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温度容积:换个角度看中俄关系的百年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5 18:39:26
标  题: 换个角度看中俄关系的百年历史 [转载]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hu Dec  1 22:20:08 2011)


苏联广大的东部地区,开发程度低,基础建设差,与核心区域有一段漫长的距离,连接东
西部交的通状况也很糟糕,地理环境决定了苏联不可能长时期在远东投入过多的力量。因
此,苏联远东政策的核心是追求安全,其次是谋求一个太平洋的出海口。由于中苏拥有漫
长的交界线,因此对华政策是其远东政策的重中之重。

当布尔什维克巩固了国家政权,有余力干涉外部事物时,他们面对的中苏关系是一个什么
样的局面了。从坏的方面说,中俄之前的交往绝对谈不上愉快,双方的领土主张有诸多重
合之处,而中国参与干涉苏俄内战,也证明了中国方面有收复疆土的欲望。从好的方面讲
,当时中国是处于内战中的农业国,并没有能力对苏联远东地区造成实质性威胁,徐树铮
出兵之举因为北洋内战而虎头蛇尾就是一个证明。但是,V587的苏维埃自然不会将国家安
全寄托在邻国无能上,为了保证领土安全,他们制定了两套方案:一、把满洲、蒙古和新
疆变成苏联势力范围,建立对华缓冲区;二、在中国扶持一个友好政权。在后来的历史中
,苏联一直对中国使用这两种手法,直到60年代中苏决裂,苏联整个对华政策彻底破产为
止。

最初,为了打开外交局面,也为了给帝国主义添点堵,共产国际在中国寻找代理人,最后
挑来挑去选择了孙中山和国民党。1923年1月,双方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在宣言里孙中
山承认苏军驻扎外蒙与中东铁路的现状,越飞则代表苏联承诺无意在中国建立苏维埃制度
。这是苏联与国民党之间达成的妥协,也是苏联首次对华运用双面手法。

1927年,国民党右派与莫斯科彻底决裂,苏联一手包办的国民革命以失败告终。不过失之
东隅,收之桑榆,蒋记民国的上位,也是中国逆工业化和内战加剧的开始。在黄金十年里
,南京对外蒙的主权主张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地图里,而且由于中央令不出五省,苏联还
得以将新疆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tg也算争气,经历412和715后并没有一蹶不振,
而是转入山区和农村继续战斗,莫斯科也得以继续操纵中国的苏维埃运动。

但是,前面说了,苏联不可能在远东投入过多力量,因此,真正享受到中国内战加剧和逆
工业化红利的是昭和军阀。随着日本侵略中国步伐的加快,日军对苏联远东的威胁也不断
提高。同时,苏联遥控下的苏维埃运动宣告失败。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苏联调整了先前
政策,先促成国共二次合作,并对蒋记民国提供军事援助,同时通过两场局部冲突的胜利
,和日本签订中立条约

随着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和美国对中国战局的关注加大,苏联逐步从远东抽身应付欧洲事
务,好在巴巴罗莎后不到半年珍珠港开打,斯大林倒也不用太过于担心被鬼子爆菊。不过
这时候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忠贞的联共(布)党员,曾经提出要将新疆并入苏维埃祖国的
盛世才同志,由于对革命前途缺乏信心,转身投入了常凯申的怀抱,驱逐和清洗了苏联与
tg在新疆的势力。此举改变了苏联之前依靠支持新疆的汉族军阀来维护自身利益的策略。
3年之后,从欧战中缓过气来苏联通过在底层民众中掀起革命来报复盛世才和蒋记民国。不
过由于泛突厥主义和ysl原教旨主义风暴同样动摇了苏联自身在中亚的统治,莫斯科对三区
革命的态度逐步由支持改为限制和约束。

45年,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上以出兵远东为条件,取得了英美赞同保持外蒙现状和保障苏联
在旅大和中长铁路的特权。之后红军解放了东北,在此基础上,斯大林以不支持三区和tg
为筹码,换取蒋记民国同意外蒙公投,《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之时,是苏联对华政策
最接近成功的时刻:新疆部分地区处于苏联支持的三区政府控制下,外蒙的独立获得国际
公认,苏联在远东获得了出海口,只要解决东北问题,一切就变得完美无缺。

