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直肌分离电疗的原理:各穴位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05:14:25
     1、老年病  心脑血管疾病、更年期综合症等:头(百会)、面(晴明)、腰(肾俞)、腹(气海)、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    注意事项:应延长照射时间、最好边睡边照。    2、分泌系统  ⑴、甲状腺炎:  颈前(天突)、后颈部(大椎)、腹部(气海)、肘前(曲池)、腕内(内关)、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   注意事项:眼突病人须照眼部(晴朗)。  腹部(中脘)(气海)、腰部(肾俞)、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内踝部(三阴交)、腕背(外关)  ⑵、糖尿病:    注意事项:晚期糖尿病患者需加照面部。  ⑶、胰腺炎:   面喉部(廉泉)、后背(风门)、胸(膻中)、腰(肾俞)、手背(合谷)  ⑷、前列腺类:   腹(气海)、腰(胰俞)、膝下(足三里)、手背(合谷)  ⑸、肥胖症:   小腹(中极)、腰(腰俞)、阴部(会阴)    3、呼吸系统  ⑴、气管炎:   腹(中脘)、腰(气海俞)、后颈部(大椎)、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  ⑵、伤风感冒:   前胸(膻中)、后背(肺俞)、腰(肾俞)、膝下(足三里)  ⑶、肺部类:   胸(膻中)、背(肺俞)、腹(气海)、腰(肾俞)、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    ⑷、咳嗽、多汗:  胸(膻中)、背(肺俞)、腰(肾俞)、足下(涌泉)    4、血液循环系统  ⑴、血压类:   胸(膻中)、背(心俞)、手心(内关)、手背(合谷)、足下(涌泉)  腹(气海)、腰(肾俞)、头部(百会)(太阳)、足下(涌泉)、膝下(足三里)、踝部上(三阴交)  ⑶、血管类:   ⑴、肝类:   腹(水分)、腰(胃俞)  ⑵、胃类:   腹(中脘)、腰(肝俞)、膝下(足三里)、足下(涌泉)、脚背(冲阳)  ⑶、肠类:   腹(中脘)、腰(胃俞)、膝   下(足三里)    6、神经系统疾病  小腹(气海)、腰(肠俞)、膝下(足三里)  ⑸、消化不良:   小腹(关元)、腰下(肠俞)、阴部(会阴)  ⑹、恶心、呕吐、吐血:   头部(百会)(太阳)、胸(心俞)、足下(涌泉)  ⑴、失眠类:   腹(水分)、腰(胃俞)、膝下(足三里)  ⑵、心脏类:   头(百会)、后颈(大椎)、腹(丹田)、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  ⑷、血液类:   部位直接照射    5、消化系统疾病  ⑷、肛门类:   ⑵、神经类:   头部(百会)(太阳)、足下(涌泉)、瘫痪部位  注意事项:精神病狂燥期应配全药物。   ⑶、帕金森氏:   头部(百会)(太阳)、足下(涌泉)  ⑷、神经性呕吐、眩晕等:   头部(百会)(太阳)、腰(肾俞)、足下(涌泉)  ⑸、脑类:   头部(百会)(太阳)、腰(肾俞)、足下(涌泉)  注意事项:①、麻痹病人照射瘫痪的骨关节部位。               ②、急症出血期暂不照射。   ⑹、神经炎类(含肌萎、面瘫):   患部、后颈(大椎)    7、泌尿生殖系统  ⑴、肾疾类:   小腹(中极)、腰(膀胱俞)、膝下(阴陵泉)  小腹(中极)、腰(腰俞)、阴部(会阴)、膝下(足三里)  ⑶、尿类:   ⑸、性功能(含湿、痒症):   小腹(归来)、下腰(腰俞)、阴部(会阴)、头(百会)、足心(涌泉)  ⑹、更年期综合症:   小腹(中极)、腰(肾俞)、阴部(会阴)、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  腰(肾俞)、腹(气海)、头(百会)、后脑(大椎)、膝下(足三里)、内踝(三阴交)、腕部(神门)、手背(合谷)    9、儿科疾病  ⑵、月经类:   小腹(归来)、腰(肾俞)、阴部(会阴)、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  ⑶、子宫类:   胸(膻中)、腹(归来)、腰(肾俞)  ⑷、乳房类:   小腹(归来)、下腰(腰俞)、阴部(会阴)、膝下(足三里)  ⑵、膀胱类:   腰(肾俞)、下腰(腰俞)、腹(水分)、膝下(阴陵泉)、内踝(三阴交)  ⑷、前列腺类:   小腹(中极)、腰(膀胱俞)、膝下(足三里)、内踝(三阴交)    8、妇科疾病  ⑴、附件类:   ⑸、白斑、性病:   胸(气户)、背(肺俞)、腰部(肾俞)、面部(水沟)  ⑹、性功能障碍:  阴部(会阴)、小腹(归来)、腰(腰俞)  ⑺、保胎:   头(百会)、小腹(归来)、腰(肾俞)、足心(涌泉)  ⑴、风寒、肺部:   腹(气海)、腰(肾俞)、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  ⑵、腹部、胃肠疾病:   腹部(关元)、下腰(膀胱俞)  ⑶、尿频、遗尿:   腹部(中脘)(气海)、腰(胃俞)(肠俞)、膝下(足三里)  ⑷、夜啼、惊风:   头(百会)、腹(气海)  ⑸、脱肛:  小腹(气海)、阴部(会阴)  ⑹、痄腮、耳病:  耳侧(听宫)、面部(下关)  ⑺、湿疹、皮炎:  局部、患部、头部(百会)    10、眼、耳、鼻、喉科疾病  ⑴、耳病:   面部(素髎)、腰(肾俞)  ⑶、喉、声带、美尼尔氏病等:   ⑴、疔、疖、痛、带疮、过敏及皮肤炎症:  头部(百会)、腹(气海)、腰(肾俞)  ⑵、癣、疮、湿疣、平疣、白癜风、大泡病:   腹(气海)、局部、患部  腹(气海)、腰(肾俞)、局部、患部    13、口腔疾病  ⑷、脱发、斑秃:   面部(印堂)、腹(气海)  ⑴、跌打类:   腹(气海)、腰(肾俞)、足心(涌泉)、患部  ⑵、炎症、风湿、增生:   术后愈合、冻、烫、烧、扭伤、血肿、褥疮、疤痕修复,以上情况,照射部位为患部直照射。  ⑵、鼻病:   耳部(听宫)、腰(肾俞)  ⑷、眼部(晴明)、耳部(太阳)、腰(肾俞)、足下(涌泉)、腹部(气海)   面部(水沟)、颈部(廉泉)、后颈(大椎)、腰(肾俞)    11、皮肤系统疾病  ⑶、斑、疮类:   ⑶、跟腱炎、足跟痛:   腰(肾俞)、足心(涌泉)、患部  ⑷、肩背炎:  患部、腰(气海俞)  ⑸、颈椎病:   后颈(大椎)、肩周各部(肩中)  ⑻、股骨头坏死:   后颈(大椎)、腰(气海俞)  ⑼、疔、疮、痈、丹毒、肿痛:   腹(气海)、腰(肾俞)、患部  ⑽、淋巴类:   患部、腹部(气海)  ⑾、四肢凉、腿抽筋:   腰部(肾俞)、足心(涌泉)、后颈(大椎)  口、牙综合病症:面部(水沟)、耳部(下关)、腰部(肾俞)按摩穴位轻松治疗颈、腰、椎病的妙法(附图)
 
      
  后溪穴  颈椎、腰椎有病,揉后溪穴百用百灵  过去,颈椎病是40岁之后人的专利,但现在20~30岁的颈椎病患者到处都是,甚至还有得颈椎病的小学生!原因很简单:伏案久了,压力大了,自己又不懂得怎么调理,所以颈椎病提前光临了。  阳气不足,人就会未老先衰,这是当今生活中多数人面临的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  当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上体前倾,颈椎紧张了,首先压抑了督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于是,久而久之,整个脊柱就容易变弯,人的精神也差了。  人的精神,不是被脑力劳动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错误的姿势消耗掉的。  这一系列问题,都出于同一原因。现在,通过一个穴,也就可以全部解决,这个穴就是后溪穴。后溪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把手握成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这个穴是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临床上,颈椎出问题了,腰椎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了,都要用到这个穴,效果非常明显。它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只要坚持,百用百灵。  用这个穴位非常简单,而且容易坚持。我们坐在桌子旁,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的效果。  当我们坐在电脑旁阅读文件的时候,手是怎么放的?肯定是一手不离鼠标,一手仍在键盘上吧,保持这个姿势不动,人都变僵了。这时,不妨灵活一点,把手解放出来,让双手的后溪穴抵在桌沿或键盘上,来回滚动,揉一揉,每次刺激3~5分钟,每个小时刺激一次就足够了。这是毫不耽误时间的,因为这时候,眼睛该看什么还可以看什么。  大家可以试一下,坚持一天这样做下来,肯定到了下班的时候腰不会酸、脖子不会累,眼睛在很大程度上能得到缓解。每天坚持这么做下去,首先是腰椎、颈椎轻松挺直,同时,你会发现眼睛也比以前好使了。如果因为忙,总是忘记怎么办呢?我建议,甚至可以定个闹钟,每隔一个小时提醒我们揉动一下后溪穴。不管忙到什么程度,我想这么一点时间还是能抽出来的。因为,这是能真正拯救我们健康的好方法。  要养成揉后溪的习惯,随时随地,有空就揉一揉。比如,开车的时候,如果碰见路上堵车,或是红灯亮了,把后溪放在方向盘上来回滚揉几次,特别舒服。这时候,别人在着急上火,而你却在通督脉、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正脊柱、利眼目,受用无穷;一不起急,二不发火,精神振奋,这么一来,有时候居然觉得堵车也堵得很值!  注:后溪穴在手侧面小拇指下两三厘米处,见上、下附图  
    彻底扫除“毒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寒冷的冬天正是人体各方面机能开始减弱的时候,要彻底扫除“毒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妨从简单的穴位按摩开始!  合谷穴  体内毒素的沉积,会造成正常生理机能被扰乱,影响新陈代谢的运作。经常按压合谷穴,能够使大肠经脉处组织和器官的疾患减轻或消除,实现排出体内堆积毒素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按压合谷穴简单快捷,不管是在开会还是在坐车都能随时随地给自己来个健康穴疗!  具体位置:位于手背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骨头延长线交点的位置。按压方法:指压时朝小指方向用力,用双手拇指交替按压两手的穴位 20次。    曲池穴  曲池穴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密切关联,因为人体日常排泄体内废物都是借助肠道器官,所以经常按压曲池穴,可以帮你在日常繁重的工作闲暇排毒减压。  具体位置:位于手肘内侧弯曲的位置,将手肘内弯时用拇指按压此处凹陷处,能感觉到微微的疼痛。按压方法:用拇指略微用力按压,以略感疼痛为基准,按住5 秒后松开,双手交替互按3-5分钟。     天枢穴  身体正常的循环机能有所改变,“毒素”便会沉积在体内,导致宿便堆积甚至便秘。天枢穴与胃肠道联系紧密,对调节肠腑有明显的双向性疗效,既能止泻,又能通便,长期保养按摩此穴能够确保肠道健康,清除肠道内常年累积的宿便,让“毒素沉积”造成的面色黯沉、顽固色斑全部say byebye !  具体位置:在肚脐两边左右各三指宽处。按摩方法: 睡前用双手食指指端同时回环揉动天枢穴50-100次,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各重复一次。 加分按摩方案  冬季气温低会影响到经脉之间气血的流通,经常泡热水澡并在热水里加入适当的SPA 产品,有助于舒缓紧绷的皮肤并且放松神经,这对按摩穴道有着事半功倍的辅助效果。同时在睡前用热毛巾在需要按摩的穴位上热敷,也能够使穴位得到良好的刺激。 
