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恨是哪首歌词:正己律人百箴参考(一) - 倾心如故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10/02 17:34:12

正己律人百箴参考●行己莫如恭,自责莫如厚。——唐·李翱《答朱载言书》

为人处世一定要恭敬,要求自己一定要严格。

●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即使是最愚蠢的人,在指责别人的时候就会显得明智;即使是聪明的人,在原谅自己的时候就会显得糊涂。

●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称赞别人的优点,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察知自己的短处。

●平生只会量人短,何不回头把己量?——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一辈子只会计较别人的缺点,为什么不回头看看自己有什么缺点呢?

●乐言己之长者不知己,乐言人之短者不知人。——明·刘基《郁离子·自瞽自聩》

喜欢讲自己长处的人其实是不了解自己,喜欢讲别人短处的人其实是不了解别人。

●恩若己出,怨将归谁。——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别人得到的恩惠都象自己给予的,那么别人的怨恨该归罪于谁人?

●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己。——《文子·上德》

埋怨别人不如责备自己,求别人不如求自己。

●无求方觉人情厚,克己始知世路宽。——清·陈介祺《联句》

人没有过多欲望时自然会觉得世上充满人情味;能够克制自己时就感到人生道路很宽广。

正己律人百箴参考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唐·林逋《省心录》

用责求别人的态度责求自己,过失就会减少;用宽恕自己的心宽恕别人,交往就会保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事物,我也不愿把它强加在别人身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自己想树立的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想达到的也帮助别人达到。

●己所不欲,岂可嫁祸于人。——《南史·隐逸传》

自己不愿接受,怎能把祸患转嫁给别人。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礼记·中庸》

不愿意别人施加给自己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唐·韩愈《送穷文》

有好处要在众人之后,尽责任要在别人之先。

●舍己从人,最为难事。——宋·朱熹·吕祖谦《近思录》卷五

舍弃自己以跟从他人,这是最难做到的事。

●律己是以服人,量宽是以得人,身先是以率人。——宋·林逋《省心录》

严格要求自己,能服人;宽宏大量,能得人心;自己带头,能率领别人。

●宠利无居人前,德业毋居人后。——明·洪自诚《菜根谭》

在名利上不要处在别人的前头,在道德修养上不要落在别人的后头。

●夺利争名,甘居人后。——明·张岱《自为墓志铭》

对于争名夺利之事,甘心情愿居于别人的后面。

●先人而后己者安,适己而劳者危。——明·方孝孺《倚席铭二首》

先为他人后为自己的人得平安,只顾自己舒适而使别人劳累的人易招祸。

●责己则改短,论人则取长。

责备自己就改正自己的缺点,议论别人就汲取别人的长处。

●自明然后能明人。——宋·陆九渊《陆象山语录》

一个人有自知之明才能够认识别人。

●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用责求别人的心责求自己,宽恕自己之心去宽恕别人,不怕达不到圣贤的地步。

●宁人负我,无负人,此待己之道也。——元·张养浩《牧民忠告》卷下

宁可别人对不起我,我不能对不起别人,这是对待自己的原则。

●念己之短,好人之长,近仁也。——唐·马总《意林·法法》

常常想到自己的短处,喜欢别人的长处,这就接近仁爱了。

●接物见霁月光风,持身则严霜烈日。——宋·刘克庄《刘应龙监察御史制》

待人接物要象雨后明月和初晴的风那样柔和,要求自己要象严寒霜雪和烈日那样严厉。

●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清·张潮《幽梦影》

约束自己最好象秋风一样严肃,处理事情最好象春风一样温和。

●损人即自损也,爱人即自爱也。——清·黄宗羲《宋元学案》

损害别人,就是损害自己;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清·汪琬《送张牖如之任南宁序》

严格要求自己,宽宏地对待别人。

●居心要宽,持身要严。——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心胸要宽广,对己要求要严格。

●能敬之人,时时见得自己不是;不敬之人,时时见得自己是。——清·陈确《书示仲儿》

能恭敬谨慎的人,时时能看见自己的缺点;不恭敬谨慎的人,时时只能看见自己的好。

●言人之恶,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孔子家语》

说别人的坏话,并不能表现自己的好;说别人的过错,并不能表明自己对。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唐·韩愈《原毁》

古时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对待别人则宽容而简约。

●行己莫如恭,自责莫如厚。——唐·李翱《答朱载言书》

为人处世一定要恭敬,要求自己一定要严格。

●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即使是最愚蠢的人,在指责别人的时候就会显得明智;即使是聪明的人,在原谅自己的时候就会显得糊涂。

●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称赞别人的优点,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察知自己的短处。

●平生只会量人短,何不回头把己量?——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一辈子只会计较别人的缺点,为什么不回头看看自己有什么缺点呢?

