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店加盟是不是骗局:先驱者之歌——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而作 姚国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17:27:18

先驱者之歌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而作

(2011年5月)

抚顺师专离休干部   姚国祥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赴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息

《五月的鲜花》(光未然词、阎述诗曲)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地野蛮地侵略中国,把当时封建的中国,一步一步地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一次又一次的斗争都失败了。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是也没有能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五四”运动的爆发,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随着一批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出现,上海、北京等地开始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共产党支部、共产党小组等。经过酝酿和准备,终于在1921年7月23日~7月末、八月初,在上海(后又转往嘉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参加“一大”会议的各地代表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陈公博,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参加了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举行了七次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在会议进行过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闯进了会场,会议被迫中断。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代表们以游客的身份作掩护,乘坐游船,在朦胧烟雨中讨论当时的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等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和成立宣言。纲领规定:“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郑重申明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会还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并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劈地的大事件。“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从此,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7月1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是毛泽东主席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以中共中央名义作出把“七一”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进行纪念的第一个文件是1941年6月《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日四周年纪念指示》。《指示》说:“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

从此,“七一”就作为党的生日固定下来。每年的7月1日,全党都要热烈庆祝党的诞生纪念日。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这是我们党最重要的纪念日,也是中国人民、中国民族最重要的纪念日。”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九十年,党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许多共产党人,许多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为我们开辟前进的道路。

他们是先驱者。他们的浩气长存,英名永在。他们的光辉事迹,筑成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众多先驱者中的几位。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字守常,一八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七岁起在乡塾读书,一九○五年入永平府中学,一九○七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青年时代,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夺后,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官僚的统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一九一三年,含愤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件后,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这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一九一六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积极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向当时抬出孔子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反动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李大钊深受鼓舞和启发。1917年到1919年,他连续发表了多篇文章:《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等,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意义和影响,介绍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他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他还曾派北大学生到北京周围如长辛店等地区,在工人中间宣传马克思主义。

随着李大钊同志等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一九二○年三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许多青年在他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其中有些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活动家,如邓中夏同志、君宇同志等。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也都受到过他的影响。李大钊同志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是我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传播,通过对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的学习,通过中国工人运动的实践,他们逐步认识到,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就必须像俄国那样,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使其充当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他们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21年6月初,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李达、李汉俊同当时在广州的陈独秀、在北京的李大钊通过书信商议,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即,他们写信通知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和旅日的党组织,各派两个代表到上海出席会议。当时,陈独秀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正在筹款办学。李大钊除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教授外,还兼北京国立大专院校教职员代表联席会议主席。两人均因事务繁忙,没有出席会议。

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四大,都当选为中央委员。一九二四年底,任党的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在他领导下,北方党组织派出许多同志在冀、鲁、豫、晋、陕、内蒙和东北的广大地区开展了党、团工作,先后发动了开滦大罢工、二七大罢工等著名斗争。一九二二年,他受党的委托在上海与孙中山先生谈判国共合作,并在一九二四年在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领导工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九二五年在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和逝世时,在五卅运动中,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北方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他积极地进行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领导改组后的国民党在北京的组织。坚决反对国民党右派。他努力为南方的革命运动培养、输送了大批干部。他坚决支持当时主要在南方一些农村蓬勃兴起、同时也开始波及北方的农民运动,并著文论述开展农民运动和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他也注意在军队中扩大革命运动的影响,对冯玉祥将军五原誓师参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大钊同志作为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学者和革命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尊崇,名重当世,这是他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多方面革命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举行反对日本等国要求大沽口撤防的大会,并到皖系军阀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竟遭到段政府的血腥屠杀。大钊同志在惨案发生后,继续领导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北方组织坚持斗争。不久,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队进入北京,白色恐怖更加严重。次年四月六日,张作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逮捕了李大钊同志等八十余人。北京铁路工人准备劫狱营救。李大钊宁愿牺牲自己不让劫狱。李大钊同志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英勇不屈。四月二十八日,凶残卑怯的敌人不顾广大舆论的反对,将李大钊同志和谭祖尧、邓文辉、谢伯俞、莫同荣、姚彦、张伯华、李银连、杨景山、范鸿劼、谢承常、路友于、英华、张挹兰、阎振三、李昆、吴平地、陶永立、郑培明、方伯务共二十位革命者(其中多数是共产党人,也有国民党人)一齐绞杀。大钊同志临刑时毫无惧色,慷慨激昂地说:“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我们的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已经撒遍各地!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你们可以杀死我,共产党人是杀不完的!”他第一个昂首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尚不足三十八周岁。(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及其他资料)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关于李大钊的被捕、就义,李大钊的儿子李葆华同志,曾经在回忆中写道:

 

反动的军阀政府极端仇恨燃烧在它身边的革命火种。一九二七年四月六日,敌人突然包围苏联大使馆,进行了蓄谋已久的大搜捕,父亲等一大批革命者不幸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我的母亲和两个妹妹。那天我偶然因事到西郊去,才免遭这场横祸。

父亲在敌人的监狱里受尽折磨,身体受到严重摧残,但他仍以昂扬的斗志,继续同敌人进行斗争。他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为了躲避敌人的迫害,父亲的朋友们把我隐匿在他们家里,我只能从报纸上读到一点有关父亲的消息。当时所谓的“党案”是轰动一时的大事,每天报上都登载有关的新闻。从报纸的字里行间,我看到父亲在敌人法庭上大无畏的革命形象。报上说:“闻李大钊受讯时,直认真姓名,并不隐讳。态度甚为从容,毫不惊慌,彼自述其信仰共产主义之由来,没谈党之工作,……俨然一共产党领袖气概”,等等。

父亲一生热爱真理,崇信真理,曾为寻求真理历尽辛苦,走过不少崎岖的路。但只有在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他才真正寻求到救国救民的真谛。从此,他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念,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直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正像父亲在一篇短文中说过的一样:“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父亲正是怀着这样高尚的革命情操,牺牲在敌人的绞刑架下。父亲是为建立新中国、为全世界劳苦大众的解放而牺牲的,他死的伟大。(《人民日报》1979年10月29日)

 

李大钊既是一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一位“通过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走上革命道路的”革命家,又是一位富有学识的学者。从建党活动开始,短短的七、八年间,他为党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多方面的贡献。与此同时,他还一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哲学、历史等社会科学领域里,都进行过辛勤的劳作。他还是一个文学家,曾写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文。“他的文章风格挺拔,笔力雄健,议论纵横,充满激情”。(胡乔木语)

李葆华同志在回忆中曾经提到:“1919年夏天,我跟随父亲到昌黎五峰山去度假”。李大钊随身带了许多马列主义书籍,进山以后,埋头读书,挥笔疾书,并且针对胡适提出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写了一篇题为《再论问题与主义》的公开信,公开宣布:“我是喜欢谈谈布尔什维主义的”。(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五期上)2004年,我在一本《阅读文选》上竟然发现了李大钊为这次“度假”所写的《五峰游记》。《阅读文选》的编者按语说:“本文写于1919年,其中景物描写并不多,但却直观明朗。间有评语,均包含作者深切的思考在内,如关于游客吃唱赌博,关于乡间求雨等等的评说。尤其是前边写滦河,将之比为‘旧生活破坏者,新生活创造者’,这里分明已经寄托了作者对革命的渴望。在纪念党的生日的时候,发表李大钊同志的这篇文章,作为对这位伟大先驱者的怀念。”下面是本文的片断:

 

我们那晚八时顷,由京奉线出发,次日早晨曙光刚发的时候,到滦州车站。此地是辛亥年张绍曾将军督率第二十镇,停军不发,拿十九信条要胁清廷的地方。后来到底有一标在此起义,以众寡不敌失败,营长施从云,王金铭,参谋长白亚雨等殉难。这是历史上的纪念地。…………

我们在此雇了一只小舟,顺流而南,两岸都是平原。遍地的禾苗,都很茂盛,但已受旱。禾苗的种类,以高梁为多,因为滦河一带,主要的食粮,就是高粱。谷黍豆类也有。滦河每年泛滥,河身移从无定,居民都以为苦。其实滦河经过的地方,虽有时受害,而大体看来,却很富厚,因为他的破坏中,却带来了很多的新生活种子,原料。房屋老了,经他一番破坏,新的便可产生。土质乏了,经他一回滩淤,肥的就会出现。这种滦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破坏者,新生活创始者。可惜人都是苟安,但看见他的破坏,看不见他的建设,却很冤枉了他。…………

到了家乡,才知道境内很不安静。正有“绑票”的土匪,在各村骚扰。还有“花会”照旧开设。

过了两三日,我便带了一个小孩,来到昌黎的五峰。是由陆路来的,约有八十里,从前昌黎的铁路警察,因在车站干涉日本驻屯军的无礼的行为,曾有五警士为日兵惨杀。这也算是一个纪念地。…………

来游的人却也常有。但是来到山中,不是吃喝,便是赌博,真是大煞风景。

山中没有野兽,没有盗贼,我们可以夜不闭户,高枕而眠。

久旱,乡间多求雨的,都很热闹,这是中国人的群众运动。

昨日山中落雨,云气把全山包围,树里风声雨声,有波涛澎湃的样子。水自山间流下,却成了瀑布。雨后大有秋意。

 

