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时期的英文歌曲:古代的“贪官”下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05:59:37

古代的“贪官”下场

  “贪官”相对于“清官”而言,“清官”最初是指地位贵显而政事不繁杂的官,后来才逐渐专用以指公正清廉之官。         “清官”一词出现并不太早,最初是指地位贵显而政事不繁杂的官。如《三国志》卷57《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说,虞耸“在吴历清官,入晋,除河间相,王素闻耸名,厚敬礼之”。      “贪”字,“贪”形声,从贝,今声。从“贝”,与财物有关。本义:贪财。《说文》中说“贪”,欲物也……《楚辞·离骚》曾注“爱财曰贪,爱食曰婪”。

  贪官,今有古有,中有外有。古代的“贪官”可谓五花八门,甚至让人瞠目结舌。

中国贪官鼻祖”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贪官羊舌鲋

  羊舌鲋(音fù,古书上指鲫鱼),字叔鱼,春秋时期晋国贵族,生卒年月不详。官至晋国大夫、代理司马、代理司寇。他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见诸文字记载的大贪官,也是第一个被以“墨”(贪污)罪论处、杀头示众的人。是第一个被奴隶制法典钉上历史耻辱柱的贵族高官。

  羊舌鲋之贪,可以从三方面看出来。一是大发邾(音zhū)子国战争财。羊舌鲋骁勇善战,而且又凶狠擅杀,凡晋军兵过之地皆血流成河,城乡被抢劫一空。邾子国的金银财宝,大半进了他的腰包。二是借兵威胁索贿卫国。

  羊舌鲋威胁索贿卫国成功后,晋军先后压服了郑国、卫国、齐国、邾国、莒国等十几个国家,搜刮无数,满载而归。三是扣押人质求货鲁国。羊舌鲋鲁国人质,鲁国知道羊舌鲋贪得无厌,就带着绸缎和食物来见羊舌鲋。羊舌鲋让手下人收下礼物,允许鲁国人可以给季平子送饭,但却不肯放人。

  “司马”,官名,西周始置,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军政与军赋,为朝廷大臣,常统率六师或八师出征。“司寇”,春秋时,周王室和鲁、宋、晋、齐、郑、卫、虞等国都置有司寇之官。其职责是驱捕盗贼和据法诛戮大臣等等。羊舌鲋身为代理司马、代理司寇,不能以身护法,反而以贪坏法,卖法纵贪,被定罪为“墨”,“贪墨”一词也来源于此。在一些历史文献中,“贪墨”一词有时也专指攫取美女,足见羊舌鲋贪婪行为影响之深。

  羊舌鲋要武有武,要文有文,可以说是个大人才,并且真是战功卓着,也肯定深受国王器重。实际上贪官多是如此,建国初的两大贪官刘青山、张子善在战争年代立了功,经得住考验,却落个可悲的下场。尤其现在受处理的高官,那一个不是曾经政绩卓越,屡屡升迁而后落马的呢?

  因贪误国的吴国太宰伯嚭

  许多人都知道春秋时期吴越战争以及夫差和勾践的故事。但不一定知道吴国的贪官太宰伯嚭(音pǐ)竞成了成就勾践大业的关键人物。

  伯嚭,春秋晚期人,出身于楚国一个贵族家庭,后因家难逃仕于吴,得到吴王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宰辅。伯嚭为人,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而一度挣扎在亡国边缘的越王勾践却“卧薪尝胆”,终于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励精图治中东山再起,一举灭吴。

  勾践听从范蠡、文种的复国之计,卑词贱行,伪装恭顺,另一方面却贿赂吴国重臣伯嚭,离间吴国君臣,再兴复国大计。伍子胥洞察其奸,屡屡谏阻吴王。夫差却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猜疑伍子胥倨功自傲,把伍子胥的一片忠心当成了驴肝肺,反而以属镂之剑逼迫伍子胥自尽。

