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右腿股骨头酸:人教版普高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第三单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5 21:11:17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单元引言分析

  本单元导语主要有五层意思: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入使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毁,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西方列强侵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3.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挤压的夹缝中奋力拼搏,创造出不少令世人瞩目的业绩。4.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到“一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5.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学习建议中提出的通过数字统计量化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和调查研究法,无论对于学生现在的历史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或将来从事的社会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若能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这些方法,将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第九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共三目,介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基本情况。本课引言部分以鸦片战争后,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棉纺织业很快萧条的具体事例,说明了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教师可根据引言所述内容提出:“鸦片战争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导入本课。

  第一目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主要叙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鸦片战争后,由于洋纱的涌入、洋布的输入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和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列强对中国农副土特产品的大量收购,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讲述这一目时,建议教师讲清以下两个问题:即自然经济的概念和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1)自然经济的概念。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男耕女织是其鲜明的写照(教材第40页插图)。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以生产规模小、经济单位分散、生产技术守旧、生产环境封闭等为特点。自然经济在与之相适应的封建社会里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直到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仍占统治地位,它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①原因。第一,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第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着农业生产的目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②表现。建议教师将教材内容与引言、历史纵横中所提供的事例、材料相结合进行讲述。

  ③影响。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他准备了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商品市场、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必要的货币财富积累,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正如毛主席所说:“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二目 “洋务运动”。学习本目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通过设问“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怎样的现状?”引导学生理解清政府当时面临的内忧外患的窘境,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这一目应主要讲清四个问题,即洋务运动出现的原因;时间、代表人物、主张及目的;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破产和影响。

  (1)洋务运动出现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认为不能不调整统治政策,他们学习西方,搞起了洋务运动,逐渐形成洋务派。

  (2)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主张及目的。

  ①时间:19世纪60至90年代。

  ②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握有实权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这些人中李鸿章所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③主张及目的: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3)洋务运动的内容。需讲清以下四个问题:

  ①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打着“自强”的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较为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这些近代军事工业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第二,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有些达到世界水平。如江南制造总局仿制的毛瑟枪赶上了德国,制造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水平。第三,这些近代军事工业都属官办。封建国家出经费由封建官吏采用封建的方法进行管理。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缺乏发展动力。

  ②洋务派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又打出“求富”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其中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这些民用工业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都是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近代化企业。例如,张之洞从英国引进的全套纺织设备。第二,这些民用工业创办的形式大多为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属于官僚资本,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建,在客观上对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为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市场。如,开平煤矿生产的煤逐渐取代了洋矿开采的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张之洞的湖北织布局创办后,洋布每年进口减少约10万匹;修卢汉铁路所用的铁轨也是由汉阳铁厂生产的。

  ③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

  ④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到1896年达20多所。还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从而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4)洋务运动的破产和影响是本课的难点,需讲清三个问题:

  ①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的惨败。

  ②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第一,洋务派欲以先进的生产方式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是注定要失败的。第二,洋务派所建立的近代工业,受制于封建体制的束缚和侵略势力的压迫,使洋务运动举步维艰,最后导致破产。第三,企业中近代的生产力与腐朽的封建管理方式不相适应,使之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③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第三目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主要讲述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概况。

  (1)产生的原因。通过对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作全面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

  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2)讲述概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地区,着重分析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指出这些企业主要产生在轻工业部门,并讨论其原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史实,培养其深入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一目,教师应帮助学生把握“自然经济”这一抽象概念,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引言和历史纵横中的文字资料和教材中“男耕女织是中国自然经济的生动写照”图片进行讲述,也可适当补用一些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还要引导学生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它的社会作用,分析它解体的原因、表现和后果。对于“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教师也要利用教材中“英国运茶快船‘海上贵族号’”图片进行讲述,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使之加深理解中国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及其双重作用。

  “洋务运动”一目,请教师以教材第42页“学思之窗”中的思考题为切入点,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以下三层问题:第一层,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目的;第二层,洋务运动的背景及主要内容;第三层,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目,建议教师采用讨论的方法,重点讨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怎样产生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原因和地理因素?这些民族工业有何特点?讨论时教师除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历史纵横”中的资料外,还可补充一些相关材料。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学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一目时,教师可以首先提出:“大家看过黄梅戏《天仙配》吗?谁能说一说七仙女与董永唱段中‘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吗?”学生兴趣盎然,争相讨论。然后提出“什么是自然经济?”让大家打开《现代汉语词典》查找“自然经济”词条并进行解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弄清概念后再提出:我国的自然经济是怎样逐步瓦解的?自然经济瓦解对我国经济结构变化有哪些有利因素?这样由浅入深启发学生进行探讨。

  案例二 学习“洋务运动”一目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其背景,建议教师与学生一起回忆三个时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和洋务运动开始的时间。讲述洋务运动的目的时,建议教师用投影打出曾国藩提出的“剿发捻”和“勤远略”的材料,与学生一起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围绕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案例三 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目时,教师首先应利用《中国地图》进行讲述,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空间概念。然后创设问题情景:“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商人,你会选择哪里开办企业呢?为什么?”“试想,你在创业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你将如何解决?”教师提供参考书目或网址后,要求学生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论文。通过论文的撰写,既能使学生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你认为郑观应的批评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解题关键: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思路引领:根据材料联系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进行思考。

