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你mp3:鬼才军亊家林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21:19:54

鬼才军亊家林彪

作者:中开 2010-01-07 14:39:54 发表于:博客中国

 

鬼才军事家林彪

 

 

一,青少年林彪

 

林彪于1907年12月7日即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一个名叫林家大的村庄。全村只有三十多户人家,全姓林无一杂姓。其父叫林明卿是回龙山有名的大户。有良田四十九亩、山林三百多亩、房屋三十五间,另外还兼营织布工场一座。除此之外,林明卿执掌着林家大宗族之权。
  林彪出生时天刚发白,其父看见门前清水塘中团团的荷叶和几点熠熠透亮的水珠,于是给儿子取名叫“林育蓉”。据林母说:生育蓉前我做了个梦,梦见一只大白虎,盘脚架腿,坐在堂屋上,醒来就生下了这孩子。

孩子生下后就经常病病怏怏,即使不病,也清秀柔弱得像个女孩子。为了使孩子多多增加阳刚之气,也为了纪念林母产前吉兆,其父林明卿又给儿子取了个学名,叫“林彪”。彪,是小老虎的意思。  

 

在林家堂屋内,挂着一幅木板对联,事过多年,木板上的字迹已经黯淡不清,但擦得清洁泛亮。上面,铭刻着林氏祖先的遗训:

  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读书耕地

   林家祖宗历代,奋斗了多少年,也没多少人成为“一等人”,惟独“两件事”时时在做。林明卿希望自己未能达到的目标由林彪得以完成,于是,他很早就将林彪送进了回龙山地区有名的一所私塾念书。
  这所私塾的先生,名叫李卓侯。他就是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先生思想开放,知识渊博,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是一位颇有声望的启老师。他执教一生,有三大快事引为自豪。其一,他参加过同盟会,与孙中山、黄兴等人多次聚首;其二,培养了李四光;其三,启蒙了“林氏三兄弟”。

  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林氏三兄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日。所谓“林氏三兄弟”,指林育南、林育英(张浩)和林育蓉(林彪)三人。他们虽不是亲兄亲弟,但有着同一个高祖,生在同一个村子,进了同一所学堂。共同的相貌特征,相同的口音习俗,一致的朋友和敌人。

  林彪的这两位堂哥都比他大十岁。可以说,林彪是被他的这两位兄长带出来参加革命的。然而,他们谁也不会料到,林彪最后的声威却大大超过了林育南和林育英。仅自1968年至1969年的一年间,就有一百零八万人前来林家“瞻仰林副主席故居”,川流不息的人群把清水塘的水都喝干了。

1921年春林彪进入由堂兄等人创办的“浚新”新型学校读书,受到革命理论的教育。1923年,林彪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年他十六岁。

林彪从浚新学校毕业后,堂兄林育南把他带到武汉,送进武昌共进中学继续学习。这时,林育南已是中共湖北区委负责人之一,同时代理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
  1925年11月1日,由陈独秀等人签署、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第六十二号通告,要求各地迅速选派党、团员前往广州,投考第四期黄埔军校。通告强调:“此事事关重大,各地万勿忽视。”黄埔军校第四期预招新生三千人,分配到湖北省的名额有一百五十五人。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这是林彪青年时最喜爱的诗句,投笔从戎,横戈立马,更是他的梦想。林彪决心中断学业,报考军校。他郑重地征求两位兄长的意见。
  林育南意味深长地说:“你这个考虑很对,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很关键的一两步,这个步子如迈对了,可说受用无穷;如迈错了,就会跌入深谷。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中国的革命,最终要靠军事解决问题,共产主义事业将来需要大批军事人才。我和你二哥育英搞党务、工运,你搞军事,我们林家三兄弟就各有所长”。
    林彪对送行的林育南说;“大哥,你放心。此去黄埔,投笔从戎,我一定好好干,不为人龙,便为人虫”。

  林彪从此告别了父亲、哥哥林庆佛和弟弟林育黎,也告别了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踏上了他的军旅之路。

 

二,林彪其人

 

凡从十年浩劫中过来的人,都知道林彪在“91.3”事件前,被共党树为第二个“神”。不久,一夜之间却变成了“希特勒”式的人物,人人唾骂。这种天壤之别,全由于共党的政治所需的宣传。林彪究竟何许人也,人们从他的“日记”中便可得出各自的结论。

林彪喊毛主席万岁!决不是拍马屁、奉承,而是为了保性命。从他的《日记》就可以看出:他私下称毛泽东为“B52”,称毛泽东的妻子江青为“婆娘”,称张春侨为“眼镜蛇”。“B52” 是美国四十年代研制的超重型轰炸机,它能飞在一万公尺以上高空,地面高射炮无法打着它,它的防护能力很强,敌方攻击机无法靠近它。有“空中堡垒”和“空中霸王”之称。它能把数百吨炸弹投向一定范围内的地区,实施“地毯式”轰炸。林彪私下称毛为“B52”有着天下最大的“霸王”之意,联系“婆娘”、“眼镜蛇”等林彪对毛氏司令部早有鄙视之嫌。因而他留下“日记”以备日后洗刷自己在十年浩劫中所犯下的无可奈何的罪行。

 

据说,在毛泽东时代,敢于顶揰毛泽东说真话的只有彭德怀、林彪、黄克诚三人。前两人都死于非命,唯有黄克诚死里逃生。他在中共的《大百科全书》“林彪”释文征求意见时指出;“你们现在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不要用过去党内斗争中开斗争会的那种过火的语言,揪出一个人就把他的历史功绩一笔勾销掉。要全面观察,作出全面的评价,写出历史的真面貌。不要受‘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传统说法的束缚”。

 