●乐言己之长者不知己,乐言人之短者不知人。——明·刘基《郁离子·自瞽自聩》

喜欢讲自己长处的人其实是不了解自己,喜欢讲别人短处的人其实是不了解别人。

●恩若己出,怨将归谁。——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别人得到的恩惠都象自己给予的,那么别人的怨恨该归罪于谁人?

●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己。——《文子·上德》

埋怨别人不如责备自己,求别人不如求自己。

●无求方觉人情厚,克己始知世路宽。——清·陈介祺《联句》

人没有过多欲望时自然会觉得世上充满人情味;能够克制自己时就感到人生道路很宽广。

●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以己之拙,而忘人之能。——明·洪自诚《菜根谭·概论》

不要以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作比较;不要因为自己笨拙而妒忌他人的才能。

●人之有善,若己有之。——宋·邓牧《名说》

别人有长处,就好象自己有这些长处一样。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吕氏春秋·先己》

想要超过他人,一定首先要克服自己的缺点;想要批评他人,一定首先要评论自己。

●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汉·马援《诫兄子书》

为别人的忧虑而忧虑,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记住别人的优点,而要忘记别人的过失。

●记人之功,忘人之过。——《汉书·陈汤传》

记住别人的功劳,忘掉别人的过错。

●记人之长,忘人之短。——唐·张九龄《敕渤海王六武艺书》

记住别人的长处,忘掉别人的短处。

●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

君子赞扬别人的优点长处;小人则传布别人的缺点过错。

●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不苟》

推崇别人的美德,宣扬别人的优点,并不算是阿谀奉承。

●以人之长补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汉·刘向《说苑》

以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以别人的渊博弥补自己的浅薄。

·直不辅曲,明不规暗。 ——《国语·晋语八》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资治通鉴》卷四七《汉纪三十九》

·智者见利而思难,暗者见利而忘患。思难而难不至,忘患而患反生。 ——北齐·刘昼《刘子·利害》

·手插鱼篮,避不得腥。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六回

·直不可媚,善不可害。 ——《全唐诗外编》潘存宝《藏剑铭》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主。 ——《庄子·天地》

·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墨子·兼爱上》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唐·韩愈《韩昌黎集·签李翊书》

·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 ——《全唐诗》张继《题严陵钓台》

·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 ——《周书》卷三五《郑孝穆列传》

·功莫美于去恶为善,罪莫大于去善而为恶。 ——汉·贾谊《新书·修正语上》

·治秽养苗,无使莠骄;划荆剪棘,无使涂塞。 ——明·仁孝文皇后《内训·修身章》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明·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多求不如省费。 ——宋·司马光《司马温公集·言招军札子》

·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 ——《庄子·天下》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愿闻己过。求通民情。

·大吏廉洁,小吏则自然效法。苟可因保全一人而废国法乎。

·欲端士习,先清仕习。

·奔陂赴涧晌净净,百里争流似练明。

·一是公,二是廉, 大吏廉洁,小吏则自然效法。

·愿闻己过,求通民恬。

·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

·主辱臣忧,当在外从亡,一饭已经肝胆碎

·凡毫一点,乃吾民利害位关,须念悖出必将悖入

·吏不畏吾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惟廉而后能平,平则公矣。不廉必有所私,私则法废。民无所措手足矣。

·廉洁爱人者厚其禄。

·树风声于天下。

·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亦是私心。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当官期于物不济;凡事求其心所安。

·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

·邪气入内,正色乃衰。

·权衡所以揣轻重,不为捶钩者设也。

·贪污者,必以廉洁者为不是;超竞者,必以恬退者为不是。

·无私无偏,王道荡荡。

·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国耳志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

·公生明,偏生暗。端惠生通。诈伪生塞。

·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故贪鄙在率不在下,教训在政不在民也。

·始官事则不营私家。

·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犹上高陵之巅。堕峻豁之下以求生,必不几矣。

·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宁让而损己,不竞而损人。

·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水镜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

·宁公而贫,不私而富。

·立身贵廉明,待士慕谦让。

·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

·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治国莫先于公。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任天下之大,立心不可不公;守天下之重,持心不可不敬。

·常人所欲在富,君子所贵在德。

·君子成德立行,身殁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道已大修而不能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人而不仁,则道义息。

