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怎样做: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区域竞争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30 22:25:14

——关于提升新沂文化软实力的调研报告

夏天阳光/原创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勿容置疑,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因为,这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惠民之举,是彰显城市个性、增强城市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在新的起点上促进新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了给市委、市政府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最近我们围绕这个课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一、我市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一般来讲,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区域创新力、凝聚力与影响力,也表现为精神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和环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沂的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更新,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有利于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机制日趋完善。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同时,接受现代思想观念的意识日益增强,创新创业创优、加快新沂发展的欲望更加强烈,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日益显现。但是由于城市迅速扩大,人口增长较快,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仍然存在不相适应的状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沂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尚未形成具有新沂元素的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广泛的文化品牌

新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0余处,省、市、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0余处,博物馆、纪念馆3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1处,文物专业保护机构1个,馆藏文物2400余件,其中一级品1件,二级品4件,三级品100余件,这些都是新沂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新沂是花厅文化的发祥地,距今五千多年历史,何山头出土文物甚至可上溯至一万年,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花厅古文化遗址的发掘曾轰动世界,美籍华人、哈佛大学教授、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曾写过专著,称花厅文化为“东方土筑金字塔”。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宝贵的文化历史资源多年来一直未能很好地加以研究和利用,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品牌优势。众多文物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未能像四川的“三星堆”、陕西的“兵马俑”、湖南的“马王堆”为世人所知,并且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而花厅文化遗址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绝不亚于上述古迹景点。

(二)文化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加强,但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多年来,我市始终本着“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服务社会”的原则,以“支持健康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抵制低级庸俗的、取缔淫秽反动的”管理准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产业布局逐步从城市向镇村延伸,经营项目日趋多样化、现代化,逐步形成音像、娱乐、演出、电影、美术、文物、图书、游艺、网络、印刷业等综合性市场体系,呈现出投资主体社会化、经营成份多样化、市场功能效益化的新格局。到目前止,全市共有文化娱乐经营单位600多(户)家,其中网吧85家,KTV歌舞厅、音乐茶座12家,书报刊销售出租店39家,电子游戏机室4家,营业性演出团体(含镇村民间艺术团体)30多个,音像零售出租单位35家,经营性体育项目5家,印刷业12家,工艺美术3家等等。先后搬迁改建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场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建游泳馆1个,市镇全民健身中心13个,镇级标准文化站12个,农家书屋19个,拥有体育活动点410个。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娱乐市场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去年,宣传文化部门送戏下乡84场,送图书2.2万册,送电影3000多场,民间艺术团体为群众演出1000余场,丰富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据初步统计,全市文化从业人员达2600余人,每年直接为国家上缴利税数百万元。这些文化企业和单位不仅丰富、活跃了全市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进新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80%以上的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在南京路,有文化“半条街”之称。近年来因城市建设的需要,先后拆除改建了市图书馆、文化馆、电影公司、体育场和大会堂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但是规模都偏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和群众文化的需求。20多年来由于投入相对较少,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设备简陋。图书馆建于80年代初,仅有5万余册图书,且阅览室狭小,无法满足读者需求;剧团仅有 90平方米的排练厅兼办公室、会议室,近60人的演出队伍的道具、服装无法摆放;影剧院舞台、灯光、音响及座位十分陈旧,电路老化,消防设施落后;文化馆虽是新建的,但没有按功能设置,面积仅3000多平方米,布局不合理,缺少展厅、小型演出排练厅、多功能培训室,更缺少大型活动展室和科普教育馆。80年代初,城区人口只有3万左右,而现在已近30万,尽管文化设施有所更新和改善,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距离却相对拉大了。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文化设施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与全市经济迅猛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形成鲜明反差,已经落后于周边地区。