林彪在共党军事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指挥员之一。尤其在赤色根据地的生死存亡战斗中,林彪尤为突出。当朱、毛成立第一军团后,红四军军长就是林彪。毛泽东在庆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所写的“前面捉了张辉瓒”的诗词,那次反围剿战斗具体指挥者就是林彪。接着,第二、三、四反围剿成功,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突破四道封锁线,走上“长征”道路以及“长征”路上的生死搏斗具体指挥者皆以林彪为主。由于“党指挥枪”,“枪”所取得的动劳当然记在“党(毛泽东)”的名下。9·13事件”后,竟出现了林彪根本不会打战的论调。制造论调者的目的企图把林彪的战功全记在毛的名下。这就是共产党的党史。

 

始作俑者,断子绝孙。林彪是把毛泽东推上神坛的始作俑者,其结果是折戟沉沙,落个身首异处(身在外蒙头颅在莫斯科)全家死无葬身之地,断了子,绝了孙,老百姓认为是得到现世报应的可耻下场。

 

林彪,曾一度被毛泽东定为接班人,在每天人们的“早请示,晚汇报”中享受着“林副统帅千岁!千千岁!”敬神般的待遇。“9·13” 事件后,被人说成“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人物。在“红色人性论” 的慑服下,对红色领袖乃至红色事物只能报喜不能报忧的戒律下。对红色阶级“敌人” 乃至犯了错误的人,就只能报忧不报喜了。否则被扣上阶级立场有问题,有被打入阶级敌人行列的危险。因而林彪由千千岁的副统帅,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人物了。

几乎所有不知内情的人们,认为林彪通过对毛泽东采取溜须拍马而爬上副统帅宝座的。其实恰恰相反,在毛泽东的属下,唯有林彪是敢顶撞他的人物,而他的顶撞全是从工作上就事论事,而且决不掺杂感情,慢条斯理直至毛泽东改变主义为止。这种顶撞决不在当众发生,正是这种私下争论,公开拥护,当面顶撞,背后喊万岁,他才获得了毛泽东的信任,才被毛泽东选为“接班人”。

 

为了解林彪其真实历史,拙笔摘录曾任过中共总理周思来的警卫长权延赤的回忆:

 

    现在有种成见性的说法,即“林彪是当面喊万岁,背后下毒手”。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也并不能反映全部历史真实的。林彪若只是这样一种小人,以毛泽东的英明,那么多共产党领袖人物,是不会让他身处元帅第三,并最后当上毛泽东接班人而写入党章。

为毛泽东服务的一组一组:是指毛及其私人医生、护士、秘书、警卫人员等人员的代号;以此类推二组为刘少奇,三组周恩来,四组朱德,五组原本是任弼时,在他死后,则为陈云。编注)的同志常对我们讲一些情况,有时我们跟随周恩来见毛泽东时也可以感觉到,林彪曾经是忠诚于毛泽东的。表现这种忠诚决不是人们现在所说“当面喊万岁,背后下毒手”,恰恰相反,是“当面敢顶撞,背后喊万岁”。

    在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中,特别是在军队干部中,在七届二中全会后仍然敢于当面顶撞毛泽东的,为我们工作人员所见并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彭德怀,由于在庐山会议上对着毛泽东摔帽子,剃光头,抡胳膊骂娘而闻名全国,留名历史,无须我多讲。另一个顶撞毛泽东厉害的就是林彪。这一点也许还不为人知或有人知道也不说。

    井冈山时期,长征路上,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中,林彪多次顶撞毛泽东,有时顶得很厉害,过去的文章中写过毛泽东挖苦林彪是“娃娃”,“你懂得什么”?其实林彪挖苦毛泽东也不轻:“你知道我知道?你是听说,我是在前线亲眼见!许多人都曾见到林彪顶得毛泽东讲不出话,同意了林彪的意见。

     解放战争,林彪在东北确实打得出色,他与毛泽东有过几次意见分歧。有的意见毛泽东对,有的意见林彪对,最后都是谁对就照谁的意见办。本来,工作中有不同意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后来的政治斗争,硬把这种意见分歧庸俗化了。要不就是“一贯紧跟”,要不就是“一贯反对”。然而,这种浅薄而庸俗的评价永远不会成为历史的声音,那只是稍瞬即逝的滑稽戏而已。

    林彪顶撞毛泽东并不像彭德怀常常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他完全是对事不对人,公事公办的态度。他每次去见主席,基本都是谈工作,并没有什么私交。他见主席很少有笑脸,不请自坐,并且军人气挺足,常是挺着腰板正襟危坐,两目平视毛泽东,有事说事,没事告辞。谈事时,基本是板着面孔,该汇报的汇报,该听指示听指示,听到不同意见,有的接受,有的争论。他争论时,不喊不吵,声调始终平板、平淡,喜欢讲一句:“不是那么回事。”然后陈述自己的意见。一组的同志多次见他坚持自己的意见。

当面顶撞“不是那么回事”,“你知道我知道?你是听说,我是亲眼见”!背后却不许人说毛泽东一个不字。他只在私下面对面时与毛泽东有争论,在公开的会议上从来不争,而是全力维护和拥护毛泽东。有了成绩,归毛泽东;有了错误,算自己或大家的。比如在东北战场上,毛泽东曾经想不叫国民党进东北,用武力挡住他。林彪一再争论、一再陈述己见,毛泽东才改变了方针: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我们由此争得了主动,林彪不说自己的意见对了,而说毛主席的英明,归功于毛泽东。

    又比如七千人大会,毛泽东自己都做了自我批评,林彪却说三年困难是因为我们没有完全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

  

正是这种个别争论,公开拥护;当面顶撞,背后喊万岁,他才获得了毛泽东的信任,甚至在一定时期里受到全党大多数人的承认。比如周总理就多次对我们夸奖他,宣扬他,说“林彪有才,会打仗”。每次和林彪见面,总理都表现出尊重。到了林彪当上副统帅时,总理对他就更尊重了。就是在庐山上,林彪受到毛主席批评之后,在他的反革命阴谋没有公开暴露时,周恩来仍然是尊重他,并且尽量设法弥合统帅与副统帅之间的裂痕。

   (以上摘自《走下圣坛的周恩来》)

 

中共元老王明在《中共50年》一书中,也记载着林彪在军事上违抗毛泽东的命令而使毛大发雷庭的故事。

1948年11月,有一天,我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正赶上他在生气。

我就问:“毛主席,谁惹您生气了”?

