:
第一,   为何用丹锥来当助投浮标?因为要它也保持若干表达鱼讯的功能,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子线浮标太轻敏了,鱼儿常常会吃到丹锥浮标;二是子线浮标常会用到负浮力状态(也就是沉入水下),使得观察鱼讯必须借助于母线上那枚丹锥。
第二,   为何把这枚浮标放在子线上而非母线上?因为这样浮标跟钓钩的互动才会更直接,且钓者可以任意移动它,从跟母相接之处到钩子上方都有可能成为浮标位置,使得攻击变化空间更宽广。
第三,   为何不用转环而将子、母线直接相绑?因为这样可以减少额外重量(还记得浮标号数都小到不能再小吗?)可以降低水阻力干扰,更可以让线组在水中展开得更自然。
第四,   为何子线浮标之下常常不加咬铅?当然很多时候还是会加的,不过当咬况真正非常差时,以及当水流很缓慢——慢到难以推动咬铅——而你又需要制造子线斜度之际,不加咬铅就变成必要手段了。此时子线浮标能够适度将子线拉出一个斜度来,好让刁滑的鱼儿放心咬饵。
以上就是目前日本钓友们爱玩世不恭的一些当红钓组。现在,请您回想一下前面讲的几项内容,除了超轻量丹锥钓法之外,其他双丹锥钓组、连横钓组、二段式钓组、子线浮标钓组等等,是不是在组合方式和使用观念上都有一些类似之处?很明显的,它们都不是单一浮标的仕挂,而是把助投、反应鱼讯、乘流、搞风浪、打斜子线、显示钓组位置、显示潮流状况等等不同机能交给不同的浮标去担当,并且都具有提高敏感度、增加操控便利性、降低鱼儿就饵戒心等特质。
事实上,超轻量丹锥钓法也有若干要领是与上述各点符合的,若你在此钓组中加上一枚适当的水中标,那意义就更接近了!所以说,尽管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根本道理其实是相通的!不过当谈到使用时机与技巧时,以上各钓组却又有其不同之处,这些个别差异就放到下一篇来讲座吧。
阿达利钓组
80年代,日本出现了一种以轻便、中通、椭圆形、有自重的木制浮标为主体,搭配许多操控手法来钓取矶岩海岸鱼类的活动,这种钓法使用类似球形的浮标,所以抛投性能不差,但那浮标的形体又比圆球状者瘦长许多,使它侦测鱼讯的功力大幅度提升,而在水里的阻力却同时大幅度减低,再加上许多玩家逐渐累积出一套颇具实效的操竿控线手法,因此缔造了十分亮眼的垂钓成绩。这种钓法被人们称为“阿波钓法”。
一位叫做若松敬竿的老钓手觉得阿波流还是有些不够犀利的地方,便把长标和球状标两者加以结合,采用一枚丹锥类的有自重浮标当作助投器,下方母线上再设一根细长、敏锐的杆状浮标侦测鱼讯,因而造就出“二段式钓法”。
阿达利钓法与阿波钓法渊源极深,可是在结构、机能、用法各方面却又有着极大差异。它堪称为二段式钓法的改良品,更是近代日本矶钓界超精敏风潮的创始者。“阿达利”这个字眼,在日文里面有祈愿、运气、线索、吻合、命中、达成等许多含义,用在钓鱼活动上,通常被当作“就饵”、“鱼讯”解释。它可能是到目前为止最复杂的矶钓钓组,整个结构包括母线、助投浮标、中继线、中继浮球、鱼讯浮标、子线、钩子,以及转环、咬铅、线挡、浮标插座等一系列零件。
最为简单的钓组,什么鱼都能钓,谁都能钓的--全层钓法
最为简单的钓组,什么鱼都能钓,谁都能钓的--全层钓法
全层钓法及GTR的由来
近些年来喜欢玩浮游矶钓的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新型钓法既全层钓法(全游动钓法),但在我所阅读过的所有有关全层钓法的介绍中,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对一些初学者来说就更难掌握,颇感神秘,且让很多初学者望而止步,为使海钓人能够更准确的掌握这一钓法,今特在这里就近几年游钓的经验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全层钓法的问题。
提到全层钓法就不能不提“GTR”是怎么回事。一般固定钓组或半游动钓组钓法在复杂的钓场不是都能完全适用,如流水太大(每秒2米以上),深度过深(20多米以上),及超远标点中鱼,向以东北老客为代表的超远钓法也不过是钓到40余米,那如果要想在七八十米的地方中鱼怕老客也只能干看着了,更何况那么远的距离打饵在打不好,诱钓在不能同步,在鱼源日渐稀少的情况下,中鱼率就今非昔比了。如何能做出精准而深层的诱钓同步,已成为当今海钓人梦寐以求可达到的状况,亦往往成为中鱼的关键。1998年秋天,在日本五岛列岛中,一种全新的全层钓法理论诞生,做为配合的KIZAKURA厂推出的GTR系列浮标,以简单的钓组,什么鱼都能钓,谁都能钓。其实GTR就是五岛列岛的日文英拼音简写[GO-TOU-RET-TOU]。的确面对复杂的钓场,GTR能简单地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制造出长远的诱钓同步。在日本,在韩国全层的钓法异军突起,在各类比赛中屡屡获胜。日韩钓手以大批人次使用新型钓法,此种钓法以成为一种钓鱼新时尚。
为什么要诱钓同步
一般在钓鱼的过程中,如果中鱼标点附近的鱼源多且在固定泳层的情况下,才会有较好的收获。如果标点定的稍有差异,又或者鱼儿根本不在一个泳层的情况下,中鱼率就可能十分稀少,相对从表层一直到深层,诱钓同步搜索的全层钓法就比较具有优势。加上在鱼源日渐稀少,鱼儿越来越精口的情况下,鱼儿对辩识钓饵的能力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一些下沉速度有异,偏离诱饵航道或顶口之钓饵,都会置之不理,这也就是为什么钓场有鱼而钓不到的原因,只有真正做到诱钓同步才能有最好的收获。
有关GTR浮标浮力的定义
 