  答案要点:(1)有道理。(2)原因:①郑观应认识到了社会制度层面的“体”与科学技术层面的“用”之间不是等同的关系。②郑观应认识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最根本是社会制度的落后,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③基于上述认识,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遗体求用,舍本逐末,也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反映了当时有些人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从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解题关键: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指封建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思路引领:首先弄清时间概念(19世纪40~70年代),归纳经济结构方面变化的史实,然后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要点:(1)经济结构变化:①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②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变化原因: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外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冲击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②中国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③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企业,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封建经济瓦解的过程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出现。

  学习延伸

  洋务运动对民族工业有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理解两种说法的含义,联系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内容分析其影响。

  思路引领:从洋务运动给民族工业带来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影响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1)积极影响:①建立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对瓦解本国的自然经济,对中国民族工业的诞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②创建了三支海军,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③中国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了近代教育的先河,对于转变中国人的教育观念,开阔视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④引进了西方一些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⑤洋务运动中近代企业的发展,客观上对外国经济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同时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2)消极影响:①洋务运动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开明阶层的自救运动,其性质决定了它对民族工业的消极影响。②洋务运动所具有的浓厚的封建性和民族工业所代表的资本主义性质,决定了它们之间的斗争性,突出地表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对民族工业的压制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反压制斗争。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兴起的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企业,对民族工业具有诱导、催生的效应,决定了民族工业具有依赖和软弱的一面。总之,洋务运动对民族工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

  曹庆文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关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相关资料

  从下面四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国门被打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增高,商品值增长较快,标志着社会分工,尤其是工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不断加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

  中国茶叶产销量及产销值估计1836~1838年、1894年

  表1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生丝销售量估计1840年前、1894年

  表2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国产棉花商品量、值估计1840~1894年

  表3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国产粮食商品量、值估计1840年前、1894年

  表4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

  张之洞在奏折中陈述了效法西方,开采铁矿,兴办铁厂的必要性以及可能性。

  窃以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两广地方产铁素多,而广东铁质尤良。前因洋铁充斥,有碍土铁,经臣叠次奏请开除铁禁,暂免税厘。复奏免炉饷,请准任便煽铸,以轻成本而敌侵销,多方以图,无非预收已失之利还之于民……

  至于开采铁矿,尤须机器西法,始能够深致远,取精出旺。臣现已分向英、德两国聘募矿师来粤勘验,以便购机精采。倘物力稍纾,尚拟将民间需用各铁器,及煤油、火柴等物,悉行自造。将来铸造渐多,岂惟粤民是赖,尚可分销各省。一俟机器运到开炼,以后办理情形,再当随时详晰具奏。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选自《张之洞全集·奏议》,卷27。1928年文华斋刻本

  李鸿章直境开办矿物折

  在奏折中李鸿章详尽陈述了开办矿物的必要性。

  奏为直境招商购器,仿用洋法开办矿务,疏通运道,渐有成效,恭折抑祈圣鉴事:

  窃惟天地自然之列,乃民生日用之资。泰西各国以矿学为本图,遂能争雄竞胜。英之立国在海中三岛,物产非甚丰盈,而岁出煤铁甚旺,富强遂甲天下。中国金、银、煤、铁各矿胜于西洋诸国,只以风气未开……利源之涸日甚一日,复岁出巨款购用他国煤铁,实为漏卮之一大宗。

  从前江西之乐平及山西湖南等省,旨以土法开采煤铁等矿,工力较紧而所得较微,无裨大局。近来如台湾之基隆、湖北之荆门、安徽之池州,经营煤矿渐用洋法,然或因创办伊始,或因经费末数,尚难骤得大效。

  臣檄派前任天津道丁寿昌、津海关道黎兆棠,会同唐廷枢熟筹妥办。旋据酌拟设局招商章程十二条,批令刊刻施行。迨丁寿昌黎兆棠先后离津,现任津海关道郑藻如复会办局务。查初定章程,拟招商股银八十万两,开采煤铁。并建生熟铁炉机厂,就近镕化。继因招股骤难足额,镕铁炉厂成本过巨,非精于铁工者不能位置合宜遂先专力煤矿。采煤既有成效,则炼铁必可续筹也。

  ──李鸿章《直境开办矿物折》,选自《李文宗公全集》,奏稿,卷40

  2.课文注释

  自然经济以及其解体的表现

  所谓自然经济,可简称为自给自足和自产自销的经济,它是指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所从事的产品生产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如封建制庄园或家长制农民家庭)的生活消费需要,而不是通过交换满足社会上他人需要的经济活动形式。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是依据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的生活需要,在自然状况的资源条件下而组织其生产活动的。其劳动不必通过劳动互换,就直接在原本形态上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劳动产品也不需要当作商品和经过市场交换,就直接在孤立状态下成为社会总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里,劳动产品就是劳动产品,它既不采取其他形式和作为其他东西,也不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质,充其量只是在本经济单位的成员之间消费时认可就行,劳动产品的生产者和劳动产品的消费者是直接统一或等同的,劳动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直接进入消费领域,无须任何中间环节。自然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到了近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以及民族资本的不断发展,逐步受到冲击而逐渐解体。它的解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关于自然经济解体原因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还是完整的封建社会。那时,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破坏自然经济的因素,并且已经有自然经济解体的现象发生。但是,那时候自然经济的解体,还只是局部的解体,不成其为重大的经济现象,也没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深远影响。当时,还是自然经济占绝对支配地位。中国自然经济的大规模迅速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甲午战争以前,自然经济已经初步解体。甲午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又进一步解体,解体的范围扩大,解体的速度加快,解体的程度提高。主要原因表现为:

  第一、外国资本主义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大规模地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掠夺农产品,对自然经济进行猛烈的冲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主要原因。

  第二、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

  第三、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第四、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

  洋务运动的指导机关──总理衙门

  1861年1月20日,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作为应付洋务的中央机关。总理衙门的组织体制,“一切均仿照军机处办理”。官员分总理和章京两级。大臣由一亲王总领,即为首席大臣,其他大臣则由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中指派委任,统称“总署大臣”。建立初咸丰帝派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充任总理大臣,以后大臣人数略有增加,经常为七八人,多时十多人。章京分为四级,从内阁、部院、军机处的司员中挑选,最初满汉各八人,以后人数逐渐增加。

  总理衙门下设南、北洋通商大臣。最初南北洋大臣为专职,由买办化的官僚薛焕、崇厚任职,后分别由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管理长江及江苏以南沿海各省通商口岸,驻上海,后移南京。北洋通商大臣管理北方各通商口岸,驻天津。

  总理衙门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洋务运动实质上是凌驾于六部之上的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洋务运动

  “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标榜“自强”“求富”,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的“自救”运动。因它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正处在同治和光绪年间,所以又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

  洋务运动发起人──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湖南湘乡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道光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升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等部侍郎。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爆发后,奉命帮办团练,并在基础上扩编为湘军。第二年正月,发布《讨粤匪檄》,率湘军剿杀太平军。同年四月在靖港战败,投水自杀,被救。十一月(西历1855),攻江西九江、湖口,不久,水师败绩,武汉为太平军克复,曾遂困守南昌。咸丰六年(1856)秋,太平天国发生内讧,曾国藩乘机攻陷武汉。咸丰八年(1858)四月,占领九江。咸丰十年(1860)六月,授两江总督,并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所有大江南北水陆各军皆归其节制。同治三年(1864)六月,督湘军攻破天京(今南京),太平天国失败。曾国藩旋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侯爵。次年五月,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回两江总督原任。次年授大学士。曾与李鸿章等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同治七年(1868),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奉命办理天津教案,屈从法国侵略者,杀害无辜良民,受到社会舆论谴责。旋调任两江总督。死后,清廷追赠太傅、谥文正,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生于1812年,卒于1885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1860年为曾国藩推荐,统领部分湘军,曾自募约五千人,组成“楚军”,左系湘军形成。1862年初,经曾国藩举荐,升任浙江巡抚,与法国组织“常捷军”,陷宁波、绍兴等地。1866年以闽浙总督身份创办福州船政局。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军入疆,进攻阿古柏反动政权。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新疆全境,建议设立新疆行省,开发新疆。1881年升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1884年中法战争中是主战派,督福建军务。次年因病退职死。他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在70年代以后裁撤洋员,与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的“非洋人洋匠不可”的情形有所不同,反映了他具有一定的自力更生办洋务的思想特点。

  李鸿章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道光进士。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组织“常胜军”,守上海、陷苏州、常州,升任江苏巡抚。1865年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870年由曾国藩举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名,创办军火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创办北洋海军。曾参与反对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时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订立《辛丑条约》后不久病死。他在洋务运动中贪污中饱,死时遗产竟达4 000万两之多。

  江南制造总局的设立

  今上海江南造船集团公司前身,是近代早期中国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 1865年9月20日,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苏巡抚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又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1865年李鸿章以4万两银在虹口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并将苏州洋炮局的部分机器和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的机器,加上海洋炮局并入铁厂,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造办经费54万余两,以后屡加扩充,由清政府指拨上海海关税收的二成作为常年经费。雇用工人2000多人。江南制造总局建立后,因虹口厂地房租价银过高,场地狭窄无法扩展,加上驻地洋人反对在该地区制造军火,所以1867年5月,从虹口移设城南高昌庙。

  江南制造总局移设高昌庙后,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初购地70余亩,分建锅炉厂、机器厂、木工厂、洋枪楼(附设于机器厂内)、铸钢铁厂、轮船厂、熟铁厂,另在陈家巷建火箭分厂,以后不断购地建房,添置机器。至1894年,江南制造总局占地面积达1 100余亩,员工约3 000人,生产规模和员工人数,都居当时全国军工厂之首。该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此外为培养技术力量和传播科技知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有广方言馆、翻译馆、工艺学堂,培养技术人员,翻译与军事、工程有关的书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书籍。

  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也称为“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是清政府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由于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都规定英、法致中国的外交文件概用本国(即英国和法国)文字书写,致使清政府急需培养熟悉英、法等外国文字和语言的人才。加上清政府认为“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于是,恭亲王奕等于1861年奏陈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日文)馆。原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所设课程,1867年时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设有印刷所,曾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留美幼童──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1871年,为“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曾国藩与李鸿章联衔上奏朝廷,要求朝廷“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同治皇帝很快恩准,清廷为此特别制订了《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容闳被任命为留美学生副监督。1872年8月12日,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从上海登船启程赴美。这30名学童梳着辫子,穿着朝廷“以数千金为之”的长袍马褂,肩负为中国寻求富国强兵的使命,去往大洋彼岸的异国开始了奇特的留学生活。先后派往美国的幼童即4批人数总计120人。