他去世后,一部分遗文被李乐光(李大钊侄儿,曾任中共锦州市委书记,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长)等冒着生命危险收集并保存下来,周建人等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着他的遗文的收集工作。他在中国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和占领哲学、社会科学阵地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1933年,鲁迅在《(守常全集)题记》中就说过,“一切死的和活的骗子的一迭迭集子,已在倒塌下来,连商人也‘不顾血本’的只收二三折了,然而他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23)

1989年10月29日,是李大钊同志100周年诞辰,胡乔木同志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李大钊学术讨论会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李大钊的气节、操守、道德、文章。他说:

 

李大钊的气节和操守是非常崇高的。在他的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的许多美德,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在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这一切更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为人忠厚、谦和、质朴,为士林所公认。同时,他又有很强的原则性。在危急关头,从不退避,总是挺身而出。在遭敌人通缉时,亲友们曾劝他离开北京,他为了工作,坚持留下。被捕以后,面对敌人的酷刑,他不仅严守党的秘密,而且独力承担全部责任,竭力掩护和解救同时被捕的青年。在狱20余日,绝口不提家事。他的牺牲是很壮烈的,真正是从容就义,视死如归。他一生自奉俭约,生活刻苦。他把大部分收入用于党的事业,用于接济他人,以至北京大学发薪水时不得不预先扣一部分直接交于他的夫人,以免他的家庭断炊。他“生时仅可供家食,殁后则一贫若洗,棺椁衣衾,皆为友助”。他确实处处可以为人之楷模。正因为如此,不管是同志、朋友还是敌人,对他的人品,没有不佩服的。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在五四时期,即有人写诗赞扬他与陈独秀是“双悬照古今”的“日月”。毛泽东也说他们“两人都是当时中国知识界最出色的领导人”。他与孙中山接触后,孙中山说他“是他的真正的革命同志”,是他“特别钦佩和尊敬”的人。一些同时代人也说他是“宅心长厚之良友”,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完人”,不论他的思想,他的行动,他的为人,他的待友处家,都是无可訾议的

李大钊曾亲笔书写过一幅对联送给友人,就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幅对联的原作者是明朝的杨继盛,原文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杨继盛也是河北人,嘉靖进士,曾任兵部员外郎,因弹劾奸相严嵩下狱,受尽酷刑后被杀,是明朝的著名志士。李大钊特地选择这幅对联,说明了他对杨继盛等古代仁人志士的景仰。他将原联中的“辣”字改为“妙”字,也使这幅对联别具韵味。这幅对联,可以说是李大钊一生的生动概括和真实写照。有人借这幅对联把李大钊称为“道德文章之楷模,”他确是当之无愧。1933年,即在李大钊就义6年后,他的生前好友,北京大学教授王烈,何其鸿、沈尹默、沈兼士、周作人、胡适、马裕藻、马衡、傅斯年、蒋梦麟、樊际昌、刘复、钱玄同等,为公葬这位英烈募资立碑。刘复所写的碑文称李大钊“理致谨严,思度宏运,见者称道”;“温良长厚,处已以约,接物以诚,为学不疲,诲人不倦,是以从游日众,名满城中”。这说明在学者当中,无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如何,都不能不承认李大钊的思想和人格的伟大。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确实是李大钊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要实现!”

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的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江苏武进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国际歌》最早翻译者、中国共产党内最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中国政治、经济问题的学者;曾两次觐见革命导师列宁;是著名的记者、作家、有名的“大才子”,精通俄、法、英等国语言。从1925年起,瞿秋白先后在党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机历史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在会上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当他遭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迫害,而无法在党的领导岗位上继续工作的时候,他并没有因困难而退缩,而是很快在文化战线上打开了新的局面,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转移中被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如获至宝,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但都被他严辞拒绝。他对劝降者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6月18日临刑前,他神色不变,坦然走向刑场,饮弹洒血,从容就义。时年36岁。敌人可以消灭一个革命者的肉体,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和为党为人民的崇高品格是杀不掉的,是永生的!”(摘自《人民日报》2005年2月18日第二版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1917年春,瞿秋白随堂兄来到北京。同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被选为专修馆的学生总代表,参加了北京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后组织社会实进社,创办《新社会》刊物,撰写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私有制、国家产生与消亡的学说。1920年初参加李大钊组织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始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同年8月,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有关报导,都搜集在《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书中。1921年5月,在莫斯科经张太雷介绍,加入联共(布)党组织。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1月,瞿秋白回国后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编辑。他在这些刊物上发表大量政治论文,论证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同年6月,出席党的三大,参加起草党纲草案。年底,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政策。1925年1月,在党的四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参与领导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

1927年8月,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重要贡献。会后任中央临时政治局主席,主持中央工作。1928年6月,出席党的六大,随即参加共产国际六大,后担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瞿秋白又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31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六届四中全会上,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会后,他因肺病发作而被中央批准留在上海养病。此时,王明等正咄咄逼人,挑起党内斗争。瞿秋白为能够摆脱这种政治困境而庆幸。

瞿秋白对鲁迅先生仰慕已久。而鲁迅先生对瞿秋白的文学才华也十分敬佩。经过沈雁冰和冯雪峰的介绍,两位战士终于见面结识了。相见恨晚,心心相印,从此,瞿秋白和鲁迅结成了牢固的同志情谊。这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甚至中国革命史上,都已经成为佳话。

    瞿秋白在上海的这段时间,蒋介石正对中央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国民党统治区也到处是“白色恐怖”,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随时都有被杀害的危险。而瞿秋白更是国民党长期通缉的要犯。在这种危险的环境中,鲁迅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将自己的家作为瞿秋白、杨之华夫妇最可信赖的庇护所。1932年11月下旬至1933年7月,鲁迅曾三次接纳瞿秋白夫妇,让他们在自己家安然地避过了危险。

1932年12月23日深夜,陈云受中央派遣来鲁迅家,负责转移在此避难的瞿秋白夫妇。陈云后来在回忆文章中说,鲁迅将瞿秋白夫妇送至门口,“就向秋白同志说:‘今晚上你平安地到达那里以后,明天叫人告诉我一声,免得我担心。’秋白同志答应了。一会儿,我们三个人出了他们的房门下楼去,鲁迅和女主人还在门口目送我们,看他那副庄严而带着忧愁的脸色上,表现出非常担心我们的安全的神气。”

在上海养病期间,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生活,全凭中央每月发给的十六七元钱来维持,以他的政治身份,根本不可能谋得固定的职业,在当时上海,这份微薄的经济收入,仅等同于一般工人的最低工资,惟能糊口而已,实难调养虚弱的病体。难怪周建人在1932年初秋,和瞿秋白相会于鲁迅家,会有如此的惊诧和不安:“我几乎认不出秋白了,他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样子了。只见他满脸病容,面目浮肿,气色和神情都很坏。身上穿着一件长衫,破旧不合身,好像是从旧货摊上弄来的。”

鲁迅知道瞿秋白不愿意接受馈赠,便有意帮助他,让他翻译俄国文学作品,以稿酬补贴困窘的生活。瞿秋白是国民党通缉的共产党要犯,他的名字是不能见诸书报刊的,只得借助鲁迅的影响,以笔名发表文章。有时甚至以鲁迅的笔名发表文章。

1933年3月至10月,瞿秋白抓紧时间,写了一些精美的杂文《王道诗话》(3月5日)、《伸冤》(3月7日)、《曲的解放》(3月9日)、《迎头经》(3月)14日、《出卖灵魂的秘诀》(3月22日)、《最艺术的国家》(3月30日)、《子夜》和《国货车》(3月)、《关于女人》(4月11日)、《真假董吉砢德》(4月11日)、《内外》(4月11日)、《透底》(4月11日)、《大观园的人才》(4月24日)、《儿时》(9月28日)、《中国文和中国人》(10月25日)等。鲁迅夫人许广平在回忆文章中说:这些文章,大抵是秋白同志这样创造的;在他和鲁迅见面的时候,就把他想到的腹稿讲出来,经过两人交换意见,有时修改补充或变换内容,然后由他执笔写出。鲁迅看后,每每无限惊叹于他的文情并茂的新作是那么精美绝伦,这些杂文,大多以鲁迅的笔名,在《申报》副刊《自由谈》等栏目发表。后来,鲁迅在编辑自己的杂文集时,曾分别将其中的十多篇杂文收入《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和《准风月谈》中。

