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糯米红豆奶茶:专业成长需要“自我执行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28 09:24:58

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大批教师自觉地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摸石头过河”。他们读教育名著、上“教育论坛”、坚持教育写作,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经过轰轰烈烈的“高潮”之后,却有点“繁华消歇”的感觉,这个时候,不少教师便“弃笔而去”,慢慢地,也有不少人在教坛上“销声匿迹”。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人总有一种惰性,总不想去改变自己,当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遭遇到成长“瓶颈”、屡行屡挫时,心里有可能打退堂鼓,长此下去,便形成一种“惯性”:“知足常乐”,安于现状,反正努力了也是徒劳,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
        
    其实,很多教师都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要成为“名师”是一种“痴心妄想”,这也是不少教师在遇上“高原现象”之后、便放弃勇往直前的原因。笔者认为,任何教师都能成为“名师”。对于在专业成长道路上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们来说,他们的心里其实都藏有专业成长的一些“锦囊妙计”,只是缺乏一种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力”,这种“力”就叫做“自我执行力”。
        
    何谓“自我执行力”?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很多教师在写作中都援引了这句话,相信也有不少教师都曾经在坚持写教学反思,现在也应该有教师在实践,可是,知道了、理解了、实践了的教师,如今有多少位成了名副其实的“名师”呢?我想:很多教师在开始写教学反思时,肯定是热情澎湃、干劲十足,可是能坚持三年的,可就算是凤毛麟角了。因为他们能坚持下来,所以他们很有可能成了“名师”;可是更多的教师半途而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些半途而废的教师正是缺少一种“自我执行力”——缺乏制定成长的计划、措施,为自己设定具有有效约束力的制度,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能力。简而言之,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教师如果要勇往直前、向“名师”行列迈进的话,就要自己给自己下“死命令”,严格遵循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师成长规律,坚决执行自己最初的“成长计划和成长路线”,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当然,在执行“自我成长计划”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地、恰如其分地对“成长计划和成长路线”进行科学的修改、更正,而不可随意、轻易地改变目标。
        
    教师可以先结合自身实际,包括阅读面、教学风格、兴趣喜好、学生特点等,为自己度身订做一套适合自己的“成长计划”,其中应含有成长目标、成长路线、成长方法等。有了明确的“计划”后,还不够,还得有科学、严格的制度做保证,就像一部约束自己的“法律”一样,能对自己在专业成长路上的“违法乱纪”行为有一定的震慑力。这部“法律”可以具体规划,比如可以规定“如果在一年之内未能读完某些书就要受到惩罚,罚自己面壁思过七天”等。然后,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自己真地“违规”了,就一定要严格“依‘法’行事”、决不留情、决不“殉私枉法”,“法律”规定了什么惩罚,就应执行。这是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如果此时自己思想一放松,一而再、再而三地宽容自己,那么没有“法律保证”的专业成长计划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如果教师能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话,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只是结合自己的现状,及时调整专业成长的思路或方法,使自己能更有效地提高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为实现自己的宏大目标垫下铺路石。
        
    在这其中,教师的“自我执行力”是至关重要的,它关乎到教师的“成长计划”是否能得到落实、“成长目标”是否能够达到。“自我执行力”不仅仅是专业成长过程中执行的方法、路线,还承担着对教师自己进行监督、约束、惩罚、奖赏、鼓励的重任。“自我执行力”是对自我的一种磨炼,它并非与生俱有,而是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能使教师产生坚强的毅力和意志品质、持之以恒的恒心、敢于向前的勇气、勇于探索的精神、屡挫屡战的韧性等。总之,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仅要知道如何去成长,更重要的是形成保证有效成长的“自我执行力”。http://www.ep-china.net/content/teacher/d/20090518085930.htm