  在吴王夫差为报父仇兴兵灭越时,勾践在危亡之际派人以8个美女和一批宝器贿伯嚭,在他暗助下得以求和。在勾践“入臣于吴”,做夫差仆隶之臣时,又赖伯保护免于被杀,3年后被放回越国。

  越王勾践在十多年励精图治、秣马厉兵之后,一举灭吴,夫差兵败自杀。吴国亡后,越王勾践以“不忠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的罪名诛杀了贪贿卖国的伯嚭。如果没有吴国太宰伯嚭的贪贿卖国,就不会有越王勾践十多年励精图治、秣马厉兵的机会,更不会东山再起兴兵灭吴,吴国太宰伯嚭被越王勾践伯诛杀,真是罪有应得。  

死于贪的秦相李斯

  

  秦相李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乃至大秦帝国建国伊始的整章建制中可谓立下了大功。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政治家。可是李斯却死于一个“贪”字。正是李斯之贪,酿成了激荡史书的沙丘之变;正是沙丘之变,致使秦帝国一统中华之伟业二世而终。

  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是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李斯列传》。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年少时,见厕中鼠食不絜,数惊恐于人犬;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李斯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将人生价值完全定位在类似仓鼠的社会地位和物质享受上,将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作为最大的人生目标。

  正是由于这种“老鼠哲学”的驱使,李斯师从荀卿学习帝王之术,企图通过从政来实现这种畸形的人生理想。完成学业后,李斯以为楚王不足辅佐而抛却故国,认为六国皆弱必无可建功,遂西向入秦。辞于荀子曰:“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再次将支配其一生的“老鼠哲学”诠释得淋漓尽致。知徒莫若师,荀子对李斯看得十分透彻,虽然李斯才具超人,但也必将为这种赤裸裸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所累。《盐铁论·毁学》记载:“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无二,而荀卿为之不食,睹其罹不测之祸。”荀子的担忧不幸成谶,沙丘之变李斯的错误抉择,正是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老鼠哲学”的必然外化。

  公元前210年七月酷暑,秦始皇赢政暴崩于沙丘平台(现河北广宗境内),令长子扶苏到咸阳主持葬礼并继承皇位的诏书连同国玺被中车府令赵高所扣留。当时知道始皇已崩的仅有少子胡亥、李斯、赵高及宠幸的宦官等五六人。因为赵高与胡亥的师生关系,便联合起来策反李斯共同篡改诏书立胡亥为帝。

  李斯虽身为丞相,但在赵高的游说下,为了保住相位荣华和子孙富贵,居然放弃了存亡安危的丞相职责,匍匐在个人私利的脚下,以帝国丞相之尊,任由小小的中车府令赵高摆弄于股掌之间,杀扶苏,立胡亥,禁绝君臣,指鹿为马,肆意妄为于庙堂之上,干戈四起于郊野之间。

  贪一己之私利,枉相国之重责,置社稷存亡于不顾,却国家安危于罔闻,李斯诚可谓史上之巨贪大蠹。然李斯固不容于赵高,秦二世二年七月,为赵高构陷而腰斩咸阳,并夷三族。呜呼,李斯欲求长保而祸猝至,欲得富贵而身先死。翻开历史,贪官下场大多如此。

  李斯身陷囹圄之时,痛悔沙丘之谋,欲上书二世,自列七宗大罪,实则罗列了他在秦帝国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作出的累累功勋。然赵高使人扣压不奏,“囚安得上书?”平心而论,论李斯的才具,论李斯的功绩,当为旷世之奇才,秦国之元勋。然成秦帝业者李斯,毁秦帝业者亦李斯。考量李斯身亡族灭的成因,在于其始终将个人私利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处死李斯时,与其中子一起绑赴刑场,李斯回过头来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父子遂相向大哭。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真不知道,此时的李斯是否反思过其真正的死因,是否反思过支配他一生的“老鼠哲学”。

  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评论他,持利禄之重,阿顺苟合。李贽认为:李斯杀人众多,应受此报。自是亢龙之悔。然,斯,龙也;高,蛆也。后人以两人同传,冤哉。

