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股骨头坏死:从江苏到云南,从宿迁到昆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30 19:40:35
仇和:永不停歇的改革之路
 
2008年12月01日08:41  来源:人民网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昨晚,“中国改革开放30年论坛暨评选活动”获奖结果在北京揭晓,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再一次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杰出人物”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人物”两项大奖。
此前,9月27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上,仇和当选“中国改革贡献人物”;11月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巡礼暨改革之星”颁奖典礼上,仇和荣获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改革之星”称号。
三次评选活动都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对中国改革开放作出重大贡献;三个活动都经过同一个程序:公众推选;三项荣誉称号都有一个特点:仇和,是唯一的在任地方省部级领导干部,也是唯一的省会城市书记。
短短两个月,一位省级领导、市委书记连续三次荣获中国改革人物勋章,这绝非偶然。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对中国而言,今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过去的30年,中国经历了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事业,各种改革探索在艰辛磨难中突进,各种发展模式在解放思想中尝试,各种思想潮流在风起云涌中验证。
时势造英雄。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造就了一批改革者的光荣与梦想。他们承担起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弘扬改革精神,探索改革模式、推进改革实践,为共和国镌刻了一段富于智慧和创新的历史。
仇和连续荣膺“中国改革贡献人物”、 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改革之星”、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杰出人物”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人物”三顶桂冠,是公众对这位改革人物的最高评价。
从江苏到云南,从宿迁到昆明,“改革”和“创新”都是仇和身上最具标志性的符号。
在共和国盘点、总结辉煌灿烂30年的当口,从曾被媒体称为“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到现在被众口一词地高票当选,其间的变化还应了仇和曾说的“群众认可、社会认同、专家认定。”
宿迁改革:在争议中声名鹊起
仇和说:天下最有干头的干部就是县委书记和县长。
自担任沭阳县委书记起,他就因勇于改革,敢于创新,一直给外界以“改革者”的形象。在沭阳、宿迁,围绕落实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等“四权”,先后创新了任前公示、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勤廉公示等制度,特别是1997年在沭阳县首创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被写进《干部任用条例》在全国推广。
为破解军队转业干部安置难题,他首创“积分公示、公开选岗”制度,得到军地双方的一致好评,已被全国很多地方采用。有人说他“卖医院”、“卖学校”,实际是针对宿迁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通过把社会事业领域的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分开,竞争性领域和非竞争性领域分开,产业性和事业性分开,经济性和社会性分开,引进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扩大增量资源,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教育领域坚持“一保三放开”,保证义务教育同时,逐步放开学前、高中和职业教育,使教育很落后的宿迁成为苏北第一,达省均水平;卫生领域坚持“管办、医卫、医防、医药四分开”,把竞争性医疗逐步推向市场,把公共卫生全力做好,扩张了医疗资源总量,提高了优质资源比例,宿迁成为苏北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为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他在沭阳、宿迁大力实施“两后双百”、“三就三百”和劳动力转移开发“四全工程”等安民、惠民、富民举措,努力扩大就业,推动全民创业。
主政沭阳、宿迁十年,仇和大胆探索党委执政、人大督政、政府行政、政协参政、百姓评政、司法公正等方式方法,寻求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对握,培育市场引导力,组织社会参与力,实行法制规范力,运用党政推动力,改革传统的“发文开会”方式,形成“制度创新和社会动员”新路径。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一些媒体的炒作报道,仇和被赋予了“人性”不足,留下“铁腕”形象、“人治”印象。对其争议,一度甚嚣其上。
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指责和误解,但在仇和主政时期,宿迁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等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江苏省第一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中国改革之初的破题之语应在了改革者仇和身上。在“仇和现象”热议中,仇和从宿迁市委书记升任江苏省副省长。2007年末,调任云南。
昆明新政: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
2007年12月28日,初次在昆明市干部大会上露面的仇和就掷地有声地表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不发展没有出路,不改革就难以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要大力推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彻底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仇和短短20多分钟“就职演说”,“改革”和“创新”等字眼高频率地向昆明的领导干部们扑面而来。
媒体评论:有仇和主政的地方,一定会刮起改革“旋风”。
2008年,宿迁的改革“旋风”刮到了昆明。仇和说:“区位不能移动,但可以提升”,“提升”的法宝就是思想大解放,就是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仇和给昆明这座有着“温吞水”之称的城市注入的不竭动力。
这位“改革人物”以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果敢有力的执政手段,让昆明政坛为之一振:“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以及“一线工作法”、“工作成果倒逼法”……一连串前所未闻的新词汇、新要求、新制度,使昆明党政机关干部尝到了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火力”;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教育改革、医疗卫生改革、招商引资、推进依法治市和制度创新、“一湖两江”综合治理、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城中村改造等多项政策和措施轮番出台,更让各级各部门马不停蹄一路小跑。
短短一年,昆明成为新闻源发的热土、成为招商引资的热土、更成为改革创新的热土。
站在2008岁末,穿透喧嚣的媒体炒作、透过各种质疑褒贬,冷静回望面貌一新的昆明时,我们已经能隐约触摸到那条能够破解影响昆明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改革路径一:软环境建设
软环境建设,是仇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2月14日,春节大假收假的第二天,昆明市召开全市优化软环境动员大会。 仇和新政的“第一把火”直接指向软环境?
