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品房户型图:辛亥革命最大的战役 鏖兵阳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03:12:14

孙大炮一辈子没干过什么好事,但他说的一句话我很赞赏,“欲享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此谓之曰革命”。1911年的辛亥革命就是中国38年痛苦历史的开端,而辛亥革命最重要的一战就是阳夏(汉阳与夏口)战争,这一战让一个革命党的“军神”黄兴原形毕露,却让一个本来很低调的冯国璋男爵声名大噪,更深刻影响了民国初年的政治格局。





一、战争的缘起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事情要从1908年11月14日说起,清朝实际上的末代皇帝—德宗载湉,也就是光绪皇帝在这一天被慈禧老太婆毒死,而老太婆也在第二天死去,标志着清朝已经名存实亡。说点题外话,光绪是个很有特点的皇帝,年轻英俊,性格执著,对爱情极为忠贞,一生只有一个女人—珍妃,一生只有一项事业—变法。很多皇汉朋友对光绪采取选择性失明的态度,因为他把大清改为中华帝国的变法设想,实在让他们尴尬,没法再拿满汉之争说事。

1900年之后的光绪,在朝野之间声望愈隆,他在1898年的变法主张,1900年要求镇压义和团拒绝对十一国宣战的主张,都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他准备搞君主立宪,在瀛台10年软禁期间大量阅读西方政治、历史、法律书籍,成为国内立宪派、保皇党、维新派心中的明灯。而1908年他被毒死之后,南方早已离心的诸省失去了君主,立宪派保皇党维新派失去了指望,纷纷投入革命党的怀抱。北方袁世凯的北洋集团失去了最后最大的制约。本来命若游丝的清朝全靠一个君主立宪的念想吊命,现在君主都没了,还立个毛宪?大清的灭亡已经无可阻挡,但真正令其灭亡却是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在1908-1911这三年里,朝野上下都是一片乌烟瘴气,无论是大清还是革命党,这就不多说了。只说在1910年这一年里,四川发生了很搞笑的事情,话说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前一年死了,留下的位置很多人觊觎。最接近这个位置的人乃是工部左侍郎兼邮传大臣盛宣怀,他是张的得力干将,也是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的老总。他向清廷提出继任两江总督,清廷说可以,但先得把张搞汉阳铁厂留下的几百万两银子烂帐给填上。老盛何等精明人物,当然不愿自掏腰包,却想出一个馊主意,他建议清廷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理由是这两条铁路给民间自建好多年,只修了100公里不到,不如清廷拿过来和洋人合建(实际上修铁路的官绅都是腰缠万贯的贪污犯,修得好才怪)。其真正的理由,是要把铁路抵押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借个几百万两银子,不就把洞填上了?至于四川士绅的股份,那国家当然是一分钱不会给的,简单说就是“强制拆迁”,而且路款全收,政府和洋人开发商合伙捞钱的把戏。大伙儿对这一套肯定熟悉得很,哥就不多解释了。


强权要没收贪污犯的财产,湖南、湖北、广东、四川四省的官绅当然不买账,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这个历史教科书上是大写一笔,说白了就是100年前的钉子户运动。哥不明白的是,前朝的钉子户干吗就表扬,本朝的钉子户好像就换了种说法捏?保路运动很快就超出了清廷的预估,因为清廷的一个死敌—哥老会趟了这趟浑水,人可是当年南明的遗民,以反清复明为天职的。四川总督赵尔丰感觉问题严重,调集了武汉新军入川镇压,这下子把武汉给空出来了,于是,真正的杯具发生了。


话说,在当时的武汉有两个革命党组织,一个叫文学社一个叫共进会,前者和同盟会有敌对关系,后者和同盟会没个毛关系。因此炮党常常说武昌起义怎么怎么的,还搞了双十节云云,都是扯淡,武昌起义压根与炮党无关,人纯是往自己脸上贴金。文学社和共进会本来彼此也看不顺眼,但因为新军主力去了四川,把一批不可靠的部队也就是这两个组织渗透的部队留在武昌,让他们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两党联手准备搞一家伙,结果消息不密,清廷开始抓人,只好提前动手,居然一举侥幸成功。这是傻人有傻福,才3000人的部队就控制了偌大的武昌,湖广总督瑞澄逃走。只是这些傻革命党凭北京话来抓人,起义当天就杀了1500操普通话的人,然后推出黎元洪这个清朝大忠臣当头,充分说明这些人蠢到何种地步。