 这就是近代中国文学上的又一段佳话:以后出版的《瞿秋白文集》和《鲁迅全集》,都收入了这些文章,见证了这两位文学巨人的战斗友谊。

瞿秋白在和鲁迅的交往中,亲身体验到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魅力,一种历史责任感驱使他要编选鲁迅的杂文选集,并全面、准确地介绍、评价鲁迅。他在征得鲁迅的同意后,排除所有干扰,专心致志地阅读和写作,写好了选集的序言。瞿秋白的这篇《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长达1.7万字。这篇序言,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鲁迅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鲁迅思想的形成、发展和特点,给予了科学的评价,高度赞扬了鲁迅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建树。在序言里,瞿秋白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作了这样的概括:“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他终于宣言:‘原来是憎恶这熟悉的本阶级,毫不可惜它的溃灭,后来又由于事实的教训,以为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这段话集中表达了瞿秋白对鲁迅的认识,启示了许多左翼的和进步的文化人士,增进了左翼内部的凝聚力。序言第一次全面、正确地评价鲁迅和他的杂文,深刻阐述了鲁迅先生杂文的时代意义和战斗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经典意义。序言说:鲁迅在最近15年来,断断续续地写过许多论文和杂感,尤其是杂感来得多,于是有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杂感专家”。“专”在“杂”里者,显然含有鄙视的意思。可是正因为一些蚊子苍蝇讨厌他的杂感,这种文体就证明了自己的战斗的意义。他在结束这篇序言时说:“我们应当向他学习,我们应当同着他前进。”(《鲁迅杂感选集》)回顾“左联”的辉煌战绩,谁都不会忘记鲁迅和瞿秋白,茅盾曾经称之为“左翼文坛两领导,瞿霜鲁迅各千秋”。正是瞿秋白与鲁迅两人的精诚合作并肩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

瞿秋白精通多国语言。他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文学经典记述和普希金、果戈里,特别是高尔基等俄国文学的介绍者。他的译文正确、明白、优美。高尔基的《海燕》,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戈宝权同志曾有很好的译文。但我更喜欢瞿秋白的译文;更加口语化,更加便于朗读。我第一次听到朗诵高尔基的《海燕》,就是瞿秋白的译文:“在白茫茫的海面上头,风儿在收集着阴云,在阴云和海的中间,得意洋洋地掠过了海燕。好像深黑色的闪电,一忽儿翅膀碰着浪花,一忽儿像箭似地冲向阴云。……”一开始,就把听众吸引住了。

1934年新年伊始,瞿秋白奉命赴江西瑞金。临行前,他向鲁迅辞行。这天晚上,他们彻夜长谈,一直到第二天晚上,瞿秋白才回家。瞿秋白满面笑容地告诉杨之华:“要见的都见到了,要说的话也说了。大先生和许广平身体都好,小海婴也很可爱。”

2月5日,瞿秋白到达瑞金。

鲁迅从报上读到红军长征的消息时,又牵挂起瞿秋白的健康状况,他致信曹靖华说:“它嫂平安,维它兄仆仆道途,不知身体如何耳。”“它”、“维它”是瞿秋白的常用笔名。

其实,瞿秋白并没有获准参加长征,而被留在江西,以孱弱的病体,与国民党军队周旋。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被捕,开始真实身份尚未暴露。不料,4月10日,福建省委书记万永诚,在武平县大禾梅子坝被敌重兵包围,激战中不幸牺牲。其妻被国民党第八师俘获,在严刑逼供时,这个女人供出了瞿秋白等3人已被俘的事。经过严查认证,终于在监狱里找出了瞿秋白。

被重赏通缉了11年的瞿秋白终于“落网”,这对国民党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

此后,从南京到福建,开始了劝降活动。但是,无论是南京军统派来的王杰夫、陈建中等大员,还是当地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此人是瞿秋白在上海大学教书时的学生),都无功而返。其实,瞿秋白在狱中所写的《多余的话》中,早已表明了慷慨就义的决心。他在《多余的话》中深情地说:“永别了!亲爱的同志们!这是我最后叫你们‘同志’的一次……永别了,亲爱的朋友们!……永别了,美丽的世界!”

6月18日,是瞿秋白就义的日子。

这一天,三十六师师部,兵卫严密,一派萧杀之气。早晨八点,三十六师特务连连长走进囚室,向瞿秋白出示枪决命令。

瞿秋白正在伏案挥笔书写绝笔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他一边手不停挥,一边镇静地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接着把诗写完,并附跋语,末署“秋白绝笔”字样。

这时,宋希濂和三十六师的大部分干部,共约一百多人,先后走到堂屋里来。三十六师煞有介事地举行了军法开庭宣判。宋希濂后来说:九时二十分左右,瞿秋白在蒋先启的陪伴下走出房间,仰面向站在堂屋里的这些军官们扫视了一下,神态自若,缓步从容地走出了大门。他坦然正其衣履,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今天我们还可以从这幅珍贵的遗照上看到瞿秋白最后的风采。他上身着黑色中式对襟衫,下身穿白布抵膝短裤,黑线袜,黑布鞋。背着两手,昂首直立,恬淡闲静之中流露出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概。据一位临场记者当日的报道:瞿秋白来到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餐毕,出中山公园。瞿秋白在匪兵刀枪密布环绕之下,慢步走向刑场。刑场在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蛇王宫养济院右侧的一片草坪,距中山公园二华里多。倘是怕死的人,不要说步行两华里,就是二十米也无法走,恐怕要被人拖行的。瞿秋白顾盼自如,缓缓而行。沿途唱《国际歌》,并唱《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口号。大概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国际歌》他是用纯熟的俄语唱的。临场监刑的伪三十六师政训处长蒋先启原是留俄学生。他清楚地听到了“英特纳雄奈尔”的歌声。到达刑场后,瞿秋白盘膝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很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36岁。瞿秋白遗骸葬于福建长汀罗汉岭盘龙岗。

瞿秋白被捕的消息登报后,与他引为知己的鲁迅木然呆坐,低头不语。几个月后,鲁迅抱病将瞿秋白译著编纂成集。这就是《海上述林》上下册。

瞿秋白遇难后,鲁迅等几个他的生前好友,商定要集资为他出书,认为这是对瞿秋白的最好的纪念,“倘其生存,见之当亦高兴,而今竟已归土,哀哉”(鲁迅)。鲁迅撑着带病之躯,以顽强的精神,为亡友编校遗著《海上述林》。他亲自负责设计封面,编排校对,安排插图,选择纸张。但他的肺病也日趋严重起来,时常大量吐血。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海上述林》上卷终于装订出版了。当和冯雪峰谈起编辑、校订和出版《海上述林》的情况时,鲁迅悲愤地说:“我把他的作品出版,是一个纪念,也是一个抗议,一个示威!……人给杀掉了,作品是不能给杀掉的,也是杀不掉的!”但遗憾的是,鲁迅先生未及见到《海上述林》的下卷,便与世长辞了。

鲁迅为《海上述林》所写的广告说:作者系大作家,译者又是名手,信而且达,并世无两……足以益人,足以传世。

《海上述林》出版时,署名“诸夏怀霜社”,“诸夏”即是中国,“霜”为秋白的原名,“诸夏怀霜”寓意为中国人民永远怀念瞿秋白。“纸墨更寿于金石”,《海上述林》作为鲁迅和瞿秋白的真挚友谊的见证,永载于中国的文化史册,因为,它是“对于先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可叹的是,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瞿秋白同志又一次蒙受不白之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杨尚昆代表党中央对瞿秋白做出了全面、科学、公正的评价:“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瞿秋白同志安息吧!你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

东北抗日联军名将杨靖宇

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的光辉事迹,至今仍然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心灵。

杨靖宇将军,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26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今驻马店市驿城区)李湾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从小聪明、好学。他从私塾读到县立高小、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学习一直很好。他尊重老师,爱护同学,又有反抗精神。在学期间,他积极参加抵制日货斗争,县里指示校长“管教”杨靖宇,杨靖宇对校长说:你在修身课上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大义、尊严为先”,却屈从于反动官府,阻挠学生的爱国行动。校长恼羞成怒,威胁要开除他们。杨靖宇说:你若敢于开除学生,我就号召全校罢课,要求罢免校长。斗争取得了胜利。

在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期间,杨靖宇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参加反帝爱国活动。1926年夏,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五卅运动”中,杨靖宇作为省立第一工业学校的学生代表,在街头讲演,组织募捐,搜查日货、英货,支援上海同胞的反帝斗争。1926年秋,正当北伐军即将进军河南之际,杨靖宇在第一工业学校初级班毕业。遵照党的指示,辍学回家乡确山从事农民运动,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翌年4月,确山暴动,杨靖宇率数万农民,激战两昼夜,打下县城,活捉县长,成立了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这是河南省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革命政权,包括杨靖宇在内的7名委员,全部由民主选举产生。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在党困难的时刻,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11月1日,杨靖宇又指挥了刘店秋收起义。胜利后,农民革命军在总指挥杨靖宇、党代表李鸣岐率领下,在豫东南的确山、汝南、正阳、信阳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创造农村根据地,揭开了河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杨靖宇在抚顺