三)全市大型文化活动逐年增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举办大型文化活动逐年增多,群众对文艺节目的质量要求也逐年提高,但是我市文化优秀人才严重匮乏。全市文化系统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 60多名,且普遍存在高职称、低学历、老龄化现象。从2000年至今,文体事业单位仅分配3名大学生和从学校调入1名专业人员,文化系统却因退休离开岗位20多人,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市文联下辖11个协会,会员近1000人,而文联只有在职人员6人,且只有1人参加过艺术性专业学习。市文化馆现只有14名工作人员,缺少编舞、编剧、导演、作词和作曲等专业人才,连正常的一般性文化活动都难以开展,更不要说搞综合性的文艺晚会和对基层群众文化进行指导。市博物馆现有19名工作人员,仅4名具有专业知识,缺少考古人员,难以维持正常工作开展。市剧团现有56名工作人员,具有三级演员职称的有只有21名,现有舞蹈演员年龄偏大,已不能适应演出需要,市里开展大型文艺活动,舞蹈班底都要外请。即使是民间艺术团体,编演人员大都在50岁以上。可见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因此,我市急需培养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的文化市场意识、熟悉文化产业开发的文化经营、管理、经纪和创意等人才。

(四)文化产品产量有所提高,但是没有形成能够代表新沂特色且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精品。

近年来我市加大文化精品创作力度,先后有10余部作品获得徐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但是仅有广播剧《大地作证》一部获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我市近年相继举办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如:迎新年万人长跑活动、春节焰火文艺晚会、“宿北大战”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迎“七·一”大型歌咏比赛、民间艺术团体汇演、“十大感动新沂人物”颁奖晚会等,均受到群众的好评。但是总的来看,对外的影响力不大,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缺少在全国叫的响的拳头产品,至今未能举办一次在全省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

(五)文化产业已经起步,但是没有形成相关的产业链条和规模。

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已经拥有包括图书音像、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广播电视、工艺美术、网络通讯等为重点的文化产业群体,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文化产业规模很小,很多产业都是空白,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3亿多元,占GDP比重仅为3.6%。这些产业还普遍处于分布不合理、规模偏小,效益偏低的状态,各文化单位之间也缺乏联系与合作,不能形成资源优势互补,难以发挥各种文化资源和要素的综合效益。

(六)文化发展环境有所改善,但是缺少相应的政策和经费的支撑。

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的需求,国家、省相继出台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和发展规划。但是我市还没有根据国家、省、市精神出台较为全面系统的关于文化发展的规划以及相关扶持政策,使国家和省市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在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文化市场的桥梁和途径作用也没有得到发挥,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市场还受到过多的观念和政策上的约束和阻碍。文化经费投入也明显不够,如图书馆每年购书经费仅6万元、杂志经费只有2万元;剧团在职演员每月工资仅五、六百元;文化馆每月办公经费仅2900元。政策滞后和文化投入的不足已经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制约着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我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机遇和优势

未来10——15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伴之以文化的振兴和全面发展。因此,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破解各种深层次难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思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问题,突破传统观念的禁锢,创出一条具有新沂地域文化特色的发展新路子。当前,新沂文化产业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和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一是省委加快了“文化强省”建设步伐,为我们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为我们提升文化软实力增添了内在动力;三是近年来我市文化建设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特色文化、群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好的苗头,这为我们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此外,在我市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独特优势。(1)资源优势。一是新沂历史悠久,有史前文明遗址何山文化、花厅文化、窑湾古镇、宿北大战遗迹,还有许多孙膑、黄巢、文天祥、刘墉、乾隆以及陈毅、粟裕、张爱萍等历史名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化历史遗存。二是新沂自然条件优越。有风光秀丽的骆马湖、风景如画的马陵山,更有享誉海内外的水晶资源。三是新沂有比较成熟的盆景、书画、剪纸、地方戏等众多传统民俗文化。(2)区位优势。新沂位于江苏最北部,陇海铁路和胶新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公路在此交汇。东临连云港,南依淮安,西接徐州,北距山东临沂均在百公里左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新沂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潜力。(3)市场优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文化消费也正处于上升趋势,是一个巨大的、稳定的文化消费市场。根据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在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后,居民消费支出中吃穿用类比重逐步下降,而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开始上升,其中文体类消费品支出所占比例不少于18%。我市2007年人均GDP已达到10727元,但文化类消费的支出占比为11.4%,说明我市居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空间很大。如近些年我市旅游产业势头强劲,接待境内外旅游人数持续增长,随着环境的改善,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这种巨大的、动态的文化消费市场会越来越大。

