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口缝合后疼怎么办:经络真的存在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6 19:36:40

    这个问题毋庸置疑是肯定的,祝总骧 国宝级名老中医,1973年以来,祝总骧教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与合作者准确揭示人体14条经脉线的分布位置,并证实了古典经络图谱的科学性。又提出“经络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立体网络结构的调控系统”,并将这一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得到显著效果。 

   祝总骧: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终身教授,首次科学实验证明人体经络存在的世界级经络学家,北京炎黄经络研究中心主任,被美国、英国、法国等十余国授予勋章、院士、博士、教授、顾问等称号。点击《《中华医药》祝总骧和他的312 》有详细介绍。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就不断有实验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并且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在经络现象的研究上取得突破。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很少得到公众的认识,即便是专业的中医工作者,对这些研究成果也知之甚少。所以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经络似乎还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古人的幻想。但是,大量研究表明,经络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下面将一些研究成果向读者作简单介绍,让读者对经络存在的客观性有所了解:

    1、低阻高导现象-

    低阻高导现象是最早被发现的,二十世纪中期,日本的中谷义雄用12伏直流电探测肾炎患者体表,发现一些电导率高的点,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恰好与中医理论中足少阴肾经的循行路线一致,自此以后,就不断有人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法国人Niboyet对穴位附近皮肤的电阻进行测量后,报告其电阻率比周围皮肤低20—50%。而天津医科大学对对活体与尸体皮肤的电阻率进行测量,发现这种经络的低电阻率现象只存在于活体。到了七十年代以后,对经络低阻高导研究的结果越来越丰富,到了九十年代随着测量技术的改进,胡翔龙等科学家对人体皮肤电阻率进行了大范围的扫描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皮肤低电阻点相当集中的分布在经过该区域的经脉巡经路线上,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经络现象确实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生命现象。随着经络低电阻率现象认识的逐步深入,这一结果被进一步推广到动物实验当中,根据动物皮肤的低电阻点,研究者们描绘出了动物的经络分布,并发现动物的经络有很多与人体经络类似的现象。

    2、循经感传现象-

    循经感传现象,是指对穴位进行针刺之后,针刺部位会发生酸、胀、麻、热等感觉,在针灸治疗中被称为“得气”,在《内经》中说“气至而有效”,认为针灸治疗时,只有产生“得气”的现象,才会有治疗的效果。而这种“得气”的感觉沿着经脉循行的路线移动,就被称为“循经感传现象”。建国以来,曾经对大范围的人群进行了循经感传现象的测试,但在有感传的是少数,占15%~20%,显著循经感传则只有1%。但是对不敏感人的穴位加电刺激后,用特殊的小锤进行叩击。可以在肢体上叩出一连串的敏感高发声点,这被称为“隐性循经感传”。实验证明这种隐性循经感传是有普遍性的,占测试者的95%左右。时至今日,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对大量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之后,程梓农等科学家把此现象的特点概括为:(1)感传路线基本循经脉,四肢基本符合,躯干部有所偏离,头面部变化较大(2)循行速度缓慢,绝大多数在每秒数厘米之内,并且可以沿经脉逆行,也可以顺行。(3) 有确切可观的效应,如红线、皮疹等皮肤血管反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皮肤温度、皮肤微循环等都会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4)对皮肤施加压力可以使得感传被阻滞(5)在病理状况下,这种感传的感觉常趋向病所。

    3、温度分布现象-

    1980年蒋来等科学家用热像仪对受试者进行测试,发现刺激腧穴后5——10分钟,受试者身体在荧光屏上的图像显示出一条亮带,与受试者的循经感传路线基本一致,这种特异的红外图像,既不同于神经干的走向,也不同于血管图和淋巴管的分布,却与古籍记载的经脉线路也基本相符!并且这种图像不是偶尔出现,而是可以多次重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自然状态下,机体的一些部位(四肢、背部、面部等)具有循经脉走行方向分布的高低温线,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出现率。针刺或艾灸后,无论四肢、躯干和面部,均可出现沿针灸经分布的线状高(低)温分布,它是经脉温度特性的客观显示。现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已经非常丰富,并且通过红外线热像图分析经络的状态已经在向临床诊断应用的方向发展了。-

    4、同位素示踪-

    通过同位素示踪来显示经脉是法国人在1984年首先发现的。之后孟竞壁等人进一步证明了这种方法对显示经脉是非常有效的。他们将同位素示踪物质注射入人体手腕、足踝部穴位皮下,然后用大视野γ闪烁照相机进行纪录。发现注射入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以17cm/s的速度循经移行,在四肢显示出的移动轨迹与古籍记载的经脉路线的符合率约78%。这种同位素示踪轨迹与淋巴系统没有直接关系,而与血循环的关系则比较复杂,它既与血循环密切相关,但又不能被已知的血管的分布和功能所能解释。-

    5、其它-

    其它研究还表明,经络在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一些特异的性质。自然界有不少生物具有发光的特殊功能,但是,一般生物是否也具有发光的本能,则是科学家们长期未能解决的课题。严智强等科学家运用高灵敏度的光学探测仪器,发现人体时刻都主动发出一种超微弱的冷光,并在严格避光的黑暗环境中进行高发光的测试,结果显示:高发光点与古典经络线相距在0.4cm以内者基本重合,也就是说,经脉循行线是一条高发光线。 祝总骧等〔8〕发现,当以一个特制的叩击锤沿大肠经LPSM线的垂直线,以均一的力量逐点叩击,当叩击锤达到LPSM线时,其声量突然加强,声调亦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声量和声调的变化可以通过音传感器记录在记忆示波器上,说明经络线是一条能发生高声的线,那么在它的下面必有其物质基础。王品山等研究者用一定重量压迫循经感传显著者的十二经原穴,并利用声发射技术在各经穴位上进行检测,发现在这些穴位上可以测出特异的声信息。这种声信息的循经传导速度约为4.5cm/s,与受试者主观感觉的传导速度基本符合。孙平生等应用直接向经脉中输入声波的新技术,控制输入声的强度和频率,结果大大提高了声信息循经传导的特异性。

    6、临床观察-

    皮肤病的产生,也常常显示出沿经脉分布的现象。李定忠医生在五十年代发现了发现与经络循行一致的炎性状表皮痣。这类皮肤病分布特点是与中医经络走向一致,而与皮肤末梢血管神经分布不一致。之后李定忠医生即开始收集、积累治疗,截止到1991 年“七五国家攻关课题验收和第三届世界针联大会报道时已达315 例、423 条循经皮肤病,十二经及任督带脉均可见到,虽然皮肤病疹形及分布多种多样,但呈线状分布者中90 %左右有循经脉分布特征。

    上述大量研究,充分向我们展示出了经络的客观存在,遗憾的是,这么丰富的研究成果,国人却知之甚少,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仍然认为中医、经络是迷信、是伪科学,这种由于科学普及的不力带来的误解,实在令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