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粒四日游:让孩子直面挫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10/03 15:06:59
让孩子直面挫折


   我们可能给了孩子良好的受教育机会;我们可能给了孩子优裕的物质保障;我们可能给了孩子这样那样的期望或者说压力,惟独,我们欠缺了一点,没有培养出孩子健全的人格,没有培养出孩子健康的心灵,没有培养出孩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培养出孩子经受挫折、面对困境的能力。
我们给了孩子什么
   儿童节又将来临,毋庸置疑,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为了“望子成龙”或者“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教育的投入之大,希望孩子成材的迫切心理,几乎是每个家长的通例。
   那么,我们到底给了孩子什么?现在有公开报道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越来越多。是什么样的压力,致使如此年轻的生命,不堪重压? 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是我们的社幷会出了问题?还是孩子们的心理出了问题?
   曾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发现,长期受过重的学习压力的学生,一旦有可能摆脱书本控制时,连课外书也懒得碰一下,厌恶的情绪使其思维的活跃与严密都不复存在。当然,少数天才例外。但是,大多数人的厌倦情绪,不已经证明了应试教育的失败吗?当我们面对日趋增多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恐怕仅仅反省是不够的,这是一种罪过!
统计显示: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其次为早恋(22.7%),父母离异(13.6%)。
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
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
在自杀方式上,选择口服药物的占了绝对多数,达95.5%。
   我们可能给了孩子良好的受教育机会;我们可能给了孩子优裕的物质保障;我们可能给了孩子这样那样的期望或者说压力,惟独,我们欠缺了一点,没有培养出孩子健全的人格,没有培养出孩子健康的心灵,没有培养出孩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培养出孩子经受挫折、面对困境的能力。
我们的孩子太脆弱了。他们承受的负荷可能远非我们能够想象。
                         谁的错?或许,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给了孩子什么?
   天天教育孩子热爱这个热爱那个,却没有教育他们要尊重生命,爱自己。我们以家长的名义,以教育的名义,给孩子施加了很多压力。我们的未来,全在他们身上。希望,以家长的名义,以教育的名义,以社幷会的名义,都来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还他们真正的快乐,让他们真正健康成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孩子们心理素质呈降低趋势引起了专家们的忧虑和反思。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已成为一个亟待社幷会关注的问题。孩子们缺少挫折教育。中科院心研所心理学函大西北辅导中心主任寇觉中说: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而且低龄化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挫折教育还没有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对孩子进行系统教育没有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一些中小学把心理学课当作摆设。建议在学校开设挫折教育课程,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孩子进行适当的体能训练,开展一些具有竞争性的游戏等。面对未来的社幷会,青少年要多参加群体社幷会活动,提高社幷会责任认同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知识,还必须形成较高心理素质,才能立足和适应社幷会。孩子的承受力需从小培养。
   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谢琦说:所有自杀事例,就是说明孩子没有从小进行过很好的挫折教育。艰苦奋斗教育不是以贫富程度界定的,它是一个民族重视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的必然反映。据说,日本有的小学为三年级学生设置了新课,要他们用洗衣板洗衣,用扁担挑水或抬水,用煤炉生火,用石磨磨大豆。许多家长有意识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克服他们输不起的心理障碍,因为家长知道首先能谦让,能合作,能吃亏,然后才能竞争。显然,这种时代需要的挫折教育必须从孩子小时候就重视起来。
   陕西师大教育学院教授史明轩说: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过度娇惯、保护孩子,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惯性的主要根源。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们情感很脆弱,自身承受能力太差,很难接受压力,这种孩子特别容易导致两极分化,要么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要么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现实打击,都会以自杀、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