  这些幼童到美国后开始穿上洋服,辫子剪掉,弄一条假辫子“以在中国官员接见时使用”。一些学生拒绝向“朝廷官员和孔子牌位行叩头之礼”,个个开口闭口就是西方的“民主”和“平等”,这引起清朝官吏的恐慌。清驻美公使陈兰彬与留学事务总办吴嘉善上奏:“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正是由于清廷保守主义抬头,在1881年(光绪七年),全体留美幼童奉召辍学归国。当时幼童中得于耶鲁大学毕业者,仅詹天佑及欧阳庚二人,其余仍在大学和中学。

  虽然这些幼童被召回,但这一留学行动取得了可喜成果,不仅开了中美教育交流的先河,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极具重要性的一页。正如曾国藩、李鸿章所说:“幼童出洋肄业,固属中华创始之举,抑立古来未有之事!”在归国的120名幼童中,有成功向美国交涉返还庚子赔款1 500万美元的驻美公使梁诚;有促成辛亥革命、南北议和的唐绍仪;有修成京张铁路的詹天佑;有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有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蔡绍基;也有在甲午海战中撞日舰“吉野”而为国捐躯的“致远”舰副舰长陈金揆;还有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再经纽约州议会特准无美国公民籍,可在纽约州执业律师的张庚仁等。

  发昌机器厂

  同治五年(1866年),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建。它是中国最早的私营机器制造厂。初为锻铁作坊,后不断扩大规模,更新设备,至同治十二年已成为初具规模的近代工业企业,称“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光绪二年(1876年)开始制造小火轮、车床等。八十年代称“发昌机器船厂”,俗称“发昌机器厂”,以制造小火轮为主,为当时上海民族资本机器工业中最大的厂家。后因受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英商耶松船厂吞并。

  陈启沅与继昌隆缫丝厂

  陈启沅是近代中国早期著名的华侨民族资本家。他大约生于1825年,死于1905年。早年,陈启沅在南洋经商,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872年,陈启沅从安南(今越南)回到广东,他的家乡盛产原料茧,当地农民有缫丝传统,因而人员可大量招募。于是,他仿效在安南的法国式缫丝机器,亲手设计绘制了两套机器图样。全部设备包括蒸汽锅炉、缫丝车和丝釜都由当地制造,其中丝车改为木制,丝釜改用陶制,仿制了“法国式(共拈式)”的缫丝机,于1874年在南海县西樵简村堡创办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蒸汽缫丝厂“继昌隆”。采用自己设计的机器缫丝,俗称“丝偈”,该厂雇佣工人六七百,出丝精美,行销欧美,获利甚厚。不久,因被视为异端,于1881年(光绪七年)被南海知县下令关闭。他将工厂迁至澳门,改称复和隆丝厂。三年后,得清政府许可。又迁回简村继续经营。

  3.学术观点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与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之间的关系

  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林增平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得到如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历史条件,因而发展微弱。近代资本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徐新吾认为,中国一直到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萌芽还是迟滞和稀少的。在鸦片战争还没有出现任何独立的棉纺手工业和小作坊,更无论手工工场了。李新也认为,中国民族资本近代工业,主要不是在手工工场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促使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后,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创办起来的。由手工业工场主投资兴办近代工业或是在手工工场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机器生产的为数极少。吴承明则不同意上述观点,他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不是从西方移植来的,中国近代工业的建立与资本主义萌芽有一定的延续继承关系。他指出,有人认为明清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后来中断了,近代工业的建立与萌芽并无继承关系,这种“中断论”实无确切根据。事实上,第一家外资工厂,即1845年广州的柯拜船坞,就是收买原来的中国的手工船厂的泥坞建立的……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近代工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原来也是一家工场手工业。他承认有些传统手工业在鸦片战争之后,受到帝国主义商品侵略的破坏。但他强调说,这种破坏是被夸大了。其实这种破坏,主要是在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农村家庭手工业方面,而不是在独立手工业方面。在清代前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十几个手工业行业中,只有踹布和刨烟丝两个行业在鸦片战争后被外国商品代替了,其余都维持下来,并有九个向机器工业过渡,它们代表资本主义萌芽的主流。

  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

  对于洋务运动的关注与研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末,梁启超就曾运用资产阶级历史观对其进行评价和总结。他认为,洋务运动的萌芽应从魏源著《海国图志》倡“师夷长技以制夷”算起,一直到戊戌变法,前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实为维新变法起了“筚山开路”的作用,基本肯定了洋务运动。

  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范文澜、胡绳为代表的学者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把洋务运动放在近代两条政治路线的对立与斗争中来考察。他们认为,中国近代史中存在着两条对立的政治路线: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对内镇压对外投降,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反动路线;与之对立的是从太平天国、义和团到辛亥革命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路线。洋务运动执行的是反动路线,上述观点得到史学界的普遍认同。从1949年到1978年,与其他领域相比,洋务运动研究处于低潮。人们基本认定洋务运动是反动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这期间,姜铎先生在60年代初著文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作用提出不同认识,引发争论,但正常的学术研究由于“文革”而难以进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洋务运动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仍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基本肯定和基本否定之争。基本肯定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进步性的运动,它揭开了封建制度下的中国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映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尽管它存在消极作用,但总的来说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的。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洋务运动总体上是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需要,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但他们也承认洋务派兴办工业,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刺激和推动的作用。

