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冒不要跑步:古琴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30 19:29:06

古琴艺术

版次:RB16   版名:大家访谈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11-17 作者:陈晓勤  龚一先生在演奏古琴。C FP供图

    古琴为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创作题材。图为(宋)赵佶《听琴图》,立轴,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岭南派古琴传人谢导秀。余少镭 摄

    ■本期传人

    龚一,1941年生,1954年开始学琴,196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先后在上海电影乐团、上海乐团任古琴独奏演员及上海乐团团长等。

    谢导秀,岭南古琴艺术传承人,1940年生于广东梅县,是岭南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先生的弟子。到他这一代,岭南琴派基本是一脉相承,如今,谢导秀已经有不下三百个徒弟,学习岭南派古琴的已过千人。

    古琴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七弦琴弹拨演奏艺术,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在古代,古琴除了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的雅乐演奏外,还与“诗、书、画”一起作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工具,且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居于“棋、书、画”之前。从孔子抚琴讲学到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从“竹林七贤”的琴啸相谐到李白、白居易的琴诗,古琴艺术是历代文人雅士高洁、脱俗生活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如此,古琴艺术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的古琴、琴曲、琴谱、琴调、琴律、琴制和琴韵等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世界,沉淀了中国文人在艺术与人生上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国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理想,既是认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活化石,又是了解中国传统文人心灵历程的一把钥匙,具有重要的艺术和文化研究价值。正因为如此,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宋俊华(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龚一:其实古琴是最容易学的

    古琴里有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

    古琴艺术是反映生活、反映社会的,可以说是了解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佐证。

    南都:古琴是一门历史相当悠久的艺术,有别于其他的艺术门类,古琴艺术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龚一:古琴艺术之所以能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它的必然性。众多民族乐器有一个共性,都有着悠久历史。但古琴还有它独特的地方,就是它的内容———一是自唐以来保存着三千首曲谱,这是别的乐器所没有的;二是它的音乐内涵更符合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准则。

    古琴艺术是反映生活、反映社会的,可以说是了解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佐证———这个意义极其重大。古琴大约有一百五十部谱集,一本谱集中少则一首,多则两百多首,加起来有三千首。《碣石·调幽兰》是至今存见最早的一首琴曲,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是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把玩着古琴。从孔子时代起,伯牙、师旷、汉代的司马相如、蔡文姬、唐代的白居易、宋的苏东坡、欧阳修、元的耶律楚材、到明清的严天池、徐青山,到传奇文学中《红楼梦》、《西厢记》,一直到金庸的武侠小说,几乎都会涉及到古琴。宋徽宗赵佶《听琴图》就是一个好例子,可以看到古琴在古代文人生活中所占的位置。

    古琴音乐的内涵符合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准则。这件乐器非常有特点,从长度来说,没有第二件乐器能与之相比,它的有效振动弦长1.12米,声音低、缓慢、稳重。中国的房子,比如故宫、大的宅院,平铺舒展庄严,讲究威势稳重,所以平稳在中国人的审美当中占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古琴也体现这一点。此外,唐诗写“学道三十年,未免忧死生。听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意思是听了一夜的古琴,就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我没有讨论流派的欲望

    我是音乐派。音乐派是我自己命名的,我走的是音乐的路。

    南都:古琴艺术有三千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有各种流派之分。你如何看待各流派间的交往?

    龚一:中国古琴派别以地名为主命名,广州的叫岭南派,扬州叫广陵派,常熟有一座山叫虞山,故名虞山派,浙江是浙派。现在社会发生变化,交通便捷,信息极其流畅,你买一张唱片,马上听到某某的演奏,鼠标一点,你就能看到别人的演奏,那你就跟着学吧,一句一句地学。说不定学生是在广州,唱片的主人是在上海,学生来往于两地交流学习已成常事。所以说社会发展到今天,派别在融化,所以再说什么什么派,似乎无多少意义。

    相反,鉴于目前情况,前辈琴家相继故世,健在的老一辈琴家也都已花甲古稀,我们倒应该抓紧时机,实实在在地总结各琴派派别的特点及有关的史实掌故。趁着人还在,还能演奏,资料还能找得到。这是要习惯坐冷板凳,翻资料,访琴人,三年五年八年十年地做下去。

    从传承文化遗产,要传承与别人不同的特点,所以我对流派的定义是从艺术的角度来区分派别的。譬如你我两人讲一样标准的普通话,你在广州讲,我在上海讲,你叫广州派,我叫上海派,这种分派的方法还有什么意义呢?