    手掌侧穴位  1.胃肠点:位于劳宫穴与大陵穴连线中点处,主治慢性胃炎、溃疡病、消化不良、胆道蛔虫病。  2.疟疾点:位于第一掌骨与腕关节结合处,大鱼际,桡侧缘,主治疟疾发热。  3.哮喘、咳嗽点:手掌食指掌指关节尺侧,主治支气管炎、哮喘、神经性头痛。  4.哮喘新穴:位于掌面第四、五掌关节间,主治哮喘。  5.扁桃体点(鱼际点):位于掌面第一掌骨尺侧中点,主治扁桃体炎、喉炎。  6.夜尿点:位于掌面小指第二指关节横纹中点处,主治夜尿、尿频。  7.足跟痛点:位于胃肠点与大陵穴连线中点处,主治足跟痛。  8.定惊点:位于手掌大、小鱼际交接处。主治高热、惊厥。    9.急救点:位于中指尖距指甲缘二分许,主治昏迷、中暑。  10.肺点:位于掌面,无名指第二、三指骨间横纹中点,主治呼吸系统疾病。  11.大肠点:位于掌面,食指第二、三指骨间横纹中点。主治胸腔、盆腔疾患。  12.脾点:位于掌面拇指之关节横纹中点,主治脾胃不和、腹泻、腹痛。  13.心点:位于掌面中指第二、三节指骨间横纹中点。主治心血管病。  14.小肠点:位于掌面食指第一、二节指骨间横纹中点。主治小肠病。  15.肾点:同夜尿点:  16.命门点:位于掌面,小指第一、二节指骨间横纹中点。主治腰痛、遗精、阳痿。  17.三焦点:位于掌面,中指第一、二节指骨间横纹中点。主治胸腹、盆腔疾患。  18.肝点:位于掌面,无名指第一、二节指骨间。主治肝胆痛。
    手部穴位图--掌心    1、胃弱:“吃得太快”是胃弱的最大原因。建议每口至少咀嚼50次。
  方法: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针区(缓刺激、长时间指压)、食指大肠穴、手背三间穴、合谷穴。
  2、悸动气喘:
  方法:手掌中央心包区、中指中冲、小指少冲、手腕神门穴
  3、食欲不振:肠胃消化吸收能力弱。长期紧张引起精神疲倦。
  方法:手心、拇指丘内侧食指下胃脾大肠区。
  4、肩酸:过度活动引起的肩部僵硬。―――合谷穴
  气喘心衰引起肩酸:食指和中指下咳喘点
  生殖器官异常引起肩酸:无名指和小指根间心悸点
  5、腹泻:消化不良或食物变质而引起。须加强肠的消化吸收能力。
  方法:手背胸腹区、下痢点、食指大肠穴、小脂肾穴、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针区
  6、失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倒错或神经衰弱。
  方法:中指下心包区、手掌区、中指中冲穴
  7、身体倦怠、盗汗:过度疲劳,身心疲倦
  方法:手背中渚穴、手心、胃脾大肠区、健理三针区
  8、头痛: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
  全头痛――全头点 大拇指、中指
  头顶痛――头顶点(中空痛) 中指 肝经
  后脑疼――后头点 小指 膀胱经
  两侧疼――偏头点 左主肝右主肺
  酒食前额痛――前头点 食指 胃经
  9、焦虑不安:
  方法:中指中冲、小指少冲、手掌区、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虎口下虎边穴、手背手腕阳溪穴
  虎边穴是治疗羊癫疯的特效穴。
  10、低血压:
  手腕神门、大陵穴、手背手腕阳池穴、无名小指下中渚穴
  11、发冷:
  手背阳池穴(慢慢长时间缓刺激)、无名指关冲、小指命门穴、手心区
  12、青春痘:
  手背合谷穴、手腕神门、手背食指根第二二间、拇指丘胃脾大肠区
  13、眼睛疲劳:
  手掌心包区、食指商阳穴、小指少泽穴
  14、牙痛:
  小指肾穴、手背合谷穴、中指无名指下齿痛点、无名指肝穴
  15、落枕:
  小指少泽穴、手背中指下“颈咽区”
  16、晕车:
  小指侧手腕上神门穴、无名指关冲穴、手掌中央手心
  17、白发:
  小指肾穴、小指命门穴、手心、中指中冲穴、无名指关冲穴、手腕中央阳池穴
  18、更年期障碍:
  小指肾穴、小指侧面生殖区、手指中央心包区
  19、腹胀:
  食指大肠穴、手背食指根处二间穴、胃脾大肠区
  20、荨麻疹:
  无名指肝穴、肺穴、小指肾穴、中指心穴、手背手腕阳池穴。
  21、痔疮:
  手背小指会阴点、手背合谷穴、食指大肠穴。
  22、关节酸痛:
  五指尖各井穴、手背虎金寸、阳池穴
  23、肩关节炎:
  手腕侧太渊穴、手背合谷穴、阳溪穴、手腕神门穴、手背液门穴、手腕大陵穴、中指中冲穴、手背小指末端后溪穴。
  24、腰痛:
  手背“背腰腿区”两个穴道、食指下侧、无名指下铡(轻柔缓慢)
  坐骨神经痛:手背无名指和小指交叉处坐骨神经点
  25、肥胖:
  掌内食指下方“胃脾大肠区”(强刺激)、手背中央“胸腹区”
  26、蓄脓症:
  掌内拇指丘“胃脾大肠区”、手背合谷穴、中指中冲穴、手背拇指下手腕间鼻痛点
  27、慢性鼻-炎:
  手背合谷穴(强刺激)、食指大肠穴
  28、胃痛:
  手掌中心下胃肠点、手背拇指根下落零五
  29、胃溃疡:
  手掌中央下胃肠点、手背中央胸腹区、食指前头点
  30、眩晕:
  无名指下关冲穴、中指指根耳咽区
  31、耳鸣:
  小指肾穴、前谷穴、手背阳谷穴、无名指关冲穴
  32、气喘:
  掌内食指和中指下咳喘点、手背食指根三间穴、拇指丘胸腔呼吸器官区(轻柔)
  33、肌肤老化:
  小指肾穴、无名指肺穴、关冲穴
  34、头发损伤:
  小指肾穴、手腕阳池穴、中指心穴、手腕正中央大陵穴
  35、假性近视:
  手掌中央心包区的劳宫穴、手背小指侧手腕附近腕骨穴、无名指肝穴
  36、贫血:
  五指尖各井穴、手腕神门、大陵穴、小指肾穴、手心
  37、打嗝:
  食指商阳穴、大肠穴、无名指肝穴
  38、眼疾:
  大骨空穴、食指商阳穴、二间穴、手背合谷穴
  39、胃病引起的胸闷:
  胃肠点、手背胸腹区。一定要强刺激,否则会增加胃酸分泌。
  40、老花眼:
  手背小指侧手腕养老穴、手掌小指根侧养老点。
  按摩头部穴位
一、足反射按摩法定义
人体的双足合起来恰象人体的整体缩影,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在人体双足都有其对应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区。运用物理手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体双足部相应的反射区上施以按、压、刮等手法,就能调节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这种物理疗法称为足反射按摩法。
足反射按摩法是通过对双足反射区的刺激,以调节病变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并使已退化或功能已丧失的组织器官或多或少地恢复一些原有的生理功能,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尤其对中老年人是一种简单、最实际、最有效的治疗兼保健的绿色疗法。
同时,人的双足默默无声地左右着机体的健康状况,双足的反射区就好象反映机体周身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每时每刻在用无声的语言回答着其相关的健康情况。专家指出:当病变程度达10%时,足部反射区就会反映相应的征兆,而人体产生自觉症状,能够被医疗仪器检测出来时,病已达70%。二、足疗的起源
  它是我国中医学的宝贵遗产。双手是人类的骄傲,自从有了手,就可制作工具。如果不是人类用双脚站立起来,由双脚来承受全身的重量和负担行走的任务,双手就不能解放出来,人类也不能与猿猴相揖(壹)别。人类的脚掌是动物中最发达的,它有丰富的血管、神经与指挥中枢(大脑)和各个内脏器官相联接。由于双足是处于人体最远离中枢神经的部位,从信息传递的途径来说,是脚到脊髓再到大脑,而脊髓又与各个脏腑器官相联接,因此脚上存在着各脏腑器官的许多信息,脚所受的刺激也会传送到各脏腑器官。又由于双脚是处于最远离心脏的部位,很容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加上地心吸力的影响,一些从身体各部分带来的有害物质很可能在这里沉积下来。因此,在人的足部可以找到与身体各部分器官相对应的敏感位置。当人体发生疾患时,在这些敏感位置上可能出现压痛、酸痛、肿胀、硬结等异常现象,而易被人所感知。由原始的、感性的、偶然的发现,经过千万年的反复验证,人类终于认识到其中的规律性,即这些敏感位置与各部分器官的关系:当某一器官发生异常现象,而当刺激这些敏感位置时,疾患也将得到缓解或痊愈。刺激这些敏感位置的方法,最简单最原始的便是用手去按揉或用脚在凹凸不平的地面、树根上踩踏,以取得治病的效果。这就是足部反射区按摩法的起源。
 
三、足疗的发展
   20世纪初,美国医生威廉以现代医学方法研究整理反射疗法的成果,于1917年发表了《区域疗法》一书。他将人体垂直划分为十个反射区域,从头部延伸到四肢末端。
   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过份依赖化学药物产生的弊端,转而寻求各种自然疗法和替代疗法。中国传统医学的针灸等日益受到重视,足部按摩也应运兴,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人在学习和传播。
   1980年,瑞士神父吴若石在台湾大力推广足部反射区健康法,被称为“若石健康法”。
   改革开放以后,足部反射区健康法通过各种渠道传回我国大陆。1990年4月,在北京举行了首次全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讨大会。经过努力,199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复同意成立“中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究会”,并指出:“足部反射区健康法是一种简便易行、效果显著、无副作用的防病治病自我保健方法,尤其对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更有其现实作用。”
四、足疗的原理
  (1)、循环学说:由于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环流动,成为机体内外物质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当人体某个器官机能异常或发生病变时,就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沉积在循环通道上。由于足部是处于远离心脏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些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积下来,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变异的现象,如皮肤变色、皮下颗粒、索条硬结节等。通过采用足部按摩,可促进局部循环、血流通畅,最终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将这些沉积物排出体外,恢复脏腑器官的正常功能。