他回答:“林彪……”

我又问:“到底怎么一回事”?

毛泽东回答:“林彪不听命令,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命令他用猛攻拿下长春。可是他怎么也不听!他坚持要用围困法拿下长春,迫使驻防军投降……”

同年12月,我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又碰上他在生气。

我问道:“毛主席,您为什么又在生气”?

他说:“又是因为林彪”。

我又问:“为了什么呢”?

他答道:“又是他不听命令!我给傅作义写了最后通牒,把它寄给了林彪,让他把最后通牒交给傅作义,要求立即投降。否则我们将立即发动总攻,并且全歼他的部队。林彪不服从我的命令,而去听邓宝珊式的调停人的建议,他们说什么:傅作义是北方人,脾气固执,不会投降的,不过有可能作为‘起义者’转到我们这边来。如果向他提出最后通牒,那么他就会调动他的三十万军队同我们决一死战。在失败的情况下他会坐飞机跑到南京去,而结果是北平及其周围地区将为战争所破坏,这对我们太不利了。就是因为这一点,林彪在等待傅作义‘起义’,并且对我的多次命令都不予理采”。

由此可见,林彪在政治问题和军事问题上往往有自己的看法,他并不在所有方面都盲目服从毛泽东。(《中共50年》218页)

 

 

林彪虽行伍出身,可不是一介武夫,而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他纵观历史,深知在历代王朝中“功高震主”,“ 兔死狗烹”和“急流勇退”的典古。毛泽东只可以跟他共患难,不能跟他同安乐。当毛泽东造反功成,进驻紫金城后,林彪以养病为由,准备急流勇退,开始过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世外挑源生活。不与任何一位中共中央领导人来往,包括毛泽东在内。于是,他写下二条条幅挂在书房中,作为座右铭,以便鞭策自已。两条条幅是:

 

     张良范蠡,急流勇退。

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张良者,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大功臣。功成隐退,保住了性命。而另一位大功臣韩信遭刘邦疑忌,削其兵权,降王为侯。韩信自以为功高,汉王刘邦不会对他下毒手,却被刘邦其妻吕后杀于后宫之中。

    范蠡者,越王勾践兴越灭吴的大功巨。功成他隐退到国外。写信给另一位大功臣文种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劝他隐退,但文种不听其劝告,最后被越王所杀。

 

    正如树欲静而凤不止所说,结果林彪还是被毛泽东那种阶级斗争的邪风卷入其中,落个折戟沉沙,断子绝孙的悲惨下场。

     “9·13事件”后,当局只允许新闻媒体把“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这一条幅公布干众,却把“张良范蠢,急流勇退” 一条密不外露。这种“藏其勿,露其需,去其一,变其义”的“弃一变义” 的做法,是当时自称实事求是的马列主义者惯用的伎俩。企图当作所谓林彪野心家的佐证。

 

三,林彪出山

 

    林彪24岁当了红四军军长,25岁当红一军团总指挥。是世界军事家们公认的一位帅才。

    林彪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第二团第三连。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时,林彪尚未毕业。同年9月毕业,被分配在北伐军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赶上攻打武昌的苦战。林彪在北伐中初露头角,被团长叶挺从见习排长一跃提升为连长。

    1927年8日1日,林彪参加了周恩来等人领导的南昌八一暴动。八一暴动部队,扛的不是红旗,而是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头上戴的也不是红五星八角帽,而仍是国民党的大沿帽。即举起国民党的革命旗子,又打倒国民党。因而,当暴动部队退出南昌,“南征”入粤的途中。一路来暴动部队离队脱逃,丢枪弃炮,不计其数。时任连长的林彪也几乎成了光杆连长。面对飘零秋叶,垂头丧气的残军,他不禁仰天长叹,心如刀铰,自已数载寒窗,饱读诗书,满腹锦纶,胸怀鸿鹄之志,建功立业,想不到今朝虎落平阳,游龙搁浅,满腔热血竞化作今天的秋风。暴动残部,己是强弩之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林彪也离开了部队。

    逃生的路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各地剿匪风声正紧,林彪是外地口音,又穿着破旧军装,人生地不熟,找个安全的“避风港”确实不易。是年林彪不到二十岁,考虑再三,又回到残部。

 

    宁汉战争爆发后,粤系、桂系、湘系军阀卷入了混战,再没有国军追击南昌暴动朱德的残部。1928年初,残部在湘赣交界处进行了整编,扯下国民党帽微,丢掉青天白日旗,扛起红旗,残部编为一个纵队,林彪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二十八团一营二连连长。随后,林彪参加了朱德指挥的湘南暴动。三月中旬,广西军阀胡宗泽一个师的兵力围攻湖南莱阳,来势凶猛,红军退出莱阳,侍机而动。