三、我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和步骤

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新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根据《江苏省2001年-2010年文化大省建设纲要》、《江苏省“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江苏的决定》等有关文件精神,力争到2015年,我市构筑起完备的文化创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比较兴旺、科技教育比较发达、卫生体育不断进步的现代文化发展格局,使全市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显著提高,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显著提高,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方特色的苏北文化中心和旅游城市。

为实现这个目标,具体分两个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2008年——2010年,研究制定并着手实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意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意见和完善扶持文化产业若干经济政策,确立并组织实施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力争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市。

1、文化投入:政府文化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2%,全社会文化投入经费占GDP的2%。

2、文化设施:全市城乡平均每千人文化设施不低于 100平方米,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达到国家一级馆。镇文化站全部建成标准文化站,群众文化活动阵地不少于500平方米。各镇建成高标准有线电视服务分中心。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3、文化产品:争取2件(部)作品在国家获奖,5件(部)作品在省级获奖,20件(部)作品在市级获奖,获奖总数力争进入全省前列。

4、文化活动:每年举办3-4次全市性重大文化活动,举办1-2次省级以上重大赛事及展览,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5、文化团体:重点扶持市柳琴剧团,使之成为在周边地区具有较大影响的经营性演艺团体;扶持现有的民间艺术团体不断壮大;利用广播电视的优势,组建广电演艺集团。

6、文化信息:全面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和双向网改造工作,城乡20多万户居民全部收看到数字化、互动式信号节目,形成宣传、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产业群体,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7、文化消费:人均图书馆藏书0.6册,家庭文化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18%。

8、文化遗产:确立一批新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争取有1-2项列入国家级、5项以上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化遗产经费投入占文化经费比重不低于15%。

9、文化产业:形成多元化文化产业群体,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GDP的5%。

第二阶段:2011年——2015年,全市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已经形成先进的文化体制、机制;培育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作品,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形成较强的区域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文化普惠于民,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引导支撑作用得到体现。文化基础设施要有大的突破,文化演艺中心、新闻中心、奥林匹克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要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社区和农村要形成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的文体娱乐网络格局。根据新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将适时调整并实施第二阶段的目标。

提升文化软实力任务重、要求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措施强力推进。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要重点做到:

(一)以新沂精神为核心,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人文素质。城市精神是城市的文化之魂,城市精神作为城市文化的结晶和城市的“精”、“气”、“神”,代表一个城市共同的价值观、精神风貌、思维方式,既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因而,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培育和弘扬新沂精神对于提高市民整体人文素质十分重要。近年来新沂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不断进步,而且逐步走出了一条只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如今要实现“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第三大工业城市”的奋斗目标,不仅要立足于独一无二的区位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能够引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新沂精神。新沂在实现新一轮创新发展中,必须努力挖掘城市的思想内核,以“崇信尚德、开放和谐、求实创新、跨越争先”为新时期的新沂精神,以此来凝聚全市人民群众开创新沂美好未来的信心。

“崇信尚德”,体现了一种道德基础,它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的认同和回归,同时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之一。当今时代,崇信尚德的原则和精神,不仅是每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我们立市、立业的精神法宝。“开放和谐”,体现了时代精神,更展示新沂人追求美好未来的精神状态,是新沂人面向未来的精神理念和目标追求。新沂是一个析置而成的城市,历史和地域特点决定了新沂开放、包容、融和的特质。“求实创新”,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气质,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沂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又好又快的态势,特别需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效率、原则,需要弘扬科学理性精神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干精神创新,超越常规的创新精神。“跨越争先”,体现出新沂人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表达了当代新沂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抢抓机遇,奋力争先,为实现“五年任务四年完成、进军苏北领先行列”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同时,要围绕新沂精神尽快谱写市歌,在全市普及传唱,统一全市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使城市精神和市歌成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新沂的城市精神也会得到不断的丰富、充实和完善,将激发出新沂更强的凝聚力、更大的创造力。

