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粘双眼皮: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 中国教育技术学 - powered by 教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21:02:47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更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路甬祥

 

教育技术在教育科学中的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已成为除教室、学生、教材等传统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之外的第四要素[1]。教育技术学则是一门由多学科交叉产生的,并不成熟但发展很快的应用性新兴学科。随着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的理解和认识在不断地深入,它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还在不断完善之中。

 

一. 教育技术的概念

“电化教育”是我国的特有名称,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电化教育的定义是:“利用幻灯、投影仪、电影、无线电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程序学习机和电子计算机等教学设备及相应的教材进行的教育活动”。较早期的定义是:“所谓电化教育,简单说,就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2]。而我国影响最广,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的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3]

自1963年美国教育技术主要专业机构认可的第一个定义正式发表以来,有过多个定义,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或描述。

根据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4]

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认为,所谓教育技术就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所有教育媒体、教育媒体工具的规划体系以及系统化地运用这些教育媒体及其规则体系来解决教育问题的创造性活动[5]

AECT’94 定义是: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多年来AECT’94 定义被我国的许多教科书所引用,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2006年伊始,AECT的一个委员会为教育技术概念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而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及其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Bob Reiser 认为,教学技术包括对学习和绩效问题的分析,以及为改进各种情境中的学习和绩效而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各种教学和非教学的过程与资源。教学设计和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常常采用系统教学设计过程并利用教学媒体来实现其目的。近年来,他们更多地关注绩效问题的非教学解决方案。同上述各领域相关的研究和理论也是教学设计和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6]

二.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在建构理论体系时,逻辑起点的选择显然是无法回避的理论前提和基础,但学科基础理论建设的这一重大课题至今尚未引起我国教育技术学界的足够重视,这正是目前各种《教育技术学》专著和教材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尤其是缺乏理论深度的一个重要根源。   

在对此问题的初步研究中,美国教育技术学界对逻辑起点的认识至少存在着两大主流学派:一派是媒体起点派,此派最早形成,并长期占主导地位,其大本营是印地安那大学,其学术领袖是Robert Heinich 是其代表作。另一派是学习起点派,其成员大多有心理学的学术背景,其大本营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此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加涅,在由加涅主编的一书中,学习范畴不仅是逻辑起点,而且是贯穿全书的逻辑主线。他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开创的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后来分别由他的合作者和弟子继承。他所开创的教与学的心理学由Marcy Driscoll继承,所著的获得1995年AECT优秀图书奖;教学设计由M. David Merrill、Dick和Keller等继承发展;R. A. Reiser则延续着对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他的获得了AECT颁发的詹姆斯·布朗杰出出版奖。

在我国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建设中,西北师范大学南国农教授始终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南先生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提出:我国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应该由七论组成,即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管理论;其中,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是核心要素[3],是建立整体电化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可见,南先生应该算是我国媒体起点派的代表人物。

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认为,应该以“借助媒体的学习”作为构建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起点,以信息时代“高绩效的学习”(从微观和宏观共同创造的优化学习环境)作为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归宿[7]

  

三.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

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指,指导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实践的理论;而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指,指导建构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或提供方法论的理论或理念[8]

2002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之《教育技术学》把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分为:哲学基础、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本教材着重从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来讲解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把学习理论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9]

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出版张剑平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将其分为:教与学的理论、视听与传播理论。教与学的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视听传播理论包括:视听教育理论、传播理论[10]

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黄荣怀等主编的《教育技术学导论》把它分为:学习理论、教学与课程理论、系统科学与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1]

2006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刘美凤著《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认为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应该包括:哲学、文化学、传播学、心理学、教育科学、技术科学以及方法论性质的科学等[12]

200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王铟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分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论、累积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3]

2007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汪基德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把它分为:学习理论、教育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学习理论又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14]

200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万明高著《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把它分为:哲学基础、教育心理和心理学基础、视听传播学习理论——“经验之塔”理论、传播学理论、教育学与现代教育理论、系统科学基础、美学基础。在教育心理和心理学基础里讲了联结学派(即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即认知主义)、联结——认知学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5]

桑新民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必须有教育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着三大基础支撑,而降这三大基础整合起来的,则是给予媒体和资源的学习与课程教学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学的教育基础理论包括:基于媒体的学习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教育技术学的主要技术基础包括: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技术,将这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艺术基础包括:语言文字艺术、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将这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是数字文化艺术[7]

华东师范大学戚国银认为,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教育基础、技艺基础三个部分。哲学基础包含价值观、方法论,教育基础包含学历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论、教育系统论,记忆基础包含技术理论、文艺理论、美学理论。其中,学习理论可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论、人本学习理论等一系列理论;教学理论有布鲁纳结构发现理论、奥苏泊尔有意义教学理论、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及教学过程最优化等[16]

四.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认为,从我国教育技术界的研究与实际应用来看,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可以归纳成一下七个方面: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基础理论,视听教育的理论与技术,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理论与技术,教学设计与评价的理论与技术,远程教育的理论与技术,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与技术,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17]

焦建利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技术问题。教育技术问题是教育问题与技术问题的交际,主要包括三类问题,即教育领域中的技术问题、与技术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以及技术与教育的关系问题[6]

中山大学道焰高级工程师认为,教育技术研究可划分为五大领域:教育新技术研究,技术教学应用研究,新型教学环境研究,教育系统变革研究,教育技术评价研究。

桑新民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层次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探讨如何分析、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研究‘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即主要是研究和开发达到一定教育目标的方法、手段,并努力去实践这些方法和手段”[18]。而需逐步提升为对教育技术本质、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从时代高度反思和确立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并尽快创建能够与教育学科群中独立二级学科地位相适应的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7]

 

五.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学科生长点

浙江师范大学张剑平教授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教育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将日益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将日益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10]

桑新民教授从宽广的学术视野做了一番扫描式的预测和把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在网络文化背景中拓展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视野;在技术哲学与教育哲学的内在结合中深化理论建设,促进观念更新;关注绩效技术和创新推广两大理论前沿探索;实践呼吁我国教育技术学宏观决策管理理论的创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创新[7]

美国M&S大学John Jacobs和南阿拉巴马大学John V. Dempsey教授审视了多种新兴技术,并选出了他们认为对未来教学技术领域将起到显著影响的三种技术:面向对象的分布式学习环境的激增;人工智能应用软件的运用;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广泛影响[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