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互点群:百年老校再接再厉 学科建设又好又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28 09:23:16
 

百年老校再接再厉
学科建设又好又快
——黄冈师范学院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走进鄂东,黄冈师范学院像带露的映山红绽放在大别山南麓。这所坐落在历史文化古城黄州的百年老校,北依东坡赤壁、南临浩瀚长江,是一所师范教育特色显著、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均衡发展的多科性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也是拥有730 万人口的黄冈市的第一高等学府。建校105年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3万多优秀合格人才,为鄂东经济和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尤其是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这所百年老校再接再厉,坚持以“攀层次,上水平,创特色”的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强校,规范创新,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以学科建成设为龙头,以省级重点学科为重点,以在建硕士点为抓手,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结构,构建以文、理、工、法、管、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在众多学科和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1998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宋健、张思卿、陈至立以及教育部长周济先后莅临视察,对该校又好又快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全国数十所大专院校的负责人慕名前来学习取经。
一、瞄准建设一流学科目标,调整结构,夯实基础,让重点学科更重
春光悄入户,秋果喜盈门 。
黄冈师院最高级别的教学科研平台“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继今年仲春通过专家现场论证,很快获得湖北省教育厅立项后,在金风送爽的初秋又通过全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的评审。这标志该校重点学科研究正向全省一流、特色鲜明的目标迈进。
此前不久,即瑞雪迎春之时,黄冈师院14个省级在建硕士学位点在接受了湖北省教育厅专家组评审后的第22天,就有5个正式步入建设期。10个月后“秋来叶作花”的时候,该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与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首批联合培养的4名研究生,兴高采烈地开始了新学期的第一课。随后,又有12名研究生慕名陆续前来深造。这标志着该校实施的“强化学科建设,推进申硕工程”战略,实现历史性跨越。
谈起这一“跨越”,党委书记兼院长陈水源喜不自禁:“学科建设是高校一项基本建设和发展战略,目的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研研水平。。近几年,我校把瞄准建设全省一流学科的目标,实行重点突出、全面规划的原则,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学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多年的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使黄冈师院的领导的教职工们认识到,重点学科建设是提高学科整体水平的关键,也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通过抓重点学科建设,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形成具有特和高水平的确学科群,进因带动一般学科的发展。因此,学校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国家和当地需要程度、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与国内外同领域学术水平的比较,以及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的状况等因素,对全校14个院系开设的14个硕士专业、36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和60个继教本专科专业进行摸底调查,确定以“中国古代文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5个在建硕士学位点为龙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出重点学科建设。
在学科建设中,黄冈师院实行“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在保证重点学科重点建设的同时,又在学校的20个研究机构的研究项目逐一比对,从中筛选出10个校级重点学科、5个校级扶持学科,并对于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实行倾斜,形成学科建设群,从而奠定了学科建设全面发展的基础。
无论是重点学科和学科群,学校以竞争、滚动的机制,公开条件、公开申报、公平竞争,根据遴选条件,考核标准,优胜劣汰,这样就保持了学科调整的相对灵活性,使用权学科建设始终保持生机勃勃的状态。
通过“整合优化”、“增新扶优”、“改造拓宽”等举措,辅之以学校设立的“十大基金”资助各类研究活动,既提升了教职工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质量,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又提高了学校承担重大、重点课题的能力和实力。“十五”以来,学校教职工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300多个,荣获包括省级科研成晨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励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等2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00余篇,其中200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
二、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搭建平台,增强活力,让优势学科更优
“学科建设包含了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因此,地方高校应坚定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放办学,促进与地方的融合,提升学校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这不仅仅是黄冈师院教职的共识,也是他们以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实际经验。
坚持“服务社会”,加强学校与地方的融合。黄冈师院始终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发展”,并以此作为壮大学科学术队伍、增强科研能力和提升学科实力的根本途径。因此,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优势,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调整学科布局,科研方向“顶天立地”且以“立地”为主,开展学科建设和科研活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
坚持“互动发展”,注重创新人才培养。获得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立项的“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利用“楚天学者计划”,于2005年开始启动,经过4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鄂东农村教育发展、鄂东红色文化、鄂东文化教育与经济发展、鄂东名人文化等4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这个“中心”依托中国古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业经济学、中国古代文学等4个省级立项在建硕士点平台,在鄂东教育与文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研究前景广阔。湖北省科研项目立项评审专家认为,这个项目有着独特的地域优势和人文底蕴、学科优势和文化资源,其“中心”在两三年内将成为鄂东教育、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信息情报为一体的创新型实验基地。
