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协和皮肤科怎么样:我们的敌人:1979年越军阻击伏击战术运用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03:41:59


越军部队沿谅山边界巡逻

    一九七九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是在特定的热带山岳丛林地区所进行的一次有限战争,虽然交战地域广大,动用的战略资源颇多,我军所取得的山地和山岳丛林地作战经验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特殊性,,但本次作战确实为我军山地,山岳丛林地条件下诸兵种合成作战技战术运用提供了很多教益和启示,,进一步认识了在上述特殊地域的步炮,步坦协同作战的重要作用及其基本特点和规律,着重领会和强调运用集中五倍于敌优势兵力的歼敌战术原则,隐蔽攻击发起时间和主要突击方向战役,战术意图是取胜的关键,只要指挥得当,在山地,山岳丛林地域,穿插迂回捕捉时机准确就能达成战役,战术上的突然性。同时,也是对付越军阻击战,伏击战的有效手段。

    在中越双方交战过程中,由于山岳丛林地的特殊性和有利条件,越军步兵在实战中大量运用阻击战,伏击战战术来对付我军之穿插迂回,分割包围战术,越军节节阻击与四处设伏相结合,是七九年越军惯以用来对付我军的基本作战方法,伏击是越军分队的一种进攻性作战形式,越军阻击,伏击作战两种方式交织使用,可作为评价越军七九年第一阶段作战中的一个亮点,由于越南北部山岳丛林地的地形地貌特点,我各攻击集团难以展开和进行战术机动,而且在越北山区我军缺乏大兵团作战的基本条件和有利因素,事实上在开战之初和交战过程中,我军东,西两线攻击部队多选择和采用穿插迂回的进攻性战术,实行正面压迫和两翼迂回,分割包围的作战手段,客观为越军阻击战,伏击战提供了作战条件和地利优势,加之越北山区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条件,越军则针对我军上述用兵特点实施了相应的阻击,伏击战术运用,越军在其阻击战,伏击战两战术运用实施过程中,从组织指挥,兵力配置,阵地构筑,火力配置,作战方法都有其鲜明特点。

    首先,越军预先制定设伏,阻击计划,并且对我军包围,迂回,穿插,分割战术烂熟于心,战初对我主要攻击方向和次要攻击地域进行了理性上的认识,从而在兵力配置和火力布置上有轻有重,防御点面明确,主次分明,越军在实战进攻和防御中,其军事行动极为小心,防止遭遇我军对其两翼实施分割包围,这类问题是越军在制定作战计划中优先考滤的中心点,例如:2月23日,云南方向越军316A师沿谷沙公路(10号公路)。东进驰援345师柑糖作战,当得知老街失守后,立即进至太平至新寨北侧丫口一线布设阵地阻击和伏击我军南进穿插部队,战术目的十分明确。再如:2月24日,我步兵124团在得南战斗中,击毙越军黄连山省254团中校参谋长,从缴获文件中得知其小曹,拔坡地区防御决心和火力配系图,越军在以上材料中,规范性地强调要在主要阵地上阻击我军南进攻击分队,特别指出要防止我军迂回穿插部队,并力保越军的营,团安全。营对下属连,排指出要阻止和歼灭我军进攻分队,但一定要防止我军两翼迂回部队,因此,黄连山254团各级战斗部队都配备机动设伏兵力,各营,连排多次堪察地形地物,协同了战术分工,标定了射击区域,各战斗单位依照战术安排,制定了设伏,阻击计划。