   (2)、反射学说:人体各个系统能彼此保持密切的联系、合作与协调,是依靠复杂的体液、神经等能流系统来完成的。人体的体表和内脏到处都有丰富的感受器,当感受器接受到外界或体内环境的变化就会引起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到中枢神经,中枢神经进行分析综合产生新的冲动,再沿传出神经传至器官、腺体或肌肉,使之作出相应的反应。这就是神经反射的过程。足部分布着由许多神经末梢构成的触觉、压觉和痛觉等感受器,它处于人体最远离中枢神经的部位,其信息传递的途径是足部——脊髓——大脑,而脊髓有与各个脏腑器官连接。因此,足部存在着人体各个部位和脏器的信息,同样足部受到的刺激也可以传递到全身,是一个反应最敏感的反射地带,所以当人体各部位脏腑器官发生异常时,足部就会出某些相关的信息。
   (3)、全息胚学说:“全息”,原是物理学中的概念,运用激光拍摄下照片,其底片的一个部分仍可以复制出整体的影像。即每一个局部都包含着整体的信息,只不过局部越小,包含的整体的信息越少,复制出的整体形象越模糊而已。任何多细胞的生物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或起始细胞通过细胞的有丝分裂而来的。因此生物体上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信息,把这样相对独立的部分称为“全息胚”。例如植物的枝叶,人体的手、足耳等,这些全息胚上存在着与整体各个器官相对应的位点,而位点的排列则遵循着人体解剖图谱。
   因人的双足与其他全息胚相比,由于面积大而包含着的信息也丰富,复制的整体形象也较清楚,容易辨认和掌握,而且操作简单,故足部按摩作为防病、治疗、保健的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五、足部反射按摩法适应症
1、本法对急性疾病尤其是急性疼痛疾病疗效,见效快,轻者有时一次即可治愈,重者经数次按摩治疗后,也可出现显效,而后痊愈。                                  
如:胃痉挛、肠痉挛、胆绞痛、心绞痛、偏头痛、急性咽喉痛、声音嘶哑、上感、三叉神经痛、急性扁桃体炎、痛经、落枕、急性腰伤、踝关节扭伤、急性乳腺炎、急性胃肠炎、肠痛、恶心、牙痛、急性软组织损伤、晕车、晕船、便血、肛裂等等。
2、本法对单一慢性病的按摩治疗,只要坚持1个以上的疗程,完全可以收到明显,以至疾病的痊愈。                                                        
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小儿消化不良、脑外伤综合症、失眠、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眩晕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坐骨神经痛、                                                           
过敏症、风湿性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膝关节软组织损伤、闭经、月经不调、经前紧张综合症、颈椎病、颈肩综合症、遗尿、慢性鼻炎、慢慢性咽喉炎、神经性头痛、前列腺肥大、肩周炎、网球肘、下肢浮肿、下肢静脉曲张、无名热等。
3、对多种病症混杂性的慢性病即疑难病等,需要2个以上疗程的按摩,会收到可喜的疗效。关键是要有“三心”——恒心、耐心、信心。贵在坚持。                                                           
    如: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后遗症)、脑性麻痹、心血管疾病(严重的心律不齐、反复发作的心绞痛、冠心病)、慢性肾炎、牛皮癣、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子宫肌瘤、胆囊炎并胆结石、肿瘤放疗、化疗的恢复期、泌尿系结石等。
                                                                        
  ●按摩耳轮  动作要领:用两手拇指、食指捏住左右耳轮,自上而下搓摩,以耳部发热发胀为好。  作用:有聪耳明目、活络通窍的作用,且对全身健康都有好处。  ●掐睛明穴  动作要领:用拇指、中指掐在睛明穴上,同时食指点按两眉间的印堂穴,可谓“一手点三穴”。点掐时闭气不息,点至自觉气满时为止。点时一松一紧,点压1~2分钟。  取穴方法:正坐闭目,目内眦角上方1分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可治疗眼疾、神经性头痛,也可治打嗝。  ●揉太阳穴  动作要领:用两手拇指或食指肚,按住两侧太阳穴,先做顺时针方向揉动8次,再做逆时针方向揉动8次。  取穴方法: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作用:可祛风止痛、活络明目,有防治头痛、治疗眼疾的作用。
 