    林彪当时的这个连驻扎在城东北四十多公里的镇上。当林彪接到师部要他的部队向莱阳城集中的命令后,迅速将部队集中起来,又动员了当地的一千多名赤卫队员,向莱阳城进发,赶到莱阳城东北十五公里的敖山庙,得知县城已被国军占领。林彪认为自己没有退路,狭路相逢,勇者胜。他决定打莱阳,布置了一千多赤卫队员和敖山庙两千名农民自卫军,由城东、南、西三面佯攻虚张声势。自已率一个连的兵力,担任突击任务,由城北居高临下,向国军发起突然袭击。

    国军果然以为红军大部队反攻,仓促弃城逃跑,林彪率军乘胜追击,把一个师的国军打得落花流水,抱头窜鼠。林彪莱阳这一战,威镇三湘。朱德亲自提名,把昔日默默无闻的林彪一下升任红一师一营营长。一颗耀眼的新星开始在红军中升起。

    莱阳之战以后,林彪随朱德、陈毅率部向井冈山进发。1928年4月28日,和毛泽东在江西宁冈龙岩市的龙江书院会师。翌日,毛泽东在茨坪看望了林彪的部队。之前,林彪向全营官兵训话,要求他们理发剃胡子,换上新的军装,以良好的精神状况迎接毛泽东的视察。这是林彪与毛泽东首次见面,林彪也许是惺惺惜惺惺,也许处于讨好之意,他将莱阳战役中缴获的一匹大白马送给了毛泽东。从此毛、林俩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一幕幕不同寻常的话剧。

    1928年8月,红四军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在动员离队官兵回队时遭杀身亡。林彪接任团长之职。1929年3月红四军整编,将团扩编为纵队。红二十八团扩编为第一纵队,不到二十二岁的林彪任纵队长,陈毅任政委。是年,林彪给父母寄了一封家书,他介绍了自已的情况,并要家里不再给他来信,也不要指望他再给家里写信。林告诉家里,如果要了解他的情况,就注意看报纸的报导。从此,林彪和家里一直失去联系。

    1930手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成立,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总政委。林彪升任第四军军长,是年林彪不满24岁。8月,红一方面军成立,林彪仍任第四军军长,兼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

 

    在共党中央赤区时期,林彪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天才。林彪领导的红四军,是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从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之间,在朱德、毛泽东的领导之下,参加了中央赤区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在第一次反围剿时,是林彪率领红军歼灭国民党的十八师,活促了师长张辉瓒。

    1932年3月,中央赤区的红军整编,恢复了第一军团的建制,林彪由红四军军长升任红一军团的总指挥,聂荣臻任政治委员,是年,林彪仅25岁。1933年1月,林彪改称为红一军团军团长。1932年4月、7月、8月和1933年1月,林彪和聂荣臻指挥红一军团先后参加了漳州战役,水口战役,乐安宣贡战役和洲湾战斗。

    1932年12月至1933年3月,林彪又率部与兄弟部队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作战。

应该承认林彪的军事天才,就拿他在黄坡、草台岗两大战役来说,其战果令古今中外的兵学家都为之瞠目。

    林彪,他是一位职业军人,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而自荣。有人称他为鬼才军事家,他鬼就鬼在,能根据天时地利,敌变我变的随机应变能力。在中央赤区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林彪接到与敌打遭遇战的命今。但他觉得打遭遇战敌人容易见硬就缩回去,达不到歼敌目的。于是,他在黄坡,指挥主力部队趁大雾弥漫、阴雨连绵的夜晚悄悄进入伏击阵地。派重兵堵住敌人可能突围的沟口,当国军五十二师走进林彪设置的“口袋” 时,红军把战线拉长10余里敌人的一字长蛇阵截成数十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红军则居高临下,使陷于谷底的国军被动挨打,不到3个小时全歼敌一个整建师,并击毙敌师长。接着,敌国军五十九师亦被歼灭,黄陂之战红军全胜,仅俘获就1万多人。

    接着,在草台岗,林彪指挥所部用几乎同样的战术,重兵埋伏在山势险峻的山路两侧。当蒋介石嫡系宣称从未打过败仗的十一师师长肖乾进占草台岗时,才发现天气地形皆有利于偷袭者,可为时已晚。尽管有飞机大炮助阵,也难逃全师覆灭的命运。至使国军总指挥陈诚急得口吐鲜血,蒋介石更哀叹自己的铁军被敲碎。说:“此次损失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战后,红军光战场打扫了一星期,缴获各种枪支弹药不计其数。通过黄坡、草台岗两战,挫败了国军第四次围剿计划。于是林彪的名字也蒙上了传奇色彩。

    值得研讨的问题在于毛泽东(当时毛被罢了官在医院休养)事后才知道这两大胜利都是林彪改变了上级命令,做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决定。毛泽东感慨地对人说:“我现在才知道,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是因为战场指挥员改变了当时统帅部的命令”。从此,毛泽东更加对林彪的好感。这就是鬼才林彪“鬼” 的所在。

 

    1934年10月,共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撤出根据地,开始“长征”。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为突围打头阵,不到一个月就突破国军的第一、二、三、道封锁线。接着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发生一场中共战争史上最为悲壮的战例之一即湘江战役,在这场殊死的突围战中,作为军团指挥官的林彪差一点被俘虏,可见战斗的激烈程度。这一战役红军伤亡惨重,毛氏党史称由原来的8万余人,只剩下3万多人。毛氏党史上称为党内“左” 倾军事路线。虽然共军受到严重挫折,却给罢了官的毛泽东东山再起的“担架政变” 创造了条件。

    湘江战役是红军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是林彪为红军的主指挥官的壮烈一战。经过七天的浴血战,终于突破国军的第四道封锁线,保护共党中央和军委领导机关安全渡过湘江。