GTR浮标
 
2B
 
0。75g
 
B
 
0。55g
 
0号
 
在淡水中为0浮力,在海水中当加上八字环鱼钩南极虾后便约等于0浮力。
 
00号
 
在海水中为0浮力,当加上八字环鱼钩南极虾会在海水中下沉到一定深度,在风大时使用最宜。
 
000号
 
本身已是负浮力了,其下沉速度以南极虾相同,在深层及底层流差较大时使用。
GTR浮标的各种款式
GTR浮标分立式和卧式两种,立式浮标和普通浮标形状基本相同,垂直水面出线,孔洞略大成V型一般适合直沿矶壁及船矶。卧式浮标水平出线,(新款卧式浮标把水平出线进化为20度仰角)对于放远场钓深层最为适宜。值得一提的是韩国还出品一种可变浮力的卧式浮标,在其浮标下面有个可换不同重量铁片的插槽。另需注明的是日本GTR全游动浮标一般是2B到000号,就算面对超深场,也会因为全游动的关系而会应付有余,操控得当全层均可中鱼。但现在在韩国发展的可不是只有2B到000号这个概念了,大的还有5B,0。8,1号,2号不等,因为是这些大号浮标更能在大本流里发挥其超人的作用。
GTR全层钓法的适用范围
对海钓人来说GTR的适用范围是很广泛的,可以说任何钓场都适用,特别是远场,深场及大本流不知道鱼的泳层深度时均为适宜.当你站在外礁时均可放心使用GTR全层钓组,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水流设定好理想的中鱼点,根据所要使用饵料的比重及水流方向确定诱饵及钓饵的落入点.正确判断水流与风向对钓组的影响,适时控竿,尽可能保持钓饵与诱饵同步.只要解决好上述问题任何钓场你都会有颇丰的鱼获.
如何解决深场诱钓同步及顶口之问题
GTR浮标是KIZAKURA三大浮标系列其中一种,三大系列分别是全层水平UKI(浮标)系列,全层DONGURI(丹锥)系列及IDR系列。GTR属于全层水平UKI系列,它的形状进线位空洞口径大而出线位空洞是小口径,可帮助没有上限挡的母线随钓饵下沉而出线,在浮标不影响钓饵下沉速度及方向情况下,很容易制造出诱饵同步的效果。GTR的浮力值,一般都在2B和000之间,就算是极深的钓场,也会因全游动的关系而应付有余。如控竿得当,因诱钓同步的关系,由0米至无限深都有中鱼的机会,这也是全层钓法搜索鱼层精髓理念。无论GTR浮标的体积与浮力如何也不存在顶口的问题,因为母线没有线挡,当鱼吃食时,主线会轻松通过浮标孔洞,当鱼放心吃饵准备走时,浮标会开始缓慢下沉,并把鱼讯信号通过主线传递到竿梢。至于那些南方水清及静场的鱼儿也不会有顶口的现象。可能有人会问全层钓法没有线挡,鱼儿吃食时浮标会传递鱼讯吗?因为没有线挡的关系,鱼在吃饵时会比一般浮标强,但也因全游动的关系,浮标辩认鱼讯确实会减弱。但小孔径一边会受鱼线快速拉动,摩擦水阻力依然会使浮标缓缓下沉。
全层钓组的设定及不同环境的应用
GTR钓组是一种及其简单的钓组,很适合初学者使用,首先在主线上安装GTR浮标,因为GTR浮标的过线孔,一般都是一边大一边小,所以在组装时主线要由大孔穿进,小孔穿出.然后直接穿入T形水中,水中穿出后与八字环直接系好,很多人喜欢采用与子线直接的方法.子线一般选择3--5米,也有人使用更长之子线的,其目的是为钓组在下沉过程中更自然.子线中段可以根据水流情况及钓场深度而加上1--3棵微调铅,校正子线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及水阻偏离.鱼钩上挂上南极虾,整个钓组就组装完成了.一般在浅层钓法中,多使用0号浮标.中层使用00号浮标,下深层多使用000号浮标.在矶钓过程中风一向是我们的大敌,尤其是风流逆向时,强风会把母线及浮标带离预定之航道,使钓饵偏离,更有甚者强风会把钓饵带起,而不能到达预定的钓棚.当遇到横风或顺风时都会因出线过多而影响全游动一直线的角度,就象虚丝过多一样,当鱼儿就饵时就很难感觉鱼讯了.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使用00号或000号浮标,利用它们的缓沉浮力,因为当浮标沉入水中后就不怕风的影响了,当浮标沉入水中后线组更接近一直线,更能即时传达鱼讯.同样的当钓场中出现底层流时,也与逆向风出现的问题一样,解决的方法也是使用00号或000号浮标.还应该把子线收短,让浮标与钓饵更接近同层,尽量保持着钓组一直线性.除次之外钓场深度与对象鱼也有很大关系,钓鲷类鱼及其他底层鱼时,00号及000号的浮标配合较重的水中,及较多或较重的夹铅,可把整个钓组压的更底,但为使钓组能够保持诱钓同步,诱饵粉的比重也要相应的提高.
T形水中(CUSHION)的特别性能
虽然说全层钓法是简单的钓组,但T形水中确占了整个钓组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出线过程中它起到了缓冲线组下线的作用,在急流中它下沉的速度比较慢,而钓饵的下沉速度比较快,从而制造出钓饵先行的状态.在没有流水的情况下,T型水中也是会受到下沉的阻力推动,而使钓饵先沉,直至钓饵下沉到钓组成一直线,轻巧的T型水中才会开始下沉.在这一直线下沉的过程中,使你轻松做到钓饵先行,大大提高了你的中鱼率.
全层钓法线组的操控
全层钓法对线组的操控是十分的讲究的,不同情况的控制方法也大不相同,这要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但最基本的操控目的,就是要使钓组成一直线,钓饵先行,诱钓同步.在这要求一直线的理念下,在钓组抛出后物必慢慢受回5米以上(当确定标点后打出诱饵,钓饵要打过诱饵区域5米以上,在慢慢拉回5米以上,让其以诱饵同步下沉),钓饵先行及钓组下沉时保持一直线.只要做到保持钓组成一直线又同时做到诱钓同步,就算鱼饵有轻微动静甚至挂底你都能察觉的到.另一点重要的就是持竿,在持竿的过程中鱼竿不亦抬的太高,抬的太高会使母线留在空中过多,这样会加剧母线受风的影响.全层钓法最讲究诱钓同步,线组上的配件越简单越好,尽可能的不要影响钓组偏离,母线也最好使用沉水或半浮水的母线,这样可更加减低风浪涌及面层流的影响.在操控放线的过程中最好的办法是打开杯口,任其随水流速度出线,用食指轻按杯头,轻阻出线,让线组尽量保持一直线,钓饵先行,诱钓同步.
新的流派崭新的钓法
随着钓鱼运动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流派及钓法也在层出不穷.针对各种目标鱼的特点,各种目标鱼之钓法也应运而生.目前在国外已有人开始使用超大号浮标来钓全游动了(5B-2号),用这种超大型浮标来对付本流深场之真鲷.由于本流流水较大,流速较快,轻型钓组极易被大流水冲起,很难下到预定的泳层,这种情况下使用大号浮标最为有力,根据流速度的大小合理搭配钓组,有时经常会使用超重水中(如用1号浮标,有时水中可能要用到1.5或2号浮标),其目的就在于让钓组能准确到达指定的泳层,搜索其目标鱼.本流中经常会有超大型的目标鱼儿,在等待这你的钓饵到来.
总之,任何一种钓法都有它有力的一面,也同样存在着它的弊病,但对于一个好的钓手而言,他一定会在反复使用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用其之长,避其之短.在这里我只能简单的介绍全层钓法的内容,更深层次上的内容还望广大海钓人自己反复琢磨,反复实践.
海钓黑鲷二法
黑鲷和黄鳍鲷一样属鲷科,它体型俊美但颜色没有黄鳍鲷漂亮,全身漆黑,健康的鱼体是乌黑发亮有光泽,故南方人称之为“牛屎腊”。
黑鲷不怕冷,所以在南方即使寒流来临气温下降到了4~5度或以下仍可在岸边钓上它而且都是些较大的,非常有意思。它爱群居,在码头的弯位、洄水位和礁石堆处,只要钓上一条一般都能确认该处附近有一群它的同类在活动,钓黑鲷有多种钓法如手线朝天钩钓、海竿沉底钓和筏竿钓等等。钓法繁多不能尽数,笔者在这里介绍两种钓法,矶钓和落达钓。
矶钓和落达钓按它的发源地来说都是出自日本,可能日本是个岛屿之国,鱼类资源丰富,日本人便有着千奇百怪、不断更新的钓法。
矶钓:可能大家都较熟悉,所以在这里只是随便提一下,钓竿配置如下:(1)矶钓竿一根,竿长短看钓位如上礁石岛屿,浪急浪大需5.4~6.3米,在码头等附近则可短些。(2)阿波漂B~5B一套。(3)小矶轮一个,轮上缠3~4号主线50米即可。(4)0~3B咬坠若干(见图)。有很多钓手喜在主线阿波漂上结一太空豆,以便能在鱼吃钩的情况下及时反应,而老手则不然,他们的太空豆结法刚好相反,即太空豆和挡豆在阿波漂的下方,阿波漂的上方则无豆,主线和脑线直接连结,下无咬坠上无线止呈极其自然的情况下任饵飘动下沉,中鱼率极高,当然这要求钓手有着丰富的经验,才能达到人竿合一。否则多数人用此法都是到了主线死缠着礁石底才发现,容易造成线断跑鱼的憾事。
落达钓此钓法是这几年才传入我国,这种钓法入门简单,经济适用,它的组配和我国的七星蜈蚣漂非常相似。
钓具:(1)竿。在礁石群岛处有矶钓一样仍选5.4~6.3米但出线环需大以便能通过莹光泡沫带,在码头脚下钓选3.3~4.5米足矣。如果此类钓竿不好找也可选竿梢柔软的中调碳素手竿,条件不太好的朋友可选硬调玻璃钢手竿或竹竿均可,但在垂钓时需多准备几副莹光泡沫带以备用。(2)轮。小型的二油轮,轮上缠3号线50米即可。(3)脑线。用2号的布线或火线长约1米。(4)浮漂。在主线上每隔20厘米间隔包一个长约1厘米的莹光泡沫带,这泡沫带就是起到浮漂的作用,泡沫带可做若干个,该泡沫带在渔具店一般都有售,如找不到可自做。本人曾用包电器的泡沫做过,虽然好用但不经用。原因是在礁石附近上鱼时,鱼的大力挣扎泡沫会和礁石发生磨擦,等提鱼上岸却发现原来的七颗泡沫此时只有五颗或更少,后改用大蒜梗和芦苇梗感到非常好用和可行,芦苇梗长短和莹光泡沫一样,穿过尼龙线后用防水胶固定好,再染上莹光涂料,这在夜晚垂钓时非常醒目和刺激,如视力较好也可不用莹光涂料用银灰色的指甲油涂上凉干也可。(5)钩。用チヌ4号歪嘴钩。(6)开口坠。这种钓法很讲究的就是坠,它的结法和其他不同,不是结在线上或线下,而是直接钳在钩的钩柄弯位处(如图),这样做的目的是将钩和坠藏于饵料中,使鱼更能消除疑惑而且加坠也起到了快速下沉的目的,但用开口坠直接钳在钩上每次钓鱼都要带上钳子非常麻烦,尤其在穿饵(海蚯蚓)时,由于坠有多面棱角海蚯蚓如果太小就很难穿入,较好的方法是在家将钩的弯处用焊锡焊上做成焊锡钩,坠的大小可做成0~4B不等。这样坠不会滑动而且少了棱角也易穿钩。
钓法:可用多个浮漂(自定),当然也要大概了解海底的深浅做到尽量不挂底,在码头附近或暗礁〓璧、急流、水深的地方一般用2B~4B的钩,而在浅滩处可挂七星漂钓,沉4颗浮3颗,方法和淡水的七星钓法一样。在涨潮、早、晚、阴天或潮水不动的小潮时,可不用坠钩尽量使饵料做到自然下沉,巧妙地利用黑鲷对下沉物的好奇的特殊性。当鱼咬钩时会出现浮漂突然下沉或停止下沉有时也会出现上浮的现象,此时都应立即提竿防止中途脱钩。
钓饵:本地人爱用小海蟹(岩蟹)因它的外壳坚硬而且活跃,更重要的是能防止其他杂鱼的骚扰,而北方冬季海水较冷时蟹难捕捉到,可去渔具店买海蚯蚓,岩虫等最好,用落达钓法钓黑鲷只要找准地方,总会笑眯眯而归的。
海矶黑鲷浮标钓法
黑鲷、黑毛、白毛、粗皮鲷、鹦鲷、象鱼、鲣鱼等,是中国沿海及台湾省海岩礁水域大宗矶钓对象鱼族,钓手皆须在海浪冲击礁岩波浪反流“潮间地带”和鱼斗智作战,适栖潮间带之鱼鲷鱼种、皆有不惧“翻卷涌激反流本领与特性”且爆冲力特强,拉抗力特大。钓手所处钓位在常受冲浪波及衍生草苔海藻而滑,海流因潮汐之运行,时而浪大流急、时而静平如池,钓手稍有不慎或不识大海矶钓危机,常有滑跌和被波浪卷落海中意外事故,台湾省和日本矶钓平均每年各有30至50次钓手落海伤亡记录。
海矶钓活动“紧张、刺激、惊险、快感”吸引人之处,也是所有多种钓别中最生动及最富挑战性的钓别,据各地报道落海事故近乎全部未穿着“救生衣与防滑钉鞋”所致。浮标矶钓真好玩,但生命价更高。新的世纪已来到,追求刺激、挑战大海、奔向大自然休闲矶钓已是新世纪“新新年青人和年青现代钓手”所追求和流行,中国大陆钓鱼界与钓具界为脱困境“声声急呼开拓海钓资源”。笔者适此时机和本刊联手推动“现代化浮标矶钓入门”连载,盼能提高喜爱矶钓的朋友对大海时刻都应存有危机意识,以及强烈要求进行或研习海矶钓活动应奉守安全定律、穿着救生衣与防滑鞋,欢喜出钓、快乐平安而归,否则会有高达60%的事故率发生,特此慎重提醒与叙明。
黑鲷习性与应用钓组剖析
浮标矶钓对象鱼众多皆为“鲷鱼科类”鱼种,黑鲷的“栖泳习性与食饵惯性较为特别和刁滑”,其基本黑鲷习性及常识,有其他钓友“译自日本名钓手、大西满先生著作”连载,笔者不再重复论述。黑鲷被台湾省和日本矶钓界列为高难度与高技术性智斗垂钓鱼种,且因特别机灵与刁滑和高智商,因之在食饵过程“触啄吐吸钩饵特别小心与戒心高提”有别其它鱼种。应用钓组因黑鲷栖场之底形、潮间地带之水相水色、浪流与标点远近及泳栖层水域深浅,而有多款不同钓组:
一、附挂式钓组:
黑鲷较喜近底层水域多砾石岩礁外围或外海小石粒和泥石区觅食,外围多沙质水色稍浑、水速缓慢、波浪较平之时机和水相较易钓获。黑鲷食饵过程戒疑心大又“自保危险意识强”杂食性鱼种,较喜利用“潮与汐涨潮将满时段泳近岸岩石礁下啃食附着其上各种贝螺”,在多石砾或粒沙底形区潮涨水色清、汐退水色较浑及汐退流速和波浪较缓时是最佳垂钓时段。依自然法则和地理法则越近岩岸越形浅场,因之使用附挂式钓组亦为理想,附挂式特征是利用二只高弹性橡皮束套穿入母线上,束紧突出浮标体两端轴心,利用笔者所研创“天星浮标钓法装置”可在轴心一端或两端、穿套中孔环状微调子弹的长重短轻原理,取得浮标在水表和水中“可立、可卧、或前倾、或后仰、或浮、或沉潜”浮标形状与功效。以8字形转环为界,上为母线、下为子钩线3米,景新型8至12号或千又黑鲷钩一门单钩,视黑鲷体形大小1公斤内2号钩线,500公克使用1.5号,2公斤级使用3号。在钩子上方10或30公分处夹置1粒开口纯铅质1B或2B或3B小夹铅丸,使所钩挂的“虾肉、鱼肉条、活小虾、贝螺肉、腥味练饵、沙虫、岩虫”等钓饵近底层,或水中、或岸岩、或水中石礁边缘壁下,天星浮标钓法烦参本刊已发表的前期连载。
二、中通式钓组:
海流潮与汐之运行转换,每6小时1涨和每6小时1退,在潮涨与汐退之间、接近涨满和退干底的时段,会有波浪转平流速转慢的流相,但在涨满或干底其它时段、会有波浪转大流速转快的水相,从波浪与水速转大又快之中会产生各种诡异“翻、转、涌、卷”乱流,浮标的体型不适时,会被诡异乱流所扰或卷入水中,不稳不准难以判视讯号,故而浮标体型“圆锥型、蛋型、心型、伞型、桃型、球型”身短腰肥,以粗大积面之抗卷阻力、取得在诡异乱流的时段和标点“抗卷乘浪”作用及功效。仍以8字环为界,环下子钩线不变、环上母线穿通小珠、中通浮标、小珠,而后在两粒小珠的上和下打紧线挡结,深与浅钓可由线挡结移动调整。小珠的作用是防止中通浮标滑跑线挡结之外,另亦可使用太空挡豆来取代挡结和小珠,如需调换浮标时,则需剪线重绑。
三、外挂式钓组:
大自然户外水域湖库海矶投竿浮标垂钓,常会有“水温、气温、阴阳、吹风强弱、潮汐生动多变,波浪与流速多变、黑鲷因之食饵意愿亦为多变,鱼嘴变滑或流静波平应使用“条型浮标取得灵敏”功用。波浪大流速快乱流多使用“体短腰粗型浮标取得抗浪乘流稳定”功用,流急和风大或深钓换重铅浮标,反之换轻锤浮标。在多变化和生动的海流垂钓黑鲷,对付高智商又特别狡猾和戒疑心强的黑鲷,一支浮标固定浮力设定和1种浮标形状难以应付。任何潮汐与流速变化都能保有“灵敏与稳定”浮标功用,是钓手与黑鲷作战斗智取胜要件之一,视况机动灵活调换浮标诚为必须和必要。外挂式钓组因之而设,仍以8字环为界、下之子钩线不变,其上设一中孔别针“滑珠”、母线穿孔、上下各绑线挡结或太空挡豆以调深或浅钓,如需换标时,不需剪线将浮标脚轴之环孔瞬间快速扣别于滑珠别针之上。便利、快速、实用、易学是外挂式钓组的优点,也是台湾矶钓手较为喜用的钓组。
应用钓组绑法要领海投竿矶钓黑鲷配套装备
(1)母子线头打结;一般钓友绑结后常产生用力扯紧时,线头从8字环滑脱,防止滑脱可在线头转绕一圈、线头穿圈二次或三次打结。
(2)打结穿环拉紧;打死结后穿环、绕主或钩线一小圈,将线头打结之线头穿过小圈一次或二次拉紧后,线头结被束挡在环结之外产生挡滑抗脱作用。
(3)可调移动线结;利用线结来控制浮标定位和调整深度,当然也可使用微小细径太空挡豆。用线结来控制和调整“游动滑珠”也就是调整浮标和水中水底钩饵之间深度。
(4)线挡结使用粗径线2号20公分长,并在母线游动滑珠之上绕一大圈,将线头穿圈4次抽紧,去剪线头后成为可移动上下不紧不松挡结,而后以相同绑法,也在游动滑珠下方打一线结。
(5)上线结的功用是钓点深度上移调整,游动滑珠上的别针扣挂浮标,投标着水后,钩子、夹铅,或锤子重量会沉水到上挡结处停止下沉,5米、10米、20米、30米任何在母线总长度之内都可移动上挡结调整深度。
(6)而当回收线时,浮标和游动滑珠回收滑动到下挡结的处点而停,科学、便利、实用、容易学。
海投竿矶钓黑鲷配套装备
大海宽广水域和水中水底黑鲷对象鱼之*岸岩礁觅食不成比率,利用豆果农副产品和水产物的副杂料搅和而成“腥味粉料诱鱼饵”添成拌合成松泥沙状。利用长匙边撒边钓,黑鲷是在适合习性之时*近觅食,边撒诱饵在标点处会产生将周边黑鲷停住、或吸引住、或聚集住鱼群。钓饵混处在诱饵渣中减低黑鲷戒心、食饵中钩机率特高,故而诱饵和容袋及长匙是必备应用配套之一,不诱留不住黑鲷群,当然中鱼机率也低。另外,5.4米长捞网在中鱼后捞鱼上岸也是矶钓黑鲷应用配套装备要件之一
真鲷钓法[二]
真鲷的浮游矶钓法 :
重点 : 还是要多打诱饵 将鱼引到上层来
关于真鲷的习性在前篇也题过一点 ! 重点就是喜欢沙地和岩石交介的地方 ! 所以渔山群岛及舟山群岛 真鲷多的原因也在此 ! 根据水温的情况 一般一年中四月到六月 九月到十一月 这六个月都可以很容易的钓到真鲷 ! 若有受到黑潮影响的地方 甚至于十一月到三月也可以钓到 ! 在全中国来说 加上南方钓场(一月到三月) 一年可有九到十个月可钓到真鲷 !那我再在这里将钓真鲷的方法按顺序整理一下 ! 以便大家方便记忆 !
一. 钓具 :
1.鱼竿 : 可用1号到2号的鱼竿 ! 若目标是大型真鲷 可用竿头较软的竿 ! 号数在 1.5号 , 1.75号, 2号的竿 ! 其中又以 1.75 号的竿
较为适中 ! 若用大号竿相对着钓线也要加粗的原因 ! 有时反而使钓组显的不自然了 ! 对于有经验的人来说 1.25号的竿 ! 用3号主线 3号子线 !应付70公分左右的鱼应该足足有余 ! 笔者今年五月在渔山群岛 钓两条 65公分的是 1.75号竿 ! 非常轻松的就将鱼起出来 ! 这就是利用鱼竿的弹性 不着急的慢慢和它搏斗 ! 使用硬竿 或 3 号以上的竿时 因为竿本身因结实 反弹力道强劲 ! 反而促使真鲷全力反抗 ! 真鲷又不像黑鲷一样 边摇摆着头边往下躜! 真鲷一吃到鱼饵 感觉口中有异感时 ! 几乎是全力向外窜出几米 ! 若不给它抗力时有可能窜出半米到一米 ! 但一旦给鱼拉力时 ! 一下子可窜出五六十米 ! 第一次的逃窜力量为最大 ! 十二到十六斤的真鲷逃窜力量不是一般的钓竿或钓线能抗得住的 ! 这时需要的就是以鱼竿的弹力 消化真鲷的冲力 使得真鲷感觉反弹的抵抗力小而减少挣扎 ! 使得较软的1.25~1.75号竿 容易吸收真鲷逃窜的力量 而弥补了主线及子线的强度 使得鱼竿及鱼线反而不会容易折断 ! 只要钓者将鱼顶住 不要急着收线 真鲷还是比黑鲷容易对付 !
2. 卷线器 (绞轮): 一般浮游矶钓真鲷时 ! 能上 3 号 及4号主线 150米的轮就足够了 ! 以 2500 , 3000 的LBD绞轮在施钓真鲷前 先将卷线器的卸力调好 ! 若以十斤的鱼为目标时 ! 十斤鱼的瞬间爆发的那股力量有可能是二十斤的拉力 ! 这时就需要将卸力调到 遇到2.5斤(鱼重量的四分之一)的力量时就可自动出线 ! 这样对真鲷来说 遇到的抵抗力不大 就不会发出更大力量来挣扎了 !
3. 钓线 : 钓线若和鱼竿的比称来说 ! 1.5号的竿 用3号线是最为适当 ! 若觉的信心不足 可以用1.75号的鱼竿 四号线 或者2号竿 五号线 ! 钓真鲷时不必刻意去考虑线的粗细 ! 只要注意到整个钓组的比称就好 ! 子线反而用较硬的碳线效果会更好一些 ! 子线的长度和使用诱饵笼钓法时一样 ! 越长越好 ! 这主要也是针对着真鲷的习性来考虑的 ! 长子线主要有利于钓饵随波逐流 ! 不必刻意的去安排钓饵下沉到钓棚速度及时刻 ! 因为大型真鲷吃食不会冲入诱饵带里去吃 ! 只会在附近等着漂来的诱饵才吃 ! 跟黑鲷主动的去吃饵料方法不同 ! 所以子线越长 越有中大真鲷的可能性 ! 我在钓真鲷时一般使用两噚半到三噚 ( 约四米到 四米半左右 ) !
4. 鱼钩 : 最好使用长柄应质钩 ! 钓真鲷时 ! 一般我比较喜欢使用 OWNER CUT GURE(切割黑毛 11~12号) ! 钓过真鲷的人都知道 ! 浮标虽然很爽快的沉入跟着被拉动主线 ! 但是一扬竿时却常拉空竿 没鱼中钩 ! 这时应该确认自己用的是那一种钩 ! 鱼钩是否锋利 ! 主要因为钩太小 没有勾实 ! 较大的钩 ! 中钩率较高 很少会拉空竿 !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 ! 到鱼具店去买商品时 ! 可以看到真鲷钩的钩柄较长 ! 而使用长柄钩的原因 主要可以使钓饵伸直 ! 而真鲷对直落下来的钓饵感兴趣! 对卷在一起下沉并打转的钓饵没有兴趣 ! 所以在勾鱼饵时 ! 尽量使钓饵伸直 ! 常用虾仁的朋友们! 若一只虾仁在钩上变成一小卷时 则可钩上两只 ! 并尽量使钓饵伸直 ! 这样才能比较容易引起真鲷的食欲 ! 吃饵状况差时 换小钩及挂小钓饵的说法是针对黑毛及黑鲷 ! 而不适用于钓真鲷的说法 !
矶钓如何测水深
首先,确定你想钓的钓点,然后用较重的通心活坠,不挂钩。用细波,就可以知道钓点大概的深度。再调浅50CM-100CM的范围试钓。
一般先来过4.5M不见挂底又没鱼中就再拉深0.5M管它到不到底有鱼中就钓这个水层.这就是诱饵的攻效了.没鱼又再拉0.5M一路找鱼层.你要找底钓沉底就好了.
一般矶钓浮波浮力都调得跟配铅大致相当,所以只要在钩子上夹上一个3、4、5B的咬铅,浮波就会沉下去,然后把线结上调直到浮波不再下沉。水深就这样测量出来了。如果有流的话,把钩上的咬铅去掉直接钓也不会挂底。水流不强得把线结下移30公分。
浮游矶钓子线的长度如何控制,是不是越长越好?
我们知道在浮游矶钓中,子线一般都用的是碳线,碳线的好处是大比重切水性好,即使在水流快或风浪大的时侯也不易上浮而使钓饵偏离钓棚,同时碳线的记忆性很低,一但拉直后的碳线不会再起圈,不但有助于钓组正确到达钓棚,又能准确传达鱼讯。所以一般我们应根据钓场水深情况使用子线,尽量使子线长一些,但不能过于长了,否则会出现在中鱼后收线已到尽头(浮波己顶往竿头),还是无法将鱼拉出水面,所以子线长度再长最好不要超过竿长的4/5。
浅谈负浮钓法 ( 修定版 )
负浮钓法钓组的设定和半游动的设定大至相同,但效果却是出人意表.负浮钓法的主要用途是令浮波超出本身所负的浮力,令浮波沉在水里,用意是和水中的用途一样,令钓组被水流带到理想的排口.
负浮钓法大致有两个好处:
1.)鱼儿就饵时,不顶口,减少鱼儿就饵的戒心
2.)面流和低流不一致时,减少影响钓组的角度
负浮钓组的设定:
负浮钓组理所当然是令浮波沉在水里,但不是令浮波自由性地不断向下沉,而是须要设定浮波沉在水里三尺左右水深(肉眼还看到喔),而钓饵尽量离底一至二尺左右(不然的话,经常挂底).负浮钓法须要钓手经常晃动钓饵,这样令钓饵比较生动,从而大大提高鱼儿的注目度而抢钓饵.
在控丝方面,因为要经常地晃动钓饵,所以不要有过多的虚丝在选擇浮波方面,負浮釣法通常会用到比較大號數及高自重的浮波(建議使用 0.8號 或 1 號浮波,但都要視察當時水流快與慢再作決定选擇什麼數的浮波),因為在水流較急的時候,釣組比較穏定,不易被水流急而影響釣組.
在誘利方面,因為負浮釣法用到比較大號數的浮波,故选擇誘利粉時,选擇比較重的誘利粉(这也要看當時的水流快與慢),这能做到釣餌及誘餌粉下沉速度得到同步喔!!!
胶州湾钓章鱼
章鱼由于长有8只长足,在海中游起来又像8条飘带般的优美,人们都叫它八带鱼,青岛人又习惯地称之为八带梢。因此,钓章鱼,也叫钓八带梢。
章鱼,像其他鱼类一样,洄游规律很强,一般都在每年的春天到浅湾一带繁殖、生儿育女,到秋季又开始逐渐向深水潜去,大约在水深40米到60米处度过冬季。
青岛有胶州湾,一年四季气温适宜,风浪相对平稳,海底坦途平缓,海产资源丰富,是章鱼每年在这里繁殖生息的理想场所,也是钓章鱼的最佳去处。特别是深秋季节,是钓章鱼的黄金旺季。这时,人们会看到胶州湾内,一只只小船,你来我往,穿梭繁忙。站在船上的钓手们,每人手中拿着一根或两根钓线,随着船的缓慢游动,在不停地提拉着。只要感到手中略有加重,便用力提,一只只蠕动绕足的章鱼,伴随着钓手们的喜悦,不时地被提出水面。
钓章鱼用的钩是一种钩与铅坠融为一体的、具有低重心的混合钩,重量约在50克至100克之间,钩无倒刺,由双钩或三钩并列。这种钩的特点是:在任何情况下落地,都是钩子朝上,这样就避免了钩子挂底的现象。因此,它是专门为钓章鱼而设计的钓钩(如图)。
钓章鱼的饵,通常可使用大蒜瓣。大蒜瓣的外形很像胶州湾内盛产的蛤蜊等贝类生物。章鱼正是为捕捉这些贝类而用其长足紧紧抱住蒜瓣,被钩子钩住的。后来证明,钓章鱼的用饵,除去蒜瓣之外。其实用一些白色的圆形塑料块或白色纽扣之类的东西,都可以让章鱼上钩。
钓章鱼的线不要太粗,否则灵敏度就差了,一般用直径在0.4毫米的单〓尼龙线即可. 章鱼,对于强烈的光线很敏感,基本上是昼伏夜出活动。因此,钓章鱼最好是凌晨出海,在天即将晓亮之时,是钓章鱼的高峰期;等到太阳高照时,章鱼基本就不活动了。另外,大潮强流会给章鱼捕食带来很多麻烦。所以,钓章鱼最好在每个潮讯的初潮或潮尾,这样流水平缓,水质清晰,非常适合出钓。
由于钓章鱼完全是一种拖钓的形式,因此对于船只在海上的游动速度、方向,都要有较严格的要求和控制。船的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钓效。这就需要根据当时的风向风力,海流等情况,及时对船锚接触海底的着力点进行不断地调整,这需要有足够的海上操作经验。
章鱼有放出黑墨的本能,被提出水面的章鱼,经常会放出团团黑墨,让人防不胜防。因此,一旦章鱼被提出水面,人要与章鱼保持一定的距离。摘钩时,应用手的食指和中指,反挟章鱼圆形腹部,轻轻的顺钩摘下,让其放墨的头朝外侧,这样它放出的黑墨,就不会喷到人体上了。
笔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在青岛的某海水浴场,从事多年的海上救护工作。闲暇之时,除钓鱼之外,一到深秋,便非常热衷于钓章鱼这一活动,可以说是过足钓章鱼瘾。
钓章鱼的海域,基本上为平滩碜地,很少有挟坠挂钩现象,而且这些地区又是光鱼、比目鱼等鱼类生息、活跃地带。为了使钓章鱼这一单一品种的钓法与钓其他鱼相结合,达到“一钓多获”的目的,在一次出钓之前,笔者将一只鱼钩组合到钓章鱼钩的下方,在整个的拖钓过程中,不仅章鱼的钓获量有所增加,而且,还钓到不少的光鱼。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支鱼钩除了具有钓鱼的功能外,还成为钓章鱼的“第二防线”。一些被拉近水面的章鱼,在弃钩逃窜时,又被这只无意的鱼钩拦截住了,而被俘上岸来。
笔者的这种创新钓法,很快在钓友间响应起来,并纷纷效仿,都有不俗的收获,真乃“钓章钓鱼融一统,一次出钓双收成”。
后来,笔者又在这一基础上,将章鱼钩的上方增加了一只浮钩,这样就更增加钓章鱼的相辅范畴,形成“海底立体钓章法”,如黄姑鱼、鲈鱼、黑〓等,都会有所收获,可谓享尽垂钓之乐
杀鲻秘方
钓鲻鱼诱饵配方:混合饲料加海淤泥加麦片加锯末加鱼粉加浓香精和曲酒.打窝,用浮游矶钓,钓水下一米至一点五米深.     这是浙江舟山地区钓鲻常用配方,效果非常好,有过百斤纪录,准备今年试一下,不知适合我们这不.此方是我一钓友在浙江学来的,又传给了我,先贡献出来,他应该没意见吧.大家有兴趣,今年就试试
锡纸钓鲅方法谈
http://www.ezlife.com.cn    2006年07月08日     来源: 简单生活   中国钓鱼
关于锡纸钓鲅的方法被很多地区的海钓者所接受使用后,逐渐地打破了过去望鲅兴叹而不能钓的历史局面。每年鲅汛到来的时候,望着海面跳跃的鲅群,钓迷们纷纷使出锡纸条绑钩进行拉拽的技法进行垂钓,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的说来,钓鲅实施的方法纯属钓浮模式。
