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细腻的女生好么:随遇而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18:44:53


随遇而安

本文转自网络 

 

做一说明:
取这题目是缘于汪曾祺老先生的《随遇而安》。
 

         近来天凉,疏于动笔,暮色黯淡之时便想卧于暖被窝中,取汪老先生的书籍“随遇而安”一下,温软昏沉中枕着这些贴己的文字迷糊一小下,感觉蛮好。

 

          对汪老先生原本有些陌生,后来看老人家书才晓得他师从于沈从文、闻一多、金岳霖先生名下,与老舍、丁玲、赵树理都是好友,名气也蛮大。

 

 


 

 

          老人家是位现当代作家,读其文随心写意恬淡温雅,即使率性而为带了灰色的字也颇觉酣畅痛快,过目不忘的文字是在《随遇而安》的“草本春秋”中描摹栀子花时写到它的“碰鼻子香”,浓得掸都掸不开,于是有人认为格调不高,他老人家就模拟栀子花的口气写道:“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TMD管得着吗!”……呵,这样直抒胸臆的文字读来个性而畅快!因而过目入心,难以忘怀。

 



 

 

           当然,老人家是与栀子花迥然不同的,他如同开在山地里的野菊花,花期不早花盘不大却在暮天寒地里汲取着人生精华,不卑不亢,自然清雅。因而其文字亦展现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透露着闲情逸致的情趣。

 

           更甚至在《随遇而安》中把错打成右派的那段艰苦时光称做“三生有幸”,有幸在“切身体会了劳动是沉重的负担”“全国盖无第二的吃过这么多种马铃薯品种的人”,“生活不再平淡”,他总是这样“随遇而安”,“自得其乐”,业余时间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也是名副其实的美食家,以致于国外港台朋友来访(如安格尔夫妇及台湾作家陈怡真)都宁可抛却饭店的山珍美食反而指名道姓要老人家亲自下厨露两手,酒足饭饱之后都要求把点滴剩菜打包裹回宾馆。




 

 

          读老人家的“四方食事”部分,获得不仅是悠久的饮食文化,更有生动的美食情趣,甚至可以做为家常烹调美味佳肴的秘诀宝典来参照珍藏。

 

          我最喜欢的是该书中的“七载云烟”和“随遇而安”部分,前者记录了先生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的生活趣闻和名家轶事,后者叙述了自己亲人家事和成名史迹,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感觉到若干历经风霜的老人站在历史枝头一端,严谨而慈祥地目睹人世来往,平和而真切地笑对世事沧桑。




 

 

          最敬佩的是书中的金岳霖老先生,视力不好,形象欠佳,一生只与一云南斗鸡相伴,同食一桌餐饭;讲课时偶尔会停下说“对不起,我这里有只小动物”,然后“把手伸到后脖颈,捉出一只跳蚤,捏在手指里甚为得意地观看”;课下会搜罗一宗水果去和别的教授孩子比赛,输掉的时候就把这些送给小朋友;八十多岁时听毛主席的话“要多接触社会”,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约好,每天带着他去王府井一带转……坐在车上东张西望”……就是这样一位充满爱心与童心的老人,为了忠贞的爱情,鳏寡一世,孤独一生,在林徽音去世的若干年后的某天于北京饭店宴请一批老友,不说原因,只等大家都到齐时才宣布:“今天是徽音的生日”。读来,感动与感伤满怀。




 

 

            也喜欢汪老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中的父亲,不但懂得琴棋书画,心灵手巧,更是随和亲切,知足常乐;在母亲去世以后会按照她生前的喜好,用各种素色纸亲做形色各异的单夹皮棉以祭奠慰心;在我青春懵懂的时候教我如何写情书,和我一起抽烟喝酒……

 

             汪老先生说:“学无不暇,贤于博弈,是我写小品文的态度。”写文章不过是为了“人是得有点事做”,“胡思乱想一气,可以感觉到自己像个人似的活着,感到自己的存在”,再不过就是“对自己思想是个磨练,流水不腐,可以避免思想僵化”。




 

 

           有人评价老先生的文字“唯美”,言外之意是说缺乏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先生说“我于此别有说焉:有些教育作用是直接的,有些则是间接的,我希望我的作品有益于世道人心,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你很辛苦很累了,就坐下来喝杯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感觉到我的乐观,这就够了……”是的,读这些与“匕首”“投枪”无关的文字的时候,感觉到与先生相识虽晚,却极为投缘,能让人在喧嚣扰攘中获得短暂的清凉与宁静——

 




 

 

              ——这个宇宙有点苍茫,我们不过沧海一粟;这个世界有点纷杂,公道却自在人心;如果苦,如果累,如果坎坷,如果挫折……那么就学学老先生的旷达,听听老先生的建议,“坐下来歇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读这位历过沧海桑田而平和已逝的汪老先生的睿语珍言“随遇而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