    接着林彪率红一军团于12月抢占黎平,强渡乌江。1935年1月,智取遵义等功劳。遵义会议上,被罢了官的毛泽东的“担架政变” 成功,成为周恩来的助理。林彪率红一军团再四渡赤水,二占遵义,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占沪定桥等等战斗。6月,中央红军同四方面军会师。7月,红一军团改称为第二军,林彪任军长,聂荣臻任政委。9月,毛泽东与张国焘闹分裂,周恩来和毛泽东等人率红军一方面军一,三军团组成的陕甘支队单独北上。彭德怀任陕甘支队司令员。十月到达陕北吴起镇。

    “长征”到达陕北后,陕甘支队第一,第二队(原红一,三军团)于1935年11月组成第一军团,林彪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委。11月21日,林彪指挥了直罗镇战役。同月,中华苏谁埃共和国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毛泽东任主席,林彪,彭德怀任委员。1936年2月,林彪率一军团参加东征。6月,共党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成立,林彪任校长,毛泽东兼任政委。12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陕北后不久,成立了新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林彪等任军委委员。1937年1月,共党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扯由保安迁至延安,林彪任校长兼政委。

 

    1937年8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一一五、一二0、一二九等三个师。原红一万面军的第一军团和第十五军团等部队改编在一一五师。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

真正让林彪扬名中外的战役是抗战开始时的平型关大捷。令史学家惊疑的是,这次战役又悖于统帅部门的指示,在毛泽东一再强调八路军到敌后开展山地游击战时,林彪却一再坚持要打一次伏击战。直接对有持无恐的日军来一次正面对撞。结果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战果,为八路军只打友军不打敌军总算挽回一点面子。。

   

四,银质手枪的来历

    1938年3月2日晚上,林彪率领一一五师直属部队经过山西湿县以西阎锡山的十九军防区时,因为林彪骑着日军大洋马,身穿日本军大衣,被十九军哨兵误以为是日本人,开枪误伤了林彪。子弹从右肾进,后背出,伤及腹(肺)部和脊骨,流血过多。之后,林彪被转移到晋西的永和县。毛泽东闻讯后,立即电令从交口镇派出两名名医,星夜兼程,两天内赶到永和县,并迅速护送林彪回延安。

    当时延安的医疗条件很差,林彪的伤口几个月也不见愈合。共党中央决定送林去苏联治疗。

    林彪在苏联的三年里,学会了俄语,作过有关中国战争形势的报告,为苏联通讯社写过文章。1941手6日22日,德军以闪电战的方式对苏联发起突然进攻。两个月后,德军北路军包围了列宁格勒,德中路军进犯莫斯科,德南路军逼近罗斯拖夫。林彪以一个军事家的眼光,分析了战场的形势,给斯大林写了一封长信,陈诉了自已的见解,斯大林立即接见了这位中国年青军人。林彪认为,德军尽管三路推进,但重点是进攻莫斯科,苏军的当务之急是建立战略预备队,重点保卫莫斯科,通过莫斯科这步棋,扭转战局。斯大林采纳了林彪的建议。果然,9月30日,德军以台风为代号向莫斯科发起了重点进攻,南北两路德军也同时发起进攻。德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了莫斯科。苏德双方几百万人,在莫斯科附近展开了激烈的拼杀。12月5日,斯大林指挥后备部队对德军开展大反攻,最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胜利,收复了大片失地,扭转了战局。

    由于战争的发展应验了林彪的预见,所以,斯大林对他极为赏识,邀清他参加了苏军总参谋部的工作,并送他一支银质手枪。林彪的军事天才赢得苏联同行的一片赞誉,他们也结下了情义。以至后来争取到苏联对共党发动第二次国内战争的军援,与林彪分不开。同时也给林彪实足的政治资本。

1942年2月,林彪从苏联乘飞机回到兰州,来到西安。这时,蒋介石正在西安,毛泽东让林彪首先拜蔼蒋介石。这位黄埔四期的学子没有去延安就先来拜见校长,使蒋介石十分高兴。

    林彪回到延安后,由于他体质较弱,毛泽东安排他任共党中央党校副校长,毛自兼任校长。

    1945年4月,林彪在共党中央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入中央委员。8月,又当选共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五,抢占东北“滩头阵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共党中央利用苏联军队因驱日军而占据东北部份城市的有利时机,从各战区抽调十一万大军和两万名地方干部,枪先挺进东北,枪占了东北这个“滩头阵地”。10月31日,共党中央在东北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委委。1946年1月,自治军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共党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

    1946年6月到1948年3月,东北联军在林彪的指挥下,先后发起了新开岭战役,三下江南战役,四保临江战役,东北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等重要战役。共歼国军35万多人,将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几个弧立地区。牵制了蒋介石的主力,使关内的共军有着充分发展的余地。

    1948年9月至11月,林彪和罗荣桓等一起指挥东北野战军进行了辽沈战役,吞没了国民党军队共47万大军。整个东北落入共党势力范围内。这是林彪戍马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为共党驱蒋建国建立起强有力的保障。

    东北战场是林彪武略的最成熟时期,许多战术原则脱颗而出,如“一点两面” 、“三三制” 及“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还有“四快一慢” 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战斗中总结和推广的,为中国兵法注入了新的内容。

    德国十九世纪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统帅不必是细致的人物观察家,不必是敏锐的性格分祈家,但是他必须了解自己部下的性格、思考方式、习惯和主要优缺点。”林彪在东北既为一方军队统帅,又是在总统帅部指挥下操作局部战役的人,对于执行上级意图,他仍然以前线指挥员的身分保持独立思考,善断而多谋;对部下尤其是中高级指挥员在战场上的创造性发挥亦能给于充分肯定与配合支持。其中最典型的战例就是二纵五师师长钟伟指挥的靠山屯之战。在他执行林彪东进命令的时候,撞上一块到嘴边的“肥肉” ——在靠山屯发现国军主力部队,他置林彪命令于不顾,决定围而歼之。结果致使林彪改变了作战部署,迅速对敌实行大合围,一举歼国军6600余人,使三下江南之役大获全胜。而这正是林彪最拿手的打法;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敌。