(二)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文化格局。针对我市文化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情况,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大对苏北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专项扶持资金。借鉴江阴市“文化造景”的成功经验,结合新沂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文化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逐步展开。1、重点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改变目前城区文化设施规模偏小、布局零乱,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不相称,与城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新城区规划要结合文化要素,在未来新城区规划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既能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又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使之成为集中展示新沂的窗口和未成年人集中受教育的阵地与场所。利用马陵山(南北)和城区人民公园内现有的闲置资源,运用多种手段建设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或者交流展示中心,解决文联现无研究创作室和展室的问题。城市建设尤其是标志性建筑要融入文化色彩和具有新沂特色的人文元素,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和分步建设,建设一批“艺术家说话、老百姓举手”标志性的城市雕塑,实现纪念性、主题性、观赏性和装饰性的完美结合,塑造城市之魂。结合城中引河观光带的建设,规划建设具有浓郁新沂特色的文化长廊;在黄巢关景区规划建设名人书法碑林。2、有序建设经营性文化设施。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专业书店、游乐园、演艺厅、艺术馆、健身馆、展览馆等各类文化休闲设施,以弥补公益性文化设施的不足,不断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文化娱乐、健身休闲需求。同时采取文企联姻、共驻互助的形式,鼓励引导非文化单位的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从而达到“白天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夜间精彩纷呈,魅力无穷”的状态。3、加快建设基层文化设施。整合现有的文化设施资源,尽可能的形成联动,做到资源共享,把城区的世纪广场、体育场及各小区娱乐广场建设成各具特色的主题文化广场。现有的影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要提档升级。在社区,实施创建“欢乐家园”社区文化建设工程,以建立“15分钟活动圈”为目标,健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网络。在农村,全面推广文化示范村、文化示范户活动,切实加强镇文化站(文广中心)、村级文化室或图书室、农家书屋的建设,力争2008年年底16个镇全部建成高标准的文化站,新建农家书屋40个。

(三)抓好文化人才培育,打造人才高地。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最重要的保证。培育文化人才重点抓好:一是文化专业人才培育。既立足用好现有人才,又要着力培养文化新人;既重视本地人才,又要引进外来人才,努力构筑文化人才高地。在引进文化人才时要注重精神产品的质量,实行有别于一般科技人才不同的用人机制。二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育。通过多种手段,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培养能够创新文化理论、培育市场主体和消费群体的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经纪人队伍。三是壮大群众文化骨干队伍。民间的“草根人才”虽然名气不大,却根植于群众,支撑着民间文化的发展,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扶持自编、自导、自演的民间艺术团体,使其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城市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文艺力量。四是引借一批文化艺术名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灵活方式与优惠政策,面向全国、全省、全社会招聘,以签约的方式,借助文化名人,创作以新沂地域文化资源为题材的文化精品。

