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品标签广告语:陈为人:苏联克格勃魔头叶若夫的任命和解职(南方都市报 2011-5-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18:29:59

苏联克格勃魔头叶若夫的任命和解职

类别:人文历史   浏览量: 430   版次:AA29   版名:南方评论 历史评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5-22
作者: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 编辑此文  

    ■回望苏俄

    ◎ 陈为人 山西作家

    苏维埃时期流传一个“残酷”的笑话:家里的孩子哭闹,只要大人说一声:你再哭就让叶若夫(不同时期会变为雅哥达或贝里亚)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就会戛然而止。可见当年克格勃在人们心中投下的阴影。

    克格勃历史上著名的嗜血三魔头是雅哥达、叶若夫、贝里亚。叶若夫前承雅哥达后启贝里亚,是克格勃整个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尘埃落定后的今天,我们回顾叶若夫当年是如何任命又是如何被解职的,对我们认识苏维埃体制无疑是一份形象教材。

    雅哥达从1934年7月起担任内务人民委员,至1936年9月,在短短两年任期内,把列宁创建的对付反革命颠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契卡”机构,完全演变为服务于斯大林党内斗争需要的法西斯特务组织。雅哥达执掌的内务部,几乎在每个政治局委员和人民委员(相当于政府部长)的公寓里都安装了窃听器,在各个重要机关和要害部门都安插了内务部的“线人”,极大地加强了斯大林对全党及各加盟共和国的控制。

    在1934年12月发生的基洛夫被刺杀案件,成为斯大林后来大清洗的借口,以此为契机,开始从肉体上消灭反对派,确立自己一元独尊的地位。

    日本有一篇著名推理小说《知道隐秘太多的人》,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描绘了一桩莫明其妙谋杀案的前因后果,揭示了过多知道别人隐秘的人,未必是幸事福音。暗杀基洛夫一案的凶手尼古拉耶夫被灭口了,现场目睹者警卫队长鲍利索夫也被灭口了,知晓斯大林幕后内情最多的雅哥达,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了。

    1936年9月26日,斯大林撤掉了雅哥达的内务人民委员的职务,任命叶若夫为内务人民委员。斯大林的提议自然不会遭遇异议,政治局委员(当年的苏维埃没有政治局常委)卡冈诺维奇当即表示:“我们的父亲的这一决定毫无疑问是卓越、英明的。”

    叶若夫对斯大林的意图心领神会,没有辜负斯大林的厚望重托。1936年9月,叶若夫替代雅哥达成为内务人民委员,从此开始了被称之为“叶若夫旋风”的大清洗。

    雅哥达最初的职务变动是由内务人民委员变成邮电人民委员,叶若夫心照不宣当然明白斯大林是让他来当这个“恶人”。不出半年,叶若夫查明:“雅哥达是沙皇暗探局的侦探、骗子和盗用公款者。”随后在内务部的审讯中,雅哥达全部招供:参与托洛茨基集团、是德国间谍,策划了杀害高尔基、古比雪夫、明仁斯基、基洛夫一系列案件,最后,雅哥达令人啼笑皆非地竟成为他所主持的第一次莫斯科审判中的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同案犯。1938年3月15日,雅哥达被枪决。

    叶若夫执掌内务部后,大清洗才真正开始。叶若夫用比雅哥达更为残忍更为卑劣的手段,还主持策划了1937年1月的第二次莫斯科审判,制造了“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案件”;1938年8月,又进行了第三次莫斯科审判。据《赫鲁晓夫回忆录》里提供的数据,“从1937年到1938年,共有数千名党、苏维埃、共青团、军队以及经济部门的活动家3831份名单交到斯大林手里,斯大林批准了这些名单。”一时间风声鹤唳血雨腥风,叶若夫执掌的内务部,被苏联人民称之为“绞肉机”。

    叶若夫有一句名言:“只要斯大林想得到什么证词,我就有办法让铜壶也开口招供。”只要斯大林微笑着在心里给某个同志打上了“红叉”,叶若夫马上心领神会,很快就能让此人招供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死罪。(叶若夫在大清洗中的“创造性”发挥,我在《莫斯科大审判中的阶级敌人是怎样挖出来的》一文中披露,载《南方都市报》4月25日历史评论版,此处不赘述。)

    叶若夫的所作所为,引得苏联全国上下一片“天怨人怒”。1938年1月9日,党中央作出《关于错误地解雇因反革命罪被捕者的家属这一事实的决定》,此后召开的中央全会又发出呼吁“不要无充分理由就控告人,要把犯错误的人与破坏分子区分开”。聪明人一望而知,这意味着,“仁慈公正”的斯大林已经觉察到叶若夫干得太过火了。

    于是,在1939年3月的联共(布)十八大上,斯大林上演了颇具戏剧性的一幕:

    在预备会上研究中央委员会候选人名单时,斯大林请求发言。他站起来,走向长桌,吸着他的烟斗,喊道:“叶若夫!你在哪儿?到这边来!”

    叶若夫从后排站起,向长桌走去。

    斯大林突然发问:“你对你自己怎么看?你适合做中央委员吗?”

    叶若夫顿时脸色变了,他用嘶哑的声音回答说,他不明白斯大林的话是什么意思?他说他把全部生命都献给了党和斯大林,他热爱斯大林胜过热爱自己的生命。

    “真是这样吗?”斯大林讥讽地冷笑着,然后提出一长串叶若夫大清洗中处理的人员名单。这些人不是已被处决就是还关在内务部的牢里。“……你的意思是想告诉我,内务部的上层人士曾组织过一个阴谋,而你不在其中,是吗?你以为我是个瞎子吗?”说着,斯大林那两道剑一般锋利的目光直射向叶若夫。

    肖洛霍夫曾这样描述过他第一次见到斯大林时的感受:“他面带微笑走着,眼睛里放出老虎一样的光芒。”

    在斯大林咄咄逼人的目光下,“伴君如伴虎”的叶若夫读懂了斯大林心中的潜台词。现在到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时候。

    叶若夫心有不甘,嗫嗫嚅嚅地说道:“您是知道的,我揭露了……我曾向您汇报过他们的事……”叶若夫的话说得欲言又止吞吞吐吐。

    俄罗斯历史学家伏柯格诺夫查阅过解密的档案:仅1938年12月12日一天,斯大林在30份5000多人的名单上,白纸黑字留下签名记录。他全部签署了“同意死刑”的意见。每个苏联人是生还是死,都取决于“仁慈的父亲”斯大林的一支笔。

    几乎像是返场,上演了与前任雅哥达“历史惊人相似”的一幕,叶若夫的名字从中央委员会的名单中消失了,内务人民委员一职,被斯大林的新宠贝里亚取而代之。然后,由贝里亚实施执行了对叶若夫的逮捕、审讯,再然后,叶若夫向斯大林写了长长的忏悔信,招供了自己的罪行:德国间谍、托洛茨基阴谋集团成员、谋杀斯大林等等。

    叶若夫有收藏家的嗜好,他保存了一件独特的收藏品:枪决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这两个当年大人物的子弹。1940年2月4日,这个世界又多了一颗枪毙叶若夫的子弹,这大概只能由历史来收藏了。

    一种体制下,如果政府官员的升迁荣辱,不是掌握在人民手里,而是取决于专制者的喜怒好恶;如果一个官员的职责不是“公仆”,而成为独裁者手中“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奴仆”,那么,一个社会的悲剧、一个民族的悲剧,一段历史的悲剧,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http://gcontent.oeeee.com/1/ca/1ca1785972386467/Blog/68b/713b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