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钩藤胶囊的价格:第二十八章 人际关系的好坏决定幸福与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05:13:55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1。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2,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3。为天下谷,常德乃足4,复归于朴5。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译文】知道其雄性的,就能守住其雌性的,就能成为天下的空虚;成为天下的空虚,平常的客观规律就不会离去,也就能复归到婴儿般纯真的状态。知道白色的,就能守住黑色的,就能成为天下的法度、规矩,成为天下的法度、规矩,平常的客观规律就不会有差误、差错,也就能复归于“无”的极处。知道其荣耀的,就能守住其耻辱的,就能成为天下的困穷;成为天下的困穷,平常的客观规律就会止住,也就能复归于本质、本性。本质、本性分散了就能成为一切有形体的万物,圣人利用这些万物则就能成为人民的领导,所以大的制度是无法割裂的。

【说明】本章亦是紧接上一章“有”、“无”而言,老子在这里将雄比喻为有,将雌比喻为无,雄雌结合便会产生另外的有,所以知道其雄性的,守住其雌性的,使雄雌不能结合,使“有”、“无”不能结合,就能成为天下的空虚。而成为了天下的空虚,平常的客观规律就不会离去,万物也就能复归到婴儿般纯真的状态。这实际上是在讲希望人类不要调节这个宇宙大道的道路和规律,至于雄与雌的结合,“有”、“无”的结合,就应该随顺大自然自己的调节。人类成就空虚,守住空虚,也就能得到一切。

知道白色的,就能守住黑色的,就能成为天下的法度、规矩,而成为天下的法度、规矩,平常的客观规律就不会有差误、差错,也就能复归于“无”的极处。因为白与黑的结合便会产生出另外许多颜色,使人们面对着五彩缤纷的颜色而不知所措,而这些颜色的产生则会破坏天下的法度、规矩。当然,老子不是色盲,也不是提倡这个世界只需要黑白二色,因为这个世界自诞生以来,就是五彩缤纷的。老子的意思是说,不要人为地再去调节出更多的色彩,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五彩缤纷的颜色叫人眼花缭乱,使人视觉迟钝;色彩越多就会使人越迷惑。所以,知道白色的,守住黑色的,用简单的色彩也能使人生幸福。在《论语·八佾》中,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子夏将“礼”比喻为少女,其看来很迷人,然而只有质朴才是绚丽多姿的。孔子很能理解子夏的意思,并着重指出,看了色彩斑斓的画后,再看其素色,方能感觉到素色的可贵。而素色就是复归到“无”的极处。由此看来,老、孔的思想是一致的。

荣耀与耻辱是相互对立的,就象有与无一样是对立而统一的。不争那荣耀而守住耻辱,就能成就为天下的困穷,这个困穷不是指个人处境的困穷,而是指万物的困穷,万物都处于困穷的境地,平常的客观规律就会止住,也就能复归到本质、本性。而本质、本性分散了就能成为一切有形体的万物,圣人利用这些万物则就能成为人民的领导,所以大的制度是无法割裂的。

老子以上所分析的,仍然是在探讨有与无的利弊关系。拥有更多更多的,贪有更多更多的,并不能使人生幸福。这些思想用在现代,似乎更有意思,人们现在拥有了更多的科学技术,然而人生幸福吗?究其实,人生的幸福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拥有多少科学技术,而是在于人们怎样利用财富和科学技术来使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从而使人们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而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好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所生产的导弹、原子弹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不仅不能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使人际之间的关系更趋于紧张。而人际关系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否,这个在《论语》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因此,老子才在这里说,“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就是说一切万物都是可以被人们利用的,利用的目的就是改善人际关系使人们幸福,而不是使人们更加紧张和劳累。而万物的利用必须遵循宇宙大道的道路和规律,无法割裂它,因此也就不要去割裂它。

——————————————————

【注释】1.谿:《管子·侈靡》:“陵谿立鬼神而谨祭。”《左传·隐公三年》:“涧谿沼沚之毛。”《尔雅·释水·水注》:“川曰谿。李注:‘出于山入于川为谿也。’”《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荀子·劝学》:“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吕氏春秋·察微》:“若高山之与深谿。”《广雅》:“谿,谷也。”这里用为山中出水之溪谷之意。

2.忒:《书·洪范》:“人用侧颇僻,民用僭忒。”《诗·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仪不忒。”《诗·大雅·抑》:“昊天不忒。”《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管子·正》:“如四时之不忒,如星辰之不变。”《易·豫·彖》:“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韩非子·主道》:“闻其主之忒,故谓之贼。”《说文》:“忒,更也。”《广雅·释诂四》:“忒,差也。”这里用为差误、差错之意。

3.谷:《易·井·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诗·小雅·四月》:“民莫不穀,我独何害?”《诗·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老子·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大白若辱。”本义为困穷之意。

4.足:《管子·戒》:“宁戚之为人,能事而不能以足息。” 郭沫若等集校:“孙蜀丞云:‘足,止也。足息,犹止息也。’《论语·泰伯》:“启予足!启予手!”《论语·乡党》:“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河上公《老子》注:“足,止也。”这里用为“止”之意。

5.朴:(pǔ普)《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惑者狂者,木石之朴也。”《老子·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荀子·臣道》:“若驭朴马。”杨倞注:“朴马,未调习之马。”《荀子·性恶》:“今之人性,生而离其朴。”《吕氏春秋·论人》:“故知知一,则复归于朴。”高诱注:“朴,本也。”《玉篇·木部》:“朴,真也。”这里用为本质、本性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