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哪种海参最好:大师之后再无大师:陈寅恪与傅斯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23:28:44

在20世纪初叶成群而来的学术大师中,有些是单打独斗,依靠本身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所怀念;有的除个人辉煌的学术造诣,还留下了制度性的遗业,在学术界维持着长远弥久影响力。前者当以陈寅恪为代表,后者非傅斯年莫属。

令人扼腕的是,随着国共两党干戈相向,这对同学加姻亲关系的旷代天才,被无情地阻隔在海峡两岸遥天对望而不能相聚:一个无声地倒毙在台湾孤岛会议大厅,一个默默死于大陆岭南病榻。

本书叙述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执著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读来感人泪下,怅然叹息。

关 键字: 陈寅恪 大师 傅斯年 历史 清华大学 人文历史 人物 台湾  目录 陈寅恪与傅斯年 文前部分

 

我是1931年冬认识傅先生的。1931年暑假,我考上北京大学,进入史学系。我的堂兄何思源(仙槎)写信给傅先生,请他做我的保证人。他们是五四时期的同学好友,后来又一起在欧洲留学数载。我于一个晚上持信去看他,那时傅先生住在西城内平安里往东不远再往北的一个胡同里,好像是厂桥胡同吧。

  • 序一:独为神州惜大儒(1)
  • 序一:独为神州惜大儒(2)
  • 序一:独为神州惜大儒(3)
  • 序二:在他们彼此忧患的眼睛里(1)
  • 序二:在他们彼此忧患的眼睛里(2)

陈寅恪与傅斯年 第一章:风云际会

1925年,隆冬。

薄雾轻启,天色微明。惨淡的星光下,一个单薄瘦削的中年人携一黄发碧眼的幼儿,悄然离开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暗灰色的公寓,冒着清晨凛冽的寒风,乘车向大街尽头驶去。两天后,二人转乘的汽车穿越卡纳比埃尔街(La Canebiere),很快抵达碧海青天、云飞浪卷的马赛港。中年人提着行李,深吸了一口带有海腥味的空气,健步踏上停泊在港湾的豪华邮轮,身后的幼儿既兴奋又好奇地随即跟进。阵阵汽笛声中,一老一少作别欧洲大陆,穿越波滚浪涌的地中海,向阔别日久的东方故国驶来。

陈寅恪与傅斯年 第二章:江湖多风波

陈寅恪在京期间,除与周豫才、傅斯年等大大小小的各色人物会晤外,还在北京担任过全国经界局局长秘书。这位局长就是后来挟一名叫小凤仙的绝色妓女逃出京城,在云南起兵讨伐袁世凯的蔡锷。后来,陈氏又受湖南省长兼督军谭延闿延聘,至湖南交涉使署任交涉股长一职,同事中有当年留日同学林伯渠等,时林任总务科长。

 

陈寅恪与傅斯年 第三章:南北两校园

 

就在傅斯年欲返国而不知身归何去,心绪如焚,处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之际,曾致信已至清华园的陈寅恪求法问计,陈寅恪自是为之积极活动。1926年11月16日,当清华教务长梅贻琦主动到陈宅商讨聘请中国文学教授时,陈寅恪感到机会来临了,他当即对傅斯年加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