  按摩上肢穴位  ●叩劳宫穴  动作要领:一手握拳以曲骨处叩击另一手的劳宫16次,再换手叩16次。  取穴方法:握拳,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轻压掌心,中指与无名指两指间即是穴位。  作用:清热泻火,开窍醒神,能除心烦,治心火过盛引起的口腔溃疡,以及精神方面的疾病。  ●掐内关穴  动作要领:屈臂手心向上,用另一手大拇指按压穴位。稍用力,以感酸、胀为度,左右各按1~2分钟。  取穴方法:仰掌微屈腕关节,掌后第一横纹上2寸,在两条大筋之间。  作用:有宁心安神、疏肝降逆、调和脾胃、活血通络之功效。  ●按合谷穴  动作要领:一手拇指张开,虎口拉开,另一手拇指按压穴位进行揉按,两手交换按压1~2分钟。  取穴方法:拇、食指张开,使虎口拉紧,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压在虎口上,拇指关节前弯曲,拇指尖所指凹陷处即是穴位。  作用:具有通经镇痛、解表清热、开窍醒神、熄风之功效。主治头面五官疾病,治牙痛有特效。  ●按曲池穴  动作要领:以拇指尖按摩另一臂的曲池穴,两手交换按摩1~2分钟。  取穴方法:仰掌屈肘,肘横纹头呈现凹陷处即是穴。  作用:祛风解表,调理肠胃,疏利关节,能调理脏腑功能,泻火去热,是治疗上肢偏瘫的主要穴位。
 
  按摩下肢穴位  ●搓命门穴  动作要领:两手相互搓热,两手依次在命门穴上下来回搓热,可做2~3分钟。  取穴方法:由肚脐中做线环绕身体一周,该线与后正中线之交点就是命门穴。  作用:有培补肾阳、通利腰脊的功能,能壮肾补虚,温补脾阳。可治疗腰部虚冷疼痛、遗尿、腹泻等症。  ●拍击足三里穴  动作要领:双手握拳,以曲骨处敲打穴位。或者以拇指肚按揉穴位,须用力,以感麻胀为度。按揉、敲打5分钟以上为好。  取穴方法:屈膝成90°,由外膝眼往下量四横指距胫骨外一横指处。  作用:调理脾胃,调补气血,疏通经络,扶正培元,是治疗胃肠疾病的重要穴位。常按此穴可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还可改善心脏功能、调节心律,提高防御疾病的能力。  ●揉太冲穴  动作要领:用手大拇指按揉两太冲穴3~5分钟。  取穴方法:由第一二趾间缝向足背上推,至二骨联合前缘凹陷中即是穴。  作用:清肝泻火,舒肝解郁,调经和血,疏肝理气,是治疗肝病的特效穴。  ●按涌泉穴  动作要领:将左脚放到右膝上,右拇指按压左涌泉穴,双脚轮换各按摩5分钟以上,以搓热为好。  取穴方法:五个足趾背屈曲,足底掌心前面(足底中线前三分之一处)正中之凹陷处。  作用:清热开窍,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可治高血压、心绞痛、口腔溃疡、糖尿病、鼻炎、头痛等症,还可防病强身、降压、安眠。
 
按摩穴位治胃炎
 
 
                自我保健穴位(转载)林中雨露                 有很多方法可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如用大拇指或食指的指尖点按穴位,称为“指针法”。当然,您得保持指甲不宜过长,甲缘光滑。或者将食、中指屈曲,用突出的指间关节作点穴工具。为了加强刺激,在点按时可以小幅度的上下震颤用力,如果有酸、麻、沉、胀的感觉,那就对了。还有一种刺激穴位的方法——灸法。买几根艾条(医药器材店有卖),点燃后将火头置于穴位上方,距离以达到温热感为度。可以让艾条作圆弧运动,称“回旋灸”;也可以做上下运动,称“雀啄灸”,15~20分钟后拿开。此法除头面部以外,可用于全身大多部位。               下面告诉大家一些常用穴位的定位及主要作用:
              百会: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即当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上。刺激此穴有集中精力、增强记忆力之功效。当您在办公室感到困倦、难以集中注意力时;不妨用拇指指腹点按此穴片刻,会令你神清气爽。
              曲池:曲肘90度,桡侧肘横纹消失处是穴。此穴有良好的降压作用。患有高血压的朋友可以经常点按此穴,防病保健。另外,此皮对皮肤病、肘臂挛痛亦有良好的效果。
              合谷:五指自然并拢,虎口附近肌肉隆起最高处是穴。如果牙痛、流鼻血、感冒头痛时,掐掐此穴可缓痛止血。
              足三里:位于外起膝眼下3寸处。此穴不仅对胃肠不适,如胃痛、呕吐、腹泻、便秘有治疗作用,而且还是人体保健强身一大要穴。有病祛病,无病强身,增强免疫力,延年益寿。用艾灸效果更佳。
              后溪:在小指尺侧第五掌骨后方。微握拳,小鱼际上部突出的尖部即是此穴。可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在刺激穴位的同时,腰或颈部配合向患侧扭转,以打通经脉,松解粘连。
              睛明:内眼角稍内上方凹陷处。近视、用眼疲劳可闭目点按此穴,按摩眼周,可养眼明目,缓解视疲劳。
              委中:腿窝正中凹陷处。如果您腰酸背痛,腿部困乏,用拇指指腹点按几分钟,可感到腰背轻松,腿脚活动自如。流鼻血时,用蘸了凉水的手掌拍打此穴至红,可止血。
              涌泉: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中暑、昏厥病人可用此穴强刺激急救。也可用于头晕、目眩、失眠。此穴亦为保健穴位。
              内关:腕横纹上2寸两肌腱之间。是心血管病首选穴位,对心痛、胸闷、心动过速及过缓、心律不齐、冠心病、心绞痛都有很好效果,还可防止晕车晕船。
              关元:脐下三寸。对男性遗精、阳痿、早泻,女性月经不调、痛经有很好的效果。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水沟:即老百姓常说的“人中”。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处。可抢救昏迷、呼吸衰竭者。此穴须用大拇指尖强刺激方可奏效。
              阿是穴:实际为身体上的疼痛点,无固定位置。痛则不通,点按阿是穴并按揉其附近肌肉组织,可舒筋活络,达到通则不痛。 
 
 
1/十五络穴简介
  十五络穴,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处的穴位。见络穴条。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2/十五络穴详解
