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创新港住宅户型:与佛教有关的词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18:58:22

与佛教有关的词汇


      有些词语是佛教专门用语,其佛教文化色彩一望即知。比如佛、菩萨、金刚、罗汉、浮屠、哪吒、天龙八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等。此外,有不少词语虽然源於佛教经典,其来源却鲜为人知。比如世界、平等、导师、演说、赞叹、尊重、方便、圆满、烦恼、究竟、妄想、障碍、胜利、利益等等,在佛经中频频出现,现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而不见于两汉以前的文献典籍,当源于佛经。



     “世界”、“赞叹”:“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无量寿经》)


    “平等”、“圆满”:“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华严经》)


     “导师”:“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法华经》)


     “尊重”:“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无量寿经》)


    “方便”、“演说”:“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妙法。”(《法华经》)


    “烦恼”:“谓虽自在随其所欲,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故,未能永害烦恼随眠,诸心心法,未名为定。”(《楞严经》)


    “胜利”:“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药师经》)


    “利益”:“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华严经》)



       一些常用的成语也来自佛教典籍,如盲人摸象出自《涅槃经》和《菩萨处胎经》,水中捞月出自《摩诃僧祗律》,借花献佛则出自《过去现在因果经》。
       其它成语,诸如——
     “昙花一现”出自《长阿含经》:“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随心所欲”出自《无量寿经》:“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


    “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於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梦幻泡影”和“作如是观”同出于《金刚经》中一首著名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至于“五体投地”“恒河沙数”、“不可思议”、“皆大欢喜”、“极乐世界”等,则在多部佛经中随处可见。





与佛教有关的词语(续)

王汉生



       读了“与佛教有关的词语”一文后,深感佛教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影响广泛。除了上文举出的词语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中的词语也是源自于佛教,试辑经常运用的佛教词语,作为对上文的补充。



    功课:佛徒按时诵经,参禅称为做功课,后引申为学校开设的专门课程和技能,也指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如:“小明的各门功课都很好。”  

    功德:指佛徒行善,诵经念佛,为死者做法事,募捐,祈求和,后来也指功劳和恩德。

    供养:用供品如香烛、鲜花、水果等放在佛像前表示敬奉,也指以衣、食、药等供养出家人。后指供给长辈人生活所需。如“供养老人”。  

    闭关:僧人独居一处静修佛法,不与外界交往,满一定期限才外出。后来比喻不跟外界往来。如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关”指海关、国门。  

    面壁:佛徒脸对着墙静坐默念。指专心于学业,不受外界打扰。  

    法宝:指佛说的法,也指僧人用的衣钵、锡杖等物。引申为用起来特别有效的工具、方法或经验。   

      不二法门:法门指修学佛法的门径,意为观察事物离开相对两极端。后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

      不坏金刚:比喻牢固,不可破坏的事物,《五灯会元·无业禅师》:“汝等当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化缘:僧尼向人求布施财物,现常指向上级领导或企业,个人要优惠政策,要经济援助,要贷款等。
    一尘不染:佛家把声、色、香、味、触、法叫“六尘”,把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认为“六尘”产生于“六根”,因此把“六根”清净叫一尘不染,后指为人、为官清廉,不贪不占。

    一丝不挂:《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

    一刀两断:比喻坚决地断绝关系。《五灯会元》卷31智圆禅师:“阳来日送出三门,乃问:‘汝介山逢尉迟时如何?’师曰:‘一刀两断。’”

    一箭双雕:语出《五灯会元》卷49慧海仪禅师:“万派横流总向东,趋然八面自玲珑。万人胆破沙场上,一箭双雕落碧空。”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方面目的。

    一不做,二不休:五灯会元》卷45开先宗禅师:“上堂,一不做,二不休,捩转鼻孔,捺下云头。”

    一动不如一静:语出《贵耳集》,宋孝宗临幸天竺及灵隐寺,有僧相随,见飞来峰问:“既飞来,如何不飞去?”僧对曰:“一动不如一静。”后泛指不必多此一举。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景德传灯录》卷21东禅契纳禅师问:“如何是东禅家风?”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一弹指间:佛教用语,指极短的时间,也作“一弹指顷。”宋?释法云《翻译名义集》:“俱舍云:‘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