二、战争爆发与兵力配备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武昌起义成功引起一连串连锁反应,南方诸省本来就反得差不多,于是借机纷纷宣布独立。把衙门的牌子一换,就变成了独立军政府,搞笑无比。清朝这下急了,经过和袁世凯的一番半推半就,讨价还价,最终袁大头的北洋军还是出动了。袁的政治智慧决定了,他将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一方面利用革命党向清廷索取最大好处,另一方面利用北洋军力向革命党要挟。


但是在多次谈判中,革命党始终态度强硬,老袁决定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这里就必须提到一个人了,所有明眼人都明白大清的江山必定不保,但孤臣孽子必定是有的,比如大清二等男爵冯国璋将军,忠臣良将四个字形容他是非常合适的。

14日,清政府编组一,二、三军,以随荫昌赴湖北的陆军第四镇及混成第三协、十一协为第一军,荫昌为军统(也称总统);以陆军第五镇为第二军,冯国璋为军统;以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为第三军,载涛为军统。三军迅速向汉口附近集结,当时北洋一镇(师)下辖4个步兵标(团),马炮各一标,工程兵一个营,总计12500余人。当时清军方面总共出动约5万余人,但真正投入战争的主要是北洋军第四、第五镇的25000人。


革命党方面,占据武昌之后,革命党立即扩军,拥有民军两万人,都是武汉当地人,拥有强大的作战意志,但训练几乎没有。但革命党擅长做地下工作,自武昌新军打响反清第一枪后,不到三个月,在清朝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四个标的新军中,先后反正、解散、溃败的约有七个镇、十个混成协、三个标,基本上除了北洋军,其他的10万新军都倒向了革命军。南方独立省又截留粮饷,扩编军队,迅速拥有了20万左右的军队,但命令不一各行其是。虽然湖北军政府向南方发出求援电,但真正来援助的也就是湖南的两个协1万6千人。根据湖北军政府的整编,湖南援军划为第一、二协,湖北军为第三四五六协,总共4万余人。


三、战争第一阶段


武昌起义一打响,清廷猝不及防,武汉三镇全部落入革命党之手。主要的战事发生在汉口(夏口)北方10公里的刘家庙高地,革命党很快夺取了该地。随后荫昌率军试图攻取刘家庙也未成功,原因主要是北洋军的消极态度。最终清政府在和袁世凯谈妥条件之后,解除了荫昌的职务,让冯国璋担任了总指挥兼第一军总统,段祺瑞为第二军总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冯国璋拿到指挥权后,立即把刘家庙作为主攻目标。10月26日晨,清军水陆协同,向革命军发动进攻。先由军舰数艘,乘革命军青山炮队疏于戒备之际,驶至谌家矶附近,从翼侧向三道桥以南革命军阵地实施火力急袭。革命军猝不及防,牺牲五百余人。滠口的清军在机枪和管退炮火力掩护下,乘机通过三道桥,沿铁路两侧发动猛攻。革命军依托工事顽强抗击,终因减员过多,被迫后撤。上午10时,刘家庙复为清军占领,革命军退守大智门一带。


正当激战之际,前线指挥张景良(心向清廷的内奸)临阵脱逃。中午12时,第四标统带谢元恺自告奋勇,指挥部队向刘家庙反攻并得手,北洋军退守造纸厂。当日革命军总计伤亡约1500人,北洋军伤亡约500余人。26日晚,军政府从武昌调步兵第五协、敢死队两大队,从汉阳调步兵第一协一部,增援汉口,总计约万人,准备于第二天乘胜进攻,驱逐造纸厂之敌。


27日凌晨,清军集中更大兵力,先于革命军发起进攻。其部署是:第四镇从造纸厂正面进攻;混成第三协从戴家山、姑嫂树迂回革命军翼侧。革命军由于部署不到位,只打了一会,部队弹药告罄,加之新兵不善于利用地形,部队伤亡过大,不得不从刘家庙逐步后撤,退守大智门一带。清军夺取刘家庙,进至洋商跑马场,当日革命军再次伤亡逾2000人。


当晚,军政府召集会议,研究配备缺额干部,派炮队二营增援汉口,派工程营帮助驻汉口各部队赶筑和加固工事,而27日冯国璋已经赶到汉口,立即赴前线亲自督战。28日上午,清军继续沿铁路向大智门猛扑,并以进占洋商跑马场之清军,绕道三义桥,迂回革命军翼侧。时张景良又不在战地,部队无人统一指挥。革命军与敌反复争夺,因后援不继,被迫从大智门后撤。据守歆生路的革命军,依托坚固房屋,进行顽强抗击,多次以冲杀肉搏打退清军的进攻。