·人生以行义为贵。

·天下唯公足以服人。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惟正足以服人。

·残月色不改,高贤德常新。

·多识前言畜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

·富润屋,德润身。

·千秋龟鉴示兴亡,仁义从来为国宝。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

·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

·不公不明,其罪不大相远。

·鄙啬之极,必生奢勇。

·衣垢不湔,器缺不补,对人犹有惭色;行垢不湔,德缺不补,对天岂无愧心。

·正心之始,当以己心为严师。

·生刑轻则易犯,是故教民以无耻也;死刑重则难悔,是绝民自新之路也。死刑生刑,轻重不相悬,然后民知所避,而风化可兴矣。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

·子用私道者家必乱,臣用私义者国必危。

·国多私勇者其兵弱,吏多私智者其法乱。

·以私胜公,衰国之政也。

·洁己是心豪。 ——唐《刘禹锡集·浙西李大夫示述梦四十韵》

·清受尘,白取垢,青蝇所污,常在练素。 ——汉·王充《论衡·累害篇》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勉尔含弘,以隆德声。 ——《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左传·襄公十年》

·百姓安则乐生,不安则轻生。 ——《新唐书》卷九八《王·列传》

·顺人者昌,逆人者亡。 ——《后汉书》卷二九《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篇》

·万人所聚,必有公言。 ——《宋史》卷四二二《林勋列传》

·私不乱公,邪不干正。 ——汉·诸葛亮《诸葛亮武侯集·便宜十六策》

·德不进,病在意不诚;意诚则德进矣。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

·宝贵何忻忻,贫贱何戚戚。一为利所驱,至次不得息。

·治民之体,先当治心。

·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反之身则身惧,归之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

·圣人不以一己治天下,而以天下治天下。

·心术不正,则事事不正。

·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

·君子熟于公正,小人熟于私邪。

·财以不蓄为富,官以不显为贵,名以不彰为誉,施以不报为惠。 ——明·钱琦《钱公良测语·淳风》

·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己以恭俭为先。 ——《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家语·始诛》

·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坤》

·天地之性,人为贵。 ——《孝经·圣治》

·天下事先本后末则易成。 ——《明史·齐泰列传》

·公通可以使神明加响,私塞不能令妻子遗心。 ——《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为善为公,心之正也。为恶为私,心之邪也。 ——宋《陆九渊集·赠金溪砌街者》

·无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以天下为心矣。 ——隋·王通《中说·魏相篇》

·愿化功名为道德,毋认富贵为功名。 ——清·王豫《蕉窗日记》卷一

·廉而自忘其廉,则人高其行而服其德。 ——明·薛·《读书录》卷六

·丈夫无苟求,君子有素守。 ——宋·陆游《剑南诗稿·东郊饮村酒大醉后作》

·御马有法矣,御民有道矣。法得则马和而欢,道得则民安而集。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二

·天下之所以平者,政平也;政之所以平者,人平也;人之所以平者,心平也。 ——《子华子·北宫子仕》

·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 ——《荀子?议兵篇》

·居上莫能公道以御物,为下必踵私法以希时。 ——《隋书》卷二《高祖记》

·爱生于公则遍,生于私则偏;生于真则淡而和,生于伪·而乖;生于义则·而切,生于欲则昵而疑。 ——明·李梦阳《空同子·论学上篇》

·内不足者,一言一行,便生得色;内有余者,掀天盖世,视若浮云。 ——明·钱琦《钱公良测语·导儒》

·惟患积德不足于身,不患取资不足于世。 ——宋·胡宏《胡子知言·文王》

·人以品为重,若存一点卑污黩货之心,便非顶天立地汉。 ——《史典·愿体集》

·仁以厚下,俭以足用。 ——《资治通鉴》卷八九《晋记十一》

·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辞不专。 ——《孔子家语·五仪解》

·仁让之教存,廉耻之化行;贫鄙之路塞,嗜欲之情减。 ——晋·傅玄《傅子·重爵禄篇》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清·金缨《格言聊壁》

·心安茅屋稳。 ——明·杨慎《艺林伐山》卷一三

·治其内而不饰其外,求诸己而不假诸人。 ——《晋书》卷五五《夏侯湛列传》

·金入洪炉不厌烦,精真哪计受纤尘。 ——金·元好问《遗山先生集·论诗三十首》

·千金可失,贵在人心。 ——《南齐书》卷三七《到·列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 ——《孔子家语·正论解》

·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 ——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章》

