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特征是什么:长春老建筑物语—长春取引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00:35:55

长春老建筑物语—长春取引所

     长春取引所,位于东广场西南角(现热融商贸中心处),建成于1919年11月。设计者为关东都督府民政部的松室重光,建设单位为清水组。所谓“取引所”,就是交易所的意思。1913年,日本关东厅首先在大连设立大连取引所,并下设钱钞取引所、粮谷取引所和五品取引所等三个交易市场。随后在满铁附属地沿线陆续设立用类机构,而长春取引所便是其一,业务以粮谷交易为主。这所建筑之所以落地东广场,跟满铁附属地的规划有关,当初,这里的北部和穿过东桥洞后的广大区域都是粮栈用地。

 



        长春取引所的建筑是欧式建筑,整栋建筑精巧而不失大气,相比于同期满铁在长春的其他建筑来说,可以称之为最漂亮的建筑之一。其外观造型精美华丽,主体两层,半地下一层,典型的对称结构设计。门前楼梯、大门及门上的装饰精巧别致;立面设计凸凹有序;楼顶的塔楼有带有一丝“帝冠”的味道……远远望去,明显感觉到设计师的良苦用心。



        交易所,是近现代商品经济的产物,要把它说清足可以写上几大篇。通俗点说,就是买卖有价证券、期货商品、交易外汇等非现货的地方,与现货商品交易最大的不同,用不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再用大家现在熟悉的话说,就是炒股票、玩期货、倒外汇、蹭债券的地方,只不过按交易对象的不同,分为股票市场、商品期货市场、证券期货市场等等。现在在中国,股票市场跟期货市场的最大差别是能不能进行“信用抵押交易(只付一定的保证金即可交易)”。也正因为这种“保证金”交易的方式,其大起大落的盈亏,常把人弄得大悲大喜、心惊胆战的,看看老糊涂当年的“淘金札记”即可略见一斑……

         日本人当初在大连首先设置取引所(交易所)和精算公司(相当现在的结算公司),并开设的钱钞、粮谷、五品等三个交易市场,这是近现代比较先进的商品交易方式正式进入东北。1920年左右,中国政府受此影响,也在奉天和其他城市开设了同类机构,但规模和管理均不如日本的取引所,而且只进行6个月的商品期货交易,空头交易(信用交易=保证金交易)也比较少。

(这是大连取引所的照片,摘自大连飒飒在中国记忆的贴图,在此致谢!)

 

        1932年“满洲国”成立后,官营的交易所有大连交易所、新京交易所,还有一些民营的大连股份商品交易所、哈尔滨交易所、安东交易所、满州交易所等等,都是进行有价证券和特产品交易的,而在此前各交易所盛行的“钱钞交易”因“满洲国”统一了货币而告萧条。1937年中日开战后,日本跟“满洲国”先后实行农产品跟特产品的“配给制”,事实上商品的“自由交易”原则已经不存。特别是1939年10月,“满洲国”成立了大量的特产专管会社,特产交易实质上已经不可能了,随之这些交易所除了证券交易的部门外纷纷解散,就连大连取引所也撤消了,市场经济的交易所让位于计划经济的配给制……随后,“满洲国”政府以只剩下有价证券交易的奉天满洲交易所为主,整合了安东交易所、哈尔滨交易所等,1940年发布了《有价证券取缔业法(“取缔”约=“管理”)》后,安东取引所等称为分所,实现了“一国一交易所”的目的。

        有意思的是,在1941年后,满洲交易所当时主要交易的是日本股份,日交易额能达到2.5万股。虽然主要参与交易的是日本的证券业者,但中国的从业者力量也不弱,最后甚至逼走了大量的日本从业者,致使证券交易量逐步减少。随着战事的扩大,交易所已经名存实亡了,1942年关闭。

         解放以后,这里长期作为长春市木材公司的办公楼而使用着。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租给一家KTV娱乐场所。当时的KTV是个高档的去处,只有“高档”客人才能得以入内,且大部分是公款消费(那个时代饭店基本也是“公款消费”),成了著名的“高消费”场所。九十年代末,一场大火将这里基本焚毁,随后盖起了热融商贸中心(为什么是这个名,弄不懂)的高楼……

 

(摘自良师益友在中国记忆的贴图,九十年KTV)

 (照片今早照的,谨此谢谢自己!哈哈,转过去一看,牌子也是“北京欢迎尔”了!)


         新老建筑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十多年前大家在建筑上追求的是“高大全”,似乎只有高楼大厦才是城市的标志,转眼再看看老照片当中的老楼,应该让人觉得那么一丝地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