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失望叫什么: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22:54:05

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选择

发布时间:2006-04-14 点击:2138 作者: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陈佑清 来源:汉博网站

  摘要:学习方式具有自己特殊的定位。学习方式因学习目标的多面性、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性而具有多样性,每一种学习方式都具有自身特定的功能价值和适用范围。学习方式的变革不应是简单地放弃接受性学习,只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而应确立学习方式多样性的观念,并依据发展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灵活地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关键词 学习方式 多样性 选择

  学习方式变革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方式具有自己特定的规定性,同时学习方式又是多样的.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与作用。学习方式变革不应是简单放弃某种学习方式(如接受性学习)或固定使用某几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应确立学习方式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观念。

  一、学习方式的定位

  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作用于一定的学习内容而促进自身身心发展的活动。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运用的作用于学习内容的学习活动的类型和方式。学习方式是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综合确定的,因此,特定的学习方式总是与特定的学习目标(发展目标)、特定的学习内容和特定的学习者相适应的。

  在众多的学习问题中.学习方式具有自己特殊的定位。学习方式与学习原则、学习方法策略、学习风格等研究的问题是不同的。

  学习方式与学习原则。在我国的教育学教科书中,只有教学原则(实际上主要是讲教师教的原则)的概念.而尚未确立学习原则的概念。其实,学习原则在学习理论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学习的类型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有效的学习中,总有一些共性的规律存在。那些在任何学习者的任何学习中都不能突破的东西,就是学习原则。学习原则体现了学习的基本规律.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学习者的主体性、学习的建构性、学习的个性等,是有效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比如,学习的主体性是典型的学习原则,有效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动、积极、自主地支配和调控自己学习的过程。不存在这样的学习,学习者是被动的,但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原则的差异表现在,学习原则是相对稳定的.是任何学习方式都必须遵循和贯彻的,比如学习的主体性原则,是接受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具体的学习方式都应体现和遵循的。而学习方式则是多样可变的,它因学习任务或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者的特征而有所不同。“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与“自主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将自主性学习当作一种学习原则,后者则将之当作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显然是不恰当的。

  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方法。学习策略方法是较学习方式为更下位和具体的学习问题。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E1]一种学习方式通常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或策略去实现或体现。比如,接受性学习方式,就可用听讲、观察、模仿等不同的方法去体现;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习者可以用实验、调查、文献查阅、与他人一起研讨等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2]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某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偏好采用某些学习方式,则这些学习方式构成为该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因此,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的差异在于,学习风格是一种体现了学习者个性特点的经常被学习者采用的学习方式.学习风格不仅仅是表现于外的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学习者个性或人格特征。

  因此.学习方式与学习原则、学习的方法策略、学习风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影响学习方式多样性的变量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者的特点等,这些变量本身又是由多个因子构成的。学习目标包括身心素质的各个侧面.如情感、态度、价值观、言语信息、智慧技能、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创造力等等;学习内容从学科来讲有语文、数学、实验科学等,从知识的形态看有陈述性的知识、程序性的知识和策略性的知识,从信息加工的方式来讲有分析理解的内容(认知性的内容)、整体感悟的内容(体验性内容),等等;学习者的特点是由其年龄特征、已有知识实验、认知方式、学习的倾向性等决定的。从学习目标的多面性、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以及学习者特点的个别差异性来看.学习方式必然是多样化的。因为每一种特定的学习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或目标指向性,且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者.没有一种学习方式能适用于所有的学习目标、全部的学习内容和每一个学习者。比如,接受性学习从学习目标来看一般比较适用于言语信息的掌握.从学习内容来看适用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从学习者的特点来看比较适宜于已有一定相关知识经验的学生。而探究性学习对于单纯掌握知识来讲就不是最适宜的学习方式.它主要适合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或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可以从很多维度去划分学习方式的类型。我们在此主要从某种学习方式所采取的学习活动类型和学习活动方式这两个纬度去划分学习方式的类型。学习活动类型可以从学习活动对象的形态及所使用的媒介的不同来区分,主要有:
  (1)符号性学习活动。
  此类学习活动以文字符号作为对象和媒介,如听讲、阅读、书面作业、答问等。
  (2)感知性学习活动。
  此类活动以对实际事物及其模型、形象的感知为特征。如观察、参观、调查等。
  (3)动作性学习活动。
  此类学习活动以对实际事物的操作或身体器官动作为对象。如实验、实习、制作、游戏、音乐、绘画、舞蹈、体育活动等。
  (4)交往性学习活动。
  此类学习活动以他人为活动对象.如对话、交流、讨论等。

  上述四类学习活动可以相互包含或综合,成为综合性学习活动。如符号性的活动可以包含在感知活动、动作活动、交往活动之中,感知活动又可以包含在动作活动和交往活动之中。学习活动的方式可以从如下的不同侧面去观察:
  (1)学习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个体性— — 群体性)。学习活动既可能是个体独自进行的,也可能是与他人合作一起展开的。
  (2)学习活动的探索性(接受性— — 探究性)。从学习活动的探索性来看,学习既可能是对问题结论的直接接受,也可能是通过对问题展开探究、经历探究的过程而获得结论。
  (3)学习者的独立性(自主性— — 他控性)。学习的过程既可能是由学习者独立支配的,也可能是在他人的支配下展开的。
  (4)学习者对信息的加工方式(分析理解式— — 整体感悟式)。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可以采用分析理解式或整体感悟式,形式逻辑思维或形象思维等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
  (5)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已有心理结构的联系(机械性— — 有意义性)。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已有心理结构是否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来看,学习既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学习活动类型与方式是分别从纵、横两个纬度对学习方式进行分类。具体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这两种纬度交叉组合的结果:

 

  上述学习方式的分类意在说明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学习方式远远不止3种,按照这种分类,存在48种学习方式,实际存在的学习方式肯定还不止这些。对待这种分类,我们不应将之凝固化.而应将之看作是一种划分学习方式类别的举例。随着我们所选择的观察角度的变化,得出的划分结果也就不同。

  三、学习方式的选择

  学习方式的选择是基于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而提出的问题。正是因为学习方式是多样的,所以要研究学习方式的选择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比较普追地存在不依据发展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简单套用某一种学习方式或固定地使用某几种学习方式的问题。比如,在过去的教学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学校教育中最为盛行的学习方式:而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不少人又简单地以为,接受性学习是陈旧过时的.教学中存在不区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者的特点而机械地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状况。实际上,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价值,同时也都有其局限性,不同的学习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对待学习方式,我们应该确立一种多样性和灵活选择的观念。

  应该如何选择学习方式呢?选择学习方式要综合地考虑学习的任务或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以及不同学习方式所具有的特殊的功能价值。

  1、发展目标。实现不同的发展目标要求学习者以不同的方式学习,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好以感悟、体验的方式学习,言语信息或陈述性知识可以用符号性的、接受性方式学习,实践能力最适宜于用做中学的方式学习.而创新能力则以探究性的方式学习为最有效,等等。

  2、学习内容。学习是以一定的内容为对象的,而不同的内容要求学习者以不同的方式学习。比如语文学习一般以整体感悟和积累的方式为佳;数学的内容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要特征,因此宣于用分析或形式逻辑思维的方式学习: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科学的学习中,感知性学习(如观察)及动作性学习(如实验)是很重要的。

  3、学习者的特点。学习是学习者以自己已有身心结构为基础,能动地作用于学习对象的过程,因此,不仅学习目标和内容影响学习方式。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已有知识经验、学习倾向、习惯的认知方式等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小学生一般以动作性的学习和感知性学习为主,纯粹符号性或抽象性的学习对于小学生不太适宜;相反,对于高中生或大学生而言.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感知和动作性的学习方式.而要更多地使用符号性学习方式。

  具体在选择学习方式时,就要综合分析和评估发展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的要求,而不只是根据某一种因素确定学习方式。由于某种学习方式是根据特定的发展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综合确定的,因此,学习方式具有特定的适应性,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自己特点的功能价值和使用范围。

  学习方式的选择还要考虑不同学习方式的组合问题。在某一学习中,通常并不是使用单一的学习方式,而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以及每一种学习方式的特定功能.将多种学习方式组合起来。因为,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学习者通常要追求实现多个方面的目标,如认知的、情感的、价值取向的、动作技能的目标等等,不同的发展目标往往要求以不同的方式去实现。另外,学习任务通常也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包含着要用不同方式学习的内容。比如,在语文学习中,对生字生词,要用练习和训练的方式学习;对文学作品的中心主题,要用一定的分析理解的方式把握;对作品的情感、价值取向则要用感悟和体验的方式去了解。

  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中,应该正确理解学习方式的变革问题。我们认为,由于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而每一种学习方式又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和局限性.因此,对待学习方式不能脱离发展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简单地否定或片面突出某种学习方式。当前在我国,理解学习方式的变革,首先应正确看待接受性学习方式。过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于.在教学目标上片面突出学生掌握系统、牢固的书本知识.淡化了学生身心其它方面素质的发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师的主体作用,严重轻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激发和调动,因此在教学中,基本上主要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并且是运用被动接受式的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本身并不必然就是被动性的)。这里反映出来的问题首先不应是接受性学习方式本身的问题.而是过去的教学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严重的偏颇。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从教学的价值取向来讲,我们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系统知识,也要发展态度、情感、价值观。还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新的教学所采取的学习方式要适应新的教学目标追求,即要采用能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的学习方式.如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做中学,其中也包括仍然要使用接受性学习方式。因为。接受性学习也是能够体现学习主体性原则的一种学习方式.并且对于系统的知识掌握来讲.接受性学习方式毕竟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其它学习方式不能替代的。

  其次。要全面认识新的学习方式。现在流行一种片面的宣传,认为新的学习方式只有三种,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实,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自主学习不应仅仅被理解为是一种学习方式,它应是所有的学习方式都应贯彻和体现的最重要的学习原则。全面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是新的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将自主学习看作是一种学习方式,实际上会降低自主学习的意义。因为,仅仅将自主学习看作是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并列的一种学习方式,就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在选用其它学习方式而未选用自主方式学习时.就可能放弃甚至背离自主性学习的要求。同时.将新的学习方式理解为只有三种,会重新将学习方式凝固和僵化,使得人们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好像学习方式只有三种。实际上,新的课程改革还非常重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这是很多人没注意到的。我们今天之所以要突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做中学这几种学习方式,主要是因为我国今天的教育要突出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来讲,探究性学习确实是最值得提倡的.而做中学是促进学习实践能力发展最为有效的方式。但是,我们的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不是仅仅追求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我们还是要追求学生的知识、态度、价值观、品德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以及学习者身心特点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要灵活地根据不同的目标、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固定地使用某一种或几种学习方式。因此,改革学习方式,应该更多地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3]而不是简单地放弃使用接受性学习方式,仅仅运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
[2]谭顶良.学习风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2.
[3]孔企平.论学习方式的转变[A].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o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