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滨江工业园区范围:踏遍千山和万水 寻找你的“美人靠”【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6 17:06:12
踏遍千山和万水 寻找你的“美人靠”
素材:网络  整理编辑:荷花小女子
吊脚楼与“美人靠”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侗族同胞聚居的地区,被誉为“世界苗侗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苗族历来依山抱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中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有的苗家中堂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郎德上寨,村上的小路全以鹅卵石铺设,寨中满是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吊脚楼上装有“美人靠”供来客休息。“美人靠”平时又是姑娘们刺绣的好地方。
虽然西江苗寨的游人如织,但当地苗人生活并没有被外界陌生客人的造访而发生太多改变。在寨中循着石阶小路往深处寻幽,行至半山腰,你可以壮着胆子想进入吊脚楼里探个究竟,堂屋外设有“美人靠”将是最好的休憩之地…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雷山县西江镇,离贵阳约200公里。这里有1250多户,5600多人,依山而建的村寨相连成片,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苗寨,也有千户苗寨之称。

西江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与其说这是个村寨,不如说是一片森林,一片由吊脚木楼组成的树林,自山顶直铺到山脚。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宛如玉带穿寨而过,一座座“风雨桥”横跨于河上,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四面群山环抱,重峦叠嶂,云雾萦绕宛如一幅天然水墨画卷。一湾碧水穿流而过,美丽的弧线将寨子一分为二。依山而建的吊脚楼从江边的山脚下一直延伸到山顶,远看屋顶层层相叠,鳞次栉比,连绵成片的红彤彤板壁,在阳光照射下,折映出微红的温暖色,蔚为壮观。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蜿蜒的山路尽头,隐约传来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

西江苗寨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尽管汉语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土著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至今。
歌舞是苗家人讲述昨天、表达情感的形式。苗家人热情中带着一丝羞涩,腼腆下又隐藏着豪情,这就是大山中苗家人的本质,热情淳朴友善,米酒是他们的待客之道。依山而建的吊脚楼代表着苗族的杆栏文化。苗家少女身上色彩斑斓、巧夺天工的盛装是苗家人“穿在身上的历史”。每当节庆日或苗年苗民们都要穿着盛装,聚集在村中“广场”———用青色鹅卵石镶嵌成铜鼓面纹饰的铜鼓坪上,对飞歌、奏芦笙、振响铃,边跳边唱,热闹非凡,这个时候可以感受西江苗女们芦笙高昂、婀娜多姿的舞姿;欣赏到村民们表演的丰收舞、敬酒舞、盛装苗舞、芦笙舞、锦鸡舞等独具特色的节目。大家围坐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大块的吃肉,大碗的喝酒。此时你会觉得生活是简单的,快乐的,肆意的,自在的。

西江苗寨
据传,“美人靠”是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的靠椅的雅称。徽州古民宅往往将楼上作为日常的主要憩息和活动的场所。古代闺中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寂寞时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

美人靠”也叫“飞来椅”、“吴王靠”,学名“鹅颈椅”,是一种下设条凳,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故名。其优雅曼妙的曲线设合乎人体轮廓,靠坐着十分舒适。通常建于回廊或亭阁围槛的临水一侧,除休憩之外,更兼得凌波倒影之趣。传说中,美人靠乃春秋时吴王夫差专为西施所设,此虽无以确证,但我们却相信,在它逐渐盛行的历程中,纠缠了诸多美丽的哀愁。古时,妇女,尤其贵族阶层的妇女皆深闺居处,抛头露面是不被允许的,活动场所与精神世界都极为有限。百无聊赖之际,她们只得妆楼瞭望、凭栏寄意。西楼的月缺了又圆,却没有心上人的归期。更何况,韶光易逝、花开不再的慵懒闲愁轻易就涨满了胸臆。那些美人靠,曾印下多少蹙眉凝眸、引颈顾盼的寂寞身影?君不见,唐代之后的诗词歌赋里,“朱栏倚遍黄昏后”的闺怨是怎样被一遍遍地咏唱?当然,倚栏举目、肠断天涯也并非女子的专利,“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大抵,有心事的人都偏爱那一道曲栏。
吊脚楼演绎的浓郁苗家风情

