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作风建设 担当:为什么汉语的思维速度比其他语言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10/02 16:56:40
汉语的优越性.振兴汉语的1000个理由

[转]为什么汉语的思维速度比其他语言快 (润色版)


#没有哪个美国人愿意为此立案...因为每一个可能牵扯到的问题都是他们的一块伤疤...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莎士比亚和丘吉尔简直都是文盲...

----------------------------------------------------------------


大部分中国人的心里有这样一种成见:认为汉语迟早要被英语所淘汰。

前几天‘世纪大讲堂’请了一位学者李锐,他也认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让英语统治世界。只有阮次山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

维速度比英语快。


汉语与英语的比较

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而真正用到的是1200个。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8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发

音种类不会超过20×28=560个。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汉语的发音个数是英语的3倍,而发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

下面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去年我在‘北大中文’论坛讨论了一个月才使大家弄清楚,在这里我希望尽量说得简单。

假设有一个仅会发A和B两种发音的人,那么根据知识表达的理论,他要用这两个符号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

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前面说了,英语约有560个发音),而仅会发两个发音的人,也许就不得不用九

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比如,英国人用‘I’来表达‘我’这个概念,而仅会两个发音的人可能要用

ABBABBABB来表达‘我’这个概念。

一般人每发一个发音大约需要四分之一秒的时间。两者比较就会看出,仅会发两个发音的人,不但表达慢,而且费力。在表达‘我’这个概念

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发音的人使用了2.25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那么他们一生中所享受

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

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发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发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

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发音来表达。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字都用两个发音来表达,那么岂不是说,日本人一生所能够享受到的信息仅仅是

中国人的一半吗?

我们知道,思维活动其实是一种“内心说话”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必然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

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

候,汉语使用者已经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还落在后面呢。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

度要快。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


知识爆炸问题

我之所以认为汉语必定战胜英语的根据还不仅仅在于这里,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知识爆炸问题,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因素。我们知道,目前

的英语单词包括各种生物名称及专利发明的新术语已经超过了数百万,如果考虑到英语中有一些可以推导和联想的成份;比如前、后缀和复合

词等,它所需要记忆的基本单词也有一百万个。而所有这些单词在汉语中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来表达。其根本原因还是英语的发音种类不够。

比如pork这个词,在英语中代表猪肉,它和猪pig、肉meat没有任何关联,而仅仅表示它们的一个联合体而已,如果把猪肉pork、羊肉mutton、

牛肉beef、猪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不难发现,英语中几乎所有的联体词都是一个与其中任何一个分解词毫无

关联的新符号,而它们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英语中几百万的单词就是这样来的。

它的原因大约是,如果将pork改成pig和meat连在一起的形式,那么就要发音四次;而pork仅仅发音两次;所以联体词能够节省发音却要增加记

忆,而分体的词,无需记忆可是却增加了发音次数。

设想,一位屠夫,每天要用到‘猪肉’这个词上千次,使用两次发音的单词要比使用四次发音的词节省两千次发音,何乐不为?

但是遇到不常用的词的时候,英语还是和汉语一样,使用分解的词,比如驴肉就用donkey meat来表达。因为不常用的词,即使设立了专门的符

号形式,人们也难以记住。汉语能够将英语中的联体词分解,它使所需记忆的词汇大大减少;因而,汉语词汇更易于人们记忆。


汉语:现代语言中的骄子

谈到联体词,顺便谈谈林奈和他的双名法。众所周知,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极其繁多,每种生物都有它自己的名称。由于世界上各种语言之间

差异很大,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往往有不同的叫法。名称不统一,常常造成混乱,妨碍学术交流。

直到1768年,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统》这本书中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按照双名法,每个物种的即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有时种加词后面还有命名者的姓