    其次,中越两军实战中,越军在边境一线及纵深地域大量构筑阻击,伏击的两用土木建筑工事,其阵地选择和构筑上,既要强调能够坚守又要能便于组织火力和伏击需要,伏击阵地上一般不开设交通壕和前进阵地,要求伏击,阻击阵地荫蔽,形成阻击,伏击圈,多个阻击,伏击阵地组成一个伏击,阻击地域可长达一公里之多,越军阻击,伏击阵地一般选择于隘路,拐弯,上坡等险要地形上,能控制小路通道,开阔地两侧和四周的制高点上,以及我军必经之路的重要丫口两侧,越军阻击,伏击阵地的堑壕工事距离道路上的既定方位目标仅数十米,有的伏击阵地开设在山坡上和山脚下距离小路只有十余米,由于深草遮盖,树大林密伪装良好,而且工事周边不留新土和浮土,加之雾大,夜暗其荫蔽性很强。例如:2月23日黄昏,我团三营进至得南254团团部附近无名高地,经尖兵收索后未发现越军,当营部走下山坡鞍部斜面时,越军三个暗火力点先后开火,组成伏击圈,三营炮连卫生员当场牺牲,经清剿残敌后发现,三个火力点射击区域为半园形,各个工事之间距离仅十余米,从射界上分析我前进便道全部在其火力控制范围内,而且三个交叉火力点都扫除了射界不存在射击死角。同时,越军的阻击,伏击阵地还会设置在有水源的地方或利用山洞开设阵地对我实施伏击,阻击。

    再次,越军伏击,阻击火力突然,猛烈,夜间实行标定射击,待我军攻击分队进入其伏击,阻击圈时,越军可随即以步兵,炮兵,高机,火箭筒同时开火,以突然和猛烈的织热火力打乱和分割我攻击分队,例如:2月21日下午13时,我所在步兵124团三营穿插进至七号公路班甘地区,突遭越军炮兵168团及345师部分炮兵火力袭击,越军步兵战斗群同时从多方向对我实施冲击,战斗一开始就空前惨烈,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我三营各连战斗队形极为混乱,但营各连先后组织了对越军实施反冲击,瞬间敌我双方伤亡胜重,我三营牺牲尤为惨重。是越军一起典型的山岳丛林地步炮协同的伏击战。

    据战后查明,越军在伏击时少用兵而多用火力,一般多动用兵力为二个连队,最多在阻击中用过两个营,例如:新寨北侧丫口战斗,越军316A师则使用兵力仅二个营。

    一般情况越军实施伏击,阻击战时,多以班,排小股部队为常见,主要是利用依托工事和荫蔽物发挥火力,堵头,截尾,拦腰打,战术阴险诡诈之极,由于其兵力有限,越军一般不会离开既设工事与我作战,更不敢实施阵前出击,例如:班甘757高地战斗中,由于我三营再次突遭越军炮火袭击,全营建制混乱,一时难以组织对越军实施反冲击,约20分钟后,我三营各连收拢部队后对越步兵实施逆袭,歼敌颇多,此期间越军步兵始终未敢离阵出击。

    最后,越军在伏击,阻击中组织严密,一是当前方越军阵地被我军攻克后,阻点越军判定和查明我攻击分队将要继续攻击前进,越军立即会在我前进道路上选择有利地形进行设伏,二是判明我军在迂回,穿插过程中在其必经道路上待机设伏。越军在阻击和伏击战中利用既设阵地敢于同我军实施近战,夜战。

    一九七九年在自卫还击,保卫边疆战斗中,越军在作战方式上大量使用阻击战和伏击战,对我军有一定威胁,在对越作战第二阶段作战中,我军慎重穿插,慎重接敌,在研究和分析当面越军的作战特点和越南山岳丛林地特点上下功夫,避免了许多伤亡,在技战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加强了步炮,步坦诸兵种合成作战协同,提出穿插突击分队应具有针对越军技战术运用的反阻击能力,穿插时机的把握和选择要根据敌情,地形,作好歼敌预案,

    我军通过了对越作战第一阶段中的战火洗礼,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进一步领会和把握了山岳丛林地域的作战特点,对越军步炮协同,步坦协同以及阻击战,伏击战有了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在对越作战第二阶段中我广西东线,云南西线作战部队越战越勇,歼敌甚多,连克越北重镇和越南广大地区,胜利地完成了我军对越二,三阶段作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