    南都:是不是说根据地域划分的派别,在传承上存在弊端?

    龚一:我说过这是历史形成的,是封建社会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形成的。现在文化主管部门有传承人名额,这是国家对古琴艺术的重视,但主管部门不一定懂古琴,在操作掌握上有难度。比如,它给某个城市几个古琴传承人的名额,听说某某会弹古琴,就叫他们拿报表来填写,岂知此人仅仅是玩玩的,这样就会可能出现难以掌控的局面,甚至产生琴人间的矛盾。

    南都:有古琴史撰写者把你划分为广陵派传人,也有人说你是梅庵派的传人,你怎么看待此问题?

    龚一:我没有讨论这问题的欲望,我跟过12位老师学。广陵派的人把我划到广陵派,梅庵派的人把我划到梅庵派,说明我很受欢迎啊(笑)!其实,我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时曾随吴振平、郭同莆老师学习。学校里更多的是随张子谦老师学习,也由学校派往沈草农老师家里上了一年的课。后来顾梅羹来上海“游教”,我又跟顾老师学习。寒假期间我又背着录音机到南通跟徐立孙老师学习。在大学里较长时间是随刘景韶老师学习,还学修琴鉴赏琴。早先我在南京时也是夏一峰、刘少椿、王生香、赵云青先生的学生,梅庵派老师教我时间蛮长的。这些老师中有五六个派别,你说我是哪个派?

    南都:那根据你自身风格定义的话,归哪个派?

    龚一:音乐派。音乐派是我自己命名的,我走的是音乐的路。有本书叫《存见古琴曲谱辑栏》,里面三千首曲谱,几乎每一首谱子都有内容提示,告诉你怎么弹这首曲子。唐代著名琴家薛易简说过“声韵皆有所主”,曲子都有它表现的主题及内容。这就是音乐,是用音乐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可见古人也是音乐派。

    古代文人都学古琴是有原因的

    现在学古琴的人多,除了崇尚文化,附庸风雅也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古琴比较容易学。

    南都:你当初为什么会学古琴?

    龚一:我学琴的过程会让你们失望。我读初中时,在一次听音乐会的演出中,有一个节目是三个古琴齐奏,整齐划一,我觉得很新鲜。那位张正吟老师跟我说古琴不好学,学其他的吧,然后扬琴、琵琶、古筝,我都学了,学了以后老师觉得我不错,就教了古琴。1957年,我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高中部学制是四年,后大学部学制是五年,九年才毕业。平淡无奇,是吧?

    南都:很多人从别的乐器转到古琴艺术上,会觉得特别难,你呢?

    龚一:在笛子、二胡、琵琶、古筝、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当中,古琴是最容易学的。很多人说古琴难学,其实古代大多文人都在学,一定具有比较容易学的因素。我的智商平庸,如果很难的话,老早就不学了,也绝对学不好。朱元璋的儿子写了一篇文章,“贩夫走卒白丁娼夷”都在学,“世风日下,贵物贱用”,那么高雅的音乐普遍到这个程度,他表达极其不满,但应该从中看另一面:大众化到了何等程度!古代诗词格赋画里面,古琴常常可见。这两点说明当时很多人在学古琴,除了它本身内在的涵义外,还有就是它本身容易学。现在有很多人在学(古琴),崇尚文化是一个原因,附庸风雅也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琴比较好学。

    南都:你有收藏古琴吗?