 
苗寨内依山势等高线建造的吊脚楼。吊脚楼建在平缓地带,建房时需平整好地基,在每根木柱下放好柱石。现在底层大都是钢筋水泥的墙体,整房框架直接立于混凝土的墙上。木框架结构完成后,再上梁盖瓦,最后以木板围四面墙壁和内部分隔。当地人说:“只要石础垫好,房架不变形,房顶不漏,杉木又耐腐烂、不易被虫蚀,住几百年没问题。”

吊脚楼的“美人靠”挂满了金灿灿的玉米。平时家人在这里休息、闲眺,妇女在这里梳妆、织布做活,因此称“美人靠”。“美人靠”是苗家的窗口,每到秋收,便挂上一排排黄澄澄的玉米、成串的干红辣椒,与古老的民居辉映着。晴天,会晾着新洗的衣服,不少“美人靠”上还挂着鸟笼子。

贵州雷山县新桥村苗寨。

新桥村苗寨的寨门与晒场

雷山大塘村有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水上粮仓”。三面山坡上是吊脚楼,环抱的凹地是块不规则的池塘,有足球场那么大,水中立着30多个粮仓,堪称“水上粮仓群”,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水上粮仓既防鼠又自然调节温度、湿度,以利水稻常年保存。建造时在水上立4根木柱,下面垫石头,四壁立木板成正方体或长方体。仓顶有的盖以杉树皮,有的已换上了青瓦和水泥瓦。
苗族聚居的黔东南地区处于云贵高原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盆地的过渡地段,峰峦连绵,沟壑遍布,地形地貌奇异复杂。自秦汉时起,苗族祖先就在雷山县西江镇一带生息,如今这里被称为“千户苗寨”,是我国最大的苗寨。2005年已有1285户,5248口人,他们依然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人们能歌善舞,几支芦笙、十几个人就是一台戏。千户苗寨,清一色纯杉木结构,有曲栏回廊的吊脚楼、吊脚半边楼和半边楼。那唐代发型、宋时服饰,明清建筑所浓缩的农耕文明,更增添了古老、浓郁的民族色彩。
苗寨美人靠遇到了麻烦
在贵州高原苗岭山区行走,只要看到吊脚楼上安装有美人靠,那一定是苗族民居无疑。美人靠,又称“吴王靠”、“飞来椅”,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乍一听这名词,很容易让人想起江浙一带的园林建筑。殊不知,苗岭山区也有美人靠,苗族村民称为“豆安息”,其实就是安装在建筑物上当靠背用的弯曲形栏杆。由于苗族村民多在依山傍水的山间河谷地带安家落户,其住房也多是背山面水面立,故在美人靠上凭栏远眺,总能饱览赏心悦目的山区景色。
苗岭山区的苗族民居多是清一色的木结构吊脚楼。这种房子,架构凌空,虚实结合,飘逸轻盈,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前方檐柱,高低错落悬吊在斜坡上,吊脚楼因以得名。底层多用于圈养家畜、家禽,堆放柴草、放置农具和贮存肥料。第二层是全家人活动的中心,虚实结合:前半部悬空,后半部实地,因此又被称为半边楼。第三层一般存放杂物,大户人家也用一两间作客房或女儿卧室。有的在吊脚楼外搭架木板作晒台,既可晾晒谷物,夜间又可赏月,热天还可纳凉。
吊脚木楼,全系榫卯衔接。一栋房子的柱子、屋梁、穿枋等有上千个榫眼,木匠不用图纸,仅凭墨斗、斧头、凿子、锯子和成竹在胸的方案,便能柱柱相连、梁梁相扣、枋枋相接,使一栋栋三层木楼巍然屹立于斜坡陡坎上。吊脚楼的造型,从宏观上看,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有机组合,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从而奠定了长方形结构的基础,然后逐个延展,组合成整个屋架。屋面由于排水需要,两面或多面倒水,这就确定最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从横向观看,房屋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由一个三棱体和两个长方体组成。这样的建构,除了结构上的稳定得到保障之外,在艺术上也有端庄稳重的感觉。
