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不容易 电视剧:读帖—欣赏书法艺术的门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04:44:41
要走进欣赏书法艺术的国王,读帖是必经之路。古人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正如我们对某一个人的了解,初次见面,认识的仅仅是他的外貌;只有经过长期接触,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其人的本质与灵魂。因此说,读帖是联接欣赏者与书写者心灵的桥梁。
诸葛亮读书有一方法是“观其大略”,鲁迅有与之相似一法是“随便翻翻”。上两法同样适用于读帖。
中国书法在三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真、行、草、隶、篆各体;尚韵、尚法、尚意、尚态、尚质等各时代风貌;王体、颜体、柳体等等各家的体势;有碑学、帖学等等各流派……宛如长江大河,蜿蜒起伏,竞秀争流,奇迹迭出。我们只有下一番循流溯源的功夫,对各时期各流派的作品经常“随便翻翻”,才能了解他们的全貌和各阶段的特殊风貌,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总体上把握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不至于出现将大篆说成小篆、将“二王”说成是“哥俩”的笑话。
在“观其大略”的基础上,还要“深入虎穴”得“虎子”。也即是孙过庭《书谱》说的要“察之者尚精”,窥探其中“深味”。譬如 王羲之的《兰亭序》,通篇有20个“之”字,各有其姿态而不雷同,阅读时应将这20个字认真比较,领悟其变化之妙。同时还要看原作中每个“之”字所在的位置以及与“左邻右舍”的关系,悟出这个“之”字在这里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的道理。一旦悟出这个“理”,再以此“理”去读其他作品,便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无往而不胜”了。
有比较才有鉴别。鲁迅说“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识得硫化铜,一举两得了”。即便都是“真金”,比较一下,也能看出各自的“成色”,提高我们的眼力。如杨凝式《韭花帖》的章法,在字的大小反差和字距远近疏密上求得黑白空间的变化对比;而黄庭坚的《黄州寒食诗题跋》则是在字的左右摇摆倾斜中求得黑白空间的错落变化。观赏时从两贴中各汲取什么营养,不言而喻。
读帖除读字的“外貌”,还要读书的“内心”。如读王羲之的作品,就要了解王羲之本人的身世阅历和他所在东晋时代的历史背景及社会风气。不但要读《晋书•王羲之传》之类的历史书,还要读《世说新语》之类的文学书,同时还要读如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之类的哲学(或美学)书,把这些内容再与所读的书法作品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王羲之及他同代人那种简约玄澹、超然绝俗潇散情怀,以及这种情怀反映在作品中的“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的“韵高千古”的清雅格调。这种“读帖”方法表面看来好像在“帖外”,实际是真正解读帖的“内心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帖内”呐!
(本文原载《逐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