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富红酒368:富士康的管理学 鸿海危机的六堂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18:52:16

富士康的管理学 鸿海危机的六堂课

2011/06/01 00:00  本文由台湾特别提供。

  过去,军事化管理是台商成功引擎之一,如今却成为经营的最大挑战。台商必须重新思索,鸿海危机事件中隐藏的管理迷思,才能突破现有危机。

  2010年以来13个接连自杀的富士康员工,传达出一个令人深思的讯号:台商管理的基本假设,已经受到严重挑战。

  同样的管理方式,10年前,可以让富士康工人跻身有房有车的“小资阶级”,现在却让新一代大陆工人痛苦得跳楼,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大陆工人的工作目标,已经改变了,”中央大学EMBACEO林文政观察,他们要的,不再只是一个能赚钱,却冷冰冰的“冷酷工厂”,“他们要的是更人性化的管理,”林文政说,“他们已经用生命投下了一票。”

  “能靠严格纪律,要求大陆工人执行单调工作的时代,即将结束,”元智大学讲座教授许士军分析。采访过冲扌,从心理学者到人资专家,都不只一次的提出这个观点。

  以前台湾企业赖以高成长的假设,未来却会是成长的绊脚石,最核心的关键是,企业该如何重新定位员工,才能再次激发大陆员工的潜力,创造成长?该继续相信用棍子和胡萝卜激励员工,还是看见大陆员工的心理需求,把工作的控制权还给工人?

  这是一堂昂贵的企管课,也是鸿海集团和台商共同面对的问题,从这次事件里,我们找到六个值得台商深入思考的管理迷思。

第一课:薪水越高产值越高?身心灵平衡的环境,更能激励人心

  过去鸿海集团对人性的基本假设是,只要给更多的钱,员工就会愿意更努力的工作。鸿海给员工比同业更高的薪水,但却限制员工的社会互动,郭台铭相信,工作时间长一点,员工比较不会胡思乱想。

  于是,工人变成执行SOP(标准作业流程)的机器,逾四十万名深圳富士康员工离乡背井,住在3平方公里范围里,每天工作12小时,同寝室没有同乡的人。

  在生产线上,同事大多互不相识,禁止交谈,点焊必须在规定祷祀数内完成。其间,不时会有干部设下测试陷阱,如果中计,就要扣绩效、被处罚。如此精密的控制,还是无法阻止员工“胡思乱想”,甚至自杀。
  因为,金钱的背后,工人们付出的是不自由、紧张和长期被孤立的心理压力。根据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祷禧着《自杀论》 (Le Suicide),贫穷或有钱,并不是决定人是否会自杀的主要原因,他发现,自杀的高危险群,是突然失去自己坚信的价值,无所适从的人。

  这正可以用来解释富士康内部的连续自杀现象。这些自杀者多半是刚进厂的年轻人,有些人在遗书里表示,“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从,”他们原本抱着致富祷炖梦来到工厂,希望像十年前的工人一样翻身。然而,按照现实大陆的物价,他们工作十几年都不见得能买车、买房。

  环境改变,过去刺激绩效的军事化管理方法却未变,双重压力夹击,令这些年轻人顿失目标,陷入茫然,跳楼就成了解脱的选择。

  台大工商管理学系教授陆余分析,不管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目标的无望感,和严重受挫的低自尊,是引发自杀的主要原因。陆余是唯一在大陆土生土长、在台大任教的教授,她说,现在大陆工人要的,是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和公司的归属感,“机械式的管理有其极限。”

  艺珂总经理陈玉芬分析,现在西方已在提倡“健康公司”的概念,公司必须追求“身、心、灵”平衡,身指的是工作环境,心是指员工关系,灵则是未来希望,顾及这些方面,对员工的激励效益更高。

第二课:股东比员工更重要?能顾及利害关系人,才能永续经营

  另一个难题是,股东重要,还是员工重要?应把大部分资源投注在未来的成长上,还是放慢脚步,多考虑员工的立场?

  郭台铭的选择,一直是全力为成长冲刺,鸿海集团每年成长的目标,就是30%,没人敢对这个目标说不,一旦这个循环停止,也没人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郭台铭用高薪与高成长双轴,解决过冲扌的问题。因为快速成长,资本市场仍把营业额两兆元的鸿海列为“高成长股”,愿意给鸿海高股价,鸿海也有更多钱可以分给员工,让员工忍受更高的压力。

  不过,郭台铭也曾认知,招数有时而穷,郭语录有一句,“做生意就跟‘滚雪球’一般,会越滚越大,哪天滚不出来,就变成它滚混。”

  这回,压力滚到郭台铭身上,富士康跳楼事件,显示员工与公司的冲突性升高,“这已经是员工生命权,和公司获利间取舍的问题,”林文政说。若不面对,将影响公司的永续经营。在工运历史上,工人破坏机器、暴动的例子,并不稀奇。