    衣钵相传:僧尼穿的袈裟、盛饭用的食具。由师父把衣钵传授给徒弟,即把住持位置让出。现在用来比喻师徒之间技术,学问的传授。

    以心传心:《六祖坛经》:“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因果报应:佛教认为事物起因必有结果,善恶各有报应。《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七:“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倚门傍户:《五灯会元》卷11:“僧问纸衣和尚:‘如何是宾中宾?’师曰:‘倚门傍户。’”比喻没有主见,附和别人。
  永劫沉沦:佛教说世界一成一毁为一劫,永劫即永远沦落,永世不得翻身。《景德传灯录》卷五行思禅师:“宁可永劫沉沦,不慕诸圣解脱。”

     其他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进庙就烧香,见佛就磕头”;“无事不登三宝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鹦鹉学舌”等等,举不胜举,与佛法有关的词语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数量之多,影响之大,运用之广,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文字,成为汉语词汇之瑰宝。

与佛教有关的词汇


      有些词语是佛教专门用语,其佛教文化色彩一望即知。比如佛、菩萨、金刚、罗汉、浮屠、哪吒、天龙八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等。此外,有不少词语虽然源於佛教经典,其来源却鲜为人知。比如世界、平等、导师、演说、赞叹、尊重、方便、圆满、烦恼、究竟、妄想、障碍、胜利、利益等等,在佛经中频频出现,现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而不见于两汉以前的文献典籍,当源于佛经。



     “世界”、“赞叹”:“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无量寿经》)


    “平等”、“圆满”:“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华严经》)


     “导师”:“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法华经》)


     “尊重”:“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无量寿经》)


    “方便”、“演说”:“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妙法。”(《法华经》)


    “烦恼”:“谓虽自在随其所欲,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故,未能永害烦恼随眠,诸心心法,未名为定。”(《楞严经》)


    “胜利”:“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药师经》)


    “利益”:“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华严经》)



       一些常用的成语也来自佛教典籍,如盲人摸象出自《涅槃经》和《菩萨处胎经》,水中捞月出自《摩诃僧祗律》,借花献佛则出自《过去现在因果经》。
       其它成语,诸如——
     “昙花一现”出自《长阿含经》:“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随心所欲”出自《无量寿经》:“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


    “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於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梦幻泡影”和“作如是观”同出于《金刚经》中一首著名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至于“五体投地”“恒河沙数”、“不可思议”、“皆大欢喜”、“极乐世界”等,则在多部佛经中随处可见。





与佛教有关的词语(续)

王汉生



       读了“与佛教有关的词语”一文后,深感佛教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影响广泛。除了上文举出的词语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中的词语也是源自于佛教,试辑经常运用的佛教词语,作为对上文的补充。



    功课:佛徒按时诵经,参禅称为做功课,后引申为学校开设的专门课程和技能,也指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如:“小明的各门功课都很好。”  

    功德:指佛徒行善,诵经念佛,为死者做法事,募捐,祈求和,后来也指功劳和恩德。

    供养:用供品如香烛、鲜花、水果等放在佛像前表示敬奉,也指以衣、食、药等供养出家人。后指供给长辈人生活所需。如“供养老人”。  

    闭关:僧人独居一处静修佛法,不与外界交往,满一定期限才外出。后来比喻不跟外界往来。如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关”指海关、国门。  

    面壁:佛徒脸对着墙静坐默念。指专心于学业,不受外界打扰。  

    法宝:指佛说的法,也指僧人用的衣钵、锡杖等物。引申为用起来特别有效的工具、方法或经验。   

      不二法门:法门指修学佛法的门径,意为观察事物离开相对两极端。后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

      不坏金刚:比喻牢固,不可破坏的事物,《五灯会元·无业禅师》:“汝等当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化缘:僧尼向人求布施财物,现常指向上级领导或企业,个人要优惠政策,要经济援助,要贷款等。
    一尘不染:佛家把声、色、香、味、触、法叫“六尘”,把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认为“六尘”产生于“六根”,因此把“六根”清净叫一尘不染,后指为人、为官清廉,不贪不占。