  29日,北洋军的重炮运抵战争,在刘家庙高地架起大炮猛轰革命军炮兵阵地。由于革命军的炮兵目标暴露,火炮和人员损失很大。清军在优势炮火支援下,不断向前推进,相继攻占了歆生路口及华商跑马场。革命军分别退守玉带门及歆生路以南街市。此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但由于北洋军炮火优势,革命军节节败退。最终清军全部占领汉口,随后战争出现了10多天的奇怪静默期。





四、议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冯男爵的进攻极为犀利,虽然革命党人牺牲精神很强,但却被其铁血手段压得喘不过气来。可是这个平日素以岳飞自诩的名将,也遭到了朝中的“秦桧”牵制,这个秦桧不是别人正是袁大头。袁大头一开始就存着养寇自重的想法,他很清楚,如果没有革命党,恐怕清廷下一个清除目标就是他自己了。所以战争过程中他就派王士珍去暗示冯国璋,凡事悠着点。冯的回答是掷地有声的一句话:余只知精忠报国,不知有他。真是让袁大头哭笑不得。


但是在袁的严令以及后勤牵制下,比如少发炮弹之类的,冯男爵最终不得不暂停进攻脚步,让袁的使者和革命党继续谈判。袁的亲信于11月10日到武昌进行和平试探。因其坚持以君主立宪为停战议和条件(袁做总理大臣),虽为黎元洪所接受,却被革命党人拒绝。袁世凯诱和不成,也感觉革命党不识抬举,终于同意冯男爵的一再请求,让其进攻汉阳。


此时革命党内部也出现了变化,同盟会的军神黄兴到了武昌(同盟会终于出场了,大家鼓掌,炮党泪流满面),湖南两协援军也到。黎元洪搞了登台拜将的闹剧,把指挥权交给了黄克强。黄春风得意之下,立即决定反攻汉口。在粮饷不济,军令不一,士无训练,部队新败的情况下,却要反攻优势火力之敌控制的优势地形,黄这个军神未免名不副实,事实果然也验证了这一点。

五、战争第二阶段


黄克强的部署是:以湖南援军第一、二协及武汉革命军第五协(欠第十标)为主攻部队,从琴断口渡河,分左、中、右三队占领博学书院一带堤防,然后向玉带门方向前进,攻击清军右翼。步兵第四协、第六协为助攻部队,俟主攻部队渡河并发起攻击后,即由汉阳东北端渡河,在龙王庙登岸,向中国街前进,攻击清军左翼。炮兵第一标(欠一营)渡河后在博学书院西南占领发射阵地,支援步兵作战。步兵第五协第十标和其余部队为预备队,渡河后,在博学书院西端待命。


老黄总投入兵力六个协4万余人,四个半协加炮兵都投入进攻,只留一个半协作预备队,老黄这明显是打算拼命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1月16日下午5时,工程营在琴断口架桥完毕。当晚10时,主攻部队陆续渡河,抵达预定地点,即向玉带门方向攻击前进,很快推进至玉带门附近。后由于清军猛烈射击,部队伤亡较大,遂停止前进。17日晨,革命军再次发起冲击。清军不支,逐步后撤。上午9时许,湖南援军第一、二两协进至居仁门一线,武汉革命军第五协进至王家墩。黄兴即令步兵第四协和第六协奋勇渡河,攻击清军左翼,以收夹击之效。但该两协在渡河时,遭到清军机关枪猛烈扫射,抢渡未成,使主攻部队失去了有力支援。不久,清援军到达,在炮火及机枪火力掩护下,向革命军反击。革命军第二协及第五协在清军压力下,首先退却,牵动全线。黄兴下令停止退却,部队皆不听命,不得不率军返回汉阳。这次作战,革命军伤亡约5000人之巨,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使士气受到很大的挫伤。


由于冯男爵下了黑手,之前已经火烧汉口,将射界夷平,革命军基本是在无掩蔽的情况下向高处清军冲锋,清军火力优势充分发挥,打得革命军极为凄惨,也暴露了黄兴冒牌军神的本质。


