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电视剧6集:西藏医心术-第三部 佛教禅修 第十二章 止观禅修-其他书籍-修行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23:06:34
 第三部佛教禅修

    佛教禅修

    通往开放之路

    佛教徒相信终极的治疗

    是要超越“我的”快乐,

    体证超越执着于思想和情绪的真实智慧和解脱。

    最后这四章所提到的一些禅修法门,

    就在于如何开放我们而得到这种体悟。

    这些修习可以导致最高的证悟,

    也能提供“普通”的治疗和快乐。

    止观禅修

    “止”是心的安定,“观”是觉察和一如。

    因为佛教徒相信终极的治疗是要超越“我的”快乐,体证超越执着于思想和情绪的真实智慧和解脱

    本书所介绍的治疗练习,目的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快乐、更安详。这是完美无暇的目标,但可以是有所局限的,因为佛教徒相信终极的治疗是要超越“我的”快乐,体证超越执着于思想和情绪的真实智慧和解脱。本书最后面的四章,将简述能够开放我们而得到这种体悟的某些基本禅修方法。

    描写禅修总是困难的,因为文字只能贴近个人的实际经验。而且,证悟也有许多阶段。任何禅修者,即使是经验老到、全心投入的禅修者,都很容易走上岔路,形成某种执着。这就是为什么就某一点来说,谨慎寻找指导老师是非常重要的事。

    精神的智慧未必与教法的真意有必然关系

    对某些有慧根的人而言,任何治疗练习或经验都能导至开悟。西藏,有些初学者只修“前行”(preliminarypractices)就经验到最高的证悟,而其他修习最高级法门的人也声称,精神的智慧未必与教法的真意有必然关系。

    最终目标是开放和无我——解脱由执着自我所产生的痛苦

    佛教一切宗派所共通的止观修习,是大家常用并经过证明的方法,其最终目标是开放和无我——解脱由执着自我所产生的痛苦。

    这些修习虽然可以导致更高的证悟,也能利益任何根器和具备任何修行功夫的人们。在最后这四章所提到的一切禅修法门,都能提供“普通”的治疗和快乐,就如同前面所描述的治疗练习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导致证悟。

    虽然我们在做止心的练习时,可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几乎任何一种现象上,但这里的焦点是呼吸。我们的呼吸是一个简单的专注对象,没有颜色或形状。而且,呼吸与身心是如此密切地相关联,因此只要把我们的觉察带到呼吸上,自然就可以安住在正念中,并打开通往一如之路。

    除了观呼吸之外,许多佛教宗派也依赖强有力的观想修习。但毫无疑问的,简单的观呼吸已经包含有觉悟的种子。我们强调的是呼吸的正念和觉察——止观之道。

    止是心的安定,一如的方法,是进入开放性之前对泥水的滤清。观是觉察和一如,具开放性,超越概念,在“自我”和经验对象之间没有分离。

    初学者也许要花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的时间在“止”的训练上,才能自在地进行“观”的训练,但两者之间的界限可以是非常模糊的。因此,不必太担心定义。只需要姿势坐得端正,练习呼吸的觉察。

    特别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心会像颠簸不平和混乱的地方,被最微细的声音、思想或冲动所干扰。看到心的移动、不安的性质,是迈向专注的第一步。只要把你的心带回呼吸上,渐渐地,心就会变得比较稳定。

    第三部止禅

    止禅

    专注在一个对象上,不踌躇、不动摇,就是止的训练。有一种描述这种状态的说法是:我们专注在一点上。意思是我们把觉察只集中在这个对象上,此处是指呼吸。再三地,温和却坚定地把你的觉察带到呼吸上。

    许多初学者发现专注在某一个地方的呼吸会有帮助,譬如说鼻尖或嘴唇上方,在这些部位都可以感觉到呼吸。不过,只要你觉得放松,又能集中注意力,就不必用这种分式来寻找呼吸。

    另一种有用的建议是数息。在的心中,当你呼气时就数“一”,吸气时就数“二”,如此数到“十”。不要中断数目,继续从一数到十,只有你觉得舒服就重复这个过程。

    让腹部放松可以帮助你平静的呼吸。有些人会提高胸腔来呼吸,尤其是在紧张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自然地呼吸,只要在吸气时柔和地把腹部外移,呼吸就会变得充足而放松。