  过去,股东第一,是欧美企业信奉的天条,但是在恩能(Enron)及世界通讯(WorldCom)的会计丑闻、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引发的金融海啸后,所有人开始思考,这些公司虽然都替股东赚了大钱,却过度牺牲其他人的利益,导致公司无法永续经营。在欧美,公司的经营观点已经从股东至上主义(stockholder approach)转向到利害关系人主义(stakeholder approach),要兼顾所有的利害关系人(包括员工、供应商、投资人等),公司才能永续经营。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把企业视为一个“社会机构”,他向来不赞成把人视为机器,更不赞同把经济简化到只剩金钱。他曾疾呼,不该把员工视为资产负债表中的成本,而要把他们看作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透过管理技术提升,增加员工的生产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许士军比喻,这个改变,是重要的典范转移,“就像用弓箭打仗,遇到带枪的人,无论弓箭用得再怎么纯熟,都是输,”同样的道理,面对中国工人的改变,如果只是把强调纪律的管理技术再改良,忽视员工的其他需求,绝不可能在下一阶段竞争中胜出,“除非混迁到其他更穷,能接受混严格纪律的地方,”许士军说。否则未来做决定时,就要把员工的需求纳入考虑。

第三课:好员工可完美复制?态度、性格与领导技巧难如法炮制

  郭台铭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从英特尔学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完美复制(Copy Exact)。一个成功的做法,可以复制;一个好的员工,也可以复制。

  这是鸿海的成功核心,每一个工作的职能,都按照过去的经验,定义得十分仔细,一个好的经理,该有哪些能力,该如何训练,一清二楚,员工升级,要通过考试;鸿海集团的成功经验,一路从最高阶传递到最下层的线组长。

  但是鸿海的快速扩张,让管理能量跟不上公司每年3成的成长幅度。有形的技巧、知识可以精确的复制,但无形的态度、性格、领导技巧,却无法如此。就像玩比手画脚,同样一个动作,从第一个人传到最后一个人,领会的意思天差地远。

  另一个问题是,过去造就这些成功经验的外在条件已经改变,鸿海刚到大陆时,工人会在车间大小便,有必要进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但是当新世代工人的挫折忍耐力越来越低时,还能不能继续复制过去的成功经验,其实大有问题。

  1959年,美国管理学者潘罗斯(Edith Penrose)提出的企业成长理论(Penrose effect),已经解释了鸿海目前遇到的问题。这个理论认为,真正限制一家公司的要素,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公司的管理能量。当公司只专注冲刺下一年的成长,无暇提升内部的管理能力,最终将因为管理能力不足,遇到成长的瓶颈或极限。

第四课:人性化管理效率低?能自主控制者,效能与良率反而高

  鸿海的管理模式,建立在一个古老的人性假设上,人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管理学里,也有这样的争论。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教授麦格里哥(Douglas McGregor)在《企业的人性面》(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一书中,提出两种理论,X理论认为人天生不愿工作,必须透过纪律、奖惩,才能让员工动起来,一不小心,员工就会偷懒。Y理论则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会主动配合组织的目标,就像看到公司即将失火,不用命令,员工自动会想办法灭火,减少公司的损失;这可说是心理学家马斯余( Abraham Maslow)1943年提出的心理需求理论的应用。

  鸿海采行X理论,但心理学和制造业的发展案例都证明,人性化的管理不见得会降低效率。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着名的“自主控制”(autonomy control)实验,实验者比较两组工厂里的工人,一组工人完全无法控制生产线的速度,生产线送来一个零件,就组装一个零件;另一组工人前面放了一个按钮,每按一下,生产线才会送来一样零件,工人可以按自己的需要,调配生产速度。

  结果显示,有自主控制的工人,生产效率不输完全被动的工人,因为,能自主控制生产速度后,工人会愿意竞赛,证明自己的效率高。
  在生产设计的理论里,也早已不认为生产线上的工人,只能重复单调的工作,透过工作轮调,训练一个工人的多种能力,更能提高效能和良率。

  丰田式生产就是一例,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把生产流水线,改装成3到5人一组的U型工作站,像打篮球一样,互相补位,合力完成工作。同组员工可以提议改善生产方式,自行调整生产顺序,学习其他人的工作方式,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一辆3万个零件的汽车,丰田的生产线10小时可以组装好,不良率是百万分之七,远比台湾电子业千分之五的水准低。善用员工智慧,兼顾人性和效率,是丰田站上全球车厂之王的关键。

  “没有人喜欢自己只是螺丝钉,工作一成不变,只是听命行事,不知道为何而忙,丰田做的事很简单,就是真正给员工思考的空间,引导出他们的智慧。”丰田生产模式发明人大野耐一在书中留下这段话。

第五课:信任感不影响管理?缺乏信任,老板恐沦为员工提款机

  台干和陆干之间的信任问题,是鸿海累积管理能力的另一个阻碍。

  最早成立的富士康深圳厂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逾40万员工当中,台籍员工只有3000多人,却掌握大部分的资源,深圳厂的40万名员工中,陆籍干部最高只能升上协理。