因为鲅汛期也正是各种海鱼幼苗成群结队在岸边浅水区觅食的时期。小鱼是鲅鱼觅食的主要对象,而小鱼多在水温相对较高的水面上层觅食海藻和浮游生物。哪里有小鱼群哪里就有鲅鱼群在追逐。水的上层当然成为我们以锡纸条冒充小鱼钓鲅的区域空间,因此,钓浮模式是钓鲅的必然结果。即然用锡纸条或剪成小鱼形状的锡纸条绑钩进行拖拽钓鲅成为最佳的施钓方法,那么必然就有最佳的钩、漂、坠组合方式与之相匹配。笔者着重就此方式推荐提供给广大钓友,以供参考和商榷。
钓鲅的组合应适应和满足抛甩拉拽这种施钓动作的要求,达到较远的抛程和钩饵在水的上层舒展移动诱鱼追咬的效果。为此,先谈谈用漂。
正因为是钓浮模式,钓鲅必须用漂。实践证明还特别适合用双漂,即在连接线的两端分布两个漂,上漂为主漂,下漂为副漂。其主要目的为:1.减少空气阻力,以达到较远的抛程。在竿的长度不变,主线径等同的情况下,坠的重量对于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钓鲅过程中一般使用较大的100~150克的铅坠,大坠需有大漂与之匹配,以达到钩组浮在上层水域的目的。但漂大体积大,在空中行走的过程中空气阻力随之也增大(招风),反而又制约了抛程。因此,把一个单体的大漂分为上下大小两个漂,最好使用通心泡沫漂。就浮力讲,上漂占三分之二,下漂占三分之一,或者各占二分之一,这样大大的减小了空气阻力,满足了远抛程的需要。下漂靠近铅坠冲减了坠的三分之一或一半的重力,其余的便由上漂承担了。大漂换成多个小漂,浮力不变体积变窄,不招风,阻力减小,同时也减小了回拽时漂在水面滑行时的阻力,手感轻快,那为什么非得用底漂呢?
2.由于有底漂存在于坠的上方,所以拉拽时,朝向岸边斜上方的拉拽力冲减了一部分坠的重力使底漂上浮,从而带动整个连接线在趋于与水面平行的同一水层缓速行进,达到钩组舒展开来诱鱼追咬的目的。如果没有底漂,受坠重力的影响,连接线趋于垂直或倾斜度较大的状态下在水中行走,往往使钩组不能在同一水层上,达不到理想的状态效果。
3.上、下漂的浮力和不要超出铅坠的重力太多。漂在钓鲅过程中只起到浮子的作用,拉拽过程中全凭手感知晓鱼是否上钩。即然运递咬钩信息的功能已经尚失,因此,只要满足了整体钓组能浮在水的上层就可以了,要尽量减少漂的体积和调整漂的形状,最大限度的减少空气阻力,满足远抛程的需求。
其次,谈谈脑线的连接。钓鲅脑线连接有如下三种方式:1.直接绑系法。就像淡水钓那样,把绑好钩的脑线的另一端等距离的拴系在连接线上。两条脑线的长度和要小于两个连接点的距离,以免相邻的两个钩互相招卦。如果将两个连接点的距离设定为25厘米,那么脑线长度应保留在10厘米以下。2.留套互卦法。在连接线上等距离的系好麻花套,把脑线的一端也同样系好麻花套,然后进行互相套卦也同样需做避免互相招卦处理。3.无脑线法。把钩直接等距离的绑在连接线上,这种连接法最适合使用亮钩,免用锡纸条,效果也相当好。
待把绑好钩的脑线与连接线连接完毕后,再把香烟盒里的锡纸剪成长3~4厘米,宽1厘米的条状,用细渔线绑牢在钩柄上,使钩隐藏在锡纸条下就可以了。
再其次,谈谈如何组合。
连接线的净长应设在1.5~2米之间,每隔25厘米为脑线连接点,连接线的两端设连接环,上环与主线相接,下环与底漂、坠的组合相接。上漂设在连接线上端的连接环位置下部,收竿时,可把上漂做为线板,摘去下漂、坠组合,把连接线缠绕在上漂上,依次把钩插别在泡沫漂上,以方便携带。当然也可把上漂设在主线上,另备线板(图4)。
最后,谈谈钓鲅的时间和地点。
钓鲅的最佳时间是在清晨海面处于微风状态下进行,此时水面波浪较小,小鱼易浮向水面招引鲅鱼觅食。地点多选择在海港码头或较为避风的海面。鲅鱼觅食经常跃出水面,目标明显,选择好的钓点比较容易。但有时鲅群在最大抛程限度以外游弋,这就是为什么钓鲅需要较大抛程的原因所在。尽量扩大可拖钓的空间距离是与平日里抛竿的基本功分不开的,当然也和合理的配制钩、漂、坠的组合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实在抛竿不及,那只有耐心等待鱼群向自己靠拢时再施展钓技了。
畅谈路亚经(转帖)
王锦南 (摘自《钓鱼人》1998年9月号)
谈到路亚(LURE)这名词,相信国内钓友都不陌生,但却不是每个人都玩过,原因当然来自于它那系出欧美的血统,与本地偏向日式钓法的习惯较为不同。在欧美地区,有许多以生产LURE、FLY方面钓具为主的高知名度厂商,是拥有百年以上历史传承的老字号,这些公司经历了如此长久的岁月洗礼而能屹立不摇,原因就在于一群有心的钓鱼人无时无刻不在钻研、试探,凭著想像和实际的经验,以及对生态度的认知,做出尽可能接近理想的路亚,并用以将自己心目中认为刁钻的对象鱼请出水面来。其间有许多令人激赏的作品及操控技法,虽然已年代久远,但至今仍被肯定与使用著,如DOG WALK即是明显的例子,因为它不但是新手必学更是老手必用的技法!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支路亚是任何鱼都无法抗拒其诱力的,原因不外是大自然里有太多不同的客观条件,如大海、水库、河流、季节、气候、日照方向……因此一位擅用路亚的老手会视当时钓场状况来搭配钓组,而对象鱼是掠食性或觅食性、护巢性、驱逐性、群游性等等,其所对应的路亚及技法亦全然不同。在从事此项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将可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变化,与各物种之间的奥妙关系,从而更加疼惜大地所赐予的一切。 利用这种装备和技法钓鱼,其较完整的英文称呼是ARTIFIC-LURE FISHING,但为了方便叙述,以下皆简称为“路亚钓”(LURE FISHING)。路亚可说是一个族群数不算小的集合名词,依各种造型及用法之不同,可区别出六大类别:1、PLUG,2、SOFT PLASTIC,3、SPINNER-FRY,4、JIG JIGGING,5、SPOON,6、FLY。
而我在国内钓具店里所看到陈列贩售的,是以PLUG最居多,其他的比较少,所以我们不防从PLUG说起。PLUG这个专有名词本意为栓子,用在钓具上则是依据最原始的制作方式(由木块雕刻出仿饵鱼体的路亚)而定名,早期大多出自芬兰、爱尔兰等欧洲地区,材料以木质为主。 一般钓鱼人认为木料以巴尔莎(BALSA)木为最佳,但近年来拜二次大战后的石化工业突飞猛进之赐,塑胶类(PLASTIC)产品已占尽市场优势,制造商只需开发出一副固定造型的模具,在加工过程中对原料密度、颜料等稍加调配,即可制造出琳琅满目的产品,造型上亦不再仅限于模仿鱼体,青蛙、小老鼠之类仿动物造型的也日渐普及,让使用者有了更宽广的选择和更大的发挥空间。PLUG类制品被静置于水中时,大抵会呈现下列三种情况:
1、 漂浮性(FLOATING)——抛投入水后不加予任何操控动作时,会自行漂浮在水面者。适用在早晨较接近黎明的时段、黄昏的时候或者是在夜间,及浅水区对付正在进行繁殖活动的成鱼:水的温度和钓况有著绝对的关系,波浪如果大的话是致命伤,因为鱼看不清或较不会注意到水面上路亚的动作。
2、 悬浮性(SUSPENDING)——在水中静止时自身会悬垂于水面下某一深度,其深度依个体条件或使用者的自行调整而有所不同:如何调整是个中老手必备的基本技巧。
3、 自沉性(SINKING)——只要一破水面就以某种速度下沉,直到接触水底为止。这种假饵全天候皆可使用,鱼获体型通常也比较大些。 当然若想要随时随地都有理想的钓果,试著去了解每一支路亚的特性、使用方式与时机,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要件,兹选择几种代表性制品详述如下:
1、PEN BAIT——造形细长有如钢笔的样子,通常两端较细小,尤其尾端比头端更明显细长;因为在头端并没有加上唇片,本身也就不具摇晃的条件,一切动作完全要$&*操竿技巧赋予。其特点是属漂浮性路亚,在没有外力的时候,也就是没有扯竿或收线动作时,它就随波逐流的漂浮著。多数市售产品或自己DIY制作时,都会在接近尾端的内部加铅,其作用是使尾部较重下沉,而头部则较高出水面,这种看起来稍微斜斜地样子就是它的特征。此特征的用意在于当以钓竿扯动它时,可以加强拨水的效果,所以钓竿应尽可能选用硬调而且竿尖弹力要好,这样路亚才会产生急剧的拨水“声势”。 有些产品在头尾两端都装上了螺旋桨状的金属叶片,也有些只加装在其中一端或完全没有加装,但不论是否加装金属叶片,适用的钓场大致相同,淡水以水库、湖泊的水草带上方或淹水的树丛区为主,海水方面则如港嘴内或台湾西南部从南湾到垦丁一带的浅滩礁石区,都是理想钓场。这种路亚不论有金属叶片与否,操竿技法都是以DOG WALK为主(注),纵使有其他手法亦多为以此法为准再稍加改变而已,目的是要让路亚动态仿佛一支身体状况不佳,有气无力地在水面时动时停的饵鱼。 刚开始抛竿的时候,应尽可能的抛远一些及各角度都试,卷线器的收线速度也可以快一些,这就是一般所称的盲投(BLIND CASTING),目的在试探那些地方有鱼以便定出标点。通常标点的范围都不会太大,如果顺利找到了,那就须持续将路亚投入该处进行晃饵诱鱼动作,直到鱼上钩或路亚离开标点为止。
路亚在标点内逗留的时间愈长、动作愈活泼,中鱼机率就愈高,其技巧在于扯竿晃饵之后只少量收卷母线,而不要把竿尖与路亚之间的滞线绷太紧,最好是让它呈一弧形的松弛情况下,要比紧绷的钓线强烈得多,且完成一个扯线动作后,路亚可能只移动了短短数寸而已。
如果流水或风力刚好顺的话,路亚超出标点后便可放线让它流回去,如此可省却重复抛投的麻烦。原则上,在水质透明度高及水面平静的时候,适用不加装金属叶片者,但水面起涟漪或水质不清时,鱼儿较不易查察漂在水面的路亚,所以就得*金属叶片来补强声势了。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只要钓场水质清澈,想把水面下几米深的鱼诱上来追咬路亚也非困难之事,但需注意:一支鱼由若干深度突然快速窜升到水面时,可能已有体内气体膨胀或暂时性昏厥的现象,因此它可能停留在旁边或甚至鱼体撞击到路亚,却不会立刻展开抢食的动作,是故除非有明显的拉力否则不必急著扬竿,这是钓水面漂浮型路亚经常遇到的事。组合装备时,直接将钓线绑在路亚前端的钢环上即可,切勿任意加装不必要的小配件,像钢珠轴承八字转环(BALL BEARING SWIVEL,俗称培林转环)之类的,反而容易弄巧成拙,将路亚的重心和拨水动作破坏掉;另外假如金属叶片的转动或拨起的水花不够理想,不妨将叶片向前或后稍微扳一下试试看,通常只要有一点点的角度就可以改善了。
依笔者在国内使用的经验,PEN BAIT能钓获相当多种海水鱼,如金目鲈、七星鲈、尖梭、青旗、白腹、白带……等,尤其在港区或泻湖及出海口附近的蚵架里夜钓,是征服金目鲈的最佳利器。 2、MINNOW——这是国内钓友比较熟悉的路亚种类,外型多半模仿一种身躯细长的小鱼,且许多产品都会以有关MINNOW的字眼来命名;究其原因,欧美大部分水域里都有自然生长这种叫做MINNOW的小鱼,尽管各地区的鱼体外观、大小、色泽会有所不同,但多半被赋予同样的名称,同时在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里,它永远是掠食性鱼类追逐的目标,于是不论路亚制造商或各地自行制作路亚的钓鱼人,便都喜欢模仿当地的MINNOW开头及泳姿,进而创造出许许多多不同名称的产品。
在体型设计上,MINNOW路亚的必备原则是细长、流线,整体感觉要比前面所介绍的PEN BAIT更苗条,这是因为许多钓鱼人认为大鱼较习惯追咬细长的饵鱼;另外还有一个结构上的重点是,细长型路亚较易深入鱼的喉咙,可减少让鱼逃跑的机会。此类路亚除了在造型、色泽方面要求惟妙惟肖外,同样重要的一点就是也须有曼妙泳姿,因此在路亚接近鳃部的下方都会有塑胶或木制小唇片,通常都是由鳃部附近向前下方延伸,与嘴部保持大约三十到四十五度过的角度,唇片表面平坦,前缘呈接近半圆的弧度;亦有将唇片定置在路亚嘴部下方者,也是向前下方延伸,但角度却有大有小,长度方面也颇不统一,形状上的变化更大,有的是前方逐渐宽广,有的却恰好相反,为逐渐收束甚至呈锐角状,此类唇片本身即具有各种型态的凹槽,材质以塑胶或金属片为主,而金属唇片通常都可调整角度。
由于MINNOW路亚主要是针对鱼的视觉来引起反应,往往不需具备水面拨水动作及音效功能,因此在水质较清澈或有月光的夜晚,选用具有明显上下摆动却不易产生偏向泳姿的唇片短小平坦者较佳,此类制品多能表现出强劲有力的阶梯状前进路线,神似饵鱼在悠游。
以使用技法和路亚自身的浮水能力来说,MINNOW可有下列三种分类:
①、漂浮性——路亚重量多数较轻,如果站在岸上抛投,应尽可能藉风的力量来增长抛投距离;操竿基本技法就是当路亚落水后即开始扯竿、收线,此时路亚会因水阻力作用在唇片上而发生下潜动作,同时伴随著轻微但快速的摆(抖)动,钓者可静止数秒待其浮出水面再重复操作。一般对深度的要求大致在水面下一英尺半至五英尺之间,若想下潜深度超过十五英尺或二十英尺的话,就需使用唇片较长的路亚。
②、悬浮性——对于漂浮性路亚,如果不想让它一下子就浮出水面,必须*持续收线来维持下潜状态,但悬浮性的路亚却不必这么麻烦,静止时它会自悬浮在水面下某一深度(当然深度是使用者自行调整出来的,调整方法将于进阶篇再详细说明);因为这悬浮特性,所以再慢的收线动作也不必担心路亚会浮出水面,如此将可增加许多路亚在水中逗留的时间,特别适合用在水温低或鱼索饵意愿差的时候。
③自沉式——顾名思义它是一入水即会自行沉到水底下的,这类制品多半本身较重且没有花俏泳姿,使用时机是鱼群集中在水底附近,且因水深关系使得①项即使操作得再有诱惑力,也因距离远而完全吸引不到鱼的注意力之时。自沉式假饵虽缺乏美妙泳姿却能接近鱼群,故操竿技法也有比较特殊的讲究:抛竿之后应先让路亚自由下沉直到母线松弛,此即表示它已触底,这时方可做收线动作将线稍微绷紧,然后把竿尖指向方才抛投的方向,往上轻缓扬起若干距离后再缓缓放下,使得母线又呈现出松弛状态,之后再重复进行下一轮竿尖提起、放下、收线等动作。竿尖提起的距离就是决定水底路亚所划半圆弧大小的因素;另外一种操作方式是以收线来取代提起竿尖的动作,只是此法圆弧会较扁一些,通常为站在船上或者岸上钓点斜坡颇长的情况下,才比较容易发挥,效果也才较明显。