名。

这种命名法不但清晰,而且大大地减少了需要记忆的符号;比如原来有一万种生物名称,现在分成一百个类,又把每一类分成一百种,这样我

们需要记忆的就仅仅是一百个类名和一百个种名,共二百个,而不是原来的一万个。

汉语发音以及汉语词汇的组合方式,无疑是采用此种科学方法的语言典范,而汉语发音的组合种类数量、效率等因素,无一不比英语优越。
56个拼音(21个声母+35个韵母)加4种声调符号的语音组合方式,就目前世界的语言来说,几乎可以说是最完美的语言方案。

随着知识爆炸的问题逐渐恶化,人们有必要将其他的词汇也仿照这个方法改造,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汉语的结构进行改革。西方的莱布

尼兹曾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



汉语:记忆少表达准的梦幻语言

最后,谈一下关于人的一生中到底能够记住多少单词或符号的问题。

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通常在三四千,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就有三万个单词,他本人能够全部掌握。到了丘吉尔时代,人们的单词量依然是三

万个,然而,那时候的英语单词已经高达近百万个了。因此我认为,莎士比亚使用英语单词的熟练程度是后人根本无法企及的。

我曾经在网上向很多英语中高等教育的语言机构请教,到底学习英语应该掌握多少单词才成,然而他们的回答也总是含糊不清,或者扯一些别的东西。后来,在一些对此问题无从避免的文章中,我发现语言学家们对于英语单词的要求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应该掌握五到二十五万单词,不但差距范围很大,而且,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莎士比亚和丘吉尔简直都是文盲,至少是没受过教育的人。我认为,这是任何

推崇英语的人的软肋,只要他们能够回避这个问题...... 但那可能吗?

我的观点曾经在北大中文网上讨论过。但是,可以看得出来,不知道事实本质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以为自己是劣等民族和劣等文化。所以,

在鼓舞中国人的自信心方面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其实,只要大家恢复信心,我们中国人在很多事情上应该是早就领先于世界的。可是我们

太爱钻牛角尖,总是当外国人设立一套标准的时候,我们拼命地追呀赶呀。为什么,我们不能够自己设立标准,也让他们换换口味?


我记起几年以前,西方国家有一个喜欢指手划脚的毛病,那时,我也有一个毛病--喜欢掣肘拖腿。美国有一份COX报告,内中例举了大量的对

比分析用以说明中国人不可能通过三、四十次的核实验取得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相同的成果。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国盗窃了美国技术。有人也称

这次事件为李文何事件。那时我给美国的所有参议员各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说,如果他们希望彻底调查此事,就应该设立另外一个调查

小组,好好研究一下汉语和英语在思维上面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够弄清楚,为什么中国三、四十次的核试所取得的进展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

的进展相差无几。在信的后面又附上了我的对于两种语言对比的计算书。后来,我收到了不少回信,要求我告诉他们我的真实地址才肯继续考

虑……当然我也明白,没有哪个美国人愿意为此立案。因为任何相关议案的提出,其本身就是对于汉语优越性的一种宣传,对于英语的一种贬低。如果辩论下去,必然牵扯到语音和语言学中的诸多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的一块伤疤。

类似的事情还有就是找世界语BBS进行辩论。谁都知道,世界语实际上是将英语改头换面设计的语言,当然不懂得使用‘声调’。我的问题是,

英语的单词已经远远超过了常人的记忆极限,世界语有什么办法弥补这个缺陷吗?当时有人回答我说,世界语中使用派生的结构比英语更加明

显。可是,当我将汉语中的发音种类,以及‘声调’的利用方法向他们解释以后,再也没有人发言了。

美国的一个‘只说英语运动’English Only曾向全世界征求意见。可想而知,我的意见是什么了。我告诉他们,执意推行英语,只会将美国文化推向深渊,实际上是在摧毁它;拯救的方法只有重新选择一门带有‘音阶’(声调)的语言。对于这帮没学过汉语的家伙来说,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声调’,所以,我们只好用音乐中的音阶来向他们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