 

    1948年12月,林彪,罗荣桓率84万东北野战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12月11日,林彪任平津前线司令员,罗荣桓任政委。1949年1月10日,共党中央决定成立平津前线总前委,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林彪任书记,负责平津前线党政军全权事宜。林彪等指挥百万大军,完成了平津战役,共歼国军52万余人,基本占领了整个华北地区 。

    1949年,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和前委书记,罗荣桓任政委。4月,林彪率四野向湖北,湖南,江西进军。5月,共党中实决定第四野战军与华中军区机关合并,林彪任共党中央华中局第一书记,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司令员。

    1949年7月至12月,四野在二野第四兵团的配合下,先后进行了宣沙战役,湘赣战役,衡宝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等重要战役,共歼国民党军队39万余人,占领了整个中南地区。

    1949年12月,共党中央决定,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野战军党的前委改称为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野战军党的前委改称为中南军委分会。林彪任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司令员和中南军委分会书记及中南军政大学校长。

1950年4月,第四野战军及所属兵团番号撤销。在解放战争时期,在林彪,罗荣桓等的指挥下,四野从十万余人发展到一百五十多万人,还不包括留守在东北的三十四万人在内。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转战东北,华北,中南十余省,共歼国民党军队一百八十余万人。林彪立下了赫赫战功。

 

 六,激流勇退不成 

  

    林彪被阎锡山的哨兵误伤后,在苏联治病期间用药过量,落下个怕水、怕凤、怕光、怕出汗的怪病,甚至连看山水画都过敏。

    1950年10月,林彪拒绝了毛泽东要他挂帅出兵朝鲜,理由是有病需赴苏联疗养,其实,林彪决心要急流勇退,赴苏疗养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林彪第二次赴苏疗养时,是1950年10月8日同周恩来同机就中国出兵朝鲜问题赴苏联,周恩来由林彪作陪去与斯大林谈判的。此时苏联方面改变了出16个团的空军协同中国军队作战的承诺。因此会谈时林彪神色沉寂,抑郁不欢,事后还拒绝举杯与斯大林钦酒。

 

    虽然林彪曾一度似乎悄无声息,但是他那特殊的思维一刻也未曾停过。在全国“东方红,太阳升”歌舞正酣之际,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他先为你捏造一个‘意见’,然后他来改你的意见,而捏造是老毛的惯用手法,今后应当注意他一着”

    林彪虽然开始过着 “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世外桃源生活。但计高一筹的毛泽东用战略的眼光,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高了林彪的政治地位,以备日后急用。就在林彪称病休养期间,毛泽东采取了以下措施:

    1954年4月,共党七届五中全会上,林彪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8月被第一届人大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同年9月被授予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9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选举中央主席时,毛泽东就投了林彪一票。

    1958年5月25日,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会上,林彪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在党内跃居第六位,排在总书记邓小平之前。

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的《万言书》一出,毛泽东非常孤立,毛泽东启用处在世外桃源久病休养的林彪这支救兵。而林彪奉命,拖着久病之躯,匆匆赶上山来,参加了他本不想参加的会议。毛泽东找他进行了一次长时问的谈话。决定让林彪重振雄风,在关键时刻助他一臂之力。林彪只得“士为知己者死”,坚定地站在毛泽东这一边。在批判彭德怀的历史时刻,他成为一颗重磅炮弹。毛泽东在关键时刻,将林彪派上了用场。而和他一祥上山的黄克诚(中央书记处书记、解放军总参谋长)则没有按毛泽东的调子唱,而仗义执言,结果捡了个二号大右倾的帽子戴在头上。

 

    直得指出的是,批判彭德怀的过程中,毛泽东第四次重提当年红军“长征”时,在“会理会议”时林彪写信的事情。事情经过是这样:遵义会议后,时任红军第一军团长,年青的天才军事家林彪 ,认为当时红军统帅犯有战略性错误,写信给党中央军委,建议由彭德怀来统帅红军。毛泽东一直认为彭德怀是林彪写信的主使者。过去彭德怀均不理会他。这次当毛泽东再度提出此事时,彭德怀再也忍耐不住了,站起身,要求林彪当众澄清事实。当时,林彪当众向毛泽东声明:“那封信与彭德怀同志毫无相关”。致使毛泽东下不了台,木然地坐在那儿,脸上毫无表情。批判会的气氛凉了,淡了。接着毛泽东宣布散会。

    林彪下山后,被任命国防部长,取代被毛泽东打倒的彭德怀之职,开始号令三军了。

     

    作为一位军事家的林彪,考虑到,既然毛泽东不让自已像张良、范蠡那样,急流勇退,过世外桃源生活,退路是没有了。不退则进,那唯有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寸步不离,为毛泽东摇旗呐喊!否则丢乌纱帽是小事,丢性命绝后代是大事。于是,只能对毛百依百顺,处处看着毛泽东的脸色办事。为了保存自己,也只好违心地尽量去楝讨好毛泽东的事去做,楝毛泽东喜欢听的话去讲。于是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等出笼了。正当林彪为毛泽东大树个人崇拜、突出政治的一套手法,毛泽东赞扬林彪说:“四个第一好,这是个创造”。

    兵不厌诈,这是军事家们的拿手好戏。林彪是个军事家,其实,他搞吹捧个人迷信,只不过投其毛泽东所好,在他内心里,是强烈反对的。在“文革” 期间,正当他把毛泽东推向“四个伟大” 顶峰的时候,他家里却是平静如死水般的气氛。如给叶群“讲书” 的人一进“林府” ,就惊奇地发现这里没有“三敬三祝” 。即没有像外边那样,每顿饭前,都要站在毛泽东像前拿着毛主席语录高呼“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里也没挂毛泽东像。更让他惊奇的是,林彪家中工作人员的厕所里,将印有毛泽东的语录及照片的报纸当做卫生纸用。正当林彪带头在举国上下掀起一片狂热迷信活动之时,而自已的家中却还保持一种常人应有的冷静,这就足以说明,林彪内心里是强烈反对个人崇拜的。林彪在吹捧毛泽东的个人迷信时,在外头是热火朝天,回到家里把老毛的语录往矛坑里丢,不值得深思吗?