3、CRANKER——这种东西不论在整体设计或制作上,都具有浮体动力学(AEODYNAMIC)的观念,体形一般都较为短胖,但曲线玲珑、凹凸有致,外观比较趋于固定、形状大多相似,然而各家各派所做的躯体大小、颜色、粗细、长短变化等项却无一定比率和规则可循。
此外,CRANKER唇片的形状、角度、长度之搭配亦随著垂钓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但其作用还是以潜水深度为首考量;同时它还具备一项很重要却又经常被忽视的功能:有时候我们会做大幅度扯竿和快速收线,这种急拉猛收的动作常会有路亚撞底或撞到了障碍物的感觉,但却几乎没有挂底的情况发生,为什么?原来CRANKER前进时头部是朝下方的,以致在最前端的唇片要比鱼钩先撞及障碍物,此时松线的话,它会尾部在上浮至定点才恢复平衡,如此一来可说就非常巧妙地化解了挂底的麻烦。其实有经验的老手都会非常在意和掌握这大好契机,因为不论唇片撞及砂土质水底表面或岩石、枯木等障碍时,路亚的动作都会由直行变成左右蠕动,而这种在水底蠕动的状态,会使唇片产生类似挖掘的动作,搅拌起沉积尘土,扬起或大或小的烟雾,此时的路亚就像一支急著找地方掩蔽却又找不著的饵鱼,常常会将索饵意愿不太高的鱼也给诱出来狂咬。在浮水能力方面,基本上还是漂浮性、悬浮性、自沉性这三种,但操竿的技法却不再是近乎规则性的抛竿、扯竿、收线动作而已。依照唇片造形、长度、角度上的差异,钓者可判断出它们的潜游深度应该是在水面下二英尺至三十英尺的范围,许多钓友相信只要收线速度愈快,路亚就会下潜愈深,这一点理论上是对面,但事实上每一支路亚都得搭配某一种适合于它的速度,才能把功能发挥到最高点。收线速度如果太快的话,路亚容易侧身,侧面身必定造成航线偏移,则下潜的深度就大大减少了;如果太慢呢?那可能根本就无法做出完整的动作!
还有,一支具有下潜二十英尺能耐的路亚,很可能因为小配件的使用不当或钓线太粗等等,造成即使同样的操竿技法也只能下潜几英尺而已;这里面除了多变化的技术要求外,其巧妙和趣味性更值得钓友们多作摸索,而其奥妙之处无法言传,只有将个人从练习中实际体验到的心得记录下来,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最正确技法。
在材质方面,CRANKER和前面的MINNOW大致相同,木材还是以自古沿用至今的巴尔沙木(BALSA)及西洋杉(CEDAR)这两种居多,但是目前市面上所贩售的是以塑胶类和发泡成型的最为常见。那为什么有人较喜欢木质的又有人偏好于塑胶类的呢?若以巴尔沙木做成的路亚来说,因质地较轻,在抛投能力上比较逊色,且没有塑胶制的路亚耐用,经常会有齿痕留在上面,但需要做调整或修改的话非常方便;塑胶类产品虽然在重量方面上占优势而利于较长距离的抛投,可是当采取较柔性的扯竿或缓慢收线时,其摆动情形就要比巴尔沙木差了。 至于如何才能使自己的CRANKER发挥最大下潜能力?你必须尽量抛投得远一些,且收线时竿尖要尽可能贴近水面;这种假饵是愈远愈方便操作的,抛投距离不够长或收线时竿尖的位置较高,都将促使正在进行下潜动作的路亚中途被拉起来。如果不能掌握、了解路亚下潜深度的话,那明知鱼群在那个位置恐怕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因此测定一支新品的下潜深度是件不可忽视的工作。方法是:将新拥有的路亚带到一处已知水深的地点试抛,让路亚撞底,然后移到稍微深一点的地方再试,直到没有了撞底的感觉时记录下来,就可以了。一般唇片为小型且安置在鳃部下方和身体成垂直角的制品,大概只能下潜一至二英尺而已,和嘴部成四十五度角的,可下潜至五英尺左右,唯有在嘴前方突出直又长的平板型唇片者,才具有深潜的能力。
注:DOG WALK是一种路亚钓的基本操竿技法,要点在于利用其头部较轻、尾部较重之不平衡现象,使头部产生反覆左右摇摆的动作,整个行进方式仿佛重复不断地在划Z字,呈现出一支在水面垂死挣扎的受伤饵鱼状。
在刚开始练习时,应将PEN BAIT型路亚抛到水面,竿尖朝左或右都没关系,先做一个急促的扯竿动作,让路亚斜斜地偏向一边往前冲,等钓线呈松弛的状况时稍微收紧母线,再将扯竿方向左右互换继续动作,就可以了。熟练之后,只在左右其中一边做动作也可发挥同样的效果,但是要练习以竿尖的动作来代替等待钓线呈松弛状,使整个动作较具连续性,且卷线动作也可几乎不停地持续做。得寸进尺者较常用此方法在防波堤夜钓金目鲈,路亚可以表现出强而有力的拨水“声势”,横扫过广阔的水面。 后记笔者今年六月份在台湾停留期间,曾好几次在台南安平港新建码头(水产学校前方)看到许多人用各方法钓野生虱目鱼,其中最管用的是路亚中的JIG,有些人在钩柄处加上一颗珠子及塑胶亮片,鱼钩上不挂任何东西,效果却非常地好,频频中鱼,由此我深深感觉到:国内钓友吸取外来技术并将其本土化的能力实在很强。作者小档案
王锦南,四十五岁,台南人,圣荷西州立大学硕士,从事大型电脑辅助设计系统之工作,二十余年前移居美国加州后即投入路亚钓,对路亚钓法有极深之钻研。
钓点
什么叫本流?什么叫支流?
答:在相对一个区域内最主要的一股水流我们将它称为本流(也叫主流),它的特点是:代表潮水主流方向,流速相对快,方向固定(指涨潮或退潮过程中)。而相对于本流在比较小的范围内,流速慢的水流我们称之为支流,它的特点是:受海岸地形,海底起伏和暗礁的作用,由本流和氵勇浪的冲力而形成的。
在一个相对区域内,本流只有一股,而支流会有很多股,在浮游矶钓中我们多数是在利用支流来垂钓的。
什么是潮目?什么是回流区?什么是反拨潮?
答:潮目——两股潮流或因方向不同或因流速不同,在交汇处形成一个水流回流相对停滞的区域。其特点是:表面相对平静无浪。
回流区——水流在运动中遇到障碍(暗礁、沿岸凸出或凹进的地形变化)或海底深度发生变化时所形成的水面打转翻滚的区域。
反拨潮——受海浪的冲击使海水氵勇上礁石然后又倒灌回大海,形成从岸边向外流出的一股水流,在海水倒灌回大海时产生大量的持续不断的碎泡沫(也叫炒白、翻白)。
选择钓点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我们在选择钓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利用的地形,这包括岸边凸出处,水下多暗礁的区域,岸边有明显的V字形缺口并能形成反拨潮的地方,台阶式的沿岸等。
2.能够利用的水流:包括两股不同流速的水流的交汇处,因地形变化和暗礁产生回流区的地方,有明显反拨潮的边缘及大量泡沫的下面等。
有些水流和回流区、反拨潮可以有肉眼观察到,有些则需要通过钓组在水中的运动去探询,有时还需靠打诱饵来判断;而对水下地形的判别,何处有暗礁有时要通过钓组在水中的移动状况来判断确定。
浮游矶钓之三大钓点攻略技
理想的矶钓钓点有何条件?暂不考虑鱼种优劣、鱼体大小与数量多少,单就环境状况而言,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点是应该注意的:
一、钓座高度应在2.5米~5米之间,人在这里容易进出与驻足,且不易被风浪袭击;  二、矶际深度应该在3.5米以上,垂钓范围内的水深不应超过15米;
三、矶际水流畅通或有适当浪脚,有明显白沫带者更佳;
四、矶际水流或浪脚能够造成一条持续的反拨潮;
五、离钓座不远有旺盛的沿岸流;
六、在矶际或反拨潮、沿岸流的路径上,海底有发达的暗礁、沟坎;
七、附近有沿岸流撞击暗礁或穿越沟坎时形成的回流带;
八、反拨潮会与沿岸流交会,造成持续存在的潮目区;
九、水面上不会总刮跟水流方向和速度不一致的强风;
十、钓座下方没有容易刮断线组的暗礁。
具备上述条件的地方就是极佳的钓场了!不过要想找一个十全十美的钓场实在很难。事实上,能拥有过半数条件者就足以红透半边天了。
或许有些钓友想知道,为什么具备这些条件就能成为好钓场?简单解释一下:
钓座高度是从操控灵活性、避免风浪侵袭与抄鱼方便等角度考虑的;水域深度是为了符合浮游矶钓的钓组、诱饵、技法之需求;矶际水流、浪脚、白沫带等和鱼群觅食地点、时机及活跃与否直接相关;反拨潮是海中食物、诱饵以及钓组运动的重要路径,对鱼类来说就像是送食物上门的专车;沿岸流带来良好的水体交换与新的鱼群,还会为鱼群带来新的食物;回流带与潮目区让食物在小范围内打转,因此成为鱼类进食的餐厅;暗礁、沟坎给鱼类提供良好的隐匿场所,同时造成独特的水流变化,为行家提供了发挥技术、狙击大物的空间;少有强风干扰则操竿控线更轻松,钓者能顺利驾驭钓组完成动作;至于脚边不要有很容易割断线组的暗礁,应该不用解释了吧?
如果进一步把范围缩小,只考虑鱼类活动区域的话,我们还可以从上述条件中归纳出三个最重要的矶钓钓点类型,即白沫带、暗礁外围、潮目区。这三种环境各有特点,鱼群和钓组在不同情况下的活动也会有所不同。下面就逐项讨论这些问题。
白沫区的成因:当海浪冲击岸壁后,海水会夹带大量空气反冲回去,这些空气在水中变成无数小气泡,于是就形成了大片白泡沫。白沫区的影响范围在海水表层,所谓的表层到底是什么概念?这就要看波浪大小与岩壁形态了。通常情况下,浪越大、海岸越陡峭,形成的白沫区就越宽广,深度也就越大。  潜过水的人都知道,从水下看白沫区是略呈半碗形的:越靠近岩壁处的小气泡被海水反冲力量带得越深,但因为空气的比重远比海水小,这些气泡会不断翻腾着浮向海面,所以离岸壁越远的地方泡沫影响深度就越浅。
暗礁区在海底,形态各异,所造成的水流变化也难以捉摸:有时使海水转弯,有时又造成回旋;有时使流速减缓,有时又会加快流速(例如当大股水流受暗礁阻挡而从小沟隙中穿过时)。惟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变化都发生在暗礁外围,也就是靠近海底的范围。这里是鱼群最常聚集的地方,鱼群在这里觅食、休憩、繁殖和躲避敌害,当然也是钓者不能忽略的重要钓点。
潮目区是由两股以上不同海流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水域。它多发生在海洋的中表层,但通常离岸有一段距离。至于所谓的中表层是多深?离岸距离到底多远?那就要看海流的强弱、规模、影响深度和离岸的距离了。
有些钓场的潮目就在岸边,有些却远到根本不可能利用它;有些地方的潮目相当明显,诱饵和钓组漂到那边就会停滞下来原地打转,钓者也很容易从海水表面纹路看出其所在。但有些地方潮目又十分微弱,看不出来也不易掌握。更麻烦的是,潮目这玩意并非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潮水转换而改变位置、范围、甚至有无。
白沫区对于鱼类来说,除了有海浪冲刷岸壁所带下来的食物外,还能提供相当好的遮蔽效果,因为大片白泡沫会阻挡空中鸟类的侦查与袭击,所以很多鱼种都会跑到这里来找东西吃,有些眼力好的鱼儿如白毛,甚至更会直接冲到礁边抢食。白沫区的特征是近岸处海水会夹带大量空气,稍外围却是大股大股的白泡沫不断翻腾上涌,整个范围内的海水搅动得很剧烈,食物也跟着海水快速漂移。因此鱼儿通常会守候在白泡沫区的下方,一发现食物踪迹就立刻挺进攫取,咬到后再钻回深处享用。基于这样的特征,钓者就可把诱饵打在浪脚下,甚至可以直接打在海浪扑得到的岩壁上,利用海浪把诱饵带下去,再将钓饵混入诱饵水团中骗鱼上钩。
暗礁区是鱼群躲藏的地方,也是水流受地形干扰后产生变化的所在。在这里,顺着潮流漂行的食物往往会被卷到暗礁背后去打转。因此对鱼群来说,“守株待兔”是比“主动出击”更省事和划算的觅食策略。针对这一特性,钓者要想在这种地方下竿就应掌握水流的搬运力量,将诱饵和钓组同步送入暗礁区内,并驾驭钓饵去寻找鱼群所在。但如何驾驭钓组寻找鱼踪呢?其实并不困难,因为潮流总是会在暗礁周围和背后形成吸引钓组的水流,而鱼儿为了吃食早就躲在暗礁背后了,所以只要你的钓组抓到了那股水流,也就自然会找到鱼群了。
潮目区是海洋中的天然食物输送带,也是鱼群寻找食物的当然场所之一。白沫区是十分贴近岸边、与波浪关系较密切的场所;暗礁区是稍微离开海岸、跟沿岸水流关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潮目区则是离岸更远(一般来说)、受外海洋流影响更显著的区域。
在潮目区,鱼类的觅食策略是介于守株待兔和主动出击之间的。它们通常会先呆在藏匿之处,发现水流把食物带进潮目区后,就会离开隐蔽冲入“水团”。更有意思的是,如果食物能够持续进入潮目区,它们会长时间留在这里尽情抢食。所以在这类钓点下竿时,钓者必须设法利用潮流将诱饵配送到潮目区去,进而把钓组也同步送达该处,以钓取被诱集过来的鱼群。
说到这里,相信有经验的钓友已经可以看出:上述三种场合的下竿对策,其实就是日本人所说的“诱钓同调”。有人以为,所谓“诱钓同调”就是指诱饵要和钓组同步,而矶钓钓组的代表就是那枚丹锥浮标,所以便把诱饵往浮标所在之处猛打,并且以能够直接命中丹锥为技术高超的象征,对之沾沾自喜不已……错啦!诱钓同调讲的是钓饵要跟诱饵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机会合,而这“恰当”二字,当然指的就是鱼群受诱饵吸引聚集之处,以及胃口大开争相吃饵之时了。换句话说,诱饵不是不能直接往丹锥所在位置打,但这么做是有条件限制的:你必须确定当时的流况、浪势、风向以及自己的操控技巧,能够使打到丹锥的诱饵跟下方的钓饵一起运动,并引起周遭鱼儿注意而咬上钓饵,这才是功夫所在。
言归正传,白沫区海水搅动得相当剧烈,同时又有大量向上涌升的气泡,因此诱饵的黏性要高一些、比重也要大一点,并应格外讲究撒诱饵的时机。基本技巧是:必须配合海浪起落,趁浪脚涌到最高点时撒下,这样诱饵才会循一条大致固定的路径直接被退下的海水带向深处。反过来说,假如你在波浪正要撞上岸壁或已经退下去且正在酝酿下一波上冲动作的时候拋撒,诱饵必然会被冲得七零八落,如此一来不但难以诱集鱼群,甚至还可能把它们都给诱跑了!
