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发酊药物成分:<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20:35:15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问: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 
听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意见。 
总结: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回答出“吟”这一形式,学生会有难度,老师作适当的提示) 
3:内容:留别 
提示:在这里,我们又接触了一种古诗体,“吟”,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我们已学了不少古诗体,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我们称这样的诗歌形式为“歌行体”,“大小长短,错综阖辟,素无定体”。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学完之后,我们可以一起用自己的词汇去理解这种古诗体。现在就让我们把问题搁一边。 
(二)熟悉诗篇 
现在我们一起读诗,仔细品味诗人是否用了酣畅的笔墨来写“梦游天姥”呢?是否在与人“留别”呢? 
1、 朗读诗歌: 
2、 现在让我们一起找出相应的内容。 
①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 
学生回答:“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答案在结尾处 
答案:“别君去兮何时还” 
3、着重阅读“梦游天姥”这一部分。 
教师引导:教学设计>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这是“梦游”(引导学生全体作答)“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请一位学生作答: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 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①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 
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释:“信难求”——实在           “或可睹”——有时 
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云霓明灭  连天横  1五岳: 
与别山作比  2赤城:浙江省天台县北,山名 
              3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天姥”相对 
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那么诗篇起笔却没马上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 
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 
齐读这一部分,这是诗人入梦之缘。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  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答案:“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镜湖,即绍兴鉴湖 
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相传晋朝以前,这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 
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  
答:看:“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听:“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 
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  
答案:“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 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小结: 
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朗诵这一部分诗文。 
4、“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 
现实之中的诗人是如何状态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学生讨论,可以结合已学诗词、已知的关于李白的知识,并教师提供的关于李白的诗赋及生平资料  
②李白生平资料 
出生——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第一次南北漫游——长安——第二次南北漫游 
讨论结束,教师提问: 
(1)根据提供的资料我们来推测此诗大约创作于李白的哪一段时期? 
参考答案:赐金还乡,东游梁宋、齐鲁,即将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之际。 
参考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眼”,从这一诗文中读出。 
(2)你们如何理解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叠合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参考:长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诗人寄意壶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这里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的赏识,为其解金龟换酒,极尽荣华,肆意放诞,然而熙熙攘攘,闹闹哄哄的帝都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 
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自由与率气。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充,对自由充满向往。 
(三)收拢对整首诗的理解,回答课开始时对诗题解析时留下的一个问题,“吟”是怎样的一种古诗体? 
①字数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随诗人情感起伏而变化。 
四言处:“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无石扇,訇然中开”, 字字铿锵,词激意急。 
七言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轻松畅快 
杂言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余韵袅袅。 
②压韵自由,可以换韵 
这首诗时而两句一韵,如“城”和“倾”,时而四句一韵,如“溪”“啼”“梯”“鸡”等。 
“巅”、“烟”、“山”和“颜”      “摧”、“开”和“台”     “下”和“麻”   “嗟”和“霞” 
转韵达十二处之多。 
③对仗无严格要求,此诗中出现的对仗处为“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这样的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 
对“吟”这一文体再作适当补充:原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李白采用这一形式,自出新意。与“歌行体”相似,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音和谐,形式自由。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二、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一、艺术特点:   
1、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2、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七言古诗)   
2、消极因素:   
    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当时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4、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