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体育运动:抗日战争为什么日本最终败亡——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30 00:15:45

抗日战争为什么日本最终败亡——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

[1389] (2010-08-09)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再过几天,就是8月15日,是中国抗战胜利65周年纪念日。应该写点什么来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

  中日历史纠结始于1894年的甲午战争,这是第一次中日战争。主要作战地点是黄海,以海战为主,中日海战结果是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致远舰”管带(舰长)邓世昌烈牺牲,公祭时,光绪皇帝亲为邓世昌写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邓世昌是中国少有的,清朝、民国、共和国三朝均共同承认的英雄,这是近代中国非常罕见的现象,亦足见邓世昌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甲午战争以后,中日之间龃龉不断,经常发生强国日本经常教训弱国中国的事件。

  甲午海战十年后,1904年,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与俄罗斯打了一场大战,史称“日俄战争”,日本获胜。

  甲午海战36年后, 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9·18”事变,这是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国称为“抗日战争”。历时14年,前6年,战争冲突限于东北、华北,为局部抗战;后8年,战争在中国全面爆发,为全面、全民抗战。

  抗日战争已经过去65年了。从我的亲缘关系来讲,浴血在抗日战场的,是祖父辈一代人。

  因为,我的父亲出生于1930年,“9·18”事变时才1岁,1937年全面抗战时,也年仅7岁,是个小孩。我的祖父陈流树,出生于1899年,属于与毛泽东、蒋介石同时代的人。

  1931年“9·18”事变爆发时,祖父陈流树32岁;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38岁。因此,时值青壮年华的祖父这一代人,是当年中国抗战的中坚,他们中无数人洒血疆场,为民族独立、为子孙后代的幸福,献出了生命。

  抗战的胜利,是祖辈的牺牲,民族的荣耀;八年抗战,战场上所飘扬的,是祖辈的旗帜。

   我们,我们“60后”以及“40后”、“50后”、“70后”、“80后”……,都在继承父辈或祖辈、曾辈抗战胜利的光荣遗产,分享中国今日在世界的光辉地位。

  中日第一次战争(甲午战争),中国是以条约的形式承认日本的战胜国地位。

  中日第二次战争(抗日战争),日本是以条约的形式承认中国的战胜国地位。

  中日一衣带水,百年争霸,风水就是这样轮流转!

  喜耶?悲耶?其中的滋味,日本人比中国人感触更深!

  谈到日本,中国人更多的是愤怒,怒其侵略;谈到中国,日本人更多的是心绪复杂,复杂得难于言说……

  下面,本人从自己思考分析的角度,探讨六十多年前国力、军力雄厚的日本,为什么最终败给了贫弱落后的农业国中国。日本究竟误在哪里?

  一、对中国的历史研读过细,误入岐途

  花多渐入迷离眼。看花看多了,眼会花,不知道哪朵花好。人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太熟悉、研究过深刻的话,也会因为看到细节过多,而忽略了一些宏观方面的东西,从而误入岐途,得出误判信息。

   作为国家来讲,日本就是这样的国家。

  在这个世界上,对中国研究最透彻、了解最精细的外国——就是日本。日本自唐朝时代起,对中国进行了深刻的学习和研究。明清时,中日虽然交往不密切,但是日本始终关注中国,对中国的历史很了解。从晚清时代起至现在的二十一世纪,日本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多如牛毛,日本出关于中国的书是汗牛充栋。一百多年来,日本都是拿放大镜来看中国的。日本对中国的研究之细,世所罕见,堪称世界第一。日本的东京都现在都可以拿出一千多年前中国唐朝诗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原文抄件(日本当时的抄件,与中国现存的文稿有个别差异),可以想象日本对中国的观察和研究精细。

  中国古代政权的每一次更替,日本人都看在眼里。特别是满清入关,迅速击败李自成,亡南明政权,消灭各股反清势力是看得很清楚的。甲午战争,中国不堪一击,让日本看到了中国的实力不过如此。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本击败西方列强俄罗斯,自信心空前膨胀,更是趾高气扬。

  特别是明亡清兴的外族朝代更替,和甲午战争中日本看不到中国的有效抵抗,就以为中国整体衰落,已经属于软弱好欺的角色了。因此,晚清以后的日本,通过看历史,睹现实,交对手,认为中国已经不能称为“中国”了,开始改叫“支那”,而他自称为“中国”。