  这不只是鸿海的问题,林文政回忆,有一次他应邀到大陆和一家台商的高阶主管面谈,30个主管里,有8个是大陆籍,令他惊讶的是,谈到大陆主管的表现,几乎所有的台籍主管都对大陆主管给了负面评价,林文政仔细观察大陆主管的表现,再和人资查核,发现“他们的表现,都相当的优秀,”林文政说。

  “如果混是台籍主管,混会不会把混的管理知识全部都教出去?”一位台商说,不管是怕对方跳槽,还是怕被取代,背景不同造成的信任问题,都变成公司内管理能量累积的阻碍。

  在组织行为学里,曾有一个关于信任的知名实验。实验者在校园里,替“南加大福克斯博士”举行演讲会,邀请医生、心理学家、公司主管参加,尽管演讲者的用辞模糊不清,深奥难懂,所有人还是给予“福克斯博士”非常高的评价,事实上,这个“福克斯博士”只是实验人员精心训练出来的一个演员。

  “信任是沟通的基础”,大陆清华大学出版的《管理沟通》一书中解释,没有信任,原本可靠的资讯也没有沟通的基础。“信任会带来信任(trust brings trust),”陆余观察,由于两岸的过去的特殊背景,很容易把对方污名化,缺乏信任,大陆员工很快也学会只把老板当成提款机。

第六课:加薪能减低离职率?留住人才,先找到员工幸福感来源
  在富士康深圳厂,作业员的流动率在35%以上,今年平均每个月都要招募一万多名员工。平均每3个人,只有两个能撑过1年。但并非每个厂都有高离职率,山西厂就不然。

  差别不是薪水,而是员工的社交生活。在龙华,外地来的员工大多住在单身宿舍里;在山西,大部分员工都是当地人,为了避开对手挖角,鸿海把最重要的模具人才都集中在这里,尽管工作辛苦,但下班之后,员工就可以回家吃饭。林文政观察,这里的人际互动比龙华厂频繁得多,“山西厂附近,有相当多的宾馆,”除了工作,山西厂员工谈恋爱、交朋友的活动比龙华厂员工多。

  “人都有归属感的需求,”陆余分析,被群体认同的归属感,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都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在马克斯的理论里,当人自身的需求被忽视,完全被工作支配时,就开始进入“异化”的过程,在工厂,工人只会重复生产线上的单调动作,慢慢变成自己都不认得的面貌,慢慢变成机器的一部分,甚至忘了自己的梦想、个性,变成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人。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无论给多少钱,都不如让员工回家吃饭,更能降低员工的自杀率。

  总结来说,郭台铭的根本功课是,该不该尊重个别差异?这不只影响鸿海的劳工,也影响鸿海的未来。因为在高速成长的纪律下,鸿海的十个部门,不论属于什么样的产业,前景如何,都被要求动作一致,每年达成3成的成长目标。

  “这妨害各事业部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一位鸿海主管观察,鸿海每个事业群,都是营收上千亿的公司,所处产业不同,管理方法、策略也应不一样。

  郭台铭过去一直相信,只要维持高速成长,管理上的小缺失、集团间的参异,就可以被忽视,这造成各事业群没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管理能量,无法针对自己的特性和需求去配速,导致管理能力严重不足。

  解决方案是,让一个鸿海拆成几个不同的公司,只不过,郭台铭不提,也没人敢拍板。

  这次的跳楼事件,预告一个重要的变局,也指向同一个结论:从今年开始,台商擅长的劳力密集生产模式,将面对更严苛的挑战,成本也将更高,光给钱,已经无法解决大陆员工日益升高的生活压力,必须能跳出旧有的管理迷思,才能突破管理能量不足的限制,面对不再有廉价大陆劳动力的新世界。(制作人:张毅君 撰文:林宏达,《商業周刊》)

【小资料】股东、员工谁重要?──公司经营两派观点

股东至上主义(Stockholder Approach)
着重:利润
企业伦理:公司仅对股东负责
主张:为求利润,让资源运用效率极大化,就等于尽了社会责任
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Milton Friedman

利害关系人主义(Stakeholder Approach)
着重:社会责任
企业伦理:公司应对股东、员工、供应商乃至于社会大众等所有利害关系人负责
主张:公司经营影响面甚广,须调和、平衡不同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代表人物:美国企管学者Edward Freeman

资料来源:《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

哪一种管理最有效?──员工管理两大理论

X理论
对人性假设:人会好逸恶劳、工作越少越好
对员工行为假设:对集体目标漠不关心,对工作缺乏进取心、不爱变革
管理方针:恩威并施,一方面用制度强迫、处罚,另一方面用金钱报酬换取员工效力和服从

Y理论
对人性假设:人类不会天生遛厌工作愿为集体目标努力,希望在工作上发挥才智
对员工行为假设:激发员工积极参与管理和决策,担负更多责任、并满足
管理方针:自我实现的需要

资料来源:《企业的人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