    龚一:有。我那个年代琴不值钱,几块钱就可以买到一把了。“文革”时期,古琴几乎被销毁,作为“四旧”要被销掉,琴有的被摔坏,有弃之不顾,几块钱,几十块,几百块就可以买得到。几十年下来,我收藏了几张宋、元、明、清年代流传下来的古琴。

    南都:能介绍一下你收藏的琴吗?

    龚一:有一琴叫“蕤宾铁”。此琴原为元代杭州玛瑙寺方丈芳洲法师所蓄,芳洲法师有两把琴,一把叫做“石上枯”,一把叫“蕤宾铁”。蕤宾是古代黄钟大吕十二音律中的一个,后来他把这两把琴送给一个姓朱的学生,西湖地方志上还记载着“过往西湖至上”“无不往访之”等字句。这琴在“文革”时候沦落到旧货店,鲜有人问津,我花了两百块买下,当时是很贵的价格。“正吟”琴是我启蒙恩师南京张正吟先生传予我的,张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琴原为宋女词人李清照遗物。”

    南都:古琴本身就是一件文物,我们如何鉴别好坏?

    龚一:音色、年代、木质、用料、做工、传承、断纹、铭刻、款式的好坏都是鉴别的标准……你问得很专业。古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乐器本身,因为它已不仅仅限于乐器了,它是乐器但也是一件文物、古玩、古物。我是个演奏者,因此首先着眼的是声音。第二才是工艺制作还有历史传承,还有题跋,琴的内腔里面都有一些题跋文字记载,这些记载如果真实的话,是很有价值的。

    对“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有新认识

    整个历史都是这样演变过来,有些东西是可以保留的,是可以放在博物馆展示历史的状态。

    南都:听说你的学生最多?

    龚一:没统计过。几所音乐院校青年古琴老师中有多位是我的学生,有不少地方上的古琴代表人物中很多也是我的学生。近来我因年岁、身体因素,已基本不收学生了。我对“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也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道德的体现,是师生之间深厚感情的表现,但也要看人的。何况这句终究是以前的话,不要当真,尤其是当下社会。

    南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人认为创新会破坏传统,古琴艺术会面临这个问题吗?你怎么看待创新?

    龚一:艺术是在发展的,“传统是条河流”,整个历史都是这样演变过来的,有些东西是可以保留的,是可以放在博物馆展示历史的状态的。

    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以为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保留,要严格,就是要“原封不动”、“原汁原味”,否则看不到原生态,也就无从研究。二是在遗产的根基上,要往前发展,有可能是“破坏”,但破坏的正是应该“破坏”的,这是古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动了一步就这么快就给它下定义,似乎没有必要。再说古琴的发展,六十年过去极其缓慢,已经影响了古琴本身的“健康”了。

    南都:你是怎么推广古琴艺术的?

    龚一:我自以为是在寻求真正的传统。我在学习陈康士、薛易简等历史上古人的观点,以及历史上古琴家怎样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与原则的规律。我在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中用两条腿走路,学习了很多古曲,也弹一些新琴曲。当然也遭到一些琴家的非议……但我认为我是去芜存菁、遵循古人对传统的继承。因为每一首古曲在它的产生年代都是创作,有人议论这那像古琴,但春秋时代的古琴短短六七十厘米,左手不上琴,现在一百二十四五厘米了,左手也弹,照说这样就不叫古琴了?若以《平沙落雁》为标准,《广陵散》不叫古琴,怎么能够杀气腾腾呢?《古琴演奏法》第44页写着“轻重疾徐,抑扬顿挫”这句话,这是老前辈查阜西说的,如果平平淡淡直线条演奏,这音乐是不感人的。所以说任何东西都是发展的,在古琴上有充分的体现。

    谢导秀:

    古琴必须要有师传

    走进岭南古琴艺术传承人谢导秀的“宝树堂”,墙上挂满了各种丝竹管乐器,玻璃柜里陈列着他收藏的历代古琴。应记者之邀,他弹起了《高山流水》。一炉檀香,一把古琴,弹拨之间,清澈的弦音倾泄而出,纯熟的技艺,令我们融入到“高山流水”的意境当中。谢导秀语速很慢,但他弹起琴来,仿佛另一人,手指在弹拨间飞快转换,完全沉醉于古琴乐声中。

    练琴:指头磨破、琴弦染红

    南都:请谈一下你个人的音乐经历。你是如何与古琴结缘的?