    再值得深思的是,1964年,总政领导决定,将修改后52开本的《毛主席语录》在部队内部发行。主编田晓光等人建议请林彪为 《语录》提词。并提出最好写雷锋自勉用的几句话:

    “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书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结果林只写了前三句,最后一句 “ 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没写。当军报办公室秘书,给林办打电话询问时,电话是叶群接的,叶回答说:“林总写的时侯,有人提醒他少写了一句,他没吭声,想必有他的考虑,不必再问他了,就用三句话好了。” 那么,林彪为什不写“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这一句呢?

    更值得探思的是,林彪在提词时除了少写一句话外,面且把“听”字分成二个字还多加一点,写成“口斥”。 当《语录》发到部队后,群众多次来信提意见,在1965年《语录》再版时才作了技术处理。这难道是一般性的笔误吗?当林彪少写了一句提词时,当场不是有人提醒他少写了一句吗!当把“听” 字写成“口斥” ,在当时,这可是现行反革命行为,是要被枪毙的。旁边人难道不再提醒他吗?林彪是处于什么考虑,竞把一个字拆写成如此大相径庭的二个字,难道鬼才军事家林彪为今后又在给自已打下一伏笔吗?         

 

七,“9.13事件”

公元1971年9月13日凌晨零点32分,由空军34师(专机师)副政委潘景寅驾驶的中国民航256号三叉戟专机从海军航空兵的山海关机场起飞,没入了苍凉的北国夜空。机上乘坐着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的林彪,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林办主任、其妻叶群;空军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其子林立果;以及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处长刘沛丰、林彪专车司机杨振刚。256起飞后,顺着山海关机场的244度(西南)朝向天津的方向飞行了4分钟,其后用了大约10分钟的时间缓慢而艰难地转向325度(西北),朝蒙古方向飞去。(注:飞行图上,正北为零度,正东为90度,正南为180度,正西为270度)
  1点55分,起飞83分钟后,256于中蒙边界414号界桩上空越界进入蒙古上空。在2点30分左右,256飞行了约118分钟时,由于不明原因坠毁在东经111°15′、北纬47°42′,距温都尔汗约60公里的蒙古肯特省依德尔莫格县苏布拉嘎盆地。机上包括4名机组人员共有9人,全部死于坠机。在中国大地威名显赫、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林彪副主席就此魂丧大漠,身葬黄沙。这就是在中国当代历史上留下了重墨浓彩而又扑朔迷离的“913事件”。
  30多年过去了,“913事件”的许多关键之处仍然处于雾锁烟迷之中。尤其是256专机的坠毁原因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燃油耗尽说、导弹击落说、阴谋爆炸说、机组搏斗说、迷航坠毁说等等,不一而是,至今没有一个能够服众的结论。

 

八,身首异处

“9.13事件”后,国内有关涉及林彪坠机的文章包括所谓纪实文学往往语焉不详,因而引起国内国外种种传言扑朔迷离。

1993年5月,分别担任澳大利亚广播电台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驻北京记者的彼得和苏珊两位记者,锲而不舍地走访了蒙古、俄罗斯、美国、台湾以及香港等地,历时半年,往返数万公里,获得第一手资料揭开林彪之死之内幕。  

该调查纪实刊登在1994年夏天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上,调查结果轰动了国际新闻界和史学界,许多国家的媒体对此进行了转载和评述。

 

这两位西方记者飞到蒙古后。他们租了一辆苏制吉普,和翻译一起直奔温都尔汗。距该市70公里处一个叫白克的矿区,在矿区附近就是“9.13”飞机出事地点。

    飞机坠毁的当天,一个由苏联军人和飞机专家组成的调查组立即赶到现场。他们负责了解飞机坠落的原因,最后对这架英制“三叉戟的3台劳斯莱斯发动机感兴趣,把其中一台尚完好的运回苏联,而对九具尸体不屑一顾。
    5周后,苏联人再次由克格勃组成的调查组,秘密回到这里并且挖出尸体进行检查。由于天气干燥寒冷,飞机坠毁时被烧焦的尸体尚未过度腐烂,在蒙古专家的协助下,他们首先排除了机上乘客在坠机前已经死亡的可能,因为尸体上的所有伤痕都是因飞机坠毁造成的。
  接下来需要确认死者的身份。苏联人带来了4只大箱子,其中有38位中国高层人士的资料,这些人在1971年9月13日后都未曾在公开场合露面。由于尸体被烧得面目全非,死者身份的确认工作进展得十分艰难。于是苏联人就割下那个女人和那个岁数最大的男人的头颅,将头骨装箱带回苏联。

    在调查中,彼得和苏珊获悉,蒙古方面的调查组曾就此事作了正式报告,但这个报告属于机密,到2008年才能解密。

  彼得找到一张旧照片,是当时苏联调查人员和蒙古官员在聚餐时的合影。人们指给他看,照片中一位苏联人来自莫斯科第三医院,叫托米林,是调查中主要人物。
    彼得想,只有找到托米林,才能确定林彪是否在这架飞机上。于是,他打点行李,用稿费买了一张到莫斯科的飞机票。当时,调查的成败就维系在这张已经泛黄的照片上。