坚持“教科并重”,不断提高学科科研水平。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在建硕士学位点”项目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以特种动植物资源的发掘、评价、保护繁殖、利用为研究方向,目前已在银杏、茯苓、苦荆等资源植物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系统研究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的学科研究团队,多年来瞄准大别山、长江中游的动物资源,以直翅目昆虫、淡水鱼类寄生蠕虫、两栖爬生动物和人口生物学为研究对象,发现和记述动物新分类单元30多个,发现湖北昆虫新纪录科2个等。其学科方向达到到省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多名教职员工和学生这在这两个学科研究中锻炼成长,脱颖而出。
坚持“联合办学”,不断增强学科建设能力。研究生的培养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主要依靠,联合培养研究生无疑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黄冈职院积极创造条件,选择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具有良好育人环境和学科交叉融合的2所高校,以培养当地紧缺人才为目的,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主要培养“留得住”的硕士研究生。这样“借水行舟,借船扬帆”,既分享了社会教育资源,又进一步彰显了自己的学科优势。
研究项目搭建的平台,增强了学科建设的活力。继去年获得国家“两大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资助项目后,该校今年又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获得3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居湖北同类院校之首。
三、着力优化学科建设环境,营造氛围,提升水平,让亮点学科更亮
经过百余年的建设和发展,黄冈师院校园面积已达1252.68 亩,建筑面积近 40 万平方米,拥有丰富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馆馆藏资源和完善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校园网络服务系统。为了营造浓厚的学科建设氛围,他们将2009年作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年”,组织全院师生开展“做学科建设的大后方,创文明和谐的好校园”等主题活动,服务学科建设。
思想上高度重视。黄冈师院领导班子认为,学科建设是龙头,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学校结自身实际和国家需求以“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促进交叉、整体提升”为思路,以学科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主线,以“建设一流的文科、高水平的理科、有特色的工科”为目标,在确立了“分层次发展、分阶段投入、分类型建设”学科建设思路后,专门成立了学科建设处、申硕办公室等机构,具体负责学科建设、申硕工作的调研、规划、立项和管理等事务;建立健全了院、系、所、课题组(学科)四级科研管理体制,具体负责学科建设和申硕工作的审议、咨询、引导,真正把这两项工作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学校领导和各院系负责人以身作则,带头搞课题,抓科研,积极撰写专著、论文,有的论文在国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
制度上给予保证。学校制定了《关于学科建设量化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遴选院级重点学科和学科带头人的意见》、《教职工岗位津贴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学校还出台“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和顶尖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制度,千方百计培养、吸引、凝聚优秀人才,实现了教职工队伍整体优化。对学科建设、申硕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无论是学科岗、教学岗人员,还是管理岗、教辅岗、工勤岗人员,人人都有科研任务,并且把科研成果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从事
教学研究、管理研究的积极性。
环境上给予优化。学校精心遴选“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立“三类人”量化老核制度,重奖有功之臣。以以提高教职工的科研能力为导向,定期开展“三类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评选,并在宣传橱窗张榜公布,介绍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带动其他学科加速发展。定期召开科研工作经验交流会,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每年举行一次科研成果展览和优秀科研成果评比,并从精神、物质上给予奖励。建立了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作学术报告的制度,还经常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作报告,活跃校园内的学识学术氛围;《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等刊物
分别开辟了“本院学者学术专辑”、“科研快递”栏目,介绍教职工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亮点学科真正亮起来。
政策上给予优惠。为了激发广大教职工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研究的热情,学校设立了科研资助和奖励基金。凡承担国家、省、市、院级课题的人员,都有专项资助经费,对应用前景较大的项目重点资助扶持;凡教职工公开出版的著作、发表的论文,均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奖励,坚持每年兑现一次。对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拨出较大数量的专项经费,加强这些学科的全方位建设。同时,对这些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带头人,在科研、教学、进修、职称评定方面给以特权,对学术带头人的科研成果积极提供条件进行推广交流,优先选派参加国内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及国内外高层次进修,开展合作交流;在科研设备、图书资料、微机使用等方面向学术带头人倾斜。在大力扶持的同时,学院也对学术带头人提出要求: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力争使本专业的教学科研走在全国同类学校、学科前列;按规定完成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评估为良好以上。这些优惠措施,推动了学院办学层次、规模、效益及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和学术拔尖人才,同时也较好地服务了学院的教学友会改革和地方的经济建设。
荏苒岁月见证黄冈师院教职工在锻造能使大学腾飞的翅膀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也同样见证着在辛勤汗水浇灌之后鲜花盛开的美丽与辉煌!我们相信,无论风雨,无论艰难,都挡不住这所百年老校插上教职工们倾心锻造的有力翅膀,腾飞于荆楚大地,翱翔于广袤天际的勃勃英姿!
(原载2008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