    谢导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家乡梅州时,我受锣鼓、山歌等音乐的熏陶,爱上了音乐。客家人逢年过节,闹八音、打铜鼓的时候,只有我一个小孩担任里面的“鼓板”一角,五岁我就能敲打客家锣鼓点套路(笑)。1953年8月,随父母迁居广州,我常常一人去看粤剧、黄梅戏。记得初二的时候,同桌有一把笛子,我也经常拿来吹,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民族乐器。上广州市第十七中学后,花了五角钱在街上买了一个京胡自学,以后又学习二胡、扬琴、笛子等民族乐器,我当时是学校民族乐队的主力。

    高中毕业后,我凭借二胡考上广州音乐专科学校,但因为那时学校的古琴专业没有学生,学校把我分配到古琴专业。我是杨新伦先生收授的第一个门徒。那时候古琴系很小,也没人有保存古文化的意识。古琴是什么样子的?不晓得。开学晚会上,杨新伦老师演奏了一首曲子,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古琴,由于音响问题,我完全不明白他演奏的是什么东西,也不觉得好听。于是产生了悲观情绪,但是为了能把大学念下去,就想着学就学吧。没想到后来产生了兴趣,几乎每次考试都得5分(满分)。由于古琴声音小,音专里的条件较差,只好自己找树荫下安静的地方练琴,后来我也参加不少琴事活动,譬如为了准备首届羊城音乐花会,排练时指头磨破了,琴弦染成了红色。为了练好琴,确实是克服了不少困难的。

    南都:“文革”时期,古琴被归入“封资修”行列,你当时学习的情况如何?

    谢导秀:“文革”前,我被分配到另外一所学校,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到了“文革”,就不敢弹琴了。当时,有一位广州朋友家里的名贵琴多得不得了,家人以五块钱一架出卖也没人要,只能劈开当柴烧。直到1975年,李祥霆作为北京代表来广州演出,我们才敢弹琴。“十年动乱”快结束时,被认为“封资修”典型代表的古琴才得到“解放”。在杨新伦先生的介绍下,我用了全部积蓄四十元(当时一年的积蓄)向周桂箐家属买了一张明代古琴“流泉”,荒废了十多年的琴艺才重新拾掇起来。

    1980年10月24日,在杨新伦先生的努力下,成立了广东古琴研究会,杨新伦亲任会长,莫尚德任副会长。琴会成立后,琴人们每月举行一次雅集。1990年杨新伦先生去世,由我接任会长。由于种种原因,1978年至2000年期间,琴会被勒令停止活动,虽然困难重重,我仍然组织琴会活动。当时那批人中,留到现在的有袁建城、区君虹、王怀志、林仲伟等。

    1983年我赴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古琴打谱会”,与上海市琴人戴树红合作的琴箫合奏《碧涧流泉》,被选为优秀节目,参加在全国政协礼堂的汇报演出,同台演出的还有龚一、马玉涛、姜加锵等艺术名家。节目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制作后在调频频道播出。这次演出对我有很重大的意义。

    南都:你曾说过“古琴自古知音少”,这是为什么?

    谢导秀: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师传不多。古琴跟其他乐器,比如笛子不同,它一定要师传,自学是学不来的。其次是乐器本身比较贵,我学琴的时候是上世纪60年代,那时候,一支笛子只要1毛多钱,而一把古琴却要几十块,相当于我一年的积蓄。而现在,一把能弹奏的古琴的价格至少也要4 0 0 0至5000元,好的要两万元左右。再其次就是,古琴的曲调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的,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此外,古琴的演奏难度比较大,声音小,喜欢强烈节奏感的年轻人可能会觉得它不中听。

    岭南特色:刚健、明快、爽朗

    南都:岭南派古琴艺术有什么特点?