    一丝不挂:《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

    一刀两断:比喻坚决地断绝关系。《五灯会元》卷31智圆禅师:“阳来日送出三门,乃问:‘汝介山逢尉迟时如何?’师曰:‘一刀两断。’”

    一箭双雕:语出《五灯会元》卷49慧海仪禅师:“万派横流总向东,趋然八面自玲珑。万人胆破沙场上,一箭双雕落碧空。”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方面目的。

    一不做,二不休:五灯会元》卷45开先宗禅师:“上堂,一不做,二不休,捩转鼻孔,捺下云头。”

    一动不如一静:语出《贵耳集》,宋孝宗临幸天竺及灵隐寺,有僧相随,见飞来峰问:“既飞来,如何不飞去?”僧对曰:“一动不如一静。”后泛指不必多此一举。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景德传灯录》卷21东禅契纳禅师问:“如何是东禅家风?”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一弹指间:佛教用语,指极短的时间,也作“一弹指顷。”宋?释法云《翻译名义集》:“俱舍云:‘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

    衣钵相传:僧尼穿的袈裟、盛饭用的食具。由师父把衣钵传授给徒弟,即把住持位置让出。现在用来比喻师徒之间技术,学问的传授。

    以心传心:《六祖坛经》:“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因果报应:佛教认为事物起因必有结果,善恶各有报应。《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七:“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倚门傍户:《五灯会元》卷11:“僧问纸衣和尚:‘如何是宾中宾?’师曰:‘倚门傍户。’”比喻没有主见,附和别人。
  永劫沉沦:佛教说世界一成一毁为一劫,永劫即永远沦落,永世不得翻身。《景德传灯录》卷五行思禅师:“宁可永劫沉沦,不慕诸圣解脱。”

     其他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进庙就烧香,见佛就磕头”;“无事不登三宝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鹦鹉学舌”等等,举不胜举,与佛法有关的词语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数量之多,影响之大,运用之广,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文字,成为汉语词汇之瑰宝。佛教与成语
朱瑞玫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自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至今已经延续了2500多年它曾经广泛地辗转流传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中国朝鲜日本越南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蔚为大观近代以来,又流传到欧洲和美洲。佛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约在公元1世纪(我国的两汉交替时期),佛教由古印度经过西域传入我国内地,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入要早500多年佛教的传入,不仅对我国的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广泛地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对我国的文化,诸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

     佛教作为一种曾经几乎成为我国全民宗教信仰的文化,传播时间纵达两千多个春夏秋冬,范围遍及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对我国的语言词汇必然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现在所经常使用的很多词,如献身、习气、方便、障碍、一刹那,本来就都是佛教名词。

    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是我国词汇宝库中的明珠在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竟有200多条是与佛教有关的

    有些成语来源于佛教的教义理论例如:原始佛教基本教义中四谛之一的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等种种说法其中,四苦指的是出生之苦衰老之苦疾病之苦死亡之苦佛教传入我国后,宣扬四苦之说的生老病死就成了一条常见的成语。

    有些成语来源于佛教的修持实践例如:禅定,是印度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端坐闭目,控制身心的各种活动,久之而能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禅宗传入中国后,随之产生了老僧入定面壁功深等成语

    另有一些成语出自佛教的故事传说例如:南北朝时有一个著名僧人叫道生,晚年是在苏州城外虎丘山上度过的据莲社高贤传记载,道生和尚在虎丘山上住时曾对着山上的石头讲解泥洹经,讲得十分生动有时讲到得意之处,便不禁发问道:你们说,对不对?我的阐释是否符合佛经的原意?山上的石头竟然被感动地纷纷点起头来,似乎在说:对呀,对呀!你讲得太好了!太好了!于是就产生了成语顽石点头

    而有些成语则出自佛教的仪式礼节例如:印度佛教的最后一个时期是密教时期密教有这样一个规定接收新佛徒入佛门时要由师父把清水浇洒到他的头顶上这种仪式叫做灌顶高僧嗣位时也有这种仪式由此便产生了成语醍醐灌顶