  日本研究中国历史没有错,但是,如果以为也可以象元灭宋,清亡明一样,可很轻易地入主中原,真正地当上“中国”,则完全是解读错误。因为,彼时与今时不一样了。

  二、对中国军人政府的抵抗决心估计不够

  清亡明,甲午胜,等等事例的确说明中国国力和民族凝聚力不够强的某些事实,但是,日本人疏略了它现在所遇对手,其对手不是文弱、有才、通过写文章考试选拔的文官集团,而是强硬、有知识、在军校和战争环境中培养起来的有抱负、有理想的革命军人政权。——这就是历史与现实的巨大差异。

  当时中国最大的两支政治力量——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地盘,军队。而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党在1928年完成了名义上的国家统一,建立了国民军政府。当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对手是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革命政府。

   1937年“7·7”事变爆发前,国共两党因为西安事变的原因,其实已经初步谈成合作抗日的意愿,彼此已经不再视对方为敌了,随时等待合作了。所以,“7·7”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很快在庐山发表谈话,也敢于放开说:“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蒋介石敢这样说,是因为他内心作了全面迎战的心理准备,他不想再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了,他要用枪杆子说话。

  蒋介石本人也是讲究枪杆子出政权的,他的政权是靠打仗打下来的。他对战争很熟悉,很了解,他不是文官,他是武人,他崇尚武力,迷信武力,意志很坚定,他的抱负是要武力统一中国,对剿共不手软,对日也不会轻易服输。 当时,中国的另一支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由中国知识分子精英所领导,艰苦的万里长征都走了过来,是一支身经百战的军队,充满血性,很能打。因此,在对日抵抗方面,国共两党都很强硬,决心很大,信心很足(国民党内部有犹豫派,后来汪精卫分裂当了汉奸,个别地方军阀有投降派,但抗战八年中央军打得很英勇)。

   反过来,日本对中国的军人政权抵抗决心估计不足,他们天真地以为这场战争也会象以前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样,打赢一、二个战役后,就会把中国搞掂,中国就会乖乖坐到谈判桌前,对日俯首称臣,然后割地赔款……

  所以,当时侵华日军口出狂言“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是,情况远不是这么回事。

  中国誓死抵抗!结果出现了战争愈打愈大的局面:中国愈是抵抗,日本愈是猛攻,企图制服中国;日本愈是猛攻,中国愈是拼命抵抗。战争就由小打(泸沟桥小冲突),到中打(进攻北平),再到大打(淞沪战役),最后全打(日军全面侵华)。战争一打就是八年,没有办法停下来。战争的最后结果是以日本的彻底失败为告终。战争结束后,日本丧失了原有的一切在华和海外利益,本土被占领,至今仍受美国驻军、监视。

  三、日本军人政府执政迷糊:不知道中国国很大、水很深

  1999年,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访问中国,去了中南海拜见国家主席江泽民。事后,有记者问桥本龙太郎有何感想?桥本龙太郎脱口道:“中南海好大,大到可以装下几个日本的首相官坻”。见识了吧?单中南海的大,就日本首相感慨万分。中国有多大?大到让日本摸不到边。

  没有到过中国的日本人,对于中国的大,是没有什么感觉和体会的。只有到了中国以后,见识了中国以后,才会慨叹中国何其大啊!

  中国很大,一个四川省,就相当于法国的面积;全国面积之和超过中欧、西欧加起来的十几个国家。中国是日本国土面积的30倍,当年中国人口比日本多二十倍(现在比日本多10倍)。

  日本军队再多,到了中国以后,就象撒胡椒面一样,只能零零星星地分布。当年的中国是农业国,是农业经济,日本打赢几个战役,占领一些地方没有用,占了一些城市也没有用。中国的优秀军政人才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把农村、农民组织起来,的的确确形成了强大的抗击力量,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1940年,冈村宁次出任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后,对华北的情况作了调查。据他统计,华北每平方公里只有2名日军。活动在敌后的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每天都在消耗日本兵,正面战场国民党正规军又与日军大规模作战,战争天天都在打,每天都在死人,小日本如何经得起这种消耗呢?