(四)以“一山一湖一古镇”和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增强新沂旅游产业的历史厚重感和景区知名度。以建设“苏北最佳旅游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叫响“来到新沂、心旷神怡”的城市品牌。1、拓展丰富马陵山风景区。尽快运作马陵山风景区股份有限公司,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采取多种投资方式,加快马陵山风景区景点建设,恢复重建泉潮律院、乾隆行宫、司吾驿站、禅堂寺、黄巢关、马陵之战遗址等一批景点设施。举办马陵山旅游文化艺术节,邀请全国著名演员来新沂,举办大型文艺演出,并在国家、省级媒体刊播出,扩大新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2、加快发展环骆马湖生态文化旅游。紧密结合骆马湖环湖大道的建设工程和现代观光农业建设,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景观和生态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一批具有生态文化特色和浓郁地域风情的文化旅游项目,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逐步建立以一山一水一古镇生态旅游文化为依托的生态文化旅游新框架。重点建设骆马湖休闲旅游区,湖心度假岛、环湖、环山农家乐生态休闲乐园以及沭河风光带等精品项目建设,为打造苏北最佳旅游城市奠定基础。3、逐步实施开发窑湾古镇的规划。窑湾有“小上海”和“南有周庄、北有窑湾”之盛名,现有800多间明清古民居,电影《庄印芳》、《葵花子》等在此取景拍摄,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资,启用民资对窑湾古镇逐步进行保护性开发和恢复性建设,力争建设成为一个新的影视基地和核心旅游景区。4、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新沂潜在的而且是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必须充分利用。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新沂的花厅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享誉国内外,成为著名旅游景点之一。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址的前提下,重点开发花厅文化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论证建设花厅文化、小徐庄遗址博物馆,建设宿北大战指挥部纪念馆等,使新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尽快转化为旅游资源。要加强与上级和周边地区旅游部门的联系,把“一山一湖一古镇”、花厅文化遗址等景点纳入全省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线路,扩大景区知名度和增加旅游客流量。

(五)大力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具有新沂特色的文化品牌。在继续深入开展“文化欢乐行”、“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和“艺术家四走进”等公益性文化演出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的同时,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整合资源打造具有新沂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一是强力打造节庆文化。要着力积聚文化人气、渲染城市文化氛围、增强文化对外的辐射力,按照政府办节、公司经营、社会参与的思路,从明年开始,围绕新沂现有资源,举办“赏五花、品佳肴、走进生态新沂”生态旅游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各镇也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举办小型的节庆活动或者与群众相关的“农家乐”系列文化活动,充分展示我市传统文化特色和人文气息和新沂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二是承办体育赛事和文博会展。总结以前的经验,利用市场化之手,积极承办高水平的有影响力的赛事会展,以此扩大影响力。三是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加强对新沂地域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挖掘、整理、包装,集中力量打响若干个特色文化品牌。可通过学术研讨会、评选、展览、申报历史文化遗产等形式,营造氛围、推出品牌。在打造精品的过程中,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对特色文化进行再创造,丰富内涵,增强活力,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出版《新沂民间故事》等文化系列丛书,成为宣传新沂、推介新沂的“有本之谈”。四是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机构,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抢救、保护、扶持“七巧灯”、“田吴大鼓”、“拉魂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进入省、市级保护名录,力争成为我市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六)科学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推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根据新沂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突出城市特色,注重文化内涵,按照文化功能区规划要求,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我市近中期经济发展重点相衔接、与城市布局和城市发展轴线相吻合的原则,规划建设“两带三中心三街”文化产业集聚区,推进其上档次、上规模,使之成为推动新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一、两带  1、旅游文化带。以“一山一湖一镇”为依托,连接沿途各镇。发展成为以旅游娱乐为主,拓展文化休闲、生态农业观光功能的旅游核心区。2、沭河景观带。以正在建设的沭河石映古昔广场为轴心,向南北拓展,建设艺术家艺术长廊,使之成为展现钟吾古城风貌与现代文化的滨河娱乐休闲带和文化艺术园地。二、三中心  1、文化演艺中心。在新城区建设文化演艺中心,使其成为以商务、会展、娱乐功能为主,对周边有辐射作用的大型文化娱乐活动区域,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档案馆、演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集于一处,成为展示我市现代文明的标志区。2、新闻中心。将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集中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媒体功能和优势。3、奥林匹克中心。在沭东新城沭河东岸规划建设大型体育活动中心。三、三街  1、民俗文化街。以博物馆为重要节点向西延伸,或者在沭河景观带南端划定一区域建设。建设成为花鸟鱼虫、古玩收藏品和民间工艺品等文化产品的集中展示交流与交易区域,展现新沂的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文化特色。2、休闲美食街。以幸福路美食城为核心,建设具有休闲服务功能的特色街,吸引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群体,成为新沂地区夜生活中最具特色的品牌街路。3、创意产业文化街。以现代商城步行街为核心向四周辐射,聚集设计、包装、书画、咨询、电子商务及广告媒体为主体的创意企业,健全广告传媒产业链,形成区域性文化服务中心。