    还有一些成语直接从佛经中来例如:梦幻泡影、皆大欢喜出自金刚经;想入非非、味同嚼蜡出自楞严经。

      也有不少成语来自我国的各种佛书例如:对牛弹琴出自我国最早的佛教著作理惑论;逢场作戏出自叙述佛教禅宗师徒相承机缘的景德传灯录。

    总之,佛教对我国成语的影响是深刻的正像宋代僧人大慧禅师所说的:梵语唐言打成一块(五灯会元卷第二十)。佛教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文献浩如烟海,相当数量的成语与佛教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我国的成语,就不能不对佛教文化有所了解。

录自成语与佛教序




引文来源  佛教与成语


       盲人摸象,出自《涅槃经》及《菩萨处胎经》,谓众盲人摸象,所言不一,即非全象。喻无明众生对事物认识往往囿于一孔之见,而不识全局。
  水中捞月,出自《摩诃僧祗律》,谓群猴展转相连于井中捞取月影,终堕水中而月亮犹在。喻众生认幻象为实有,终堕生死苦海。
  借花献佛,出自《过去现在因果经》,称释迦牟尼佛前世为善慧仙人,觅花欲献普光如来,遇青衣人慨然相赠,遂虔心敬献普光如来,得以授记未来成佛,号释迦牟尼。其它成语,诸如——
  昙花一现,出自《长阿含经》:“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不二法门,出自《维摩诘经》:“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真实不虚,出自《般若心经》:“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五体投地,见《楞严经》:“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又见《观无量寿经》:“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
  如是我闻,见于诸多佛经,如《楞伽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
  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见于诸多佛经,如《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皆大欢喜,见于诸多佛经,如《无量寿经》:“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又如《金刚经》:“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天花乱坠,出自《心地观经》:“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
  天女散花,出自《维摩诘经》:“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天龙八部,见于诸多佛经,如《法华经》:“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龙女成佛。”天龙八部,意即诸天、龙神、药叉、香神、阿修罗、金翅鸟、歌神、大蟒神等八部众。
  极乐世界,见于诸多佛经,如《华严经》:“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又如《观无量寿经》:“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勇猛精进,见于《无量寿经》:“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不可思议,见于诸多佛经,如《增一阿含经》:“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又如《金刚经》:“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循环往复,出自《圆觉经》:“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八大金刚,出自《佛顶经》:“八大菩萨,各现光明轮,各现作八大金刚。”
  大慈大悲,见于诸多佛经,如《法华经》:“大慈大悲,常无懈倦。”《大智度论》:“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出生入死,出自《无量义经》:“若有众生,得闻是语,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出生入死,无怖畏想。”
  邪魔外道,出自《药师如来本愿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心猿意马,出自《维摩诘经菩萨品变文》:“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情同枯木除虚妄,此个名为真道场。”
  蒸沙成饭,出自《楞严经》:“如蒸沙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石沙成故。”
  钻冰求酥,出自《菩萨本缘经》:“譬如钻冰求酥,是实难得。”
  认贼为子,出自《楞严经》:“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得未曾有,出自《楞严经》:“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不念旧恶,出自《八大人觉经》:“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梦幻泡影、作如是观,同出《金刚经》那首著名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其它源自佛教经典的成语尚有功德无量、善男信女、普度众生、西方净土、三生有幸、看破红尘、在劫难逃、三灾八难、想入非非、晨钟暮鼓、青灯黄卷、大彻大悟、步步生莲花,以及“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等等,实难尽数。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非常悠久,影响极为深广,是人类历史上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汉语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明珠。而在这些成语群中,有许多是与佛教有关的,这确实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本书收录了与佛教有关的成语500多条,并根据与佛教的关系分为14个部分,既对与成语有关的佛教知识作了通俗介绍和解释,也对成语有探源作用,具有一定的创意和可读性。内容丰富详实,通俗易懂,文笔朴素流畅,逻辑性强,可以说是一本佛教知识的入门书,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