  当年,日本是工业国家(中国还是农业国),制造业发达,军力强盛,战斗能力很强。但是,再强的军力,到了中国也难施展。中国是一个各种地貌类似极其复杂的国家。有高山,有平原,有沙漠,有山地,有丘陵,有青纱帐,有江河水网地,还有热带丛林,等等,每一种地形地貌,都可化为军事利用。适应这种地形,另一种地形却不一定适合。懂城市攻坚,不一定擅长山地作战;懂山地作战,不一定适合在水网地打仗;平原地带虽然可以发挥机械化战车的优势,但是,当地部队的地道战也很不好对付。

  中国很大,地形分三级阶梯。成阶梯状的地形,对中国有利,中国军队据高临下作战,日军的优势战力发挥不出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抗战八年,日军只占领第三级阶梯内的区域:即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的地盘。而且日军占领的东部的这些区域,还成块状地东一块,西一块地分布着国统区和抗日根据地。中日对垒,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战争打到这到这份上,日本有多少胜算呢?抗战爆发初期,蒋介石提出的“以时间换空间”,毛泽东提出的“论持久战”,讲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打持久战。中国很大,所以,有足够的本钱来打持久战。所幸,国共的两位高人都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国共对抗战都很有信心和耐力。

  中国不仅大,而且水很深,日本不知道中国的水有多深。日本不是很喜欢汉奸吗?日军利用汉奸、伪军来对付中国抗日军队,实行以华制华的方针。

   但是,汉奸也是人,而且是中国人。是人,就复杂了。嘿嘿,日军中的很多情报,就是从汉奸中透出去的。汉奸中,有人是坏事、好事都做。伪军反正投共、投国的也不少。汪伪的情报机构头目76号主人李士群,够坏吧?杀了很多抗日志士,但是,他为中共递过情报,暗中帮过新四军…… 汪伪南京市市长周佛海,够坏吧?嘿嘿,他主动与戴笠联系,暗中为军统服务,吃里扒外,吃外扒里,日本人防得了吗?

  1943年,身在江苏的新四军军长陈毅,奉令去延安,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工作,千里迢迢的路程,完全靠步行走路,经安徽,过河南,跨河北,转太行山,过山西,到陕北,交通路线弯弯绕,既有根据地,也有沦陷区,很是危险。但是,陈毅去延安的路上有惊无险,基本上很安全。过日占区的时候,晚上站岗的伪军哨兵,都是白皮红心的“自己人”。陈毅一行,晚上悄悄过去就是了。无影无踪,查无凭据。这样的事在当时是寻常见的。

  日军花了大量军费养起来的伪军就这样帮他们站岗的。不依靠伪军吧,日子更难过,兵力不足,语言不通。依靠吧,作为人情社会的中国特色,日本人的确不知道这水究竟有多深?

  更何况,中国北面是苏联,上海有租界,香港有英国军队,广州有美国商行。后来,果然日本触犯众怒,日军最终在中美苏盟军的联合打击下,走向了土崩瓦解的灭亡。

  中国国很大,水很深。中国这趟水不好趟。蒙古人曾经趟了,蒙古从此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外蒙古是民国时才独立出去的)。满族人趟了,东北成了嫁妆,从此中国有了东北三省。日本人也来趟一下,滋味如何,冷暖自知。好在他们抽身快,否则中国今后就多了一个日本省了。

  四、日本岛国的民族性是战术精细、战略短浅

  日本,是一个岛国民族。由于长期的居岛生活,视野有视,生存不易,因此,养成了很精细的性格。

  日本人很重视细节,对于细节的东西,可以做到极为精致。日本的精细化管理和制造是世界一流的。只要是做小的东西,世界上没有哪个家国家能够与它比。

  看看日本的环保吧,足见这个国家的精细。所有城市垃圾,拉去焚烧;焚烧时,利用产生的热能进行发电;垃圾梦烧后,利用灰渣压制成砖,用于铺设城市广场、街道。这些其实都是细节问题,只有日本才会考虑那么周到。

  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等,是极其精密的设备,日本人的生产品质,举世公认。

  今年春天,全国舆论大骂“富士康”是血汗工厂。富士康其实是“代工工厂”,即主要是帮人组装机械。别小看组装这玩艺,日本生产的打印机,把配件交给中国的许多工厂,我们的工厂就是组装不了。