当你觑准时机撒出诱饵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设法让钓饵也跟着那条路径移动,但一个人只有两只手,要同时做好拋竿和撒诱饵动作几乎不可能,怎么办?简单!你不妨先将钓组拋入水中,暂时提着竿子不让它漂走,然后看浪况打下诱饵,之后再放线使钓饵跟着诱饵一同漂出去。此时需特别小心控竿,避免钓组挂底。 暗礁区外围的水流状态也相当复杂,如果随便乱打诱饵的话,同样会弄巧成拙。钓者必须先找出一条比较固定的水流——通常是反拨潮或沿岸流,并设法弄清楚在其流动路径上是否有比较好的暗礁结构,若有,就可以利用这条水流来携带诱饵进入暗礁区域,然后诱集鱼群、引它们上钩。
对付暗礁区鱼儿的诱饵,比重可稍大些,黏性不要太强。拋撒要领是先确定水流速度与诱饵下沉速度的相对关系,而决定拋入的位置需接近暗礁区,以免诱饵过早沉到海底或漂过了标点。在拋投钓组的时机方面,能够根据诱饵何时被卷入暗礁而定最好,不过这要求并不十分严格——暗礁区内本来就是鱼只等食物送上门来的场所,即使落单的一只虾子(指钩上的钓饵)也很能引起目标物的觊觎,因此如何掌握暗礁区的吸引水流更显重要。
潮目区海水搅动通常不是那么激烈,钓棚也不需要太深,可是因为标点多半离岸边较远,又有潮流不断影响,所以诱饵不必太重、太沉,但黏性要稍强些,否则漂到半路就会被冲得无影无踪了。
想钓潮目区,撒诱饵要注意两点:首先是如何让它顺利漂进目标区,其次是如何让这些诱饵发挥集鱼效果。要达到这两个目的,第一当然是诱饵的化学性质(关系到它能否吸引鱼群)和物理性质(与能否维持到潮目区而不散掉或沉底有关)必须讲究,然后是注意撒的位置、时机跟份量。简单来说,你必须先了解潮目所在位置,然后找出最方便运输诱饵进去的那一股水流,再以少量、持续的方式拋撒,免得它们散得太开、分布太广,如此才能顺利达到诱集鱼群的目的。看起来有点抽象对不对?其实并不会太麻烦,你只需观察钓组在海中的移动状态,就不难掌握潮目在何处、哪股水流能用来携带诱饵了。
许多人有过这样的经验:同一钓点有若干人在垂钓,大家用的装备、钓组、饵料都差不多,但鱼只就是比较会咬某一两个家伙的钩子,好像别人的浮标都坏了或钓饵有毒似的……  还有些状况是,当你照自己的意思或别人教你的方法认真垂钓时,往往等了半天都没消息,但就在低头点烟或转身跟别人闲聊的时候,竿子却被水下大物猛地拉了下去,然后又因为你没来得及扬竿作合,结果还是啥也没钓到……
这些问题的根本多半跟操竿控线有关。也就是说,恰当的控线才会带来美好收获,不恰当的操控……就只有等运气来决定输赢了!
那什么是恰当的操控呢?就本文讨论的三种钓点环境而言,基本观念都是寻找吸引水流。三种环境吸引水流出现的原因不同、位置不同,对垂钓的影响也不太一样,所以操控方式当然也就各有不同。
在白沫带,吸引水流主要发生于靠近岸边的区域,这是因为波浪撞上岩石后,大量反冲回去的海水带有惯性力与重力作用,使得钓组在此区域内迅速被压入深处;但同时存在的大量白泡沫(即气泡),却会在稍离开岸边时——也就是惯性与重力的影响减轻时——开始向上、向外翻腾,因此进入深处的钓组也很快就会被卷出去。
不过假如白沫区有反拨潮存在的话,你将会发现:这条往外流的海水却不那么明显的向上翻腾,而是持续往外拖出去,所以喜欢使用轻巧钓组且技术够好的人,可以从反拨潮形成之处下竿,然后一路驾驭钓组循此途径探寻鱼踪。
那技术还没好到那个程度的人怎么办呢?第一,你若能接受轻巧钓组,可以在锁定矶际水流下压的范围施钓,操作时竿尖指向水面,将钓组拘束在不被气泡扬起的区域内即可,但须小心避免挂底。第二,如果对轻巧钓组没啥信心,那就干脆用大丹锥加重铅,然后把攻击目标放在白泡沫翻起的区域,靠重铅压深子线,狙击躲在白泡沫下的鱼群。
在暗礁区,主要的吸引力量发生在两种时候:一是水流撞击暗礁后绕行过去的过程中;另一个是水流在暗礁后形成的回旋带。这两种情况虽略有不同,但却是连续发生的,所以在垂钓时可以把它们视为一体,运用同一个操竿技巧控制钓组运动。方法是采用恰当的丹锥钓组,顺着反拨潮或沿岸流放入,然后稍微带线保持钓钩在前、浮标在后,等钓组抓到吸引水流的时候,就让它轻轻被吸下去——此时别怕钩子挂底,但仍须适度带住线系,运用竿先去感受水流的细微变化,并藉此掌握鱼咬钩时的动态。鱼咬钩时的动态?没错!有鱼来咬时,你真会直接感受到那股震撼的力量,这个时候看不看浮标已经不重要。一般人比较会有疑问的是:到底吸引水流在哪里?
这一点事实上也不必多虑,因为只要用了下潜阻力足够小、符合流体力学的丹锥,并且水流之中确实有暗礁结构(其实矶钓场上到处都有暗礁),你自然就会知道何谓吸引水流了。怕只怕有些人看到了还以为那是“假鱼讯”,急急忙忙要把钓组拉开,那我就没办法教你了……
在潮目区,因为有不同速度或方向的潮流互相干扰、纠结,因此会形成无数略呈回旋状的吸引水流,这种流势不见得会把丹锥吸入水面以下,但肯定能让它呈现不规则的移动(相对于原本一直顺着潮流的漂行而言)。
大多数人面对这种环境时,都以为只有使用大标、重铅,才能确保钓棚深度在自己设定的范围。可是钓棚究竟该设多深才恰当?诱饵漂到潮目区之后,又会把鱼集中到多深的水域去呢?如果你对这两点并不是很确定,那重铅、深钓棚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还不如干脆不要钓太深算了,反正潮目通常影响的深度也只在中表层而已,配上比重较小的诱饵,钓浅些上鱼速度会更快!但要注意钓点远时风的影响比较明显,故应尽量压低竿身以免母线过度受到吹拂,然后在浮标进入潮目区之后轻轻带线,让钓组充分伸展开来并适度打斜,剩下的就是当鱼讯出现时扬竿作合啦!
在这里我必须说明:自然环境变化万千,原则性的解说并不能涵盖所有情况,故聪明的钓者应具备灵活运用的头脑,不可墨守成规。还有,日本名人小里哲也曾说:要在同一块外礁上吃一百个盒饭,才能成为那个钓场的专家。他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买一堆盒饭上去狂吞就能打通任督二脉——你吃的又不是天山雪莲、千年何首乌!这其中的要义惟“勤”字而已。因此希望大家要有铁杵磨成绣花针的精神,尽量累积各种经验,久而久之自
涨潮与腿潮
渔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涨八退八,关键时刻”,指的是涨退于半潮时是鱼类最活跃的黄金时段。海水潮起潮落每天24小时有两次,天天变化受月亮引力的支配是非常有规律的,我国属于东半球,二十世纪中叶,相对比较稳定,到了二十世纪末随着地球受温室效应,地球变暖,南极冰山融化,海洋的水位提高,但平潮的时间仍然不变,涨潮与平潮大约相差四个小时,划分四个时段,大约在第二个时段正是平潮前的一小时和平潮后两小时为涨八退八。为此就要掌握平潮的时间,为了便于记忆,今将平潮口诀介绍如下:
初三、十八是大潮,平潮十一点零几分;
前后一天只早半点钟,初一、卅各早40分;
往后四天最好记,每天各慢四十分;
初八开始水落小,平潮推迟50分,
初九仍然按初八,平潮又迟50分,
初十、十一水最小,平潮各慢一点一十分,
十二又迟一小时,余下三天各慢50分。
以上述口诀中不难看出,只要记住几个重要时段,对上下流的每天平潮就了如指掌。第一,大潮上弦初三下弦十八,平潮时间为11点,这样就便于展开,前一天为初二(半小时为10点30分,那么初一、卅各提前40分,分别为9点50分与9点10分;第二,大潮往后四天是初四、初五、初六、初七(下弦的十九、廿、廿一、廿二)各慢40分,初七是大潮往后第四天,4x40=160分,是2点40分,11.00+2.40=13.40,就是1点40分;第三:初八和初九(下弦的廿三、廿四)各慢50分,分别为2点30分;第四:初十、十一(下弦的廿五、廿六)水最小,每天各慢1点10分,分别为4点30分和5点40分;第五:十二(下弦的廿七)只慢一小时,正好是6点40分,余下三天十三、十四、十五(下弦的廿八、廿九、卅)分别是7点30分,8点20分和9点10分,月小只有廿九天,下一个月的上弦初一仍然是9点50分,俗称尾水,相差正好是1点30分。
另外以平潮的相差时间细作分析,每天相差40分为大潮期,相差50分为小潮期。大潮和小潮枯水性况有很大差异,海边有些地段(包括暗礁)在大潮退至最低水位能见底或露出海面。小潮就不见底、露礁。这样的水情钓者务必认真掌握。特殊的水性:例如带着生活垃圾的出海口、潮起的漩涡,洄流处;枯水时仍为深潭以及暗礁,这些都是鱼类喜欢汇集的地段,这些特殊的水情是垂钓难觅的好去处。还有一种水情即天蒙蒙亮以及黄昏只要开始涨潮、海里的水略有动态、各种鱼类都比较活跃,是海钓的黄金时段,也是难寻的一种水情务必引起注意
海钓潮汐简便计算法
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发现海水有规律的涨落,而涨落的时间和高度又有着周期性的变化,由此人们把这种海水涨落的现象叫潮汐。而随着海水的涨落、水位的升降,出现了海水的水平流动,这种海水流动的现象叫潮流。海水有周期性涨落规律,如在每日里出现两次大潮和两次小潮。通过长期实践、观察、发现每日的高潮大多出现在月亮的上、下中天(即过当地子午线时1前后。低潮时间则在月出月落前后,并且每日的高(低)潮时间逐日后程约48分钟,即每天晚48分钟(0.8小时)。每月的两次大潮是农历初一、十五附近几天,两次小潮是在农历的初七、八和甘二、廿三附近几天。人们还发现,潮汐现象同月亮、太阳、地球的相对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地球在一定轨道上绕太阳运转,月亮又在一定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吸引力和离心力,这种力就是产生潮汐现象的基本因素。但实际潮汐涨落的主要成因却是月球对地球(表层)的吸引力,其次是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太阳的乍用较小,约为月球的2/5,因月球离地球较近,故此月球的乍用较大。
据科学推测是:月球绕地球转,每一个月(29.5天多一点)转一圈,当月、日、地三者成一直线时,潮涨落的最大,这时是新月和望月(初一、十五)的时候,当日、月、地三者成直角三角形时潮涨落的最小,这是月上弦(初七、八)和下弦(廿二、廿三)的时候。但在实际上形成大潮和小潮的时间,并不正好是上述时间,因为地球形状很复杂,所以各地发生最大潮和最小潮的时间要比理论上拖后几天。如:山东半岛沿海每月的初三和十八潮的涨落最大,而初十和廿五前后潮的涨落又最小。由于地球本身的自转,使地球上某点与月球的相对位置随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每天(太阳约24时48分)为一周期。每24时48分,发生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由高潮到低潮约经过6时12分,由第一个高潮到第二个高潮约经过12时24分。
潮汐的时间,在理论上应该与月球的上中天或下中天的时刻相符合,但实际上常常推迟。发生高潮和月球上中天相差的时间叫高潮间隙。但各地的高潮间隙又大不相同。如:威海是10时50分,烟台是10时25分,龙口是10时20分,足见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导致高潮间隙的差目。高潮时和低潮时的大概计算法:高潮时=(日差)08×(阴历日子)7-16(上半月-下半月-1,16)+高潮间隙,低潮时=高潮时-6时12分,如计算威海阴历初五的潮时如下:高潮时=0.8)×(5-1)+10:50′=3:12′+10:50′=14:02′(即为第二个高潮)14:02′-12:24′=1:38′(即为第一个高潮)低潮时=14:02′-6:12′=7:50′(即为第一个低潮)以上这样的算法固然)准确,但很繁琐,很难开口就说出来,我们经过多年的海上实践,验证,摸索出一种很有规律的简易计算法。其方法是阴历日子(上半月-3,下半月-18)x0.8,即为当日的高潮潮时。如计算威海阴历初五的潮时如下:高潮时=(5-3)×0.8=1:36′(即第一个高潮)。低潮时=1:36′+6:12′=7:48′(则则第一个低潮)。如计算威海阴历量五的潮时:高潮时=(25-18)×0.8=5:36′(则是第一个高潮)。低潮时=5:36′+6:12′=11:48′(则是第一个低潮)潮流也叫潮汐流,这是水位升降起伏的潮信现象,是由于海水受到引潮力的作用发生了水平流动后所导致的结果。因此潮流和潮汐一样具有周期性的变化规律,但海水流动受到地形条件的影响,故常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往复性,一种是回转性。这里就不说回转流的成因,只介绍一下近海的往复流。往复流(即东流和西流—就是涨潮流和落潮流,它是在两个相反方向上作周期性变化的潮流叫往复流。经多年实践证明,山东半岛沿海它的变化大约在起流之前两个钟头左右是平流(无流),一般是在高潮前约两个钟头西流起,即涨潮流,高潮时流速最大,高潮后约两个钟头西流完,低潮前约两个钟头东流起,即落潮流,低潮时流速最大,低潮后约两个钟头东流完。从流完到流起,这其中大约有两个钟头的平流(无流)即转流时间。以上所述,在开阔的大海上不一定能适用,特别是航海人员一定不能按此法拟定航行计划,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沿海,尤其是山东半岛更为准确,对近海钓鱼爱好者很有实用价值。
浮游矶钓钓组全面剖析
一.浅场钓组1, 浮波钓法钓组
钓组组成:(常用)钓杆0-2号
卷线器1000-3000型
主线2-4号
子线1-3号,1-3米(视目标鱼而定,               石斑,鲈鱼相对要加粗)
钓钩2-5号千又
钓组绑法1:
说明:A。这个钓组有两个功能。1,卡棒离开浮波为半游动钓组。2把卡棒往上推把浮波 和半圆档珠棉线结连在一起就变
成固定钓组。B。咬铅可加可不加(视浮波浮力而定),也可以加在子线上。C。浮波一般用B-3B就足够了,远投就用自重大一点的。D。八字环也可以不用,用直结
 

