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现代性:长春老建筑物语—“满洲国”建国大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8 16:04:47

长春老建筑物语—“满洲国”建国大学

     “满洲国”建国大学,位于新京南部的欢喜岭(现长春人民大街与卫星路交汇处西北角,现长春大学处)。该校于1937年2月开始筹建,1938年5月正式落成,属“满洲国”国务院的直辖单位,也是“满洲国”的国立大学和最高学府,其总长(校长)由国务总理大臣张景惠兼任。


    关于这所学校的老建筑,公开的老照片不多。实际上,到1938年的时候,中日已经全面开战,“满洲国”也开始随日本进入战争泥潭,经济上更是日显捉襟见肘。在经过了前五年的快速发展,1938年后,在新京(长春)已经很少再建大型公共建筑了。所以,在这个建国大学内,没建什么值得炫耀的建筑,否则,日本人是不会错过这个炫耀自己“建设成就”的大好机会的。

    当时的建国大学,学制为六年,分为前后两期各三年。在课程设置上,前期的三年相当于预科阶段,基本是高中程度的基础课程,包括自然和人文科学基础、第二语言等,还要进行精神、军事、武道、作业、农事等训练课程;在后期的三年,相当于本科阶段,更倾向于专业课程传授,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的科目。因为学制较长,有充分的机会开设各方面的课程,而它号称的办学目标就是“以民族协和为国是,培养满洲国自己的领导者,共同建设王道乐土”。

    下面这张画是当时宣传“五族协和”著名的一张油画,当时挂在国务院的大厅里。图中的五族少女左起为汉、满、和、朝、蒙,画中谁是中央位置,不用看都知道! 
    建国大学每届招收150人左右,其中日本人75人、中国人50人,其他朝鲜、蒙古、俄国共25人。上面这张照片,就是几位建国大学的俄裔学生,为什么日本人会渲染此形象,是为了说明建大学生名族的多元性吧?!从1938年5月到1945年6月,在8年的时间里,这里共招收了八届1300多学生。因为学制较长,真正毕业的学生只有1943到1945年的三届,其余的只能算“在校生”了。1943年6月,当第一届学生毕业的时候,溥仪亲自到场并为学生们颁发毕业证,以示重视。

 

   

    当时的建大,六年时间全部实行“塾制度”,其实就是将学生按25人一组,在一个“塾”内共同学习和生活。每“塾”都是一个一层的独立建筑,内设寝室、自修室、塾长室、盥洗室、厕所等学习和生活的房间和设施。在每个“塾”内,都设有日本人的塾长,外加一名高年级的“指导学生”,借以控制和管理学生的生活,尤其是掌控其思想状态。当时,刻意安排各民族的学生们混居,意图培养“民族协和”的感情。但后来的实践证明,各民族的学生可以成为个人朋友,但涉及到自己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协和”只能成为一句口号!就连日本的学生也说:“本来深信五族协和,且以为可以简单达成,但满洲的学生不会这样看。在世代相承的土地上,征服者任意掠夺,愤怒和产生误解是当然的。”

    当年能考上建大的,在学业上都是顶尖的年轻人,这里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成为了“满洲国”各部门的骨干。但年轻学生是天然的思想活跃派,尽管日本人的管理和限制很严,但总有那些不甘的中国学生成了“活跃分子”。中国学生对当年日本人的劣行是耳闻目睹的,就算不反感这些,变不了的“二等公民”地位,也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所不易忍受的。于是,在中国学生中间,反满抗日情绪和思想的弥漫、进步书籍的读书会、投奔关内国民党和共产党、直接参加抗日活动等等行为比比皆是。1941年3月共有18位学生因“抗日”而被捕,中间还有一些学生“失踪”,这是令这个培养“满洲国领导人”的学校不能忍受的尴尬,也直接导致了当时学校实际负责的日本副校长的辞职。征服一个国家不难,但要征服一个民族,谈何容易!更何况,在中国的传统上,外来的统治者最后的结果,基本都是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同化掉!

    1945年8月12日,在苏联宣布参战后,建国大学全校紧急集合,校方命令学生分列两边,一边为日本学生、另一边为其他民族学生。日本校长宣布日本学生都要参加“满洲国”保卫战,而其他民族的学生愿意参加者出列,结果无一人走出(我非常想知道这些学生后来怎么样了,但没找到相关的交待)。如果少数学生不出列,那是个人的觉悟问题,而全体拒绝,只能证明“王道乐土”的虚无和教育的失败。日本战败以后,这所学校自然解体了,跟前文的“大同学院”一样,1946年10月,校舍被国民政府收于“国立长春大学”,并在此开设了“长春大学农学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在此创办“长春工业会计统计专门学校”;1954年,国家院系调整,这里改为国家重工业部所属的“长春工业计划经济学校”;1958年下放归属吉林省,改为“长春冶金专科学校”;1960年,吉林工业大学的矿冶系被划转该校,专升本更名为“吉林矿冶学院”;1962年,在调整中又降格为中专的“吉林省工业学校”;文革中校舍被工厂占用,竟然变成厂办“五七技校”;1972年恢复为“吉林省机械工业学校”;1983年,更名为“吉林机电专科学校”;(唉!复杂的过程、难记的名!!)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吉林科技大学、吉林机电专科学校、长春外国语专科学校、长春职业大学等四所学校合并,组建了“长春大学”,诸多的专科终于走上本科之路。


    又是二十多年过去了,这里的大楼起来了,教学和学生质量肯定也提高了许多。除了这个校园之外,在东部的净月潭和西部还有两个校区。在前些年,这个学校最出名的是招收残疾人大学生,诸多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在这里圆了一般过不了体检关的大学梦!也算是积德的善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