1929年,杨靖宇去上海中共中央训练班短期学习后,即由中共中央派遣到东北工作。从此,这个来自中原大地的大个子青年(身高1.93米),就和这片灾难深重的黑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29年夏,杨靖宇化名“张贯一”,被满洲省委派到抚顺任特别支部书记。当时的抚顺,是一座著名的盛产煤炭的城市,所有的煤矿和生产的煤炭,都在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之下。抚顺人民、煤矿工人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来到千金寨,就把铺盖卖,新的换旧的,旧的换麻袋”。而对杨靖宇来说,从学生运动到农民运动,又从事工人运动,不能不说是一项新的课题。杨靖宇知难而进。他把铺盖搬到工人的床铺上,和矿工一起劳动。你哪旮旯人呀?俺是山东人。山东哪旮旯的呀?曹县。那时东南西北满,走到哪儿,见到个人,一开口,十有六七山东腔,煤矿工人当然也不例外。确山县靠近湖北,离山东远着呢,可山东话挺好学,一听是老乡,那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见他不笑不说话,又发现这人挺有文化,见多识广,有点儿空儿,身边就会聚拢些人,那目光亲切中透着信赖、尊敬。像“精忠报国”这样的故事,有人已经听过多少遍了,可从“山东张”、“张大个子”的嘴里讲出来,就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至于“剥削”、“压迫”、“阶级”、“阶级斗争”这些词句,听着无论多么新奇、陌生,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被称为“臭苦力”、“煤黑子”的人,也会从切身经历的苦难中,或多或少的有所领悟。

日本资本家要裁减工人,工人火了,这不是明摆着还让大家加班加点吗?一时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让杨靖宇拿主意。杨靖宇说:罢工,不给他干了,只要咱们团结起来,就能掐住小日本子的脖子!矿工很快行动起来,杨靖宇则带上几个工人去见日本资本家,让其收回裁人决定,提高矿工工资,不准加班加点,不答应这些条件就不复工。开头日本人挺硬气,撑到第四天头上撑不住了,不得不答应了全部条件。

8月1日是共产国际规定的“国际赤色日”,中共中央要求各省大城市举行示威游行,组织暴动,这天晚上,团抚顺特支书记王振祥贴标语时被捕,酷刑下叛变了,致使以杨靖宇为首的十多人相继被捕。

日本警察觉得这回抓住条大鱼,甚至认为杨靖宇是满洲共产党领导人。杨靖宇根本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俺不知道什么叫“共产党”。警察署高等系刑事横烟吉星找来叛徒对质,杨靖宇一口咬定:俺不认识这个人,俺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高等系主任蜂须贺重雄没招了,下令用重刑撬开杨靖宇的嘴巴。皮鞭抽,灌凉水,压杠子,坐老虎凳,关水牢,杨靖宇死去活来,就是那些话。二十五年后被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蜂须贺重雄,在所写的供词中说:“横烟对其三十岁左右的被捕者进行审讯间,这人意志非常坚强,不谈抚顺组织。”

9月28日,杨靖宇被抚顺日本警察署引渡给中国抚顺县公安局时,因为被关进水牢,受刑致伤,很快感染、腐烂、发烧,还患痢疾。公安局长在给县政府的报告中说,“病势甚深重”,“恐有危险”。10月中旬,在抚顺地方法院法庭上,杨靖宇解开上衣说:这是在咱中国的地方,让日本鬼子打的。俺是中国的老百姓,平白无故叫日本鬼子抓去,挨打吃官司,中国的官府、法院不替俺做主,倒替日本鬼子开堂审判俺,你们还有点儿中国人的良心吗?你们枉为中国人!杨靖宇被以“反革命嫌疑罪”,判处有期徒刑18个月。

1931年4月,杨靖宇刑满释放,在奉天找到省委,3天后又被捕了。

青山有幸,浑河有缘。杨靖宇将军初到东北,就来到抚顺,开始了他在东北的战斗生涯。后来,在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之后,他也曾在抚顺东部山区开展游击战争,新宾县的大四平乡一带,还曾经作为他的一个根据地。至今大四平乡解云清等几位老人,还记得当时的一些情况。杨靖宇将军!你曾经为之战斗过的抚顺人民在想念你啊!

艰苦卓绝的斗争

杨靖宇先后五次被捕入狱,屡遭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气节凛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乘机出狱,担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等职。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对付东北的抗日联军,除了军事上的围剿之外,还实行了所谓“集家併屯”的措施。“集家併屯”,是将山沟、村外,边远地区的住户,一律驱赶、集中、归併到比较大的村子里来,周围修高墙、碉堡,严密盘查居民出入,以切断群众同抗日联军的联系,切断抗日联军的供给。1947年,我们这些从北平投奔到解放区来的平津学生,从冀东到热河,途经日寇制造的“无人区”,曾经亲眼目睹“集家併屯”的惨状。在日伪统治时期,“集家併屯”,一家只给一条裤子:谁出外干活谁穿,在家的没有裤子,就不能外出;……吃大米、白面,是经济犯;发点牢骚,是思想犯。……亡国奴的生活啊!

在这种情况下,东北抗日联军的处境极为艰难。在同日寇的战斗中,往往弹尽粮绝,损失惨重。

英勇战斗 壮烈牺牲

1938年冬,日寇在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的同时,还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 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于是杨靖宇下令4人转移。后来,他派了剩下的两名战士去找村落弄些吃的,下山后,两名战士被日伪军杀死。杨靖宇明白了一切。2月22日,在一间雪地中的小破屋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夜。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遇到四个中国人,杨靖宇恪守党的铁的纪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于是给了钱,让其中一人帮他买些食物和棉鞋。那个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调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时年35岁。

杨靖宇牺牲后,残暴的敌人割下了他的头颅,解剖了他的尸体,发现他胃肠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也不由得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精神所震撼。日酋岸谷隆一郎等承认,杨靖宇是个了不起的代表人物。

浩气长存 英名永在

杨靖宇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了祖国独立和民族解放战斗到最后一息,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表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不屈不挠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杰出将领,是东北人民、全中国人民心目中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他的伟大革命精神,作为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放光芒。

杨靖宇领导东北抗联进行的英勇斗争,在对敌斗争中建有卓越功勋,在人民群众和抗日义勇军中享有崇高威望,党中央和毛泽东曾对其卓越功勋予以高度评价和赞誉。1934年初,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37年末,党中央为召开党的“七大”而成立的党的“七大”准备委员会,杨靖宇被确定为委员。1938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回答美国记者提出的问题时说:“中国共产党和东三省抗日义勇军确有密切关系。例如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同年9月11日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杨靖宇,称赞他和他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杨靖宇将军殉国后的1946年,中共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吉林蒙江县建立了民主政权,将蒙江县改为靖宇县。1948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在长春医学院找到了杨靖宇将军被药水浸泡的头颅,运出后由一名军官和五名战士乘专列护送到哈尔滨,安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1949年,郭沫若为杨靖宇题词为:“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的遗首和遗体被隆重公祭并合葬在吉林省通化靖宇陵园。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金日成、崔庸健等国际友人分别送了花圈,高度评价了他光辉的战斗一生。朱德委员长亲笔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永垂不朽”!

一段插曲――关于杨靖宇将军的出生地和后裔

由于战争年代黑龙江省委的许多机密档案无法保存,所以在1950年兴建东北烈士纪念馆时,杨靖宇将军的真正出生地并没有搞清。当时能找到的只有一张发黄了的杨靖宇履历表,上面依稀可辨地记叙着:“马尚德,到东北后曾用名杨靖宇……”

黑龙江省委常委中的一些人曾与杨靖宇有过接触,但是知道杨靖宇的真名叫马尚德的人毕竟是少数,只知道杨靖宇早年是从关里到东北的。

据省委常委、老抗联战士于天放提供:从杨靖宇的语音上判断他很像山东人。但是从这张保存下来的省委档案上,又发现杨靖宇早年参加革命时,曾经领导过著名的刘店暴动。由此可以推断杨靖宇的家乡应该在安徽。因为刘店暴动是在安徽省境内的大别山区。

1951年夏天,黑龙江省委常委陈雷为首的一个调查组前往安徽。他们很快查明了1928年的刘店暴动的领导者中有马尚德其人,然而马尚德是否是安徽人却无法认定。在合肥查档时,调查组又欣喜地获悉,马尚德在1928年冬还在大别山南麓组织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军的鄂豫皖别动大队。当年不足30岁。虽然杨靖宇青年时期的影子渐渐浮出了水面,可是对于杨靖宇这个名字,在大别山区的还是很少有人知道,也无人能提供出马尚德的确切出生地。

就在这时,一张刊载了杨易辰(后曾任最高法院院长)撰写的回忆文章《忆模范共产党员杨靖宇同志》的《人民日报》,让陈雷眼前一亮。因为杨易辰也曾是杨靖宇南满抗战时最亲密的战友之一。杨易辰在这篇回忆文章里,提到杨靖宇早年出生在河南省。虽然具体出生地不详,可是杨易辰却知道杨靖宇1927年春天曾领导过著名的确山农民大暴动。杨易辰的文章让寻找杨靖宇出生地的调查组顿时柳暗花明!不久,陈雷在沈阳见到了时任中共辽西省委负责人的杨易辰,杨易辰确切的告诉陈雷,杨司令的老家肯定在河南,而且就在确山县农村,还证实杨靖宇1923年曾考入河南省第一工业学校读书等情况。

在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的确山县,调查组终于找到了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搞清了杨靖宇的家庭情况:其妻名叫张君。她1927年春天从邻村嫁进李湾村马家。次年为马尚德生下一子,取名马从云。可是自从张君嫁过来,她就发现从前潜心读书的丈夫开始四处活动。特别是她出嫁的那年,在确山发生了10万农民的大暴动。次年,马尚德受党的委派前往北满,组织抗日救国武装。马尚德下关东以后,音讯全无。马家的生活很困难。张君只身一人带着孩子,在河南农村苦盼他的归来。特别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君仍在不停地到县里打听丈夫的下落,然而由于马尚德去东北后已经改名杨靖宇,所以当地民政部门始终找不到马尚德去东北以后的下落。1948年冬天,张君因病去世,年仅37岁。

1952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李湾村东头的小院忽然来了几辆小车,几位干部模样的人来到马从云面前,其中就有从黑龙江赶来的陈雷和副省长冯仲云。他们将正在吃饭的马从云仔细打量了许久,最后都一致认定他就是杨靖宇的儿子!当时,陈雷和冯仲云等黑龙江省委负责人都希望马从云去黑龙江,然后在那里给他安排工作,可是马从云谢绝了,他不要组织照顾,决心在河南故土生活。1953年冬天,马从云夫妇和他们3岁的儿子应邀前往冰天雪地的东北。他们是去哈尔滨参加东北烈士纪念馆开馆仪式的,他们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杨靖宇!不过那是装进一只玻璃瓶子中的头颅标本。马从云夫妇跪倒在父亲的遗骸前痛哭失声!

