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杀钟声电影演员:A股十年“上涨零” 融资沦为“圈钱”是祸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04:32:39
2011年12月12日 08:34:58
来源: 中证网
新华微博

【字号:大中小】【打印】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决资本难题,减小国家财政负担,让正在煎熬的企业能够解决燃眉之急,于是股市诞生了。这是企业向社会集资的重要手段,作为信贷的补充,股市一直担任着为上市公司融资的重任。一些公司凭借股市融资,快速成长,在行业里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然而,随着时间的迁移,融资渐渐“变味”,甚至变得令人难以理解,企业通过融资实现快速发展成为一句“笑话”。近几年来,市场怪象连连,不管缺钱是否,上市公司总对“圈钱”乐此不疲。违背股市初衷的融资不再成为发展的手段,反而成为压榨股民的“利器”,一把尖刀悬在A股上空,市场不敢抬头,以致上证指数十年涨幅接近为零。
融资竟沦落成圈钱,岂不悲哉!岂不怪哉!
融资行为频频“出轨”企业热衷圈钱令股民失望
有钱也愁,没钱也愁。股市这一融资平台,一晃已有20余年历史,他既成了企业高速发展的“助推器”,也成了企业圈钱腐败的“帮凶”。上市企业,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不断成长壮大,有的堕落自毁前程。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就如同样的一部戏,不同人演绎的效果也都不一样,给你一笔钱,你可能凭借努力创出一番天地,也可能转眼花掉就此平庸一生。
近三年来,随着IPO重启开闸,A股融资潮再起,上百家企业搭上这列“快车”开始新的历程。虽不乏有远大抱负的公司,但是自甘平庸的公司也出现不少。融资频频“出轨”,企业手握重金却难以利用,令投资者失望,无言以对!
融资:资源配置手段
简单来说,融资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企业生产经营,最终目的还是获取更多的收益,以便扩大规模再生产以钱生钱。任何企业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和资金优势不断发展,才能逐渐成为所处行业的主角。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融资渠道的匮乏,很多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是向银行借款,这些钱最后要连本带息偿还,企业负担很重。在股市开立后,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解决了生存的燃眉之急,不少已处在生死边缘的企业实现了“复活”,并不断的成长发展。
股市设立,广泛地动员、积聚和集中了社会的闲散资金,起到了“利用内资不借内债”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促进资金的横向融通和经济的横向联系,提高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益。
不过,股市融资固然是好,但是动机不纯时,也存在隐患,毕竟以股市救企业,银行的风险降低了,风险转移到了股市。由于以融资为主,难免有上市公司对股东的利益重视不够,损害股东利益。所以,这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公司与股东投资者实现“双赢”,但用不好最受伤的却是股民!
好的融资助推企业高速成长
科学利用融资平台,企业一定能够不断强大,成为市场的强者,最成功的便是苏宁电器(002024)。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20年前,苏宁电器不过是一个不足200平方米的专卖店,而20年后,其已经成为家电连锁大鳄,家喻户晓,取得这样的成就,跟其合理利用融资不断扩张有着直接联系。
在苏宁上市前,国内家电零售业全面进入连锁经营时代,以苏宁、国美为首的家电零售企业开始进军全国各大城市,而永乐、大中、五星、三联等企业也开始了在区域市场的连锁步伐。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4年,苏宁电器门店数由25家增至84家,其中,仅在2004年,苏宁电器便新增46家门店,而2004年,正是苏宁电器登陆中小板的时间。
众所周知,要支持快速扩张,资金必不可少。2004年苏宁新增门店存在的资金缺口达到16.17亿元,而这缺口在2005年变得更大,因此只能依赖融资。2003年~2005年,苏宁的销售收入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显示,苏宁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一直高于其上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说明其净利润根本不足以支持销售收入增长的资金需求,从而形成对外融资的依赖。
2004年首发IPO融资后,2005年苏宁电器融资陷入困境,直到2006年5月8日,证监会关于再融资规定实施当日,苏宁电器才松一口气,当日便发布再融资议案以获取8亿元的融资额,而这笔钱,绝大部分将用于公司100家连锁店发展项目的投资。2007年,苏宁电器再次融资约24亿元,用于开设250家连锁店,正是这样的模式循环发展,苏宁电器才成为家电连锁绝对巨头,在自身高速发展的同时,苏宁电器带给股东的回报也是丰厚的,截至2011年12月9日收盘,苏宁电器复权收盘价高达676.72元。
同样,马云的阿里巴巴也是通过融资不断发展,公司通过三轮融资,不仅创办淘宝网,创办支付宝,收购雅虎中国,创办阿里软件,而且一度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坏的融资生出两大“顽疾”
纵然成功案例不少,但是近三年来,股市融资却渐渐失去作用。不差钱的企业通过上市实现财富增值,差钱的企业一夜暴富之后则失去奋斗动力。
据巨灵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12月8日,自IPO重启以来,A股市场通过IPO方式一共募集9354.39亿元,雄踞全球股市之首。其中,2009年一共完成129起IPO,募集2189亿元,2010年完成338起IPO,募集4830亿元,而今年已经完成247起IPO,募集资金达到2335亿元。
据美国专业IPO统 计 商RenaissanceCapital数据,截至12月8日,今年以来美国市场IPO合计募资32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087亿元,这一数据较去年下降10.8%。除了A股以外的证券市场,只有美国、英国、新加坡和西班牙市场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而中国香港地区融资额则超过280亿元。不难看出,A股市场今年IPO融资额比这5家证券市场融资总额还多得多。
另外,增发融资也是上市公司补充资金的一大手段,据巨灵数据统计,从2009年1月4日至今,A股通过增发实现融资5642.53亿元,其中,浦发银行(600000)和华夏银行(600015)增发融资超过200亿元,分别达到392亿元和201亿元。
尚且不说融资后,上市公司合理运用资金实现自我成长来报答股东,单单看每年的分红能力,他们已将股东抛在脑后。数据显示IPO重启后上市的公司,三年累计分红仅为647亿元,分红占融资比利只有7%,完全不顾股东利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几年来,A股形成“赶场式”上市,不管缺钱与否,企业都要谋求上市,这样一来,形成两大“顽疾”,一是不缺钱企业上市圈钱,二是缺钱企业上市巨变。
例如奇正藏药(002287),该企业一点不缺钱,主营业务就是现金奶牛,产能足够其未来的市场容量增长,完全可以利用自有资金完成扩张,但还是进行IPO上市。再如刚刚过会的威卡威,公司的负债率低于同行且资金周转率高于同行,同类产品毛利率远远高出同行竞争者,盈利能力极强,现金流充裕,银行融资渠道畅通,连续四年高额分红,可谓是一个十足的 “富人”,他们的上市到底有何意义?或许仅仅是为了财产证券化,使其个人财富增值罢了。
而对于缺钱上市谋求发展的公司,由于超高的募集资金,让其失去持续成长动力,最明显的便是创业板公司。处在创业阶段,正需要钱大力发展的时候,他们却拿钱不干事,竟然出现业绩变脸丑闻。仅今年三季度,便有78只创业板个股净利润同比下滑,其中当升科技(300073)、康芝药业(300086)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80%,令人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