  凭一张照片,一个名字,在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寻找一个人,尤其当彼得得知莫斯科第三医院已经撤销的时候,真如大海捞针。但他并没有放弃努力,找遍了莫斯科的大小病理实验室,终于有人认出了托米林,并给了彼得一个电话号码”。
  托米林对彼得很友好,但拒绝回答任何问题。他告诉彼得,自己和克格勃有协议,不得泄露调查结果。尽管克格勃如今已不复存在,但仍要经过克格勃的后继机构批准才能把秘密公开。
  彼得费了很大周折,才弄清楚取代克格勃的两个新机构的分工。他送去了采访申请。但这些机构的工作效率很低,加之正值盛夏,官员们大多到郊外度假,彼得无功而返。眼看签证就要到期,钱也花得差不多了,而采访申请依然没有结果。
  好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了解到彼得和苏珊调查工作的重要性,愿意资助部分费用。彼得便决定利用等候采访申请批准的这段时间前往美国,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调查。


  彼得采访了美国外交界、情报界、新闻界诸多人士和许多学者,但是仍然没有新的进展。
  后来,有朋友告诉彼得,林彪之子林立果的未婚妻张宁就在纽约,她是少数几个最后见到林彪的人之一。张宁告诉彼得,在北戴河的最后一晚,虽然她吃了安眠药睡着了,没有亲眼看到林彪、叶群登上飞机,但她确信林彪就在飞机上。
  那天,一家人正在看电影,林彪吃了安眠药,进房睡了。林立果突然回来,把叶群叫到另外一间屋子里密谈。随后,叶群向大家宣布,作好准备,明早7点乘飞机去广州。与叶群一直不和的林彪之女林豆豆急忙去给警卫部队打电话,给北京报信。11点,周恩来打来电话询问,叶群在电话里谈了10多分钟,显得很慌乱。放下电话后,她改变了决定,要求大家立即出发。林豆豆拒绝离开;林立果没有去叫醒吃了安眠药正入睡的张宁,而是带上几名亲信,和叶群一起把还没清醒过来的林彪架上汽车,驱车向山海关机场冲去。
  叶群的司机事后告诉张宁,仓皇中,林彪等人是顺着从飞机上抛下来的软梯爬上去的。林彪很虚弱,下面有人把他扛在肩膀上,上面叶群用力拽他,才登上飞机。


  飞机最初向东南方向飞去。20分钟后又折回来,在机场上盘旋几周,然后向北飞去。而彼得在蒙古和俄罗斯时,都曾有人告诉他,失事的飞机最初进入蒙古境内,一直向北飞到苏蒙边界,却又折回向南飞了200公里,然后在温都尔汗坠毁。彼得说,这其中的缘由始终不能破解。


  彼得重新获得了俄罗斯的签证,在返回莫斯科的途中,他惊喜地获悉,托米林已获准向他透露22年前的调查结果。
  在办公室,除了托米林,彼得还见到了一个身材魁伟的俄罗斯人。他叫扎格沃斯金,是原克格勃官员,也是调查那次飞机坠毁事件的负责人。
  扎格沃斯金直截了当地说:“20多年来,全世界只有4个人知道这件事的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当时克格勃的负责人)、我和托米林。今天,我们将把这个调查结果透露给你”。 “林彪和他的夫人叶群确实在飞机上,并且因飞机坠毁而丧生”。
  “你们如何证实这个结论?”彼得问。
  托米林拿出一包令人感到恐怖的照片和资料,其中有几张从多个角度拍摄的头骨照片。托米林说。“这正是林彪的头骨”,林彪的头部在战争中受过伤,位置正好和头骨上的伤痕位置吻合。
  林彪在指挥八路军对日军的一次战役中负伤后,曾于1938年到1941年在苏联治病。苏联人保存着林彪包括牙科记录在内的详细病历。有关林彪的牙科记录也与头骨的实际情况丝毫不差。
  托米林告诉彼得,耳垂如同指纹,是鉴定身份的重要依据。他们从现场割下了那具女尸的一只耳朵。“我可以通过耳垂形状独立下结论,或是仅凭对照牙科的记录进行辨认,也可以通过头颅的伤痕辨别。这三个方面的对比都能得出可靠的结论——我们在蒙古温都尔汗拿到的的确是林彪和叶群本人的头骨。”
  扎格沃斯金说:“我们另一个鉴定方向,是用头骨对照了林彪生前的照片,克格勃的资料里有一张俯拍的林彪的免冠照片,这是很难得的。照片清楚地显示了林彪头部的伤痕。我们还把头骨照片和林彪的一些照片叠放,看到两者的轮廓完全重合。”
  克格勃的鉴定工作做得一丝不苟。在林彪的病历中,有他患过肺结核的记录,为了万无一失,调查组重返蒙古。那时戈壁上已是北风怒号,天寒地冻。他们挖出了尸体,在右肺部确实摸到了钙化的硬块。此后,蒙古人把这些残缺的尸体火化,用木柴和煤油把尸体烧了很长时间,然后把骨灰放在布袋里交给中国。
  彼得问起飞机的黑匣子,他们说黑匣子找到了,但克格勃鉴定时没有发现录音里有飞机和地面的通话。这是一个还有待后人揭开的谜。
  他们向彼得证实,林彪和叶群的头骨至今还保存在俄罗斯,在前克格勃的资料库里。没有鉴定过林立果的尸体,克格勃对他完全没有兴趣,苏联并没有把林彪在这架飞机上的调查结果通知蒙古方面。 (摘自《揭开历史悬案谜底 林彪坠机后头骨今安在》作者  齐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