马从云在信阳铁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郑州铁路局材料厂任职,他的妹妹在郑州铁路局托儿所工作。马从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要求特殊待遇,是中共党员。马从云于1964年8月因公牺牲,年仅37岁。他的遗骨也被安葬在郑州市烈士陵园!(《团结报》2003.12.4)(来源:文摘报)

杨靖宇将军遗文

在抗日联军中,杨靖宇也是一位擅长写作歌词的革命诗人。部队休整时,他总是亲自教唱歌曲鼓舞斗志。除了最喜欢教唱的《国际歌》外,他还在密营中写下了不少诗歌,有些谱上了曲在全军传唱,其中比较有名的诗作有《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歌》、《西征胜利歌》,那雄壮的词句――“铁骑纵横,满洲境内,已有十六军。万众蜂起,勇敢杀敌,祖国恢复矣”――多少年后读来还感气势磅礴。

在通化靖宇陵园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在烈士家乡兴建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中,保存有杨靖宇将军生前所创作的几首歌曲。这是我们了解杨靖宇将军生平和抗日联军历史的珍贵资料。下面选刊两首: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

  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

  乒乓的冲锋陷阵缴械声,

  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

 

  正确的革命信条应遵守,

  官兵和士兵待遇都是平等;

  铁一般的军纪风纪都要服从,

  锻炼成无敌的铁军。

 

  一切的抗日民众快奋起,

  中韩人民团结紧;

  夺回来丢失的我国土,

  结束牛马亡国奴的生活。

 

  英勇的同志们前进吧,

  打出去日本强盗,推翻“满洲国”。

  进行民族革命正义的战争,

  完成那民族解放运动。

 

  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

  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

  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

  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  (据确山县党史资料)

四季游击歌 

  春日里游击风光特别好,

  风又和来日又暖满地铺碧草。

  花放香鸟歌舞天地一乐园,

  革命生长似怒芽,镇压不了。

 

  春日里游击地利为我用,

  路泞滑河水冰敌人难行动。

  不贪生不怕死奋勇去杀敌,

  抗日革命的基础趁早奠定。

 

  夏日里游击草木来相帮,

  树叶浓草深长到处可隐藏。

  不要慌不要忙瞄准敌人,

  临阵杀敌要沉着才能战胜。

 

  夏日里游击我们不辞劳,

  日光晒身出汗天热风又少。

  不怕饥不怕难哪怕蚊虫咬,

  革命幸福在将来谁能烦恼。

 

  秋季里游击景物别一天,

  风凄凉草黄萎鸿雁飞汉关,

  母依阁父依门个个盼儿还,

  破巢之下无完卵誓复河山。

 

  秋季里游击精神分外爽,

  打日贼杀走狗计策最优良。

  整化零零聚整神出又鬼没,

  袭击夜战得胜利四海名扬。

 

  雪地里游击不比夏秋间,

  朔风吹大雪飞雪地又冰天,

  风刺骨雪打面手足冻开裂,

  爱国男儿不怕死哪怕艰难。

 

  雪地里游击我们有特长,

  穿踏板扶长杆不用喂马粮,

  登高岭走洼甸步履比马快,

  赶走日本强盗者功垂霄壤。

大四平乡的杨靖宇英雄中队

抚顺市新宾县大四平乡,是杨靖宇将军在抚顺开展抗日活动的根据地之一。2010年,我到了那里,了解到大四平乡中心小学的四年四班,是以人民英雄杨靖宇命名的英雄中队。这个少先队中队,在辅导员的带领下,接过“杨靖宇英雄中队”的光荣旗帜,两年来,他们搜集英雄的事迹,追寻英雄的足迹,感悟英雄的光辉,传承英雄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知英雄、学英雄”的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树起了一面旗帜,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四年四班成了全校的楷模。

当大四平乡中心小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向我介绍“杨靖宇英雄中队”的事迹时,我们的心中都涌起了一股热流:杨靖宇将军的伟大精神,不正在我们的下一代心中生根、开花、结果吗!

 

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叶挺

叶挺,字希夷,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1896年,叶挺出生在广东惠阳一个贫寒的家庭里。他的父亲,为了维持生计,甚至漂洋过海到马亚西亚给种植园主打工。叶挺曾眼睁睁看着两个小妹妹卖给别人做童养媳。他痛下决心要改变命运。15岁读中学时,辛亥革命爆发,叶挺因带头剪辫子而被捕,但不久就被放了出来。后来,他考入当时的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蒋介石也曾在这里就读)。受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影响,他开始向往革命。

北伐名将

1922年,叶挺任孙中山警卫团二营营长。在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时,他率部苦战,英勇反击数倍于已的叛军,保护孙中山和宋庆龄脱险。

1924年,孙中山为了培养国民党的军事人才,亲自决定让叶挺去苏联学习。他先入东方大学,受到李大钊和同学中共产党员的影响;第二年,又与聂荣臻等人入军事学院,在那里提出入党并得到批准,加入中共旅莫斯科支部。

1925年秋,周恩来、陈延年领导的中共广东区委,经过争取得到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的同意,建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独立团(起初番号为第三十四团),派刚回国的叶挺担任团长。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叶挺率领该团作为北伐的先遣队,与兄弟部队一起,分头疾进,夺取汀泗桥,占领贺胜桥,攻陷武昌,无往而不胜,为北伐战争的胜利立下卓著功勋。因此,第四军被誉为“铁军”。他以团长职务被国民政府破格提为少将。随后,该团扩编为两个师,他任第二十四师师长。

经过北伐时期在武昌城下等一系列血战,叶挺成了“北伐名将”,在国共两党中都享有盛誉。

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叶挺带领所属部队,参加中共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1927年8月1日,他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一起,发动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叶挺在起义中任前敌总指挥和十一军军长,起义军南下到广东潮汕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了。同年12月,叶挺与张太雷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亦未能成功。

广州起义失败后,共产国际东方部的领导人听信王明的谗言,对叶挺产生了偏见。叶挺是个有血气的军人,一气之下出走西欧,与党失去了联系。

叶挺先后在德国和法国度过了5年。当时的叶挺卖过水果蔬菜,还在柏林开小吃店卖油条、烧饼。顾客多是附近的华工,谁也不知道这个炸油条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伐名将。

1930年春,周恩来到柏林与叶挺促膝长谈。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而蒋介石对日本一味退让,却不断调兵“围剿”红军。叶挺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十分气愤。他每天翻阅大量报刊,密切注意国内局势。但远居海外,消息闭塞。所以,他索性回到澳门,结束了海外流亡生涯。

出任新四军军长

旅欧五年后回到澳门。国民党要人们得知后纷纷送礼拉拢,叶挺一概拒绝并积极寻找共产党。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马上赶到延安。毛泽东主持为他召开欢迎大会。会上,叶挺激动地说:“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险,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时间,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了!”