钓组绑法:(固定两段钓法)
说明:这种钓法比较适应浅水乱石滩钓,主线用浮水线,水面以下用全子线!水多深就用多长的子线!!
因为用小浮针所以鱼讯反应特灵敏!!值得推广,助投除了有助远投外,还有乘流作用!!
2浮针钓组
说明:浮针钓组最早由台湾引入,是专门针对精口鱼而设计,优点非常灵敏!!缺点远投较差,容易缠线!!
操控调组要求非常精!规格:3B.4B,0.5,1钱,1.2,1.5,2,2.5,3,4,5钱
要搭配想对的自重转环!配重咬铅!!
二.深场钓组
1,半游动钓组
说明:水中和浮波一般是想对一样大小,即浮波用5B,水中就用-5B,如果用的钓饵较重时水中也可以减少,用3B或4B.
深场钓组会受很多因素影响,风力,水流,几层流,线径等等!后面会提到使用方法!
 

2,全游动钓组
绑法
主线上红色的是目印!主要是检测钓组下沉的深度
 

3,天狗沉浮子钓组
天狗钓法由日本钓手高跷哲也所创,针对涌口大,超乱流水而设计,一定要够流,够涌口才能发挥最大作用,用杆尖感应鱼讯!浮子是沉的,跟流性十分好!!我在万山用过,一次就中毒!
 

基本理念-钓饵先行之重要性
[钓饵先行] 也是一种阿波钓法的基本理念, 甚么是 [钓饵先行] ? 在一股单一方向流动的水流中(即由面层至底层水流均向同一方向流动, 这种情况出现在大部份矶钓环境下), 假设这股水流由右至左流动, 右方我们称之为[流头] 而左方我们称之为[流尾], 当我们将一勺南极虾诱饵打在右方[流头], 这些南极虾诱饵将受水流带动由右方飘落于左方[流尾], 那样是否钓饵因为有钓组牵制便不会由流头飘往流尾? 非也, 只不过如果不加以控制, 钓组将在水中不能伸展及不能呈现 [钓饵先行] 的状况, 即是不能产生一种由上而下, 由右[流头]至左[流尾], 顺次序为-母线, 丹锥/浮标, 子线,鱼钩/钓饵的状态. 为何 [钓饵先行] 是重要的? 因为根据鱼类觅食生态, 大部份鱼类均是逆流而觅食的, [钓饵先行] 将会令鱼类觅食时最先遇到钓组中的钓饵而非其它, 这种 [钓饵先行] 状态由水流将钓饵轻轻推送往鱼类口中较像无受钓组牵制之诱饵所以较不会令鱼类觅食时产生不自然感及戒心,也令鱼类觅食时拉动丹锥/浮标时阻力较低,如何产生 [钓饵先行] 之状态? 我将会在之后再讲述.
基本理念-钓组打斜之重要性
 
[钓组打斜] 同样是阿波钓法的一种基础理念, 甚么是 [钓组打斜] ? [钓组打斜] 是一种钓组在水中呈现的钓组状态, 钓组在水中将呈现一种由上而下, 由流头至流尾, 产生一种顺序 - 丹锥/浮标, 子线, 钓饵/钓钩的适度打斜状态, 为何 [钓组打斜] 是重要的? 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因为视觉关系, 有人认为鱼类因为逆流而觅食, 如果钓组未能向流尾方向打斜甚至向流头方向打斜, 鱼类吃饵时将会看见子线而放弃索饵.
我对这说法的绝对性较为存疑, 因为经常听见人说在钓场用2号子线鱼看见子线不吃饵, 当转用较幼子线例如1.7号或1.5号子线时鱼看不见子线便立刻就饵了, 我觉得难道鱼类就会分办子线的粗幼或者更与逻辑脱离的是鱼只看见2号子线而不能看见1.5号子线? 如果两者都看见又为何吃饵? 其实一条2号子线如果按照比例, 就如一条船缆似的大麻绳放在我们的面前, 就算换上一条爬山绳(1号子线), 我们又岂会看不到? 个人认为鱼类是能够看得见子线的, 不过它不会知道这是甚么(因为未经其它感官接触), 而且它们的视力是可以察觉子线存在但又未能准确分办2号与1号子线的分别, 它是由其它感官去知道子线的危险性的. 我比较偏向另外两种说法, 甚么是另外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鱼类侧线的感应, 一幅适度打斜的钓组在水中被水流推动时所产生的振动波较少, 如果网友有阅读本网同仁Kz君所写的鱼类生态文章, 便会发觉鱼类侧线是十分敏感的, 一条钓线经水流冲刷的振动波它是感觉得到的, 既然侧线敏感而它又凭侧线可察觉子线存在, 为何它又吃饵? 那是因为记忆, 粗的子线产生的振动波与鱼网产生的振动波相若, 如果鱼类生活在捕鱼频繁的区域它们的记忆一定有这种代表危险的振动波的记忆, 这也说明了一些区域多人捕鱼而少人作钓的区域鱼类也会挑线的原因. 至于第二种说法个人最为认同, 那是因为鱼类觅食生态的问题, 鱼类觅食时是采用吸入的形式的, 它会*近食物然后张开口将海水连同食物吸入口腔, 如何最有效率? 那就是逆着流鱼头向着流头方向而吸, 这样便可以借助水流将食物推向口腔. 那样为何 [钓组打斜]
 
对这种觅食方式有帮助? 第一, 打斜将会令鱼咀首先接触钓饵, 而水流又会将钓饵推向鱼咀, 第二, 在吸入钓饵时各位不要忘记钓饵是有子线连着的, 如果钓组能向流尾打斜将会令钓饵较易吸入, 如果钓组不是打斜鱼咀便要产生较大吸力才能将钓饵吸入, 更甚的是吸入时必须要将吸力加大至可以将子线弄弯才能吸入, 甚至饵未吸入咀部已踫到咀部, 这种必需额外的吸力要求是很多鱼类均会察觉的, 这样会令鱼类产生戒心而拒绝索饵. 这种说法某程度上也解释了较幼子线比较容易令鱼索饵的原因, 因为较易吸入! 但各位网友可以想想如果钓组能适度打斜, 子线粗幼又是否首要索饵条件呢?各位网友能自我思考, 寻找自己的想法……
7) 丹锥张线
基本技巧 - 这是利用多一颗不同乘流性的丹锥去产生拉紧钓组的作用, 钓手需要做的只是配上多一颗乘流性较低的丹锥, 藉以从后方拖拉着前方的丹锥, 从而迟缓了丹锥的乘流速度, 达到拉紧钓组及打斜钓组的功效.
环境配合 - 任何情况. 但钓场最好有起码之流速.
晃诱配合 - 没有绝对方法, 因为钓手是采用器具去帮助张线, 但其实某些情况下钓手仍然要采用上述六种张线技巧去辅助, 届时钓手便需要用到相关之晃诱技巧.
 
备注 - 这种方法严格上来说是一种属于关西的钓法多于属于德岛县的钓法(虽然早从日本钓手若松敬竿先生的年代已带出双丹锥概念, 但阿波钓法张线技巧是一种技术, 而从关西方面成熟发展的二段钓组却从器材方面出发去解决问题, 这样张线技巧就变成主要环绕着器材配合而非单单操控手法, 当然二段或双丹锥钓法的操控也是一种绝高的技巧(例如我的队友 Team Isomer - Alvis就是一个专研二段及双丹锥钓组的钓手, 他对双丹锥钓组的运用就有一些是我并没有深入涉猎的), 所以双丹锥钓法是需要另立课题作出讨论的, 故此请恕本人因为未能涉猎各种技术, 不能作出太深入意见.
5) 拉扯张线
基本技巧 - 这是利用母线的乘流性(或水阻)去产生拉紧钓组的作用, 钓手需要做的技巧是利起钓竿竿先的弹性左右舞动(在日本这种技巧叫“尖弹晃”), 让母线离开水面, 然后蛇形地摆放于流头,利用水面张力及阻力对母线的影响, 从而大幅减慢丹锥上母线乘流性藉此减慢丹锥乘流速度, 达到拉紧钓组及打袕迤晡渐\\效.
环境配合 - 清劲至强烈的风, 海面浪涌中至大浪, 水表流向飘忽不定.
晃诱配合 - 采用这种方法钓手对钓组的控制度很低, 所以根本没有相关晃诱配合.
 
备注 - 这种方法是香港矶钓中很多钓手教导新手的一种方法, 还美其名为 “圈竿圈线”, 但这种张线技巧根本与真正的[圈竿圈线] 技术发明者台湾的李嘉亮先生所发明的技术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李嘉亮先生所发明的圈竿圈线是一种活化丹锥(尤其是藻饵钓中长标钓法) 乘流性的一种突破性概念, 钓手需要经过长时间训练才能掌握, 而这种 “尖弹晃”, 只是一种将线蛇形摆放在水上任其自由飘流的一种简单道系修正/张线技术, 所以如果再有钓手讲及圈竿圈线技巧, 请先弄清楚是否就是李嘉亮先生所发明之圈竿圈线技术, 以免蒙混了读者, 也曲解了原创者的理念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补购回前百多期过期但不过时的钓鱼人杂志细看其中玄妙). 说回这种尖弹晃技术, 本人觉得对钓组的操控性太少, 如非必要, 并不推荐使用. 反而于道系修正技巧中用来修改或延长丹锥轨迹时较有用也较常用到.
6) 拉扯张线 :
基本技巧 - 这是利用直接拉扯母线去产生拉紧钓组的作用, 钓手只需要将钓竿拉往心目中方向, 从而将浮波拉后而因为浮波下钓组的水阻作用, 钓组将作出伸展及打斜.
 