另外,要跳出传统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经营模式,以创新的思路,以市场的办法经营文化资源,推进新闻传媒业、文艺演出业、健身娱乐业、教育培训业、工艺美术业、信息网络业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要抓住国家及省对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工作整体推进的机遇,运用多种手段,多渠道的加强与省级以上大公司合作,着手向多功能开发和服务项目延伸,形成区域性广电产业群体。打破资源垄断和政策“壁垒”,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重点在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工艺美术、印刷等领域培育发展若干个经济竞争力强、社会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

四、我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保障和措施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决策后,全国各地已经形成了竞相发展的局面。前不久徐州市委常委、新沂市委书记陈德荣在调研文化软实力的问题时,着重强调了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有发展规划、市场理念、专门人才、必要设施和必要经费五个方面的支撑。因此,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新沂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文化软实力的快速提升。

(一)提高认识,树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新观念。首先,要认清做好科学规划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立足点。科学的发展规划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支撑。要集中组织各有关部门,根据我市近中期的发展目标和城市建设的规划,制定确立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布局的总体规划,尤其是重点文化设施的布点规划,指导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协调有序发展。其次,要认清文化产业发展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文化产业具有资本积聚快、循环回报快、价值创造快、发展增长快的特点,能够涵养财源、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对于实现我市“五年任务四年完成、进军苏北领先行列”的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要认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切入点。当前文化消费正成为广大群众新的消费点,一个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正在形成。我们应顺应当前发展趋势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规律,自觉地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通过积极培育符合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产品、文化市场和文化服务来引导群众,不断提高思想文化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城乡文明程度,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新沂。

(二)加大改革,形成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新机制。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有市场理念的支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超前思维,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一是坚持股份化和民营化。要区分事业与企业、公益与经营等不同情况,明晰产权,积聚发展资本。要实现盘活国资、启动民资、吸引外资多元并进,以股份制和民营的形式来改善产权、改善管理、改善人才、改善运行、改善效益。二是坚持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必须进入市场,只有占领市场才能占领阵地,只有进入市场才能贴近群众、产生效益。因而要以需求思维、价值思维、效益思维,研究市场、占领市场、服务市场、开拓市场,构建适应市场取向的文化生产机制。三是坚持集群化。对内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增强自我发展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的活力。对外力足现有资源,面向市场,引导促成同全国、全省、全市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加盟,加速文化产业的集约,形成规模效应和支柱效应。通过改革,逐步形成面向市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文化产业体系;功能完备、设施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渠道、多形式、规范灵活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辐射力较强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

(三)加强领导,创造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新环境。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关键在于加强领导,各镇、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高度重视,要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像研究经济工作一样研究文化建设,像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产业发展,像保护生态环境一样保护地方文化资源,实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发展,强力推进,重点扶持。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成立新沂市提升文化软实力领导小组和办公机构。由宣传部牵头,相关单位和部门参与,形成指导管理体系,加强对全市文化产业的统一领导和指导、督促、协调。同时吸纳社会力量,鼓励有志于新沂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人士以各种方式参与文化活动,有计划地发展“书画会馆”、“文化艺术研究所”等民间协会组织,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二是强化政策推动。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有必要经费的支撑,要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尽快出台一批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确保市政府每年对文化事业拨款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当年财政预算增长幅度的1至2个百分点。对文学艺术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要重点倾斜。加大对文化事业建设费的足额征收,确保用于宣传文化事业。特别是在市场准入、投融资体制方面要有较大突破。应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项目、产业集聚区和重点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大对文化产业项目在财政、税收、土地、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降低门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对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在选址、立项、征地、投入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重视人才培养。积极与高等院校联合,发展地方高等专科教育、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岗位培训等教育事业,为全面提升全市产业水平提供智力支撑。要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激励机制,为现有文化专业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要坚持引进优秀文化人才与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结合起来,要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和造就出大批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专业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和文化生产经营管理人才,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