叶挺受中共中央的委托,以非党员的身份向国民党交涉,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并担任军长。新四军转战大江南北,战绩卓著。

在皖南抗日前线,新四军副军长、中共东南局书记项英用对党外人士的眼光看待叶挺,两人关系不融洽,国民党乘机挑拨。毛泽东却一直要求项英等尊重叶挺。周恩来亲自出面劝说后,叶挺为顾全大局还是留下工作。1941年,国民党在皖南围攻新四军军部的危急关头,毛泽东致电决定全军由叶挺指挥。叶挺对中央的信任非常感激,率军血战,最后奉命去谈判时被国民党扣押。

五年囚禁生活

蒋介石对“北伐名将”叶挺的军事才能一向很欣赏,多次想拉他过去,但都被叶挺拒绝。现在,叶挺虽然落入他的掌心,但他迫于国内外的舆论压力,也没敢将叶挺“交军法审判”。于是,蒋介石使出惯用的手段,威逼利诱,加紧“收买”叶挺。他认为只要假以时日,软硬兼施,折服叶挺只是迟早而已。

可是蒋介石错了。叶挺不是政客,虽说曾脱党10年,但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严守人格节操。从他被扣押的那一天起,就做好了进行狱中斗争的思想准备,他要把监狱当作“心灵苦斗的战场”。

叶挺被扣押后,几经辗转,被押到江西上饶集中营七峰监狱。在这里,叶挺和他的随员被拆散开来,他被单独关押在一座庙堂里。随员们则被绳捆索绑,钉上脚镣,投入了暗无天日的山洞。

蒋介石决定使用软的,试图说服叶挺,他派出的第一个劝降说客便是直接制造皖南事变的刽子手顾祝同。顾祝同是叶挺在保定军校的同学。先把叶挺从七峰岩的庙堂里接出来,安排到离上饶市16华里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李村一个单独院落里监禁。为了不让叶挺和外界接触,院落四周砌上一人多高的围墙,门口设有持枪的固定哨兵,院内院外都有便衣特务监视。每天,顾祝同都以美酒佳肴连续宴请叶挺,而且彬彬有礼,叙旧交,谈友情,待以上宾。

顾祝同和另一个制造皖南事变刽子手上官云相(也是叶挺在保定军校同学),一唱一和,威胁利诱,许以“恢复自由”、“以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相屈”……,企图诱使叶挺“归顺”,为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摆脱困境。

叶挺对这些卑劣伎俩,毫不为动,他严厉地对顾祝同、上官云相说:“要砍脑袋,你们就砍吧!我叶挺的为人,你们也略知一二,头可断,血河流,志不可屈!”

叶挺早已下定决心,为抗日而死,死而无憾,背叛民族,背叛信仰的事自己绝不能做。他想起抗战初期,曾请郭沫若将自己的座右铭写成条幅:“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他觉得现在最紧要的是保住那个不可剥夺的“志”。他提笔蘸墨,走到斗室的窗前,在玻璃上写下“坐牢一个月,胜读十年书”;又在左侧的墙壁上写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达他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

顾祝同又派已叛变的原新四军军部参谋处长、北移前调任一纵队副司令员的赵凌波前来游说。赵凌波刚进囚室,叶挺就喝问:“你来我这里做什么?”站起来狠狠地打了他几个耳光,又端起身边火炉、茶壶劈头盖脸地掷了过去:“你这条吃粪的狗,满身污臭,滚开,马上滚开!”赵凌波被打得跌跌撞撞,跑出了门外。

顾祝同多次劝降无功,无能为力。蒋介石下令先将叶挺关押到桂林的一个潮湿的山洞。他为表示抗议拒绝理发。1942年1月,蒋介石认为他尝够了苦头可能会被软化,下令押往重庆。据当时的军统特务头子沈醉记载,叶挺下飞机时头发胡子都很长,手持一盏油灯。别人问白日为何举灯,叶挺回答说天还未明,对国民党的黑暗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到了重庆,蒋介石先派也是保定军校同学、又一起在粤军任职的陈诚,来说服叶挺归顺。后来又亲自出马,于5月12日,“赐见”叶挺面谈,许以“自由”,许以“高官”,只要声明是共产党“破坏抗战”、“搅乱后方”。

蒋介石的劝降失败,恼羞成怒,下令降低叶挺的生活“待遇”,将叶挺关进了白公馆看守所,不久又搬进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楼下第二号牢房里。在这里,叶挺“用生命和血”写下了新时代的正气歌:《囚歌》。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叶挺被蒋介石非法扣押。在狱中被囚禁了五年。对此,周恩来曾深情地评价说:“十年流亡,五年牢监,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更坚强了你的意志。”在监狱五年,叶挺经历一生中最严峻的考验。国民党当局威迫利诱要他投降,叶挺坚决表示:“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叶挺在狱中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囚歌》,立志要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叶挺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

囚歌

叶挺被捕入重庆中美合作所,对威胁利诱全然不理,于渣滓洞集中营二号牢房壁上,大书一道《囚歌》以表心志:

囚歌①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六面碰壁居士 十一、二十一

注释:

①这首诗写在囚禁叶挺同志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楼下第二号牢房墙壁上。

这首诗的由来是:

1941年11月时,叶挺夫人带着女儿杨眉从广东前来看望叶挺。11月16日,叶挺夫人带女儿到郭沫若在重庆的赖家桥寓所拜访。她将叶挺在监狱里手制的一枚“文虎章”交给郭沫若,作为贺郭沫若的50寿辰礼物。

这枚“文虎章”是用一个香烟罐内的圆纸片制成的。正中用钢笔横写着“文虎章”三个字,周围环绕写着“寿强萧伯纳,骏逸人中龙”10个字;背面写着:“祝沫若兄五十大庆。叶挺。”在这上面,叶挺夫人还用红丝线钉上佩绶,还用红墨水加上边沿,使其更加鲜艳。

对于这件再简单不过的贺礼,郭沫若感叹地说:“这样一个宝贵的礼物,实在使我怀着深厚的谢意和感激,我感激得涔着了眼泪。

过了不久,郭沫若从郊区搬到了城中。一天,他又从叶挺夫人手中得到叶挺给他的一封信,内中谈到了先前那枚“文虎章”:

沫若兄:

在囚禁中与内子第二次聚会,彻夜长谈二十四小时,曾说及十五日将往祝郭沫若兄五十大庆,戏以香烟罐内圆纸片制一“文虎章”,上写:“寿强萧伯纳,骏逸人中龙”两句以祝。别后自思,不如改为下二句为佳:“寿比萧伯纳,功追高尔基”。

叶挺 十一、十四

在渝郊红炉厂囚室中

此外,纸后便附着那首今天被人们称为《囚歌》的著名诗章。这首诗,郭沫若读后非常激动,可是,当时的背景不容许郭沫若将一个囚禁将军的诗公布出来,所以,他将诗及信珍藏起来。

直到叶挺获释后,郭沫若立即写了《叶挺将军的诗》一文,介绍了这首震撼人心的诗。

郭沫若在文章中这样称颂这首诗:这里燃烧着无限的愤激,但也辐射着明彻的光辉,而这才是真正的诗。假如有青年朋友要学写诗的话,我希望他就从这样的诗里学。我敬仰希夷(叶挺的字),事实上他就是我的一位精神上的老师。他有峻烈的正义感使他对于横逆永不屈服,而同时又有透辟的人生观使他自己超越在一切的苦难之上。五年的囚禁生活,假如没有这样的精神是不能忍耐的――然而希夷征服了这一切,现在果真是“地下火冲腾,把活棺材烧掉”,而他“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了。

郭沫若最后说:“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该文发表在《唯民周刊》4月6日创刊号上,立即产生很大影响。叶挺人格显现的诗作,马上为许多人传诵。郭沫若用这种方式,进一步对叶挺的精神进行推崇。

获释遇难 千古憾事

1946年1月,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政府代表正式达成停战协定。当月,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及社会贤达代表参加的政协会议在重庆开幕。在此次会议上,郭沫若大声疾呼,要求无条件释放叶挺。郭沫若还援引叶挺在狱中写的一首四字诗以抒愤:“四次辞呈,三年军长;一朝革职,无期徒刑”。

蒋介石迫于压力只得许诺:“七天之内查明释放政治犯。”只剩下最后一天时,郭沫若在一次大会上再次呼号:“希望明天能够看到叶挺将军获得自由。”经过中共代表及各界的关心和一再交涉,叶挺于1946年3月4日获得自由。

叶挺出狱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于3月5日致电中共中央,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于7日复电,称赞他忠诚地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20余年的奋斗,经过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决定接受他入党。

不幸的是:1946年4月8日,叶挺、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等奉命乘飞机由重庆飞往延安时,飞机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失事,他殉难时年50岁。毛主席为其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后来,叶挺的长子叶正大(曾同李鹏、邹家华等首批留苏,回国后参与组成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曾参加第一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高空高速歼击机的设计工作,其后一直负责中国的航空事业)曾回忆说:他回国后去探望周恩来夫妇时,才得知了一个惊人内幕。“关于我爸飞机失事,过去是说浓雾撞山,后来总理告诉我,肯定是有人做了手脚。机上的乘客全是我党重要负责同志。还有我父亲,国民党关了他5年,他出狱第二天就给党中央写报告入党,这都触怒了蒋介石。蒋介石是什么人?这个人排除政敌无所不用其极”。

叶正大根据专业知识判断,“如果利用特务在飞机仪表上做点手脚很容易。当时延安只下了点小雨,飞机已到达延安上空,地面的人都听到声音了,为什么一转眼就飞向黑茶山?”