仇和说: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是西部地区,越要注意提升新的管理能力,注意提升思想、思维、思路。他反复强调昆明要打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低生产成本、低交易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投资环境:。
2008年.昆明市级506项行政审批项目精简为141项,昆明一跃成为全国行政审批项目第二少的省会城市,而全市原先的17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只保留95项。
“事难办,找书记、找市长”,这一让昆明老百姓底气十足的话,源自于《昆明日报》向社会公布的全市副县以上领导干部的859部办公电话,各县(市)区、市级各部门的“一把手”也破天荒地通过《昆明日报》和昆明电视台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
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五办”作风和“一线工作法”,实施“工作结果倒逼法”,建立最严厉的问责制度、最严格的限时办结制、最严肃的服务承诺制,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更是让市民拍手叫好,让投资者舒心畅快。
工作方法的革新,颠覆了传统的行政模式,曾经的“庸、懒、散”之风得到有效纠治。《中国青年报》更是直言:10个月变革,189项制度,仇和“戳了官员们的懒骨头”。
没有软环境建设给昆明上下带来的从观念到行动的转变,没有给行政管理体制带来深刻变化,给干部作风和执行力带来大改变,就不会为昆明新一轮招商引资潮营造了一个“三最四低”的良好投资环境。
改革路径二:制度机制创新
一位学者说,对仇和的改革不能仅仅是看热闹,应该看看他究竟变革了哪些?
“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是仇和的执政理念。他说:我们解放思想,就要研究全体昆明人在思考是什么、处在什么阶段,要把昆明人的信念、理念、观念和思想、思维、思路判断准确,不能照搬照抄,要有针对性,找准起点,找准起跑线。他提出,要打“改革的时间差、开放的空间差、创新的信息差和治理的制度差”。
仇和以自己大胆创新的举动,影响着昆明市各级领导干部。他总是不断告诫各级领导:要抓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在创新上做到快人一步、先人一步、领先一步。
仇和在昆明的一年间,围绕着“八大探索”,大胆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机制:
一是创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形式,探索区域推动与城市带动相结合;二是创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探索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对握;三是创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定位,探索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双向启动;四是创新区域经济社会结构调整,探索所有制结构与城乡结构调整统筹推进;五是创新区域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探索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农村产业多元化同步发展;六是创新区域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探索政府扶持发展与鼓励社会兴办的合作路径;七是创新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构建,探索上端封顶与下端保底的兼顾;八是创新区域发展政府职能定位,探索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全面协调。
在昆明履职一年来,仇和将体制机制创新贯穿于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推广到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方面,并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环保等公共服务领域推进改革。
仇和在昆明体制机制创新的成功实践,有力的推进了昆明市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改革路径之三:倚重法治
2008年4月9日,这是一个被媒体忽略的日子,但却是一个新昆明发展进程中应该值得一书的日子。
就在这天,昆明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决议,将昆明市委、市政府此前颁布的《关于在全市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这一总结性、纲领性的施政方针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
有网评表示,这一决议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表明“仇和新政”善于利用人大这一立法机构,将成熟的改革经验、措施、政策转化为地方法规。二是这一决议及此前的关于软环境建设的意见中的关键词是法治,有关法治的内容几乎占了一半的篇幅。
而在学者看来:它就像一篇理直气壮的“法治宣言”:展现了一种政治热情与心理强势;对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强调,展现了对现代法治思想的深刻理解。
除了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通过公开官员电话、公开承诺、投诉整改公示,建立起一个公开透明的政务系统之外,在仇和主导下,昆明市建立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制度,聘请媒体为舆论监督员制度,支持媒体“揭短亮丑”等,让执行效果大白于天下、让群众监督评说。
有媒体将解放思想和倚重法治看作是“仇和新政”的支点。
仇和说:作为公众决策的主导者、公共管理的行使者,必须思考和研究信息传播的方式、途径和规律,适应在媒体关注、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尤其是在处理重大公共事件时,要主动引导、积极应对,确保事件真相和工作进展等信息第一时间准确传递给公众。
舆论凝聚人心、赢得人心、引导人心。于是,2008年我们看到,昆明市民和商户到政府办事好办了;昆明天蓝了、城绿了、河清了;旨在缓解昆明交通拥堵的各项工程正不舍昼夜加紧施工;36个招商分局赶赴沿海发达地区,500强企业纷至沓来,一向挑剔的浙商将昆明评为“最佳投资城市”、“2008中国制造业最佳投资城市”称号也花落昆明;439名校长是通过公开选聘产生的,更多的优质学校已建成或在建中;治理滇池有了“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思路,有了“河长”、“段长”这样的新“官职”;有了面向全国公选100名县(处)级后备干部的举措;对市政府秘书长和区委书记等职位实行差额推荐……上半年,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排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次大幅度提升,呈现出了速度快、质量高、效益好、活力强、环境美、民生优的良好态势。
9月26日,昆明荣获云南省解放思想大讨论先进集体称号。有专家认为,昆明的改革创新由于是内生创新,而非外部移植创新;是开放式动态创新,而非封闭型固化创新;是渐进性创新,而非突变式创新。有些做法已经破解了一些制约和影响昆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其普世的示范作用。
有中国管理“教父”之称的张瑞敏信守着企业管理学家德鲁克的一句话:管理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结果。你的逻辑对了,我的结果对了,你的逻辑就没有意义。
其实,于在争论困扰和褒贬难测的荆棘中奋力前行的改革者而言,又何尝不如此。
2008年11月30日21时15分,当主办单位宣布仇和获奖时,仇和没能到场领奖,他正率昆明市经贸代表团出访东南亚,寻求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外战略合作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