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for speed 20:如何看待9岁儿子因逃课被父亲失手打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10/03 16:29:46

    12月1日深夜,在经历父亲一阵痛打之后,小榄镇北区小学二年级学生小浩(化名)再也没有返回学校上课。直到昨日上午,北区小学几名老师敲开小浩的家门才发现小浩已死亡多时。陈某为何要痛打自己小孩致死?其中又有怎样的隐情?小榄警方以涉嫌过失杀人将陈某刑事拘留,但陈某在派出所内始终一言不发。12月1日深夜12时许,在附近一家工厂上班的陈小姐曾亲眼目睹了陈某殴打儿子的一幕。“拳打脚踢,提起来往地上摔,左边摔了摔右边,一直在地上拖了十几米远,最后提起来直接扔进家里,小孩一直在哭”,陈小姐回忆说,当时的情况十分吓人,“一直打了十几分钟,我真怀疑这孩子不是他亲生的。”陈小姐称,当时她感觉十分恐怖,就拨打110报了警,但直到凌晨两点多警察都没有来。附近一个废品档老板娘也向记者确认了以上情况。(人民网)

    古人尚武,以德为武,认为武术的最高境界是精神征服,而非武力屈服,《孙子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今尚武之事似乎倒被人淡忘了,除了专业运动员外,以武德为基石的尚武精神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渐行渐远了,今人更崇尚“暴力”,甚至认为暴力是解决一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有甚者对施暴力大力推崇,赞誉有嘉,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大约是这些人香港电影看多了,又或者动作电影对其影响殊甚,以至于误认为打打杀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你可能会问我,你到底想要说什么?莫急,我想说的是,国人对于暴力似乎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国人有时候不屑于使用谈判、沟通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更愿意采取暴力极端方式来处理事情,并且给自己的暴力行为冠以各式各样的借口。博主想说的是,暴力只能增加问题的复杂程度与严重性,暴力会带来更多的伤害,以暴力的方式处理问题,不仅不会促进问题的解决,往往还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是国人尽知的民间谚语,可见暴力对国人心灵的渗透。这句谚语不知出自那部典籍,也不知道是那位名人最先道出此语或最先使用此句。总之,它宣传了国人一种近乎精神崇拜的家庭教育方式与社会教育方式。由此衍生的另外一名谚,“不打不成才”。于是,暴力教育在中国从古至今可谓大行其道,只是近些年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进步,暴力教育才逐渐扼制住了前进的步伐。但值得注意的是,暴力教育的观念并非在国人心中完全消除。80年以前出生的人,小时候从未挨过打的人,可能只是少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时许多学校及学校的老师都秉承“不打不成才”的教育观念,更何况家庭。在那个经历“文攻武卫”的年代就更不要说了,社会形态尚且如此,家庭环境岂能不受任何影响?尽管许多人不愿承认曾经有过的被暴力教育的经历,还有一些人则认为暴力教育是一种必要的补充方式,甚至是终极的教育方式,当子女实在无法管教的时候,往往由此产生一种“恨不得打死”的心情。虽然真被打死的孩子只是极少数,至今仍有孩子死在这种暴力教育方式之下,孰之过?所以,“暴力教育”从未真正在国人的教育理念中消失,它只过隐藏于人们心中的某个不易发现的角落,需要的时候它会不经意间跳出来,宣扬它所谓的暴力之美,于是乎会有更多的孩子深受其害。

    正是由于暴力教育方式的根深蒂固,才引发了更多的暴力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比如,发生在文化领域的掌掴阎崇年一事,反对阎崇年的人由于认为自己得不到话语权,干脆以暴力的方式对阎老头加以教育,以正煌煌大汉民族之风。再比如,兰州老人板砖砸车之事,以保卫生命线的名义,对违章车辆大砖拍之,丝毫于宪法法律之不顾,用愤青的精神,以卫道士自处,公然践踏公民财产权利,宣扬暴力教育。还有,父亲将12岁偷东西的女儿捆在床边活活打死,父亲将13岁学习表现不好的儿子绑打两个小时至死,母亲将对不上诗句的女儿打死......再有就是这件事情了,9岁儿子因逃课被父亲失手打死,这些年孩子被意外打死的案件屡见不鲜,这是怎样一种暴力教育的极至?从这个角度来说,掌掴阎崇年者、板砖砸车者、打死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其实都是暴力教育观念下的牺牲品。除此之外,暴力教育并非仅仅体现在武力教育,即打人教育之上,暴力教育还体现在,漫骂、侮辱、嘲弄、冷漠等冷暴力教育之上。“冷暴力”是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它的伤害是在心理的。“冷暴力”与真正的“暴力”,它们可以产生一种叠加效应,让当事人在舔舐身体伤痛的时候,加重心理的痛苦。当一个孩子被殴打、公开侮辱的时候,他或她除了受到身体伤害以外,无助感与恐惧感会占据其心灵,而且在很长的时候内无法消除。“冷暴力”与“暴力”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处世态度。

    教育问题一直是中国家长的“心病”,家长教育孩子,不能简单粗暴。对于这些悲剧专家认为,“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时,并不是出于理性思考。在打骂孩子时,只是将打作为一种情绪的发泄,而并未认真考虑过自己想达到怎么样的教育效果。家长打完了,心里舒坦了,但是对孩子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家长想严格教育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定要防止教育成为自己发泄情绪的方法。家长应该尽量少用“要求”,这样的表达很容易让孩子心里觉得父母在“怀疑他”、“不信任他”,也很容易伤害孩子。其实,父母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多提一些“假设性问题”,如,“假如这样子,该怎么办呢”,让孩子自己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达到家长想要的目的。

    这种案件的出现,通常是父母情绪失控造成的。以暴力的方式处理问题,不论问题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不妥当的。以暴力方式处理问题,更可以说明当事人的懦弱与无知,内心的恐惧与不安,暴力往往是人们内在虚弱的外在表现,它所表现出来的恰恰不是施暴者的强悍。但愿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可是这样的事情一定还会发生,不论你愿不愿意看到,因为我们的观念还没有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