虽然时过多年,但叶正大每每拿出全家照片,还是会咬牙切齿地恨:“当时在飞机上做手脚的特务三四十岁的话,现在应该有八九十岁了。但我今天还得再说一句:‘我痛恨你们,国民党特务!’”(摘自《环球人物》第47期)

六十多年过去了!但是,想起了叶挺将军等先烈的波涛汹涌的一生,至今激动不已,感慨万千。他们的崇高精神,他们的伟大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拍案而起的闻一多

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不仅有成千成万的共产党人,而且还有成千成万还不是共产党员的仁人志士。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时候,我们没有忘记他们。

闻一多先生,就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

毛泽东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闻一多先生,(1899-1946),本名闻家骅,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他五岁入私塾,接受传统的经史教育和晚清的新学教育。1912年冬,他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度过了十年的清华生涯。期间,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曾用大红字手抄岳飞的《满江红》,张贴在清华园高等科技饭厅大门上,抗议反动军阀的卖国行径。作为清华学生代表团的成员,闻一多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聆听过孙中山先生的演讲。1922年7月,闻一多赴美留学,攻读美术、文学。1925年6月,闻一多学成归国,先后任教于北京艺专、吴淞国立政治大学等多所学校。1932年起,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闻一多随学校南下,任西南联大教授。1943年后,他痛感国运艰辛,开始投入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争取民主进步的社会运动。1946年7月,民主人士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在7月15日的公悼大会上,“拍案而起”,怒斥国民党的卑劣行径,会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年仅47岁。

爱国诗人闻一多

   澳门回归前后,《七子之歌》中的澳门篇的歌声:“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虏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传遍了中华大地,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

     从1920年开始,闻一多就从事新诗的创作。以后他陆续出版了《红烛》、《死水》等诗集,参与创办《新月》杂志,以“新月派”的领军人物出现于诗坛。

     闻一多的诗作,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朱自清评价闻一多,说他“是个爱国诗人”。同其他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抒发爱国主义情怀,表达对污浊丑恶的旧世界的不满和愤怒,是闻一多诗作的突出主题。“也似乎唯有他,能够如此深沉饱满地表达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又那样真诚炽热,富于创造力。……他的一些脍炙人口的佳作,都是饱含深情和血泪之作,……”(胡博:《凤凰蹈火》)

     请看以下片断:

     《七子之歌》中的台湾篇、香港篇: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啊!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唆着我的脂膏。/母亲啊!我哭泣号咷,呼你不应。/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

   洗衣是美国华侨最普遍的职业,因此留学生常常被人问道:“你爸爸是洗衣裳的吗?”

…………

我洗得净悲哀的湿手帕,/我洗得白罪恶的黑汗衣,/贪心的油腻和欲火的灰,/你们家里的一切脏东西,/交给我洗,交给我洗/……

   你说洗衣的买卖太下贱,/肯下贱的只有唐人不成?/你们的牧师他告诉我说:/耶稣的爸爸做木匠出身,/你信不信?你信不信?

胰子白水耍不出花头来,/洗衣裳原比不上造军舰。/我也说这有什么大出息----/流一身血汗洗别人的汗?/你们肯干?你们肯干?……

----《洗衣歌》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又加他十二时辰底九曲回肠!/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烘干了小草尖头的露水,/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

   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太阳吟》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一句话》

……

   云气氲氤的校旗呀!/你在百尺高楼上飘摇着,/近瞩京师,远望长城,/你临照着旧中华底脊骸,/你临照着新中华底心脏。/啊!展开那四千年文化底历史,/惊醒万人,启示万人,/ 赐给他们灵感,赐给他们精神!

……

----《园内》

   闻一多在《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就曾说过:“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读闻一多的诗,能深刻的感受到火一样的爱国热情。

   爱祖国,爱人民,这就是1946年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挺身而出的根本动力。

金刚怒目 横眉冷对

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

   1945年11月,国民党政府撕毁《双十协定》,进攻解放区,发动了反革命反人民的内战,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11月25日,昆明西南联大等校学生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国民党军队开枪恫吓,激起义愤。26日起昆明三十多所学校罢课抗议。12月1日,国民党军警特务到各校殴打学生,扔手榴弹,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等四名师生遇害,20多人重伤。昆明学生和各界人士十五万人公祭,全国学生声援,掀起了全国的反内战运动。这是抗战胜利后掀起的第一场爱国学生运动。闻一多先生及西南联大等校的大多教师,都坚定地旗帜鲜明地支持广大学生的正义行动。

   “一二一”运动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人民群众的镇压。1946年7月11日,曾是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先生面对强暴,拍案而起,在李公朴先生被害的报告会上发表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湖南师范大学的离休教授伍大希,曾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被害报告大会上发表“最后一次讲演”,伍大希一直陪伴在身旁。

2004年,伍大希在回忆中,曾经详尽地讲述了闻一多先生发表“最后一次讲演”和遇害的情况。照录如下:

 

1946年7月11日,西南联大复员的最后一批学生离开昆明。就在这天晚上,国民党的特务用美国的无声手枪把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打死在昆明市的青云路中。为保障闻先生的安全,学校早就为他一家买好了7月13日昆明至重庆的飞机票。闻先生听到李先生被暗杀的消息,马上决定不走了,要家人把飞机票退掉,留下来为死难的战友报仇。从12日起,闻先生奔走呼号,组织李公朴惨案后援会,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7月15日上午10时,李公朴先生被害报告大会在云南大学致公堂举行。我和几位同学意识到,这个大会进步分子固然都会参加,但敌人也决不会放过每个机会,一定会伺机破坏。于是,我们力劝闻先生不要出席。闻先生却说:“我的战友已献出了生命,他的会我不参加,怎么对得起死者?你们让我去吧,我保证不讲话好不好?”

会议开始后,李公朴先生的夫人、惨案的目击者张曼筠女士报告先生被害的经过。先生坐在左边第一排,我和另外三位同学分别坐在他的两边,既是保护他,又是“监视”他,不许他登台演讲。没想到夫人在台上没讲多久,就泣不成声,昏倒在台上,全场出现了一阵小小的混乱。更没想到,一不提防,先生一跃而起,跨上讲台,开始发表演讲 。

这是一次事先没有准备讲稿的即席演讲,我和其他几位同学迅速打开笔记本,飞快地作记录。先生义愤填膺,慷慨陈词,每句话都像一颗子弹,射向敌人的心脏,全场掌声一阵接一阵。“……特务们!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来到了!(先生手指向前方,眼睛也望着前方)看!光明就在前面!目前正是黎明之前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信心冲破黑暗,争得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演讲进入最高潮,这时有一个带着手榴弹的特务溜进会场,准备向讲台投过去把闻先生当场炸死,幸被做保卫工作的一位同学及时发现,把手榴弹抢夺了过去。特务掉头跑掉了。闻先生的演讲得以继续下去:“正义是杀不完的!反动派,你看到一个人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闻先生的演讲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我们迅速簇拥着闻先生走出会场,把他送回了家。

然而,1946年7月15日注定是“中华民国”一个“最黑暗的日子”。就在这一天,蒋介石秘密下达了全面进攻解放区的命令。就在这一天,先生在上午发表了义正辞严的演讲后,下午又赶到《民主周刊》主持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大约5点钟散会,先生依然不改常态,一件灰布长袍,一条白裤子,一双粗布鞋,手腕上挂着一根拐杖,手里拿着一张《中央日报晚刊》边走边看,和来接他的18岁的大儿子闻立鹤一起走向与周刊社相距只一百多步的西仓坡宿舍。当走到离家20步左右的地方,突然遭到事先埋伏在这里的特务的狙击,父子俩先后倒在血泊中。先生身中8枪,脑浆迸溅,来不及说半句话便停止了呼吸。闻立鹤想用自己的身体保护英雄的父亲,扑在父亲的身上,对特务说:“你们打我吧!”也连中5枪,因没打中要害,后被抢救过来变成了残废。我闻讯赶到云大医院,看到先生侧卧在花坛过道的担架上,弓着腰,弯着腿,用手遮挡着脑袋,可以想见先生在遭受美国无声手枪连续袭击时所做的本能自卫的情景。担架被先生的鲜血染红了,担架下面铺着一层煤也被鲜血浸湿了。

先生牺牲的第二天,面对敌人的屠刀,先生生前主持的《民主周刊》推出了最后一期,由我和几位同学记录并整理的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赫然刊于其中,成了历史的绝唱;杂志的封面上洒着象征先生鲜血的红色斑点,成了令人激愤的绝版。

“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一二一”运动四烈士的鲜血,李公朴、闻一多两位民主斗士的鲜血,擦亮了人们的眼睛。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反人民的内战,加紧对蒋管区人民的镇压,屠杀手无寸铁的群众,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和反抗。

从那时起,蒋介石统治区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斗,很快组成了毛泽东主席所说的第二条战线。

国民党反动派的末日来到了!