  不论是沙丘之谋,还是腰斩于市,都不能有损于一代名相的声誉,自有历史评价。但是只因为一个贪字,使得一代名相的名声降低了许多。

    

“指鹿为马”秦朝刑政苛暴大贪官 赵 高
                  在中国第一皇帝秦始皇身边,有一个在秦朝历史上影响颇大的人物—赵高,他因“通狱法”而受到秦始皇的宠信,又因是十八皇子胡亥的师傅而得宠秦二世。此人阴险狡诈,贪婪成性,曾位居宦官之首而跋扈朝廷,也一度指鹿为马逼杀秦二世。他专权用事,刑政苛暴,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不得不贪的汉初第一功臣萧何

  萧何,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他却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酂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就章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增加《户律》、《兴律》、《厩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而他未能象张良那样及时地“假托神道明哲保身”,于是为了避免高祖的诛杀,他便以自毁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杀的危机。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谥号“文终侯”。

  成败萧何

  说萧何是“贪官”,对这位汉初三杰之首来说的确有点“冤”。

  高祖十二年秋天,英布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征讨。他身在前方,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来使回报萧何,萧何亦未识汉帝何意。

  一日,萧何偶尔问及门客,一门客说:“公不久要满门抄斩了。”萧何大骇,忙问其故。那门客接着说:“公位到百官之首,还有什么职位可以再封给你呢?况且您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再想尽方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

  现在皇上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行动啊!一旦您乘虚号召,闭关自守,岂非将皇上置于进不能战,退无可归的境地?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萧何长叹说:“我怎么能去剥削百姓,做贪官污吏呢!”门客说,您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

  萧何何尝不明白,对于一般的小官吏,汉帝并不怕他们有野心。所以一有贪赃枉法行为,必遭严惩。对于自己这样的大臣,汉帝主要是防止他们有野心,对于贪赃枉法那些小事,反不足轻重了。为了释去主上的疑忌,保全自己,萧何不得已违心地做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不久,萧何的所作所为就被人密报给了刘邦。

  果然,刘邦听后,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并不查问。当刘邦凯旋时,百姓拦路控告萧相国强夺、贱买民间田宅,价值数千万。刘邦回到长安后,萧何去见他时,刘邦笑着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竟然也和百姓争利!你就是这样”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刘邦表面上让萧何向百姓认错,补偿田价,可内心里却暗自高兴,对萧何的怀疑也逐渐消失。

  无独有偶,早在战国,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秦国名将王翦,一次伐楚之前,在秦始皇亲自为他送行之时,他向这位后来的中国第一位皇帝大肆讨要良田美宅,并且行军途中先后五次派人要求秦始皇落实这份厚赏。这位“贪”到皇帝头上的王翦,自己解释了原因:“我把秦国的兵几乎全带走了,如果不表现得贪心一些,一向多疑的秦王能不怀疑我吗?”

  在一定程度上,古代皇帝怂恿其为,官贪,自有其不得已的一面。对于皇帝来说,适当的吏治腐败还有一个莫大好处:吏治腐败等于官吏皆贪,无形中就都受柄于皇帝了,一旦皇帝需要拿下谁,理由是现成的,绝无师出无名之忧。这样,大大地有利于皇帝对群臣的统治,江山反而因腐败而更牢固了。古时如此,今之亦然吧!