  关于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的评价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颇有争议。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评价很低,认为其一生就是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的历史,是中国近百年来最为反动的人物之一。文革后,对李鸿章的评价趋于公正,认为李鸿章与当时的顽固派相比,是开明的进步的。对于中国军事现代化、中国民用工业的发展以及近代洋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起到了延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李鸿章的镇压革命、实行妥协外交、举办洋务是为一整体,不可分割的,其核心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其举办的军事工业,虽然打着“御外侮”和“自强”的旗号,但是他所指挥的淮军,从未向侵略者发过一枪一弹,所屠杀的均是中国人民。其创办的民用工业,实行封建垄断政策,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李鸿章的“外须和戎”的外交政策,结果是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4.插图说明

  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儿童

  1872年(同治十一年),清政府选了第一批30人赴美留学,由容闳率领,任学生监督,兼任驻美副使。根据洋务运动的切实需要,第一批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最终决定选10岁到16岁的幼童出国。后来这批人中不少人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佼佼者,如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程师吴仰曾,民国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上海洪盛米号,于同治二年(1863)始用机器碾米。不过,它还不是专门的碾米厂,只是米店的一部分。

  5.参考资料目录

  宫明:《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彭泽益:《中国社会经济变迁》,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林增平、林言椒:《中国近代史研究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俞宪忠、吕瑞江:《试论自然经济的历史局限性》,载《山东经济》1997年第5期。

  高宗鲁:《回望晚清留美幼童》,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第五版。
第十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难点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介绍了从19世纪末至民国时期,半个多世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具体讲述了五个问题: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1927~1936年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抗战胜利后,面对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挤压,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由于涉及本课内容的文字和视频资料比较丰富,建议教师在教学时适当选用,以增强学生对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感性认识。

  本课引言由文字和插图两部分组成。文字部分首先概要说明中国民族火柴业的兴起和顽强成长的历程,继而针对两枚“火花”图,强调指出: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火柴业力量的源泉,也是支撑整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力量。

  建议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以引言中的文字内容和“火花”图为素材,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后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两枚火花图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历史信息?”“通过阅读引言内容,思考: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顽强成长的原因有哪些?”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教材简要分析了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概况和影响。

  (1)原因:①19世纪末,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全球扩张,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它们纷纷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筑路权,开采矿山和竞相建厂。列强在进行资本输出的同时,商品输出仍在扩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于是,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概况。教师可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初步发展概况概括为以下特征: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数额增大;兴办的近代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3)影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要表现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

  第二目 “短暂的春天”教材主要阐述了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介绍了进一步发展的概况,分析了民族工业发展短暂的主要原因。

  (1)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于是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较为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他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此时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③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使“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指导学生看教材插图《清华学校学生抵制、焚烧日货》),使国内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④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也因战争的需求,他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不仅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了国内市场,也为他们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概况。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于1912~1919年,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①发展概况。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提供的数字统计信息,从办厂数量急剧增加、投资总额急剧增多两方面概括。

  ②发展特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地被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轻工业方面,如面粉、纺织、皮革、卷烟等。重工业方面基础极为薄弱,造成工业结构极不平衡。第二,新建的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第三,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因此,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控制和封建主义的束缚下,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3)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短暂”的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又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②进入19世纪20年代,大批民族工业或被外资控制兼并,或因产品竞争力弱而亏损闭歇。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讲完本目后,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中对张謇及其企业兴衰的介绍,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思考、讨论“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又很快衰落下去?”通过对实例的探究使学生加深理解本目内容。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学完短暂春天这段历史,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教师引导学生可归纳为两点:(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第三目 “曲折的发展” 教材介绍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20年间民族工业经过了较快发展──日益萎缩──陷入绝境的曲折历程。

  (1)1927~1936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①获得较快发展的原因:第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民族工业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第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很快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虽不同性质的战争接连不断,相对而言仍属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对民族工业的破坏不很严重。②概况。建议教师从工业部门增多,产品出口国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三方面用教材中的事例和具体数字加以说明。指出: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了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1935~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经济日益萎缩。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工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抗战爆发后,许多民族资本家为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毁灭,历尽艰险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他们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 “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在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

  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需要,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重庆仅1943年停产的工厂就近三分之一,炼铁厂停产超过四分之三。至此,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中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工业萎缩的原因。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两点:第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和野蛮的经济掠夺。第二,官僚资本的压榨。

  (3)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①原因:第一,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的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是“新二十一条”。第二,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第三,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②表现: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族工业纷纷倒闭。至此,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的资料,认真分析图片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加深理解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的严重后果。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第一目“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初步发展的背景,要注意分析三点: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殖民地疯狂瓜分、掠夺。第二,列强竞相对华资本输出,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双重影响。第三,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的原因。(2)讲述初步发展概况时,可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建厂数量、投资总额、办厂规模、地域扩展等方面讨论归纳。(3)初步发展的影响,要使学生理解两点:第一,经济结构的变动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动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阶级基础。第二,由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增长和新的阶级力量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