“反动派,你看到一个人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用身体保护国家重要技术资料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

1999年9月18日,新中国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了特别表彰大会,授予23名做出特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们注意到,在获奖的科技工作者中,有一位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奖章的科技工作者。这就是著名的力学家、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荣成市的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里。1926年,他以优秀成绩考入青岛大学附中。1929年夏,他进入南开大学预科班学习。由于勤奋好学,所以名列前茅。1931年,郭永怀转入本科,攻读物理。1933年,转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35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兼做研究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度回家乡任教,后又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大半工半读。1939年,郭永怀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经过一番波折,于1940年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格指导下从事研究,仅以半年时间完成了《可压缩粘性液体在直管中的流动》的论文,并获得硕士学位。1941年5月,他又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工作,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由于有名师的指导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加上本人的刻苦努力,为郭永怀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1946年,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特聘郭永怀去参加业务领导工作,郭永怀历任副教授、教授,实际上是航空研究院的三个主持人之一。他在这里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解决了跨声速流动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改进了庞加莱、莱特希乐的变形参数和变形坐标法,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郭永怀因在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中的研究成果而驰名世界。

在国外工作期间,郭永怀一直在等待机会,要用他的科学知识为祖国服务。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终于出现了这种机会。这时,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与待遇,于1956年11月回到了阔别16年的祖国,并立即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国内工作的12年期间,郭永怀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领导国内的力学与国防科研上,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专业组成员和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等。1956年,郭永怀参加了制订“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担任了力学专业副组长。他和力学界的其他专家一起审时度势,分析国际上力学研究的动向,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制订出学科近期发展规划与远期奋斗目标,确定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为我国随后若干年的发展方向确定方针大计。

他身体力行倡导高超声速流动、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领域的研究,亲自参加力学所电磁流体组的学术讨论会。对于新学科方向的发展,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精辟的见解。郭永怀对于国防工业和科研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1957年11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起,他就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星际航行座谈会,大力倡导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许多技术问题,如运载工具、推进剂、姿态控制、气动力、气动热等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和主张。在第四次座谈会上作了“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的中心发言,对气动减速、气动加热、烧蚀防热、回地轨道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还提出了利用举力面的设想。随后,当研制人造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时,郭永怀参加了负责卫星本体设计的人造卫星研究院的领导工作。1964年,郭永怀参加了再入物理工程的筹备工作。1967年,郭永怀参加了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筹建工作,担任了主管技术工作的副组长,并和钱学森一起为该院规划了蓝图,为以后空气动力学研究发展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了发展我国的“两弹”事业,郭永怀呕心沥血,从理论到实践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多次赴现场参加准备工作,搜集数据,现场指导。

郭永怀参加了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以后又参加了核航弹、氢弹和导弹核武器试验。他对我国核武器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例如,他对核武器系列化发展提出许多建议和设想;他指导进行了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研究、水洞试验以及调研工作;对研究发展潜地导弹也作出了贡献。此外,郭永怀还应两弹结合时期的需要,对我国核武器科研体制提出了重要设想。

1968年10月,郭永怀再次赴青海,筹划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试验工作。在离开青海之前,他对这次国家试验进行过评价发言。当时,试验的理论方面有“过早点火几率”问题;实验方面有设计内球新结构问题;材料加工方面正考虑产品自热和装配贮存问题;在整体系统方面有“弹、伞、机”的协同配合问题。郭永怀从这次热试验的准备情况瞻望1969年和以后的任务,大胆提出今后设计要重新考虑上述各方面的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机动、安全、和小型化指明了方向。

从外貌看,郭永怀身体瘦弱,年龄不到半百便已双鬓斑白,平时不苟言笑,总爱沉思。他工作起来,精力却是超人的。1963年迁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基地后,他与许多同事都有了高原反应。为了及时研究新情况,郭永怀频繁往来于北京和基地之间,每次又会增加一次身体不适应,严重损害了健康。有人劝他少跑一些,他为了工作全然不顾。在生活上郭永怀的简朴也出了名,一支钢笔从中学时代竟一直使用到牺牲。

郭永怀为赶进度经常乘飞机飞来飞去。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12月5日凌晨,飞机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扎向1公里外的苞米地,腾起一团火球。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周恩来得知郭永怀牺牲的消息,眼睛顿时湿润了。钱学森更是伤感不已地叹息:“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如今,我国空气动力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建有一座纪念亭,上面刻着张爱萍将军所书的三个大字――――“永怀亭”

可以告慰的是:在郭永怀等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郭永怀牺牲后的第二十二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郭永怀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受到人们的敬仰和钦佩。为了纪念他,中国科学出版社分别于1982年和1990年出版了《郭永怀文集》和《郭永怀纪念文集》。1988年12月5日,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大院东侧绿荫丛中为郭永怀树立了一尊汉白玉雕像。郭永怀的光辉形象将永存人间。

 

九十年的革命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开创了中国建设的新纪元。

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根据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人。汪寿华、萧楚女、熊雄、陈延年、赵世英、夏明翰、郭亮、罗亦农、向警予、陈乔年、周文雍等党的著名活动家,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见《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1934年10月,由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开始到1936年长征结束,红军从30万人减为三万人,大多数是在战斗中牺牲的。仅首次湘江战斗就极为惨烈,“清水河成了红水河”,中央红军的8.6万人的作战部队锐减为3万余人”。

上饶集中营、白公馆、渣滓洞……蒋介石在这些集中营里,囚禁和杀害了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的时候,我们缅怀所有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先驱者们。

数不胜数的先驱者们,正从我们面前闪现:

人们熟知的夏明翰,他在敌人最后的审讯中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1928年2月,由于叛徒告密,年仅28岁的夏明翰同志不幸被捕。敌人用尽种种刑法摧残他,但他毫不屈服。反动派进行了最后一次审讯。“你姓什么?”“姓冬。”“胡说,你明明姓夏,为什么乱讲?”“我是按照你们国民党的逻辑在跟你们讲话。你们都是这样: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屠杀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就当然说成‘冬’!”“多少岁?”“我是共产党,共产党万万岁!”“籍贯?”“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明翰同志越来越激昂,“我们相信总有一天,红旗会插遍全世界!”“有没有宗教信仰?”“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那么,你没有信仰罗?”“有信仰,我信仰马克思主义!”“你究竟知不知道你们的人?”“知道。”“在哪里?”“都在我心里”。反动派使出了最后一着,宣布将他“就地处决”。“给我一张纸,一支笔。”他接过来,昂然一笑,在纸上写下了这首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少年文摘报)

 狼牙山五壮士。1941年9月24日,日伪军5000多人围攻狼牙山地区(在河北省易县西南)。军区第一团率领几万群众和党政机关干部突出重围,留下第九连在后面掩护。第九连杀伤敌人,完成掩护任务后,又留下第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宋学文、胡福才、胡德林继续牵制敌人。五壮士血战一天,弹药打光。为了迷惑敌人,他们主动把敌人引到悬崖绝路,然后砸毁枪支,纵身跳崖…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统师彭德怀元帅,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统率全军,打败了世界上最凶恶的美帝国主义,打出了国威,打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英雄形象,为我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宝贵时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许多英雄人物。

原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29师师长张显扬少将,曾回忆邱少云烈士牺牲经过: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前,上级要求29师迅速占领上甘岭右翼的391高地。经过反复侦察和研究,张显扬决定利用高地前的一大片蒿草作掩护,将重兵潜伏其中,出其不意地夺取高地。570多名潜伏勇士挑选出来,准备出发。张显扬突然听到一个坑道口传来哭泣声。他来到这个战士身旁,一问,才知道这名战士叫邱少云,是因为不让参加潜伏任务,心里不痛快。张显扬经过了解,向邱少云说:“不用哭,我可以批准你去,但必须严格遵守纪律。”邱少云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晚上十点钟,潜伏部队到达预定地区。邱少云潜伏在高地东麓一条杂草众生的土坎旁边,距离敌人工事只有60米。第二天上午十点多钟,敌人的侦察机、战斗机先后飞来,山上的敌人指示目标的燃烧弹,一发落在离邱少云两米的草地上,飞溅的汽油燃烧溅到他的左腿上,腿上的伪装立刻燃烧起大火。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后退几步,在水沟里打个滚,就可以把火扑灭。但是,他却一动不动……战斗结束,战士们来到邱少云牺牲的地方。邱少云的遗体焦缩成一团紧贴在大地上,他的面目已无法认清,全身被烧得如同黑炭。唯一没有被烧尽的,是那双深插进泥士的手。(北京青年报)

毛泽东一门英烈:毛泽民、毛泽建、毛泽覃、杨开慧、毛岸英,他们都为中国革命和人民幸福奉献了全部生命。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用双臂张开扒在课桌上,死死地护住桌下的四名学生,学生得救了,谭千秋却永远离开了……;汶川县映秀镇中学张米亚老师,用双臂紧紧搂住两个孩子,“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守住了生命之门”;遵道镇欢欢幼儿园的瞿万容老师、何代英老师、锦阳平武县南坝小学杜正香老师、张兰老师、聚源中学蒲文武老师、什邡市龙居小学向倩老师,……都是首先抢救学生,牺牲在这次地震中。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袁文婷老师,正当花季,地震时,她放弃了逃生机会,多次从楼内抢救出13名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楼内时,不幸遇难。网络中到处流传着这样的贴子:“如果有天堂,那么,袁老师一定会在天堂里带着跟她一起离去的孩子,学拼音,念歌谣……袁老师,你是世界上最美的女孩!”

…………

许许多多的先驱者,许许多多的英雄事迹,使我们感动不已,使我们热泪盈眶。

千千万万个先驱者,奏出一首又一首世界上最美的歌,一首豪迈的歌,一首悲壮的歌,一首响彻云霄、惊天动地的歌,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英特耐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共产主义是不可抗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