  一、手太阴—列缺 手太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于穴名交列缺。这支络脉起于腕上分肉之间,与手太阴本经络脉并行,直入掌内,散入于鱼际的边缘。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可见到手腕上的锐骨部与手掌发热等证;属虚的可见到张口呵欠,小便次数过多等证。治疗时可取列缺穴。穴在腕上一寸半。本络脉由此处别作联络手阳明经络。  二、手少阴—通里 手少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出于穴名叫通里。在腕上一寸半处别出,顺沿着手少阴本经经脉上行,入于心中,再上行而系于舌根,属于目系。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症状为膈间支撑不舒;属虚的症状为不能言语。治疗时可取通穴。穴在掌后一寸处(小指侧,掌面)。本经络由此处别走联络手太阳经络。  三、手厥阴—内关 手心主厥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于穴名叫内关。在腕上二寸处别出,在两筋之间,顺沿着手厥阴本经经脉上行,系于心包络。如果发生病变,心系的实证为心痛;虚证为项强。治疗时可取内关穴。取内关穴时仍当在腕上两筋之间取之,本络脉由此处别走联络少阳经络。  四、手太阳—支正 手太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支正。在腕上五寸处(小指侧,手背面),内注于手少阴经络,其别出的上走肘部,再上行络于肩偶穴处。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骨节弛缓,肘部不能运动属虚的症状,在皮肤上生赘疣,小者象指头大的痂疥。治疗时可取正穴。  五、手阳明—偏历 手阳明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偏历。在腕上三寸处(大指侧,手背面),别走而入于手太阴经,其别出的,走入耳中,合于该部的主脉。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龋齿、耳聋;属虚的证状为牙齿发冷,膈间闭塞不畅。治疗时可取偏历穴。  六、手少阳—外关 手少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外关。在腕上二寸处(手背面正中线),向外绕行于臂部,再上行注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相合。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证状为肘关节拘攀;属虚的证状为弛缓不收。治疗时可取外关穴。  七、足太阳—飞扬 足太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飞扬。在外踝上七寸处,别走足少阴经。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证状为鼻塞流涕,头背部疼痛;属虚的证状为鼻中衄血。治疗时可取飞扬穴。  八、足少阳—光明 足少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所在处有穴名叫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处,别走足厥阴经,向下络于足面。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厥冷;属虚的证状为足软无力而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治疗时可取光明穴。  九、足阳明—丰隆 足阳明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丰隆。在外踝四八寸处,别走足太阴经。又一支别行的,沿胫骨外缘上络于头项部,与该处其他各经这经气相会合,向下绕络于咽喉。如果发生了病变,是气向上逆的就见喉痹,突然失音不能言语,属实的证状为神志失常的癫狂证;属虚的证状为足缓而不收,胫部肌肉枯萎。治疗时可取丰隆穴。  十、足太阴—公孙 足太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一寸处,别走足阳明经。又一支别行的上行入腹络于肠胃。如果发生了病变,因厥气上逆的会见霍乱的突发病证,属实的证状为肠中疼痛不移;属虚的证状为腹胀如鼓。治疗时可取公孙穴。  十一、足少阴—大钟 足少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大钟。在足内踝后,绕足跟而至足外踝侧,别走足太阳经。又一支别行的。与足少阴本经经脉上行的相并行,走于心包络下向外贯穿腰脊。如果发生了病变,因起上逆的为心烦胀闷,属实的证状为大小便不通;属虚的证状为腰痛。治疗时可取大钟穴。  十二、足厥阴—蠡 足厥阴经脉的主要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蠡沟。在内踝上五寸处,别走足少阳经。又一支别行的经过胫部上至睾丸部,归结于阴茎。如果发生了病变因气上逆的为睾丸肿大,突然疝痛,属实的证状为阴器挺大;属虚的证状为阴囊暴痒。治疗时可取蠡沟穴。  十三、任脉—尾翳 任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尾翳(即鸠尾穴)。在鸠尾骨尖下部,散于腹部。如果发生了变变,属实的证状为腹皮痛;属虚的证状为腹部皮肤作痒。治疗时可取尾翳穴。  十四、督脉—长强 督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长强(在尾闾骨端下)。挟膂上行,到项部,散于头部,再下行当在左右胛处,别行走足太阳经络,深入贯穿膂内。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证状为脊柱强而不利俯仰;属虚的证状为头部觉重而颤摇。这种证状若是挟脊之脉发生变化而起的,在治疗时可取长强穴。  十五、脾之大络—大包 脾脏的大络,有穴名叫大包,在渊腋穴下三寸处。这支大络布三于胸胁。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全身都觉疼痛;属虚的证状为周身骨节都弛纵而无力。治疗时可取大包穴。
 