    谢导秀:岭南派最早源自宋代。元兵入侵中原,南宋皇帝被迫从临安(今杭州)南逃到福州,再到冈州(古冈州,清代改称新会)。最后宫廷和军队进入岭南,把中原文化带到广东,对广东原本已经比较发达的古琴艺术又有了促进作用。《古冈遗谱》据说就是当时留下的琴谱,这也是广东最早的琴谱。

    从此以后,广东学琴风气昌盛,琴人辈出,著名的有陈白沙、邝露、陈秋涛等。到清代道光时期,黄景星在1836年编辑《悟雪山房琴谱》,收集50首琴曲,大多出自《古冈遗谱》。黄景星是新会人,他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总结,在后来一百年里逐渐形成刚健、明快、爽朗的演奏风格,也就是今天说的“岭南派”风格。可以说他是岭南派的创始人。宋代以后岭南在琴学论著方面,除了《悟雪山房琴谱》外,还有容庆瑞的《琴瑟合谱》、云志高的《蓼怀堂琴谱》等。

    南都:现在古琴艺术的流派如何?

    谢导秀:当科技发达的时候,在先进的科技的时代,有些派别不存在了,如虞山派,都被同化了,没有自己的特色。现在能够保存下来、坚持下来的,诸诚派、岭南派、梅庵派、浙派等,是根据地区和师承来区分的。

    南都:岭南派现在发展状况如何?

    谢导秀:岭南派一路流传下来,经过一个世纪的完善,形成这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古谱流传下来的大约有3000多首曲子,但能广泛演奏的也就几百首。不仅岭南古琴,其他流派也一样。1975年,在杨新伦先生的指导下,我们重新编写教材,整理《古冈遗谱》,整理出的有《碧涧流泉》、《渔樵问答》等。岭南派的演奏风格,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就是刚健、爽朗、明快。

    古琴艺术经过三千多年的流传,我觉得要坚持继承古老的传统。所以,我在教学生时要求坚持岭南特色。对于古琴的传承,我觉得不用担心,日本、新加坡包括台湾地区都有我们的学生。现在古琴研究会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岭南古琴可以说是后继有人。

    ●古琴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

    古琴艺术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被世人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琴距今有2400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3000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称中国乐器之最。

    据《琴史》记载,由于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形成了各种古琴演奏的流派。

    从汉代开始,中原南方有蜀山琴派,有名家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姜维等人;晋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作是《广陵散》.

    在唐代,就有吴、蜀两大派。隋唐间的琴家赵耶利,就以“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土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宙,亦一时之俊”,记录概括了吴、蜀两派的风格特点.

    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明末清初以后,相继又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蜀山”、“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琴派。其中,江浙派在南宋末年形成,有《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代表琴曲;形成于清代的广陵派,由徐常遇等人创立,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代表琴曲;而岭南古琴代表琴曲包括:《碧涧流泉》、《渔樵问答》等。

    2003年,古琴艺术入选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古琴的制作

    首先是选材,选择面板、底板、配件、琴徽的材料,其中,选择百年以上的老杉木作为面板的制作材料为佳;

    第二步是面板制作,先画出面板的形状后,要用工具制作出琴的外形,再制作出琴面的弧度,制作出共鸣箱;
    三是根据样板,制作出底板的外形,然后画出雁足、龙池、凤沼的位置。仲尼式的龙池近似于长方形,一般尺寸为240m m x32m m;凤沼尺寸为120m m x29m m.

    四是合琴。将制作好的面板合二为一,用生漆或其它黏合剂黏合。再经过修整、制作配件、安装、刮胎、用砂纸进行磨胎、用雕刻刀仔细雕刻出焦尾和龙吟、安装琴徽、对漆进行打磨、拴弦等一道道复杂的工序后,一张古琴才算制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