但是苏联的希望落空了,已经彻底倒向华盛顿的蒋记民国拒绝承认苏联在东北的排他性权
力,并请求美国动用海空力量帮助国军运兵,中苏经济谈判失败。美国势力介入东北是莫
斯科无法容忍的事情,不得已,斯大林转而拾起tg这枚弃子,指望通过共军在东北的胜利
来保障苏联权益。

tg对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出色,准确说,是出色的过头了。莫斯科先前没有料到,也不指望
tg去夺取全国政权,因为这意味着苏联陷入双重风险。首先,随着tg解放全国进程的加快
,美国军事介入的可能性也越来越高,苏联极有可能被拖下水,其次,有了铁托这个刺头
的前车之鉴,斯大林对独立发展起来的tg充满猜忌。而对于tg来说,只有拼命抱住苏联大
腿,才能降低美国军事介入的几率,同时,tg建国后的建设工作也离不开苏联的指导和援
助。好在莫斯科也不敢逼得太紧,以免tg改投美国怀抱。因此在米高扬访问西柏坡和刘克
思访苏后,双方协调彼此立场,并达成了合作。

中国革命胜利后又出了新的问题,一方面tg要求收回旅大和中长铁路(至于外蒙就算了,
木已成舟的玩意,在谈判桌上当做筹码还行,想要回来只能靠画地图了),以证明自己不
是国民党,苏联也不是美帝;而对于苏联来说,好不容易吃到嘴里的东西怎么可能为了一
点虚幻的国际友谊就吐出来,新的中苏谈判陷入僵局。关键时刻美国救驾,为了挑拨中苏
关系艾奇逊大肆煽风点火,加上中国暗示要同英国谈判接触,谈判最后以苏联方面让步告
终,在新的条约里苏联不得不向中国交还旅顺大连和中长铁路,加上之前的新疆,莫斯科
30年来对华苦心经营的成果,近乎毁于一旦。

旅顺这个出海口丢了,就只好用釜山做补偿。出于对中国的报复心理,斯大林没有将他与
金日成的计划通知北京。结果人民军先是在釜山踢到铁板,接着又在仁川被爆菊,形势急
转直下,惊慌失措的斯大林甚至请求中国出兵。当然,考虑到中国当时国力,以及蒋记国
军在国际上给人留下的印象,中国敢于出兵朝鲜和中国军队能挡住甚至逆推联合国军是两
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斯大林当时恐怕更侧重于让金日成在东北成立流亡政府,使东北
局势国际化,这样苏军也有理由回到满洲。但事实是,tg在朝鲜超额完成了抗击帝国主义
的任务,作于回报,莫斯科放松了对中国援助的限制。

尼基塔上台后,部分修正了大国沙文主义的做法,同时由于争权夺利和草率的非斯大林化
,这位土豆政客在苏联与东欧都惹出不小乱子,每一次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处于第二位的tg
都及时出面支持,作为对这种支持的回报,苏联对中国的需求几乎有求必应。但另一方面
, 争权夺利和非斯大林化削弱了苏联与尼基塔的声望,而中国地位相对提高,这导致双方
对共运领导权的争夺。对内政外交的不同理解成了引爆冲突的导火索,由于社会主义阵营
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和共产主义国家其他的一些体制问题,中苏之间由同志式的论战最终
演变为边境武装冲突。至此,苏联的对华政策可谓彻底破产:莫斯科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
,不仅帮助中国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而且成功地把中国推到了自己冷战对手的一边。

如今回过头来看,苏联在对华关系上可谓灵活务实,能及时根据局势变化调整政策,基本
上各时期都能在采取当时形势下最不坏的选择。那么为何最后回落到全盘崩溃的结果?既
然执行上没有失误,就只能是思路错了。苏联两套对华措施,即建立缓冲区与促进中苏友
好本身就是矛盾的,这一点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时表现得最为明显。甚至第一条
自身就是矛盾的,如果中国的政权太无能,苏联固然能把中国靠近苏联一侧的部分地区划
进势力范围,但是由于地缘和实力的原因,他竞争不过日本和美国,这是31年和46年苏联
面临的局面;反过来,如果中国的政权太强,苏联就要像要69年之后一样,反过来担心在
中国侵犯自家“远东边陲的神圣领土"。

算来算去,蒋记民国和共和国这两个同莫斯科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政权,都不是苏联理
想的邻居。只有北洋政府,这个既不算强,又不太弱,进行低烈度内战(相对蒋记民国而
言)同时能勉强将中国维持在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管下的政权,才是苏联最需要的中国政
权。

如果有后悔药的话,苏联人一定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颠覆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