  第二目“短暂的春天”是本课的重点,而“春天”出现的原因又是本目的重点。分析“春天”出现的原因时,建议教师:(1)阐明“春天”的出现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外部条件是“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使学生明确: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与世界大形势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2)讲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时,可适当补用一些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和《临时约法》中的一些相关条款,用以说明辛亥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3)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清华学校学生抵制、焚烧日货》图片,也可以适量下载一些影视资料,增强学生对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感性认识。最后,联系张謇企业的兴衰历程,师生共同探究“学思之窗”中提出的思考问题:“张謇的企业为什么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进入20年代中期后衰落下去?”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对“短暂春天”的认识更加深刻。

  第三目“曲折的发展”。(1)教师应简介国民政府推行新的经济政策的背景,并分析新的经济政策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发展的表现可引导学生从工业部门增多,产品出口国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三方面归纳整理,用数字统计法加以说明。进而引导学生探究“1927~1936年战争接连不断,为何国民经济却有较快发展呢?”学生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教师可先补讲抗战初期,战区民族工业的内迁及其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接着简介沦陷区日本对中国民族企业的毁灭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对民族工业造成的影响。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国民政府官僚集团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的资料。引导学生看教材中《1937年8月,日本飞机轰炸后,福州马尾造船厂只剩厂房骨架》插图,师生共同探究抗战时期民族工业萎缩的原因。

  (3)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在讨论完抗日战争民族工业萎缩原因后提出:“抗日战争胜利了,民族工业为何却陷入绝境了呢?”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互讨论等合作学习的方式,认识到美国的经济掠夺,排挤国货;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挤压民企;国民政府的增捐加税,通货膨胀(此处请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历史纵横”中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三种因素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在本课小结时,师生对本课进行简要归纳后,还应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梳理、分析,从而使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本单元历史知识。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进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目教学时,教师可以从http://www.pep.com.cn/200310/ca299244.htm下载图片:“1896年,陆润庠在苏州创办的苏纶纱厂”,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展示。

  陆润庠,江苏苏州人,同治年间状元。1895年后,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在张之洞等人支持下,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从1895至1898年,在上海、苏州等地,先后创办了7家商办纺织企业,其中投资额最大的苏州苏纶纱厂,资本达83万多元。陆润庠和张謇,从事一向被视为“贱业”的工商业,是社会风气转变的一个明显标志。

  民族资产阶级利用一切机会,克服重重困难,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伟大,新生事物的顽强生命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充分地展现出来。

  案例二讲述 “短暂的春天”时,请教师将教材“学习延伸”中的《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图表和提出的问题“请说出从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呈现什么状况,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以投影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以加深对“短暂的春天”的认识。

  案例三学习 “曲折的发展”一目时,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历史纵横”中,关于物价膨胀、货币贬值文字资料后,展示自制课件,课件内容:将国统区人们携带大捆金圆券抢购日用品的图片,配上下表:

  1937~1949年百元法币购买力变化比较表

  从图和表中可以看出,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中国人民生活艰难。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中期又很快衰落下去?

  解题关键:把握住两个时间段(一战期间、20年代中期)的时代背景。

  思路引领:将张謇创办的实业与当时的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1)迅速发展原因:①中华民国的建立,各种实业团体的出现,大大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为张謇企业在“一战”时期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②1915年中国国内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为张謇企业发展赢得了市场空间。③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控制,为张謇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外部环境。

  (2)很快衰落的原因: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排挤和压制。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民国时期,民族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

  解题关键:民国时期(1912~1949年);四个阶段发展原因及特点。

  思路引领:一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经济发展显著;抗战时期日益萎缩;民国末年陷入绝境。

  答案要点:民国时期,民族经济发展艰难曲折。(1)1912~1919年,由于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于是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由于“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春天短暂,昙花一现。(2)1927~1936年,由于国民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这个时期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在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榨,使民族工业日益萎缩。(4)民国末年,由于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官僚资本对民族企业的摧残挤压,加之国民政府不断增捐加税,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学习延伸

  阅读上表,请说出从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呈现什么状况,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解题关键:把握两个特点,即时间特点和棉纺织业的行业特点。

  思路引领:联系时代背景,思考归纳原因。

  答案要点:(1)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呈现出蓬勃向上,迅速发展的状况。(2)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棉纺织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也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③1915年国内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为棉纺织业的发展赢得了市场。④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曹庆文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宋教仁的《代草国民党大政见》

  这段史料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大政党国民党马上就将振兴实业作为最主要的施政纲领之一。

  中国今日苟欲国强,必先致富。以国内贫乏之状况,则目前最亟之举,莫若开发产业。第举首宜进行者数端:一曰兴办国有山林。中国有最佳最大之山林,政府不知保护兴办,弃材于地,坐失大宗利源。今农林既特设专部,则国有山林宜速兴办也。一曰治水。中国本农产国,然以人力不修,时遭水患,以致饥馑频闻。今欲(国)民元气之回复,农产物之发达,则为治水。一曰放垦荒地。以未辟荒地放于人民,实行开垦,以尽地利。一曰振兴矿业。中国矿产有十之八九尚未开掘,非民间物力有限,不能开掘,实政府保护不得其道。故今后宜特提倡或保护主义,使之振兴。一曰奖励仿造洋货工业。工业窳败,由来已久,其当奖励者固不止一端,而仿造洋货工业,奖励尤宜力。盖外货充塞,母财流出日多,故须亟提倡仿造,以为抵制。一曰奖励输出品商业。今世界列强皆以工商立国,商战日烈,吾国当其漩涡中,输入之额超过输出之额,不亟奖励输出品商业,行将坐毙。此数者,皆本党开发产业之计划,而对于政策所主张者五。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中华书局198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速度表