  日本最拿手的绝活是——细;中国最拿手的绝活是——大。

  中国喜欢大。大,在中国与人联系在一起的时感觉很爽。被人称大师、大领导、大商人、大教授感觉很舒服;中国人河叫大河,路叫大路,树叫大树。开会叫开大会,赴宴叫吃大餐…… 这些都很爽。

  中国人慎用小。小,在中国与人联系在一起时候感觉是收敛、不爽。如小人、小气、小量、小东西、小鸡肚场。

  中国不喜欢日本人,除了有日本对中国的战争伤害情绪以外,还与中国人的“大”、日本人“小”的民族性有关。

  中国的大,讲究战略;日本的小,讲究战术。

  中日对垒作战,日本人战术精细,中国往往吃眼亏。抗日战争,单从战斗、战役来讲,日本人胜多败少。

  但是,日本缺乏中国的大气和战略,时间一拉长,它就出问题。战术能赢,战略赢不了,始终要败。日本侵华,赢在战术,败在战略。

  发起“九·一八”事变,以1万多人的关东军优势,竟然驱逐张学良二十多万人的部队出关,一举而占中国东北三省,从战术上看,日本是赢了。但是,从战略上来看,它是赢吗?中国会善甘罢休吗?世界他国会不警惕吗?

  堂堂一个国家,偷偷摸摸发起战争,突袭人家美国珍珠港,多么小人,多么小气,多么缺乏眼光。战术欺骗成功,战略是成功吗?

  日本的所做所为,都是与日本人的民族性“小”有关的。就国家而言,说日本是小人之国,一点都不冤枉。

  纵观日本侵华14年(从1931年算起),可以说日本是有侵略中国之心、之术,但却无完整的侵略战略。

  不妨从那份著名的“田中奏折”讲起吧。1927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并制定的《对华政策纲要》(即田中奏折):“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这份奏折在1929年被中国间谍窃取并曝光。

  严格来讲,这份奏折表明的是战略意图,而非战略行动计划。抗战14年,日本侵华无完整战略,而是步步升级,愈打愈大的。

  先谈“九·一八”事迹吧。1931年,策划“9·18”事变的是日本关东军三名军官:他们是坂垣征四郎(战后定为甲级战犯,被处决)、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战后定为甲级战犯,被处决)。从战后披露的资料来看,应该说这一行动在事前以种种方式周知了天皇,可能得到了天皇的默许,但日本政府和军部应该不知道。事变爆发后,因为张学良的不抵抗,日本作梦也不敢想,关东军竟然以极小的代价夺得了整个东北三省,为日本攫取了极大的利益坂垣征四郎、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在事成之后,不仅未受到责任追查,而且得到重用晋升,他们实现了自己作为军人的荣誉梦想,他们的作为受到日本全国人民的欢呼和尊崇。

  但是,大凡事情玩过火了,总是不妙。一个国家的发展政策,如果被下级军官搞出事来,然后牵着走的话,哪有发展战略了呢?哪怕有再多的眼前利益,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一个没有发展战略的国家,又怎么会有什么国家前途呢?

  请看涉及一国外交的严重问题,日本如何对待——日本听由关东军进行处置。

  关东军在东北得手后,就东北的发展前途,坂垣征四郎与石原莞尔发生意见相左。

  板垣征四郎主张直接占领东北,作为日本的领地进行统治。

  石原莞尔认为,不宜采取此种极端做法,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民心以及国内外形势。石原提出,可以与中国签约,采取“治权换主权”的方式来管理东北。即承认中国对东北有主权,但治权交给日本。

  双方意见相持不下。土肥原贤二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成立一个由日本控制的满洲国,请废居天津的前清宣统帝溥仪来当皇帝。这个方案最后被大家认可并付之实施。但是,这个伪满洲国在国际上没有人承认。

  并不是所有日本人都没有战略眼光。当时担任关东军作战参谋长的石原莞尔看到国家被他们下层军人玩成这样,知道迟早有一天会有灾难,内心其实很是不安。

   1937年,“7·7”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石原莞尔是力主不要扩大事件的人。但是,别人不理会他。你石原已经通过“9·18”事变攫取了晋阶的荣誉,我们不搞事端出来,又如何可以建立功勋呢?