  与此同时,现之同僚,人皆浑唯我独清者必被人“敬而远之”,这样就是不合时宜了,就特殊了,特殊还能和上级乃至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吗?到了那时还有啥升迁的机会? “受员骑钱”西汉杀人如麻大贪官 王温舒
                  王温舒,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一○三年,阳陵(今陕西咸阳东)人。年轻时的王温舒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且性格暴虐,常常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在月黑风高之夜,拦路抢劫,抢了东西,再把人杀了埋掉。就是这样一个人,经过几番投机钻营,竟官至中尉,统管京师治安。当上高官后,其暴虐性格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为虎作伥,让虎狼都自愧弗如。而且他还受员骑钱,贪得无厌,终被朝廷诛灭五族。 挟天子以令诸侯”最贪权的东汉跋扈将军梁冀

    东汉头号大贪官梁冀利用自己大将军职权,广受贿赂,前来送礼行贿者不绝于门,他甚至把全国的富商巨户资产调查登记,然后治罪,巧取豪夺30多亿资产,最后被桓帝查抄,引颈自刎。

  梁冀,字伯卓,梁商子。两妹为顺帝、桓帝皇后。少年时代就依仗皇亲国戚的身份,游手好闲,酗酒斗殴,放鹰斗鸡,赌博嫖娼,是京城有名的纨绔恶少。其父梁商死后,继为大将军。梁家的富贵、荣华和权势甲于天下。

  永和元年(136),在担任河南尹时,贪赃枉法,无恶不作。当时担任洛阳令的吕放,是他父亲过去的门客,便把梁冀在河南的所作所为告诉了梁商。梁冀受到父亲的责骂之后,知道是吕放告的状,便将吕放给暗杀了。为了掩人耳目,又让吕放的弟弟接任洛阳令,并诬指吕放是仇人所害,又找了一个所谓的“仇人”,把其一家灭了门,无故枉杀一百多人。

  永和六年(141),父亲病故,梁冀又被汉顺帝特命为大将军,继承父职,执掌朝政。他又乘机把弟弟梁不疑提升为河南尹,帮他捂住在河南的恶政。当时有位光禄大夫名叫张纲,大胆上奏皇帝,举劾梁氏兄弟“外戚蒙恩”、“专肆贪叨”、“纵恣无极”,不宜担当要职。梁冀对张怀恨在心,不久就找到借口,把张纲挤出京城,贬到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去当太守。

  汉安三年(144),汉顺帝刘保病故。太子刘炳继位,改年号永嘉,史称汉冲帝,年仅二岁。梁冀的妹妹梁皇后成为皇太后,并临朝执政。但小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当时朝廷为皇位继承问题发生争执,太尉李固主张皇位要由成年人、“高明有德”者来继承,以便亲自处理政事。

  而梁冀与梁太后经过秘密谋划,“定策禁中”,选中渤海孝王的八岁幼子刘缵当了新的小皇帝,改年号本初,史称汉质帝。汉质帝虽然年少,但很聪慧,也比较勇敢,早已知道梁冀是奸臣,当今朝廷是梁氏专权,内心非常痛恨梁氏家族。有一次朝会群臣时,小皇帝突然两眼怒视梁冀,对满朝的文武大臣们说:“此跋扈将也。”于是梁冀就让太监在食物中加毒药,把汉质帝害死了。

  又不到一年,朝廷再次讨论选择皇帝继承问题,当时太尉李固和大鸿胪杜乔等大臣主张迎立清河王刘蒜(质帝的哥哥)继承大统。但梁冀却在会上“意气汹汹”、“言辞激切”,十分霸道,大臣们都非常惧怕梁家一门的权势,大多数官员们因“惧慑”,不得不表示“唯大将军令”。梁家兄妹便决定让汉章帝刘炟的曾孙刘志做新皇帝,改年号建和,史称汉桓帝。新皇帝也只有十五岁,梁太后仍然临朝执政,因而朝中军政大事仍然是梁氏兄妹把持。

  对于梁冀的种种倒行逆施,只有李固和杜乔等少数正直大臣敢于站出来说话,所以李、杜也就成为梁冀的眼中钉、肉中刺,必先除之而后快,经常想方设法对他们实行打击报复。先是以“灾异”为借口,将他俩免了职,后又制造罪名把李固抓进牢狱。