  下表数据明确说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引人注目的,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速度1912~1920年

  表1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31年后民族资本企业遭受挫折状况

  这一时期,丝织业由1928年的二万三千五百三十四部丝车减为1935年的七千六百八十六部,上海的卷烟厂由1928年的九十四家减为1935年的四十四家,全国火柴厂由1928年的一百八十余家减为1932年的六十九家,江苏的面粉厂由1921年的四十四家减为1931年的二十八家。中国纱厂的厂数和纱锭虽有所增加,但开工率则下降,停工纱锭最高达一百五十九万多锭,占设备一半以上。民族工业的营业额,如以1930年为100,则1933年棉纱为35,针织为50,面粉为50,机器为73,染织、卷烟、橡胶为80。1934年,十六个民族工业部门中,停工率达15%的有伞、化妆品,达25%的有纺纱、橡胶,达30%的有水泥、制帽,达35%的有榨油,达40%的有涂料、染色、罐头,达45%的有电气、印刷、制药,达50%的有牙刷、热水瓶,而缫丝业停工率达80%。1923年至1936年十四年间,华商纱厂停工清理者有十三家,出售者有二十五家,破产归债权人接管者有十五家,出租改组者有三十三家。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民族工业破产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又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直接统制者和压迫者。

  ──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美国在华攫取的特权

  这个条约明确规定了美国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为美货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中国的民族工商业造成大冲击。

  缔约(中、美)此方之国民,应许其进入缔约彼方之领土,并许其在该领土全境内,居住、旅行及经商。于享受居住及旅行之权利时,缔约此方之国民,在缔约彼方领土内,应遵照依法组成之官厅现在或将来所施行之有关法律规章(倘有此项法律规章时),但不应受不合理之干涉,并除其本国主管官厅所发给之(甲)有效护照或(乙)其他身份证明文件外,应无须申请或携带任何旅行文件。

  缔约此方之国民,在缔约彼方领土全境内,应许其不受干涉,从事并经营依法组成之官厅所不禁止之商务、制造、加工、科学、教育、宗教及慈善事业,从事于非专为所在国国民所保留之各种职业,为居住、商务、制造、加工、职业、科学、教育、宗教、慈善及丧葬之目的,而取得、保有、建造或租赁及占用适当之房屋,并租赁适当之土地,选用代理人或员工,而不问其国籍,从事为享受任何此项权利及优例所偶需或必须之任何事项;并与该缔约彼方国民,在同样条件之下,依照依法组成之官厅现在或将来所施行之有关法律规章(倘有此项法律规章时)行使上述一切权利及优例。

  缔约双方之国民,于享受本条第一及第二两款所规定之权利及优例时,其所享受之待遇,无论如何,不得低于现在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之待遇。

  关于一切事项之涉及(甲)对输入品或输出品所征关税及各种附加费用及其征收方法者,(乙)经由税关提取物品时所适用之规则、手续及费用者,(丙)输入品及拟予输出之物品,在本国境内之征税、销售、分配或使用者,缔约此方对无论运自何地之缔约彼方之种植物、出产物或制造品,或对无论经何路线,其目的在运往缔约彼方领土之物品,应给予不低于现在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之同样种植物、出产物或制造品、或目的在输往任何第三国之同样物品之待遇。

  关于本条第一款所指各事项,缔约此方之国民、法人及团体、船舶及载货,在缔约彼方领土内,应给予不低于现在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法人及团体、船舶及载货之待遇;关于一切事项之涉及(甲)对输入品或输出品所征关税及各种附加费用及其征收方法,(乙)于经由税关提取物品时所适用之规则、手续及费用者,(丙)输入品及拟予输出之物品,在本国境内之征税者、缔约比方之国民、法人及团体,在缔约彼方领土内,应给予不低于现在或将来所给予该缔约彼方之国民、法人及团体之待遇。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选自引自褚德新、梁德:《中外约章会要(1689-1949)》,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课文注释

  实业救国一词的由来

  “实业”一词据说是康有为首先提出的。1898年,他在《请厉工艺奖创新折》中,建议将中国“定为工国”,“成大工厂以兴实业”。可见,康有为当时所说的“实业”特指工业。后来,随着实业一词开始流行,其含义逐步扩大。如张謇认为,“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实业在大农大工大商”,他所说的“实业”泛指工业、农业和商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崇尚通过发展实业来振兴中国,因而形成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以粤商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为主体,南洋华侨集资创办的在旧中国最大的一家民族资本烟草企业。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原在香港经营怡兴泰商号、贩运土洋新货于日本、香港、泰国之间,数年后积余资本3万多元。简氏兄弟见当时天香烟销路颇好,遂于1905年在香港注册,创立广东南洋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鹅颈桥设厂制造卷烟,生产“飞马”、“双喜”等牌香烟。但由于初办烟厂,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与排挤,产品没有销路,前后开工仅13个月,就负债10多万元,1908年,以资本亏蚀殆尽而歇业。