环境配合 - 无风无流的情况下, 或者钓手想刻意将钓饵大幅度上扬时采用.
晃诱配合 - 采用拉动-停止, 拉动-停止的节奏, 令钓饵产生上扬-下沉, 上扬-下沉的节奏.
备注 - 这种方法在矶钓中主要是针对一些波平如镜的黑鲷内湾位钓场时使用, 钓手通常是将钓组远投, 然后不停按节奏慢慢拉往脚边, 从而激发起黑鲷的食欲, 但如果钓场无风无流, 鱼的活性将会降低, 采用这种技巧将是无办法中之办法.
钓法讲解
1) 重量張線 :
基本技巧 – 這是利用母線的重量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 釣手需要做的姿勢及技巧是提起釣竿, 讓母線離開水面, 減低水面張力對母線的影響, 同時因為母線離開水面時受到地心吸力的影響, 母線重量將會集中於丹錐上作為支點, 從而遲緩了丹錐的乘流速度, 達到拉緊釣組及打斜釣組的功效. 環境配合 - 無風或非常和緩的風, 海面浪湧不大, 水流由腳邊帶出或於磯石的咀位時由左後方或右後方帶出. 晃誘配合 - 釣竿提起時停止出線, 丹錐乘流速度將減慢, 而釣組將向流尾方向打斜, 如果一直持續保持這種姿勢, 丹錐將停止流動而釣組將上揚得太高, 故此釣手要不時將釣竿緩緩放下, 同時間釋出母線, 這時丹錐將繼續向前流動, 釣組角度也會下降, 之後再將釣竿上揚產生張線, 這種丹錐減慢流動/釣餌上揚, 丹錐正常流動/釣餌下沉的狀況將會對魚兒有莫大吸引力.
 
備註 - 這種方法是磯釣中尤其是港內磯釣中一種最常用的技巧, 可惜的是, 香港磯釣運動日趨蓬勃, 但近年眼中所見香港非常少釣手會如此使用張線技巧, 大部份釣手就算是無風的情況下都是將釣竿垂低貼近水面任由釣組飄浮, 殊為可惜.
2) 竿先張線 :
基本技巧 - 這是利用竿先的彈性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 釣手需要做的姿勢及技巧是將釣竿伸出與水流方向盡量保持垂直90度-120度之間, 打開線杯, 利用手指輕按線杯制線及竿先的彈性輕輕拉緊釣組, 從而遲緩了丹錐的乘流速度, 達到拉緊釣組及打斜釣組的功效. 環境配合 - 風流同向或風流平行異向, 和緩至清勁的風, 海面浪湧大中小均可, 但因為竿先要能夠與流帶保持90-120度, 所以只適用於磯際或磯石的咀位而水流非常接近磯際地由腳邊帶出或由左後方或右後方帶出或橫過(視乎釣竿長度) 或者流速較慢而直接擦過本礁的本流釣場. 晃誘配合 - 用手指輕按線杯制線時, 竿先將微微彎曲, 如果是一支竿先設計優良(例如大部份的G牌磯竿), 將會較容易感覺釣組拉緊的情況, 丹錐乘流速度將減慢, 而釣組將向流尾方向打斜, 如果一直持續保持這種姿勢, 丹錐將停止流動而釣組將上揚得太高, 故此釣手要不時將手指於線杯放開, 同時間釋出母線, 這時丹錐將繼續向前流動, 釣組角度也會下降, 之後再將手指按杯制線產生張線, 這種丹錐減慢流動/釣餌上揚, 丹錐正常流動/釣餌下沉的狀況將會對魚兒有莫大吸引力.
 
備註 - 如果環境配合, 這是控制性最高而又殺傷力最大的張線技巧, 因為除了基本丹錐下沉的魚訊外, 掌握得好的釣手也可適時減低滯線或餘線運用丹錐脈釣法(直感) 同時把握魚訊, 也可隨時透過手法控制丹錐乘流性及丹錐殘存浮力(如何辦到? 有機會再談). 香港很多釣手都主攻磯際至近場, 所以如果遇到合適條件時一定要嘗試.
3) 風力張線
基本技巧 - 這是利用風力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 釣手需要做的姿勢及技巧是提起釣竿, 讓部份母線離開水面, 竿先必須視乎風速及風向作出適度的提昇及指向合適的方向, 這時母線將被風吹成一個弧形而向丹錐方向作出拉扯, 從而遲緩了丹錐的乘流速度, 達到拉緊釣組及打斜釣組的功效. 環境配合 - 風流平行異向之時, 吹和緩至清勁的風, 海面浪湧影響不大, 水流方向平行於岸際或於磯石的咀位時由左後方或右後方帶出. 晃誘配合 - 釣竿提起時停止出線, 丹錐乘流速度將減慢, 而釣組將向流尾方向打斜, 如果一直持續保持這種姿勢, 丹錐將停止流動而釣組將上揚得太高或者甚至被母線拖拉至下風位反向而行, 故此釣手要不時作出道系修正並同時將釣竿放下, 也同一時間釋出母線, 這時丹錐乘流性將會再度發揮而繼續向前流動, 釣組角度也會下降, 之後再將釣竿上揚產生張線, 這種丹錐減慢流動/釣餌上揚, 丹錐正常流動/釣餌下沉的狀況將會對魚兒有莫大吸引力.
 
備註 - 這種方法是各種張線方法中最難掌握的, 因為如果釣手控制不佳(有時卻是刻意的), 往往令整副釣組向後走, 又或者令整副釣組飄離正確水流軌跡, 所以釣手採用這種方法是要勤於作出道系修正及將釣組飄浮軌跡的誤差計算在內, 方能於採取張線技術之同時將釣組送往標點. 但因為香港很多磯釣釣點都是必須於有風有流的情況下魚群活性才比較高或者才有魚群結集, 故此釣手必須要掌握這種張線技巧否則於大部份惡劣環境下根本不能發揮阿波釣法的威力, 否則便會像香港有些釣手一樣未到必要時卻採用竿先插水式, 任由釣組隨意飄流, 中魚猶如摸彩. 4) 反撥潮(炒白位)張線 :
基本技巧 - 這是利用反撥潮(炒白位)的力量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 釣手需要做的姿勢及技巧是利用釣竿, 將母線放於炒白位的外沿, 利用炒白位力量向四周散發的特性拉緊母線, 從而令處於潮目(夾流位) 或離岸流的丹錐及丹錐下釣組拉緊, 從而遲緩了丹錐的乘流速度, 達到拉緊釣組及打斜釣組的功效.
 
環境配合 - 風不是重點, 重點是釣座必須有反撥潮(炒白位)帶出, 而反撥潮形成的沖目流與外圍的離岸流相交形成潮目, 便是一等一的釣位.
晃誘配合 - 釣竿保持指向反撥潮外沿, 注意母線離開水面的長度, 離水太多會受風之影響, 離水太少則母線會受磯際浪湧之影響, 此時與竿先張線技巧一樣用手指按線杯制線時, 竿先將微微彎曲, 如果是一支竿先設計優良將會較容易感覺釣組拉緊的情況, 丹錐乘流速度將減慢, 而釣組將向流尾方向打斜, 如果一直持續保持這種姿勢, 丹錐將停止流動而釣組將上揚得太高, 故此釣手要不時將手指於線杯放開, 同時間釋出母線, 這時丹錐將繼續向前流動, 釣組角度也會下降, 之後再將手指按杯制線產生張線, 這種丹錐減慢流動/釣餌上揚, 丹錐正常流動/釣餌下沉的狀況將會對魚兒有莫大吸引力
 
備註 - 這種方法是標準潮目及離岸流狙擊手法的必要技巧, 如果環境符合通常都是一個極佳釣點, 方法運用正確, 爆釣可期
5) 拉扯張線
基本技巧 - 這是利用母線的乘流性(或水阻)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 釣手需要做的技巧是利起釣竿竿先的彈性左右舞動(在日本這種技巧叫“尖彈晃”), 讓母線離開水面, 然後蛇形地擺放於流頭,利用水面張力及阻力對母線的影響, 從而大幅減慢丹錐上母線乘流性藉此減慢丹錐乘流速度, 達到拉緊釣組及打斜釣組的功效. 環境配合 - 清勁至強烈的風, 海面浪湧中至大浪, 水表流向飄忽不定. 晃誘配合 - 採用這種方法釣手對釣組的控制度很低, 所以根本沒有相關晃誘配合.
 
備註 - 這種方法是香港磯釣中很多釣手教導新手的一種方法, 還美其名為 “圈竿圈線”, 但這種張線技巧根本與真正的[圈竿圈線] 技術發明者台灣的李嘉亮先生所發明的技術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李嘉亮先生所發明的圈竿圈線是一種活化丹錐(尤其是藻餌釣中長標釣法) 乘流性的一種突破性概念, 釣手需要經過長時間訓練才能掌握, 而這種 “尖彈晃”, 只是一種將線蛇形擺放在水上任其自由飄流的一種簡單道系修正/張線技術, 所以如果再有釣手講及圈竿圈線技巧, 請先弄清楚是否就是李嘉亮先生所發明之圈竿圈線技術, 以免蒙混了讀者, 也曲解了原創者的理念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補購回前百多期過期但不過時的釣魚人雜誌細看其中玄妙). 說回這種尖彈晃技術, 本人覺得對釣組的操控性太少, 如非必要, 並不推薦使用. 反而於道系修正技巧中用來修改或延長丹錐軌跡時較有用也較常用到.
6) 拉扯張線 :
基本技巧 - 這是利用直接拉扯母線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 釣手只需要將釣竿拉往心目中方向, 從而將浮波拉後而因為浮波下釣組的水阻作用, 釣組將作出伸展及打斜.
環境配合 - 無風無流的情況下, 或者釣手想刻意將釣餌大幅度上揚時採用.
 
晃誘配合 - 採用拉動-停止, 拉動-停止的節奏, 令釣餌產生上揚-下沉, 上揚-下沉的節奏.
備註 - 這種方法在磯釣中主要是針對一些波平如鏡的黑鯛內灣位釣場時使用, 釣手通常是將釣組遠投, 然後不停按節奏慢慢拉往腳邊, 從而激發起黑鯛的食慾, 但如果釣場無風無流, 魚的活性將會降低, 採用這種技巧將是無辦法中之辦法.
7) 丹錐張線
基本技巧 - 這是利用多一顆不同乘流性的丹錐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 釣手需要做的只是配上多一顆乘流性較低的丹錐, 藉以從後方拖拉著前方的丹錐, 從而遲緩了丹錐的乘流速度, 達到拉緊釣組及打斜釣組的功效.
環境配合 - 任何情況. 但釣場最好有起碼之流速. 晃誘配合 - 沒有絕對方法, 因為釣手是採用器具去幫助張線, 但其實某些情況下釣手仍然要採用上述六種張線技巧去輔助, 屆時釣手便需要用到相關之晃誘技巧.
 
備註 - 這種方法嚴格上來說是一種屬於關西的釣法多於屬於德島縣的釣法(雖然早從日本釣手若松敬竿先生的年代已帶出雙丹錐概念, 但阿波釣法張線技巧是一種技術, 而從關西方面成熟發展的二段釣組卻從器材方面出發去解決問題, 這樣張線技巧就變成主要環繞著器材配合而非單單操控手法, 當然二段或雙丹錐釣法的操控也是一種絕高的技巧(例如我的隊友 Team Isomer - Alvis就是一個專研二段及雙丹錐釣組的釣手, 他對雙丹錐釣組的運用就有一些是我並沒有深入涉獵的), 所以雙丹錐釣法是需要另立課題作出討論的, 故此請恕本人因為未能涉獵各種技術, 不能作出太深入意見.
後記 :
其實根據阿波釣法先駒者德島縣初代名人小里哲也先生所述, 張線技巧其實是有十種方法的, 但我發覺當中三種是從上述七種方法衍生出來的, 所以為免讀者產生混亂起見只詳述其中七種的張線技巧, 釣手只要充分掌握上述七種張線技巧, 就能應用於大部份釣場, 但請各位釣手記著, 一個釣場的環境及作釣過程中是無時無刻不在轉變當中, 所以釣手必須要懂得將此等張線技巧靈活交替運用, 例如一開始釣磯際時用重量張線, 到一定距離又可能轉為竿先張線, 當丹錐循一定軌跡前進時開始到達近場與離岸流交接的潮目位時又可能需要利用反撥潮的力量產生張線, 這樣才可以於整個作釣過程貫徹阿波釣法中張線及晃誘技巧的理念. 另外各位釣手也應該明白雖然張線技巧是阿波釣法的一個重要技術及理念, 但釣場上正因為千變萬化, 釣手絕不能一成不變, 必須懂得磯釣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取捨”, 如果釣場上能長時間採用張線及晃誘技巧令釣組形成一個最適合魚類覓食的狀態當然最好, 但如果釣場環境太過惡劣, 釣手往往便要放棄張線技巧返回磯釣最基本之問題, 就是 “究竟我的釣餌在如此環境下在那裡? 那裡才是魚兒覓食的位置? 我的釣餌是否能到達那裡?”, 請記住, 就算未能誘釣同步只要釣餌放在魚群中仍然有機會中魚, 但如果你的釣餌不能送達魚群的話, 因為餌點無魚, 無論釣組角度狀態甚麼好, 都只是徒然. 下一次會試試探討一些阿波釣法中鮮為人知的理念, 例如 :
為何阿波釣法中絕大部份的釣手都是採用正丹錐(上闊下窄) 而非逆丹錐(上窄下闊)?
 
阿波釣法中丹錐殘存浮力調教的理念, 如何透過手法控制丹錐的殘存浮力.其中有一些概念是我在中文釣魚傳播及資訊媒體中未見過有任何人發表過的(如果本人孤陋寡聞, 敬請指正, 多謝!), 敬請各位讀者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