随后冯国璋于11月20日按既定部署向汉阳发起进攻。其右翼甲支队约二千人从新沟渡过汉水,未遭多大抵抗,即将汉阳的门户蔡甸占领,并迅速推进至汉阳以西的三眼桥附近。乙支队也在舵落口架好浮桥,准备渡河。21日,甲支队以骑兵营为先导,向三眼桥发起冲击,遭革命军阻击,不得前进。这时,在汉水正面的清军,先以炮火向据守琴断口、美娘山的革命军阵地猛烈轰击,继以步兵抢渡舵落口,进攻琴断口。经近一小时激战,清军乙支队占领了琴断口。22日,清军甲支队因正面进攻三眼桥失利,于桥南蒋家渡架桥,企图强渡,被驻守汤家山的革命军炮兵击退。乙支队从琴断口向革命军右翼阵地美娘山进攻,亦未得逞。清军在进攻三眼桥接连受挫后,遂集中兵力于琴断口方向,向美娘山发动猛攻,于23日下午1时攻占该山。革命军趁其立足未稳,实施反击,使美娘山失而复得。这时,汉口硚口一带清军,使用民船十余只强行渡河,企图从正面进攻,结果被革命军炮火击退。为了减轻汉阳的压力,革命军步兵第三协派兵一部,在海军支援下,从武昌青山渡江,占领谌家矶,向刘家庙进攻,袭击清军后方。清军猝不及防,退至二道桥附近。次日,清援军乘车赶到,以机关枪猛烈扫射,革命军遭受重大伤亡,被迫退回青山。


24日,清军陆续增兵于美娘山方向。凌晨,在炮兵支援下,很快攻占了美娘山、仙女山。黄兴鉴于仙女山之敌可以瞰制汉阳,侧击大别山,对汉阳威胁甚大,遂令预备队陆续投入战斗,进行反击。因有的部队不听指挥,以致未能奏效。清军甲支队乘势进攻三眼桥革命军阵地。革命军被迫退守锅底山、扁担山。经反复争夺,终因力量悬殊,锅底山、扁担山及磨子山相继失守。25日,革命军从各部队挑选敢死队百余人,乘夜进行反击,夺回了磨子山。由刘玉堂率领的湖南援军一标,刚抵汉阳,亦立即投入战斗,夺回了扁担山。清军集中炮火向革命军射击,刘玉堂不幸中弹牺牲,部队相继溃散,磨子、扁担两山复被清军夺占。至此,汉阳周围的制高点已大部为清军控制。革命军在争夺上述各山过程中,伤亡较大,已无力进行反攻。26日,革命军在黑山、十里铺一线组织防御。在各路清军进逼下,革命军的防线很快被突破。这时,驻汉口的清军从硚口渡过汉水,侧击黑山。革命军腹背受敌,遂不听黄兴指挥,纷纷撤退。湖南援军第一协退往武昌,第二协从鹦鹉洲返回湖南。黄兴见败局已定,遂下令将兵工厂的武器弹药运往武昌。27日,清军占领大别山,进据汉阳城。阳夏之战以北洋军全胜而告终。





六、双方的伤亡之比


革命军方面可谓伤亡惨重,刘家庙防守伤亡1500人,汉口保卫战伤亡2000人,反攻汉口伤亡5000人,汉阳保卫战伤亡3300人,总共伤亡约11800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而北洋军的总伤亡不到3000人,其装备精良、训练水平、饷弹充足都不是革命军可比,冯国璋的指挥水平远超黄兴。事实说明,之前多次同盟会组织的反清起义失败,和黄兴的指挥水平低下有很大关系,经此一战后,黄兴淡出了历史舞台,而冯国璋成为举世瞩目的名将。


至于炮党后来粉饰历史,说什么两军伤亡相当,都为2000余人,这种恶劣作风大家心里有数。革命党拉来凑数的新兵和北洋老六镇的部队打,居然伤亡相等,那革命党何必把江山送给袁大头?你拉个几十万新兵不就把中国都打下来了?





七、影响意义


这场战争没有胜利者,战争发生在清廷和革命党之间,但双方都是失败者,清廷失去了天下,革命党也没有得到天下。双方的指挥官,黄兴战后被人鄙视,消失了;冯国璋拼死拼活为的是死保大清,他甚至已做好强攻武昌的准备,但在老爷子的压力下,他最终放弃了政治理想听任清帝逊位。这件事情成为老冯心中一根永远的刺,当日后老袁帝制自为的时候,他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成为袁大头垮台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战争的影响是什么,那就是中国38年内战的序幕终于拉开了,中央政府的沦落,意味着诸侯纷起,意味着国家分裂、民不聊生。革命一点都不好玩,革命是要死人的。1911年中国GDP占世界9%,而到1949年,占世界比重不过1.5%。1911年人口是4.5亿,1949年依然是4.5亿,38年居然毫无变化。历史雄辩地证明,稳定确实很重要,哪怕再烂的统一也比最好的分裂要好。


有人说,这场战争消灭了2000多年的帝制,但我的观点是,光绪之死,宣统小皇帝继任,已经把帝制的可能性抹杀了。据野史记载,光绪临死前,慈禧在边上看着,光绪对她说了一句遗言:“愿为国立一长君”,意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我就不赘述了,呵呵。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