·尔心贵正,正则不敢私。 ——宋《欧阳修全集·三年无改问》

·天下正理不容有二。 ——宋《陆九渊集·与陶赞仲》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庄子·刻意》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宋·苏辙《栾城集·黄州快哉亭记》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荀子·修身篇》

·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 ——《尚书·周书·酒诰》

·同田让畔,同行让趾。 ——《清诗铎》朱经《退让》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三朝名臣言行录》苏轼语

·正直者顺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易行。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

·周旋回护的议论,最害事。 ——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卷三

·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 ——《资治通鉴》卷一四《汉纪六》

·德以修己,教以导人。 ——《新唐书》卷一七八《刘苡列传》

·护体面不如重廉耻,求医药不如养性情。 ——(清)金缨《格言联璧》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则知耻,欲比于下则知足。 ——(晋)傅玄《傅子-仁论篇》

·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 ——《荀子-王制篇》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汉)黄石公《素书-安礼》

·筑城者先厚其基而后求其高,畜民者先厚其业而后求其胆。 ——(汉)桓宽《盐铁论-未通》

·人人好公,由天下太平;从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清)刘鄂《老残游记》第九回

·天下大事,或利于千万世者,不必利于一时;或利于千万人者,不必利于一夫;或利于千万事者,不必利于一二端。 ——(清)魏源《古微堂内集-治篇》

·一公则万事通,一私则万事闭。 ——《袁子正论-论兵》

·士不可一刻忘却耻字。 ——清·王豫《蕉窗日记》卷一

·耻存则心存,耻忘则心忘。 ——宋《陆九渊集·杂说》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尽心章句下》

·王政莫先于安人。 ——《新唐书》卷一O七《傅奕吕才陈子昂列传》

·为政以安民本,不以修饰为先。 ——汉·诸葛亮《诸葛武侯集》

·治国制刑,不隐于亲。 ——《孔子家语·正论解》

·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鉴至明而丑者忘怒。水鉴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 ——《资治通鉴》卷七二《魏纪四》

·流尘集宝鉴,尘昏鉴不昏。 ——宋·司马光《司马温公集·宝鉴贻开叔》

·未得则羡,已得则厌,厌而求新,则为恶无不至矣。 ——宋·司马光《司马温公集·羡厌》

·珠莹则尘埃不能附,性明而情欲不能染。 ——北齐·刘昼《刘子·防欲》

·欲寡则心自诚。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元丰己未》

·饥在惰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汉·黄石公《素书·安礼》

·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 ——《吕氏春秋》卷二二《无义》

·王者以民为基,民以财为本。 ——《汉书》卷八五《谷永杜邺传》

·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襄包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 ——《资治通鉴》卷五六《汉纪四十八》

·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汉·诸葛亮《诸葛武侯集·临终遗表》

·恶不非,则善不兴。 ——唐·马总《意林·中论》

·大道自坦夷,奚必由捷径;君子安固穷,践履守其正。 ——《清诗铎》张琳《励志诗》

·处贫如富,处贱如贵,无勇而威,与世交通,终身无患难。 ——《颜渊》

·水清则见毫毛,心清则见天理。 ——明·薛·《读书录》卷二

·民者,邦之本;财者,民之命。伤其财,则伤其命;伤其民,则伤其本。 ——明·钱琦《钱公良测语·治本》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言路之通塞,国家之治乱系焉。 ——明·郎瑛《七修类稿·黄伯固疏文》

·何人仕帝庭,拔杀指佞草! ——《全唐诗》古之奇《秦人谣》

·天下有正道,邪不可干;以邪干正者,国不治。天下有公议,私不可夺;以邪夺公者,人不服。 ——宋·林逋《省心录》

·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 ——魏·曹植《曹子建集·九咏》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七回

·雪白在本性,云清无俗娱。 ——明《汤显祖诗文集·寄奉学士余公》

·君子受言以达聪明。 ——清·魏源《古微堂内集·治篇》

·治川者决之使导,治民者宣之使言。 ——《吕氏春秋》卷二O《达郁》

·苛政不亲,烦若伤恩。 ——《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

·天下大政,利于国利于民者,必不利于中饱之人。 ——清·魏源《古微堂外集·军储篇》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之年》

·人,只有一个公、私;天下,只有一个邪、正。 ——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卷三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庄子·刻意》

·不求立名声,所贵去瑕疵。 ——唐·王建《王司马集·求友》

·欲淡则心虚,心虚则气清,气清则理明。 ——明·薛《读书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