    而专注于呼吸时,如果你觉得不自在——仿佛你的气息变得比较短或压缩——就多多专注在呼气。把气呼进无限的虚空,可以纾解专注的压力。一般而言,吸气比呼气短。过一会儿,你的呼吸时间会自然变得比较长,但不可以故意让呼吸变长。

    第三部昏沉是宁静状态的自然副产品

    昏沉是宁静状态的自然副产品

    当它的心安稳下来,也不觉得不那么压缩了,就停止数息,把觉察带到你的吸气和呼气上。觉察气息的生起、停驻和消解。这种止的练习,可以让我们在禅修的时间以外,更容易把放松的正念带到我们所做的一切上。

    正当我们觉得止的练习如此美好而心生欢喜时,也许突然之间就变得昏昏欲睡。昏沉是宁静状态的自然副产品。不要气馁。但记得要醒过来!这需要一点努力才能把我们陷入梦幻、散乱的心带回呼吸上。但不可以僵硬或猛烈地回到呼吸上。如此,我们就可以变得宁静而清明。

    在禅修之中,各种微细而安详的经验都有可能出现。你也许觉得像羽毛一般轻盈。你全身也许会沐浴在快乐之中,感觉仿佛是清凉的和风在温柔地抚摸着你。有些人在他们的心中,看到星星、太阳、月亮、宝石、花环等等的美丽影像。如果有类似现象发生,要当做是专注有所进步的象征。你的禅修可以是非常愉快的,但不要尝试执着快乐。尝试捕捉、“冻结”或复制类似快乐的经验,可能会变成精神成长的障碍。

    第三部观禅

    观禅

    如实地经验任何观想目标的真正性质,就是观的训练。透过观呼吸,我们可以如是地觉察呼吸的移动和精妙的性质。

    在觉察中与呼吸合而为一。在心和呼吸的一如中,没有自我可以执着。这种对于呼吸真性质的简单体悟,可以帮助我们证悟一切现象皆无我的绝对性。

    在止禅中我们跟随呼吸,因此必须练习专注在“呼吸”上。在观的练习中,我们安住在呼吸的觉察上,不去思考为什么呼吸是这个样子、它在何处,或任何其他诸如“感觉呼吸的安详”等概念。

    观是对于一如了了分明的练习。譬如,我们也许会觉察到长呼吸、短呼吸的前中后或呼吸的宁静。我们的呼吸来了,走了,改变了,没有任何执着、攀缘。在觉察中,没有必要有一个“我”去思考或诠释。只是在一如的觉察中而已。

    观禅有一个修法是从观呼吸开始,然后在某一点上放下专注或技巧。那时候的禅修目标是任何生起的现象,换言之,根本没有目可言。我们可以觉察呼吸,或只是安住在两个思想之间出现的空隙。

    在这种观的开放性练习之中,让心中所生起的一切来了又去,不要执着。一切任何的思想、感觉、觉受、影像和经验都可能会生起。既不要推开,有不要追逐它们。我们也许会觉得有一个“我”闯进来看着禅修。不过,没有必要把它看成是闯入;就让它生起,而后消失。让一切如其所如,不管是正面的或负面的。都不要执着。两个思想之间的寂静,就是我们的开放性。思想生起来了,好得很,但不要执取。

    在禅修中,我们也许经验到痛苦的波浪,但一旦我们允许痛苦来临,不去紧抓不放,它们就会便的平静。当我们开放的时候,不圆满并不是问题;只要还它本来面目,它就是好的。有了观的觉察,感觉就是既非愉快也非不愉快,只是开放地被觉察在而已,因此就得以超越了。

    心既非永恒也非不永恒,只是纯粹的开放。一切现象既非有我也非无我,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开放的、安详的、不可思议的

    练习观禅可以让我们在一切现象生起和消失时,看到它们的无常性和无我性。此一体悟,可以把心理幻想和情绪构拟的面纱,从一切万物真实本性的面貌上揭去。根源于执着自我的贪欢嗔苦,将当下象水中影一般消解。

    在禅修中,我们可以把身体看成既非清净也非不情境,而是非常广阔的。心既非永恒也非不永恒,只是纯粹的开放。一切现象既非有我也非无我,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开放的、安详的、不可思议的。

    开放性的任何一瞥,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所帮助。如果我们对开放性有某些了解和经验,加深并扩大在我们禅修和生活中的修习,将是聪明之举。

    对于观禅的开放性的描述,也许会让证悟听起来仿佛遥不可及。这么想可以是好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能够放下“经验”有所得的观念,这可以帮助我们开放地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