苗寨美人靠安装在吊脚楼二楼堂屋外廊上,便于家人在此小憩和向外眺望。而安徽、江苏、浙江一带汉族民居的美人靠,则安装在天井内的走马转角楼上,且靠背全封闭,外来人员从下往上看,只能看见窗户而看不见人面。居住在闺楼上的姑娘想观察楼下动静,须借助楼上密密麻麻的窗户雕刻。那采光不佳的窗户雕刻,其作用大概相当于毛玻璃、太阳膜,是用来遮盖姑娘脸面的。古代汉族姑娘“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苗族姑娘不但要出门,而且要多与外界交往。苗族文化不封闭,民居建筑也不封闭。美人靠的楼下是通道,每当行人过此,不论认识与否,楼上楼下,总要打个招呼,遇到生人还格外热情,这是苗家的规矩。婚姻制度的不同,造成同样是美人靠,却安装在不同的部位,使用不同的工艺,发挥不同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人靠的主要功能是充当姑娘们的开放式绣花房。苗族谚语说:“姑娘不绣花,找不到婆家。”苗族服装经久不衰,与特殊风俗、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青年人在恋爱婚姻中常用鞋垫、花带、荷包、背袋等等,作为勤劳、智慧、富有的象征,爱慕、思恋、忠诚的信物。结婚礼服更为讲究,新娘子将从小在先辈指导下精心制作的结婚服装统统穿出来,认为越多越勤劳,越勤劳越富有,越富有越美丽。服装数量的多少,制作工艺的优劣,被视为衡量新娘智商的尺度,步入人生的“文凭”。
吊脚楼的起居室,实为位于美人靠与堂屋之间的“吞口”,此处正好可以摆下一架织布机。从前,家家户户男耕女织,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地方。凡是登上苗寨吊脚楼的观众游客,都会轻易发现,美人靠两端的檐柱上,挂有镜子,插有梳子,其实,这里就是苗族妇女的开放式梳妆台。姑娘们常爱坐在宽敞明亮的美人靠上做针线,织花边。三三两两,梳着唐宋时代发型、头戴耀眼饰物的苗族村姑,哼着小调,坐在美人靠上绣花,是苗岭山区的特有景致。
美人靠上方屋檐下,挂有鸟笼、鱼网、辣椒、苞谷、高粱、小米、红薯藤等农家常见之物,可称之为苗族村民的开放式仓库。其中鸟笼、渔具特别醒目。苗族村民喂鸟,重在用以鸣叫。黎明时分,“啾啾”鸟声不绝于耳,与林间鸟儿竞相对唱,宣告新一天的到来,这是苗寨最为新鲜、迷人的时光。吊脚楼上的渔具,种类繁多,一应俱全,大凡包括鱼网、鱼罾、鱼兜、鱼罩、鱼叉、鱼夹、鱼篓等等。凭借这些捕鱼工具,村民无论何时下水,都不会空手而归。
苗寨吊脚楼上的美人靠,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内涵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当备加珍惜,好生保护,发挥作用,使其成为苗寨建筑的重要标志乃至于“文化名片”。然而,有些村民外出打工,发现城里人多爱“封阳台”,于是赚钱回家后便用铝合金玻璃窗将吊脚楼上的美人靠严严实实地“罩”起来。在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前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上寨古建筑群的途中,举目皆是用铝合金玻璃窗封美人靠的苗族吊脚楼民居。受其影响,郎德上寨有几户人家也将吊脚楼上的美人靠用玻璃罩了起来。至于在吊脚楼上铺设地板砖,已不止一两家了。这样消灭城乡差别,实在令人担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