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长小水泡怎么回事:如何治理庸官懒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21:49:22
韩咏红 (2011-04-25)       为了提高治理效益,提升民众满意度与幸福感,中国一些省市近期雷厉风行地展开“治庸”、“治懒”的行动。各地对“庸官懒政”摆出杀气腾腾的高压姿态,一时抢去不少媒体与社会目光。

  中部省会武汉市本月中高调公布了《武汉市开展“责任风暴”、“治庸计划”的暂行办法》后,又成立暗访组,纠察14个市属单位工作人员的上班迟到、玩游戏、炒股、聊天、脱岗(在工作时间内擅自离开所在的岗位)等问题。10天下来,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受通报批评、诫勉谈话者71人,还有一人被辞退,一人被扣除全年绩效津贴,七人被调职,两人被停职反省。

  山西省去年下半年连续开展九次“整肃工作纪律、狠刹不良风气”专项检查,处分了421名官员,并摘去30名官员乌纱。湖南、浙江、江苏、新疆等地领导,也均表态要对“庸、懒、散”开刀。

  每回看中国舆论抨击地方官,我每每感觉负面形容词如此多而生动,一些地方官员被说得很不堪。例如他们被讥讽为“南郭先生”、“山寨领导”,“无能官”、“混混官”、“太平官”,还有编成顺口溜的,如“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塌塌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样子”,“在其位不谋其政”,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尽力”,地方吏治百弊丛生。

  上级领导公开叱喝下级,态度有时也极不客气。如河南郑州某区委书记上个月批评干部如果占着位置不干事,“连鸡都不如”。近期,上级领导对公务员的管理,还延伸到私人领域,不久前江苏南通就发文件规定公务不准看黄片,不准搞婚外情,不得不赡养子女,据说已有多名公务员在新条例被处理。

  表面观之,雷厉风行的治庸治懒行动或许能一时得到社会赞美,表现上级官员有所作为。然而,这般公开地叱喝与数落下级,究竟反映了小吏的毛病,还是用人体制本身的弊端?

  中国专家分析指出,庸官懒政不断滋长,主要原因有三:官员干部提拔程序竞争短缺、问责短路、评估短腿。舆论尤其倾向让民主选举与民意在官员考核中发挥更大作用。

  不过,过度寄望民意监督的想法,可能混淆了公务员与政治领袖的不同,又回避了更重要的制度建设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将所有吃公家饭的都当成“官”,但是在现代国家体制下,公职人员只是按照规制制度履职谋生的普通人,他们权责清晰,手中并无太多特权,就犯不着在个人问题上也接受公众监督甚至羞辱。再者,多数国家并不用民意来直接考核公务员,政治领袖要通过选举获得选民委托,公务员的任用升迁则是按照表现,依循规章制度去评估决定。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公职人员数目是否超过了实际上干事的需要?从近年偶尔曝光的官员日记看,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吃饭、应酬,部门内人浮于事,工作人员没多少具体事在干,可能也没多少具体事可干。反之,中央部门工作人员往往比较忙碌,甚至非常忙碌,因为有具体事情追着他,不干不行。

  因而,要确保公职维护公众利益,首要任务还是下决心缩减人数,同时在制度上细细打磨,建立公开透明清晰的选拔任用标准,在评估上做到实效,如此一来,根本无需干涉公务员的私生活,或者用GPS手机定位监管官员。

  启动任何名目的“风暴”对于促进吏治都不会有太大意义,只会突显了长官权威,而且更像是上级在外部革命风潮与社会稳定压力下的反射性动作而已。事实上,用人制度不健全,连公款吃喝都刹不住,更遑论治庸治懒?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