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定速巡航:人才成长规律大揭秘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19:34:43
下面我列举几个人才成长的事例。


    费米,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最著名的理论与实验为一体的物理学家。费米所学知识几乎都是自学的,14岁前他在数学和物理学上拥有的知识远远超过学校教的。17岁已经读过所有最著名的物理学著作,自学了三角学、代数、微积分等,17岁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他的论文题目是《声音的性质》达到了博士考试的水准。大学一年级所学的东西远远超过教授,使教授多次对这个学生说:教给我一些东西吧。费米几乎全靠自学完成学业,从来没有优秀的科学家能够指导他,他所知道的要么是从书上自学的,要么是他自己重新发现的,21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取博士学位,26岁成为教授,33岁做出重大创新而获诺贝尔奖。


    伽罗华著名数学家,群论创立者。他不爱上课,12岁就自学了别人11岁到18岁才能学完的中学课程,中学时代主要自学数学大师原著,19岁创立群论。


    马克思在大学里很少上课,主要靠自学。在大学一年级他就自学了让别人在有老师传授情况下,二十个学期也学不完的知识,23岁获博士学位,29岁同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创立马克思主义。恩格斯中学毕业,所学知识都是自学得来的。


    列宁只上过三个月的大学,所学知识都是自学得来。21岁时自学完了大学的法律课程,自学了德文、法文、英文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等。


    毛泽东13岁读完私塾后,开始了以自学为主的方式学习,在就读湖南第一师范前,就已通过自学形成了从国学、诗文、历史、地理、哲学到伦理学等社会学科为主的知识结构。毛泽东认为在学校里读书还不如自学,自己读书,自己研究比进学校更有益处。19岁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后,还是以自修为主,在学校里虽然照例上课,但他有自己的自学计划,许多课总是看他自己带的书,有时候就简直不上课,30岁成为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策略家、好教师、好报人、文章家、诗人、哲学家、思想家。


    比尔·盖茨7岁时就经常几个小时的连续阅读《世界百科全书》,11岁时他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已在同龄人中遥遥领先,13岁时上中学八年级就开始自学大学一年级数学课程,并开始独立钻研计算机知识,开始编写计算机程序,用一个星期就超过了他的老师所知道的所有计算机知识。18岁时上大学就开始自学了研究生级别的数学和物理课。在大学他多数课程逃课,将上课时间降到最低。他从小学到大学都不做笔记,20岁辍学后创立微软公司。


    爱因斯坦从小学到大学,由于一向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因此把全部精力用在自学上。他认为要发展智力,必须强调自学,因此爱因斯坦不止一次地回忆道:“他那广博的数理哲学知识,主要是靠自学得到的”。12-16岁自学了基础数学包括微积分原理和一些理论物理。在大学里,他经常不上课,主要在家里自学物理大师的著作。26岁在三个不同方面,齐头并进,取得了三个划时代的成绩,创造了科学史上的奇迹。


    牛顿从5岁开始喜欢读书,12岁越发爱好读书,喜欢思考、做科学实验。整个中学只是爱好读书,甚至到痴迷程度。19岁上大学,在数学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学,他自学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笛卡尔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等许多数学家著作。牛顿说,我的成就全归功于精微的思索。23-24岁发现微积分,27岁当教授。


    华罗庚初中学历,完全靠自学学习数学。24岁时在数学方面超过了当时中国的任何数学家,进入世界一流数学家行列,25岁发表震惊世界的数论专著。


    周涛,中国多年来少见的创新人才,27岁成为四川省最年轻的教授。6岁以前,自学完了小学四年级的课程。在就读小学时,他很少听课,很多时间都花在攻克数学和计算机难题上了。他的成长是:小学自学初中知识,初中自学高中知识,高中自学大学知识,大学自学完研究生知识。周涛上大学几乎不怎么上课,是一个逃课大王,连授课的老师都不认识,一般的学生是偶尔逃课,他是偶尔才会上课。他说,绝大多数课,我一节都没上过,废课不用去听,浪费时间,大部分课水平都不行,没有必要上,只要找几本好点的教材来就行了。近几年来,他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美国物理评论》、《新物理学》和《欧洲物理快报》等世界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50篇论文,远远超过其他名教授水平(周涛是中国教育漏网之鱼)。


    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中国的教育为什么不成功?为什么会发生前言里所表现的现象?一句话,就是中国的教育严重违背了人才成长规律。


    中国的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知识,而不是思维能力。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一直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的目标,认为知识是一切的基础,掌握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掌握了知识自然就会有能力,因此传授知识比培养能力更重要。由于基于以上思想,我国的教育体系,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是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即填鸭式教学方法,旨在催“肥”,老师教的过多过细,代替学生思维,学生主要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实际上以上观点和思想完全是错误的。正是因为观点错误,使我们严重违背人才成长规律,使我们培养不出大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使我们做不出重大科技成果。灌输式的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方法只能是培养一些高分低能,高学历低能力的人。到社会后表现为运用知识能力差、发现问题能力差、解决问题能力差、综合能力差、自学能力差、想象力差、创新能力差、思维能力差、实践能力差、合作能力差。难怪人们都说中国的学生有知识,无能力。如果说在知识的掌握上,中国人是聪明的,但在能力培养上,中国人并不聪明。如果说中国人的聪明是世界公认的,但是中国人没有创新,不出科学成果也是世界公认的。


    知识可以通过老师传授获得,可以通过死记硬背获得,但是这两种方式都违背思维能力与获取的知识相适应规律。通过老师传授获取知识,实际上是老师代替学生思维,使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只是记忆知识,而不是思维知识,并且易受老师观点影响,难以创新。自己死记硬背也能获得知识,但也是记忆知识,而不思维知识,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使思维能力与获取的知识相适应提高,并且远远落后于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思维能力不能传授,不能背知识而提高,只能通过自己思维知识而提高。思维能力与获取知识的关系是:在符合思维能力与获取的知识相适应规律条件下,成相辅相成关系,否则不成相辅相成关系。思维能力强的人,获取知识一定多(有效有用的知识与创新有关的知识);获取知识多的人,不一定思维能力强。获取知识多的人可以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竞赛金牌,但唯有思维能力极强的人获得诺贝尔奖。知识多不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奖。一个人知识再多,也不如一本百科全书多,百科全书是死知识,人有可能通过思维获取百科全书知识并创造十倍百科全书内容。在中国有高文凭的人很多,有着丰富知识的人很多,唯独有高思维能力的人很少,有重大创新的人很少。我们学习的目的是提高思维能力,而不是将书本知识转移到自己的大脑里。


    学校应该是学习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地方,应该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维,进行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学会知识。学习知识是手段,培养思维能力才是目的,两者相比较,学习知识是次要的,培养思维能力才是主要的。有了思维能力才能学习知识,才能进行创新。物理学家劳厄就认为:学校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爱因斯坦也认为:学校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维的个性,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新能力的人,世界的发展就不可想象。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未来和变化。我们应该放弃重知识获得,轻思维能力培养的错误观点,我们应该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思维能力与获取知识同步提高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