  但是梁太后要梁冀放人,他不得不释放李固。李固出狱这一天,京师人民纷纷自动涌向街头去迎候,大家不约而同“皆称万岁”。梁冀看到了民心,非常害怕,对李固更加痛恨。他一不做二不休,借故再把李固抓起来。李固最终被迫害死在狱中。李固死前曾给朝中大臣留下遗言,他向同僚们提出了警示和忠告。他说:“汉家衰微,从此始矣。”杜乔也在梁冀的迫害下死在狱中,并被暴尸野外,还威胁不许家人和他人去收尸。梁家对外放风威胁说:“有敢临者,加其罪。”

  从此以后,梁冀在朝中一手遮天,再无一人敢于提出反对意见。文武官员如被提拔,都要先到梁府去谢恩,各地进献给朝廷和皇帝的贡品,总是先把好的送给梁冀,而将差的送往宫中。每年春节百官朝贺皇帝时,梁冀“威仪不整”,“恃贵不敬”,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梁冀与妻子孙寿,都是生活糜烂,穷奢极侈。梁家在京郊强占民田,大兴土木,修建的私家园林,方圆近千里,赛过皇家园林。他还抢掠平民数千人,强迫他们成为奴婢,对外谎称这些人是“自卖人”。

  刘志自知他之所以能登上皇帝宝座,是因为有梁冀的支持。为了酬谢梁冀“援立之功”,桓帝刘立是不惜代价的。对梁冀礼遇之优,超过了萧何;封地之广,超过了邓禹;赏赐之厚,超过了霍光。可以说梁冀所受到的皇帝恩遇,超过两汉以来一切元勋。尽管如此,梁冀仍是“不悦”,为什么呢?因为梁冀要的是权,更多更大的权,有了权,何愁礼不优,地不广,财不厚?梁冀非常醉心于权,朝廷的大权小权都抓到他手里。

  事无巨细,无不向他请示,由他决断。宫廷内外都布满了他的亲信,连皇帝起居的一点一滴小事,他都要过问。大小官吏的升迁,他更是重视,凡是升迁者都必先到他那里谢恩辞行,至于皇帝那儿去不去,那是其次。梁冀既然结党营私,“请托”之风自然公开肆行。

  在阴狠毒辣的梁冀专权的日子里,吹牛拍马的佞人升官,直言极谏的勇者遭害。与以上两种人不同的,还有第三种人,他们既不吹拍,也不硬顶,“明哲保身”,以求避免杀身之祸。在当时看来,也可称为“智者”。

  小人得势,勇者遭害,智者隐退,那么,在朝廷里当权的,不能说好人完全没有,即使有那么几个也起不了什么作用。由此可以想见梁冀所把持的东汉王朝黑暗腐败到了何等地步。在梁冀当权时,东汉王朝名义上是刘家天下,实际上是梁家天下,真是梁冀一人当上大将军,梁家的阿猫阿狗统统升天。

  梁冀一门,前后封侯的有七人,当上皇后的有三人,六个贵人,二十大将军,夫人、女儿、封了食邑,册为君的有七人,娶公主为妻的有:人,其余的卿、将、尹、校达五十七人。梁冀的儿子梁胤,又名胡狗,年十六,无德无才无知无识,加上相貌丑陋得很,而梁冀暗示手下的人推荐梁胤为河南尹,穿上官袍官帽,歪七歪八,走在路上,见者只是暗自作笑。笑什么呢?还不是在说:好一个“胡狗”,还不是因为有了一个大将军父亲才当上了大官的吗?