  因此,日本国内、军内一片喊打!石原的话,没有人听进去。全国人人喊打,个个口出狂言要教训中国。

  中国作出不后退的决心, 战争由此升级了!日本从此全国卷入了战争之中,中国被迫进行了八年艰苦的抗战。

  这就是由战术引发的战略问题,发动侵华战争不是日本政府的国家发展战略,因为它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但是,日本因为没有战略,因此,战术事件爆发后(中日冲突),就自动转变升级为战略问题——中日全面战争。

  希特勒是有战略的。希特勒发动的对波兰、法国、苏联侵略战争,都是蓄谋已久,精心准备,倾一国之力突然而全面为之,与日本的由小变大、越打越大有明显的不同。

  请看日本是如何扩大侵华的:1937年“7·7”事变爆发后,日本增兵中国。中国主动出击上海的日本舰队,日本再次增兵,兵发上海,全面侵华,战争越打越大。日本攻下上海、广州,攻克中国首都南京后,并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企图以此震慑消除中国的抵抗决心。

  中国没有退路,更加舍命抵抗。日本一鼓作气,倾其全部力量,开始想灭亡中国,占领了中国东部沿海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

  中国为了免于亡国,在东部战场开打之际,动员严重缺乏施工机械的20万中国劳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用极原始的工具,用了10个月的时间,用他们的双手在云南和缅甸的崇山峻岭间,1938年8月,从云南昆明打通了一条通往缅甸仰光的公路,此称“滇缅公路”,全长959.4公里,这是一条埋葬日本占领中国的梦想的交通大道。

  因为滇缅公路的开通,战争物资从海外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中国的抗战有了物质支撑的力量。有了这条线作为保障,持久战就能打下去,日本就没有胜算。

  好了,打到这里,日本如果冷静下来,知道没有胜算,通过谈判解决中日争端,战争就不会持续扩大和发展,它的许多在华和海外利益还是可以保住的。

  但是日本不是这样,它想要赢这场战争,因此,它要想办法切断中国的这条运输线。日本要断滇缅公路,就必须占领缅甸(英占区),就必须对英宣战(当时英美已对日进行经济制裁,物资禁运,日本的石油、钢铁、煤炭空前紧张)。

  日本再次不顾一切,豁了出去,计划向英美宣战,占领香港,占领东南亚,占领缅甸,切断中国的海外运输线,以迫中国投降。

  与英美开战?这个险冒得太大了!当时的日本首相近卫文磨慌恐不已,不敢冒这个险,于1941年10月宣布辞职。

  当时担任陆相的是东条英机,此人除了忠于天皇,智力平庸,处事愚鲁,平时被同事直呼其为上等兵东条的。天皇看中他,就任命他为首相。

  于是,东条英机把日本领上了更高层次、规模更宏大的战争。再一次由战术问题(切断滇缅公路、解决国内石油不足等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解决途径就是——向英美开战!于是,日本发挥其“小”的本性,于1941年12月,偷袭美国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迅即占领东南亚,占领缅甸,切断了中国海外输入线。

  运输线又怎么切得断呢?在美国的帮助下,中美利用印度的海港,开通了空中飞行路线——史称“驼峰航线”。大量的战略物资空运中国,再源源不断地转送到抗战的前沿,抗战仍然持久地打下去,日本仍然没有胜算。

  为了增加运输能力,美国工兵和中国军队,利用铲车等现代机械工具,劈开伊洛瓦底江的丛山峻岭,开通了印度利多至中国昆明的战略公路,史称“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日本切得断吗?

  日本听到中美开挖中印公路,在印度训练远征军,1944年7月,日军驻缅司令官木村兵太郎指挥驻缅日军发动“断作战”,妄想攻入印度,再次切断中国的对外交通——又一次的战争扩大计划(把战术当作战略)!不过,这一次,日本彻底败了。首先是在去印度的路上,野人山的自然条件,让日本损兵折将;其次是中国远征军的凌厉攻势,3万日军葬身战场。

  日本象一只凶狠的山鹰,终于中箭受伤,从悬岩峭壁间坠落下去,一路跌落,最终粉身碎骨。一年后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不得不宣布无条件投降!

  当然,日本当年的缺乏战略,与其走马灯般地更换政府首相,内阁经常变也有关系。但是,本人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日本的民族性“小”所决定。

  阿水 《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