3/十五络穴歌1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厉当,手少阳络外关住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其,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记
 
4/十五络穴歌2
  胆络光明肝蟊沟,心络通里掌后搜,大肠偏历肺列缺,胃络丰隆胫外溜。包络三焦内外关(注)。肾络大钟踵上参,膀胱络在飞扬穴,小肠支正臂中观。脾有二络独为异,公孙大包两穴寄,奇经络穴有二名,督脉长强任尾翳。  注:心包络的络穴是内关,三焦的络穴是外关。  
  慢性胃炎   除按医嘱服药以外,我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按摩治疗方案,选出若干个治胃病的穴位,如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合谷等。每天上下午各按摩一次,并根据病情的变化增加或减少一两个穴位。通过一段时间穴位按摩治疗,首 
先是胃部不适有了明显的改观,有时一连几天消化极好,没病一样。平时常吃大枣、山药、薏米等食品,以培养中气,养阴补脾健胃。现在,我的气色很红润,也有了饥饿感,体力也感觉增强了。 
 
           选穴治病,简单易行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这首歌诀介绍的是古人在身体上选穴治病的经验,它告诉我们:如果您的胃和腹部出了毛病,那么要选足三里穴来治;如果您的腰部、背部不舒服了,那么请使用委中穴;还有,假如头或脖子有问题了,就用列缺穴来解决吧;另外,脸或口腔发炎、上火了,选合谷穴治疗是很不错的。您看看,古人用简简单单的四句口诀,就为我们道出了这么多疾病的选穴治疗好方案!反过来看,这四句口诀也说明,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这4个大穴能治疗的疾病太广泛了。您一定要记住它们,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用场呢。        《杂症奇穴主治歌》
        十三椎下痞根穴,各开三寸另五分,
        二穴左右灸七壮,难消痞块可除根。
      
        什么意思呢?古人所说的后背第十三椎,实际上就是现在人的第一腰椎下两侧各旁开三寸半的地方,此处又称痞根穴。
        如果在这两穴上用小麦粒那么大的艾柱各灸七壮,可以彻底除掉普通药物和针灸难以治疗的痞块。痞块是古代的一类疾病名称,泛指腹内肿块。        肘尖端处是奇穴,男女瘰疬堪灸也,
        左患灸右右灸左,并灸风池效更捷。
        这四句的意思是说不管男性女性,若患了瘰疬(淋巴结核)这种病,都可以在肘部尖端这个地方用艾灸的方法去治,如果是左边颈部生的瘰疬,那么就灸右肘尖;如果肿块生在右颈部,就灸左肘尖。
        如果再配合灸风池穴,那效果就更好了。
        注:瘰疬是古代的一种疾病名称,现代医学称之为淋巴结核,是生于颈部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得此病后,在颈部的皮肉之间用手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其中小者称瘰,大者称疬,统称瘰疬。          疝气偏坠灸为先,量口两角折三尖,
          一尖向上对脐中,两尖下垂是穴边。
        这四句的意思是说,对付像疝气这样的疾病,您可以先用一根线或纸条测量好嘴巴的宽度,然后折成三等份,合成一个三角形。把这三角形正放在肚脐下,让三角形的一个角尖正对着肚脐的正中央,这时,另两个角尖所对应的位置就是治疗疝气的地方。在这地方也用小麦粒那样大的艾柱来做灸法。          肠风诸痔灸最良,十四椎下奇穴乡,
          各开一寸宜多灸,年深久痔效非常。
        这四句的意思是说,后背的第十四椎(也就是现在的第二腰椎下)旁开一寸的位置是治疗痔疮的奇穴,如果您有痔疮,尤其是有那种长年不愈的痔疮,在此穴上每天做艾灸效果特别好。          赘疣诸痣灸奇穴,更灸紫白二癜风,
          手之左右中指节,屈节尖上宛宛中。
        这四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您患有白癜风或皮肤上长有疣、痔,就在两手中指上的第二个关节处(即远离手指甲的那个关节)作艾灸,很灵验。          瘰疬隔蒜灸法宜,先从后发核灸起,
          灸至初发母核止,多著艾火效无比。
        这四句的意思是说,患了瘰疬这种病可以直接在脖子上的肿块处灸,先在肿块上放上大蒜切成的片,然后把艾条直接搁在蒜上作隔蒜灸,先从后出现的肿块灸起,然后才灸最先出现的。多灸几次,效果就出来了。
        您千万别小看以上这些经验,它们可是古代大医家穷尽自己毕生的心血传承下来的,已经有无数代人从中受益了。记住它们吧,当遇上这些情况时,您也可以像医生一样,轻松地为自己和家人解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