  1909年,简氏兄弟将自己的商号怡兴泰全部抵偿债务,决心重整旗鼓,并得到其叔父简铭石的资助下,改组广东南洋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南洋公司所出的国产香烟颇受欢迎,营业不断增长。此后,其分支机构相继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和南洋群岛一带。从此奠定了南洋公司的基础。1918年,又改为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额定资本为500万元,实收270万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卷烟重新进入中国市场,中外卷烟竞争加剧,国内赋税加重,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内部开始腐化。从1927年起,公司开始走下坡路,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简氏家庭内部矛盾日益尖锐,企业濒临倒闭。至此,宋子文等官僚资本集团乘势以占公司半数的股份和绝对优势控制了企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总厂被日寇炸毁,公司业务中心由上海迁至香港。1938年公司将汉口厂的部分设备和人员迁渝设厂,此后由于通货膨胀严重,机构臃肿,设备残旧,流动资金缺乏,导致业务衰退,已无力称雄于同行业。1948年总公司又回迁香港。1949年宋子文去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结束了在大陆的经营。

  实业家教育家张謇

  张謇,生于1853年,卒于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提倡实业救国、棉铁主义、村落主义,名驰中外。对农林渔牧水利气象教育诸多方面之建树,多开风气之先,尤以垦荒植棉、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最著成效。甲午战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创办了大生二厂、大生三厂以及大生副厂。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接着,于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著作有《柳西草堂日记》、《张季子九录》及《张謇函稿》。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荣氏兄弟是江苏无荣巷人。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畅,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

  1913年荣氏兄弟出资4万元与人合资创办福新面粉厂,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盈利率达80%。到1921年止,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分布于上海、无锡、汉口、济南等地,各厂面粉畅销全国,其“兵船”牌面粉,更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各国,一战间出口达80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荣氏兄弟为中国民族面粉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有名的“面粉大王”。

  面粉厂经营的成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投资实业的浓厚兴趣。1915年荣氏兄弟出资18万元,创办申新纺织公司。1922年止,申新已有4个厂,产纱锭达13万余枚,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纺织企业公司。申新的发展速度当时远远超过了其他民族纺织厂,20年代的纱绽增长率甚至超过了在华日商纱厂。申新的“人钟”牌棉纱与“兵船”牌面粉一样,畅销于市场,成为全国闻名的棉纱之一,荣氏兄弟因此又被誉为旧中国的“棉纱大王”。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荣氏企业遭到空前的浩劫,其中如申新八厂、茂新一厂在战火中化为一片废墟。8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被破坏毁损,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敌人“军管”劫夺。留居上海的荣宗敬目睹一手创办的事业被毁于一旦,郁积成疾,1938年2月撒手离世。

  上海解放前夕,对国民党彻底失望的荣德生不愿与国民党仓皇出逃,他全力阻止迁厂逃资,为新中国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建国后,荣德生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和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副主任。

  3.学术观点

  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发展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

  有人认为外因即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黄金时代得以到来的主要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外部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首先,外国商品输入量下降,从而改善了中国民族工业品的国内市场环境,减少了外国工业品的竞争。其次,由于战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部分商品的需求增加,为中国货物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再次,出口增加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出口需求量大的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

  有人对此持相反意见,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并未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一次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力量和经济掠夺并没有削弱。截止1913年末以前,自1842年以来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列强所有对华贷款、借款、投资等近22亿美元的资本没有抽走分文;已经设立的13家银行及85个分支机构、500余家工矿企业、40多家航运公司及其他一切侵略机构没有一家撤走。这些原有的外国资本和侵略机构不仅仍在正常运转,继续不断地吸吮和蚕食着中华民族的财富,而且“帝国主义者在欧洲打仗和胡聊着西方时,从未停止想到中国、印度、波斯……”大战期间,主要参战国英法两国在中国的权益不仅没有受到损害,而且还略有发展。而没有直接卷入战争的美国和日本,不仅完全填补了德俄等国在华势力,而且进行了新的侵略。因此,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大战期间,帝国主义不仅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侵略与控制,反而有所加强,所不同的是由战前列强共同争夺中国,变成英、美、日联合掠夺的新格局。因此说一次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快速发展,是由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显然论据不足。而这一时期国际商品流向和商品市场的转移才是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真正契机之所在。

  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企业黄金时代的时限

  大多研究者认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但白吉尔在《黄金时代》的序言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实际仅指1910年代中期到1920年代中期约十年的时间。这既是因为这时中国的资产阶级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经济奇迹”或“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第一次指洋务运动),也是因为这一时期中国国家的作用严重衰弱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人格得以较纯净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政治上表现得最为积极与活跃。

  4.插图说明

  火花

  两枚火花选自《清末明初火花与中国文化》一书,百花出版社2002年版,全书共486页全彩图精印。全面地展示了清末明初火花二千九百多枚,并有大量史料。

  5.参考资料目录

  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三册(1927-193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冯林:《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上、下),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全慰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白吉尔著,张富强、许世芬译:《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于景洋:《论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发展“黄金时代”的根本动因》,载《黑龙江财专学报》1995年第5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教师教学用书多少钱一本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小学艺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备课 【求】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试题或网站 历史必修2 必修三的会考考点 实验用标准帆布 历史与社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知识整理在那里找?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 古诗文 及其它诗歌(外国.中国现代诗)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高一政治必修2 历史必修2 考试知识点.新课标的,急急急急急! 谁有高一历史人教版的必修2和3的知识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历史必修1复习提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求高一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综合试题岳麓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