  梁冀的妻子叫孙寿,是一个很妖艳的女人,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也可以称得上千古一怪。她的眉毛细而曲折,一双眼睛的下面又涂着红红的胭脂,好似才哭过的样子,那乌黑的发髻盘在一侧,走起路来一双脚似乎撑不住那不断扭摆的身子,笑起来两颊的面肌似乎在发痛地抽搐,而且露出一嘴黄牙。

  不消说,在那些腐朽的上层豪族妇女们的眼光里,这也是一种美,不过,只是一种病态的富有刺激的美。至少梁冀,就被她“媚惑”了。梁冀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还怕什么人?然而唯独怕她老婆孙寿。孙寿有一种特殊的本事,能制服梁冀,使他又宠她,又怕她。梁冀培植梁氏势力,孙寿却也要扶植孙氏势力,孙氏中身为侍中、卿、校尉、郡守、长吏者十余人,而且在贪暴奢淫方面比起梁家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梁冀是没有皇冠的皇帝,富有天下,拥有封户三万,大造官郧。孙寿也要与丈夫比高低,大造宅第,封君、食租邑,岁入五千万。梁冀私生活荒淫放荡,孙寿也同样荒淫放荡,她曾与梁冀所爱的“监奴”秦宫私通,但是她又本着女性的妒忌,干涉梁冀的私生活。梁冀曾与美女友通期私通,孙寿得知,派人抓住友通期,扯头发、刮面孔、打板子,甚至要将事闹到朝廷上去。

  梁冀做了二十多年的大将军,穷奢极欲,为所欲为达到了极点;权重势盛,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朝廷内外所有官吏无不畏惧,无不俯首听命,乃至连皇帝也不能过问任何政事。这二十多年是东汉外戚掌权的鼎盛时期,也是梁冀及其家族的“黄金时代”。

  “多行不义必自毙”,梁冀把持朝政,控制汉室长达二十余年,他穷凶极恶,作威作福,横行霸道,“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但是物极必反,梁冀恶贯满盈,终于走到了尽头。延熹二年(159),梁太后、梁皇后相继死去,梁冀失去了靠山。

  不久,桓帝与宦官单超、具瑗、唐衡、左一、徐璜等五人谋划诛冀办法,果断地收缴了梁冀的大将军印绶,夺回了兵权,以防不测。梁冀自知大势已去,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便与妻子一同自杀了,受他们牵连被处死及免职者数百人。家产被抄没,变卖“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同减天下税租之半”。

  汉光武帝刘秀自称“以柔治天下”,这里所谓“柔”就是对统治集团尽可能地予宽容笼络,其中手段之一就是皇室与功臣宿将的家族联姻,用婚姻关系来维系政治关系,企图借此巩固皇室统治,因此,东汉王朝选皇后不出窦融、邓禹、马援、梁统等功臣的家族之外。

  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东汉王朝连死了顺、冲、质三个皇帝。冲帝两岁继位,不到一年死去。梁冀就换了个八岁的质帝,又不合意,将其毒死,再换一个十五岁的桓帝。           明“最高司法官左都御史刘观”            刘观,雄县人,明太祖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十分残酷,贪污60两银子的官员就要被剥皮,在皮囊里填草后放在衙门公座旁以警诫继任者。此法在当时收到一定效果。可是到了明朝中后期,贪污已成了风气。到了明宣宗时,最大的贪污犯竟是经历了四代皇帝、资历高深的最高司法官左都御史刘观。刘观执法犯法,大肆贪污受贿。在他影响下,御史们个个贪婪无比。宣德三年六月罢朝后,宣宗召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至文华门询问,现在朝廷里哪个官员最腐败?杨荣毫不犹豫地说是刘观。宣宗立即下诏,命刘观巡视河道,实际上把他调离了御史位置。嗅觉灵敏的御史们立即闻风而动,纷纷弹劾刘观及其子刘辐。宣宗大怒之下准备处死刘观父子,后在杨士奇等人的一再求情下,改贬二人到辽东戍边。刘观最后死在辽东。
         “明贪”严嵩                      严嵩(1480—1565),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明江西分宜人,弘治年间进士,嘉靖时任内阁首辅。与其子严世蕃狼狈为奸,贪财纳贿,卖官鬻爵,结党营私,祸国殃民。他是明朝重要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权臣之一。严嵩为官专擅媚上,窃权罔利,并大力排除异已,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晚年,为明世宗所疏远,抄家去职,两年而殁。抄其家所得金银、珍宝、字画,数以百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